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實習報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報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應該是準確無誤的。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質實習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質實習報告1
一、前言
通過這六天的實習,加深了我對工程地質這門課的熟悉,讓我從書本中走了出來,親眼見到了真實的地質現象,了解了斷層、背斜和滑坡等重要的地質現象,親自觀看了和體驗了各種巖石的分布和形態,讓我從本質上對三大巖石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實習讓我們在自然中更好的理解了原來抽象的概念,使學問詳細化,印象更深刻。實習豐富了我們的學習生活,為我們以后的工作和學習都有肯定的關心,同時實習的過程激發了我在將來學習的熱忱。所以,實習對我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我們對這次實習也做了縝密的部署:
1、時間:20xx年5月4日—20xx年5月9日
2、地點:河北省秦皇島市柳江盆地國家地質公園
3、路途:
1、秦皇島市石門寨鎮
2、秦皇島市祖山東門
3、秦皇島市北戴河區鴿子窩公園海灘
4、目的:
1、使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和鞏固課堂學問,提高在野外識別各種地質現象的力量同時增加感性熟悉,擴大視野,培育提高觀看力量,動手操作力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力量;
2、鑒別和觀看常見的巖石,礦物特征及工程性質;
3、了解三大巖石的形成過程,產生年月、結構、產狀、形成緣由及現象以及流水的地質作用對巖石的影響和沖刷成河谷的過程;
4、學習運用羅盤儀器測巖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
二、實習地區概況
1、柳江盆地地質概況
柳江盆地為我們在秦皇島地區野外地質實習的主要區域。它位于秦皇島市區北側,其中心距秦皇島市28km,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管轄。
區內有縱貫南北的大路及地方窄鐵路與秦皇島市區相通,交通極為便利。
該盆地為南北延長的低山丘陵區,其北、東、西三面為陡峻的'高山所包圍。貫穿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區最主要的水系,自西北流向東南,出盆地后在山海關的南側入渤海。盆地內丘陵一般海拔200—300m,最高的山為老君頂,海拔493。7m。
本區年降水量為400—1000mm,其中70%集中于7、8月份,所以山洪也主要集中在這個時期。
2祖山國家地質公園概況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地質公園和國家級稀有植物及瀕危野生動物自然愛護區。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西北部。京沈高速秦皇島西出口沿秦青大路北行12公里即到,距秦皇島市區23公里。屬原始森林峽谷型自然風景區。因燕山以東、渤海以北諸峰均以它的分支延綿而成,故名“祖山”。20xx年開發至今,形成五大景區,100余處自然景點,是淮河以北少有的南派山水。
祖山原始森林峽谷總面積118平方公里,主峰(天女峰)海拔1428米,區內千米以上高峰20多座,植被掩蓋率96%以上。象形奇石、云海、日出、古洞、原始叢林、溪流、飛瀑、奇花、高山自然?草原、樹掛構成景區十大景觀。祖山原始森林峽谷是侏羅紀至白堊紀末地殼運動而成。在長期風化剝蝕和流水沖擊下,形成了多處絕壁幽谷和造型地貌。
祖山,山勢跌宕,峰巒陡峻,因渤海以北、燕山以東諸峰都是由她的分支盤撥而成,故以“群山之祖”名之。她立峭巖作脊梁,以瀑流注血脈,搽嬌花飾容顏,披蔥郁為秀發。景區內山勢陡峻,溪水跌宕,可謂立峭巖作脊梁、注瀑布為血脈、披茂林作秀發,裁白云作霓裳,集雄奇嫵媚于一體。峰奇水異,洞幽石美,林豐草茂,歷史淵源,是觀完旅游、避暑度假、科普考察的絕好場所。
3、鴿子窩公園海灘概況
鴿子窩公園又稱鷹角公園。由于地層斷裂所形成的臨海懸崖上,有一巨石形似雄鷹矗立,故名鷹角石。該石高20余米,過去常有成群的鴿子或朝暮相聚或窩于石縫之中,因此得名鴿子窩。鴿子窩公園是欣賞海上日出的最佳之處,每逢夏日早晨,這里云集數萬名游客欣賞“紅日浴海”的奇景。
三、實習內容
1、柳江盆地愛護區石門寨西門180米處
該處巖石以沉積巖居多,由地質構造形成。亦有石灰巖,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經長期風化作用,暴露在外表的部分呈深灰色,巖層
為中厚型,中間夾有薄的灰巖。灰巖呈竹葉狀,較破裂,屬碎屑結構,這些碎屑物質經膠結后形成灰巖。此處巖石約5億年前形成,屬下奧陶世紀,粘土礦物發黃,巖石經劇烈的構造運動,由水平變為傾斜,產生背斜現象,并有正斷層出現。用地質羅盤測該處巖石的產狀,走向為北偏東10°,傾向為北偏東100°,傾角為30°。
由此處向西約200米處巖石出露于地表,閱歷證為砂巖,其結構為碎屑結構,此處不整合現象明顯,由砂巖和灰巖組成,屬沉積接觸,砂巖約2億年前形成,灰巖約5億年前形成,由于形成年月不同,說明為不整合。此現象說明秦皇島地區至今至少經受了2次地殼運動,由于3億年間隔形成的不整合面應在海平面下形成,至少經受2個循環,而該處巖石現在又出露在地表。在不整合面上有礦物,是地質學家發覺地下礦物的依據。不整合面處強度差,不適合在此面上施工。
2、砂鍋店東北200米處
該處為石灰窯產石場,觀看此處巖石,巖溶現象明顯,有溶溝、石芽、天生橋等。其緣由是地殼運動抬升到潛水地表以下,潛水地表共同作用形成的巖溶現象,因巖石中有裂縫,有空間且水有徑流通道。
巖溶現象是由于水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巖石經長期化學反應,使巖石具有可溶性。該處向西北走約100米處,發覺大面積的巖石間侵入接觸現象,石灰巖中夾有巖漿巖,說明此處經受過火山噴發。該處亦發覺有巖墻,較長,寬約3-4米,其走向為南北方向320°,由花崗巖、長石、石英、云母組成。靠近地表的巖石經長期風化,產物為第四紀土,巖石中還發覺有巖洞。此處向東南方向約200米處,有大量石灰巖形成的巖層,呈單斜,基本走向為南偏北。在砂鍋店東等地,發覺石英斑巖,它是花崗斑巖的又一種變種,具隱基斑狀結構,石英斑晶特多,普遍具有熔蝕現象。此處也有閃長玢巖,呈巖墻狀產出,具隱基斑狀結構,斑晶主要是斜長石,有時含角閃石較多,有的基質中含少量石英,有的可見球粒結構和流線結構等。
2、秦皇島市祖山東門
祖山為早白堊紀形成,為響山巖基的一部分,此處沉積巖中有破裂帶,火山爆發時巖漿從中冒出,冷凝成巖漿巖。祖山占地217平方公里,平面形段呈橢圓形,長軸長25公里,短軸長15公里,南北方向,巖石中以花崗巖居多,占65%左右,為中粗粒,成分主要是成肉紅色的正長石,又稱甲長石。
石英其次,占20%-25%左右,透明發亮。此外,還有云母、斜長石。斜長石呈灰白色,由于長石含量不同,云母顏色也不盡相同,云母占整個巖石的5%-10%。較黑的巖石中,云母含量不超過5%。在此處觀看,長石顆粒大小在1厘米左右,晶體顆粒,為結晶結構。山體構造為原生結理構造,山體中有裂縫,都為豎直方向,有原生孔洞,又稱之為晶洞構造,而外形不規章的孔隙是水晶的成長地。
此處地貌陡峭,險峻,構造為原生結理,由于長期的風化作用及地表水的侵蝕作用,巖石部分豎直掉落,形成深谷奇峰。此處巖石傾角較大,巖體破裂。山體中有河流,稱為石河,發源于祖山響山山脈,山上有明長城,由元朝徐達修建,1967年,戚繼完重修,基本走向為南北方向,直達青龍。祖山最高峰為響山,海拔為1421米。
3、秦皇島市北戴河區鴿子窩公園海灘
此處濱臨渤海,為海洋環境。海洋環境按地理位置分為濱海、淺海、半深海和深海。低潮時暴露于海岸帶的部分,稱為濱海。濱海又分為后濱帶、前濱帶、外濱帶。后濱帶為平均海潮線,常年暴露在外;前濱帶為平均海潮線到中濱線處;外濱線為中濱線以外的部分。海岸線到海底深約200處的部分,稱為淺海,此處陽完充分,有機物含量多,是海洋生物的抱負棲息地。深海處動物少。
此處巖石又遠古火山噴發而形成,以巖漿巖為主,巖石受海洋水動力作用,常見有海浪作用、潮汐作用和洋流作用,使此處形成有特色的海蝕地貌,有海蝕崖,海蝕柱,海蝕拱橋和海蝕平臺等,形成緣由有沖蝕作用,磨蝕作用等,使巖石破裂。
巖漿巖受風化作用等變成高嶺土、偉晶巖。偉晶巖顆粒大,和花崗巖成分相差不大,由正長石、斜長石、云母、石英等組成。巖石被多組結晶切割。
四、結束語
通過本次實習我熟悉到:本區地層出露較全。從中生代地層開頭,除缺失寒武系、奧陶系、三疊系、侏羅系、第三系以外,其他地層均出露完好。所形成的巖石類型多樣,包括巖漿巖類,沉積巖類以及變質巖類。本區的巖漿活動從方式上有深成侵入,淺成侵入,噴出等。所見巖類有基性巖類和酸性巖類。從變質作用和變質巖方面,本區的變質作用主要為區域變質作用。主要變質巖有千枚巖,大理巖以及板巖。在構造方面,本區分布有四大褶皺,另外還有七個斷層。兩個大斷層幾乎將此區分為三部分。區域進展方面,本區經受了多次構造運動,形成了四個構造層。總體說來本區構造運動較強。
經過6天的實習,使我學到了許多東西,通過老師的講解,使我學會了許多課內學不到的東西,包括:如何通過一塊石頭的色澤,去推斷其類別、其形成年月;如何去辨別3大巖石;如何去測量巖石的走向等等;總之,通過實習后我更好地把握了《工程地質學》這門學科,更好地把握了所學學問。
地質實習報告2
一、實習時間:~
二、實習地點:海州露天礦西側、北側。
三、實習任務:
地址觀測及記錄,砂巖的描述及其標本的采集,熟悉使用羅盤儀測量巖層產狀(走向、傾向、傾角),以及了解地貌和地理坡度的測量。
四、實習具體內容:
1、首先我們觀測的是露天礦西側,該地點為第四原沖刷層。該層為黃色砂土層,厚度為,其上覆白色沙土,產狀:走向,N58'E,傾向,N143'E,傾角19°。
2、露天礦西北側的突出層組
在平盤西北邊緣新露斷面上,清晰地可見厚煤層,夾有灰色砂巖層,其巖(煤)層產狀為:傾向N153'E,傾角°,煤層厚度為,夾矸,層厚度為1cm,與下覆雜色礫巖成角度2,是個體的關系。
3、太上層群煤層
該煤層位于太上層,其上部為灰白色礫巖、沙土。穩固度為大小不一,分類性較差。露天煤層之上的為灰黑色巖、巖及巖區頁巖,風化嚴重,其產狀為:傾向N10°E,傾角°。
4、太下巖層斷層觀測
沿邊緣斷面下行見到一灰白色粗砂巖層,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厚較的灰白色石英砂巖,在巖層坡面上見斷層,該斷層走向與巖層走向呈銳角程度,巖層產狀為°E,傾向N159°E,傾角N193°;斷層走向為N203°W,傾向N135°E,斷層落差為,斷層面粗糙為正斷層,斷層面內含有斷層硝礫。
5、巖層巖性描述方法及步驟
在對巖層巖性描述前,首先將煤巖層風化的表面清除,然后觀察巖石的顏色特征和巖面的組成成分及礦物特征。查看他們的百分含量,然后查看巖石中各粒度的大小、化石情況。活物種類、閻世鐸結構、構造特征并命名。
6、羅盤測產狀的方法(羅盤的使用)
①、首先調整好羅盤上的磁偏角
②、清除巖層層面,使出露的層面能夠真實的反應巖層層面的自然狀態。
③、用地質羅盤測巖石的走向:測量巖層走向時,將羅盤的長邊(與羅盤上標有N—S相平行的邊)的一條棱與層面緊貼,然后緩慢轉動羅盤(注意:在轉動過程中,羅盤緊靠層面的那條棱的任何一點都不能離開層面),使圓水準器的氣泡居中,磁針停止擺動,這時讀出磁針所指的讀數即為巖層的走向。
④、用地質羅盤測巖石的傾向:測傾向時,用羅盤的北端
指著層面的傾斜方向,使羅盤的短邊(即S邊)與層面貼緊,放平,并轉動羅盤,轉動方法及原則同上,北針所指的讀數即為所求的傾向。
假若在巖層頂面還是哪個進行測量有困難,也可以在巖層底面上測量,仍用長測望標指向巖層傾斜方向,羅盤北端緊靠底面,讀指北針即可。假若測量底面時讀北針受障礙,則用羅盤南端緊靠巖層底面,讀指S針亦可。
⑤、用地質羅盤測巖石的傾角:測傾角時,將羅盤豎起,以其長邊貼緊層面,并與走向線相垂直,用中指撥動羅盤,使測斜器上的水準器(長水準器)氣泡居中,這時測斜器上的游標所指半圓刻度盤的讀數即為傾角角。傾角的變化界于0-90°之間。
7、實習總結
為期一周的野外實習觀測,盡管我們這次的"篤行"只有短短一周,但在老師的帶領與指導下,使我很快對地質方面有了大概的認識,同時也對課堂上的內容加深了理解,尤其對巖石構造及地形地質作用有了更加清楚深刻的認識。但這次實習也同時了解到自己對煤礦地質問題方面了解還很少,在以后的學習中應不斷學習積累,更需要多多實踐,來豐富自己的不足,實習過程中讓我認識到學會觀察的重要性,理論聯系實際,學會獨立思考,多學多問。通過這次實習還體會到了同學們的`熱情,以及助人為樂的好精神,使班級更有凝
聚力。我更深刻認識到了地質學的意義,它也與我們的工作息息相關,如地層與煤層密切相關。也體會到了"學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學會了一些基本的考察地質構造的方法和要領。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學會基本的考察報告的寫法,同時充分認識到地質考察的必要性和艱苦性。這也激發了我自己對地質學考察和探索的興趣。加深了原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對今后的工作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最后感謝指導老師的辛苦講解謝謝你們,你們辛苦了!?背斜
向斜
指導老師:姜偉太實習班級:12采礦報告編寫人:荊正軍20xx年7月25日
張老師
地質實習報告3
眾所周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出真知”。為了鞏固《地質地貌學》的教學成果,提高教學質量,讓同學們學以致用,能夠用書本的知識來解決實際上的一些問題,提高同學們的野外作業能力和分析能力,2004年7月9—11日,我們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2002級150名同學在高全洲老師、劉祖發老師和楊清書老師的帶領下到肇慶市七星沿地區進行為期三天的地質地貌實習。盡管只是三天的時間,而且我們目前專業知識的匱乏、能力的有限,確實很難對肇慶七星沿地區的地質地貌狀況有很透徹的認識,但在已經掌握了當地詳細地質地貌情況的高老師等的精心講解和耐心指導下,加上不少學者之前做的調查資料,我們得以比較系統地了解掌握了當地的地質地貌情況,并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
肇慶市位于廣東省的中西部,地跨珠江的主干流—西、北江流域。地勢由北部、東北部漸次向中部和東南部傾斜,具有山地、丘陵、平原、湖泊等多種地貌。市區背靠北嶺,面臨西江,上控蒼梧,下制南海。北部為北嶺山地和西江古河道形成的瀝湖,中部為河谷沖積平原,東西兩端重巒疊峰緊鎖江流,形成三榕峽、大鼎峽和羚羊峽。境內孤丘臺地疏落散布,石山拔地而起,湖泊池塘星羅棋布,形成五湖、六崗、七峰、八洞的獨特自然景觀,成為馳名中外的七星巖風景區。正因為肇慶獨特的地質地貌風光,它才成為我們實習的首選之地。
本次實習從7月9日開始,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出發,路經中山,江門、高要等市,并在途中的西江大橋到南岸卸煤碼頭考察滑坡和河流階地,然后才到肇慶黨校。下午到北嶺考察洪積扇,最后是東崗村觀察并討論了當地地貌。10日主要是在七星巖風景區對其地質地貌進行考察,主要考察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干溶洞,斷層帶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峽東岸的北嶺背斜,總結了實習成果,下午離開肇慶返回珠海,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實地考察。具體路線如下:
7月9日:告別中大珠海校區——西江大橋——卸媒碼頭(上南岸)——肇慶黨校——北嶺山南——東崗村附近。此次的目的主要是觀察滑坡和二三級階地地貌。
7月10日:肇慶黨校——七星巖公園,考察七個秀麗的喀斯特石峰:閬風巖,玉屏巖,觀音巖,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和阿婆巖。這次的目的主要是觀察水平溶洞(雙源洞)和斷層及洼地地貌。
7月11日:上午:肇慶黨校——三榕峽(位于西江的峽谷地段)——采石場。此次目的是觀察斷層及其層理結構。下午實習結束,返回中大珠海校區。
我們這次考察的地區常見的七種地貌類型分別如下:
1) 侵蝕低山。其相對高度200m,主要是指北嶺山脈;
2) 侵蝕丘陵。其相對高度200m,主要是指西江南岸的丘陵和山地;
3) 侵蝕臺地。其相對高度在10m以上,坡度和緩,一般15度,主要是指位于侵蝕低山和侵蝕丘陵之間的低矮的高地;
4) 洪積階地和沖洪積扇。主要分布在北嶺山麓;
5) 河流階地。主要是指沿岸二級、三級河流階地;
6) 沖積平原。主要是指西江沿岸的河漫灘和一級半埋藏河流階地;
7) 喀斯特丘陵。巖性為壺天灰巖或石磴子灰巖,主要是指七星巖等喀斯特石峰。
實習內容:
7月9日早上7點,我們從中大珠海校區乘車出發。沿路可以看到公路有很多低矮的丘陵,這些丘陵的巖石大多已經風化成磚紅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巖保存下來。而正是由于肇慶的基巖出露狀況比較好,所以我們選擇它作為地質、地貌實習的基地。
整體上來看,肇慶七星巖地區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沖積平原,肇慶七星巖喀斯特丘陵就是位于這個平原上。我們三天考察的地貌類型按順序大概如下:滑坡與階地,沖洪扇與洪積平原,充填構造,喀斯特丘陵與溶洞,落水洞,背斜與斷層。下面我就按照時間順序來說明肇慶七星巖地區的地質地貌狀況。
第一天:
我們從珠海出發乘車經過江門、新會、高要,在開往肇慶黨校的途中順道考察了西江大橋南岸東側的卸煤碼頭(上南岸),這是一個半埋藏階地。
