初中歷史說課稿范文八篇
作為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歷史說課稿8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設計思想和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戰國的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的時期。本課上承《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下啟《第8—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和《第10課 秦王掃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確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課。教材已經在第6課介紹了春秋戰國的時期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變動,但是,經濟是基礎,只有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才是最根本的變革,也才會導致春秋戰國的時期中華文化出現生機勃勃的繽紛局面,也為秦國最后統一六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教材首先簡要介紹了社會性質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包括鐵器、牛耕的推廣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產力的發展使大量荒地被開墾為私田,私田主人改變了剝削方式,封建剝削方式出現;新興地主階級產生,他們為爭取政治、經濟利益,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特別是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變法運動使各國封建制度得到確立。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春秋戰國的時期鐵器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通過分析戰國的時期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理論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故事講解、分析比較和小組討論,讓學生掌握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意義,使學生認識到變法是新興地主階級為鞏固自身利益而進行的政治改革,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評價變革及歷史人物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課前布置學生搜集和整理相關歷史圖片、視頻,或者指導學生制作簡單的flash動畫、課件的展示,使學生直觀感受到鐵器、牛耕的推廣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鐵器的廣泛應用的意義);通過“立木為信”、“舌戰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最后自己卻被秦國以‘謀反罪’車裂而死,他為變法獻身值不值?”進行課堂辯論等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資料的查找、篩選、歸類和分析、討論、比較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及合作學習的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生產工具的改進、農業技術和農業科學的領先地位、聞名世界的都江堰,說明我國古代經濟、技術都處于世界先進行列,也說明我國勞動人民有著高度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從而也加深對當前我國改革開放事業推動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認識。
通過對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學習,倡導科學利用自然資源的觀念。強調只要利用得當,就可以化害為利,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科學用水等環保意識。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激勵學生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勇于實踐,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風順的。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變法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在于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它是社會本質的變化。初中學生對這樣的歷史轉變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難。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了。
二、學生情況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表現、求知欲望強烈,對事物充滿了好奇,有主動學習的愿望。這樣便于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知識結構出發,通過較多圖片、小故事、小常識等資料入手,抽絲撥繭,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有所收獲。而且,廈門市區的中學生普遍能夠熟練使用網絡來搜集和整理資料,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這樣便于老師提前布置課前預習。
2、不利因素:
七年級學生經過只有一個月的中學歷史課程學習,還沒有形成比較規范、有效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識積累有限,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但同時又存在著看問題重表象、輕本質等特點。
三、教學設計思想:
在歷史教學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應該“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辨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人文素養。”
學生歷史知識積累較少,要掌握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就必須運用淺化機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逐漸培養起他們的學習歷史的興趣。
四、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通過指導學生回憶上一節課春秋戰國的時期諸侯爭霸及兼并戰爭的基本情況(出示戰國時代幾次主要戰爭發生地的示意圖),請學生簡單講述三次戰爭(特別是長平之戰)的交戰雙方及結果。然后設疑:為什么秦國由西部一個不起眼的小國卻能成為最強大的國家,乃至打敗東方六國,最后統一全國?
秦國能夠抓住時代跳動的脈搏,在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中注重發展社會生產力,并進行政治變革,達到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我導入了新課:
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板書】
2、講授新課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板書】
首先,通過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使學生感受生產力發展的兩個具體表現。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需要使用圖片展示、分析、比較、數據說明等形式來說明鐵器相對木器、石器、骨器、青銅器等來說進步許多,而牛耕相對與人力來說學生容易理解的多,通過課后小男孩掌握牛的脾氣這個故事來說明那時候人類已經可以支配牛為自己服務了。
講述了生產力的發展這個時代變革的決定因素以后,再重點講述秦國發展強大的兩個關鍵因素:經濟上興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政治上任用商鞅進行大刀闊斧的變法。
二、著名的都江堰【板書】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類水利過程史上的'不朽杰作,至今還在造福人類。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它的構造原理,可以通過錄像展播或者圖片展示等形式直觀而形象的進行輔助教學,以此來說明都江堰的修建為秦國的強大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后盾。同時,通過李冰父子修堰的感人事跡和后人對他們的敬仰來對學生進行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
