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留守兒童學業問題的寒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摘要: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如何教育好這些留守兒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對的一個難題。本次調查就留守兒童的學業問題做一番探討,并就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關鍵詞:留守兒童 學業問題
本次社會實踐調查采用問卷調查和口談交流的方式進行調查,對我市和平鄉湖東村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調查,該村現有村名人口2178人,留守兒童96人,在調查中我們共發放問卷調查表217份,共收回有效問卷146份,占整個問卷調查的67.28%,與27名留守兒童進行了口頭交流。在本次調查中,我們發現留守兒童存在的學業問題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學習目標不明確
許多的孩子的在問到,為什么讀書的問題的時候,回答“父母要我讀的”占21.4%,回答“不讀書不知道干什么”占16.7%,回答“至少讀完初中,之后就去打工賺錢的占28.4%。回答“讓自己掌握知識,為以后找一個好一點的工作的24.7%,回答其他的占8.8%。從我們調查的數據中我們發現,留守兒童對為什么讀書,讀書為了什么缺乏很明確的目標。
二、學習的態度不夠積極
在本次調查中,我們發現約大部分留守兒童的學生的寒假作業幾乎都沒有做,或者所做很少,有約10%的孩子沒有做寒假作業。但問到明年開學怎么去報名的時候,他們的回答很相近:老師不會很在意去查作業,或者是開學的時候找幾個學生把寒假作業抄一下,只有約24%的同學在認真的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
三、父母關注學業的情況堪憂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能看看學生的成績冊的學生家長只占所有調查留守兒童的82.6%。有一部分孩子的家長沒有問孩子的學業成績。有約14.94%的學生家長對孩子成績的糟糕沒有什么反應。只有約29.7%的孩子父母仔細詢問了孩子的學業成績,并對孩子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在平時的學習中,當被問到“家里的大人是否輔導你功課的時候,絕大數的孩子表示幾乎沒有”
四、學業成績兩極分化嚴重。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這些留守兒童中學業成績比較突出的學生僅占21.89%,絕大部分學生學業情況堪憂。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少的留守兒童成績合格率很低,很多的學生的成績都顯示為C等,只有一小部分的學生的成績為A等。84.75%的學生在英語科目很吃力,主要是男留守兒童,數學主要為女生,約占整個被調查的留守兒童女生的90.4%。
五、厭學思想比較的突出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的留守兒童表示都不想讀高中,或者到職業學校學習。他們都表示比較討厭學校的生活。有約14.26%的學生表示自己有逃學的現象,有9人已經輟學在家半年。究其原因,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局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
六、 對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有敵對心理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這些留守兒童中,比較害怕老師的占87.4%,害怕家長詢問自己成績的43.3%,對老師或者家長找自己談論學業問題表示緊張或者討厭的占89.2%,討厭父母給老師打電話的占27.6%。對自己的家長和老師不滿意的占36.9%,表示和老師與家長發生過沖突的占20%。其中就有三個男孩因為在學生和老師發生沖突輟學。
七、 學習習慣差
通過對20名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進行有目的、有重點的訪談調查,了解到在這20名留守兒童當中,有2名兒童晚上能自覺的復習功課,占10%,有8名孩子能在別人的催促下才能勉強復習一會兒,且不太認真,占40%,有10個孩子干脆不學習,飯一吃完就到外面上網,回來就看電視,早晨遲遲不起床,占50%。在過年期間能堅持學習的只有4人,占整個調查人數的20%。
針對現階段,存在的以上現象和問題,我們都表示了憂慮,我們一直認為留守兒童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應當引起全社會和政府的高度注意,分析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找到一些改善這一問題的對策和方法。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留守兒童出現以上這些問題呢?