上南岸是一個潛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沒有再次滑坡的趨勢和跡象。滑坡是坡面上大量土體、巖體或其他碎屑堆積,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它是山區建設中經常遇到的一種自然災害。據老師介紹,該地在20年前發生過一次大滑坡,現仍可以看到當年的滑坡壁(上圖山坡凹處),滑坡體由于采山取石和植樹造林等原因已經看不出。1983年12月16日上午約9時至11時該地發生一般規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事發時該處卸煤碼頭上有四個民工在小屋內睡覺,后來只有一人逃脫。據首先發現滑坡的當地民工講,滑動是首先從下面開始的,后來才看到上部滑動,由此可分析判斷此滑坡屬牽引式或稱拖帶式滑坡,廣東地區的滑坡多是這種小型滑坡。
根據老師的分析介紹,我們知道了造成這次滑坡的主要原因是:
①該地處于西江凹岸,終年被流水沖刷而造成岸壁不穩定;
②滑坡的上部階地上有一個水塘(現在已經填平),并且有地下滲透帶,水塘中的水以地下水的形式與江水互滲,使中間土體遭到破壞,土質疏松,有些地方甚至被掏空;
③滑體主要是花崗巖的風化殼,為第四紀的松散堆積物,很不穩定;
④滑坡上的碼頭堆積了大量的煤,負荷太重,其重力對滑坡的發生是一個間接的推動力;
⑤整個肇慶地區的粘土含量普遍較高,滑坡發生的前天當地下了一場大雨,粘土的膨脹系數大,雨水對其影響很大,造成土質松軟,從而引發了這次滑坡。
此滑坡范圍寬134米,10多米厚,滑動后形成5個階梯,滑坡體伸入西江,由于規模不大,所以沒有造成西江淤塞。
接著我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又考察了階地,據資料介紹,階地的類型有常態階地(或階地)、半埋藏階地和埋藏階地,其中后兩種是階地變形的結果。(1)常態階地分布在河流上游或源頭區。如鑒江信宜、漠陽江春灣、北江韶關,是洪水不能淹沒的階地,故稱常態階地,簡稱階地。(2)半埋藏階地是原先的第一階級地主要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構造下沉,而與全新世堆積的高河漫灘類高、至今能被洪水淹沒的階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沖積平原,如肇慶市西江與七星巖之間的地貌即為第一級半埋藏階地。(3)埋藏階地是半埋藏階地向三角洲延伸逐漸被全新統覆蓋形成,,分布在入海三角洲,這是最高和最年輕的埋藏階地。[1]
據老師介紹,我們現在所走的公路和卸煤碼頭就是建在第一級階地上(左圖)。看完第一級階地之后,我們就爬上公路旁的小山去觀察第二和第三級階地。第二級階地分布在上南岸碼頭公路旁的小山咀,高度大約為10米,在這里可以找到磨圓度較好的鵝卵石。為什么階地會跑到山上來呢?在第四紀,此處是西江河漫灘,后來由于構造運動和河流的下切,使河漫灘抬升,從而形成了現在的二級階地。沿途可見地上鵝卵石的成分多樣(下圖左),巖性復雜且較脆,風化程度較大,體現此處基巖的多樣性,也顯示了該二級階地是西江干流經遠距離搬運形成的。第三級階地位于西江大橋南橋頭東側的自來水廠高地,高度大約為15至16米,這里地勢比較平坦,巖石年代更為久遠,鵝卵石風化程度更深,質地松化,一踩即碎(下圖右),不過現在由于人工作用,很多被水泥蓋住,已經很難找到地面證據——鵝卵石。
通過我們的觀察,結合老師的分析,得出此處階地鵝卵石的幾個特點:(1)磨圓度好,粒徑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長時間的搬運,所經距離遠;(2)具有多種多樣的巖性,由于是主干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質被帶下來沉積,形成當地復雜的巖性;(3)階地級數越高,形成時間越長,風化作用越強,巖性越脆,越易碎。
該地階地示意圖如下:
肇慶市西江河谷地貌橫剖面圖[1]
下午,我們又在老師的帶領下首先到了東崗村附近的北領山地考察,這里是洪積扇和沖積平原的過渡地帶。洪積扇是由于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溝谷出山口后,坡度驟減,溝谷水流所攜帶的物質大量堆積,就形成了以溝口為頂點的沖積錐或洪積扇。[2]如果擴大到整個山腳(四周)即稱為洪積群,如果面積繼續擴大,即可形成洪積平原。老師介紹了關于東崗村附近這些地貌的形成有兩種觀點:第一種是由北領山地沖積而形成的,另外一種是由西江的沖積而形成的。根據我們的觀察(右圖),這里的巖石以沙葉巖為主,磚紅色,有一定的磨圓度,但有些有棱角,大多為礫石,粒徑較大,較疏松,而且顆粒由上到下、由山里到山外是由粗變細。如果是由西江沖積形成的話,那么這里的巖型應該會比較復雜(這是因為沖積物復雜),顆粒一般是為圓形的,磨圓度較好,沒有棱角,質地也會比較硬,而且縱觀整個地貌類型,如果是由西江沖積形成的沖積平原,那么寬度應該很大(比沖洪積扇大的多),但是此地的扇形寬度并不是很大。故我們判斷,這應該是由北領沖積而形成的洪積扇。
從而我們也就可以知道,我們所走的公路、廣茂鐵路以及它們兩邊的建筑物、還有我們住的肇慶黨校都是建在洪積扇上的。因為洪積扇是經過很上的時間堆積而成的,坡度比較平坦(這里只有3到5度),在上面建一些東西是可以的,但是由于巖石不是很硬,地基不是很好,所以不宜建高層的建筑,這也是我們在路旁都沒有見到高層建筑物的原因。
下午四點,我們到了另外一個點——在石牌村北面的公路邊觀察洪積扇的中部剖面。這里剛好是有人搞建筑,對洪積扇的中部進行了橫切,從而使我們能夠清楚的觀察洪積扇的內部結構(下圖)。我們所觀察的這個洪積扇剖面有六、七米高,據老師的介紹,這些巖層組成是第四紀時代的巖石,北領的巖石主要是泥盤系的砂巖滾下來再堆積成第四紀巖層的。據我們觀察,裸露在外面的紅色巖石是砂巖,由長石、石英組成,風化后很容易敲碎,因帶有Fe而呈紅色;沉積物顆粒有大有小,有一定的磨圓度,總體上來看,巖石自上而下,從扇頂到扇緣,依次是由粗到細的砂巖,符合老師所說的“一般情況下,洪積扇底部的沉積物粒徑較大”的規律。在這里,我們還看到了充填結構(又稱透鏡體,左圖凹處),充填結構就是洪積扇停止生長,被大水沖出大溝,以后洪水又挾帶物質填上而成為的一種地貌現象。充填結構里面的東西因為是后來填上去的,故其物質組成跟周圍的巖石有很大的差別,成分比較復雜多樣。
第二天:
旅游勝地七星沿坐落在城區中心,背靠北嶺山脈,因七座奇峰列峙如北斗七星,故得名。七星巖的來歷傳說很多,有說七星巖的七座山峰是女媧補天時留下的七塊靈石;有說是天上七仙女羨慕人間、獨愛肇慶而下凡不歸等等。七星巖于1982年成為國務院批準的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七星巖風景區由閬風巖(峰頂高程103。3m)、玉屏巖(99。8m)、石室巖(89。8m)、天柱巖(108。0m)、蟾蜍巖(89。9m)、仙掌巖(61。8m)和阿坡巖(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峰以及東湖、青蓮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等五個大湖組成。七座巖峰布列,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巖影,渾為一體,自然風光絕佳,向有“嶺南第一奇觀”、“人間仙景”、“天然山水盤景”之美譽。千多年來不知傾倒了多少名人墨客,留下了不計其數的詩文。“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陽朔七堆山;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 葉劍英委員長的詩句高度概括了七星巖風景的詩情畫意。 近年,七星巖風景區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巖峰上新裝飾各種霓虹燈, 再造了一個“夜星湖”。
早上8點多,我們就到達七星沿這個風景名勝區開始新一天的實習考察。進入大門,我們就看到,在路的左邊是沙頁巖形成的一些侵蝕丘陵,而右邊卻是石灰巖喀斯特地貌。我們向前走,大約到了一座招財佛像前時,面向佛像仰望,就可以明顯的看到兩邊的地貌景觀有很大的不同,左邊馬欄崗是砂頁巖經風化后形成的低矮山丘,而右邊卻是石灰巖形成的喀斯特高聳奇峰,由于兩邊巖性的不同,其上面所生長的植物類型和稀疏程度也不同,馬欄崗上的植物多草本,非常茂密,而右邊山峰上生長的植物多為藤本或木本并很稀疏。
很快的,我們走到了位于阿坡巖下面的雙源洞的一個出入口。雙源洞是七星沿風景區里面最長的一條靜水地下河,其實就是一個喀斯特地下溶洞,它長270多米(據我查證,它長并不是320米),洞中有兩條溪水匯合,向東流出洞外,故稱“雙源洞”。在這里,老師為我們解釋了有關的地質地貌知識。雙源洞是發育在石炭紀下統的壺天群石灰巖,主要是由白云石灰巖組成的,呈淺灰色,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云石,隱晶質(或稱泥晶質)結構,個別地方有粉晶結構,為厚層狀構造。因為存在白云巖的緣故,故用10%的稀鹽酸滴在這些 巖石上,巖石并不起泡,但是如果把巖石磨成粉,卻可以起泡,這是因為巖石成分里面含有碳酸鈣和碳酸鎂。因這些巖石比較堅硬,故其經歷了千萬年而不倒,形成挺拔的山峰。在雙源洞的洞口上,我們可以見到斷層、節理、褶皺以及強烈的根劈地貌。(右圖)
在這里,老師也為我們介紹了雙源洞的形成原因。雙源洞的水是來自地表水的下滲和地下水的供給,在溶洞發育初期,地下水沿著細小的裂隙(如層面,節理面,斷層面等)流動,并進行溶蝕,當空隙完全被水充滿后,水就具有了承壓性,溶蝕能力加強,隨著空隙的擴大和水流量的增加,地下水具有了機械侵蝕的能力,加上重力作用,溶隙迅速擴大并合并,形成了地下河。在洞口的上方,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由兩個斷裂面交叉形成的X形斷裂,這是巖溶發展得最好的地方:在X節理處,裂隙最大,因而這里水流動最快、最多,溶蝕力最強,侵蝕最厲害,因此兩條溪水在這里匯合形成雙源洞。據查,在歷史上,雙源洞的地下水是一條彎曲的河流,一直溯源到北嶺山區。水的整個路線為:北嶺山地來水——洪沖積扇——地下水出露與喀斯特水相匯合——進入石灰巖發生溶蝕作用。
我們繼續向前走,轉過阿坡巖,到了一處名為奇觀的鐘乳石前,這是一個外露的石鐘乳(左圖),是原來巖洞崩塌后留下來的,屬于洞穴次生化學沉積物,是經過石灰巖的不斷融蝕、再沉積的過程而形成的。這個石鐘乳是淺灰色的不透明體,這是因為雖然礦物的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里面含有太多的雜質。
看完石鐘乳,我們向前走到了雙源洞的另外一個出入口,在這里,地表水進入地下成為了盲谷。在洞口上面,我們可以看到白云石灰巖和白云巖具有的最典型特征――披麻狀構造(右圖),巖石表面好像是老阿婆的臉一樣布滿了橫七豎八的“皺紋”。在這里因為不是沿著巖石的走向,所以巖石的傾角大概有40到50度,如果是沿著巖石的走向看的話,巖石都是水平的(在阿坡巖的背面就是這樣的)。在這里又可以看到巖石相互交叉的層面、節理(下圖),這些地貌特征對巖溶的形成很有利。巖溶發育必須具備的幾個條件是:①巖石必須是可溶的。從成分上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碳酸巖類巖石,如石灰巖,白云巖等;第二類是硫酸巖類巖石,如石膏,芒硝等;第三類是鹵鹽類巖石如食鹽,鉀巖等。 它們的溶解度依次增大。②巖石必須是透水的。就是說巖石必須有裂隙、節理等。③水具有侵蝕性。即水中含有大量的CO2,它溶于水后于水反應產生HCO3—,把CaCO3變為Ca(HCO3—)2溶于水。④水具有流動性。流動的水具有增加溶蝕力的作用,因為停滯的水,很快會使溶液達到飽和而失去溶蝕力。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缺少了哪一個溶蝕就不發生了,巖溶也就無從發育了。如果這四個條件具備,隨著時間的增長,溶洞也就會發育的越大。雙源洞的巖性為石灰巖,而且又位于兩節理的交匯處,裂隙發育,空隙比較大,有利于水的滲透和流動,洞里面有兩條水源與外面的湖相連,主要水源使雨水,使地下河水不斷循環流動,溶解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增加了水的侵蝕性。也正是由于雙源洞的具備了這些條件,經過日積月累,終于發育成為七星沿里面最長的一個溶洞。
看完了雙源洞,我們原路返回到那座招財佛,從旁邊的一條小路登上馬欄崗。這是一個石灰巖與沙頁巖的交匯處,馬欄崗主要是由石炭紀下統沙頁巖風化后形成的,經過上千年的變遷,現在已經遠遠低于兩邊的阿坡巖和天柱巖。據老師的介紹,這是一個背斜,馬欄崗是背斜的中部,由于頁巖的抗風化的能力比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于張性大,收到擠壓而造成巖石的支離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蝕,再加上這里是沙頁巖與石灰巖的交界處,可溶性巖石與不可溶性巖石交界處喀斯特水的溶蝕作用一般比較強烈,受到侵蝕背斜逐漸被削低,發育到現在就成為現在的馬欄崗低于兩邊的阿坡巖和天柱巖了,而且地表水在這里匯集形成一個巨大的落水洞(左下圖)。這也是符合課本里面有關的背斜成谷理論的。
落水洞是開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處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一般發育于不可溶的沙頁巖和可溶的石灰巖的交界處,喀斯特作用特別旺盛。據我們的觀察,這個落水洞比較大,由于其四周長滿了植物,陽光很難直射到落水洞底,從崗上望下去,一片綠蔭,根本就看不到洞底,很難判斷這個落水洞究竟有多深。
接下來我們到了玉屏巖西面山腳觀察斷層和學習用羅盤量產狀(巖石三要素:走向、傾向和傾角)。這是一個右行平移的.斷層,玉屏巖和觀音巖本來是連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后來觀音巖向南東方向移動,玉屏巖向北西方向移動,從而形成一個左旋的斷層,其斷層面呈彎曲形,這也說明了斷層面不僅僅是平直的事實,印證了課本上所說的。在兩個斷層的中間破碎帶,由于很容易被風化侵蝕,形成的粘土透水性很差,日積月累蓄滿雨水而成為湖。按照老師教我們的方法,我們判斷了斷層面的走向:微觀上根據擦痕判斷,用手摸斷層面,若光滑則是沿其走向;縱觀上根據斷層的階步,順則是其走向。
接著,我們還學習了如何用羅盤定地物方位。基本方法是先打開羅盤蓋,讓羅盤蓋上的鏡子中軸線前端對準遠方需要定位的地物,線的后端指向觀察者的胸前。稍后,指北針轉動、靜止至微動,其所指的角度就是地物的方位了,而指南針所指的角度就是人相對所指地物的方位。
下午1點左右,我們齊聚天柱巖腳下,準備登上這個七星沿風景區最高的喀斯特山峰。在山底下,我們聽取了有關天柱巖的一些情況:天柱巖高108米,由下而上有4層溶洞,最低的一層由于在地下,我們見不到,越往上,溶洞的年代越久遠,這是由于抬升運動造成的,現在上面的三層溶洞已經停止了發育(缺少了有侵蝕性的水)。了解了這些信息之后,我們就開始登山了,在登山之前,下了一場陣雨,使到我們的登山考察更具有情趣。在大概25到30米左右的高度,我們見到了第一個溶洞,它屬于第二層溶洞,但是它比較小,我們就沒有進去看;再繼續往上爬,到了50米高度左右,我們見到了第三層的溶洞,這個洞比較大,在接近洞口的地方已經被開發成為一個廟宇,我們只見到洞口進去5米左右的地方,在佛像的后面(不只5米的地方)由于光線太暗,我們無法看到這個洞究竟有多深,估計應該至少也有幾十米深。在這個洞里,我們可以看到洞頂比較光滑,有些地方還向上凹入成為一個倒扣的“臉盆”,即石鍋,這是由于過去經常受地下水的溶蝕和侵蝕,而局部地區又受到強烈的紊流作用,水壓增大,溶蝕、侵蝕力加強,結果這些地方溶蝕量比周圍大,從而形成向洞頂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發育有石鐘乳,但是目前已經停止發育。四周也是比較光滑,并且發育有石幔,這是由于含有碳酸鈣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時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繼續往上,我們在大約75米高的地方見到了第四層溶洞,但是這些溶洞經過長期的風雨侵蝕,現在已經變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個凹進山壁的窟窿了,但是從這些“窟窿”里面還是可以發現一些溶洞的痕跡的,比如有些巖層上有明顯的水平層理,反映出靜水沉積的作用。
大約13:30的時候,我們終于登上了天柱巖的最高點――摘星亭。從山頂眺望,七星沿風景區一覽無余,青山綠水,奇峰異景,無不讓人贊嘆。整個七星沿地區的地形也盡收眼底(左圖和下圖):北領山脈自北向南過渡,背面有很多的別墅建在洪積扇上面,山前右傾斜平原過渡到沖積平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階地,接著是喀斯特丘陵;沖積平原上是市區;七星湖上是其它六個喀斯特山峰。這些山峰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蝕挖空之后的兩翼形成山巖的(稱為殘峰),它們本來是連在一起的,但是由于抬升和平移運動,它們才逐漸斷裂分開發育成為今天的這種地貌類型,斷層中間破碎帶由于風化和搬運作用,就發育成今天的五個大湖。
接下來的時間是自由活動時間,我和幾個同學到了龍巖洞參觀。龍巖洞是七星沿石室洞中的一個著名水洞,其實就是一個第一層的溶洞,里面有關于溶洞地貌如石鐘乳、石柱等各種景觀都發育的特別好,如花似卉,類人似物,栩栩如生,引人入勝。這里由于長期受自由流水的溶蝕、侵蝕作用,所以洞頂平坦,某些地方形成向洞內凹入的槽狀結構(原因在前兩段有說明)。洞內充滿水時沖擊力很大,石柱等不易形成(但還是有的,就像我們觸摸過的姻緣石),故洞口在洞上方,易為冷氣積聚,形成清涼世界。讓人驚奇的是,在乘船游洞登岸處有一個石鼓,一個工作人員用草席擊拍它,竟然發出猶如古代戰鼓的聲音。大自然真是神工鬼斧!游完龍巖洞,我們又到了旁邊的碧霞洞參觀,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發育的非常好的落水洞(上圖),這個落水洞現在已經不發育了,它的洞口是在山頂上,高大概有10幾米,洞口比較小,但是到下面就逐漸變大,下面還發育了一些石筍,有一個還特別像一只抱著兒子的母猴,讓人嘆絕!
