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研修日志(精選15篇)
轉眼間,一天又過去了,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日志吧,不知不覺中一天又要結束了,想必有很多難忘的瞬間吧,需要認真地為此寫一篇日志了。日志你想好怎么寫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歷史研修日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歷史研修日志 篇1
在從"應試教育"逐漸向"素質教育"轉軌中,要教學觀念更新、教學策略改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實施趣味性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應當準確把握教學目的和重點、難點等教學內容,同時還應該把握時間,盡可能的減少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在教學過程中,從數量上說,教師要少講;從質量上說,教師要精講;從內容上說,學生易懂的堅決不講;學生部太理解的要反復精講。在知識的系統傳授上,也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來讓他們想、說和練的機會。
舉世公認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趣味性教學不僅僅可改變學生學習的態度。科學研究表明:人在輕松的時候,大腦皮層的神經元才能形成興奮中心,使神經細胞傳遞信息的通道暢通無阻,思維也就變得迅速敏捷。這樣可加速知識的接收、貯存、加工、組合及提取的進程,知識迅速得到鞏固并轉化為能力。因為對所學知識有濃厚的興趣,所以就會產生無限的熱愛,進而迸發出驚人的學習熱情,達到全力以赴,努力探索進取,甚至創造奇跡的地步。
二、利用課外活動來培養學生多向思維能力。
希臘著名的教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人生最終的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在于生存"。課外活動在教學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它不僅加深了所學的知識,更是對知識的反饋,它是對學生學習的知識進行的多角度和全方位的綜合訓練,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復習所學的知識,本人在課余時間精心準備了很多活動。這些活動不僅提升了學生動手和動腦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把所學的知識和具體的現實生活有機的聯系了起來,這些活動不僅充實了他們的課余生活,而且還培養了他們的應用能力。這些活動不僅符合目前的教育發展模式,更重要的是真真正正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是:教師馬不停蹄的課堂講授、學生一字不落的被動接受。其表現形式就是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其最大的弊端在于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其實,教育的本質是教與學的雙邊互動,教學過程不僅僅是一個傳授知識過程,也是一個情感的交融的過程。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格外注意應該符合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切合時宜的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但是由于初中學生年齡特點,既有小學活潑好動和欲望強烈的特征,也具備了擺脫幼稚步入成熟的特征,因此要抓住一切積極因素,鼓勵學生敢于探索,使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充滿喜悅性。縱觀整個教學過程中,應至始至終秉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給學生最大程度的自主選擇權,創設一個優良而和諧的學習氛圍。創設"開放型"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環境是課堂內所有因素的綜合體。"其是由:課堂空間,師生互動,課堂質量和課堂氣氛因素組成的的課堂生活意境"。現代教育研究表明:教學環境的優劣和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有著很大的聯系,這里面所談論的環境就是指心理環境和教學環境。
"開放型"的課堂教學環境的研究,從外部環境來看主要是如何營造一種開放型的課堂教學氛圍,從內部方面來看,就是要創設開放型的課堂師生互動關系。外部環境——課堂教學氛圍對教學的影響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和無時不有的。為此創設"開放"性的課堂教學空間將更有有利于學生盡可能多的互動和交流。在課堂中營造民主和寬松的學習氛圍,可以最大程度的減輕學生學習時的心理負擔,敦促學生積極和主動地參與。
總之,在教學中,只要以學生為主體,運用一系列高效的教育教學手段來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在輕松和愉悅中獲得知識。
初中歷史研修日志 篇2
《歷史》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出現的一門嶄新的綜合文科課程。本課程的開設,目的在于把全體學生培養成具有良好人文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本課程不僅引導學生綜合地、整體地認識社會,逐步形成真實而全面的社會生活觀念,還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學生終身學習、持續發展奠定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基礎。新課程、新內容、新理念和新要求,這對教師來講,既是機遇,又是新的挑戰。本文立足于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新要求,談談我在教學過程中對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問題的探討以及一些課堂教學設計思路。
(一)教學反思
在一定的教學理論和學科專業基礎上,新課程下歷史與社會教師主要以課堂為中心進行教學反思,其中案例研究比較重要。“所謂案例,其實就是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發生的典型事析,是圍繞事件而展開的故事,是對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對此進行分析、探討。
我在設計《生活在社區里》課堂教學時,首先自問:如何引出“社區”的話題呢?于是設計以“我的家在哪里”引出“社區”的話題。又問:在學習“社區”過程中應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和哪些意識和觀念呢?又設計了對“多種多樣社區”的介紹,其中包含的知識、技能和觀念,如學會閱讀和繪制平面圖、初步了解社區類型的形成和發展、關注身邊小區的建設等。再問:怎樣使學生的視野由自己熟悉的家庭導向身邊的現實社會,啟發學生關注自己及他人在社會中的生存環境呢?在此過程中學生應掌握哪些知識、技能和能力呢?于是設計了要求學生“畫一幅你家所在社區的平面草圖”,并“選擇自己最擅長的方式描述所在社區的環境和生活”,讓學生在沒有學習如何制圖的情況下,每人畫一張家庭所在地的平面示意圖,并在課上進行展示,由同學進行評價和討論。在討論誰的地圖看得明白、誰的看不明白的過程中,發現了地圖應必備的三要素。這時,我再系統地對地圖的繪制和閱讀技能進行講解和指導。
經過分析,我得出如下結論:在講授地理事物時,其一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其二,應將地理圖表轉換包括圖文的轉換、圖表的轉換、分布圖的轉換設計等,以適當進行引伸拓展,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和討論,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分析能力、繪圖技能和應變能力。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學案例之外,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別是一些中學優秀歷史與社會教師的典型案例也很重要,因為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案例是教學理論,教學實踐取之不竭的源泉。
