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的民情日記范本
深入開展以“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連百家心;辦百家事,致百家富”為主題的“民情日記”活動,以下則是黨員的民情日記范文,歡迎閱讀欣賞,希望對你有用!
黨員的民情日記范文<1>
3月7日清晨,在*局長的帶領下,我們駐村走訪組一行九人經過兩個小時的車程抵達**縣**鎮新高橋村。雖路途遙遠,但一路春意盎然,不減大家興奮之情。 稍作休整,我們兵分兩路,開始工作。一部分同志把駐村要住的房間整理好,一部分同志參加村支兩委座談會。會上,局領導傳達了市委、市政府關于這次大走訪活動的基本精神和我局的相關方案、目標,并詳細了解了該村的基本情況、存在困難和發展思路。
據村支書鄒月生同志反映:高橋村屬于**縣的貧困村,共有7個村民小組,185戶,680人。其中:村干部4人,黨員20人;五保戶10人,孤兒1人,低保28戶;留守老人70人,留守兒童50人,殘疾人45人。全村共有土地708畝,其中水田638畝,旱地70畝,另有山林430畝。該村支柱產業是種植業,經濟作物以黃花菜、冰糖芋、生姜為主。另有養殖戶以培育魚苗和飼養豬為主,其中最大的養豬專業戶年出欄生豬50頭。當前最大的問題是村里的經濟不發達,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依靠在外打工,務農人口人均年收入只有3200元。迫切希望能夠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改變全村的貧困面貌。 3月8日,禮霽副局長的帶領我們工作隊對全村7個組進行了走訪,并參加了第五組的水稻育秧工作布置會。在走訪期間,村民積極向我們反映情況和問題。根據村民反映的情況,我們進行了歸集和整理。新高橋村有20名生活特別困難的村民,其中4名困難黨員。村里存在的主要困難:
一是急需農網改造。生活和生產用電都是搭接鄰村的。二是小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需新建兩處電排;用于灌溉的水輪泵也有三處年久實效,迫切需要更換;90多口山塘都需清淤;需新建灌溉渠道。三是新建村委會辦公樓。 下一步我們針對高橋村的情況,制定詳細的工作方案,從實際出發,從基礎設施建設入手,真抓實干,把大走訪活動落到實處,為高橋村的群眾排憂解困。
黨員的民情日記范文<2>
今天我們再次到絲綢區,走訪一名九十歲的老黨員王師傅,他的退休關系早已轉到社區,但組織關系一直在新圩的一個貯木場。
他的愛人一再要求把關系就近轉到我們社區,主要是方便就近,雖然王師傅已九十高齡,但是經常走動,身體尚可,前段時間住了一次醫院,我們的同志去看望了,沒幾天就出院,看來恢復得還不錯。社區接收組織關系一般是上級黨工委-河西街道給介紹信或通知給我們,所以我們就跟王阿姨說叫王師傅所在黨組織直接轉到柳南區組織部再轉到我們這。可是這件事就是這樣一直拖了一年,都沒轉得過來,著急的王阿姨還把王師傅的檔案直接拿到社區說這樣就轉過來。她希望王師傅能及早在我們這個黨組織參加活動,王師傅還有些“樂善好施”的行為,王師傅無所謂轉關系,而王阿姨則希望我們這邊組織能與他交流正確樂善好施。經過我們再三解釋,要求原單位轉,我們只是接收,但看在王阿姨七十歲跑來跑去,王師傅也九十高齡,我們也不忍心讓她這樣奔波,再次到她家中與她溝通,之前的'“七一”活動時,我們也特意請王師傅也參加我們社區的慶祝茶話會,感受一下支部紅歌齊唱頌的氛圍。經過了解,還知道王師傅還曾經參加過上甘嶺,真算是老革命,人也是一臉正氣,九十歲的王阿傅耳朵不太好,但勉強能聽得清問話,如果王師傅身體可以,還可以跟我們的小朋友們講講上甘嶺戰役的真實感受。再次告知轉關系的流程后,王阿姨表示要親自帶我們去找王師傅的單位,我們也約好時間去盡快把這件事辦好,這是王阿姨的心愿。
補次:我們到了該單位,講明情況,但是該單位表示沒有公章,還要拿到上級單位去蓋去轉,只好等他們蓋好送到柳南區組織部了,另外,我們也講明黨員的檔案是不能拿到社區,我們只負責接收黨員關系,但是沒有保管檔案的資格,請他們妥善保管好原始檔案,以防丟失。
