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記走訪
“民情日記”既不是工作日志式的“流水賬“,也不是事件的簡單堆砌,以下是為你整理的民情日記走訪,供參考閱讀!
民情日記走訪(1)
在此次駐點走訪中,我一直在思考著,如何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如何促進農民增收?如何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并圍繞這些問題和村干部及部分群眾進行了座談。
我所走訪的姚山村,位于靈璧縣婁莊鎮南部,于2005年5月村級規模調整時由姚山村和龍汪村合并而成,轄17個自然莊,22個村民小組,全村1012戶,4630人,耕地面積10799畝,黨員115名。在今年村兩委換屆中,共選出村“兩委”干部7名,大都是致富能手。其中村黨總支書記陳其林是客運大戶,家有6輛客車,年收入100多萬元;青年書記趙躍擁有一家漁具廠,年收入30多萬元;村文書王趙是個經商大戶,在村內經營一家超市,年收入10余萬元。在村兩委干部的帶動下,全村涌現出種植大戶21戶,養殖大戶38戶,戶均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
在和群眾座談時,他們對村兩委班子致富帶動能力給予了充分肯定,他們反映的問題和村干部反映的問題十分相似。特別值得我高興的是,剛選出的村兩委班子,個個都有一種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的強烈愿望。村書記陳其林這樣說:“我們村兩委幾個人,工資雖然低,但我們有干勁、不怕苦、不怕累。當前,我們最困惑的就是怎樣帶領群眾致富”。他淳樸的語言、真摯的感情、創業的愿望深深地感染著我。如果每個干部都能像陳其林這樣想,把帶領群眾致富放在心里,把群眾事當作自家事,事情就一定會辦好,共同致富步伐就一定會加快。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圍繞拓寬農民收入渠道,提高收入水平,一直在不懈努力和探索。就目前來看,無非是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積極推進鄉村工業,著力支持創業、擴大就業,但具體到每一村每一家,應該說各有各的不同、大有文章可做。經過和村干部共同探討研究,從姚山村目前情況看,就要使三個產業成為該村發展經濟、致富農民的主要方向:一是種植業,抓好優質麥種培育和優質品種連片種植,統一種植、統一收購、統一銷售;二是養殖業,大力引進養殖大戶或企業,把分散的一家一戶過小的養殖模式變成“公司+農戶”的規模養殖模式;三是設施農業,成立蔬菜大棚公司,種植反季節蔬菜,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村干部紛紛表示,要緊緊圍繞這一發展思路,積極引導群眾加大產業調整力度,大力推進土地流轉,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高群眾收入。我想只要村兩委班子能夠堅持既定發展思路不動搖,充分發揮本地的特色優勢,聚民心、抓產業、上項目、求突破,滿懷激情地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就一定會闖出一條新路,讓群眾早日走上小康之路。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兩天的走訪慰問,我我最大的'收獲是,吃了農家飯、住了農家屋、敘了農家事,真正傾聽了一線的聲音、知曉了一線的期盼、了解了一線的艱辛。同時,這次進村入戶的效果遠遠超過了我的預想,讓我有幾個沒想到:一是沒想到老百姓對干部下基層這么歡迎,這不僅說明了廣大農民群眾打心眼里盼望黨和政府真心傾聽群眾呼聲,也表明了這次省市開展的“書記帶頭大走訪活動”是必要的、及時的;二是沒想到老百姓對黨和政府這么信任,說明了這幾年黨的惠農政策不僅深入人心,而且總體落實情況是較好的,要繼續把黨的農村政策執行好、落實好;三是沒想到老百姓對我們當前工作中的問題提得這么切中要害,說明老百姓的眼睛不僅是雪亮的,始終在關注著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而且老百姓思維活躍、眼界開闊,關心、關注并在思考本地甚至全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四是沒想到老百姓這么通情達理,在對當前很多工作提出意見建議的同時,也表達了一份真摯的理解與支持,讓我們感到廣大農民始終對黨委政府寄托著期盼和厚望。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為黨員領導干部,無論居于何職,都要經常深入基層走訪群眾了解民情,都要經常想一想在我們手上干成了哪些實事,是不是做到了恪盡職守,怎么才能不辜負組織和人民寄予的厚望。我想,只要我們對事業負責、對群眾負責,牢記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在扎根基層中汲取發展的動力源泉,做到既“身”入基層,又“心”入百姓,就一定能夠在服務百姓上做出新業績,在推動發展富民上做出新貢獻。
民情日記走訪(2)