三、商鞅變法【板書】
在講述“商鞅變法”這個內容的時候,我通過“生產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開墾――私田出現――出現封建剝削方式――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一部分產品――封建地主和封建農民產生”這樣的過程講解,來說明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后在各國掀起了變法運動。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效果最為顯著。商鞅變法的三個主要內容需要教師通過圖片展示、分析講解等方式來說明這次變法使秦國實現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封建制度,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3、鞏固小結
東周(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的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先進生產工具(鐵器、耕牛)的廣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現,各國爭相變法以實現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誰的變法最徹底,誰就可以成為最強的國家。
秦國通過較為徹底的商鞅變法,發展生產,加強軍隊戰斗力和中央集權,迅速進入封建社會并強大起來,為后世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4、思維拓展
讓學生思考“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可是,他后來死與自己親自制訂的酷刑,他的死到底值不值?有什么啟發?”教師從“對國家”和“對個人”兩個方面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啟發和誘導,教育學生要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犧牲或者挫折有時候很難避免。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變革是曲折的,充滿阻力的,但歷史要向前發展就必須變革。青年一代必須從小就樹立勇于變革、積極實踐的精神,才能與時俱進,順應這個變革的時代,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五、教學設計反思:
1、設計中要注意前后聯系,指導學生把“春秋戰國的時期”和“大變革的時代”聯系起來進行分析,認識到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2、引導學生對李冰、商鞅等歷史人物進行評價的時候,應結合他們各自的活動和時代的需要來評價他們的功與過。特別是通過對商鞅變法的內容和變法作用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進步的需要,甚至有時候還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戰后初期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對峙的局面,表明近代以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所取代。美蘇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劍撥弩張,形成“冷戰”局面。但這種冷戰的格局并不符合戰后世界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兩大陣營的存在也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很快世界格局向多極化轉化,是新舊歷史階段交替的一個過渡環節,因此,本課具有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二戰后初期的世界形勢。
(2)了解鐵幕演說和兩極對峙局面形成的史實。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美蘇對峙局面形成背景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2)通過對世界近代史國際關系格局演變的梳理,培養學生比較、歸納能力及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兩極格局,初步認識冷戰對人類進步和安全的威脅。
(2)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深刻認識世界和平的可貴。
(三)教學重點:美蘇“冷戰”的表現;兩極格局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難點:兩極格局的認識與評價。
二、說學情
本課的“冷戰”和兩極格局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不密切,較難引起學生的共鳴、激起學生的興趣。因此,要借助文字材料、歷史圖片,以利于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冷戰”、兩極格局和“熱戰”,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三、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課的實際特點,我主要采用談話法、閱讀指導法、問題導學法和直觀演示法等進行教學,使學生真正做到在思中學,在學中思。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互動教學。
四、說學法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課程標準,我通過上述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與學生的主體性。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一)溫故知新,復習導入
通過復習提問的這個環節,使得新課與舊知識很好的銜接,便于學生形成整體的認識。
二、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根據學案預習,并且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本內容。
三、合作交流,拓展升華
本課書共有三個子目,根據我的教學對象及新課標要求,我自主設置四個步驟來完成主體部分的教學。
步驟一:“冷戰”興起的原因。
在講這一目時,我先用幻燈片展示出美蘇兩國戰后的發展情況,由此得出,美國已經成為世界霸主,而蘇聯成為其稱霸的主要障礙,雙方的矛盾日益激化,主要凸顯雙方在意識形態的分歧。
針對矛盾,美國采用了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對付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即冷戰。
引導學生分析“冷戰”的含義與實質。并讓學生探究冷戰的原因。
步驟二:“冷戰”的形成過程。
在講這一目時,我用談話法和閱讀指導法的方式讓學生閱讀相關課文,讓學生了解美蘇對抗的相關史實。學生自己總結出兩大陣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對峙的表現,從而使學生加深對這一過程的了解。
“冷戰”的形成過程閱讀性較強,知識點比較明確,而且美蘇兩大陣營之間遏制與反遏制、對抗與反對抗的線索也比較清晰,屬于學生了解識記的層次。所以把“冷戰”的形成過程通過幻燈片的形式播放出來,讓學生一邊觀看圖片,一邊展開自主學習,從而理清“冷戰”形成的基本步驟。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步驟三:局部“熱戰”
“冷戰”時期的“熱戰”是以美國參與發動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最為典型。我首先向學生展示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的兩幅圖,并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小字部分,借此來反映出“熱戰”的實質(是“冷戰”的延續)和影響,在過程中培養了學生閱讀歷史圖片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步驟四:拓展升華,設疑培優
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有何影響,這是本節課的難點。通過把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讓學生結合前面的學習通過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來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出兩極對峙格局的影響,鍛煉了學生的閱讀、分析、概括、歸納能力。
四、前后貫通,課堂小結
通過讓學生回顧這節課所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得出:不應該把意識形態作為處理國家之間關系的原則,不同制度的國家也可以和平相處,理性、寬容和智慧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最后引導學生以史為鑒:遏制和對抗沒有出路,和平、合作才能共贏!