在新課程教學中,研究性學習很重要。那如何開展歷史與社會學科的研究性學習,需要我們深入、細致地探討。我在教學過程中試著將研究性學習帶進課堂中,反思探究。《氣象萬千》是我工作后上的第一堂公開課,我在試講這一節時,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雖然教材中幫助學生理解的示意圖很多,但學生掌握此類知識有一定困難。初一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是有限的,這是學習地理知識的一大障礙。在課堂中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如何讓學生自主學習呢?如何啟迪學生主動和創造地活動,激發學習興趣,鍛煉發散性思維?如何使課文中示意圖表意更加形象生動呢?如何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輕松地理解不同地區的各自氣候的特點?我在老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教學過程中這些問題的反思、研究,對自己的教學作如下設計:我先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地進行講解,然后給學生分小組,各組學生分別作為生活在不同氣候區域的人們,分工收集資料,描繪當地的特點,并派代表發言。每個小組在發言前或講述后,都會有意識地提出一個問題,一組扮演的是來自熱帶沙漠中的人,他們在介紹完自己生活區域的氣候特點后,向同學們提出問題:“你們知道我們為什么用頭巾裹頭,穿淺色的大衣服嗎?”這樣一個問題引起同學們的極大興趣,各組紛紛討論,氣氛活躍。結果這堂課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總之進行教學反思是提高歷史與社會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也是歷史與社會教師成長為研究型、復合型教師的有效途徑。
(二)、課堂教學設計思路
1、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大膽處理好教材。
按照新課程理念,課程內容是為課程標準服務的,也就是說,只要符合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的要求,教師可以因時、因地、因人的不同,根據教學實際需要自主地整合教學內容,甚至可以放棄教材提供的教學內容而自編教材。“模擬旅行”是《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華各族人民的家園》后的一堂綜合探究課。本單元主要介紹了我國自然環境的總體特點,區域間的差異和原因。由于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僅靠幾堂課的教學要讓學生了解祖國全貌非常困難,安排綜合探究課,給學生一個“模擬旅行”的機會,有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深入了解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本課的教學要求是讓學生能根據相關資料了解本地的自然、人文環境及理解我國區域間的差異,以及人地關系方面的主要問題。我在講這一課的時候,選擇了讓學生從家鄉出發,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選旅游考察地,自己當游客,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2、創設合理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參與探究。
皮亞杰認為,活動是聯系主客體的橋梁,是認識發展的直接源泉。所以,要激發學生的探究動力,培養其好奇心、求知欲,就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究學習中去。為此,我在“模擬旅行”這堂課中設置了這樣四大情境:“導游”→“旅行”→“找差異”→“小游戲”。這些情境既同“模擬旅行”這一探究課題緊密聯系,又貼近學生生活,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學習,并且能順利地實現課程目標。
3、精導妙引,處理好師生關系。
在新課程的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新課程特別是綜合探究課更需要教師做好師生“學習共同體”中學生探究的引導者,并且教師的引導應貫徹課堂的始終,做到精導妙引,否則學生的探究活動會顯得漫無目的,最終使課程目標難于實現。為此,我在設計“模擬旅行”的課堂教學過程時,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貫徹始終。如在“旅游”這一情境中,教師扮演新疆游客來諸暨旅行,引導學生做導游,這樣既拉近了師生的距離,體現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又能使教師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做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最終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的要求。例如,在“導游”情境中,學生扮演導游帶老師(新疆游客)體驗江南農村生活時,根據學生的導游解說,設計以下問題情境:我們新疆人住的是平頂屋,你們這里的房子的屋頂怎么是尖的?肚子餓了,中午吃什么?……這樣在教師(新疆游客)的生活化語言的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并在探究活動中培養能力,獲取知識。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效率,又能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這樣他們才會更好地適應今后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
這是我在幾個月新課程教學中的一寫感悟和體會。總之,新課程的實施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它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對教師來說,的確是一場挑戰,但同時也為教師提高能力,提升境界搭建了新的平臺。
初中歷史研修日志 篇3
這不僅是一次教育新理念學習的豐富大餐,而且是不可多得的教學經驗交流自助餐。幾天的學習經歷使我受益匪淺,收獲豐厚,感觸很多,使我加深了對遠程研修的理解與體會,我進一步認識到了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通過培訓,對于歷史新課程有了深入的認識,胸中總涌動著一股澎湃的課改激情。
一、怎樣讓我們的歷史教學進行得更好。
這是歷史學科新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初中新課程實驗于20xx年啟動,新課程改革在我國已經10年了,在這10年中歷史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面向21世紀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引發了教材編寫、學習方式以及教育評價等全方位的變革。
1、初中歷史課程在教學方式上,強調教師要通過對話教學、情境教學等手段引導學生進行初中歷史教學活動。
活動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想法,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并組織學生研究性地進行合作與交流,得出有關結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初中歷史的愿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教學,鼓勵研究性學習,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實現學生學習方式上的轉變,提高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2、初中歷史教育的一個主要目標是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內涵是學會閱讀,學會與教材文本對話。教師的責任不是直接教教材,而要教會學生自己去學教材,鼓勵學生自己與教材對話,然后針對學生自學教材中發現與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活動。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高明不是脫離教材另起爐灶,旁征博引,而是靠教材搭起師生的互動平臺,捕捉契機,傳授方法,啟迪智慧,引導價值。這一切都必須源于教材;都必須立足于個性化地解讀教材,不僅要讀懂而且要讀通教材。
