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養老保險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應對措施
社會保險是指一種為喪失勞動能力、暫時失去勞動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損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補償的一種社會和經濟制度。社會保險的主要項目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養老保險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應對措施,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養老保險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應對措施 1
養老保險制度是人類理性的面對衰老、死亡而建立的保障制度。一個國家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是社會生產方式、經濟發展水平、政治和思想文化傳統等多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養老保險制度是指國家根據一定的法律、法規對勞動者達到法定法定退休年齡并從事某種勞動達到法定退休年限,由國家和社會依法給予幫助,以維持其老年基本生活的一種制度。養老保險制度是針對勞動者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這一風險而建立的社會保險項目,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內容。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65歲以上的老人的數量大量增加,而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得現在家庭獨生子女的現象凸顯,出生率下降,年輕的工作人口不斷減少,工作人口負擔的老年人口數量越來越多,子女贍養老人的負擔越來越重。中國老年撫養指數超出了同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老年撫養指數的國際水平,這就意味著中國所承受的老年撫養指數超出了國際上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的其它國家,或者說,人口老齡化給中國經濟造成的壓力高于其它發展中國家。大部分工業化國家早在老年人開始消耗大量國家資源之前就實現了繁榮,而中國在沒有實現經濟的繁榮之前就面臨著嚴峻的老齡化,即“未富先衰”現象就比較嚴重,養老問題是社會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在人口老齡化和人均壽命延長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退出勞動生涯,他們的健康、經濟等問題也會不斷增加,需要社會提供幫助獲得社會保障。
一、中國養老保險中存在的問題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得到不斷的完善和發展,在緩和各利益群體的矛盾促進社會公平,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減輕年輕人贍養老年人的負擔,加強社會穩定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還不夠高,而且城鄉二元結構明顯、東西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農村人口眾多,公民戶籍、工作單位所有制與職業身份的不同,因此在中國養老保險體制中也存在許多問題。
第一,法定退休年齡偏低。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法定退休年齡偏低,國際上大多數國家的法定退休年齡為男性是65歲,女性為62歲,其中丹麥男性為67歲,女性為62歲。在我國男干部和工人的退休年齡均為60歲,女干部和工人的退休年齡分別為55歲、50歲,而對于特殊工種的職工,如從事高空、高壓等重體力或對身體有害工作的工人,累計工齡在8至10年的可以提前五年退休,我國人口眾多,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醫療服務設施的加強,人口的壽命不斷延長,不僅造成代際之間負擔的不平等,同時對養老保險制度的財務可持續性構成威脅。
第二,養老基金問題。“空賬”問題不斷加劇。在以往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實行的是“低工資,高福利”的政策,本來屬于勞動者必要勞動應計入職工工資的養老保險費用,卻以高稅收的形式上繳國庫,并未形成養老保險基金,而是集中在國有資產中,因此,政府應承擔對老年人的養老義務,即形成了養老保險中的“歷史欠債”。伴隨著人口老年化進程加快,國有企業改制,一批職工提前退休。一方面造成養老基金收入減少;另一方面,養老基金的指出不斷增加,造成入不敷出的局面。我國養老保險資金來源主要是以人民個人為主,集體次之,國家為補充,這使得國家和集體所體現出來的社會責任過小,不僅造成資金不足,降低了保障標準,而且也影響了人們參加養老保險的積極性,增加保障工作進行的難度。
第三,養老基金管理不完善。養老基金管理的好壞,不僅和職工退休時經濟保障是否能夠實現有這密切的關系,而且影響養老保險制度對于人們吸引力的大小。但目前我國并沒有真正建立起養老基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機制,自然中斷繳費人數不斷增多,沒形成健全的法律制度對養老基金進行有效的規范和管理,在養老金的使用中沒形成嚴格的監管制度,養老金的使用透明度不高,養老金的挪用、貪污等現象存在,全國近12年以來,僅基本養老保險金被擠占挪用的就達100億元。違規挪用資金的單位主要是地方各級政府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由政府直接動用或批準動用的資金占違紀金額總數30%以上,這些現象嚴重削弱了人們對于養老保險制度的信任。
第四,實施范圍狹窄,覆蓋面小。我國社會養老保險體系以城市和農村為界限劃分為明顯的兩個板塊。據統計,占我國人口70%的農民,只享有社會保障支出的10%左右,而占總人口30%的城市人口卻享有將近90%的社會保障支出。
到1996年年底,全國僅有14%的縣、市進行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試點工作,34%的鄉鎮建立了農村社會保障網絡,26.5%的村建立了社會保障基金會。其中,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民僅占適齡投保人數的14.5%。這些數字表明了養老保險的覆蓋面很小。并且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帶有強烈的戶籍、職業身份烙印。城鎮企業單位退休人員在養老待遇方面與事業單位,尤其是機關單位的退休人員有較大的差距。
第五,干部和群眾在享受集體補貼方面差距過大。在我國公職人員在社會保障方面享有比普通人更為優厚的政策。雖然《基本方案》規定:“同一投保單位,投保對象平等享受集體補貼”①。但是,在社會養老保險的實行過程中,同一個行政村的干部和群眾是不平等的享受社會集體補助的。參加投保的絕大多數村是補干部,不補群眾,就算補給群眾的也是補給干部的金額多,補給群眾的金額少。群眾一年僅補助3至5元,而干部可達數百元甚至是上千元。這樣的差距進一步加大社會不公平現象,強化了農民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抵觸心理。