第三天:
第三天是實習的最后一天,同學們的積極性都很高,早上不到8點半,我們就到了位于西江的峽谷地段――三榕峽考察河流峽谷地貌和背斜、斷層和節理地貌類型。三榕峽為于西江的中下游,峽谷段河流狹窄,水流速度很快,水特別深,侵蝕能力也比較強。
我們沿著公路從南往北走,在車上粗略的觀察了三榕峽附近這個大背斜的南翼、核部和北翼,然后在背斜的北翼下車開始考察。我們所對的大山整個就是背斜北翼的一部分,該背斜發育于泥盆系底層,主要是沙頁巖,頁巖具有明顯的巖理,節理發育(巖石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重力方向裂開的裂隙為節理。),與泥巖一樣都是由粘土礦物組成。在北翼這里,背斜向南傾斜,地表大部分為沉積巖多覆蓋,但是可以看到明顯的節理和層理。在這里,老師為我們演習了怎樣來用羅盤來測量巖層的傾向、傾角和走向,然后由我們自己實踐,我粗略測出背斜北翼的巖層的傾角是向北南40度,層面傾向是北偏西30度,走向是40度。
接著我們向南走來到一個采石場,這里就是背斜的核部了(右圖)。由于背斜的核部受到兩邊的擠壓,巖石支離破碎,抗風化能力很差,使得土壤層較厚,植被比起背斜的兩邊要茂密很多。而且這里巖層傾角近似水平(即傾角幾乎為0),節理最發育,形成很多的X形節理,并且有一些節理面兩面巖層有著顯著的位移,形成了斷層,甚至局部有些巖石受兩邊巖層的擠壓,形成小型的褶皺。由于這里受擠壓和頂部的張力,巖石容易破碎,故在這里采石比較容易,這也就是這里為什么會建有一個采石場而在背斜的兩邊沒有采石場的緣故,但是這里生產的巖石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堅硬度不是很高,一般不適合作為現代高層建筑物的材料。在這里,我們也發現了一些石英砂和粉砂巖,據我們所知,肇慶著名的端硯就是用本地產的很細的石英砂和粉砂巖制作的。
考察完背斜的核部,我們就再往南走,沒多久就到了背斜的北翼了。這里的巖層都是向南傾斜的,據我所測,這里的巖層傾角是向北48度。在這里,我們還見到了一個發育特別好的X形節理,但是可能因為人工的破壞吧,有一個角已經掉了(如右圖)。看完了背斜的北翼,我們就合影留念,實習也就告結束了。
地質地貌發展史
1。地質發展史
下古生代(Pzl)大地構造為地槽構造特征,這個時期的褶皺比較強烈。在距今5。7—5。0億年的寒武紀時期,肇慶地區是個淺海地區,有些地方的海相泥沙堆積達1000—1500厚,這些堆積來自華夏古陸(即今潮洲一帶)。奧陶紀時期發生的廣東范圍的郁南運動使奧陶紀地層不整合于寒武紀地層之上。海相同時發生了變化,海水深度受地殼,氣候等的影響而由深到淺,志留紀(S)后,距今4。0億年,發生了著名的加里東運動,影響了整個肇慶地區抬升為陸地,而高要,德慶,羅定等地還殘余狹長的海灣。
到了上古生代(Pz2),大地構造進入了準地臺階段,七星巖地區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下泥盆世(D2)為陸地相,肇慶地區已形成山地丘陵,沒有沉積。中泥盤世(D2)有桂頭群石英巖,海陸相交互有淺海相沉積。海水從廣西方向涌來,發生海侵現象肇慶地區由陸地向海洋轉移,沉積物自西向東由粗變細,沉積物厚度由厚變薄。石炭紀時期繼續沉積成淺海環境,相繼形成測水灰巖,煤系,壺天組灰巖。從二疊紀到三疊紀,仍然呈海陸相交互,為濱海沼澤環境。
上三疊世到下侏羅世發生的印支運動使整個廣東省大部分地區抬升為陸地。肇慶地區也從此脫離了海洋環境。在第三幕燕山運動時期,花崗巖出露地表,形成現在西江南岸的花崗巖群。至此,地質發育情況趨于穩定。
2。地貌發展史
第四紀中更新世(Q2)以前,由于燕山運動,喜山運動的構造作用以及以后的長期侵蝕,溶蝕作用,在中更新世以前肇慶地區的基本輪廓就已形成了。北面形成侵蝕低山,南面為丘陵,中間形成東西向的西江以及寬闊的西江低地,旱坡,羚羊峽。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階段的地殼相對穩定時期,形成了北嶺南坡的洪積扇,西江兩岸則形成河漫灘,在七星巖的水平流動帶形成地下河。
在中更新世時期的陸像環境,早更新世末期與中更新世初期之間,七星巖地區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這是根據第三,第四層水平溶洞之間的高度差值估算出來的)。由于基面下降,地殼的快速抬升形成了水流下蝕,karst水向下溶蝕加強,使七星巖地區首先的水平流動帶抬升為干溶洞,成為垂直上升帶。西江河漫灘上升形成河流階地,原河床上升為河漫灘;北嶺南坡形成洪積扇,而后洪沖擊扇抬升為洪沖擊階地。當地殼處于穩定階段后,七星巖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嶺山上河流帶來桂頭群的角礫石(第二層溶洞堆積物)在地下沉積,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灘,北嶺山前形成新的洪積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階段,地殼開始快速抬升了20米。因此形成了干溶洞,石灰華,鈣華地貌,原先的河漫灘又抬升為河流階地,北嶺山前形成新的洪沖擊階地。
在晚更新世(Q3)時期,地殼大幅度抬升幾十米。由于構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西江河床的基巖面由此形成,第二級河流階地也形成,中更新世的七星巖的地下河抬升形成干的水平溶洞。晚更新世抬升以后,從此地殼以間歇性緩慢下降為主要運動方向,出現了埋藏階地。雖有局部的上升,實際沖積層厚度超過了正常沖積層厚度。
至距今兩萬年,即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海平面下降對河流階地產生了兩個效果:(1)基面下降,河流下蝕,有利于河流階地發育;(2)海平面下降,海洋水容積減少,荷載減輕,牽引大陸構造抬升,冰期過后,廣東大陸下降,第一級和路階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沒,形成第一級半埋藏階地。這一時期地殼表面以風化侵蝕為主,顆粒小,呈紅色,劇烈風化。
結束語:
三天的實習很快就過去了,但是我們都意猶未盡,期望著實習能夠再長一點,我們可以學到多一點的野外實習知識。通過這三天的實習,盡管不是很長,但是我們卻學到了很多過去課本上講的但是不是很好理解的東西,也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鍛煉、提高了我們野外實習、考察的能力,為我們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我們期待著下次實習的到來。
地質實習報告4
一、實習的目的與任務
1、實習目的
通過對交城縣水峪貫鎮的榆林溝、寺溝、陳臺溝、王文溝、大水溝、小水溝等地的地層觀察以及剖面測量和地質填圖,再結合歷史資料進行對比分析,了解實習區內的地形、地層巖性、巖漿巖體、地質構造、氣象水文條件、古生物、地下水補給及徑流排泄條件和地質災害等。
通過野外實習,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把我們所學的知識靈活應用到實際中,加深對教材知識的應用,體會學以致用的意義。另外,要通過實習培養野外實習的方法和技能,學會一定的'觀察要領和細節,以及提高分析周圍自然環境形成原因和過程、各種地形地貌現象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奮斗、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等優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的相關聯系,增加同學們考察地理和各種典型地質地貌的興趣和熱情,增強對大自然的熱愛,為我們進行后續專業課學習打下基礎。
2、實習任務
綜合課程實習是水文水資源專業教學實踐的重要環節,具體要求如下:
(1)能夠熟練地使用羅盤測量巖層的走向、傾向、傾角,學會閱讀和使用地質圖;
(2)學會在野外肉眼鑒定和描述巖石巖性的方法,熟悉實習區內的地層特征,掌握地層層序的劃分;
(3)分析實習區內地質構造類型,找出判斷其類型的依據并分析其特點;
(4)區分沉積巖、變質巖、巖漿巖,并且對不同巖石的特點進行了解;
(5)通過巖石的特點判斷巖層的時期,并且可以推斷巖層在當時所處的環
境;
(6)分析區內的地形地貌特征,探究各種物理地質現象的成因類型;
(7)實測地層剖面,畫出剖面圖;
(8)對區域巖層不同時期的劃分,填圖;
(9)對當地水文地質環境進行評價,了解巖溶水、裂隙水等水文地質特點;
(10)對當地災害地質環境進行評價,了解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特點、預防措施及處理措施;
(11)最后編寫實習報告,表達對此次實習的感受。
二、實習具體安排
1、階段劃分: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第二階段:野外踏勘;
第三階段:實測地層剖面;
第四階段:野外地質填圖;
第五階段:編寫實習報告和圖件
2、日程安排
7月02日:學習使用地質羅盤儀,用羅盤測量巖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三要素,用羅盤的方位角在地形圖上交會定點,并觀察山坡露頭巖體的巖性及地質構造。登上水峪貫鎮西冶川河口南側小坡,登高望遠,觀察整個實習地區的地形地貌。
7月03日:沿榆林溝行進至太古界界河口群地質出露點,并沿路返回觀察了太古界界河口群(Ar3)區域變質巖系、元古界長城系霍山組(Z1h)、下古生界
寒武系徐莊組(∈2x)和張夏組(∈2z)、寒武系崮山組(∈3g)長山組(∈3c)和鳳山組(∈3f)、下古生界奧陶系下統(O1)、奧陶系中統下馬家溝組(O2x)、奧陶系中統上馬家溝組(O2s)以及奧陶系中統峰峰組(O2f)等地質觀測點。了解各個
地質實習報告5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我們對工程地質與土力學有了深刻的認識與了解,掌握了關于工程地質與土力學中的基本知識,但是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為了更好點的認識地質現象,加深對其了解,我們20____級土木工程專業在六月三號在劉傳孝老師的帶領下開始我們的地質實習。
一、地質實習的目的
1、學會對巖石的肉眼判別
2、了解饅頭山沉積巖的每一層的巖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6、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二、地質實習的過程
我們的實習分為兩天(六月三、四號),六月三號實習地點是長清張夏鎮滿壽山和靈巖寺,實習項目是滿壽山的巖層構成和滑坡、斷層現象,六月四號的實習地點是蘇莊,實習項目是背斜構造和地質羅盤的實習,六月四號下午我們結束地質實習,返回學校。
三、實習的內容
1、認識滿壽山的巖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于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20xx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跡保護區。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巖及泥質、白云質灰巖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巖之上。下部灰巖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巖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巖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
在開始實習前,劉老師將此次實習分為三組—饅頭組(十層)、毛莊組(六層)、徐莊組(五層)。
一、饅頭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兩米,巖層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灰色,風化程度非常的嚴重,裂隙發育大,我們在工程中應盡量避開
第二層是由石灰巖組成,該層巖石深入山體,厚約四米,巖石呈灰綠色,此處的裂隙極有可能發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應注意勘探。
第三層是頁巖,厚約八米,巖石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褐色
第四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十三米,顏色顯紫色
第五層是由石灰巖組成,厚度約六米,顏色呈現土黃色,裂隙發育輕微,有利于工程實施,第六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呈現黃綠色。
第七層是由石灰巖組成,厚度約兩米,顏色呈現綠色,空隙發育,石灰巖表面覆蓋物為填充在裂隙中的雜質。
第八層為頁巖,厚度約七米,顏色為紫紅色風化程度比較大
第九層為石灰巖,厚度約兩米,顏色為灰白色,縱向裂隙發育比較大,但是橫向裂隙發育小,前度較高。
第十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五米,顏色呈鮮紅色,由于該層位于山頂,所以此處巖石風化嚴重。
二、毛莊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為紫紅色,頁巖中含有云母
第二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十三米,顏色呈現紫紅色
第三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四米,顏色為紫紅色,由于該處地勢高以及各種外力因素,使得該巖層水土流失嚴重,表面基本無植被覆蓋
第四層:灰色鮞狀石灰巖,厚零點八米。
第五層:灰色石灰巖,厚零點二米。
第六層:灰色鮞狀石灰巖,厚零點三米。
二、徐莊組
由于徐莊組地勢陡峭,我們不能繼續前行,所以未能近距離觀察徐莊組的巖層組成。
2、認識滑坡與斷層
下午我們到達靈巖寺附近,開始下午的實習,主要是認識滑坡,斷層以及一塊花崗巖。
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實習地點,指著遠處的山體讓我們找出斷層的上盤,下盤,斷層線,斷層面以及滑坡體,然后詳細講解了該處滑坡和短層,在山路的一邊同學們邊聽邊記,最后老師帶我們去看了一塊花崗頒巖,三號的實習結束,3、認識蘇莊斷層
六月四號,我們開始了第二天實習,首先是一處斷層,這處斷層比昨天的更有價值與意義,因為該處斷層斷距小,我們能看的很清楚上盤,下盤等,而且該處斷層低。加深了對斷層的認識。
4、地質羅盤的實習及背斜的判定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察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察面的空間位置(如巖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巖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
巖層走向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巖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后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之走向。巖層傾向——是指巖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與巖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層面并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的傾向。
背斜是褶皺的一種,為巖層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皺,經風化,剝蝕后露出地面的底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老地層在中間,新地層在兩側,另外褶皺也包括向斜,其為巖層向下彎曲的槽型褶皺,經風化、剝蝕后,露出地面的地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新地層在中間,老地層在兩側。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連接、相間排列,常是多個連續出現。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