二、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給我們每一位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不可多得的機遇。
“領導每次來聽課都說我們穿新鞋走老路”,這話確實不假。新課程改革,不僅要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而且要改變老師們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新課程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于教師的素質能否適應要求。因此,當務之急是加深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
三、增強了克服新課改面臨的困難的信心
回首幾天來的對課改的學習、探索和實踐,我對歷史新課程改革從茫然不知所措到實踐中努力感受迎接新課程再到今天初步領悟發展新課程。盡管新課程新課改面臨困難多多,如:內容多、難度大,課時顯得緊張;教師知識儲備明顯不足;學生歷史基礎知識的薄弱,部分學生跟不上新課程;新課程實施后,課程資源(圖書資料、設備、網絡資源)顯得非常貧乏;學校依然遵循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對新教改的教學管理針對性不夠;教師、學生很難“動”起來,等等。但通過學習培訓增強了我克服困難的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意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注重集體備課,加強教學研究;注重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多媒體教學;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和知識儲備,借他山之石來推進課改工作。
初中歷史研修日志 篇4
我個人認為,初中歷史教學首先需做到如下幾點:
1、師生雙邊活動中的提問
提問是歷史課堂教學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提問,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掌握的情況,另一方面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啟發他們深入思考,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應該重視課堂上的提問。但是,課堂提問要講究藝術,沒有啟發性。無價值的提問,除了讓外行看來課堂形式多樣,課堂氣氛活躍外,只會是浪費時間,對教學來講毫無意義。
2、教具展示輔助教師講授
歷史課程的內容特點是時間跨度大──上下幾千年;空間范圍廣──縱橫幾萬里;內容繁多──古今中外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來思維的。如果忽略了向學生提供生動的直觀機會,教師只是以語言等抽象的方式進行教學,會使學生生厭,是不利于歷史教學的。歷史課程內容的特點決定了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運用一定的直觀手段,這不但會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形成正確的表象,還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收到理想的教學成效。但如果使用不當,結果會適得其反,讓人感覺整堂課的教學華而不實。
3、趣味教學激起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知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積極性的內在動力,是“要學生學”變為“學生要學”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手段。特別是初中歷史教學,學生沒有升學考試的壓力,如果再對歷史課沒有興趣,教學中只是教師“剃頭刀子一頭熱”,其課堂教學的狀況和教學的效果就可想而知。所以我在教學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如在講述第14課伐無道誅暴秦>這一課時,我先給同學們講大澤鄉起義的歷史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再說如果同學們想知道陳勝。吳廣為什么要起義,他們起義的最終結果如何?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14課的內容,通過講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4、創新教學在教學中的運用
“創新是教育的靈魂,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毫無疑問,在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但一些教師對創新的理解和在教學中的做法是有失偏頗的。他們過分追求標新立異,總想著學生對歷史問題的認識有前人不曾有過的結論。而事實上你要推翻現有的結論,必須有足夠的材料說明,否則很可能犯錯誤。
初中歷史研修日志 篇5
任教十余年,這次歷史培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里,我更進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在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深知自己在教學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太多的問題,但是經過學習,真是受益匪淺。下面是我通過培訓獲得的進行總結:
一、擴展自己的舒展空間,突破自己。
此次培訓中我發現了自己本身存在的缺陷,專業技術知識不足,上哪個年級看哪個年級的教材,現學現賣,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應用期日趨縮短,知識創新日趨鮮明,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吸取新信息、新知識、新理念,不斷充實自己,始終站在知識的前沿;要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做到博學多才,與時俱進,學生才會“親其師而信其道”;對所教學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運用自如,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內容要充實。
歷史課堂應該教給學生什么?對于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給出的答案一定是:歷史知識。不錯,中學歷史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普及歷史知識。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學的歷史教育僅重視歷史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其他,這無疑是陷入了誤區。任何一種教育,其終極目標都應該指向人的發展,指向以能力和個性為中心的人的全面發展,歷史教育也不應例外。我們傳授歷史知識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應付考試,而是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能力。一堂成功的歷史課,應該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情感方面都有所收獲。我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深刻的感受到來自歷史教師身上的壓力。每一位歷史老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很精彩,讓自己的每節課都亮起來。然而在教育的過程當中,有一個衡量教學的標準——學生的成績。你的課是亮了,而你學生的成績卻暗了,你作為歷史教師的前途也迷茫了。有人會不理解,為什么你的課亮了,而學生的成績會暗呢?這兩個不應該成正比嗎?非也!因為我們要向學校、要向家長、要向學生有個交代,所以我們的歷史課就變得說者無味,聽者無趣,考前狂背的現象。這是學生的可悲,更是教師的可憐。我們到底應怎么做?