五、學以致用,當堂檢測 【見學案】
六、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敬請各位專家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您們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初中歷史《洋務運動》,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新課程的理念,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構思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課介紹的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洋務運動。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盈,在歷史上曾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隆盛時代。可是到近代,卻飽受屈辱,在屈辱中的清統治階級為了拯救沒落的封建統治而掀起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這場運動持續了幾十年,它層層遞進、由表及里、逐漸深入,使中國由經濟變革發展到改變封建統治的政治變革。因此洋務運動在近代化的歷程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理解洋務運動興起的原因和目的,記住洋務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姓名和洋務運動的起止時間,了解洋務運動的內容,掌握洋務運動中興辦的主要企業,說出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洋務運動發生的原因及其目的,培養學生從已學過的知識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關信息對有關問題進行分析、論證的能力;通過組織課堂辯論,評價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培養學生將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評論的能力和訓練學生創新思維、敏捷答辯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洋務運動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國、中國開始融入世界的近代化進程,樹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化”意識;評價、辯論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科學價值觀念、人文價值觀念和人類價值觀念,幫助學生吸取洋務運動留下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4、教材的重點、難點
重點:洋務派創辦的軍用和民用工業,評價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
難點: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二 、教法設計
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高效率地實現教學目標,我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在啟發式教學原則的指導下,運用多媒體,采用創設情景法,直觀演示法、整體教學法,誘思導學法等教學方法。
三、學法指導
根據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的實際情況,我讓學生大膽參與課堂教學,指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法、發現法、歷史聯系法和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從材料中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深化對教材的整體認識,把握洋務運動發展的內在聯系和洋務運動的巨大歷史作用,并提倡學生與教師互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從而達到“學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
四、教學流程
1、設計理念
鑒于對《新課標》的理解,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我在教學中精選了教學內容,設計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通過歷史學習,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養,應對新世紀的挑戰。
2、教學過程
在整個新課教學中,我以“自主學習、實踐、創新”為主線,對本課教學環節作如下構想和設計。
[ 引入新課]
在新課的引入中,我注意運用啟發式教學:先創設一個重回洋務運動的歷史現場,新穎別致的動畫片不但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針對這個動畫片我巧妙設問:“片中的曾國藩是什么時代的偉人?與他同一時代的人物還有那些?”學生回答后進一步指出:“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清朝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在屈辱中掀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洋務運動”自然導入了本課主題。
[新課講授]
一、洋務派的產生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思維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在本章內容的第一個子目的學習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新課標的理念,我先采用情景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給學生放一段錄象,然后根據錄象內容和教材的內容,設計出如下問題:結合課本知識談談洋務派是在什么形勢下產生的?他們的代表人物有那些?他們推動洋務運動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你會怎樣做?通過情境再現,學生從歷史場景中吸取信息,然后聯系所學知識發揮想像,暢所欲言,既能深刻地理解歷史現象,又能培養豐富的想象力。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展示一則材料“購買外洋器物,……尤其屬名正言順……可以剿發捻,勤遠略”來總結洋務運動的原因和目的。進一步指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統治階級內部才掀起了洋務運動,開始創辦軍事工業。自然過渡到第二個子目錄——洋務運動的內容。
二、洋務運動的內容
在第二個子目錄的教學中,主要是講述洋務運動中產生的企業,我根據課標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我采用有利于加強學生記憶的'直觀演示法。首先向學生一一展示洋務派創辦的軍事企業和創立者,讓學生直觀,形象的了解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加深學生的印象和記憶。在學生認識了洋務派的軍事工業后,我設計了問題“洋務派前期創辦的企業主要集中在軍事工業,說明了洋務派是以什么為旗號?”在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指出,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發展,這些軍事工業都面臨著資金短缺,人才匱乏的窘況。然后我根據這個窘況提問:假如你是洋務派大員,你打算怎樣解決這種問題?過渡到洋務運動第二階段的內容。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展示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和創建的海軍圖片。要求學生從所給的信息中,歸納總結出洋務運動不同時期的不同內容,并探索不同時期的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系。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和推理能力。最后指出洋務派在后期創辦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民用工業說明洋務派的旗號發生了變化:由“自強”發展為“自強和求富”并存。
三、洋務運動的影響
