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求職:先就業后擇業
一心想進大型知名外企的管理系大四學生小許最近有點煩:身邊同學一個一個工作有了著落,而自己卻先后被3家心儀企業打了“回票”。老師、家人都勸他將求職范圍放寬些,別老盯著“金字招牌”,可以“先就業后擇業”,但小許還是不甘心。
高校就業指導專家指出,在當前就業競爭比較激烈的情形下,不少學生、家長對“先就業后擇業”存在誤區。給“先就業后擇業”做好科學規劃,才能助大學畢業生踏好職場第一步。
好好把握兩個時間段
“找不到適合我的工作”——小程大專畢業后在家待業已近兩年,每每問及原因,她總是這樣一句話。抱著“不適合不去,不滿意不去”的想法,小程的求職路似乎越走越難。
華東師大專家指出,近年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每年都有較大幅度增長,大學生就業面臨較大壓力。招聘“高峰期”在畢業前一年的12月到當年2月,簽約“高峰期”在當年的4月和5月,如果學生囿于某些僵化標準,而錯過了這個時間段,只會對自己不利。若在家“閑”幾個月,又得面臨與新一屆畢業生的競爭,不僅在工作經驗方面“白紙一張”,就業心態也易受影響,更不具有什么競爭優勢。相反,如果先就業,就能為下一階段的競爭積累起一定的“資本”。
“先就業后擇業”并不是指先隨隨便便找個工作,然后“逮”著個機會就跳槽。如果具有相當的實力,當然可以去競爭心目中的好單位和好崗位;而如果競爭力還不夠強,則應該把心放平、眼界放低,扎扎實實從基層做起。
不妨試試“三圈理論”
“先就業后擇業,決不是不挑不揀,而應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能在職業發展道路上為自己奠定基礎的工作”,不少高校就業指導專家強調,這也是一種就業質量。
上海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王佩華說,初次就業并非終身就業。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時,不能眼界太高,期望“一步到位”。一個人的職業發展應該是呈“階梯”型的,根據自身發展的水平,抓住各種各樣機遇,通過一個又一個崗位不斷成長。
有這樣一個“三圈理論”:學生求職時,先考慮“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就業市場需要什么”,然后尋找這三個“圓圈”的交集,最終確定自己的方向。2002年從立信會計學院畢業的大專生小王,用5年時間圓了“進世界500強企業”之夢,還成了公司的財務骨干。當年他從月收入1000元出頭的小公司會計崗位干起,一邊熟悉業務、積累實踐經驗,一邊努力充電——自考獲得會計本科學歷,考出注冊會計師證書。隨著業務能力不斷提升,他的職場競爭力也不斷增強,兩次“跳槽”,收入越跳越高,發展空間也更為廣闊。
就業先過“心理關”
專家指出,先就業后擇業,關鍵要過“心理關”,只有擺正位置,認清目標,不斷修正,才能走穩職場路。
復旦大學金融專業學生小劉,畢業后進入一家從事并購的小公司工作。名牌大學熱門專業的畢業生進了一家小公司,是否“掉價”?小劉也曾猶豫過。但是,在這家公司實習階段,小劉獲得了獨立負責小項目、獨自出差考察目標公司等許多鍛煉機會,每天都能學到許多東西。這些都讓他心動,并最終選擇了這個并沒有太多“光環”的崗位。小劉有自己的職業規劃:要像海綿一樣,盡可能多地吸收行業知識、增長能力,全方位歷練。
先就業后擇業,有時也能“歪打正著”。華師大中文系學生小章,一直有志于新聞事業,但是畢業那年媒體單位需求不旺,接觸多家都未能如愿,她決定先落腳一家出版社當編輯,鍛煉一下文字能力。誰知3年干下來,小章如魚得水,聯系作者、內容審核、確定封面,樣樣“一把抓”。她說:“這個崗位給了我很大的職業成就感,今后要扎下根來,繼續努力。
【大學生求職:先就業后擇業】相關文章:
大學生新想法先就業后擇業11-11
【求職那些事】先就業后擇業讓他快樂前行02-17
大學生就業誤區:先就業后擇業并非鼓勵跳槽05-22
今天的我們怎樣去求職?先就業后擇業不可信02-21
杭州先落戶后就業流程02-22
大學生就業、擇業之“鏡”11-09
“先求就業”引發消極求職心態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