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國培計劃研修日志格式范文
報告簡記
王崧舟老師在報告伊始,先給我們介紹了什么是語用?他說:“語用,就是語言文字的運用。在修訂版的《語文課標》中語文課被定為一門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而正因為此,我們許多老師把語文課上成了語言文字運用課。這其實是一個誤解。那么究竟語文視野下的語用是什么樣的呢?”他說:“組成語用學的三個支點是‘語用、語境、意義’,這三者的關系是——在特定的語境下傳遞語用的意義,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和運用語言,這三者密不可分。”隨后王老師從以下兩個方面為我們解讀了語用教學:
一、語境和語用分析
語境的分類:
(一)言辭語境:文本內部的上下文
課例:《花鐘》第一段語用的分析
1、用詞的變化。
(1)這是一篇說明性的文章,表達必須準確。這一段在寫作上的特點是每一種花首先是準確的表達。
(2)羅列的的九種花中,七種花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而“午時花”“夜來香”卻沒用這種寫作手法。文字還有一種高于生動、形象的是——節奏,好的文字一定要有節奏,所以“午時花”“夜來香”的寫法有了一種變化,體現了一種“繁華處繁華,素樸處素樸”的節奏美。同樣,描寫九鐘花開花時間的詞“四點、五點左右……”都說明了開花的時間大約在幾點左右,但為了追求表達上的節奏美,也是通過用詞的變化來展現。
2、句式的變化。
開始是按“時間—花名—開花”的順序進行花開的描寫。但是從“煙草花”開始,采用“花名—時間—開花”的順序,實現了節奏的美。
3、節奏的變化。
好的文字是有文氣的,語文教師要善于琢磨。在這段中,一個字掌握了整個文章的氣韻——“卻”。這個詞在這里不是表示轉折,而是“剎車”“休止”給人一種“言有盡,意無窮”、“余音繞梁”的感覺。
機械的文字查一下心電圖——是死的(直的)
好的文字查一下心電圖——是活的(高低起伏的)
根據以上語用分析,編者的習題可以必誠:
(1)仔細觀察課文中這些寫鮮花開放的詞語,你發現了什么?
(2)仿照課文中這些寫鮮花開放的詞語,請你改寫課文中另外兩種花的開花(午時花 夜來香)
(3)課文為什么不這樣來寫午時花、夜來香的開花呢?
(4)仔細觀察課文中寫鮮花開放時間的詞語,你發現了什么?
(5)同樣寫鮮花開放的時間,為什么有的用“左右“,有的不用?
2、文體語境:文本的整體規范和風格
課例1《童年的水墨畫》
(1)文體的特點:兒童詩
從文化的角度來理解兒童。
兒童是天生的詩人。
(2)詩型:組詩
組詩是詩歌中的排比。這首詩寫了童年的快樂——以笑貫穿三首詩。笑分為三個層次:微笑、歡笑、酣笑。
(3)個性:水墨畫
教學構思:
(一)充分地讀(二)水墨畫在哪里?(引導學生理解水墨畫)
課例2《松鼠》(說明文)
不同的語序表達的效果是不同的。例第一句中的“漂亮”在前和在后面表達效果是不同的。第二句采用的是列舉,也可以換成下定義。第三句:抓住特征描寫松鼠特點。
課例3《珍珠鳥》(散文)
散文的特點:形散而神不散(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3、文化語境:文本的現實情境和歷史背景
課例《伯牙絕弦》
(1)文本的文化語境——中國知音文化
(2)意象的文化語境。如泰山特殊的文化地位,就不能換成華山或其他山。在《伯牙絕弦》中句式的訓練上,很多老師都會讓學生用“楊柳依依、雨雪霏霏、芳草萋萋”等詞做文字訓練,卻不知在這里要結合文化語境理解“高山”和“流水”在我國有著特殊的含義:知音、知己。所以,這里的語言訓練點把握不好很可能傷害了原文中的意蘊。
二、語境和語用教學
1、語用學習和內容理解相融合。
2、語用學習和情感陶冶相融合。
3、語用學習和學法指導相結合。
三、古詩教學如何上出神韻來?(學員提問)
(1)舉象:把古詩還原成畫,心里的詩象。
(2)造境:創造一種課境,進入詩的意境。
(3)入情
(4)會意
(5)尋根
(6)求氣:氣指的是文氣。
一點感觸
第一次見到王崧舟老師,是2007年在南京《現代與經典》的會場上。王老師一節《慈母情深》深深震撼了我。不僅是因為王老師磁性的聲音、詩化的語言,更因為他解讀文本的高度和教學設計的精妙。課后才知道這是詩意語文。隨后就開始關注王老師,在網上瘋狂地搜集王老師的資料,發現卓越網上有本《王崧舟教學思想與經典課堂》,毫不猶豫地買了下來。在書里,了解了王老師成長的歷程,對詩意語文有了初步了解。再次見到王老師,是在杭州的《千課萬人》上,再一次折服于王老師的《楓橋夜泊》,再一次上網看王老師又有什么新書,于是又買了《王崧舟語文教育七講》、《王崧舟講語文》、《聽王崧舟老師評課》。但是每次都是讀了開頭,一忙起來就置于一邊,慢慢就擱至腦后了。后來又在南京聽了王老師的《與象共舞》,而這次能夠和王老師有這樣面對面的交流,真的是非常激動和無限期待。
報告中,王老師結合課例《花鐘》給我們詳細分析了“言辭語境中的語用”,讓我們明白了解讀文本時應怎樣把握語用點,如何設計恰當有效的語用訓練;結合課例兒童詩《水墨畫》、說明文《松鼠》和散文《珍珠鳥》為我們分析了“文體語境中的語用”,讓我們知道了教學中,應針對不同的文體采用符合文體特點的語用訓練;結合《伯牙絕弦》文言文的分析,讓我們了解了“文化語境中的語用”,提醒我們在解讀文本、設計教學時,要關注到文本的文化內涵。這些,為我們今后文本的把握、教學目標的定位以及教學策略的選擇指明了方向。整個報告過程中,王老師總是溫文爾雅地娓娓道來,我們被王老師深厚的文化底蘊、思考的廣度和深度所深深吸引,會場上聽不到一個人說話的聲音。甚至當王老師提出中場是否休息時,大家幾乎異口同聲地要求王老師繼續講,中間不休息。因為我們想聽王老師多講一會,多為我們指指路。但是最為遺憾的是,由于時間關系,“語境和語用教學的三個融合”王老師沒有能展開講,我們多么希望王老師還能像給我們分析《花鐘》的語用點那樣結合課例,深入淺出地講一講語用實踐的突圍,讓我們既有理念上的認識,又有實踐上的啟發!期待著再次能聆聽王老師的報告,再次品味王老師的課堂。
【國培計劃研修日志格式】相關文章:
(精選)國培研修日志07-05
國培研修日志09-01
2017國培計劃研修日志02-01
【優】國培研修日志07-05
[熱]國培研修日志07-05
[精]國培研修日志07-06
國培研修日志[薦]05-22
(精華)國培研修日志10-14
國培數學研修日志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