對于洋務運動的影響,我采取情景教學法、誘思導學法和啟發式教學法等三種教學法并用的方式來處理。首先我通過關于洋務運動的影響的錄象再現歷史場景,讓學生從中獲取有關洋務運動的影響的歷史信息。然后我通過設計問題:“洋務運動為什么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假如你是一個資本家,面對洋務企業的刺激,你會采取什么行動?你采取的行動會有什么作用?”一步步誘導和啟發學生深入理解洋務運動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培養學生從已學過的知識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關信息對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進行分析、論證的能力。最后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我們應從這場運動中吸取什么教訓?通過這個問題使學生樹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化”意識和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科學價值觀念、人文價值觀念及人類價值觀念。
[小 結]
深入學習后,為了體現各部分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系,我安排了回顧全文這一重要的教學環節,將教學回到整體,師生根據整課板書總結全文,構筑本課的主體知識結構,培養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
[知識鞏固與思維拓展]
為拓展思維,學以致用,在教學任務基本完成之后,我再提出兩個探究性課題,要求學生討論“1、洋務派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你對這種看法有什么評價?2、我國現在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正在大力引進外資和向西方學習,請結合洋務運動的影響,談談你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建議。”學生的思維碰撞,相互啟發,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本節課的出處和作用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古代文明的傳播與發展》的最后一課,也是世界古代歷史部分的最后一課。本課從“杰出的科學家”、“文學與戲劇”和“著名建筑”等方面的幾個代表人物和突出成就,集中體現了世界古代文明的發展和繁榮昌盛,也是對人類古代文明的總結。
科技和文化是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豐富多彩的古代科學與思想文化成果是古代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人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反映了古代東西方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與繁榮,還為近代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學習本課將有利于加強學生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辯證關系的認識。
2、教學重點難點
①根據古代文明的發展這一主題,我認為教學的重點是:阿基米德和他的主要貢獻、《荷馬史詩》、《天方夜譚》、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之所以把它們作為本課的重點,是為了讓學生通過了解這些科技和文化成果,體驗古代文明的輝煌,充分感知古代人們的智慧與創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樣性和不斷“發展”這一主題。這也符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中關于“感悟人類文明的多元性”,“認識到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樹立正確的國際意識”,“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開放態度”的要求。
②本課教學難點是:古代世界東西方建筑出現不同特點的主要原因,和對建筑藝術的發展反映不同時代人們社會生活、思想觀念的變化的理解。
建筑藝術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多元化的具體體現,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和社會變化的見證物。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建筑是多姿多彩的,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在學習“著名建筑”一目時,由于初中階段思維能力的限制,學生只能通過課本上的圖片對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高大、雄偉、莊嚴的特點有比較直觀的了解,難以挖掘教材隱含的信息,即東西方建筑藝術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這就需要進行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升華才能準確把握本課主題。
二、學生學情分析
初中學生的歷史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由于年齡的和思維發展水平的限制,現階段,他們對抽象的、理論化的歷史知識難以認知,而對形象、生動、具體的、有趣味性的和貼近他們學習和生活的歷史知識易于且樂于接受。在本課的學習中,初三學生對古代科學家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和古代文學與戲劇的代表作品,易于掌握和提起學習興趣。
但初中學生畢竟還沒有完全具備歷史思維的能力,他們的思維往往存在分散性和孤立性,不能有機地進行前后知識的聯系以及中外歷史的比較。在學習“著名建筑”一目時,探尋東西方建筑藝術差異的主要原因超出了初中學生有限的知識和思維能力范疇,需要教師化繁為簡用更加直觀的方法幫助他們獲得新知。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課內容,規劃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要求學生掌握:杰出的科學家阿基米德;古希臘的《荷馬史詩》、悲劇《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著名建筑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基礎知識。
通過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鑒賞世界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的能力,領略古代科技、文學、戲劇與建筑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的影響;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通過探究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加深對政治經濟和文化辯證關系的認識。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初中階段正是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通過本課學習,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真理的精神,以及欣賞古代勞動人民非凡的創造力和審美情趣,進一步樹立為發展祖國的科技事業、繁榮祖國的文學藝術做出積極貢獻的遠大理想。
3、過程與方法
教學是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相統一的過程。在教師教授古代文明的發展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學習。
啟發式教學法:通過對阿基米德取得杰出成就的學習,啟迪學生向他學習優秀品質;通過對阿基米德名言的理解,深刻認識科學能產生巨大的力量。
情緒渲染法:通過教師生動而富有激情地講述《伊里亞特》中阿喀琉斯的故事,讓學生充分感受古希臘社會對英雄主義的崇尚和人類與自然不屈不撓作斗爭的精神。教師與學生一起懷著對古代英雄的崇敬之情,集體朗讀教材引用《伊利亞特》中的一段詩歌,體驗英雄史詩的雄壯美。
析圖法:通過讀教材中大量有價值的圖片,使學生學會從歷史圖片中獲取有效信息和挖掘隱含信息。如通過觀察中外古建筑圖片,認識這些建筑的特點并挖掘東西方建筑風格差異的原因。
中外聯系法和列表比較分析法:通過比較中外古建筑圖片,列表比較古代東西方建筑的特點。
合作探究法: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共同探究東西方建筑藝術差異的主要原因。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實際,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導入新課
教師:有人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起地球。”是誰如此大膽,出此狂言?