就要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合理安排教學的順序。要把歷史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講來源,講用處,學起來有親切感、真實感,要靠知識本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同時教學過程中做到三個"延伸"。一是由傳授知識向傳導方法"延伸"。二是由傳授知識向滲透情感"延伸"。三是由傳授知識向發展智能"延伸"。
我們有責任找到一種方法,讓孩子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并以一種積極的方式生活。讓他們有所期盼、有所憧憬。用心關愛每一位學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善待每一位學生,以微笑面對學生,努力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博覽群書,不斷進取,善于總結反思。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待工作,踏踏實實、一絲不茍,精心準備好每一堂課,用心上好每一節課。
初中歷史研修日志 篇6
《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因此,歷史教育的目標、內涵和本色,就是在通過對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包括歷史發展的基礎脈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基本史實呈現的基礎上,充分地闡述,“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于能夠打開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了解和認識社會發展的規律,尤其是掌握認識歷史、認識社會、認識人生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即能夠全面地、辯證地、客觀地、歷史地、發展地認識社會事物,他人和自我。”簡而言之,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要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發展能力,更要學會關心社會、他人和自己的內心,學會理解社會、他人,從而能夠正確地看待、處理自身的、身邊的、社會上的事和物。
初中歷史新課標是初中歷史教學活動的依據,它與原來的初中歷史教學大綱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新課標規定了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歷史學習的基本要求,以新課標為靈魂而編寫的初中歷史新教材是歷史教學的主要素材。
新課程下,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是最常見的教學方法。同時,合適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歷史教學,也應是新課程下,教師教學方式的重要轉變之一。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歷史教學,可以充分增強歷史的直觀性、有助于學生感性的認識歷史。如:在講授新中國初期的外交這一內容時,通過播放相關的視頻,可以讓學生感性地認識新中國初期外交的概況。然而,對于一些抽象的歷史概念的講解,仍可采用傳統的歷史講授法,如:在講解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時,對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這一內容,如果缺乏教師深入淺出地的講解,會大大增加學生理解知識的難度。實踐證明,實施新課程,不應該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徹底否定,而應是一種發展和超越。畢竟,再高明的現代教育技術,也只是歷史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再新穎的教學方式,都不能取代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歷史新課程下,教師既要用好啟發式、討論式的學方法。
新課程倡導教師使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式同時,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些新型的學習方式的核心就是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新課程也提倡在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生為主體”,這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稍不甚就容易異化成“以學生為中心”,整節課都是圍繞學生展開,接二連三的提問,紛繁復雜的活動……這些很容易導致課堂教學的形式化、片面化和絕對化,這也背離了新課程的初衷。因而,在中學歷史新課程的課堂上,學生“學”歷史的主體地位的確定,應該是以教師“教”歷史的主導地位為前提的。
我將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實踐,努力適應性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摸索,在教學中改革,不斷創新,要求學生轉變傳統的歷史學習方式。
初中歷史研修日志 篇7
不知不覺中,為期6天的研修培訓學習結束了。本著提升自己教學能力、新課程理念、理論水平等,因此我非常珍惜這次的培訓機會,在這次的培訓過程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幾點。
一、積極參與學習。
在這次的培訓中,我認真收看視頻,并做好筆記;寫出了自己的心得體會和反思。
二、積極的查閱各種資料,進行培訓學習。
我閱讀一些相關的書籍,上網查閱一些資料先對專題的內容、外延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學習時旁邊總有幾本書以便及時的進行查閱。
三、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的進行反思。
在培訓的過程中,對于各位教授的專題講座內容聯系自己的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案例等積極的進行及時的反思;并將自己的反思寫成文章上網與各位同仁進交流,以提高自己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的教學能力與教學水平。
四、積極的參與互動學習。
在培訓的過程中,每天我都用一定的時間去閱讀別人的文章,發表自己的評論。通過閱讀來學習別人的教學方法,“取人之長,補已之短”來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五、積極參與每一培訓課程結束后的集體反思活動。
隨著遠程研修尾聲的到來,滿心都是深深的不舍,這些天來,享受著遠程研修的智慧大餐,方才明白,教育原來可以如此精彩,夢想與智慧的相逢原來可以如此激情澎湃!研修的日子里我們思考著,成長著,收獲著,快樂著!然縱有千般留戀萬般不舍,我們終要分手,只能在心靈一隅,在三尺講臺,在每一寸教育的土地把遠程研修珍藏!雖然再學習使我學到了許多新的知識,但更讓我看到我自己的更多不足,這將督促我必須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和學生共同成長。
初中歷史研修日志 篇8
(一)自主學習
眾所周知,我們歷史學科在初中階段所有學科中的地位,如果要求學生回家去以后預習完全就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可是,我們的課改如果沒有學生的自學,要在課堂上展示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又鑒于我們歷史學科每周兩節課時的原因,最后,我們一致商議每周用后面一節課時間預習下周要展示的兩課的內容,完成學案,老師給與簡單的點撥和提示,讓學生自己根據所學知識,在一節課內展示兩課的內容。想象是豐滿的,現實是骨干的,結果,幾周下來,由于我們學校學生的“自然條件”限制,所以,一節課只能預習一課,有時甚至一課預習起來也有很大的問題。更不用說課堂展示了,不要說拓展,就是基礎知識講起來都成問題,如此下去,我們的教學如何推進,任務怎么能完成?我們歷史教研組的老師們陷入了沉思,第一步還沒有邁出,就遇到了如此大的困難,還有三步我們如何能邁出步子?