賓川縣教育局機關黨員干部深入到“四群”教育掛鉤聯系點拉烏鄉碧雞村委會走訪農戶,了解社情民意,與掛鉤聯系戶“結親家”。
深入開展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群眾利益、群眾工作教育,實行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進一步密切黨與群眾的血肉聯系,是云南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
按照縣委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縣教育局對開展“四群”教育,干部直接聯系拉烏鄉碧雞村委會哨房、碧雞、桃園三個村組的59戶群眾工作進行了詳細安排,我聯系的6戶群眾中有5戶屬哨房五組,1戶屬碧雞三組。
上午8:30,我們從縣城出發,乘車翻越老東山35里坡到達松平哨埡口,這里風和日麗,天朗氣清,松林繁茂,感覺格外親切,我曾在平川鎮工作三年有余,對這條路太熟悉了,也見證了從彈石路到柏油路建設的全過程,感受到了全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山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促進作用。這次也意外地發現松平哨水庫已完全干枯了,這是近幾年來所不曾出現過的,松平哨水庫是我縣小I型水庫,庫容量123.6萬立方米,是平川鎮平川、石巖、盤谷、底么四個村委會12300多群眾、8500多畝耕地的生產灌溉水源。松平哨水庫的干涸讓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今年的嚴重旱情,也讓我為曾經工作過的地方群眾生產生活用水感到憂慮。
車輛沿著6.5米寬的柏油路在群山中蜿蜒前行,緩緩駛出了45里箐,途徑平川鎮、古底村便進入了拉烏鄉境內。
拉烏鄉位于賓川縣東南部,鄉政府機關駐地碧雞距縣城78公里,全鄉轄7個村委會,74個自然村,69個村民小組,2833戶10329人,聚居著漢、彝、白、苗、傈僳5個民族,其中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8.2%,是典型的邊遠山區少數民族聚居鄉。境內高山河谷相間,最高海拔3241米,最低海拔1310米,年平均氣溫15.7℃,年降雨量860毫米,森林覆蓋率達92%,是“國家級生態鄉”,“大理州拉烏核桃品系原生種群種質資源保護基地”,“大理州核桃產業發展明星鄉”。全鄉核桃種植面積達15萬畝,已掛果面積7.2萬畝,人均有核桃14.6畝、146株。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00元。
10:00,我們到達了拉烏鄉碧雞村委會的哨房小組,鄉村組干部早已在此等候我們的到來,經過簡單的寒暄之后,我們便分散行動。我聯系的6戶群眾散居在這一帶,在碧雞村委會周彪副書記的引導下,我相繼走訪了陳仕文、陳仕業、李子育、李學清、李培德5戶聯系戶,詳細了解了各戶的家庭狀況、生產生活情況、飲用水源情況和家庭收入情況,鼓勵他們關心教育引導好子女上學,積極想辦法投入到抗旱保春耕生產中來,并為每一戶送上了民情聯系卡和200元慰問金,王文明戶由于全家上山干活去了,沒見著,我只好向周副書記簡要了解了一些基本情況,并委托他代我慰問,等到下次走訪時再詳細了解情況。午飯后,我還到碧雞完小和拉烏完小兩所寄宿制學校調研,詳細了解開學以來教育教學情況、學生營養餐實施情況和學校安全工作情況,實地察看了學校食堂衛生、學生宿舍管理和森林防火“五個一”活動開展情況。
這次走訪,令我欣慰的是這6戶聯系戶當中,哨房五組的5戶群眾家里面建設得比較好,主導產業為核桃、烤煙、糧食種植和畜牧業,年人均純收入均在4000元以上,而且都比較重視子女的教育。這些都得益于縣鄉黨委政府大力扶持核桃產業培植,得益于省委省政府整鄉推進扶貧項目的實施,得益于大理州整村推進扶貧項目和扶貧綜合開發示范園區建設項目的實施,各級黨委政府實施的這些利農、惠農、助農、強農政策,拉烏鄉都享受到了,和哨房五組一樣,村村寨寨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改善,產業培植初具規模,年人均純收入穩步增長,村容村貌得到了硬化、美化和亮化,群眾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與群眾交談,反復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黨和政府對我們真好啊!”碧雞三組的'聯系戶情況稍微差一些,但他很重視子女的教育,我們到他家時,他剛從碧雞完小開完家長會回來,告訴我們她女兒讀五年級,成績還不錯,我鼓勵他一定要好好供娃娃上學。他家剛翻蓋了五間新瓦房,屋內還沒裝修,但核桃、烤煙等支柱產業發展前景很好,家庭收入還不錯,相信居住環境會逐步得到改善。
這次到聯系戶家中走訪調查,感受很深,受益匪淺。偉大領袖毛澤東教導全黨: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并在《〈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中指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
