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四群”工作民情日記
“四群”工作民情日記你知道怎么寫嗎,下面來看看yjbys小編為您整理的日記模板。
“四群”工作民情日記
龍洞村小記
劉 明
龍洞村是施甸縣太平鎮(zhèn)的一個山區(qū)村。村子里曾經有很多從山肚子里面流出來的泉水而得名“龍洞”,當然,這早已經成為歷史了。出老320國道,一條坑坑洼洼的沙石路延伸到了龍洞村。村子與滇西抗日的主戰(zhàn)場—松山遙遙相對。站在村頭往南眺望,巍峨的松山尤如一座天然的堡壘聳立于綿延起伏的群山之中。
村支書楊品南,現(xiàn)年55歲,曾經在昆明當過兵,算是該村比較有見識的人了。兩個孩子一個讀完大學,留在昆明工作,一個剛上大學。他和老伴在家務農,種植烤煙、養(yǎng)殖等,年收入一萬多元。對他來講,650元的村干部補助并不算多,當支書主要是為群眾服務。龍洞村海拔在1850至1650米之間,以漢族為主。村子只有一條水泥路,通往家家戶戶的道路仍然以泥土路和石頭路為主,房屋多為土木結構的瓦房,至今仍沒有一棟磚混結構的民房。與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相比,城市與農村的差距依然非常巨大。村子周圍垃圾四散。我在大理曾致力于解決“垃圾包圍農村”的問題,看來隨著農村現(xiàn)代生活要求的提高,解決這個問題已經迫在眉睫,加大對農村的基礎設施投入應該成為各級政府的一項工作重點。
龍洞村有耕地1855畝,下轄10個村民小組,共343戶1408人,45名黨員。農民收入主要靠烤煙、稻谷、包谷種植和畜牧養(yǎng)殖、外出務工等,全村人均產糧300公斤;常年在廣州、深圳、上海等地務工人員有50多人,2011年人均收入2500元。與全縣的3922元相比,仍然處于較低水平。該村尚未擺脫“靠天吃飯”的自然經濟狀態(tài),“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仍是村民的主要方式。村民們早晨六點多鐘下地干活,中午回家吃個中飯,再繼續(xù)到田間勞作,直到晚上八點多鐘收工回家。早出晚歸,兩頭見黑。辛勤的付出并沒有能夠改變他們的貧困和落后的面貌。
我的聯(lián)系戶尹學盛家,老尹和老伴60多歲,共有3個子女,老大分家立戶,女兒已出嫁,現(xiàn)與小兒子共同生活,但小倆口帶著孩子外出務工。兩位老人種了1.5畝地、院子里散養(yǎng)了一些畜禽。當問及年收入是多少,每年政府都給了哪些補貼,飼養(yǎng)了多少只雞?老倆口一時答不上來。楊支書說,正常年份,老尹家每年能出欄2-3頭豬、10多頭小豬崽,日子還算過得去,在村里屬于中等收入家庭。
在田間,我問一戶正在地里種包谷的農民,為什么不種烤煙或其他農作物?他告訴我,烤煙技術要求高,他還沒經過培訓,所以種不了。我們感到,在貧困山區(qū),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普遍不高,不會規(guī)劃自家的生產、不善理財。農業(yè)仍然沒有形成集約化和規(guī);a。可以說這是導致龍洞村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像龍洞村這樣的,產業(yè)發(fā)展空間還較大、農業(yè)科技化水平低的村子,政府亟需加大各種農業(yè)技術的培訓和推廣力度,推動農業(yè)產業(yè)化發(fā)展。
在龍洞村,我們看到了一位剛來這里種植石斛的老板蔡光飛。老蔡是外村的,前幾年種蘭花賺了點錢,蘭花價格不行了,轉過來種石斛。老蔡說,這里的土壤氣候很適宜種石斛,于是以每畝800元的價格租了12畝地,投入120萬元種植石斛。老蔡很有信心地說,按現(xiàn)在的價格,進入盛產期,每畝年收益可達5.5萬元左右。我看到老蔡的基地管理十分規(guī)范,苗木長勢很好。我們感到,山區(qū)因地制宜發(fā)展種植產業(yè)的前景還很廣闊。
我給楊支書說,要引導群眾轉變觀念,拓寬思路,積極發(fā)揮山區(qū)優(yōu)勢,念好“山”字經。要在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依靠科技,引進人才,要大力發(fā)展適合山區(qū)海拔、氣候、土壤、水質等自然條件的經濟作物。要改良畜禽品種,大力發(fā)展集約化、規(guī);B(yǎng)殖業(yè)。