于是,我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找尋途徑的歷程。這一次我們決定首先在歷史課的前一天布置預習任務,要求學生只需要完成學案上面的基礎知識部分內容,其余內容在課堂上完成。同時,上課時,首先用幾分鐘時間讓學生互查基礎知識的完成情況,并提出預習問題,老師進行解決。這一次,效果明顯比前一次好多了,由于學生的互幫互助,基礎知識的完成情況不錯,但是學生基本不能提出問題,最后仍然是被老師牽著鼻子來完成學習內容的。在我們相互聽課后,我們再一次對預習課進行了思考,如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主動學習呢?
老師們又開始了新的探尋。有設置預習問題的,有推薦閱讀資料的,直到今天,我們仍在進一步的探尋中。我們希望能找到一個好的預習方法,因為,小組合作學習,預習時關鍵。只有學生預習好了,才能有課堂的展示,才能有問題的生成,才能有思維的碰撞,不然,一切都是空談。
(2)交流展示
這個步驟是在做好“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開展的學生組內和組間進行的交流和展示的活動。這一步驟主要是為了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為了能有效地走好這一步,我們歷史組的老師們又進行了辛苦的摸索。
首先,我們仿照我們學習的杜郎口中學和綦江模式進行,結果,我們的學生們根本不具備此種表達能力,就算是好不容易抽起來一個能說清楚一點的,都只是個別,不可能一個班級每一個學科就只發展這幾名學生啊?如何能讓更多的學生動起來?這時候,我們首先想到了學習,讓學生們也進行一下學習。我們把外出學習錄制的學生們上課的'影像資料放給學生們看,并且邊看邊給學生講解,哪一個步驟應該怎樣做,如何做能做的更好,讓學生們整體感知了原來我們也可以做的這樣好,樹立了自信。于是,又開始了第二輪的“交流”。這一次,要比第一次好些了,可是在交流的時候,其余學生的狀態還不是很好,能夠體會如何交流的學生還不是很多,怎么辦?培訓!進行“職業培訓”!我們開始對每個學習小組的組長進行特別的培訓,培訓每個階段組長應該怎么做,組員應該怎么做,如何能把小組管理得更好等等,經過這次組長培訓和小組成員培訓相結合,學生們整體改變很大,上課交流時狀態也好多了。可是,這樣的狀態始終不能堅持如一,如何能讓學生狀態長期保持,這又與我們班級的考評機制有很大的關系。
初中歷史研修日志 篇9
20xx年初中歷史遠程教育培訓馬上就要結束了,通過收看視頻,聆聽專家們的講解,以及和有經驗的教師們的交流,使我感觸頗多。回顧這段學習的日子,倍感喜悅和欣慰,也引導著自己不斷思考歷史教學中的問題。下面,簡單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一、轉變教學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要教會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應學會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引導學生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二、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更新
新課程把教學過程視為師生交往的過程。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以及評價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結合具體的教學情境,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從而把自己變為一個教學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通過課堂教學,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自身發展。
對于學生而言,以學生“自主”、“探究”為特征的新型學習方法逐漸進入課堂,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為學生提供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1、導入新課:
同學們看到的這張圖片(屏幕顯示)是福煦車廂,這節火車雖然不在了,但非常著名,它曾經是一戰德國簽訂停戰協定、正式投降的地方,
回顧一戰的歷史思考:
如此大的戰爭給世界帶來了什么?它的性質、結果如何?戰爭結束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是否也隨之煙消云散了呢?(戰后由于德奧成為戰敗國,英法雖然實力削弱但仍是歐洲強國,美日經濟實力得到增強,它們企圖依據變化的各國實力來重新分割世界,所以他們的矛盾斗爭又從戰場上轉移到會議桌上),為了結束廝殺,共謀對策,一場會議上、談判桌前的唇槍舌戰開幕了。
2、簡介會議的基本情況。出示巴黎和會三巨頭圖片
講述蘇維埃俄國被剝奪了參加和會的權利,德國及其盟國則成為受審者等候發落。
組織討論,探究:“參加和會的27個國家是否有平等的權利?”認識:帝國主義召開巴黎和會的目的是掠奪戰敗國和弱小國家、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會議由少數幾個帝國主義大國所操縱。
3、展示圖片:《凡爾賽和約》。指出《凡爾賽和約》是巴黎和會簽署的最重要的條約,有關內容把學生分成五個小組討論
教師總結:這個條約不論哪方面對德國進行了壓制,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對德國的實力進行了保留,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牽制法國,保持歐洲大陸的均勢)
4、中國山東問題:
①回顧山東問題的由來。
②視頻播放:《五四運動》。
③聯系史實,設問總結:巴黎和會關于中國山東問題的規定對中國歷史有何重要影響?
④分析和約對中國主權的踐踏,增強情感體驗,激發民族情感。
5、(出示地圖)總結一下“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哪些地區統治的新秩序?怎樣看待凡爾賽體系?