學生回答:阿基米德。
由此導入新課。
2、學習新課
首先,(板書)杰出的科學家:古希臘阿基米德
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阿基米德有哪些主要貢獻?他的哪些品質值得大家學習?
學生有目的地閱讀課文內容,提取有關阿基米德成就的有效信息:發現浮力定律、杠桿定律,發明螺旋式水車等。并通過故事認識他的貢獻與他善于觀察思考,熱愛科學和忠于祖國的品質密切相關,通過他的事跡,促進學生從小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并滲透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結合《動腦筋》,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回答:你如何理解他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地球”?這句話體現了科學家什么樣的情懷?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5
一、本課地位:
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的第13課《秦帝國的興亡》。課本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掃六合”2、陳勝吳廣起義3、秦漢戰爭(自學內容)。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朝代。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將中國歷史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它存在的時間雖短,但對后世影響深遠。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內容作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秦王掃六合”作為本節課的主線,增加了對秦朝的短暫的存亡的探討,以史為鑒,談對當今的啟示教訓。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歷史的熏陶,為現實服務。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初一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國家興亡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三、本課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大綱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了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2)認識陳勝吳廣起義。
2、能力目標:
(1)通過網絡的自主學習使學生學會查找資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習服務的技能。通過探究式的合作學習,使學生學會交流,培養學生樂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識。
(2)培養學生通過認識秦朝的文物古跡來分析秦朝在中國歷史中的作用,同時總結秦朝在統治國家中有哪些經驗教訓。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秦統一的歷史意義,認識到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創了我國歷史的新局面,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四、本課重點:
由于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實如何讓學生認識秦兼并六國的意義和對后世的影響。
五、本課難點:
秦為什么能統一中國。在各個諸侯國中,最初秦國并不是最強的,但它后來為什么能統一中國,這是學生較難理解的。
六、教學方法設計:(展示課件首頁)
根據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節課設計成網絡探究課的形式,這是目前采用較多的一種課堂的形式。在網絡逐漸普及的時代,信息更為廣泛,老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信息,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最大限度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學習,提高興趣應當是我們教學當中充分考慮的問題。本節課通過網絡平臺,學生自學、搜集資料、討論、動手等多種方式可以取得較好效果。
七、說學法:
在本課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兩種能力:第一是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教材的課內思考題來實現:第二是通過識圖繪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八、教學目標的實現:(結合課件)
下面我就結合具體教學過程設計說明一下是如何實現教學目標的。(展示課件)
1、復習導入:通過提問“戰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并要求在事先準備好的戰國形勢圖上填出七國的名字,然后指出是秦統一了六國,引入新課。
2、“秦王掃六合”,此目內容既是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所以應當花較多時間來探討。這里主要從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完成統一過程、秦朝的建立以及對中國發展的作用四個方面層層深入進行。
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由學生回顧第二單元的內容,在討論的基礎上,我可以適時的進行引導。主要原因包括統一成為大勢所趨,商鞅變法增強秦國國力以及長平之戰后六國無力抵抗強秦的進攻等。
完成統一的過程,這個子內容比較簡單,通過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一目了然。涉及到成語“紙上談兵”,可以由學生進行講述或扮演,可以提高興趣。
秦朝的建立及其疆域范圍,我不僅僅是通過老師的演示,而是要求幾個同學到黑板上大概繪制,然后展示評比,可以彌補初一學生歷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時增強動手能力。
秦朝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么作用?安排學生分組討論。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是人民的要求。戰爭對生產力的破壞是極大的,統一可以是人民安心生產,生活也相對安定。
3、陳勝吳廣起義。
首先通過對學生收集的圖片“兵馬俑”、“萬里長城”、“阿房宮”等名勝古跡,從另一個角度反映秦朝的賦稅沉重徭役繁多,從而最終爆發了歷史上第一場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其次起義過程,簡單介紹一下“大澤鄉起義”以及起義軍的路線和最后的失敗。涉及成語“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最后總結一下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戰爭的意義,應著重強調其首創精神。
4、楚漢戰爭。
楚漢戰爭在教材中屬小字內容,只需引導學生了解戰爭雙方以及結果即可。在講述巨鹿之戰和楚漢戰爭時,簡介“破釜沉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成語典故的來源。
5、練習鞏固: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是()
A、夏朝B、西周 C、商朝D、秦朝
想一想:秦為什么能統一中國?秦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么作用?
