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事跡心得體會大全[6篇]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袁隆平事跡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袁隆平事跡心得體會1
袁老身上有很多標簽,比如“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師”“最酷的90后”“90后梗王”等等。這些標簽或大氣、或詼諧、或酷炫,反映的是這位“90后”老爺子熱愛田野、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的本真。而這些品質,是需要廣大基層黨員干部學習的。
基層黨員干部要永遠熱愛田野。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有祖國。袁老深愛著祖國,他把論文寫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貢獻給了鄉間,為的是實現“禾下乘涼”和“覆蓋全球”兩個夢想。廣大基層黨員干部大都來自田野鄉間,要時刻想著扎根祖國大地,將自己的前途命運和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負韶華、不負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風景,也有荊棘坎坷的泥路,但是只要我們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濘小路變成康莊大道,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基層黨員干部要永遠熱愛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為人民服務是偉大而光榮的事業,袁隆平強調,不能搞犧牲產量來求優質,為了國家糧食安全,滿足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消費需求,“應該要搞既高產又優質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這樣偉大的科學家熱愛人民、不斷奮斗,才讓我們解決了吃飽和吃好的問題,從而“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廣大基層黨員干部也應如此,對于人民要心存熱愛,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平凡的崗位上為人民謀福祉、謀利益,為人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基層黨員干部要永遠熱愛生活。海德格爾說過:“人生的本質是一首詩,人是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90后”袁隆平曾經稱自己上班不打卡,下田最高興,喜好自在,專長松懈。袁老就是這樣熱愛著生活,一不小心還成了“梗王”。“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遠方和詩的田野”,廣大基層黨員干部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需花費心血去適應、去提高、去改變。在工作之外,也要顧及生活、照看好家庭、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x”,但是
我們依然要熱愛生活,“以苦為樂”,開心過好每一天。唯有此,我們才能不為生活所累,也能更好集中精力為黨和國家的事業奮斗終身!
我們廣大基層黨員干部也希望能夠通過自身的奮斗和努力,以另一種方式去守護袁老深愛的偉大祖國!
袁隆平事跡心得體會2
作為國內外著名的科學家,袁隆平自然成了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會收到很多來信。
有一次,他收到上海一個盲童的來信,信中不僅表達了對他的尊重,也表達了孩子對未來的.迷茫和迷茫。袁隆平讀著孩子們的真摯來信,深受感動,立即攤開紙,拿起筆,動情地寫道:"。生活是完美的,我們的世界是完美的,而且會越來越完美。雖然看不到,但心里能感覺到。你身邊的爺爺奶奶叔叔叔叔都在關心你,幫助你。你是一個有抱負有夢想的孩子,好好學習,將來長大了一定比別人有更光明的未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的故事。這位偉大的作曲家雖然雙目失明,但他從小就努力工作,在鋼琴的鍵盤上創造出美妙的樂章,讓音樂陪伴人類到一種史詩般的癡情狀態。努力吧,孩子,雖然你是瞎子,但你有光明的未來……”
可見袁隆平對這封信的回復充滿了真實的情感。對于一封從未謀面的遠方來信,袁隆平依然能認真對待,用情感和真誠回應。由此,我們不難理解這位科學家有多善良,他的社會責任感有多強,他的情操和人格有多美好。
袁隆平事跡心得體會3
讓更多的人吃飽了飯的袁隆平離開了,享年91歲。巨匠隕落,舉世哀慟。他的辭世,是中國和世界科學界的巨大損失,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損失。國之脊梁,必將被我們永遠銘記。
卓越貢獻改變世界。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是令人尊敬和愛戴的科學家。他是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地應用于生產的科學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他幾十年來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巨大貢獻。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解決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飯問題,袁隆平的貢獻曠古爍今,雜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實。
