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要樹立“人崗匹配”的就業觀
就業觀,是指面對就業時候的觀點心態,它的形成主要在學校,學校根據市場導向、個人能力大小、知識水平高低等客觀因素來正確指導學生的就業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學生要樹立“人崗匹配”的就業觀,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英意識成為就業的主要障礙
據了解,中國的受教育總人口比例依然很小,這意味著,中國的很多地方仍然需要大學生。大學生工作不是找不到,而是有工作不愿意做。專家認為,精英意識仍然是阻礙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
中國家庭的教育更像是一次投資,他們期待通過教育改變身份和命運,而對大學生自身來說,收入、面子、發展環境、穩定感……種種因素導致他們不由自主地一窩蜂擠向少數的熱門行業和企業,這就要求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首先要擺正心態,找出自己的特長,找出自己與所求職業的共通之處。別死守著名企不放,其實很多小企業往往更有發展機會。找工作時考慮面一定要放寬,這是一個不斷被選擇和自我選擇的過程。有的工作適合別人,但不一定適合自己。畢業生必須樹立“人崗匹配”的觀念。
要做到知己知彼。自己的專業水平如何、有哪些特長、有什么發展規劃等應當心中有數。另外,對所向往的企業也不能僅限于對方在企業宣講會上公布的信息,因為那是你的競爭對手也知道的,在這一點上,你并沒有優勢。要學會通過表面的資料和數據挖掘更深更廣的資訊。
要注重細節。細節容易被忽略,但它又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服裝風格不符合用人單位的企業文化,比如你在面試中沒有使用禮貌用語等等,都會給你的成功率大打折扣。
有的人畢業后就能順利地進入企業,而有的畢業生則還要在求職道路中苦苦摸索、等候。無論如何,都要抱定“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樂觀信念。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才能在機遇出現的時候成功出擊。
拋開“高薪體面”的誤區
一些大學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期望值過高,對基礎職位不屑一顧,盲目追求脫離自身實際的高工資、高待遇的理想工作。一些公司規定新參加工作的大學生要到一線鍛煉一年,有的同學一看不能馬上搞設計、搞管理,還要吃一年的苦,就打起退堂鼓。
而在企業眼中,剛畢業的大學生既欠缺實踐經驗,又心高氣傲,需要先到一線鍛煉,積累經驗。而年輕的大學生都有些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在他們看來,應聘基層工作似乎是自貶身價,但卻忘記了,要想有長遠發展,就要先打下堅實的基礎,不能只將目光放在眼前。
另外,不少大學生都有外企情結,更有人是非外企不進。調查數字證明,32%的受訪大學生鐘情于國際知名的外資企業。很多人認為,外企是高薪的代名詞,其成型的企業文化、良好的工作氛圍、規范化的管理和完善的培訓機制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其實大型民營企業用人機制靈活,薪酬待遇也充滿誘惑。一般的小企業更是求賢若渴。相對于外企中大學生“大材小用”的現象,小企業更懂得“小材大用”。大學生如果只將關注目光投向外企,那么必會錯失不少機遇。要知道,職業發展的道路有許多,被趨之若鶩的卻不一定適合自己。
在求職過程中應注重積累與反思
如果你沒有出國或考研的打算,那么就多參加各種招聘會,并且珍惜每一次的面試機會,其實,在求職的過程中積累與反思不失為一種快速成長的好辦法。
比如,不少大學生缺乏對所應聘公司的了解,表現出求職的盲目性。還有一些大學生對所應聘的職業了解甚少。許多人在不清楚職責分工的情況下,盲目應聘,導致失敗。
在企業看來,一個在求職前不去了解所應聘企業的人,也不會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所規劃。任何一位招聘經理都不愿看到所面試的人對企業一無所知或所知甚少。尤其在企業剛剛做完宣講后,應聘學生還是稀里糊涂,在招聘經理眼中,這樣的面試者是毫無誠意的。大學生在應聘前充分了解企業文化,對應聘的行業、職位做些調研,實在是必做的功課。
除此之外,簡歷則是大學生向企業展示自己的第一機會。在制作簡歷時,大學生往往抱著盡善盡美的心態,為了突出自己,就要把簡歷制作得面面俱到。制作精美、內容詳實成了制作簡歷的心理標準。但在招聘經理面前,這樣的簡歷卻華而不實。
在招聘企業看來,大學生缺乏實際經驗,其能力高低難以通過簡歷表現出來,寫得再多再詳細也是紙上談兵。對他們而言,簡歷是要被快速掃描的。
大學生在制作簡歷時抓住重點,對自己的能力,尤其是企業看重的能力進行表述。簡歷要有個性,注重個人特點與企業文化的契合,忌盲目夸大。此外,不要因為心急而盲目投放簡歷。若特別青睞某家企業,還可采用一些奇招,譬如通過自己的調查研究撰寫一份調查報告或產品建。
拓展:大學生就業觀現狀
一、大學生就業觀的歷史演變
(一)指令性計劃分配。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實施的是由國家負責大學生的計劃分配制度。由于國家人才緊缺,大學生作為社會的精英畢業后國家分配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此時國家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80年代初,大學生開始有了自主擇業的意識,熱衷于追求工程師、國家干部、科學家等等社會地位比較高的工作崗位。雖然沒有選擇職業的自主權,但是對自我價值觀的實現充滿信心。