褶皺要素:褶皺要素是指褶皺的各個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轉折端、樞紐、軸跡、脊線和槽線、褶軸。
結束斷層的`實習,我們繼續登山,開始褶曲的認識與實習,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一個牙口讓我們判斷一下該處是向斜還是背斜,同學都說是向斜,老師說過一會就知道答案了,咱們慢慢的揭露它,然后我們在劉老師的指導下對地質羅盤進行了實習,同學們分組測量,我所測得巖石產狀如下:走向NE35,傾向NE360,傾角45 。
在結束了羅盤的實習,我們繼續上行,在途中老師不時停下給我們講解背斜與向斜的判定方法,我們從中知道背斜與向斜不能簡單通過直觀的感覺來判斷,就像這個山他就是一個背斜構造,雖然在途中非常像向斜,當我們走到最后一個山頭的時候,結果就出來了,這就是一個背斜構造,是由于地質運動的時候,兩側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緩,所直觀看上去容易造成錯誤判斷。
在看完了,這個背斜構造后,我們的實習全部結束,下午返校。
四、實習的結論
1、我們在實習過程中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縮小了書本與實際的差距
2、學會了地質羅盤的使用,測得巖層產狀
3、掌握了背斜與向斜的基本判定
4、對斷層與滑坡等地質現象有了進一步認識,理論聯系實際。
5、了解了饅頭山的巖層構造,對沉積巖有了更深的認識。
地質實習報告6
一、實習目的
測量實習,主要任務是繪制實習位置的地形圖。通過實習,穩固和加深測量根本知識,根本理論和根本方法的理解和運用。熟練掌握各種測量儀器的使用。培養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的測量知識,去解決資源調查和礦業資源工程測量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從事相關專業工作奠定根底。
二、實習內容
我們首先用的是水準儀測高程。開始的時候測量進展得很順利,可是最后檢驗的時候發現誤差整整差了十多厘米。我們開始反思是哪里出了問題,有可能是因為天色晚的時候,我把十字絲上下絲讀成中絲了。因為結果誤差不合格,我們在第二天早上重新測量過了一遍,比照前一次的讀數,發現上次是十字絲的讀數問題,有了這次失敗的經驗,我們都細心起來了。最后校合時xx。
三、碎部測量
我們采用了全站儀和經緯儀觀測,現場展點繪圖。測量中我主要負那么的是觀測,其他成員記錄、立桿、繪圖密切配合。開始我們用的是經緯儀測量。經緯儀測站的高程是要計算的,因此,除了操作標準外還要正確的讀出水平角、豎直角、下下十字線距離和中絲讀數。因為工作比較繁鎖,一天下來才得xx個點,繪圖工作也根本跟得上。第二天我們用全站儀觀測。因為全站儀只要在站點對中整平后,對準前視點安下程序就好了,因此測得很快,一天下來就測了兩三百個觀測點,繪圖工作就相對跟不上了。而我們使用儀器的時間有限,因此我們就先把點位給測好,并在旁邊標注點的性質,這些方面查找,又讓畫圖者一目了然,知道該怎么畫。局部測站上觀測不到的區域,我們采了用角度交匯法和鋼尺量距法測出數據把圖畫了出來。因為對測繪工作根本上手,所以在預定的時間內我們把測圖任務完成了。
四、施工放樣
我們這次放樣是將xxm的建筑畫在圖上空閑處,以一定的精度標定到實地上。我們用的是經緯儀放樣建筑物的軸線。我們先在圖上測出要放樣的一點的坐標,然后運用點的坐標和方位角算出該點與點的距離和方位角。以此類推,分別算出另外三點與點的'距離和方位角。將經緯儀安置在點上,以控制點定向,定好方位,用鋼尺量所需距離,在所算好的距離上定點。因為開始時我們計算我數據出了錯誤,所以在放樣時校核不對,我們又重新計算過,用正確的數據放樣。因為在最后一點實地有阻礙,我們用了角度放樣得到了點。最后檢測得到相對精度xx到達了要求(數據和略圖詳見表6)。高程放樣我們用的是水準儀,高程a與需要標定高程的待定點b之間安置水準儀,精平后讀取a點的讀數a,那么儀器視線高程為xx,那么放樣高程為h的點b前視讀數為xx。組員每人操作一次。
五、實習心得
我們的實習正好是期末,很影響考試的心理。同時全站儀數量太少對我們的測量不免產生了不少感慨。要是這些方面能得到解決,我相信我們的實習會更加愉悅。
通過這次實習,我明白了組員團結一致,密切配合的可貴。這種測量是不能單靠個人能力所能完成的。同時我更加深刻體會到細心做事反復思考的重要性。這次實習很堅苦,天冷,而且還下著雨,給測量工作帶來了很多不便。組員們早起不午休的測繪,我明白了只要努力,完成任務不是問題。在此過程中,老師也不分時段的來給我們耐心指導,感謝老師。
地質實習報告7
一:實習目的
1.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2.學會對工程地質的基本判別方法
3.學會用地質羅盤測量巖層的產狀
4.了解巖石種類及物理性質和巖石標本
二:實習儀器
地質羅盤鐵錘
三: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巖層產狀測量,是地質調查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野外是使用地質羅盤直接在巖層的層面上測量的。
測量走向時,使羅盤的長邊緊貼層面,將羅盤放平,水準泡擊中,讀指北針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巖層的走向。
測量傾向時,將羅盤的短邊緊貼層面,水準泡居中,讀指北針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巖層的傾向。因為巖層的傾向只有一個,所以在測量巖層的傾向時,要注意將羅盤的北端朝向巖層的傾斜方向。
測量傾角時,需將羅盤橫著豎起來,使長邊與巖層的走向垂直,緊貼層面,等傾斜器上的水準泡居中后,讀懸垂所示的角度,就是巖層的'傾角。
四:實習的內容和過程
12月11日上午十點,統一學習使用地質羅盤的,下午1點半去往金牛山進行地質勘探,12日早上到倉山校區觀看巖石標本。
1.金牛山的簡介
金牛山位于福州鼓樓區北側閩江鄉新建村,海拔163米,一路上山就可以看到滑坡,崩塌,斷層及不均勻沉降對山體與道路的影響,例如馬刀樹,公路裂縫等。
2.測定巖層產狀
確定山體旁兩顆很明顯的大樹為盆架,記做樹1和樹2.測定圖中的斷層位置為對樹1的位置為n308e,對樹2的位置為n279e,上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可知道是正斷層。
根據要確定位置測得的巖層的產狀為:n330e,n247e,<50
3.斷層巖石(樣品)結構及成分的分析
1).結構金牛山的巖石大部分都是巖漿巖,而且都是粗粒結構和中粒結構
2)構造金牛山的樣品分析看可知道該巖石是塊狀構造,礦物在巖石中分布雜亂無章,2.不顯層次,呈致密塊狀,富含花崗巖及花崗斑巖等系列淺成巖的構造。
3).成分從樣品看巖石是淺色的,那就可能是花崗巖或正長巖的酸性或偏酸性的巖石。但從全晶質中粒和粗粒結構,塊狀構造,就可以判斷是淺層巖。
4.斷層地理環境情況
金牛山地質相對復雜,在上山途中發現了很多滑坡斷層及不均勻沉降等地質現象。僅大家用于觀測的一面山體,比較大的斷層就達7處之多。金牛山斷層現象千姿百態,產狀各不相同,并帶有多出滑坡現象產生,是因為金牛山主要由巖漿巖構成,巖漿巖分化后,風化殼表層間的滑動引起的風化殼滑坡。
5.巖石標本的賞識
實驗室中,陳列了大量的巖石標本,可以分為礦物光澤標本,礦物斷口標本,礦物硬度標本,礦物解理標本,礦物比色標本,礦物形態標本等類型。
理論的學習,已經讓我們對這些巖石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經過這次的標本參觀,使我們對巖石有了更深的了解,讓我們開拓了視野。
6.實習總結
兩天的實習非常短暫,但我們的收獲是重大的,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學到了地質羅盤的使用及利用地質羅盤測量巖石的產狀,對真實的地質現象有了一定了解。從標本室里我們更認識了許多未見過的巖石,擴大了我們的視野,充實了我們對大自然的認識。實習結束了,而我們對實際動手的渴求依然很強烈。
地質實習報告8
一、前言
實習時間、地點、目的的詳細安排:
㈠、時間:20xx年5月6日—20xx年5月10日;
㈡、地點:⑴石門寨、沙鍋店、⑵祖山東門、⑶北戴河鴿子窩;
㈢、實習目的:
1、鞏固和加深在課堂學的理論知識,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
2、掌握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3、學會野外觀察地質現象和分析評價工程地質問題的初步能力
4、能比較正確地分析和認識一些地質現象
5、了解實習區地層發育情況及接觸關系和總的構造構架和特點
6、了解三大巖石的形成過程,產生年代、結構、產狀、形成原因及現象
7、流水的地質作用對巖石的影響和沖刷成河谷的過程
二、實習區域概況
㈠、具體實習地點地理位置
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島市區之北的撫寧縣境內,屬石門寨鄉管轄。祖山位于秦皇島青龍縣境內,由于渤海以北、燕山以東諸峰都是由它的分支綿延而成,故以“群山之祖”命名。其最高峰天女峰,海拔1424米,略遜于泰山。鴿子窩位于秦皇島北戴河海濱東北角。在那由于地層斷裂所形成的20余米的臨海懸崖上,因這里曾是野鴿的棲息地,所以留下了鴿子窩的名字。
㈡、工程地質概況
秦皇島地區,表現為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總的趨勢是西北高、東南低,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濱淺海地帶組成,總體上屬于丘陵地區,北部和西部局部為山區。秦皇島市柳江盆地,是我國北方著名的地質公園。盆地地層出露明顯,構造豐富多彩,并有多條河流從其間穿過,是理想的地質填圖教學和普地教學基地。盆地南北長約20千米,東西長約12千米。地勢總體為北高南低,自南而北,由群山丘陵、臺地殘丘轉而為傾斜平原。
㈢、自然地理情況
秦皇島市的氣候類型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因受海洋影響較大,氣候比較溫和,春季少雨干燥,夏季溫熱無酷暑,秋季涼爽多晴天,冬季漫長無嚴寒。其流域面積大于500平方公里河流有6條,大于100平方公里河流23條,大于30平方公里的河流54條。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湯河、戴河、洋河,主要以降水補給為主。
三、實習內容
㈠石門寨、沙鍋店實習
1、認識早奧陶世至二疊紀沉積巖的結構和構造特征
沉積巖又稱為水成巖,是三種組成地球巖石圈的主要巖石之一。沉積巖是在地表環境中,先前存在的化石(巖漿巖、變質巖和早已形成的沉積巖)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風化的物質、有機物質和某些火山作用產生的物質經搬運、沉積和成巖等地質作用而形成的巖石。沉積巖是地殼表面分布最廣的一種巖石,雖然它的體積只占地殼的5%,但是露出面積約占陸地表面積的75%。沉積巖主要由碎屑物質、粘土礦物、化學沉積物、有機質及生物殘骸等一些物質組成。沉積巖的結構按其組成物質、顆粒大小及形狀等方面的特點,一般分為碎屑結構、泥質結構、結晶結構和生物結構,它最主要的構造是層理構造。
此處的沉積巖由地質構造形成,多數為灰巖,包括石灰巖、蟲孔灰巖、竹葉灰巖和泥質灰巖。石灰巖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經長期風化作用,裸露在外表的部分呈深灰色,中間為淺灰色。竹葉狀灰巖較破碎,屬碎屑結構,這些碎屑物質經膠結后形成灰巖。此處巖石屬早奧陶世至二疊紀沉積巖,粘土礦物發黃,巖石經強烈的構造運動,由水平變為傾斜,產生背斜現象,并出現了上盤沿斷層面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的正斷層。
2、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巖層產狀測量,是地質調查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野外是使用地質羅盤直接在巖層的層面上測量的。測量走向時,使羅盤的長邊緊貼層面,將羅盤放平,水準泡擊中,讀指北針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巖層
的走向。測量傾向時,將羅盤的短邊緊貼層面,水準泡居中,讀指北針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巖層的傾向。因為巖層的傾向只有一個,所以在測量巖層的傾向時,要將羅盤的北端朝向巖層的傾斜方向。測量傾角時,需將羅盤橫著豎起來,使長邊與巖層的走向垂直,緊貼層面,等傾斜器上的水準泡居中后,讀懸垂所示的角度,就是巖層的傾角。用地質羅盤測該處巖石的產狀,走向為北偏東10°,傾向為北偏東100°,傾角為30°。
3、對巖漿巖的認識
該處巖石以巖漿巖居多,同時有沉積巖存在。巖漿巖又叫火成巖,占地殼總質量的95%。巖漿巖是由巖漿冷凝形成的巖石。巖漿巖上升侵入圍巖,在地殼深處結晶形成的`巖石,稱為深成巖。在地面以下較淺處形成的巖石稱為淺成巖。兩者統稱為侵入巖。由噴出地面的巖漿凝固形成的巖石成為噴出巖,包括火山碎屑巖和熔巖。巖漿巖的礦物成分巖漿巖主要由SiO2、 Al2O3、Fe2O3、MgO等氧化物組成。其中SiO2是最多也是最重要的,它是反應巖漿性質和直接影響巖漿巖礦物成分變化的主要因素。巖漿巖由于形成的環境不同,產生了各種不同的結構和構造。巖漿巖的結構是指巖石中礦物的形態、大小和結晶程度,以及顆粒之間的關系。巖漿巖的構造是指巖石中礦物的空間排列及其填充的方式。
4、對巖溶地貌的觀察和巖溶作用的認識
這里巖溶現象較為明顯,是因為水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巖石經長期化學反應,使巖石具有可溶性。這里還有大面積的巖石間侵入接觸現象,沉積巖中夾有巖漿巖,說明此處經歷過火山噴發。該處亦發現有巖墻,較長,寬約3—4米,其走向為南北方向320°,由花崗巖、長石、石英、云母組成。靠近地表的巖石經長期風化,產物為第四紀土,巖石中還發現有巖洞。此處向東南方向約200米處,有大量石灰巖形成的巖層,基本走向為南偏北。
5、粗砂巖的球形風化現象
粗砂巖的球形風化是因為巖石的外層易發生成層裂開和鱗片狀剝落的緣故,兼之巖石內常有相互交錯的裂縫,沿裂縫風化最深,棱角磨得最圓。在懸崖陡坡上的巖石,因風化而發生崩落,裂解下來的石塊沿山坡流動,最后在山坡腳下穩定的地方堆積下來,形成上尖下圓的錐形體,稱倒石錐。如果是一個平緩的山坡,崩落下來的巖塊雜亂地堆積在那里,形成石灘或石海
(二)祖山東門實習
1、祖山的形成過程及對花崗巖的了解
祖山為早白堊紀形成,此處沉積巖中有破碎帶,火山爆發時巖漿從中冒出,冷凝成巖漿巖。巖石中以花崗巖居多,占65%左右,為中粗粒,成分主要是成肉紅色的正長石。石英其次,占20%—25%左右,透明發亮。此外,還有云母、斜長石。在此處觀察,長石顆粒大小在1厘米左右,為結晶結構。山體構造為原生結理構造,山體中有裂縫,都為豎直方向,有原生孔洞,又稱之為晶洞構造。此處地貌陡峭,險峻,由于長期的風化作用及地表水的侵蝕作用,巖石部分豎直掉落,形成深谷奇峰。巖石傾角較大,巖體破碎。山體中有河流,稱為石河,發源于祖山響山山脈。
2、花崗巖呈現不同顏色的原因
花崗巖巖石為肉紅或灰白色,巖體分布很不均勻,結構構造變化大。其中有很多混合巖化跡象和老變質巖的殘留體或捕虜體巖體大多呈肉紅色,由正長石、斜長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組成,具中細粒顯基斑狀結構。花崗巖由石英(硬度7)、長石(硬度6)和少量黑云母(硬度2—4)等暗色礦物組成呈現黑白色。
3、考察流水的侵蝕作用及流水地貌特征
河水在流動過程中,以其自身的動力及所攜帶的泥沙對河床的破壞,使其加深、加長和加寬等過程稱為河流的侵蝕作用。包括化學溶蝕和機械沖蝕的作用,以機械沖蝕作用最為明顯,它包含兩種作用:下蝕作用(河水攜帶的碎屑物質對河床底部產生破壞,使河谷加深的過程稱為河流的下蝕作用,亦稱底蝕作用)和側蝕作用(河水以自身的動力以及攜帶的砂石對河床兩側或谷破進行破壞的作用稱為河流的側蝕作用,亦稱旁蝕作用)。
4、沉積巖與花崗巖的分辨
侵入巖的巖石都結晶了(能肉眼看到礦物顆粒大小);沒有成層性(雖然有時有板狀侵入巖,但不會連續成層);野外形態不穩定;與周圍巖石界限明顯,并且接觸帶內有周圍巖石的大碎塊(稱為捕虜體)
沉積巖有穩定的成層性,通常情況下層內還發育有層理構造(成層的紋理);有化石(含有機質);有特殊的礦物(粘土礦物、海綠石等);大部分有碎屑結構;高價鐵離子含量多于低價的。
(三)北戴河鴿子窩實習
1、巖石砂石岸線范圍及潮汐特征
