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
一、課程目標制定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現階段作為公共課,既強調職業在人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又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通過激發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促使大學生理性地規劃自身未來的發展,并努力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提高就業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由于受不同地域、不同年齡及不同專業等因素的影響,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目標的制定也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作為教育對象和主體的學生對課程的需求是我們制定教育目標的重要依據。因此,在進行課程實施之前,教師應該對學生的需求進行詳細具體的診斷,診斷可以通過以下方法:第一,問卷法。教師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的認知、個人職業發展的困惑、關于未來目標的問題以及個人對職業規劃的期望等方面的因素進行評估,從而獲得學生的基準狀況。課程結束之后,可以再次針對以上幾類問題進行測驗,進一步明確課程對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促進作用。第二,需求訪談。教師可以通過結構化或非結構化的訪談問題進一步了解學生對課程的需求。訪談的問題如:“關于職業生涯發展,你期望教師、學校提供些什么?”“你認為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否重要?期望在職業生涯規劃課上獲得什么?”“你感覺求職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你準備怎么做?”“你認為職業生涯規劃課能解決哪些問題?”等等。第三,教師還可以通過需求觀察,例如通過學生主流活動空間或BBS問題搜集等形式了解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需求。了解了學生的需求信息,再參照教育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大綱要求,制定切合實際的課程目標。課程目標可以從三個層面制定:首先是認知的轉變,主要是針對學生對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以及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念等方面提出要求。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既有知識的傳授也有技能的培養,還有態度、觀念的轉變,是集理論課、務實課和經驗課為一體的課程。其中,態度、觀念的改變是課程的核心。其次是技能的獲得,在本課程教學中,技能的獲得比知識的掌握更重要。主要包括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與管理技能、生涯決策技能等,還應該通過課程提高學生的各種通用技能,比如溝通技能、問題解決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際交往技能等。最后是知識的掌握。技能的掌握離不開理論的基礎,因此學生掌握一定自我探索的知識、職業的特性、職業分類的知識以及社會環境相關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二、課程內容設置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部分是生涯與職業意識強化。本部分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目標動力構建。對學生進行目標認知教育和目標變焦訓練。第二,職業認知教育。學習職業準入條件、職業所需核心知識結構和從業入職必備技能。第三,職業規劃的重要性。生涯規劃與未來生活的關系;職業角色與其他生活角色的關系;大學生活(專業學習、社會活動、課外兼職等)對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等。“通過本部分的學習,使大學生意識到確立自身發展目標的重要性,了解職業的特性,思考未來理想職業與所學專業的關系,逐步確立長遠而穩定的發展目標,增強大學學習的目的性、積極性。”
第二部分是職業定位。第一,自我探索。引導學生通過職業測評及各種小測試等方法、手段來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性格、職業能力與職業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自我分析與職業選擇以及自己今后的職業發展之間的關系,從而形成初步的職業發展目標。第二、環境分析。“了解工作世界應有的樣;探索屬于自己的工作世界的方法;完成自我聚焦的信息搜集;探索學校、院系、家庭以及朋友等構成的小環境中的可利用資源;了解國家、社會、地方區域等大環境中的相關政策法規、經濟形勢,探索其對個人職業發展的意義和價值。使學生了解所處環境中的各種資源和限制,能夠在生涯決策和職業選擇中充分利用資源。”第三,生涯決策。個人決策方式分析;理想決策模式、個人可及的生涯目標選擇。引導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的決策技能應用于實踐中,例如他們的職業選擇及學業規劃過程中。此部分是課程的重點和難點所在,通過此部分的學習,使學生在了解自我、了解環境的基礎之上,利用科學的決策方法,對自己的職業目標進行定位。
第三部分是職業規劃與管理。首先,規劃各種目標包括人生目標、長遠目標、中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其次,規劃合理的職業發展模式和職業發展路徑;最后,進行規劃風險預防與管理,制定職業發展備選方案。通過以上三個步驟確定人生不同階段的職業目標及其對應的生活模式,保證職業生涯規劃的可持續性和實效性。
第四部分是職業素質提升。引導學生針對自己目標職業所需的可遷移技能(如表達溝通、人際交往、分析判斷、問題解決、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組織管理等)以及自我管理技能(自信、自立、責任心、誠信、時間管理、主動、勤奮等)進行鍛煉,掌握兩項技能的提高方法,以勝任未來的工作。 "
三、課程方法實施
傳統教學中教師運用的多是教授法,學生聽得多,看得少、說得少,做得更少。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不僅是一門理論課,更是一門務實課。這門課教育的目標不僅是使學生“知道”,而且要讓學生“做到”。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提高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效率,整個教學過程應該使學生在聽中學、在看中學、在說中學、在做中學等多種方式相結合。
首先,在聽中學。雖然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中提出聽的學習效果較低,但是講授法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還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對職業發展的階段特點;較清晰地認識自己的特性、職業的特性以及社會環境;掌握基本的.勞動力市場信息以及相關的分類知識等理念的傳達就要用到課堂講授法。為了避免這種教學方法容易讓人感覺枯燥、不生動的情況發生,教師在講解中需要始終關注學生們的變化,課程的邏輯結構要縝密,素材和內容要盡量豐富,要善于運用設疑法來激發學生興趣,保持學生的情緒。