6、組織學生討論
法國元帥福煦在聽到《凡爾賽和約》簽訂的消息后說:“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
列寧說:“靠《凡爾賽和約》來維持的整個國際關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討論提示因為依靠《凡爾賽和約》所建立的一戰后帝國主義的世界和平秩序是極不穩固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妥協分贓的產物,它不僅沒有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而且還加深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
7、為維護這一體系,根據《凡爾賽和約》還建立了什么樣的國際組織?(被英、法控制的“國際聯盟”)世界上第一個政治性的國際組織,1946年宣告結束。
初中歷史研修日志 篇10
回顧這些天來的研修學習的情況,可謂繁忙,每星期,我們除了學校的正常工作之外,還要觀看將近幾個小時的視頻研修,之后還要努力去完成自己的作業,觀看別人的作業,寫出觀看后的體會和評價。通過研修學習使我受益匪淺,我不僅發現了自己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學習到了相應的改進措施,下面簡單加以總結。
通過參加遠程研修,使我對教育事業有了全新的認識,使我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了體育教學的魅力, 也為我今后的教學指明了方向,使我更加熱愛這份職業。研修平臺上的各種專題 學習使我對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自身發展提高都有了進一步的思考。每天工作生活的同時,看視頻、資料,寫評論、作業,網上研修忙。專家給的文檔及視頻資料、學員們的精彩作業琳瑯滿目,目不暇接。我不忍錯過,不能細看的就下載保存,留待以后細細品讀。
通過此次研修讓我能重新的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對自己以前的教學有了一次徹底的反思。讓我進一步加深了對化學教改觀的認識,加深了對教書,育人的責任感。“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教什么、教多少、如何教等問題得到了進一步明確。教學的宗旨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在教學中創設生動的知識情景,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智力、情感意志獲得盡可能大的發展,提高學習效能。評價是為了促進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要基于學生發展,有利于學生發展。教師通過堅持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
通過本次研修,從教師的課例及專家的分析中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學到了很多具體教學內容中如何滲透觀念教學、科學素養教育的經驗與方法。以后會在注重知識能力目標的同時,關注知識所蘊含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真正落實新課改的核心理念。
研修培訓給了我化學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素養的整體梳理與提升,同時領略了同行教師的教學觀點,做到了反思自己教學中的有關問題。精彩的教學設計讓我在教案設計中得到了點撥,做到了有的放矢。研修培訓更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
研修培訓為我們每位教師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引導我們在新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反思,不斷進步,不斷發現,不斷思考。讓我們乘著研修培訓的東風,在今后的教學道路上闊步前行。
最后我想說一些個人的建議,在新課改的今天,對我們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水平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我們要上好每一堂課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所以我希望遠程研修平臺一直開放,讓我們隨時都能和專家進行交流和學習,解決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使我們的教學水平得到不斷的提高,以滿足新課改的要求。
初中歷史研修日志 篇11
教學設計是為了支持有效的學習而預先對教學所進行的規劃與組織,是對學生學習業績的解決方案或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它是一種改進教學的藝術,也可稱為“教學策劃”。本文談點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的體會。本人認為教學設計大體可分為四個過程:備課—授課—提問—反思。
一、教學設計的首要任務——備課
1、備課時應認真研讀課標,對教材進行有針對性地整合與處理,主語也應以學生為宜,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要求,采用“體會、體驗、認同、感悟、感受”等心態詞匯。在課堂教學中,更要能始終貫穿目標,充分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2、課堂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不僅包括學生知識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同時也應包含學習方法與情感體驗等方面。
3、教學開始時首先展示單元或本課總體結構。
4、新課程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設計一些層次性強,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及開放性的問題。
二、教學設計的第二點任務——講授
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必須選擇科學化、合理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講授法、情景復現教學模式、問題探究法等等。各種教學方法之間相互聯系,互為補充。具體來說比如“講授法”是一種最傳統最基本的歷史教學方式了,在新課程背景下,這種方式仍然有它的特點和優點。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根據教師的特點和可行性選擇教學方法,確定教學步驟,而科學的教學設計則應以學生為中心,強調選擇適合學習任務和學生特點的教學策略和媒體,因此教學設計要根據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研究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教學設計的第三點任務——提問
“提問”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溝通和交流的重要渠道,要想成為學生主動參和的、交互的、和諧的、高效的、完整的學習過程,“提問”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新問題是聯系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紐帶,是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的手段之一,因為許多教師僅僅將提問看作是一種很簡單而隨意的教學方式,沒有深入地思索運用時應遵循的一系列原則,在提問的科學性、啟發性、目的性、交互性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失誤。結合高中歷史課程的特征,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的心理差異和教師教學的個人素質,從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出發,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出發,教師亟待對課堂提問的策略加以探究。
四、教學設計的最后一個任務——反思
