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師節周記
教師節是為感謝教師辛勤付出而設立的。下面學校教師節周記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第一篇:學校教師節周記
感謝您——老師,您讓我們成為自信的,能超越自己的人。你用事實向我們證明:學習并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快樂和責任,一把通向我們從未知道的天地的鑰匙。您教會我們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大膽探索,去尋找和發現,讓生活充滿驚喜!
感謝您——老師,您是一個我們能永遠信賴的人,在生活中遇到麻煩便會去求救的人。你讓我們知道:只要我們愿意,能把一切向您傾訴。你常說你也曾是個孩子,因此你能理解孩子的喜怒哀樂。
感謝您——老師,是您讓我明白:我們能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在困難中積聚力量,在黑暗中尋找光明。您給我們勇氣去卡動腦筋,同時要求我們襟懷坦蕩。您將美放在我們心中,給我們教誨、見識和想象,由此營造我們的一生。不管我們建造什么,你總幫助我們壘好基礎,你為成長的我們做到了最好!或許你講課的每個細節隨著時間的流逝會被我們淡忘,但您的熱情、勇氣和慈愛會永遠保留。
感謝您從不對我們冷嘲熱諷,在我們嘗試時,您總是殷切關注著,即使結果是那么微不足道,也總是讓我們明白您已看到了我們的成績。是您讓我們懂得生活能像一張紙一樣輕薄,也可以像大海一樣深邃,向天空一樣遼闊,而我們必須自己做出選擇。您帶領我們所經歷的每個問題,每個發現,們中體驗都令我們著迷,讓我們看到了智慧在知識海洋中的閃爍。
突然有一天我們卻發現您老了,倦了,累了。你又何嘗不需要他人的理解、撫慰和支持,而這時你卻是如此沉默、恬靜、剛毅而令人肅穆。
紅燭啊,你搖曳的燭焰就像您疲憊、瘦弱的身軀那么飄搖,可在學生的眼里卻是那么的堅定:您滴滴的眼淚流濕了您的衣裳,您可知道在學生的眼里,它您的腳下鑄成了世間最完美的雕塑。
第二篇:學校教師節周記
“嘀嗒,嘀嗒。”時鐘轉到了7。麗麗早早的起了床。因為今天是9月10日教師節。
上學路上,麗麗邊走邊想:到底送什么給老師呢,賀卡之類的東西不能表達我的心意,到底送什么才好呢,麗麗思索著。拐了一個彎前面的小山坡上,野菊花開得正艷,一枝枝,一簇簇,黃色和紫色的花朵亮得耀眼,點綴著山坡,麗麗彎腰采了幾朵觀賞著,綠色的葉子,襯托著黃色、紫色的小花美得那么樸實、自然。她猛地想:劉老師多象這野菊花呀。對我就采些野菊花送給老師,麗麗拿定了主意。
麗麗來到辦公室,伸出頭,看看把菊花放在哪兒才好。只見桌子的左上方放著一本臺歷,上面寫著“九月十日教師節”,桌子的中央是一本語文書,上面放著一副眼鏡。在桌子的右上角有一個教學用的地球儀,旁邊有一個古色古香的筆筒。“對,就把花兒插到哪兒。”于是,麗麗踮起腳尖,小心翼翼地把花兒插進筆筒里。看著野菊花麗麗想起了這樣一件事那是麗麗上五年級的時候,劉老師犯了高血壓,被送進醫院住院,劉老師的病剛有好轉,又回到學校給同學們上課,可沒幾天,由于勞累過度,病情又嚴重住了院,想著想著,麗麗淚流滿面了。
過了一會,劉老師回來了。劉老師坐下拿筆時,一束野菊花映入了老師的眼里,花是那么自然,樸實。一陣陣秋風吹來,菊花散發出一陣淡淡的芳香,令人心曠神怡。劉老師聞到了淡淡的清香。她仔細地端詳著美麗的野菊花,似乎聽到花兒正向她悄悄說,這是全班同學的心意。劉老師她甜甜地笑了。
第三篇:學校教師節周記
今天是教師節,是老師的`節日,我高興地來到學校,看見有5個女同學穿著整齊的校服,站在校門口,代表學校,同學送禮物。
在我進教室的路上看到了同學們手中大大小小的禮物,是要送給敬愛的老師。
我做完體操時,忽略地看了一下老師的辦公室,看見桌子,柜子,椅子上都有禮物。放都放不下。中午放學,有很多老師捧著鮮花,笑得合不攏嘴。
老師,大家都說您培養著祖國的棟梁;我卻要說,您就是祖國的棟梁。正是您,支撐起我們一代人的脊梁!您講的課,是那樣豐富多采,每一個章節都仿佛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看到了一個斑斕的新世界……您像一支紅燭,為后輩獻出了所有的熱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兩個字就是--燃燒!不停的燃燒!啊,有了您,花園才這般艷麗,大地才充滿春意!老師,快推開窗子看吧,這滿園春色,這滿園桃李,都在向您敬禮!如果沒有您思想的滋潤,怎么會綻開那么多美好的靈魂之花?啊,老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有誰不在將您贊揚!傳播知識,就是播種希望,播種幸福。
老師,您就是這希望與幸福的播種人!
李老師,謝謝你培養我,讓我變成了一個懂事的女孩,我跟了你5年,但是,我和你只有一年的時間了,一年后,老師,同學,學校都將離我而去。如果時間可以倒流,我一定好好珍惜我在婁底六小的每一件事情,我希望在最后的一年里,同學們能和睦相處,一起度過最后的一年,留一個美好的回憶在腦海里。
【學校教師節周記】相關文章:
竊讀記周記12-28
周記格式11-22
行政實習周記12-02
實習教師周記11-23
怎么寫周記05-06
周記格式要求11-22
英語周記格式11-20
驚蟄高中周記12-18
春節小學周記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