秦皇島海岸砂巖相間,除北戴河到山海關分布有20。5公里巖石岸線外,其余均為砂質岸線。以砂質岸為主,砂質岸長106公里,巖石岸長20公里。北戴河海域每24小時50分鐘內有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從高潮到低潮和從低潮到高潮的潮差幾乎相等,這類潮汐就叫做正規半日潮。
2、基巖海岸的海蝕地形
此處巖石又遠古火山噴發而形成,以巖漿巖為主,巖石受海洋水動力作用,常見有海浪作用、潮汐作用和洋流作用,使此處形成有特色的海蝕地貌,有海蝕崖,海蝕柱,海蝕拱橋和海蝕平臺等,形成原因有沖蝕作用,磨蝕作用等,使巖石破碎。
3、不凍港成因
秦皇島海岸曲折,港闊水深,風平浪靜,可以停泊巨輪。在嚴寒的冬季,雖然也有一個月的結冰期,但冰層較薄,對大船的航行影響不大,不失為北方著名的不凍港。
秦皇島港附近沒有較大河流注入海洋,海水含鹽分較高,所以不容易結冰。海洋是一個巨大無比的貯熱倉庫,它能夠吸收和貯藏大氣的熱,并且把熱保存起來,嚴冬來到以后,海洋緩緩地把熱放散出來,減輕冬季嚴寒的程度,因為秦皇島港的海水深,海水貯藏的熱也比天津港的多。這是使秦皇島港冬季不凍的又一個原因。第三個原因就是海流。流經秦皇島的海流,是從黃海流來的一股暖流,它給秦皇島帶來的熱,使得海水不易結冰。上面三個原因,就是秦皇島港嚴冬不凍的原因。
4、海浪行進波形運動變化特征
海浪是發生在海洋中的一種波動現象。我們平時看到的海浪是由風產生的波動,其周期為0。5至25秒,波長為幾十厘米到幾百米,一般波高為幾厘米到20米,在罕見的情況下波高可達30米以上。
四、實習收獲與體會
經過這幾天的實習,我了解了斷層、背斜、向斜、結核風化、球狀風化、巖溶、流水侵蝕等重要的地質現象,看到了各種巖石的分布形態,本質上對三大巖石有了大致的了解。我認為工程地質實習是整個工程地質課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它使我們在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對基本地質現象的野外考察和現場實踐獲得感性知識并加深對課本理論知識的理解,使我們從課本中走出來親身體會到真實的地質現象。它不僅豐富了我們的學習生活而且增加了我們的經驗度,對以后的學習工作有一定的幫助作用。更重要的是實習可以激發我們以后的學習熱情。希望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夠有更多這樣的實習機會
地質實習報告9
20xx年12月25日下午,琥珀山莊最后,周老師又在12月25日下午帶領我們到琥珀山莊去,沿途老師又問了我們一些問題,主要是有關于沿途、路邊的一些石材鋪成的路面是什么巖石,是那一大類巖石中的哪一種巖石,有幾個同學回答了出來。之后,周老師又帶領我們到前面一個地方停下,讓我們四處走走,看看周圍的巖石,并解答了一些同學提出的問題。最后我們到了杏花公園找了一塊草地坐下,老師帶我們回顧了這幾天的內容,并布置了有關實習報告的要求,解答了一些同學的問題,最后宣布實習圓滿結束。
我們于12月23日上午到達巢湖,12月24日下午離開巢湖。為期兩天的野外地質實習,實地的觀測,加上周老師的精心指導、同學們間的討論,使我在此次實習中得到了許多收獲。此次野外考察,一方面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豐富和擴大了我們的知識;另一方面,面對許多問題,確實使我們感到了自身知識的匱乏,促使了我們去思考、探索,,學習到了在書本中學不到的知識。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得知此事要躬行。在沒來巢湖之前,我只是知道有那些知識卻從未見過此等地貌。但是經過這次考察我學到了以往書上未有的知識,也讓我更加加深了對以前知識的理解,我想這就是實踐的重要性吧。以前上高中時,老師、學校不重視我們學生的實踐,從而我們自身的'實踐能力非常有限,動手能力不強。
還記得在實習中有時候老師也覺得奇怪,明明很簡單的問題我們都不會知道,因為我們缺少實踐,缺少知識,所以我們有必要多出來實習考察。這次考察也實現了這一目的,同學們都意識到了實踐的重要性,那么在以后的學習中大家都會重視實踐去更好的學習。大學就是一個學習的新舞臺不比高中,這次實習也讓我們明白了大學生活和高中的不同。大學是一個開放的學習平臺,重視實踐能力,重點培養大家的自主學習能力,巢湖實習的目的也在于此,可以說這次實習是一次對大家學習思想的教育。而研究地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實地考察,我們高等院校地質教學的目的也就是要求我們學生能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用到實踐中去。此次巢湖之行是我們的第一次野外考察,但興奮之余,我們更明白這次實習的重要性。考察不是游玩,爬山,涉水,我們為了什么之前我不知道,但當自己親身經歷后才知道,這是每個地質工作者的工作,當然也是他們的樂趣所在。
的確地質實習是苦是累,我爬山時,當每次自己快走不動路時,但我想這是有意義的;當我采到自己辛苦得來的石頭樣本時,我忘記了勞累;當我和同學老師們一起討論時,我收獲了知識,。我想這可能就是這兩天里我收獲的最多的東西了吧。再來說說我們學的《地質與地貌學》這門課吧。地質學是研究地球的一門自然科學,主要研究對象具有地域性的特點,這就決定了其研究方法除了理論研究和室內模擬,還要求地學工作者直接去研究它,親自去野外去考察、去研究。所以學習地質就是要走向教室、接觸野外去探究他的奧秘。雖然說地質實習有許多各種各樣的困難與艱苦條件,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獨立工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克服困難的毅力等,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通過調查研究的實踐,我們會更加熱愛祖國的河山、熱愛地質學。兩天的地質實習結束了,但我在未來的時間里我們還會有幾次實習的機會,所以我有必要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加認真,去努力的掌握最基本的課本理論,這樣才能在以后的實習中游刃有余。
地質實習報告10
一、實習情況簡介
1、實習時間
20xx年10月8日至月日
2、實習地點
此次實習共有三個地點:我們依次到京娘湖、天乳山及玄武巖景區進行了實地的參觀學習。
3、實習目的
本學期我們已經在課堂上開設了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這門課程,對于地質這種工程性質的學科,實用性很重要,因此,進行地質地貌野外考察實習是我們學好這門專業基本課的必須環節。開展實地考察,更好的認識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的各種結構、構造特征,以及當地地質構造、河流地貌、巖溶地質作用等各種地質地貌。通過對各種地質地貌的觀察,進一步認識并了解典型的地質地貌特征,能對野外的地質地貌構象做出基本的解釋。
通過此次實習,進一步鞏固課堂上所學的基本原理,學習并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也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二、實習地點介紹
此次實習的三個地點相隔不遠,大致都位于武安地質公園。武安地質公園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東麓中南段,距北京約450km,園區總面積412km2,是一座集地質地貌、水體景觀、地層構造,玄武巖溢流遺跡、溶洞景觀、化石產地、自然生態、人文歷史于一體的
綜合型地質公園。并是省級森林公園和國家AAA級旅游區。地質公園內地質遺跡豐富多彩,30億年的滄海桑田,形成了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層。多次構造運動,尤其距今2.05億年以來的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造就了京娘湖、古武當山、七步溝、武華山的石英砂巖峽谷峰林景觀;第四紀以來玄武巖漿在柏草坪景區多期溢流,留下了奇特的巖流景觀,溢流口景觀,對圍巖烘烤景觀;岳莊寒武紀地層中找到多種屬的三葉蟲、腕足類、牙形石,尖山奧陶紀峰峰組灰巖中含的三葉蟲、角石、腕足類、螺等化石,記錄了距今5.43~4.38億年的古地理環境;蓮花洞中有多姿多彩的巖溶景觀。
公園主要由8個景區組成,其中京娘湖景區為主景區,位于武安市西北部山區的口上村北,是上世紀60年代建造于口上村的一處蓄水工程,亦稱口上水庫。湖面呈倒“人”字型,分東西兩支,長短各3公里。距武安城30公里,距邯鄲約60公里,太行山脈腹地。
玄武巖景區:區內有第四紀玄武巖噴溢口、三層熔巖疊置剖面,玄武巖漿對圍巖的烘烤面及玄武巖中黃土包裹體,充分展示了系統、完整的火山遺跡,對研究太行山區新構造運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天乳山:
京娘湖:
玄武巖景區:
天乳山位于武安市活水白云川井峪和宅清溝村之間,距離武安25多公里,該山雄偉壯麗,鐘乳滿山,森林茂密,天下奇景,這里的鐘乳大約在一億萬千萬年左右,形成了獨特的鐘乳奇觀,全國少有。
與之相呼應,相距不遠是蓮花洞溶洞,二者一外一內,交相輝映。距京娘湖、七步溝、長壽村、古武當等景點都不太遠。三、實習內容
(一)、京娘湖
1、地形地貌:研究某地的工程地質條件,首先,應該從該地的地形地貌下手研究。京娘湖周圍的地勢以水為指向,建筑物也依水而建,為流水地貌。
2、巖土類型及其構造:本區最古老的地層為長城系大紅峪組,巖性為紫紅或粉紅色中厚層中粗粒紅色的石英砂巖及長石砂巖,含鐵質及海綠石。區內紅色石英砂巖生成于距今18—14億年,經多次構造運動,特別是距今2.05億年以來的燕山運動,推動太行山區地殼上升,并產生了北東向與北西向兩組斷裂。距今6500萬年喜馬拉雅運動發生后,太行山區地殼進一步上升。巖石受侵蝕、剝蝕等地質作用,形成今日的峽谷峰林地貌景觀。京娘湖區內為沉積巖,沉積巖層理構造及層面構造明顯。層理是沉積巖在形成過程中,由于沉積環境的改變所引起的沉積物質的成分、顆粒大小、形狀或顏色在垂直方向發生變化而顯示成層的現象。層理是沉積巖最重要的一種構造特征,是沉積巖區別于巖漿巖和變質巖的最主要標志。
水平層理:是由平直并且與層面平行的一系列細層組成的層理。它是在比較穩定的水動力條件下(如河流的堤岸帶、閉塞海灣、海和湖的深水帶),從懸浮物或溶液中緩慢沉積而成的。
地質實習報告篇地質實習報告是對實習中見到的各種地質現象加以綜合、分析和概括,用簡練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寫實習報告是對實習內容的系統化、鞏固和提高的過程,是寫地質報告的入門嘗試,是進行地質思維的訓練。報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質素材為依據,報告要有鮮明的主題,確切的依據,嚴密的邏輯性,報告要簡明扼要,圖文并茂。報告必須是通過自己的組織加工寫出來的,切勿照抄書本。
報告章節如下:
第一章緒言
實習地區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附交通位置圖)、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第二章地層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出露的地層及分布的特點,然后按地層時代自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布和發育概況、巖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系、厚度等(附素描圖)。
第三章巖石
描述各種巖體的巖石特征、產狀、形態、規模、出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附剖面圖、素描圖)。
第四章構造
概述實習地區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征,分別敘述實習區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征(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證據(附素描圖、剖面圖)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布上的特點。第五章地質發展階段簡述
根據地層的順序、巖性特征、接觸關系、構造運動情況、巖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動力地質現象。后記,說明實習后的體會、感想、意見和要求。
報告中文字要工整,圖件要美觀。報告應有封面、題目、寫作人專業、班級、姓名、寫作日期等。并進行裝訂。
地質實習報告11
一、實習目的
通過對基本地質現象的野外實地考察和現場實踐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聯系實習現場的實際,加以驗證和拓寬,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開拓視野,培養和提高實際工作能力(如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識圖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等)。使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為畢業以后的設計、施工中應用有關地質資料打下一定的基礎。
通過實習了解了關于地質測量的目的(即一般的地質研究和為某種經濟或工程服務);學會實測地層剖面、記錄、描述觀測點,了解褶皺、斷層的特點及形成原因,掌握流水的地質作用對巖石的影響及沖刷形成河谷的過程;訓練編寫實習報告等
通過本次實習地質實習學會有關地質觀測的一些基本技能:
1、礦物和三大類巖石的肉眼鑒定與描述
2、用流水地質作用分析秀峰深谷和河谷地貌的形成過程地質體的產狀
3、學會使用地質羅盤儀測量
4、基本地層構造現象的識別、描述與初步分析
5、地質觀測點的觀測與記錄
此外在野外進行地質實習還可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等優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也有利于學生增強體魄和磨練意志,并接受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
在實習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排除干擾,專心聽。
2.要做到五勤:勤敲打,勤觀察,勤測量,勤記錄,勤追蹤。
3.熟練操作羅盤。對地質羅盤,要求了解其結構原理,掌握使用方法。
4.積極參加現場討論和及時整理野外記錄。
二、實習內容
廬山及地貌概況
廬山地質公園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座落于江西省北部,位于長江中游南岸,北接鄱陽湖,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面積302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500平方公里,是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體的旅游圣地。
廬山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高山流水形成了眾多的激流和瀑布,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宋代詩人蘇軾曾發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慨。
廬山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霧日191天,每年7月-9月平均氣溫16.9度.良好的氣候條件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廬山在十九世紀末就成為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