教學反思,就是指教師對自己已完成的教學實踐活動有目的地進行審視,作出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導日后的教學。教學反思之所以必要,是因為任何教學設計,都有“紙上談兵”“理論脫離實際”之嫌。因為課堂是動態的,“每一堂課都是一條不同的河”。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后對課堂教學從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教學行為、學習有效性等方面,全面地總結和反思教與學的得與失。因此可以說,在新課程改革的潮流中,沒有反思的教學設計是不完整、不科學、不合理的設計,從此層意義上講,反思教學也是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加以重視。
初中歷史研修日志 篇12
通過歷史培訓學習活動,使我收獲不小,這次培訓為打造一名優秀歷史老師設置了學習的平臺,讓我從中了解到平時歷史教學存在的不足,必須要更新教學理念,多渠道多領域的傳授歷史知識了解歷史信息。
在這一段時間內,我聽了歷史專家的講課,看了他們的案例,從多個角度闡述了初中歷史教學應注意的問題,怎樣提升教學水平,對我影響很大。
作為中學歷史教師,如果沒有淵博的知識和相應的能力,就如無米之炊無源之水。因此,實際工作中,我要想做個稱職的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積累知識,提高能力。
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要做好教育教學工作,首先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愛護、尊重學生。因此,在課間、課后我都注意做到鼓勵學生為主,并用善意的微笑去面對每一位學生,批評學生注意自己的措辭,做到既嚴肅又活潑。這樣,學生感受到了你的真誠,自然就喜歡與你一起共同交流學習。上課期間,要給學生發言的機會、傾聽他們的意見與呼聲、給予他們適度的寬容與諒解、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不說任何傷害他們自尊的話語等等。
總之,這次的學習我收獲很大。做老師不僅要專業知識扎實,還要關心愛護學生。上課前做足功夫,把課上得更生動些,讓老師和學生有著朋友般的關系。就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提高業務水平,有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讓歷史課生動起來,提高課堂質量,更好的提高歷史教學成績。
初中歷史研修日志 篇13
這次的遠程研修,時間雖短,但是收獲頗多,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給各位老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內容豐富,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的找到所需要的知識,也給老師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暢所欲言,專家指導老師也給與及時點評,把其他老師的優秀作品及時展現出來,可以說,這些天的閱讀量是從來沒有達到過的,收獲也是巨大的,無論從知識,還是教學方法,都學到了很多,可以肯定地說,對以后的教學會有很大的幫助。這次的遠程研修也給我很大啟發,以后要加強學習。面對新一輪課程改革,如何順利走進新課程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通過研修學習,我對新課程改革有幾點認識,在此提出來與大家共勉。
一、轉變教育理念:
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育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發展的先導,又是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前提。在我國現行基礎教育課程的指導思想指引下,各門學科的目標主要是為升入高一級學校的需要做準備,目的是把學生培養成學科知識的“專家”。這種培養目標并沒有使學生的能力發展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強化。它過分強調知識、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正是由于現行教育存在種種弊端,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我國沒有培養出一個獲諾貝爾獎的杰出人才;很顯然,這種培養目標已遠遠不符合當今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針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教師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應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不僅關注知識的獲得,更要關注學生態度的形成、品德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充分利用實地觀察與調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這幾種學習方式,注重歸納學習與演繹學習的有機結合,鼓勵學生積極探究歷史問題,形成主動學習歷史的態度,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高度重視史學的教育功能,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構建學生的健全人格,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
二、轉變教學方式:
傳統歷史課的基本定位是以教師為主,即教師是主講,而學生是主聽,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它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很少關注。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窒息學生的思維和智力,壓抑學生的個性,導致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逐漸喪失。課堂教學喪失素質教育的功能,不可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因此,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拋棄落后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
①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在啟發、質疑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參與解決問題,探索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做發現者、探索者。
②努力創設最佳情境,諸如角色模擬、情景創設、模仿制作等,在師生間、生生間平等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感受,促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如同身臨其境一般,親自去體驗、去發現那些新奇的有趣的東西,讓學生做參與者、合作者。
③尊重每一位學生,決不輕易否定學生的觀點、看法、想法,使學生始終處于對知識的渴望、研究、探索問題的喜悅中,在不斷探索中有所發現,在進一步參與中發展自我,讓學生做自主者、探究者。
三、轉變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是歷史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改進歷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評價是為了發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傳統的評價方式,由于受“應試教育”的誤導,教學評價基本上等同于考試,考試幾乎成了教師提高學生歷史成績的惟一方法。其結果是學生的“成績”提高了,記住了許多歷史人物和事件,但在簡單的歷史和現實問題面前卻顯得無能為力,至于情感和價值觀,則基本上沒有得到培養和發展。很顯然,這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很不適應,所以,要真正搞好新課程的教學,歷史教師必須轉變評價方式。
①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功能,認真把握學生發展性評價的每一個環節。在評價中,既要考慮學生的過去,重視學生的現在,更著眼于學生的未來,要發現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特長,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集中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
