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職場生存的指南文章
傳統觀念認為,在工作單位哭鼻子萬萬使不得。這樣不僅不專業,還會給別人帶來困擾。尤其是女性,更是會被打上“脆弱”的標簽。
但是,縱然如此不光彩,很多人還是“職場有淚也輕彈”。在一項針對1.3萬人的調查中,10%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曾忍不住在洗手間的隔間里大放悲聲。另一項對700人的調查發現,41%的女性受訪者和9%的男性受訪者承認在上班時掉過眼淚。我自己也曾在開放式辦公室里伏案大哭。甚至在寫這篇報道時,我的許多同事,無論男女,也都在努力應對工作中的情緒爆發。
哭是很自然的人類體驗,偶爾發生在工作場所也很正常,我們不應該感到驚訝。我們不僅要接受它的存在,可能還要學著將其轉為自己的優勢。
哈佛商學院(HarvardBusiness School)最近的研究就為我們指明了方向:眼淚如何變為職場利器?——答案是讓眼淚成為你工作激情的證明。
研究員伊麗莎白·貝利·沃爾夫(Elizabeth Bailey Wolf)通過一系列的五個實驗發現,如果員工說哭是因為在工作上投入了太多感情,人們就會認為他們比那些其他原因掉淚的人更有能力。比如研究人員描述了這樣一種情況:團隊成員因工作起了沖突,最后有人哭了。然后給出三種應對處理。第一種,員工將哭歸因于自己對工作的激情投入。第二種,員工說哭是因為情緒激動。第三種,員工對于哭只字不提。
研究發現,那些以激情為由的人被認為更有能力。
在另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讓參與者閱讀某藥學技術員招聘崗的面試記錄。一位候選人在面試時提到,自己在上一份工作中曾試著籌辦一個實習項目,但恰逢公司削減預算,計劃落空。候選人當著老板的面哽咽了起來。此時給出兩種應對。一種情況下,候選人說“我對自己關心的事充滿激情,禁不住流淚了。”另一種情況,候選人說“我對自己關心的事總是很激動。”看完記錄后,61.5%的研究參與者表示將聘用“激情哭泣”的候選人,47.4%的參與者表示會聘用“情緒哭泣”的候選人。
“你基本傳達出了這樣的信息:我難過并不是因為我情緒混亂,而是對工作太看重,所以進展不順時情感上會受到影響。這是多數雇主想聽到的。雇主喜歡一心一意、完全投入的員工。”
績效評估時掉淚
當然,這個策略只適用于因工作掉淚,而人們有時是因為個人原因在工作場合哭泣。(不過,如果被發現,你可以試著歸因到工作頭上)。不管怎樣,這個辦法在績效評估(職場眼淚最泛濫的場合)時作用最為明顯。如果面對老板的批評,眼里不自覺地涌上淚水,你可以試著不要說“抱歉,我太情緒化了”,而是改口說是工作激情使然。這樣,你的眼淚在老板眼里瞬時變得高貴甚至討人喜歡,而不是懦弱無能的象征。
員工一般會被告知最好把眼淚留在家里。珍妮弗·波特(Jennifer Porter)是高管培訓公司Boda Group的管理合伙人,她建議客戶(尤其是女性)不要在工作場合哭泣。
“如果有辦法不在工作中哭泣,那是最符合職業利益的。”
沃爾夫的研究證實,忍住不哭仍是最好的選擇。在她的一項實驗中,參與者面對潛在項目合作伙伴的三個人選,最后選擇了那個對痛苦絕口不提的人,而不是坦誠自己哭了的人——無論哭的原因是什么。
波特說,人們之所以反感職場哭泣,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這么做會引起他人不自在。看別人哭是件很尷尬的事。她說:“這種負面反應相當于說,‘你的行為讓我太不舒服了,我可不想這樣,趕緊打住吧!’”波特與高管合作,教他們用一些策略更好地應對員工哭泣,比如對方一開始哭時不要打斷,不要做出過于消極的反應。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或是應該控制住情緒,哪怕是在工作場所也不行。哭很難抑制,發泄出來其實能改善辦公室的關系氛圍。沃爾夫說:“長期習慣隱藏情緒的人往往不會有太多親密關系。”關系能改善工作環境。蓋洛普公司(Gallup)發布的2017年《美國職場狀態》(Stateof the American Workplace)報告顯示,與管理人員溝通良好的員工對工作環境的“參與度”更高。所謂參與度,其實就是每個人對自己工作的喜愛程度。
參與度反過來能推動工作表現。因此,鼓勵哭泣可能符合組織機構的最佳利益。
馬庫·斯哈迪(Marcus Hardy)現年29歲,在位于猶他州李海的公關公司Codeword擔任客戶主管,他想讓職場哭泣變得更容易接受。哈迪說,他一年能在辦公室哭上好幾次,而且對此毫不避諱。他甚至鼓勵年輕的同事也這么發泄一下。“你是人,不是機器,”他說:“哭過后我真覺得好多了。”
【職場生存的指南文章】相關文章:
前CIA特工的職場生存指南04-01
福州求職生存指南11-11
蘇州求職生存指南02-21
深圳求職生存指南11-11
寧波求職生存指南11-11
職場生存法則05-20
職場勵志文章10-14
城市求職指南系列:海口求職生存指南11-11
城市求職指南系列:寧波求職生存指南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