治學態度影響深遠。袁隆平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大學生,飽受困難挫折,閱盡人間滄桑。無論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終流淌著家國天下的熱血,青春年華揮灑在田間地頭,須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級雜交稻的巔峰。一路走來,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質疑、失敗、挫折,他始終保持埋頭苦干、不畏艱苦的科研基本功,闖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學研究不失敗的呢,一直鼓舞著無數科學家博弈科學的競場;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熱諷,不要怕別人說你標新立異,一直激勵著年輕學子勇闖創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則是淡泊名利、踏實做人。他無數次拒絕了來自國外的高薪聘請,因為他知道他和雜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國。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終銘記投身科學研究的`激情與夢想,始終銘記把雜交水稻不斷帶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對待成就,他極富人情味,常懷感恩心,把雜交水稻的功勞歸功黨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時尚的消費觀,也不把個人的財富看成是負擔,曾因為多看了幾眼豪車上新聞,卻依然選擇普通的車子下試驗田。如果老想著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這就是他對待生活的態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熱愛的種子一樣,深埋在后人心間,令人從中汲取力量,傳承使命。種子優良了,水稻才能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禾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兩個夢依然任重道遠,但有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將激勵更多的人為科技興國而戰,未來可期。
袁隆平事跡心得體會4
一粒種子,一生追夢。袁隆平窮盡一生上下求索,讓中國人牢牢地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袁隆平夢里夢外鞠躬盡瘁,讓神州大地各處都飄散著豐收的喜悅!一生風雨兼程,一生不懈探索,不知經歷了多少赤日炎炎、多少揮汗如雨?未曾改變的是袁隆平堅定的臉龐,未曾動搖的是袁隆平如炬的眼光。為了讓國人吃飽飯,袁隆平窮盡一生、堅守一生、奮斗一生。如今,巨星隕落,精神不朽,夢想不滅,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了“堅守”這兩個字背后的“精神內核”。
上下求索,堅守源于惠澤眾生的“初心”。源于動亂年代的饑餓記憶,親眼見到倒伏在路邊的餓殍,讓年輕的袁隆平萌生了讓大家“吃飽飯”的強烈愿望。農業科學研究,沒有任何經驗可尋,注定了是一條艱難曲折的道路。從為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跑遍大半個中國達六年之久……袁隆平從未選擇放棄。不論是太陽暴曬,還是風雨交加,他始終腳踏泥土、埋頭彎腰在田間勞作。即使耄耋之年,他亦是該上班就上班、該下田就下田,把論文寫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貢獻給稻田里,孜孜不倦、初心不改、奮斗不息。數十年如一日向田野奔跑忙碌,讓袁隆平不斷向惠澤眾生的“禾下夢”邁進,徹底解決了中國人“吃飽飯”的問題。袁隆平給我們樹立了一面“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鏡子,砥礪廣大青年學習奮發有為、增強本領,把科學精神、執著精神融入血脈,在新時代中建功立業。
鞠躬盡瘁,堅守源于水稻種植的“夢想”。“高產、再高產、更高產、超高產!”這是袁隆平一生所求,對于雜交水稻的產量,袁隆平的追求沒有盡頭,也永遠不會知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一生的夢想是將雜交水稻種植覆蓋全球,讓更多的人吃飽飯。袁隆平院士長期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究,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先后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水稻等,同時還提出并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實現水稻的推廣種植和豐收后,袁隆平敢于自我突破,敢于技術創新,把雜交水稻種到了沙漠,種到了鹽堿地,使中國的農業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受到世界的矚目。他還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國,傳授雜交水稻技術,以幫助克服糧食短缺和饑餓問題,為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新時代的我們,要永遠銘記袁隆平的不朽貢獻,傳承袁隆平勤勉敬業的操守,書寫屬于我們的燦爛明天。
大愛無言,堅守源于信仰如光的“情懷”。袁隆平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身上最值錢的,是裝在腦子里的知識和一顆責任心。”一輩子只專注一件事——解決吃飯的問題,袁隆平用自己的堅持和心血,為做好這件事竭盡全力、付出所有。這份堅守與執著的.背后,是他大愛無言的家國情懷,信仰如光的“中國夢”。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給袁隆平的頒獎詞曾寫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71年來,袁隆平從未停下逐夢的腳步,在他的一生中,沒有休息,沒有退休,哪怕鮐背之年,他依然“管不住”那邁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顆向著水稻的心。因為他在以自己的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傾力傾情。
梳耙耬犁,把一生浸在稻田里;宅心仁厚,把蒼生裝在心頭上。您是稻田里的守望者,您是真正的國之脊梁。袁老,一路走好!