二、應對的措施
建立完善的養老保險制度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是維持社會穩定,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減輕青年人的負擔,緩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保險制度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求,也是市場經濟機制逐步完善的制度保證。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是伴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而逐步展開。針對中國養老保險制度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對策,使得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更加完善,使得中國的社會主義更加公平、完善、和諧。
第一,適時調整職工退休年齡:現行退休年齡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確定的,當時平均人口壽命是42歲。目前,我國平均預期壽命已達72歲,退休年齡應根據預期平均年齡增長而提高,國際上已普遍呈現提高退休年齡的趨勢。由于我國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的突出,短期內無法提高目前法定退休年齡,但可以先從男女同齡退休開始,經過較長時間的過渡,最終達到整體提高退休年齡的目的。一般情況下,社會平均工資水平是逐年增長的,退休越晚社會養老金給付水平越高,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收入也會隨著絕對值和投資期限增加而提高。因此逐步提高退休年齡,對于增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交費,提高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收益,增退休金收入,減輕社會養老保險的給付壓力都有中要意義。
①郭士征 著《社會保障學》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第149頁
第二,加快我國經濟的發展,提高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社會保障基金的多少,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依賴于經濟的發展,因此加強和完善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的根本在于加快我國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的程度決定著養老保險的水平高低,而我國經濟又不發達,這就要求我國全力加強經濟的發展。加大財政支出力度,多渠道籌集養老保險資金。養老保險的財政資金雖然主要來源于單位和個人的繳費,但國家財政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由于養老保險的法定地位,政府有義務對養老保險基金提供財政支持。同時可以通過多渠道籌集資金解決隱性的財務問題,如:國有企業公司化改革過程中的售股變現收入,中小企業拍賣、租賃所得收入,國有房產的銷售、租賃所得收入,新增稅收以及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的結余部分,政府發放特種債權等的收入等等。這些有利于解決養老保險制度中的資金問題。
第三,加強各級政府的領導與支持。任何制度都是通過各級政府領導人民群眾貫徹執行的,各級政府的領導和支持是完善養老保險體制的關鍵。養老保險制度是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難度較大的工作,光靠一個部門是無法行得通的, 只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把組織、引導、支持養老保險制度的實行當做政府行為才能保證養老保險事業的順利發展,因此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從全國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全局出發,切實增強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急迫感和責任感,把建設完善的養老保障體系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認真研究加快建設農村養老保險體系的政策措施。
第四,開辟社會保障基金增值渠道。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是養老保險等各項社會保障得以實現的重要財政支持。社會保障基金投入運營并獲得收益,是增加基金支撐能力的重要措施,可用于彌補日前繳費和未來支付增長所需資金之間的差距。因此,要抓緊開辟基金投資增值的新渠道:一是可以購買在證劵交易所上市的基金間接入市,使社會保障基金分享社會的發展成果;二是委托實力雄厚的、規模大的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增值,由金融機構承擔風險;三是根據基金收支情況,將暫時不用的基金通過資本市場拆借給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享受優惠利率;四是選擇前景良好、收益高,且比較穩定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如能源、交通等行業進行投資,以保證較高的投資回報。
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是職工的“活命錢”,是社會穩定的物質基礎,必須加強監督管理,確保專款專用和保值增值。建立勞動保障、財政、銀行、審計四位一體的監督體系,即對基金投資運營實施監督,也對未投入運營的基金存量實施監督,確保整個基金的安全運行和增值。
結束語
養老保險制度是一種利國利民的制度,它的目標是實現勞動力老有所養,減輕年輕人的經濟負擔,國家依法給勞動力老年退休后一定的物質幫助,使其仍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得到社會的尊重,依然可以體面的生活安度晚年。養老保險制度有利于國家的安定。因此,我們要不斷的發展經濟,不斷完善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使我國的勞動力老有所養。
參考文獻:
[1]劉鈞 著《社會保障理論與實務》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9年版
[2]趙曼 著《社會保障》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3]郭士征 著《社會保障學》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章曉懿 著《社會保障概論》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0年版
[5]郭士征 主編《社會保障學》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4年版
中國養老保險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應對措施 2
我國的老齡化有三個特點:
第一,加速老齡化;
第二,未富先老;
第三,老年人口規模巨大。