1、家庭教育的缺失
目前“留守兒童”的監護情況主要是隔代監護,即由祖輩撫養的監護方式。只要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對“留守兒童”采用這種監護的方式比較多。對于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著難以克服的問題。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緣、親緣關系,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無法在學業上給孩子幫助,無法認真履行教育孩子的任務。更別提輔導孩子學習的任務。一些家長本身受教育的程度不是很高,對孩子的學業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大部分監護人往往對“留守兒童”要求不嚴,或缺乏文化知識,無法對孩子的學習進行監督。父母在家的檢查作業、參加家長會等對孩子最基本的學習監督職責都無人擔當。處于童年時期的孩子學習自覺性、主動性、自我控制能力本來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勵和督導,甚至失去監督后,就沒有學習壓力和動力,學習處于放任自流狀態,自然難以上進。另外,“留守兒童”雖然在學習條件上有所好轉,能獲得更多的書籍,更多的學習用品等,但校外的學習時間變少了。
2、父母“關愛缺失”引起嚴重的“情感饑餓”
20世紀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對于兒童來說最好的環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說:“母親必須喂養子女,當她出門時不應單獨將他們留在家中。兒童需要‘營養’與聯結母子間的‘愛’,因為她們可解決兒童適應上的困難。”由于長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適應”上的諸多問題。“留守兒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關愛和溝通的環節,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為上出現過激行為等。
3、打工父母的一些觀念存在負面影響
盡管“留守兒童”家庭這種親子之間的交往在時間上的長期間斷,但父母“打工”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則是顯而易見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掙了錢,增長了見識,深刻體會到“知識的重要性”,他們對子女的要求一般較高,隨時關心著子女健康成長和學業成績,會經常與教師或監護人取得聯系。他們的思想和情緒也會引起其“留守孩子”積極要求進步,勤奮學習,這種影響是良性互動的。另一種情況卻是,因機遇掙了錢,或者認為自己下苦力掙的錢比文化較高的人掙錢還多的“打工”父母,在他們心目中滋長著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于是對子女沒有明確的要求,順其自然,從而“能讀書就讀,讀不好去打工也能賺錢”的觀念在農村兒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沒有掙得什么錢的打工父母,認為是命運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對子女的一切不聞不問,不負責任。使“留守兒童”幼小的心靈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緒包袱,承擔著很大精神壓力,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和健康成長。
4、學校教育困難重重
學校教育對現行的留守兒童教育也有不少影響,首先學生的負擔處于兩個極端,一是“放羊式”,這點在農村小學比較的普遍,這些留守兒童在學校沒有學到足夠的知識,在家又缺少規范和監督,時間一長,就產生學生基礎差、學習困難的難題,當這些孩子升到初中后,學生感到學習強度前所未有的難度。二是“填鴨式”,這樣的教育能讓學生學到一定的知識,但問題同樣也比較的突出,這樣的學生,缺少一種靈性,缺少自主創造知識的能力。在學到后面的時候,學習的積極性往往很糟糕,容易形成挫敗感。雖然現在全國都在喊素質教育,但真正的素質教育我想需要時間、實踐。需要探索。對于這樣的一些學生。其次、學生心理得不到疏導。學生,特別是這些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的堆積得不到及時的疏導,會給他們的心靈帶來一些列的創傷,這直接影響到他們學習的動力、興趣和主動性。
5、社會及現行的教育體制的弊端
留守兒童的出現,首先應該歸結于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需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著力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建國以來,長期的城鄉二元體制,造成農村經濟的長期落后,使得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在現在城市化發展的潮流中,又有一部分勞動者遠離故土,尋找就業的機會。其次,在我國,特別是我市有不少的網吧,這些網吧從某種程度上市扼殺留守兒童學業的殺手,這些在沒有親情的溫暖,沒有學業的成就感后紛紛在網吧、在游戲中尋求安慰,這些都讓這些孩子在遠離學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三、現行的教育制度對教育從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傷害。學而優則仕,可是現在在現在的教育的體制下很多的孩子和家庭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得到切切實實的好處,先不說現在就就業過程中的“官二代”“權錢交易”監督漏洞。寒門學子的求學的過程中,沒有感受學習所能帶來的希望。這也是我們一直在抱怨現在的學生缺少理想的原因之一吧。對于這些留守兒童而言,他們似乎知道他們的命運就是追尋父母的足跡。這也是學生學業問題出現的一個原因。