廬山總占地面積50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跡類型為地質地貌、地質剖面。 地質公園內發育有地壘式斷塊山與第四紀冰川遺跡,以及第四紀冰川地層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巖群地層剖面。迄今為止,在廬山共發現一百余處重要冰川地質遺跡,完整地記錄了冰雪堆積、冰川形成、冰川運動、侵蝕巖體、搬運巖石、沉積泥礫的全過程,是中國東部古氣候變化和地質特征的歷史記錄。廬山具有獨特的第四紀冰川遺跡,是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的誕生地、山麓郡陽湖濱.遺留著末次冰期時由古季風環流產生的獨特的風沙丘群。與歐洲阿爾卑斯地區及北美地區第四紀冰川活動特征有許多相似之處,具有全球對比意義,對研究全球古氣候變化和地質發展史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以伸展構造為主體,伴隨廬山出現的斷塊山構造和變質核雜巖構造,組成了廬山地學景觀的又一特征。受新構造運動作用,廬山孤山屹立,大構造巍峨壯觀,小構造千姿百態。廬山變質核雜巖構造十分出眾,與世界標型變質核雜巖具有對比性,廬山南麓出露有25—18億年前的早元古代“星子群”變質雜巖地層,載入了《中國地層典》。
構造運動、冰川侵蝕、流水三種地質作用形成的復合地貌景觀,是廬山地學上的另一大特征,它與植被和生物多樣性一起構成了廬山一幅雄、奇、險、秀的絢麗畫卷,體現了廬山地學景觀極高的美學價值。
11月8日秀峰龍潭.臥龍橋.漱玉洞
(一)秀峰龍潭
整個廬山以石英砂巖為主,但這里是火成巖中的花崗巖。花崗巖后期被巖漿侵入形成的。花崗巖,形成于株羅紀燕山運動的產物。分布規律:沿廬山東麓條帶分布,北面海匯→秀峰→溫泉,順廬山東麓的一條斷層帶侵入上來的。溫泉斷層是廬山和鄱陽湖向的斷層。上盤:鄱陽湖平原下降。下盤:廬山上升。五老峰斷層崖。花崗巖中剪切節理,暗色的為黑云母;淺色為石英和長石。
青玉峽:典型V型溝谷,地殼上升強烈,流水侵蝕強烈。山上升,水下切,既形成了光滑的磨石,沖石,和浴石等,也形成了現在的秀峰的深谷。
卸荷裂隙(發生在硬和脆的巖石當中):平行斜坡坡面,溝谷回彈產生的。
龍潭的形成是水流和地殼運動的綜合作用結果。水流的侵蝕、搬運、沉積按方向分可以分為向下和側向,按成因有:速度沖刷,細小顆粒磨蝕,可溶性巖的溶蝕。下蝕使河床變深,一般在河流上游,側蝕使河彎曲,一般在河流下游。
在那我們還看到了張節理,由張力引起,裂面寬,不長,不光滑,不寬。
(二)秀峰臥龍橋
逆著秀峰的主溪流而上的,我們來到了臥龍橋。由于有流水的作用沖擊,使秀峰的內部巖石地貌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通過老師的介紹,我們了解到臥龍橋處為火成巖中的花崗巖,它是由地下深處的巖漿以侵入巖石的形式在地下或地表形成的。它由正長石,白石英和黑云母組成,東西走向長40KM。南北走向寬1KM,在三疊紀時代重出海平面,并且伴隨有斷層的形成.正式形成于第四紀。此處由于地幔巖漿的侵入形成斷層,既南面凹線的鄱陽湖,正面下降形成現在的九江,所以說鄱陽湖盆地是個斷裂盆地。
此處的巖體比較大,為偉晶花崗巖,他是由于花崗巖內部產生裂隙,巖漿二次侵入形成的,等粒結構、粒徑大于5MM,顆粒徑較大,這種形成主要與溫度有關。花崗巖是一種分布廣泛的巖石,各個地質時代都有產出。形態多為巖基、巖株、巖脈等,它是由深度變質和交代作用所引起的`花崗巖化作用的結果。即地下深處的巖漿以侵入巖石的形式在地下或地表形成的。許多有色金屬礦產如銅、鉛、鋅、鎢、錫、鉍、鉬等,貴金屬如金、銀等,稀有金屬如鈮、鉭、鈹等,放射性元素如鈾、釷等,都與花崗巖有關。花崗巖結構均勻,質地堅硬,顏色美觀,是優質建筑石料。由于地下巖漿的作用,形成了拉應力作用的張節理。
我們還了解到在這樣的巖脈和巖墻里,容易產生寶石
(三)秀峰漱玉洞
層狀巖石(變質巖、片巖、芐巖)
變質巖有三種變質原因:熱力變質、動力變質、膠帶變質。變質產物有:紅柱石、藍晶石、石榴子石。在巖漿石英砂巖的交界處易產生變質巖。
這里為墊子巖,它是片巖的一種,層層之間的分離相當明顯,是一種混質砂巖。它是變質巖的一種,墊子巖是由于巖漿的入侵的高溫度高壓作用下又有化學成分加入而改變了它的結構而形成。所以這里是熱力變質巖。它主要是在海平面下時形成的,主要含有石流子石,黑云母,片巖等。中間鑲嵌片層的石英,形成石英肋條。在壓力的作用下定向排列,花崗巖、云母片巖的形成是同時的。
此處是剪節理,裂隙非常小但密、多。斷口比較光滑,層層之間辨別比較明顯。它與花崗巖形成于同一時代。剪節理是由剪應力產生的破裂面,剪節理又名扭節理。是巖石受切應力產生的裂隙。在巖石中常見到兩組互相交叉的扭節理,稱x節理或共軛剪節理。它的特征是:裂口緊閉,節理面平直光滑,有小擦痕,延伸較遠,可切過巖石中的礫石和砂粒。由于構造變形作用的遞進發展和相應的轉化,會發生應力的轉向或變化,以致常出現一條節理兼具兩類節理的特征或過渡特征,表現為張剪性。
11月9日上午海會鎮水庫大壩腳下(河床沖擊物、花崗片麻巖、地質羅盤儀的使用)
(一)水庫大壩腳下
此處的源頭為三疊泉,從河流中的巖石可以看出,自上游至下游,顆粒逐漸變細,這個特點稱為分選性。它是由于搬運途中,瑣碎顆粒在運動中相碰撞,摩擦,帶菱角的碎石被磨得渾圓,而且顆粒逐漸變細。 在河床中沉積有粗大的巨礫,卵石,礫石和粗砂,河流下游則為較細的礫石,沙子。此區河床比較粗大,在河流凸岸形成河漫灘,洪水時被水淹沒,河漫灘下部有河床相的砂卵石,而上部是河漫灘相的細砂,粉沙或粘性土。
此處的巖石組成是沉積巖,它是由于巖石圈在地表的各類巖石在太陽能,大氣,水和生物等作用下,發生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使原巖崩解,經流水沖刷和搬運作用沉積為松散沉積巖,又經物理,化學條件改變,經硬結成巖作用而形成,主要是由于流水的沖刷,搬運和在河底,粒徑在20—200mm之間的為卵石,小于20mm的為漂石,它代表巖石受水流沖刷的程度的大小。形成原因:流水沖刷,湖水積土等原因,在河水的沖刷,波浪的0搬運,使巖土從上游巖坡向中心推動,形成了現在的地貌。沉積而形成。
(二)花崗片麻巖
片麻構造。變晶結構。巖石中有深色礦物的云母,角閃石和淺色礦石石英,長石成條狀帶狀分布,相成黑白相間的斷續帶狀構造。礦物有云母。綠泥石,滑石,等片狀礦物。節理比較完整。強度低,抗風化能力強。極易沿片理產生滑動。
此巖石形成與震旦紀與二疊紀之間后經風化等形成枕狀節理,沿四角風化,象饅頭,蘑菇的形狀,是全風化的結果。
風化可分為全風化、強風化、弱風化、3種,它們都具有各自的表現特征。詳細內容如下:
全風化:
1、全部變色,光澤消失
2、巖石的組織結構完全被破壞,已崩解和分解成松散的土狀或砂狀,有很大的體積變化,但未移動,仍殘留原始結構的痕跡
3、除石英顆粒外,其余大部分風化蝕變成次生礦物
4、錘擊有松軟感,出現凹坑,礦物手可捏碎,用鍬可挖動。
強風化:
1.大部分變色,只有局部巖塊保持原來形狀。
2.巖石的結構大部分已破壞,小部分巖石已崩解成土,大部分巖石呈不連
續的骨架或心石,風化裂隙發育,有時含大量次生夾泥。
3.除石英外,長石、云母和鎂、鐵礦物都已風化蝕變。
4.錘擊啞聲,巖石大部分已風華變質形成風化次生礦物。易碎,用鎬撬可
以挖動,堅硬部分需要爆破。
弱風化(中等風化):
1.巖石表面或裂隙面大部分已變色,但斷口仍保持新鮮巖石色澤。
2.巖石原始組織結構清楚完整,但紛華裂隙發育,裂隙壁風化劇烈。
3.沿裂隙鐵鎂礦物氯化銹蝕,長石變的模糊不清。
4.錘擊啞聲,開挖需要爆破。
微風化:
1、巖石表面或裂隙面有輕微褪色
2、巖石原始組織無變化,保持原始完整結構
3、大部分裂隙閉合,僅沿大裂隙有風化蝕變現象,或有銹膜浸染
4、錘擊發聲清脆,開挖需要爆破
新鮮巖石:
1.保持新鮮巖石光澤,僅大的裂隙面有褪色。
2.裂隙面緊密,完整或焊接狀填充,僅個別裂隙面有銹摸侵染或輕微蝕變。
3.錘擊發聲清脆,開挖需要爆破。
(三)地質羅盤儀的使用
測量走向。
將儀器蓋子開到極限位置,松開磁針鎖制器,使磁針能自由旋轉。將一起下側的棱緊靠欲測的地質界面,上下左右調整使圓水準泡居中(注意不要讓羅盤長邊下側離開地質界面)。此時,羅盤長編下側既相當于走向線。由于走向有兩個方位,所以可讀南針,也可讀北針,刻度盤上的數值既為地址界面走向就是方位角的走向。
測量傾向。
將一起上蓋的背面緊貼欲測的地質界面,調整羅盤儀使水準泡居中。此時磁針北針所指的刻度盤上的數值就是該界面的傾向。(切記,此時只能讀北針所指的刻度盤的數值,傾向只有一個方向)。若傾角較小,也可用連接合頁下下邊的一起外殼短邊緊靠欲測的地質界面。調整水準泡居中,讀磁針北針所指的刻度盤上的數值亦可。
測量傾角。
將一起上蓋開啟到極限位置,并且將羅盤儀側邊緊靠地質界面并且垂直于界面走向線,讓長水準泡居于下方,旋動測角旋紐,調長水準氣泡居中,此時傾角指示盤在下刻盤指示的數值即為該地質的傾角。在實際測量中,如果傾角較大,則可只用測傾向和傾角,如果傾角較小(〈20),為了提高精度,則首先要測走向且標記走向線,然后測傾向和傾角
我隨便測了一處巖石:巖石走向128,傾角87,傾向230
11月9日下午三疊泉入口,九屏峰
三疊泉位于五老峰下部,飛瀑流經的峭壁有三級,溪水分三疊泉飛瀉而下,三疊泉,既分三疊,又一氣呵成,風飄日映,千姿百態、落差共155米,極為壯觀,撼人魂魄。三疊泉每疊各具特色。自古有“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說
在入口老師給我們講了路邊的石英砂巖。此處我們了解到了沉積巖的有關信息。沉積巖是巖石圈在地表的各類巖石在太陽能,大氣,水和生物等作用下,發生物理和化學風化,使原巖崩解,經水流搬運或其他方式沉積為松散沉積物,又經物理,化學條件改變,經硬結成巖作用二形成的。顆粒主要由石英,方解石,白云石,巖鹽,石膏,粘土等礦物.其結構是碎屑結構。巖層之間有清晰的層理,有的水平,有的傾斜,或者波狀斜交錯層理。而此處只有平行層理:層與層之間平行,可見它是在沉積穩定時形成的三疊泉峰險峻,奇特,而且富有魅力。他是地質現象的偉大杰作。老師在路上找了個點給我們詳細的介紹的結構,沉積巖是地殼三大巖類之一,是由成層沉積的松散沉積物固結而成的巖石,分成不同的層次,彼此間層面很明顯,主要是由海水或湖、河、冰甚至風力造成的。最普通的沉積巖有砂巖、頁巖、石灰巖和礫巖等。在點上,我們看到的是礫巖和沙巖的結合體,也就是礫石之中還夾雜著沙巖層,這種結構在工程上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因為這種地帶很容易造成山體滑坡,對生命財產的破壞很大,但如果能正確的根據地形來設計規劃的話,可以大大減輕這種地質結構的不足而帶來的危害。當巖石走向與邊坡角同側時;若巖傾角大于邊坡角,則沒有危險;但巖傾角小于邊坡角時,就會對施工造成危害。所以施工時應當特別注意。因為夾層兩邊很容易發生錯動,發生滑坡。當然,如果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也只有加強護坡來最大程度的避免危害發生。
我們還見到了廬山九屏峰。
此處為剪節理、成對、呈X型.垂直節理發育,經流水切割形成陡峭的山坡和險峻的山峰,層巒疊嶂,峽谷深邃。廬山壟斷層與溫泉斷層之間的斷塊上升量為最大,漢陽峰就位于其上。斷塊西側沿廬山壟斷層發育了廬山壟峽谷。該谷地平直,谷坡陡峭,為一典型斷層谷。斷塊上的河流多與斷層崖走向或廬山壟峽谷直交,表現出斷塊山地的水系特征、峙谷幽深;但從牯嶺街至漢陽峰及其他山峰的相對高度卻不大,走伏較小,谷地寬廣,形成“外陡里平”的奇特地形。
11月10日隘口馬頭山莊.九江縣獅子洞
(一)隘口馬頭山莊
這里是變質巖的石灰巖,主要成分是SiO2。這里有褶皺里的背斜,屬于平臥褶皺。巖層向上彎曲,剝蝕后,其核部出現老地層,兩翼是新地層。核部由于巖層彎曲破裂受到侵蝕在地形上為凹地形,中間在動力作用下形成斷層,此處是斷層中的逆斷層,上小下大。破碎帶夾雜〈2MM的斷層泥,即斷層角粒巖。
此處為沉積巖中的石灰巖,從上明顯看出有斷層現象,上盤上升,下盤下降,為逆斷層.在看到斷層的同時,又有褶皺的出現,下盤核部為老地層,兩面為新
地層,可知它是背斜的褶皺現象。
附上褶皺現象圖.:巖層向上彎曲,剝蝕后,其核部出現老地層,兩翼是新地層。核部由于巖層彎曲破裂受到侵蝕在地形上為凹地形,中間在動力作用下形成斷層,此處是斷層中的逆斷層,上小下大。
(二)獅子洞
它位于九江縣城正西5公里處的獅子山腹,因山而得名。獅子洞屬典型的溶巖洞穴,全洞長500米,總面積為3050平方米,有1個景廳40多個景觀,廳廳相連,景景各異,步移景換,異彩紛呈,各種形態的石乳琳瑯滿目,石塔石幔氣勢磅礴,石菊石蓮芬芳似溢,石禽石獸栩栩如生,就如一座石雕寶庫,蔚為奇觀。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巖溶現象,即為可溶性巖石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蝕、侵蝕和微生物作用而不斷被破壞和改造的一種地質作用或地質現象。巖溶發育的基本條件:A巖石具有可溶性;B有溶蝕能力的水;C可溶巖具有透水性;D有循環交替的水流。其礦物主要是變質巖里的石灰巖,在三疊紀時代,在它剛從海平面沖出時,由于水中含大量的CO2的原因,然后
H2O+CO2→←H2CO3←→H++HCO3-
CaCO3==Ca2++CO2+3
CaCO3+H2O+CO2====Ca2++2HCO--3
由于H+和HCO3-的含量過剩,破壞了Ca2+和CO2+3的平衡,從而使Ca2+和HCO--3
形成Ca(HCO3)2進行溶解,同時Ca(HCO3)2又分解成CaCO3,又進行沉淀,就形成了溶洞的形狀。
回來后我還查閱了一些關于廬山的地質資料,作為對實習的補充:
1.地質基礎
廬山地區處于江南臺背斜與下揚子拗陷的交接地帶,具有較大的活動性,巖漿活動較強,混合巖化作用明顯,區內地層發育較齊全,構造較明顯。
2.構造地貌
廬山地區地質構造復雜,形跡明顯,展現出地殼變化的主要過程。第四紀廬山上升強烈,許多斷裂構造形成眾多山峰。廬山上升之際,周圍相對下陷,鄱陽湖盆地進一步發展,形成鄱陽湖。北部以褶曲構造為主要特征,形成一系列谷嶺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則為一系列斷層崖,形成高峻的山峰。山地中分布著寬谷和峽谷,外圍則發育為階地和谷階。眾多的奇峰、怪石、壑谷、瀑布、巖石等,形成了奇特瑰麗的山岳景觀。
廬山地區新構造運動、巖性和構造與地貌發育有密切關系。廬山的雛形主要是在中生代燕山期形成,廬山的構造、巖性和新構造運動對山體及次一級地貌的形成起著控制作用。主要構造線為北東-南西向即褶曲延伸的方向。廬山大致從九奇峰-仰天坪一線為界,分為南北兩段。九奇峰一帶發育一系列逆掩斷層,同時又受到巖性的影響,在地貌上出現奇峰樹立、嶺后相對的現象。最終,形成了現在山北五嶺四谷的地貌形態。
3.谷地地貌
廬山為一年輕之塊壘孤山,其山谷上游寬平呈U字形,系由寒凍風化和流水相互交替作用所成,下游陡峭的V字形巨深峽谷則主要是新構造運動的塊斷上升及流水沿斷裂和節理強烈下切的結果.河谷的形態十分特殊,這就是上游為寬谷,下游為峽谷,兩者之間出現裂點和瀑布。
寬谷:多發育在軟弱巖層之上,與地質構造相適應,且與巖層走向一致,谷寬而淺,谷地內覆蓋著第四紀堆積物。寬谷形成時期的廬山要比現在低矮得多。
峽谷:表示第四紀地殼上升,河流強烈下切而成。峽谷谷坡陡峭或階梯狀,縱比降大,多裂點和瀑布,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
4.廬山變質核雜巖構造
廬山變質核雜巖構造主要由拆離斷層、玉瓊山背形和五里正斷層組成。它形成于中生代末—新生代初,是地區性伸展作用的產物,伸展拆離方位為北東東向。拆離斷層上盤為中元古代彭山群淺變質的濁積巖和細碧-石英角斑巖,其下部發育褶迭層并形成動力變質帶。拆離斷層下盤為早前寒武紀星子群結晶巖系、前震旦紀片麻狀花崗巖和燕山期花崗巖,其頂部形成初糜棱巖帶,且部分地段迭加著脆性變形和退化變質作用。
地質實習報告12
摘 要
根據學校的教程安排,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普通地質學》野外實習。我們這次實習的目的在于 :鞏固和加深在課堂學的理論知識,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了解野外地質工作操作步驟,分析沿途所見的巖石的性質以及了解我們萍鄉地區地質發展過程。了解了地殼發展的客觀規律,認識了一些常見的礦石,為學習后續課程打下穩定的基礎。
實習地區:
1、 五陂下—王坑煤礦
2、 孽龍洞
3、 三口巖—新泉路段
人員組成:能源系地測(3)班 實習小組第四組(組長;吳坤,組員共8人)
指導老師:易圣生
起止時間:20xx年5月24日—20xx年5月28日。野外觀察3天,室內講課2天,室內編寫報告5天,共10天。
報告人:吳坤
實習時間:20xx年5月24日
實習地點:五陂下——王坑煤礦
今天是我們實習的第一天,首先我們沿著河邊往上走,沿途看到了河流的凹岸、凸岸、河漫灘。路邊陡峭的高山,在風化和侵蝕作用下巖層地質構造非常明顯,我們看到了巖層的褶皺構造,各種形狀各不相同。在王坑水電站公路旁,易老師帶領我們怎樣測巖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在水電站對面的山上的巖層中還能看到煤層,由于煤層厚度不到30公分,沒有可開采的價值!最后,易老師帶我們看了一個巖層的剖面,從剖面可以清晰的看到巖層的產狀。
河流是地球上水分循環的重要路徑,對全球的物質、能量的傳遞與輸送起著重要作用。流水還不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形成不同的流水地貌,如沖溝、深切的峽谷、沖積扇、沖積平原及河口三角洲等。在河流密度大的地區,廣闊的水面對該地區的氣候也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今天我們所實習的主要目的和學習到的內容是:
1、了解什么是河流河床、河漫灘,河流的凸岸,凹岸和階地?