②正確地對學生進行多方面評價,不僅要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還要通過多種方法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過程與方法進行評價。
③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法,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改變將紙筆測驗作為惟一或主要的評價手段的現象,運用問卷評價、小論文、成長記錄袋等多種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發揮學生特長,使所有學生都應得到合適的機會來展現他們的才華和成就。
總之,轟轟烈烈的基礎教育改革對歷史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新的課程形式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傳統的知識傳授者的形象,而是學生成長的知心人,學生發展的引路人,學生潛能的開發者,課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學藝術的探索者,照此要求,雖任重道遠,卻無限光榮,而我們的歷史教師,惟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和研究,才能擔當起時代發展賦予的重任。
初中歷史研修日志 篇14
第一天:今天我學習歷史教師培訓計劃《課堂教學觀察、診斷與評價》,理解了課堂觀察與診斷的含義與作用,也懂得了從教師教學的角度切實改善學生學習方式。從課堂教學實際中,我們發現教師主體性的作用發揮與否,對學生的認知水平有著保持和降低作用,教師過多或過少的發揮主導,降低學生認知水平的因素,主要原因如下:
1、鋪墊過多;
2、片面追求教案的完整和課堂的流暢;
3、教師的激情不夠到位,致使學生的學習水平降低,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注意改進。
第二天:今天在網上學習《歷史實用的教學策略》。了解到人教版教材是從單元教學目標的設定體現其基本教學思想。
第三天:打開電腦,學習《歷史的教學策略》。通過今天的學習,我知道了小語教材中名家名篇的特點,以及名家名篇的教學策略的分析,并且指出教師在教學中的弊端。在對名家名篇教學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首先要研讀具體作家生平和創作,要了解文本作家自身的文化思想背景、生命情感體驗,審美創作追求等,在給學生講課時,自己要明白,并且可向學生滲透。
第四天:今天學習《歷史教學技能與策略》,通過今天的學習我了解了當前教師書寫的現狀:
1、欠缺對書法整體的了解,
2、不能認識書法在歷史學習中的意義,
3、教師書寫技能有明顯的問題:比如執筆不符合生理的原理、結構不好、書寫不美觀、不會指導學生正確書寫等。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注意這方面的問題,認真書寫,做到書寫正確,字體美觀。同時還指導了書法是我國文明傳承的一種特殊形式,也是我國藝術的一種特殊門類。懂得了書法在教學中的特殊地位。
第五天:今天學習《小學教師課程國家級遠程培訓》讓我了解了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是無效和低效問題,課堂教學改革就其總體而言,在朝著新課程的理念和方向扎實推進,并取得實質性進展,但是由于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領會不到位以及由于實施者缺乏必要的經驗和能力,課堂教學改革也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現象。可以說,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
第六天:通過今天的學習,我知道了新課程倡導什么樣的發展觀。
首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三維目標的整合;
第二,發展就其層次而言,包括現在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
第三,發展就其形式而言,存在“內在發展”與“外在發展”;
第四,發展就其機制而言,有預設性發展和生成性發展;
第五,發展就其時間而言,有眼前發展和終身發展;
第六,發展就其主體而言,由學生發展和教師發展。
第七天:通過以上很多天的學習,讓我受益匪淺,學到了很多專業知識和教學方法,提高了專業水平,對我以后的歷史教學工作會有很大幫助。
初中歷史研修日志 篇15
我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每一堂歷史課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在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過程中讓學生有感悟、體驗,在形成其自己知識體系、學法體系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其自己的道德認知體系。學生的公民意識是通過一堂堂具體的課形成的,學科教學只是學校教育中的一部分,初中階段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其首要任務都應是人格教育,每一門學科教學都不能孤立的進行,需要全部學科教師的共同配合。學校教育只是基礎教育的一部分,還必須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有機結合,即學校教師肩負的不應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還應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視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課堂上教師作為主導的同時,也在與學生的共同學習中,適時的,適地的實現著學習主導與學習主體身份的轉化。即課堂上教師的角色應是以主導為基礎的發展變化性角色,作為課堂的主導,教師自身的修養是極其重要的一方面,教師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學會”向“會學”轉變:課堂教學不再是讓學生學會什么,而是讓學生在個體能力的基礎上,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課堂上學生能自己解決的,不應是教學的重點,教學的重點應放在使學生如何“會學”上。智學博士的“教師專業成長”,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歷程,審視中反思自己的專業成長之路到底在何方?是否做到了“用激情點燃學生的理想,用智慧開啟家長的希望”;劉鳳華老師的“家庭教育”,告訴我教師的另一種責任——家庭教育我還沒做到。等等、等等,每一堂課都讓我在反思中成熟,從困惑中尋找到光明。在以后的教師職業生涯中,成長中的我還要繼續以理論反思行動,以結果反思行動,以行動反思理論,最終實現自我的教育思想體系和行動體系。
10天的學習,10天的反思,10天的總結。聽過每一堂講課,收獲每一點啟迪,心中的竊喜就越來越多,渴望越來越大,胃口隨之膨脹。我不再簡單追求上課的技巧,因為我知道教無定法,無招勝有招,劍已在我心中,那就是中學歷史教學的“史魂”!我不再刻意分析各家之言的差異,尋求所謂的真諦,因為我知道,不同的大家之言,其實就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個性,我的追求已確定,那就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我不再在各類眼花繚亂的教法中迷茫,不再感覺在各家思想中的徘徊,也不會再無選擇的累加,因為學習使我有了自己的思想,我在專家的思想里構建了屬于自己的天地。所以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必須時刻注意把每一點所感所想,及時的做一總結,讓總結促進我反思,讓總結促進我一步步成長。
總之,經過10天的系統研修學習,我思想有了新的進步,逐漸形成自己的體系,從而指導我對課改有了新的認識,對教法有了新的理解,對未來有了更新的展望。
【初中歷史研修日志】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的研修日志12-29
初中歷史教師研修日志范文10-26
初中歷史教學研修日志選登10-26
初中歷史教學研修日志范文10-26
初中歷史國培研修日志05-19
初中歷史校本的研修日志范文12-28
初中歷史教師研修日志范文選登10-26
研修日志09-02
校本研修個人研修日志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