60周歲及以上人口近3億。是家事,也是國事。
老齡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我國的養老行業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作為一個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養老行業的發展不僅關系到老年人的福祉,也直接影響著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從目前來看,我國養老事業發展在建設、運營以及監管等階段還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和挑戰。
一、養老行業發展的現狀與挑戰
1.養老設施與服務不足
目前,我國養老設施和服務與快速增長的老年人口數量相比,顯得捉襟見肘。許多地區,尤其是農村和偏遠地區,養老設施匱乏,服務質量參差不齊。老年公寓“一床難求”的現象時有發生,而養老員工的數量和質量也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這直接導致了老年人生活質量的下降,以及他們對養老服務的滿意度不高。
2.服務質量 服務人才參差不齊
養老行業內,一些機構存在無良經營現象,服務質量低下。高齡老人在遇到緊急醫療情況時,往往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治,這無疑是養老行業的一大痛點。
目前無論是養老機構還是居家養老服務人員(才)缺乏,經常一人多職,工作強度大。由于,養老服務多數職業社會地位低、待遇差,吸引不了較高層次的人才,導致從業人員流動性非常大。
可以說,養老服務無論是管理人員還是服務人員都相對低端化。這也是我國現階段機構養老、居家養老服務內容比較單一、低端化的癥結所在,養老服務業所面臨的最大難題是人才。
3、缺乏對養老服務產業的準確定位及合理的規劃
我國目前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缺乏整體性認識,存在著目標定位不準,產業布局不合理等問題。
目前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相對低端化,主要以對老年人的長期日常生活照料服務為主要內容,而老年健身文化娛樂、老年用品開發以及老年旅游、養老地產等養老產業的發展比較緩慢,養老產業鏈尚未形成。
4.經濟問題突出
養老機構的運營成本高企,而收益卻相對有限,導致許多機構長期處于虧損狀態,只能依靠政府補貼維持運營。這種現狀不僅限制了養老機構的發展空間,也影響了服務質量的提升。此外,市場競爭加劇,部分民營養老機構為追求利潤,忽視了高質量服務的投入。
5.優質資源分布不均
我國養老資源在城鄉、地區之間的分布極不均衡。優質養老資源主要集中在少數發達城市和地區,而廣大農村地區和偏遠地區則相對匱乏。這種不均衡現象加劇了城鄉差距,使得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更加突出。
二、市場機遇
第一,國家為何這么重視發展銀發經濟?銀發經濟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據相關測算,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占GDP比重大約為6%。到2035年,銀發經濟規模有望達到30萬億元左右,潛力巨大。一是存在巨大老年消費市場潛力。二是養老產業需求主體需求升級、多樣。
第二,深化創新創業、萬眾創新為養老產業迎來創造性條件。養老產業的發展時逢全國推進深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產業發展時機,從政策、資金、平臺和技術都給養老產業的發展帶來創造性條件。
第三,為深化改革和加快發展養老服務產業,國家層面密集出臺多條政策和規劃,為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提供指導和支撐。特別是在近3年,國家為了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提出了要區分類別和區分層次進行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以及要創新型養老產業發展;將現代醫療技術與養老產業充分進行結合;探索養老服務產業轉變的新出路;在新的養老模式和養老概念上,出臺了關于智慧養老相關政策。
三、對策建議
1.擴大養老服務規模與提升質量
要解決養老設施和服務不足的問題,必須加大投入,開拓更多養老服務模式。政府應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推動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有機結合。同時,提升養老員工的專業技術水平和服務意識,通過培訓和考核,確保服務質量的穩步提升。
2.智慧養老助力產業升級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智慧養老的發展。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實現養老服務的精準化、智能化和便捷化。智慧養老不僅能夠提高管理效率,還能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個性化、高質量的服務體驗。例如,智能穿戴設備可以實時監測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的健康問題。
3.加強政策引導與資金支持
政府應繼續加大對養老行業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制定長遠規劃,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為養老行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同時,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養老領域,通過市場化運作,提高養老服務的供給效率和質量。
4.推動醫養結合與資源均衡分布
醫養結合是解決老年人健康養老問題的重要途徑。政府應加強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的整合,建立分級轉診的整合照料體系和服務綠色通道。同時,加大對農村和偏遠地區養老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優質養老資源的均衡分布。
5.強化家庭養老功能
在人口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家庭養老功能雖然受到一定沖擊,但仍應得到重視和強化。政府應加強對家庭養老的政策支持和社會宣傳,提高家庭成員的養老意識和責任感。同時,推動適老化器具和無障礙設施的研發應用,為家庭養老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
【中國養老保險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應對措施】相關文章:
論函證存在的問題及其應對措施08-01
廣告定位中存在的問題與應對措施07-27
企業薪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06-20
試論大學英語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09-25
論工程招投標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06-15
現行初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