黨員的民情日記范文<3>
今天,市民政局全體干部職工39人,在局黨組書記的帶領下,到昌寧縣柯街鎮柯街村走村入戶,與柯街村77戶(287名)困難戶、五保戶、低保戶、烈軍屬和殘疾對象等特殊群體,建立了“一對一”結對幫扶,制作了《保山市民政局實行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民情聯系卡”》 154份。全體干部職工個人出資,對柯街村77戶特殊困難群眾進行走訪慰問,送去了月餅、食用油等禮品,表達了市局每位干部職工對柯街村困難群眾的深情厚意。
來到柯街村漁塘村時,已是中午12點鐘,天氣悶熱,沒有一絲風。在柯街村黃副書記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馬從文(56歲)家,全家6口人,其父母健在,妻子平時在家照顧老人和家庭,女兒留在家中,生有一個小女孩,在讀中學。全家人居住在400多平米的院落,倒也顯得寬敞。他的父親83歲(1931年出生),母親81歲(1932年出生),兩位老人均享受高齡補貼和新農保待遇,由于其父親屬于三級傷殘,當地民政部門早已為其辦理了低保手續。兩位老人行動遲緩,眼睛有點不好使,聽力也下降了很多,每天力所能及在家做事;看得出來,他的妻子是一位善良賢惠、勤勞能干的農村家庭主婦,她動作熟練的倒茶讓座,還拿了幾樣小吃,很熱情的招待大家。全家人沒有技術,靠種莊稼過日子。當問及他父母的`養老事宜時,馬從文不暇思索地說:“現在老人年事已高,我和妻子都會很耐心地照料,父親雖然到了高齡,但仍然閑不住,打豬草、掃地、喂雞等能干的都干,聽說你們要來家里,看,今天的地都是他掃的。”我想,一個83歲的老人,每天還能做這么多事情,無怨無悔,不急不噪,精神尚好,老人可敬。來到老人面前,發給他香煙,他比較熱情地接著,由于與老人交流不便,我只好借助手勢表達對老人的問候,老人會意的點點頭。馬從文的母親說:“家里雖說不富裕,但地里產的糧食每年都夠吃,除了買油和鹽巴,每年糧食換的錢還是基本夠用。”
他家里雖然沒有其他經濟來源,暫時沒有更多的經濟負擔。但是經濟隱患比較大,畢竟雙親年事已高,吃藥看病是難免的,老人一旦病倒,無法承擔過重的醫藥負擔,這是一個很現實很具體的困難和問題。與馬從文告別之后,走在不太平坦的山路上,我想,一定抽時間多到農村、多下基層,多掌握第一手材料。
從馬從文家出來,已經是14時20分鐘,下一個是楊忠然家。
幾點體會:一是農村,民風純樸,尊老愛幼,只要經濟跟得上,居家養老仍是當代農村養老的主要模式;二是農村缺乏技術,致富門路不多,渠道很少,經濟發展相當滯后,加之交通不便,發展經濟需要政府大力引導;三是高齡老人,是一個特殊群體,需要有人照料和侍奉;四是父母含辛茹苦將我們拉扯大,我們也含辛茹苦將孩子拉扯大。我們是父母的孩子,但現在,在父母進入老年時,我們卻是父母的大人,敬老要細心,愛老要耐心,養老要愛心,養老需要全社會行動起來,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目標。五是農村家庭,雖然經濟比較困難,但幸福指數并不算低,有的家庭“用糧食換的錢,除了買鹽和油”,似乎錢并沒有更多的用處,選擇少,痛苦也少;六是局里制定柯街村發展“15559”行動計劃(即:到2016年,柯街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元,并明確了產業支撐;結合村莊規劃,建設5個村民和黨員活動室,目前已建成兩個;架設5條人畜飲水管道;修建硬化5條村莊道路;結合綠化荒山行動,以種植澳洲堅果為主,綠化荒山9000畝。我把它叫做“1萬5室、5管5 路,9千畝山”),很具體很管用,對農村發展,具有提升和跨越的作用。
【黨員的民情日記】相關文章:
黨員民情日記08-29
黨員的民情日記06-29
個人黨員民情日記06-28
黨員民情日記范文07-05
學校黨員民情日記08-23
黨員民情日記范文精選08-25
黨員進社區民情日記09-11
民情日記走訪老黨員07-05
黨員大走訪民情日記08-27
黨員走訪民情的日記范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