河流,指陸地表面成線形的自動流動的水體。
河床是指谷底部分河水經常流動的地方,也就是河流兩岸間的容水部分。河床由于受側向侵蝕作用而彎曲,經常改變河道位置,所以河床底部沖積物復雜多變,一般來說山區河流河床底部大多為堅硬巖石或大顆粒巖石、卵石以及由于側面侵蝕帶來的大量的細小顆粒。平原區河流的河床一般是由河流自身堆積的細顆粒物質組成。
凸岸和凹岸(如圖一)又稱邊灘沉積,是沖積相沉積類型之一。凸岸壩是形成于曲流河凸岸的堆積地貌。這是由于在曲流河中,水流在凹岸處流速較大,凹岸受到強烈側蝕,形成深槽凸岸處流速較小,因此沉積物便在靠凸岸處堆積下來。凸岸壩通常由砂質沉積物組成,在剖面上呈板狀沙體,分選較好;下部具大型槽狀交錯層理和板狀交錯層理、平行層理,上部具中小型板狀交錯層理、沙紋交錯層理和平行層理。
河漫灘 位于河床主槽一側或兩側,在雨季洪水時被淹沒,雨季過后水位下降時出露的灘地。河流洪水期淹沒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橫向遷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積作用形成。所以南方地區的河漫灘比較發育。由于橫向環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寬,沖積物組成淺灘,淺灘加寬,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為雛形河漫灘。之后洪水攜帶的物質不斷沉積,形成河漫灘。
階地:指由于地殼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階梯狀地貌。河流下切,原先寬廣的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上,形成的階梯狀地形。寬廣的河谷底,大部是河漫灘,河床只占小部分。當地面因構造運動大面積上升:或氣候變化使河水水量增加,水中泥沙減少;或海平面降低,都會引起河流強烈侵蝕河床底部,造成下切現象,河床大幅度地降低,原先谷底的河漫灘就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成為階地。河流如果發生多次侵蝕下切,就可能產生多級階地。階地表面平坦,通常向河流下游方向傾斜,與新河床間有很明顯的陡坎。(如圖二)
巖層產狀
巖層在空間產出的狀態和方位的總稱。除水平巖層成水平狀態產出外,一切傾斜巖層的產狀均以其走向、傾向和傾角表示,稱為巖層產狀三要素。巖層面與水平面的交線或巖層面上的水平線即該巖層的走向線,其兩端所指的方向為巖層的走向,可由兩個相差180°的方位角來表示,如我們在王坑水電站哪測得的巖石的走向為NE110°與SW290°。垂直走向線沿傾斜層面向下方所引直線為巖層傾斜線,傾斜線的水平投影線所指的層面傾斜方向就是巖層的傾向。走向與傾向相差90°。巖層的傾斜線與其水平投影線之間的夾角即巖層的(真)傾角。如我們在王坑水電站哪測得的巖石的傾角為∠30°。所以,巖層的傾角就是垂直巖層走向的剖面上層面(跡線)與水平面(跡線)之間的夾角。(如圖三所示)
巖層產狀有兩種表示方法:①方位角表示法。一般記錄傾向和傾角 ,如205∠65,即傾向為南西205°,傾角65°,其走向則為NW65°或SE65°。②象限角表示法。一般測記走向、傾向和傾角,如N65°W/25°SW,即走向為北偏西65°,傾角為25°,向南西傾斜。
沉積巖
地球上的巖石可以分為三種:沉積巖、火成巖和變質巖。其中,沉積巖的形成:
1. 物質堆積。在地球表面的低洼處,例如山谷、盆地、三角洲、海洋底部,會有物質堆積(這些物質包括流水和風搬運來的沙子、泥土、灰塵、生物的殘骸,以及原本就生活在這里的生物的殘骸)。這些物質年復一年地層層堆積,越來越厚,甚至厚到幾公里。
2. 沉積物深埋。與此同時,沉積物下方的地殼在不斷地升降運動。如果這地方下陷,這些沉積物就會被深埋在地殼深處,在巨大的壓力、高溫下,經歷很長時間,最后形成巖石。
3. 沉積巖出露。這些已經形成的沉積巖,可能又由于地殼的上升運動,露出地表,形成我們看見的、具有層狀結構的巖石。例如,王坑河谷兩側的山,大多數是由遠古時期形成的沉積巖構成。圖四為膠結質礫巖
層面構造:
沉積巖巖層面上的.特征如波痕、泥裂、雨痕等,這些特征同樣反映了沉積巖生成條件和形成環境的特殊性,同時也是我們研究古地理古地貌的標志。其中的波痕特征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沉積巖的肉眼鑒定:
在鑒定碎屑巖時,除觀察顏色、碎屑成分及含量外,尚需特別注意觀察碎屑的形狀和大小,以及膠結物的成分。在鑒定泥質巖時,則需仔細觀察他們的構造特征,即看有無頁理等;在鑒定化學巖時,除觀察其物質成分外,還需判別其結構、構造,并輔以簡單的化學試驗,如用冷稀鹽酸滴試,檢驗其是否起泡。
斷層與河:
斷層就是破裂面兩側的巖塊有明顯相對位移的一種斷裂構造。為什么說王坑-五陂下這條河流是斷層呢?因為斷層面一般不是一個單一的面,其寬度一般由數十厘米到數十米。破碎帶內常充填有經過揉搓的大小不等、成分雜亂的巖石碎塊或碎屑、巖片,一般情況下,斷層規模越大,破碎帶越寬,結構越復雜。破碎帶巖層破碎,抗風化能力小,因此,沿破碎帶分布的方向上一般地勢較低,經流水常年的沖刷后便發展成啦規模不等的河床,有的規模較大的就成為江或湖泊。象我們中國的黃河、長江都是些大的斷層。結合易老師給我們講過逢溝必斷的理論,所有說王坑-五陂下這條河流是由斷層經上流常年穩定的水源沖刷形成的。
實習時間:20xx年5月25日
實習地點:清溪孽龍洞
孽龍洞位于距萍鄉市區上栗縣福田鎮清溪村,萍鄉孽龍洞 素有"吳楚咽喉"之稱,萍鄉市位于江西省的西部,地處湘贛邊界,羅霄山脈北端。
被譽為“地下藝術長廊”的孽龍洞,經科學家考察論證,孽龍洞是一個形成于1.8億年前的天然溶洞,長4公里,內有地下河貫穿首尾,常年流水不斷,泉聲沸然。水聲淙淙如彈琴,瀑布傾瀉似雷鳴。“洞天飛瀑”十分壯觀,清泉從9米峭壁上飛流直下,跌入碧潭,激起無數浪花,頗有“卷起千堆雪”之勢。有一塊巨石上有一“天池”,它的邊沿由薄如瓷碟,形似荷花瓣的石鐘乳疊砌而成。池水清澈見底,池底幾株石花,潔白如玉,似海中珊瑚,璀璨絢麗,美不可言,令人拍掌叫絕。“靈泉”終年保持不溢不落的水位, 留給人們一個不解的謎,“蘑菇山”清流淙淙,環山而下,迭次匯成多處小瀑,正是“黃山無懸流飛瀑”。
孽龍洞內石乳遍布,形態萬千,是一座石頭模型的地下藝術長廊,那里面所有的東西都是自然生成的,有的似仙女下凡,有的如仙人對弈,有的似仙鶴長鳴,有的如蛟龍探海。還有那聳立的“寶塔”,參天的“玉樹”,懸掛的“瓜果”,挺拔的“神針”,飄落的“羅幔”,無一不形象逼真。就像一件件精致的工藝珍品,無不神奇絕妙,驚嘆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是一處典型的喀斯特地質研究區域。
喀斯特地貌生成的必要條件:
普通地質實習報告(含日記),
巖溶地貌,又稱喀斯特地貌,是在石灰巖巖層上形成的地貌景觀。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其最大的特點是容易被酸性的水溶解。自然界里的水分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了巖溶形成的一個必要條件——碳酸,再與生物作用產生的碳酸一起,與地下的石灰巖發生反應。碳酸鈣鹽類巖中的鈣離子被碳酸轉移出來,并被地下水帶走,看似堅硬的巖石就這樣被水一點點溶蝕了。按地貌景觀特征,巖溶地貌又分為多個類型:以石芽、石柱為特色的石林型,以峰叢、峰林為特色的桂林型,以大峽谷為代表的三峽型、以及以溶洞為代表的溶洞——清溪孽龍洞
所以,它的形成必需具備以下3個條件:
1、 可溶性巖石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條件,我國西南地區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最主要的是這里有其發育的主體。大量的碳酸鹽巖、硫酸鹽巖和鹵化鹽巖在流水的不斷溶蝕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種奇特的喀斯特景觀。從溶解度上看,鹵化鹽巖>硫酸鹽巖> 碳酸鹽巖;由于碳酸鹽巖種類較多,其各類巖石溶解度隨著難溶性雜質的多少而定,石灰巖> 白云巖> 泥灰巖。從巖石結構分析 ,結晶質巖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巖比不等粒巖溶解度要小。
2、巖石透水性
巖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及溶隙,它們是流動水下滲的主要渠道 。巖石裂隙越大,巖石的透水性越強,巖溶作用越顯著。在溶洞中,巖溶作用愈強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發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個不斷擴大的循環網。
3、流水作用
1.流水的溶蝕作用
水的溶蝕能力于二氧化碳(CO2)與水結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來自大氣流動、有機物在水中的腐蝕和礦物風化。
2.流水的流動作用
流動的水溶蝕性更強烈一些,這是為什么?因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時的補充,水的溶蝕作用才能順利進行,水的溶蝕能力才得以鞏固加強。同時,流動的水帶動河底砂礫對巖石進行機械侵蝕,這樣更有利于巖溶作用的深入。
實習時間:20xx年5月27日
實習地點:新泉、三口巖
這里與五陂下最大的不同就是這有大面積的變質巖系的存在。
變質巖的礦物成分
變質巖的礦物成分,既決定于原巖性質,還與變質作用的性質、強度密切相關,因此變質巖具有自己的礦物成分特點,又和火成巖、沉積巖有一定聯系,且比它們更復雜多樣。主要在變質巖中出現的礦物:剛玉,石墨紅柱石,藍晶石,矽線石葉臘石,十字石,堇青石硬綠泥石,硬玉,濁沸石方柱石,鈉云母,絹云母
簾石類,葡萄石,硬柱石綠纖石,鈣鋁榴石符山石,綠泥石,陽起石藍閃石,滑石,蛇紋石直閃石,硅鎂石,透閃石鈣鎂橄欖石,鈣鐵輝石薔薇輝石,硅灰石等。原巖受變質作用的程度不同,變質情況也不同,一般分為低級變質、中級和高級變質。變質級別越高,變質程度越深。如沉積巖粘土質巖石在低級作用下,形成板巖;在中級變質時形成云母片巖;在高級變質作用下形成片麻巖。(如右圖)
變質巖---結構和構造特征
巖石中礦物的粒度、形態和晶體之間的相互關系等特征,稱之為結構。變質巖的結構,頗為特別,因為其是一種轉化改造原巖的巖石。根據成因,其結構一般可分為四類:碎裂結構,變晶結構,變余結構和交代結構。
變質巖的構造是指巖石組分在空間上的排列和分布所反映的巖石構成方式,著重于礦物集合體的空間分布特征。按其成因可劃分為三類:變余構造,變成構造和混合巖構造。
結構構造是變質巖的重要特征,常用作變質巖分類命名的重要依據。通過對結構和構造的研究,還可以了解變質巖的原巖,判斷原巖所經受的變質作用、環境、方式和程度等特點。
接觸變質巖
由接觸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成為接觸變質巖。它們分布在緊靠巖漿巖侵入體的圍巖中。圍巖由于溫度升高,發生重結晶作用,形成新的巖石,稱為熱接觸變質巖,而由于巖漿中逸出的氣態、液態溶液的影響使圍巖發生交代作用,形成新的巖石,稱為接觸交代變質巖。熱接觸變質巖中常見的有角巖類,斑點板巖,大理巖,而接觸交代變質巖最常見的是矽卡巖。
區域變質巖
區域變質巖是原巖經區域變質作用所形成的巖石。引起區域變質作用的因素較復雜,往往是溫度、定向壓力和具有化學活動性流體的綜合作用。其溫度變化可在200-300℃至700-800℃,壓力可自0.1-0.2GPa至1.0GPa,地熱梯度的變化范圍也很大,可自7℃/km-60℃/km。
由于區域變質作用的分布范圍是區域性的,因而區域變質巖常大面積分布,可達數百至數千平方公里,有的地區甚至達百萬平方公里以上,并且變質程度深淺不同的區域變質巖在空間上常作帶狀分布。
區域變質巖從太古代早期到新生代都有出現,前寒武帶結晶基底主要由區域變質巖和混合巖、巖漿巖構成。古生代以后的區域變質巖主要分布在造山帶。主要有:板巖、千枚巖、片巖、片麻巖、變粒巖、角閃巖、麻粒巖、榴輝巖、石英巖。
根據教學安排,我們地測,(3)班進行了為期5五天的 地質實習,通過野外實習,進一步鞏固和加深課堂學過的理論知識。理論是建在實踐之上的,之有通過實踐,理論才能得以充分發揮。這次實習的重要意義在于理論界結合實際,讓我們在實踐中學習理論,為今后的理論學習及社會實踐畫上一個逗號。
這次實習的另一感受,就是覺得時間太短,如能長點,我想理解的會更深更透徹些的。在這次的實踐中,我們完滿的完成啦這次實踐的幾項主要任務:
1、培養觀察各種地質現象,例如:皺褶構造,斷裂構造特征等地質現象。
2、 熟悉使用地質羅盤對巖層產狀要素的測定。
3、 學會了辨認分析河流地質作用的能力,從而進一步了解到地質學的重要。
4、 同時,這次實習也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從來沒有爬過山的我,這次對我個人的意志和品質都是以此很好的考驗,得到了一次良好的鍛煉。
地質實習報告13
一、實習目的
1、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使學生懂得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
2、熟悉土木工程中的工程地質問題及分析處理方法;
3、加深理解工程與地質、地質與工程的關系,消化和鞏固所學知識,同時對后續課程知識給以一定的感性認識。
二、實習時間與地點時間:
20xx年6月18~19日地點:沙坪壩區嘉陵江沿岸,實驗室
三、實習內容
實習內容包括野外實習和室內實習。
野外實習是去嘉陵江沿岸觀察,室內實習為巖石的鑒別。
四、野外實習內容
①地層巖性的認識
從巖性上講,地層包括各種沉積巖、火成巖(巖漿巖)和變質巖。
1.侏羅紀及第四紀沉積層
沉積巖:沉積巖是在地表環境中,先前存在的化石(巖漿巖、變質巖和早已形成的沉積巖)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風化的物質、有機物質和某些火山作用產生的物質經搬運、沉積和成巖等地址作用而形成的巖石。積巖主要由碎屑物質、粘土礦物、化學沉積物、有機質及生物殘骸等一些物質組成。
沉積巖的結構按其組成物質、顆粒大小及形狀等方面的特點,一般分為碎屑結構、泥質結構、結晶結構及生物結構四種
砂巖:由石英顆粒(沙子)形成,結構穩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紅色,主要含硅、鈣、黏土和氧化鐵。砂巖是一種沉積巖,主要由砂粒膠結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絕大部分砂巖是由石英或長石組成的。
觀察點2附近
紅砂巖:生產于侏羅紀,因其含有赤鐵礦等礦物,故顏色偏紅。
下圖為觀察點1附近的巖石
左圖呈紫黑色,堅硬。右圖呈棕色,砂巖。
2.硬質巖及軟質巖的結構構造
硬質巖:飽和濕度下巖石試件的單軸極限抗壓強度大于29.4MPA,如花崗巖、閃長巖、玄武巖等巖漿巖:鐵質、鈣質膠結的礫巖、砂巖、石灰巖、泥質灰巖、白云巖等沉積巖;片麻巖、石英巖、大理巖、板巖等變質巖。
軟質巖:天然濕度下巖石試件的單軸極限抗壓強度為4.9-29.4MPA,如疑灰巖、浮石等巖漿巖;泥礫巖、泥質頁巖、泥質礫巖、泥灰巖、泥巖以及因風化而強度下降底至4.9-29.4MPA的硬質巖。
②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在地殼運動影響下,地塊和地層中產生的變形和位移形跡。地質構造按其成因分為原生構造和次生構造。
層理:指巖石沉積過程中的原生成層構造,巖層中物質的成分、顆粒大小、形狀和顏色在垂直方向發生改變時產生的紋理
1.巖層產狀及測定
巖層產狀:巖層在地殼中展布的狀態。通常用走向、傾向和傾角三個產狀要素來確定。巖層產狀有兩種表示方法:①方位角表示法。一般記錄傾向和傾角,如205∠65,即傾向為南西205°,傾角65°,其走向則為NW65°或SE65°②象限角表示法:一般測記走向、傾向和傾角,如N65°W/25°SW,即走向為北偏西65°,傾角為25°,向南西傾斜左圖觀察點4附近,民居下側右圖:觀察點9:華子良脫險處水平巖層:傾向南偏東45°,傾角2°
2.地質構造與地貌。
地貌:地球表面各種形態的總稱。
左圖:滑坡:斜坡部分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失去穩定,發生整體下滑的現象。右圖:裂隙裂隙是斷裂構造的一種,通常把巖體中產生的無明顯位移的裂縫叫做裂隙
3.單斜及水平構造、向斜構造、背斜構造
磁器口向斜:華子良脫險處傾向北偏東80°,傾角:34°
4.地質構造與邊坡穩定性(含危巖)。