(二)指導性計劃分配向雙向選擇過度。由于大學畢業生在分配使用中,存在專業不對口等不能人盡其才現象,在1985年5月,中央發布綱領性文件,學校與用人方首次實現了“供需見面”。綱領文件中提到:“在國家分配方針政策指導下,學生選報志愿、學校推薦、用人單位擇優錄取”,拉開了大學生子自主擇業的序幕。由于當時社會人才勞務市場還沒有形成,自主“擇業”主要體現在學校向社會推薦,一定范圍內實施雙向選擇。在這個時候,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首先考慮的是職業的社會地位,然后是考慮崗位的穩定,再次考慮的是能否實現個人理想及崗位的待遇報酬。
(三)雙向選擇。1998年,首批自主就業大學生畢業生走向社會,通過供需市場調節,絕大多數畢業生實現了自主擇業,只有少數定向生、少數民族學生在國家規定范圍內就業。這個時候,徹底實現了大學生擇業與人才市場需求掛鉤。
二、當代大學生就業觀特征
(一)理性功利主義。當代大學生能夠理性的去迎合社會市場的逐利性,使得大學生擇業觀由當初的“社會價值型”向“經濟價值觀”轉變,將經濟利益、物質待遇遇放到重要位置,當代大學生的職業選擇由“實惠”“重實際”主導意識。較過去,更多的考慮個人、現實利益。淡化了社會的“名”“義”。
(二)較強自我意識。雙向選擇、自主擇業下,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能夠從自身出發,他們追求個性和自我,獨立意識強,在選擇職業時更多考慮個人的興趣愛好。具備“先就業后擇業”意識,先選擇一個可以生存的職業,然后再通過自己努力,通過職業流動,逐步的實現自我價值。
(三)創業意識增強。如今社會,鐵飯碗不再是個人能力和工作好快象征,大學生追求穩定的擇業觀住進被獨立開創一片天地的風險擇業取代。加之這些年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高校不斷涌動創業大潮,大學生都渴望成為比爾蓋茨一樣的人物。在2006年一項關于大學生創業的調查,題目是“你是否有創業沖動?”結果顯示,96.7%的大學生選擇了“有”一項。可見,創業觀念已在大學生心里普及。
三、大學生就業觀存在問題
(一)缺少職業規劃。大學生在校期間,缺少社會實踐經驗,對自我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同時,在擇業過程中缺乏準確的目標定位,目標模糊,擇業視角不夠開闊。很多畢業生參加招聘會就跟趕集似的,在招聘現場好似一個無頭的蒼蠅。有些畢業生在擇業時職業期望不合理,只注重個人福利待遇,工作環境,很少考慮為企業創造什么價值。個人缺少系統的、合理的職業發展規劃,造成個體擇業目標模糊、心理準備不足。
(二)缺少職業品質。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激烈,趨利性,有些人仍舊恪守著與世無爭的人生哲學,有些人則非理性的走向競爭的極端,即不擇手段。大學畢業生由于缺少社會實踐經驗指導,要么對競爭熟視無睹,要么追逐名利。社會上各個領域出現的道德示范、是非混淆、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等影響著大學生們得擇業觀。使得當代大學生缺少社會責任感,缺少公平競爭、團隊合作、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精神。
四、大學生樹立科學、合理就業觀
(一)鼓勵引導大學生到城鄉基層就業。目前國家大力開發基層管理服務崗位,對到城鄉基層、社區工作、西部工作的畢業生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和保險,選擇到中心部等偏遠地區就業的畢業生,給予學費補償、助學貸款代償。期滿后的就業政策,國際也給予了一些政策,例如升學深造給予加分獎勵,報到公務員,地方招錄考試給予優先考慮政策。但是報考公務員、升學深造只是在基層服務期滿的大學生中的部分人的選擇,剩下的人仍舊像其他剛畢業的畢業生一樣涌入找工作的大隊伍中去,這時他們已經失去了很多應屆畢業生享有的待遇。其實國家的這個政策只是緩解一下當下的就業難問題,基層服務期滿以后的去向還是要去探討。
(二)管理和支持畢業生自主創業。政府相關部門的做法是開展各類創業教育和實踐活動,建設創業孵化園,為畢業生創業提供“一條龍”服務,為創業學生提供創業補助、稅費減免、房租補貼等。但是效果不是很明顯。原因是一方面國家提供了創業政策,宣傳力度不夠,畢業生了解不多;一方面畢業生傳統觀念深,雖然有創業愿望,但是缺少實際行動。
(三)建立和完善困難畢業生的救援制度。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較國外來說還不夠完善,我們也一直在積極努力不斷完善。畢業生離校后返回原籍的,國家提供就業服務,對登記為失業的畢業生納入當地失業人員扶持政策體系,對困難畢業生給予重點扶持。但是這些政策在實際當中并沒有太多效果,原因一方面是畢業生不了解政策,另一方面地方落實政策不積極。所以畢業生的救援制度還需要再原有基礎上再完善。
【大學生要樹立“人崗匹配”的就業觀】相關文章:
大學生應樹立"人崗匹配"的就業觀念06-30
職場要樹立遠景目標09-18
關于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的政治知識點09-28
帕金森的職業--人匹配理論08-27
面試前要樹立自信心09-07
大學生正確的就業觀06-19
大學生就業觀09-02
大學生就業觀念現狀10-14
大學生當球童是就業觀念之變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