九、板書設計:
一、“秦王掃六合”
a) 秦統一的歷史背景
b) 秦統一的經過和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
c) 秦統一的歷史意義
二、陳勝吳廣起義:
(1)起義的原因
(2)簡單的經過(公元前209年)
(3)項羽劉邦領導:A、巨鹿之戰 B、秦朝的滅亡
三、楚漢戰爭:(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1)性質:爭奪帝位
(2)結果: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最后,我再說明一下我的課件的設計思想。(結合課件簡單說明)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分析和安排,請各位老師指教。謝謝!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說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歷史下冊第七單元《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的最后一課。
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二戰后形成的美蘇兩極格局不復存在,國際形勢趨于緩和,世界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加上現代科技的進步,特別是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世界經濟出現全球化趨勢,世界正處在向新格局的過渡之中。本課以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為主題,以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主要原因、具體表現和影響為主要內容,反映了世界日益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的趨勢。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既是當代世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又將成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礎,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趨勢。因此,本課對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這一主題起到了總結的作用。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離不開中國。通過本課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辯證地看待經濟全球化趨勢,又可以使他們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具體表現和影響。
因為只有使學生掌握了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具體表現,才能把握經濟全球化趨勢本身的內涵并為學習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做準備。只有掌握了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影響,才能認識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從而理解我國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積極融入世界的原因和意義,才能使學生增強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難點: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使發達國家成為最大獲利者,拉大了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使發展中國家面臨巨大的挑戰,凸顯了它給世界發展帶來的弊端。
由于目前對全球化的態度,世界存在著不同的聲音,要求初三年級學生從利、弊兩方面認識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趨勢,確實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師生共同通過對已有材料進行挖掘和廣泛地收集資料進行必要的探究。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含義和出現的主要原因,掌握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的具體表現及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理解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還要讓學生能通過對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和利弊的分析,增強論從史出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提高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是當代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通過學習理解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和中國的對策,讓學生理解中國在全球化趨勢的大背景下面臨著難得的機遇與巨大的挑戰,使學生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意識,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3、過程與方法
材料解析法:通過收集的材料引導學生對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和影響得出正確的認識。
合作探究學習法:經濟全球化是當今的一個熱點問題,還是一個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問題,已深刻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指導學生自主收集相關學習資料,感受經濟全球化。通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收集相關資料,參與對經濟全球化影響的課堂辯論法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在學生辯論后指導學生得出對經濟全球化影響的評價標準:①是否符合生產力發展的標準;②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標準。
中外聯系法:引導學生聯系我國改革開放的實際和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對策,理解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三、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1992年10月,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在聯合國致辭時說:“第一個真正的全球化的時代已經到來”。
教師提問:加利的話說明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呈現什么趨勢?
學生回答:經濟全球化趨勢
教師設問,導入新課:什么是經濟全球化?它是如何到來的?它對世界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2、新課學習
(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
(通過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感受經濟全球化趨勢,從而了解經濟全球化的含義。)
課堂搶答:當經濟全球化浪潮襲來,我們身邊的哪些事例能證明我們在不斷采擷經濟全球化的浪花?