危巖:是指位于陡崖或陡坡上被多組結構面切割,在重力、地震和裂隙水壓力等誘發因素作用下穩定性較差的巖石塊體。
危巖的形成、失穩與運動屬于斜坡地貌動力過程演化的一種重要形式,其破壞失穩具有突發性、致災具有毀滅性的特點。
觀察點4附近:危巖觀察點9:華子良脫險處
危巖處理方法:A.隔絕危巖,防止他人靠近B.砌片石封閉危巖底部裂痕或縫隙
C.砌片石在危巖下部支撐D.清理危巖
5.地質構造與地下工程(人防工程)
錨固:在巖石或土壤鉆孔或挖井后灌入混凝土,也有在底部用高壓灌漿的固定方法。錨固后,被錨固體的承載力決定周邊的剪力和錨底的阻抗力
防空洞:是在抗戰期間,為了躲避敵人炮火的轟炸,用來保護人身、財物的安全而挖掘的洞穴。
防空洞:左圖為觀察點2附近,右圖為觀察點4附近
③各類地質作用
1.河流地質作用及地貌。
河流的地質作用主要有侵蝕作用和搬運作用。
A.河流的侵蝕作用:河流在運動過程中對河谷巖石進行的破壞作用稱為侵蝕作用。其主要通過沖蝕、磨蝕和溶蝕三種形式對河底及兩岸進行侵蝕。1)下蝕作用
下蝕作用的強度首先與流速和河水中的泥沙含量有關。此外,還與河床的巖石性質及地質構造有關。下蝕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時又使河流向源頭伸長。分水嶺不斷遭到切割剝蝕,河流的長度不斷增加,以及河流的襲奪現象都是河流溯源侵蝕的結果。2)側蝕作用
河流一攜帶的泥沙為工具,并以自身的動能和溶解力對河床兩岸的巖石進行侵蝕,使河谷加寬的作用稱為側蝕作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平原區的河流,由于河床坡度較為平緩,側蝕作用占主導地位。
B.河流的搬運作用:河流主要通過對碎屑物的懸運躍運和推運三種方式來進行搬運。碎屑物以何種方式被搬運,主要取決于顆粒的沉降速度與上推力的對比情況。C.河流的沉積作用:河流搬運物從水中沉積下來的過程稱為沉積作用。D.河流沖積土(1)河床沉積(2)河漫灘沉積
河漫灘:由河流的橫向遷移和漫堤的沉積作用形成,因此平原河流的河漫灘較發育,且寬廣;山地河流的河漫灘不發育,寬度較小。
河漫灘的地面大多比較平緩。在平原區比較順直的河床兩側,常有自然堤發育,堤外地勢一般比較低洼。在彎曲河床的兩側常有迂回扇發育,地面出現鬃崗與崗間洼地相間分布的現象。在河曲發育的河漫灘上,由于河流裁彎取直,還可能留下許多牛軛湖或廢棄河道。
圖為
磁器口外河漫灘
有20-30個籃球場大。春節枯水期時可見
(3)牛軛湖沉積(4)三角洲沉積(5)山區河流沉積土(6)由冰川補給的河流沖積土
2.風化作用
風化作用: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堅硬巖石、礦物與大氣、水及生物接觸過程中產生物理、化學變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積物的全過程。根據風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質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生物風化作用。
物理風化:巖石由于大氣溫度的變化、空隙中水的凍融作用,以及鹽類結晶脹裂等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機械破壞作用。
它有以下幾種形式:A.熱力風化作用;B.水的凍融作用;C.巖石空隙中鹽分結晶的撐脹作用
化學風化作用:巖石在水、水溶液或氧氣的作用下,產生氧化、水解、碳酸鹽化等化學反應,不僅使巖石產生破碎,而且會導致巖石內部礦物成分和化學成分的明顯變化。
它有以下幾種形式:A.溶解作用;B.水解作用;C.水化作用;D.氧化作用生物風化作用:生物活動對巖石產生的破壞。
它有以下幾種形式:A.機械破壞作用(如生長在巖石裂隙中的植物根系增長,動物在地下挖洞做窩,都會使巖石產生或擴大裂隙、孔洞);B.水解作用(如植物和細菌在新陳代謝中析出有機酸等酸性溶液對巖石產生腐蝕、溶解)
大部分風化都是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生物風化作用三種風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差異風化:由于組成巖石的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的差異,不同巖石的風化速度和風化程度不同。在相同的風化條件下,常常在地表形成凹凸不平的地貌現象,稱為差異風化。
觀察點2附近:上圖的巖石風化可看到三種風化共同作用
3.重力崩塌作用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較陡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
崩塌
④各類工程地質問題1.建筑邊坡地基穩定性問題
擋墻也就是俗稱的護坡,作用是護坡、固坡。
觀察點1附近:左圖鋼筋混凝土擋墻右圖:條石重力式擋墻
2.地下工程圍巖穩定性問題
地下工程的穩定性即圍巖的變形與破壞。
上圖均為觀察點8附近
左圖為清水溪,地下水溝,左側有格構梁,防止巖土下滑右圖可見排水孔,另有排水溝(此圖不可見排水溝)排水溝:用于排除地面或地下多余水量的溝或暗管。
此外,在邊坡、護坡、擋墻等許多結構上都設有排水孔、排水管等排水措施。
3.橋基穩定性問題
橋基:由石塊壘砌而成。
觀察點6石門大橋:穩定性良好
五、視頻觀后感
《解密:5.12大地震觀》后感
5.12大地震后,地質學教授嵇少丞、四川省區域地質調查隊總工程師范曉,對此次大地震的成因、能量大小、建筑受損原因、地震預防、自救逃生的方法,以及震源深淺與水庫誘發地震之間的關系等問題,逐一詳細的解答與探討。它以另一種科學記錄、另一種理性記憶的方式,努力探索此次5.12大地震背后的科學奧秘,給人啟迪,發人深省。這便是《解密:5.12大地震》拍攝的原因。
5.12日14點28分04秒,8.0級的汶川大地震爆發了,它釋放的能量相當于5600課原子彈爆炸的能量。極震區長度275公里,以清平為界,極震區構成一分為二,南硬北軟,前100多公里,是極其堅硬的花崗質巖體,后100多公里,是極其脆弱的碎屑巖和石灰巖構成,所以,位于后100多公里的映秀、汶川、都江堰、北川、青川不堪一擊。
5.12之后,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災害。這種災害不僅表現在地震本身給人民帶來的傷害,還有地震造成的包括山崩、滑坡、地裂等原生災害和次生災害。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約10萬人死亡,37萬人受傷,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大的一次地震。
地震無法預測,我們能做的,除了普及的人們的地震知識,還必須建立全國的地震監測網,這樣,在地震來臨的時候,才能及時地作出應對措施。
地質實習報告14
第一章緒言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學科,許多地質理論和知識都必須經過實踐的過程,才能加深我們對它的理解和認識。因此,地質學的野外實習是不可缺少的實踐環節。通過這次在昆明、武定、元謀地區的教學實踐活動,使我們有了一次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使我對《地質學》的有關理論知識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地層、構造、巖石、礦物等地質學基本概念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一、實習目的,任務和要求
(一)實習目的
通過實習,使我們進一步鞏固課堂上所學的地質學基礎理論知識。運用這些知識去觀察、研究、分析和判斷各種地質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培養我們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鍛煉我們吃苦耐勞,不畏艱險的地質精神。樹立熱愛專業以及勤奮學習的思想和決心。
(二)任務
1、在野外對各種內、外地質作用進行初步觀察分析,著重點是外力地質作用的觀察分析。
2、初步對三大類巖石、地質構造和礦產進行觀察認識,了解它們在自然界的分布狀況。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手標本采集、地質現象觀察和描述記錄等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
(三)要求
1、實習前認真學習實習指導書,做到心中有數,有條不紊。
2、實習中聽從老師安排,認真聽指導老師講解。
3、認真細致觀察各種地質現象,作好記錄,多提問、多思考。
4、采集3~5塊有代表性的巖石、礦物或化石標本。
5、實習結束后,編寫一份地質實習報告。
二、實習的基本情況
(一)組織形式
以班為單位進行。每個班作為一個小組,由一名實習教師指導,組長和安全員協同老師工作,同時還有班主任負責學生生活、交通等管理。
(二)實習過程
本次實習地點為昆明、武定、元謀地區。時間為一周,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天昆明西山
第二天上午由昆明至武定縣五孔橋;
下午芭蕉箐采礦場、雷鋼廠;
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獅山石棉廠至獅山風景區;
下午由武定縣至元謀縣;
第四天上午元謀縣朱布超基性巖體;
下午元謀縣黃瓜園大橋;
第五天上午元謀縣德大大橋至那化大橋;
下午元謀縣彎堡土林;
第六天返回昆明。
三、任務完成情況
對各種內、外地質作用有了初步認識,如地質構造的識別、對風化作用及地表流水作用現象的認識等;對三大巖類能進行初步識別;能使用地質羅盤測巖體的產狀;采集了有代表性的巖石、礦物和化石標本并作了詳細的野外記錄。
普通地質學實習報告第二章1(_—12—2612:29:02)
地質實習報告15
金秋十月,我們08級地理班踏上了實習的路程。此次實習對我們來說算是第一次真正的野外考察活動,一路上同學們都是十分的激動,似乎有著使不完的勁兒,在大巴車上左望望右瞅瞅。班里的同學有許多像我一樣是這么近的、清晰地接觸到山地和丘陵的勝景,個個喜不自勝。而一些從山區走出來的同學也是一個個想回到了家鄉一樣高興,為一些同學訴說著各種美景,而同時,我們的老師也在讓我們認識各種巖石、礦物等。
林州市地處太行山東麓,西依太行山連接黃土高原,東連華北平原,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分界線上,林州地區各種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現象典型多樣,并且出露良好,區內交通便利具有較好的實習條件,因此,從10月31日——11月4日進行了為期5天的實習,主要的實習對象是林州野外地質地貌以及本區的土壤、植被、氣候等。
本次實習的主要目的在于:一、通過實習來印證、豐富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以達到理論聯系實際。
二、通過實習,初步學會觀測和分析實習地區的地質、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現象,并掌握地質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為將來教學和進行鄉土地理調查打下基礎。
三、通過實習,了解實習地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制約的關系,以培養學生的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林州簡介
我們這次實習的地點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林州,林州市區處于林州盆地之內,北緯36°線大致橫穿林州盆地中央。盆地西界為太行山,東部為低山丘陵,北止于太行山與東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難道東部丘陵與太行上相連接的合澗鎮。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長方形,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約5-10公里。盆地形態很完整,構成一個獨立的自然單元。林州市位于盆地東緣,恰在盆地縱長方向上的中央。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內為第四系黃土覆蓋,土層深厚,地表平坦。盆地走向為北北東—南南西向,西側的太行山受林州斷層制約并為斷層仰測,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東側為東部丘陵,高出盆地100—200米,為林州斷層的下降盤。
對于此次實習地林州,根據一路所見及一些書本知識,我把林州的概況分為以下幾大方面。
1. 地質基礎
林州地區出露的地層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巖,最新的是近代沖積層。其中發育較為完善的`是太古界、遠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層,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層本區缺失或為新生界地層所覆蓋。本區地質現象豐富多樣。三大類巖石: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都有分布,其中變質巖和沉積巖分布最為廣泛;地層多樣,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層均有分布,太古界地層主要分布著各類片麻巖,元古界地層以石英巖為主,古生界的寒武紀地層分布有竹葉狀灰巖和鮞狀灰巖,奧陶紀地層主要為灰巖,新生界未膠結的沉積物,各種規模的褶皺、斷層等地質構造典型。
2.· 褶皺和斷層構造
林州盆地地處太行山南段山前過渡帶(指太行山主要山體與華北平原之間的傾斜地帶),大地構造位置屬于山西臺背斜東部邊緣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構造變動是太行山南段的前中生代地層形成寬緩的背斜隆起,并伴隨著大量的斷裂發育和巖漿侵入活動。林州盆地的西側為林州斷層,在地形上為陡峭的懸崖,斷層線走向為nne。斷層在盆地西部延長35公里,斷層的上升盤位于斷層西部,平均高出林州盆地400—500米,基部出露的是太古界片麻巖,上覆遠古界震旦系石英巖和古生界頁巖、鮞狀灰巖。林州盆地是伴隨著林州斷層生成的,又形成了盆地內許多強度不等的褶皺構造,在盆地邊緣常形成小型褶皺出現。在盆地西側山體,斷層的接觸關系是太古界片麻巖與中奧陶紀灰巖相接觸。
3.· 地表形態
林州地區大致可分為三部分:西部是陡峻的太行中山,渾圓的中部丘陵和黃土覆蓋的林州盆地。
4.· 氣候狀況
林州盆地位于華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和山西高原的交界地帶,東部距海不遠屬于北溫帶東亞季風氣候區的范疇。按行星風講,一年中受盛行西風的影響很重。氣團方面則是基地氣團和熱帶海洋氣團的交替又嚴重地支配了這里的氣候規律。
5.· 水文概況
本區河流皆發源于太行山東坡,與太行山構造方向近于垂直,盆地北部為漳河,中部為洹河,南部是淅河,各和均由西向流經盆地,在盆地東部的平原地區先后與衛河上源各河交匯。各河谷水文均具有干燥氣候區域、山地和平原的河谷特征。河流在山中時,比降大,下蝕力強,到盆地中心河流干涸成礫石淺灘。
6.· 土壤概況
本區土壤磷、鉀肥充足,透水、蓄水性適中,肥力較高,但植被稀疏,坡陡土薄,沖蝕作用嚴重。若能按坡度的急緩,劃分宜農、宜林、易牧的范圍,開展水土保持,增施氮肥,則土壤的肥沃程度必能更高。
7.· 植被概況
林州地區的天然樹木,早被砍伐破壞,現有樹木基本上是近幾十年植樹造林的結果。植被中主要的樹種有槲、櫟、槐、楊、板栗、山楂、山皂莢等,草本有蓑草、苦草及木本科草類等為優勢種。
【地質實習報告】相關文章:
地質實習報告06-10
地質實習報告04-05
地質實習報告10-25
地質實習報告11-07
地質專業實習報告09-30
工程的地質實習報告10-26
地質與土壤實習報告07-01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06-22
地質頂崗實習報告08-31
地質個人實習報告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