1、創新教育機制
對于留守兒童,可以創辦“留守兒童學校”或者“留守兒童班”,給這些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配備高素質的教師,對這些孩子的成長我們想是大有裨益的。這主要是在流動力流出比較多的省份、市、縣、鄉鎮等地區。政府部門應該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在沿海省份,勞動力集中的打工者地區應該建立相應的學校,在這些適齡兒童就近在父母工作單位就近入學,放寬限制。
2、完善心理救助機構
留守兒童的學業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于一種內心世界的精神教育,無法排遣的內心的精神壓力也留守兒童的學業和學習帶來的困難絕不亞于他們在知識上遇到的困境,有時甚至可以說能讓留守兒童快樂的學習就是一種成功的教育。
3、對留守兒童進行必要的職業培訓
我想我們的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學習,教育就是為以后我們的國家培養合格的勞動者,和一般的孩子不同的是留守兒童都會在今后10年的時間里,走上父輩的老路,畢竟沿海一帶他們的父輩關系,或者對那邊很熟悉,對內地反而不熟悉。或者在那邊已經扎根,那么對這些孩子的職業技能的培訓,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一來可以讓那些在文化教育過程中失去信心的學生找到求學的理由。第二、也為他們今后的就業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找到一個突破口
4、父母的親情教育
作為孩子的父母,如果外出打工,務須妥善安排留守兒童的生活;要盡量抽出時間,常回家看看;即便分身乏術,也要經常給孩子打打電話、寫寫家信,及時了解他們學習、生活、心理上的變化,避免其出現成長危機和道德失范等問題。對于孩子的父母,如果不能在家照顧孩子,應當選擇合格的監護人,對孩子的成長予以關注。父母也應當及時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師加強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孩子的學業成績。對于父母,根本是要轉變觀念,要認識到不是給孩子一個溫飽富足的生活條件,更重要的是要給孩子一個健全的人格,讓他們體味到在外打工知識技能的重要性。
5、加強學校的教育
留守兒童所在的學校,應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聘請專職專業的心理教師、開設心理健康課,定期為學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通過心理咨詢與輔導、悄悄話信箱等形式,幫助留守兒童解決無人傾訴、無處傾訴的問題,使之解開心靈的疙瘩。班主任老師應該多一點愛心、責任心、事業心,關注這一特殊的群體,幫助留守兒童在學業、心理問題進行必要的介入和幫助。學校可以建立留守兒童學習小組,建立報告制度,讓老師和學校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建立和完善“留守兒童家長學校”,加強與家庭的聯系,共同承擔起教育孩子、培養孩子的責任。
6、政府和社會加大投入
作為政府應當加大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加大對中西部省份的基礎設施建設,吸引外資由沿海向內地腹地的轉移,加快小城鎮建設。加大“新農村建設”的進度,扶持農民發展規模企業。加大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從源頭上讓留守成為一個歷史的名詞。作為社會,我想給學校及周邊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應當成為全社會的責任,在查處網吧、游戲廳等等方面應當有所作為。
總之,一個孩子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發展離不了家長的教育。“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成了當前社會的熱門話題,就讓我們攜起手來,從現在起,時時、處處、事事關注留守兒童吧!
【留守兒童學業問題的寒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關于留守兒童的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11-22
最新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報告范文11-27
暑假支教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報告范文02-12
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心得體會范文4篇12-03
寒假物價調查社會實踐調查報告11-07
個人寒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范文04-02
寒假社會實踐報告:關于環境問題的社會調查11-17
2016年寒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格式11-21
2012年寒假超市社會實踐調查報告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