歷史上,龍洞村水源充足。過去也曾興修一些水利設施。但近年來因降雨不足、生態(tài)變化等原因,水源逐漸減少,村子里的部分泉眼早已干涸。加之溝渠常年失修、破損嚴重,灌溉面積逐年減少。我們察看了龍洞村一個水源點,過去曾經灌溉2500多畝耕地,而現(xiàn)在僅能提供人畜飲水和少部分農田灌溉。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由于農業(yè)基礎設施落后,加大水利工程建設力度十分迫切。針對鎮(zhèn)政府提出的治理方案,我提出,要科學整合不同渠道的項目資金,突出重點、集中力量修建一批塘壩、水窖等設施,整治影響農業(yè)生產的河道、堤壩,確保旱澇保收。并要求廳機關掛職人員與該鎮(zhèn)統(tǒng)籌制訂 “一攬子”建設規(guī)劃,協(xié)調有關部門給予資金支持。
在村里,我到農戶家了解惠農資金的落實情況。問老尹有些什么補助,他也說不清。我請老尹把他家的“一折通”和養(yǎng)老保險存折拿來看了看,上面都清清楚楚地記錄了各種補貼的存取情況。可以說,黨和政府各項的惠農政策在該村得到了較好落實。鎮(zhèn)領導告訴我,去年該村共發(fā)放糧食直補、水稻良種補貼、計生獎勵扶持等各項資金17.8萬元。
近年來,中央和各地政府制訂和出臺了很多惠農政策,發(fā)到群眾手中的各項補貼也逐漸增多。但我們在全省社保資金的審計中發(fā)現(xiàn),由于很多群眾不了解這些惠民政策,也出現(xiàn)了部分基層政府和少數(shù)干部侵害群眾利益的問題。我的聯(lián)系戶老尹,就基本弄不清楚政府給了他什么補貼、他應該有些什么補貼。因此我認為,一方面要加大惠民政策宣傳力度,讓群眾熟知政策,維護自身利益;另一方面,要充分發(fā)揮審計監(jiān)督職能,確保惠農政策和惠民資金真正落到實處。
龍洞村生活水平在全鎮(zhèn)處于中下等,雖然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比較富裕的農戶不到10戶;中等收入家庭約150戶,其他都是較貧困和特貧困戶,其中低保人員有100多人、民政救助50多戶、老弱病殘10多戶。我走訪了特困戶楊辛昌,老楊患風濕病雙腿癱瘓,老伴楊佳菊智力低下,倆位老人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兩個女兒,老大已經出嫁,小女兒才11歲,讀小學四年級。家中一貧如洗,治病欠下近萬元債務,40平方米的房子是政府“茅改瓦”補貼資金翻新的,也只能擋雨不能遮風。全家靠出租5畝田地獲得不到1000元的租金以及政府救濟度日,生活極其艱難。
我觀察,當前農村貧困戶的主要原因,一是家中缺乏勞動力;二是因病返貧;三是缺乏生產技能;四是不善理財。因此,推動農業(yè)產業(yè)化,是脫貧致富的根本措施。對于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弱病殘群眾,基層組織要高度關注、倍加關懷,確保特困群眾吃飽穿暖,特困子女不輟學。
在村子里,我還與審計廳機關派駐施甸縣新農村工作隊的6名同志進行了座談。其中有2名女同志,5名是碩士研究生。傾聽他們對掛職鍛煉的看法,對扶貧工作的想法,并了解了他們的工作、生活情況。曾在澳大利亞留學的金融學碩士朱翮飛說,駐村一年多來最大的感受就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改變,貼近農村方知自身的價值,貼近農戶方知人民的訴求,貼近農民方知群眾心聲。如果我們把工作做到位了,人民群眾心存感激,改變了對干部的印象,開展“四群”教育重塑了干部與群眾的魚水關系。
我感到,通過鍛煉,掛職干部對農村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深刻了,他們積極為農村的脫貧致富獻計獻策,做了很多好事和實事。省委、省政府號召年輕干部到基層實踐的決策正確,建立干部直接聯(lián)系群眾制度十分必要。我和羅廷才同志對他們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鼓勵他們遵守紀律,努力工作,把掛職作為一種人生財富積累,完善自我、造;鶎印⒎⻊杖罕。
發(fā):各州、市、縣、區(qū)審計局。
送:省委“四群”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施甸縣縣委、縣人民政府。
廳內分送:廳領導(8),總審計師、經責局副局長、投資局副局長,各處室、中心,存(2)。
【“四群”工作民情日記】相關文章:
社區(qū)民情日記02-06
計生工作者民情日記04-25
雙聯(lián)民情日記10-25
網(wǎng)格員的民情日記03-08
駐村工作隊民情日記01-26
社區(qū)民情日記(精選11篇)02-26
網(wǎng)格員入戶民情日記09-16
民情日記(通用19篇)09-03
社區(qū)民情日記(精選10篇)02-10
干部民情日記20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