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反復強調群眾的地位和作用。
鄧小平在《提倡深入細致的工作》中指出:“我們要把大量的工作放到群眾中去,同他們一塊生活,一塊活動,一塊說笑話,一塊下棋,然后去做工作。一不要黨氣,二不要團氣。”還在《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中強調:“群眾是我們的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
江澤民《在廣東省高州市領導干部“三講”教育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深入群眾,就要與群眾同甘共苦,與群眾一起摸爬滾打,關心群眾的疾苦,切實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做群眾的貼心人。如果走馬觀花,浮光掠影,是不會取得成效的。”
胡錦濤《在西柏坡學習考察時的講話》中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重溫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諄諄教誨,心靈上倍感充實!作為一名黨員干部,理論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堅定的基礎,是銳意進取的前提,是與黨步調一致的保證。只有始終牢記權力來自人民、權力就是責任、干部就是公仆、領導就是服務,進一步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使工作更加體現群眾意愿,更加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擁護,努力把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工作的核心任務,不斷改進和大膽探索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植根人民,服務人民!
民情日記走訪(3)
“聰慧小區1號樓一單元居民反映樓道燈不亮了,夜晚出行不方便,需幫助解決。我和協管員立即趕到現場,為居民更換了燈泡……”昨天中午,房山區拱辰街道文化路社區居委會主任樸艷平,幫助社區居民更換好樓道燈泡后,在她的“民情日記”里寫下了上述這段話。
下午,樸艷平又按照日記里的安排來到社區,協調解決小區樓體保溫改造工程和居民車輛停放問題。翻開樸艷平的“民情日記”本,記者驚訝地發現,里面記得密密麻麻。無論大事小情,只要她參與的社區里的事,都記錄到了日記中。
據房山區民政局負責人介紹,社區工作者走街串巷,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的方方面面,都記在了“民情日記”里。“民情日記”已成為房山社區工作者聯系群眾、解決問題的紐帶。像這樣的“民情日記”本,房山區的社區工作人員人手一本,目前已累計記滿了6000余本“民情日記”。
“以前是百姓有問題找到社區門上來,現在是我們以串門的方式主動走進居民家里,了解他們的需求,幫他們解決問題,并詳細地記在日記本上。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做到心中有數;二是能鞭策我們努力為民服務,日記記的都是實實在在的‘干貨’,不為百姓干實事,還真沒的記。” 永安西里的社區干部李春燕如是說。
永安西里社區80多歲的老人李慧文,老伴兒去世后獨居在家。前不久,李春燕到李慧文家“串門”時,發現老人家里十分凌亂,沒有“家”的樣子。了解到老人需求后,李春燕幫李慧文請來了保姆。這個保姆來自社區內的一個困難家庭,不僅滿足了李慧文老人的需求,這位保姆家的生活困難也得以緩解。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社區工作量大繁雜。為讓社區工作者身在崗、心到位,真正“身”入居民,第一時間了解居民困難、問題和訴求,及時解決熱點和難點問題,房山區在社區工作中實行了“民情日記”制度。談起寫日記的感受,社區工作者陳雪娜說,她到社區上班的第一天,居委會就發給了她一個印有“民情日記”字樣的紅色本子。起初她對這個日記本并沒太在意,只是在這個本上簡單記錄了自己每天的工作情況,成了“流水賬”。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陳雪娜的日記內容漸漸豐滿起來,百姓家里的繁雜瑣事、生活冷暖都寫到了日記里。
社區工作者表示,“民情日記”既不是工作日志式的“流水賬“,也不是事件的簡單堆砌,“記”只是一種形式,重在干部入戶時要把工夫下在解民憂上,只有把事情辦在百姓心坎上,才有的記,才記得有意義。
【民情日記走訪】相關文章:
走訪民情日記06-06
社區走訪民情日記06-19
村官走訪民情日記06-10
民情日記走訪農戶06-23
回鄉走訪民情日記06-23
走訪記錄民情日記06-13
社區民情日記走訪07-04
走訪農戶的民情日記06-28
走訪村民的民情日記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