學生回答:肯得基、麥當勞、可口可樂、海馬汽車、奔馳轎車、家樂福、耐克、海爾集團、波音飛機……
教師總結:經濟全球化的含義就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的跨國界流通和優化配置,從而使各國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世界經濟逐漸形成一個整體的趨勢。
(二)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原因
(通過閱讀教材、獲取有效信息,讓學生認識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原因。)
教師提問:我們當前的生活中時時處處體現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它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指導學生根據課本第一個子目“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的正文和小字部分,提取有效信息,找出經濟全球化出現的原因:(1)冷戰結束后,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發展的趨勢,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客觀環境;(2)各國積極尋求國際合作,發揮優勢,彌補不足;(3)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條件。
教師提問:可見,經濟全球化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那么它有哪些具體表現?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7
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課內容。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說,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再者,貞觀之治上承文景之治、開皇之治,下接開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學好本課,還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掌握封建社會盛世這個專題知識,為當今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借鑒。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學習,了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過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采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系。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說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于初中學生,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說教法:
歷史知識的掌握離不開教師的教授,所以講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還要采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練習法等。
說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強,思維活躍,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培養他們自主獲取信息能力。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因為初一學生知識積累較少,還未形成正確史觀,所以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約3分鐘)采用故事引入法導課。選用“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征未寫完的奏章”的故事導入。該故事緊扣本課內容,可以實現有效導入,同時因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然后通過設計過渡語:唐太宗為什么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他統治的時候,唐朝是一種怎樣的局面呢?現在我們來學習本課內容。來導入新課(出示課題)
二、教學新課:
(一)、(略講)唐朝的建立
通過設計問題:① 隋朝是怎樣滅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一目的內容,找出答案。讓學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教師板書概括)
(二)、(重點講)“貞觀之治”
新課程倡導“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了解表現――探析成因”這樣的脈絡予以教學該目內容。
先用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過程,前車之鑒,勵精圖治,成為一代明君,形成“貞觀之治”的局面。然后借助教材第九頁第一段的內容,指導學生理解“貞觀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現。
而在探析“貞觀之治”的原因時,我擬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共同合作,并在教師的引領下,概括出5點原因,并板書出來:
1.以隋為鑒,以民為本
2、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3.勤于政事,善于納諫
4.精兵簡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接著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讓學生認識到治世局面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讓學生知道,這也是“貞觀之治”得以形成除開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完成了該目教學任務后,我選取《同步導學》(練習冊)及時鞏固知識,提高效果。同時,也可借助習題彌補完善本課教學,對題目的解答,關注層次教學,因材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回答,有意讓差生體驗成功,樹立信心。
(三)、教學“女皇武則天”
(1)展示女皇武則天的圖片,讓學生知道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同時讓學生自由發言,說出自己印象中的武則天。教師加以點評,讓學生知道“盡管武則天是一個爭議很多,眾說紛紜的歷史人物。她專斷、剛烈、愛才、狠心、毒辣等,但她對歷史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武則天的政績主要有哪些?”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后歸納,得出答案。
(2)同步鞏固:完成《同步導學》中的習題予以鞏固訓練
(四)、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
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奪取政權,開辟了唐朝的盛世基業,但政變中他殺父拭兄,你覺得應該如何評價他呢?
武則天給自己留下了一個無字碑,她希望后人為她書寫功過,如果要你書寫,你打算怎樣寫呢?
設計意圖:這樣處理,既可以復習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正確認識,也為下一課教學設置了懸念。
三、全課總結
用歌謠進行總結:(一) 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訓記在心,輕徭簿賦重生產,君臣廉潔又勤政,“房謀杜斷”重賢能,虛心納諫用魏征,政治清明國強盛, “貞觀之治”真繁榮。
(二) 唐朝有個武則天, 后宮之中掌大權,晚年稱帝國號周,唯一女皇她為先,弘揚“貞觀”有政績,引出“盛世”到開元。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有利于學生對本課知識的掌握和便于記憶,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中學到知識。
四、作業布置:完成同步導學的習題。
目的: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五、說板書設計:
一、隋亡唐興
1.隋煬帝的暴政 2.李淵建唐代隋(618年) 3.李世民登基(626年)都成:長安
二、“貞觀之治”
(一)“貞觀之治”的局面形成
(二)“貞觀之治”的原因:
1.以隋為鑒,以民為本
2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3.勤于政事,善于納諫