袁隆平事跡心得體會5
近日,“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來到了湖南桃源縣漆河鎮種植超級稻的農戶們的稻田,查看超級稻生長情況。站在長勢喜人的超級稻稻田中,袁隆平亦是豪情滿懷,表示:“到我90歲時,要爭取實現超級稻畝產達1000公斤的目標。”
袁隆平院士目前科研的雜交水稻攻克目標是830公斤/畝,并向900公斤/畝進軍,按照他的豪情壯志,90歲時達到1000公斤/畝,也就是在10年后完成這個目標,換言之就是要在10年內將我國的雜交水稻產量提高200公斤/畝,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當然我們衷心的希望我國的雜交水稻科研項目成果能夠像袁隆平院士預測的那樣,在其90歲時能真的攻克1000公斤/畝的目標,因為這將有助于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保障全國人民的糧食供給,同時也能夠造福全人類,緩解亞非拉落后糧食的糧食危機和糧荒,減少落后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因為缺少糧食導致饑餓而死。我們也應該對袁隆平院士這樣的目標有信心,也應該對袁隆平院士的豪情感到開心。
但是,我們更應該對袁隆平院士的豪情壯志感到擔憂,應該為袁隆平院士豪情壯志背后的我國糧食安全感到擔憂。袁隆平院士今年已經79歲了,已是80歲高齡的老人,不管是按照我國的傳統,還是按照有關法律規定,袁隆平院士都應該在家中享受家庭的天倫之樂,而不是繼續在外工作。然而,他依然以80歲高齡堅持在農村的試驗田里進行著雜交水稻的科研攻克工作,一方面體現了他深深的社會責任感,體現了他偉大人生價值觀,但是另一方面更多的反映了當前我國雜交水稻科研事業后繼無人,嚴重缺乏雜交水稻科研工作者。這里就有一個重大的問題,袁隆平院士逝世以后,我國國家還有人繼續進行雜交水稻的`科研事業嗎?我國有雜交水稻科研人才立刻接上袁隆平院士的班嗎?我們普通老百姓真的不知道,也許在我們這個13億人口的國家里沒幾個人知道和了解。
雖然袁隆平院士要在90歲攻克1000公斤的計劃,但是誰敢保證袁隆平院士就一定能夠活到90歲誰呢?畢竟他是80歲高齡的老人,是很容易出事,當然在我的內心里衷心希望和祝福袁隆平院士能夠長年百歲,但是人終將離去這是萬世不可改變的自然規律。袁隆平院士遲早要離開其深愛一生的雜交水稻研究事業,只是時間問題而已。如果袁隆平院士在90歲之前就離我們而去,我們真的很擔心袁老后繼無人,無法完成袁老的心愿。
每每在老家農村說袁老80歲了還在搞雜交水稻科研的事跡時,很多農民鄉親說了相同的一句話,“國家怎么還讓這么個老人種地?怎么就沒年輕人去搞?”我想這個問題真不是偽命題,而是真實存在的緊迫問題,中國的雜交水稻科研事業不能只依靠袁隆平一個人在戰斗,而是需要一支龐大的科研人才團體隊伍,因為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糧食問題是中國的一切之本。
袁隆平事跡心得體會6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居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稱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他說他會有這天的成就是偶然!下面我們一齊來看看關于他的故事吧!
曾有不少人問過袁隆平:此刻大家稱您為“雜交水稻之父”,當初,您為什么學農,為什么走上研究雜交水稻這條路的呢
袁隆平回答:“學農緣于一次偶然:小學一年級時一次郊游,老師帶我們到一個私人園藝場去參觀,我看見樹上的桃子紅紅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時,卓別林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上演,影片里有一個鏡頭,窗外就是葡萄什么的.,這些印象疊加起來,我感覺田園確實太美了,就想長大后學農,如果那時老師帶我們到真正的農村去看,又苦又窮又臟,那我肯定不會學農了。”其率真的回答,贏得了大家的掌聲和笑聲。
袁隆平因為兒時的這個愿望,高中畢業后,袁隆平考上了重慶相輝學院(后改名為西南農學院)。1953年,袁隆平畢業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成了一名教師。
因為這個偶然的選取,至今,袁隆平已在田間忘情忙碌了50多載了。
【袁隆平事跡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袁隆平的經典事跡04-22
袁隆平事跡01-08
袁隆平事跡心得體會07-03
袁隆平事跡的心得體會05-15
袁隆平的事跡心得體會11-16
袁隆平的事跡介紹04-24
緬懷袁隆平事跡06-06
袁隆平的事跡素材03-30
袁隆平院士的事跡02-16
袁隆平的事跡簡介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