其次,在看中學。主要是運用實物、圖表和視頻等工具,幫助學生仔細觀察和深入體會教師講授的內容。例如,在學習目標的重要性這一內容時,教師可運用“記憶字母表”,先在PPT上呈現字母表,然后隱去屏顯問學生字母“B”有幾個,呈現幾秒之后再隱去,再問字母“D”有幾個。如此反復,學生最后將放棄記憶的積極性。通過“記憶字母表”游戲的展示,使學生明確目標的價值就在于知道焦點,明確焦點達成的指標,然后朝向焦點去努力。再如,在教授禮儀時,教師對站姿、坐姿、握手等方面的禮儀的親身展示并結合視頻進行講解比單純的講解更容易讓學生記憶深刻。
再次,在說中學。旨在解決目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大班教學中學生參與度、學習積極性不高的現狀。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可采用課堂研討法、頭腦風暴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例如,在學習職業生涯新趨勢時,可以先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未來職業新特點對自己的啟發是什么”,使“職業”在學生心目中的概念范疇拓展,然后教師再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學生歷年就業情況及趨勢進行講解,這樣的教學效果要比教師單純的講授好得多。再如,在探索學生的興趣類型這樣的內容時,多數教師運用到了六島游戲。那么,在進行此游戲時,第一步,教師先說明背景信息;第二步,讓學生先到第一個島,相互交流來這個島的原因;第三步,到第二個島,相互交流;第四步,到第三個島,相互交流。通過此種方式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增進學生之間的溝通,在溝通中深刻了解自己的興趣類型。
最后,在做中學。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一門技能課,也是一門以解決問題為主的課。技能的傳授要靠訓練達成,訓練離不開技能訓練法、角色扮演法。面對問題要強調解決方案,方案的產生離不開案例法、訪談法等。技能訓練法是通過訓練和及時糾正的方式,訓練學生掌握特點技能的教學方法。例如,職業素質提升中語言表達能力部分,只靠教師的講授是沒用的,教師必須要求學生多練。大班教學中應將學生進行合理分組,讓學生在組內輪流練習,練習結束每組選擇一名同學參加班級練習。每次練習都應有點評,組內練習時小組成員進行點評,班級練習時教師進行點評。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鍛煉的機會,每次練習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同時,對于學生技能的訓練,角色扮演法也是一個較好的教學方法。“角色扮演法是通過模擬與現實生活中十分相似的情形和狀況,達成教學目標的訓練方法。”例如,訓練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教師可以假設一個公司內部員工出現矛盾的場景,安排學生扮演公司中不同的角色,讓學生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和新學到的技能方法,以及其他方式來表演。之后,角色扮演者、觀看者和教師要對“演出”指出缺點和不足,提出可改進的地方。“職業生涯規劃的關鍵是主體內外認知、體驗的整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職業生涯規劃知識、掌握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最終將所學知識統合到自己身上,找到自己的行動目標并不斷地實現目標。因此,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結合學生的專業或學習需求,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授生涯決策中的平衡單法時,教師先講解平衡單的運用方法,以及平衡單的關鍵因素:參考因素、項目分數賦值以及最后的權重劃分等,之后教師給定題目讓學生現場進行選擇(如周末去哪玩的選擇、兼職和學習的選擇等)。經過這樣的過程,使學生明確這個工具看似簡單,其實需要對自己的價值有觀清晰的把握。
四、課程效果評估
課程教學是否起作用要用教學效果評估來反映,教學效果評估也是對學生、對課程建設、對任課教師、對學校等負責。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評估可以以時間的維度來做全程化的評估,即從課程開始前、課程進行中到課程結束后的過程經歷進行評估。
首先,課程開始前評估。這是評估的起點,課程開始之前教師通過問卷調查、課程需求訪談、學生需求觀察等方式對學生個人發展的困惑、未來目標問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認識、對職業規劃課程期望、自我認知程度等進行起始評價,以利于教師更加合理地、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
其次,課程進行中評估。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參與度、興奮度來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交頭接耳、情緒煩躁,那么就可以判斷教學效果不好。如果大部分學生注意力集中、互動情緒高、在教師引導下積極思考,給予回應則表明教學效果較好。
再次,課程結束后評估。這是課程結束后立刻要做的評估。教師在課程結束時,要求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進行自評打分。如掌握知識的程度、教學內容方法、教師的專業水平等。打分采取10分制,取所有學生的平均分,平均分低于8分可以判斷為教學效果不好,高于8分則可判斷為教學效果較好。
最后,課程結束后學生行為改善評估。在課程結束后一個月之內進行該項評估,主要衡量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是否給學生的行為帶來良性、正向的改變。這需要教師在課程結束后對學生進行追蹤觀察和調查,或通過主管學生工作的輔導員、班主任以及學生干部進行評價和鑒定。
【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相關文章:
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的專題課程11-02
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感悟09-22
情境教學模式對職業生涯規劃的作用探究論文07-11
關于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探索推薦09-20
關于高職高專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學模式研究范文09-20
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11-03
關于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新型教學模式的分析09-15
關于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書11-08
有關于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