4.精兵簡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三、女皇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六、說教學效果預測
通過本節課教學設計的分布實施,我還課堂于學生,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相信預期的目標將會得到很好的落實,學生將會在和諧的氛圍中充分的活動起來,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學得快樂,從而達到師生互動的效果,但在教學中可能會有一些想不到的問題生成,我會根據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解決。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的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
對于本節課的設計,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學、藝術地處理好學生、教師與教材三者之間的關系,將課堂真正的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樂學;讓自己與學生共同學習、探究;讓教材成為我和學生溝通的橋梁,合作的依托。
本課的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1、南北重歸統一;2、大運河的開通。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教學內容做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三個“一”為教學主線:
一個政權──隋朝的建立
一個局面──隋初經濟的繁榮;
一個創舉──隋朝大運河的開通;
引導學生比較、分析,總結歷史規律,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大綱要求,對本課我設定如下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識目標: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能力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對“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及其作用”這一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根據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提問相關的地理知識和導入框中的故事導入;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課下收集的資料,講“胭脂井”的傳說;通過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經濟繁榮的表現及原因;學習“大運河的開通”這一內容時,充分利用各種資料和信息,結合動態示意圖,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把握這一重點知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使社會經濟發展、繁榮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隋朝大運河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又一重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教育學生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珍惜統一、安定、團結的環境。
三個目標在整堂課中始終是一個整體,有機結合,在教法、學法中我會進一步談到。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這個內容我準備設置幾個可操作性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從書中獲取信息,然后進行思考和討論,教師適當的進行詳細講解,是這個問題由難轉易。
難點:首先是隋朝初年經濟的繁榮。 因為教材的內容比較簡單,概括性很強,所以適當的補充史料可以使學生分析出原因。
另外對大運河開鑿的目的和作用也是本課的難點之一。七年級的學生對這個問題要是進行辯證全面的分析用一定難度,所以我準備通過提問題、提供史料、傳授方法、適當引導及比較到位的進行總結等途徑來突破這個難點。
二、說學情
經過近一年的歷史學習,七年級的學生初步具備歷史比較、分析的能力,既有對歷史學科的濃厚興趣,也具備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趣味性與學科嚴謹性、科學性相融合。特別是所教的學生,自我表現欲強、思維活躍,通過創設情境能夠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技能。
三、說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的設計,依托于面對哪些學生、處理哪段教材。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材,實施的教學方法截然不同。針對外校學生自主、獨立、大膽、思維活躍、愛表現的特點,本節課我采用了辯論、探究、體驗等教學方法,和學生一起以“學”的身份,師生同堂,解讀《繁盛一時的隋朝》。
四、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就具體教學過程說明一下教學目標的實現。
(1)提問注意學科滲透 故事設疑激發興趣
關鍵詞:世界著名運河、隋煬帝看瓊花開運河
一堂課成功與否,開頭抓住學生的心,吊起學生的胃口很關鍵。所以我采用地理知識提問的方法進行隋運河開通的課堂導入,利用教材導入框中的隋煬帝看瓊花的故事引出問題調動學生情緒、渲染氣氛,營造歷史課堂獨特的感覺。同時指出,傳說與歷史史實間的區別。
進一步刺激學生情緒、激發興趣,使學生對大運河有一定宏觀了解,輕松、有趣、學生很容易接受,而且能夠在一開始就緊緊地抓住學生,提起學習興趣。
(2)啟發思維 培養能力
關鍵詞:圖說歷史 史學辯論 總結規律
地圖是歷史課堂的重要工具之一。通過《隋朝疆域圖》和《隋朝大運河圖》能夠幫助學生輕松、明了地掌握隋朝統一后疆域和大運河的中心和南北端點,并形成正確的空間地理概念,從而在有效的視覺沖擊下,于不知不覺、輕松的狀態中突破本節課的兩個知識點1、南北重歸統一;2、大運河的開通。
所教學生有小組學習與課堂辯論的優良傳統,而且學習的自主性較強,表現欲也很強,因此為突破本課重點: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我采用了層層設疑、史學辯論的方法,設置辯論題:
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
隋朝大運河開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隋朝大運河開通有何利弊?
通過辯論,構建對比,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語言表述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將知識、情感、能力三個目標有機結合,形成一個整體,同時也突破了教學重點。課堂效果非常好。
(3)激發興趣 活躍課堂
關鍵詞:歷史故事講述 歷史小游戲 辯論 畫圖
歷史小故事的搜集整理及講述,歷史小游戲的穿插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膽量、語言表達、綜合協調能力、并延伸了課堂教學,將知識、能力、情感目標緊密結合,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并在課程近半時制造興奮點,提高學習興趣。
辯論:結合教材,以“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利弊”為辯題,通過回顧、對比、正反雙方的辯論,老師的點撥,從開通大運河的條件和意義等方面突破本課難點。
畫圖:讓學生在看過隋朝大運河的圖片之后,讓學生上臺畫出隋朝大運河的簡單示意圖并標注出幾個重要位置,這樣就使學生能夠圖文并記,既能體驗再次創作的樂趣,鞏固知識的目的也可以達到。
五、課堂反思
關鍵詞:學生主體 快樂課堂
一切的課堂設計圍繞一個主體:學生,一個原則:課堂輕松、充滿未知,一個效果:不知不覺、意猶未盡。總體來看,課堂效果比較好,達到了預期目的。但如何根據教材的變化、學生的不同,設計符合課堂教學需要的教學活動,更合理的教學方法,來輔助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讓歷史課堂生動、有趣,讓學生有強烈的探知欲望,是我今后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比如:如果講古代水利工程,如何處理得更加符合初一學生年齡特點?
【初中歷史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說課稿11-02
初中歷史說課稿優秀10-28
初中歷史經典說課稿優秀06-05
初中歷史說課稿優秀(優選)09-19
初中歷史說課稿(精選10篇)04-27
初中歷史說課稿(精選20篇)03-25
初中歷史說課稿(15篇)11-02
初中歷史說課稿(精選15篇)09-23
初中歷史單元說課稿(精選13篇)08-26
初中歷史說課稿(合集15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