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高職高專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學模式研究范文
論文摘要:當今社會處在變革的時代,到處充滿著激烈的競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職業活動的競爭非常突出。要想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并保持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本文通過對高職高專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問題的分析,從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組織層面對高職院校進行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的模式進行研究,旨在提升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科學性、操作性和實效性。
論文關鍵詞:教學模式;職業生涯規劃;高職高專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高職高專人數急劇增長,高職學生的就業問題也日益嚴峻和突出。因此,對高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研究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高職學生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一個特殊群體,雖然有著比本科生、研究生相對突出的技能優勢,同時卻又面臨著來自他們的威脅和壓力。在這種情況下,適時、科學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既能夠幫助開設有高職教育的大學提高就業力,減輕就業工作的負擔,又可以對高職學生的就業、擇業乃至今后的事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和有效的指導作用。本論文進行的是關于高職高專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學模式研究,旨在提升高職高專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科學性、操作性和實效性。
一、高職高專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涵義
職業生涯規劃(career planning)簡稱生涯規劃,又叫職業生涯設計,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高職高專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為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業、擇業的競爭力,實現高職教育與市場需求的無縫對接,學生在進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觀地認識主、客觀因素與環境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定位,設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選擇實現既定目標的職業,制定相應的教育、培訓、工作開發計劃,并按照一定的時間安排,采取各種積極的行動去達成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
二、高職高專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不少高職高專院校都設立了就業指導中心,并開設了相關的職業指導課程,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就業信息,而且還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這對于促進學生順利就業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作為新生事物,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可以歸結為:
(一)學校、學生、家長沒有樹立職業生涯規劃的觀念;
(二)學校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缺乏保障;
(三)學校專業化職業生涯規劃輔導隊伍沒有建立;
(四)學校缺乏職業生涯規劃體系和健全的組織;
(五)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沒有成為指導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支持理念;
(六)學生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自主意識,或由于知識儲備、社會閱歷以及對自身的了解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導致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往往實踐能力缺乏、職業目標模糊、職業準備不夠。
根據我們的調研和分析,這些現象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學生本人對職業生涯規劃認識不足,學校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缺乏針對性、實效性、操作性。因此,在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課程的建設、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效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高職高專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學模式分析
(一)流程式的教學模式
流程式的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要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就必須按照職業生涯設計的流程,認真做好以下每個環節:
1、自我評價。也就是全面了解自己,一個有效的職業生涯設計必須是在充分且正確認識自身條件與相關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的。要審視自己、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評估,包括自己的興趣、特長、性格、學識、技能、智商、情商、思維方式等。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應該干什么、在眾多的職業面前我會選擇什么等問題。
2、確立目標。確立目標是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關鍵,通常目標有短期目標、中期目標、長期目標和人生目標之分,長遠目標需要個人經過長期艱苦努力、不懈奮斗才有可能實現,確立長遠目標時要立足現實、慎重選擇、全面考慮,使之既有現實性又有前瞻性,短期目標更具體,對人的影響也更直接,也是長遠目標的組成部分。
3、環境評價。職業生涯規劃還要充分認識與了解相關的環境,評估環境因素對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分析環境條件的特點、發展變化情況,把握環境因素的優勢與限制。
4、職業定位。職業定位就是要為職業目標與自己的潛能以及主客觀條件謀求最佳匹配。良好的職業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優性格、最大興趣、最有利的環境等信息為依據的。職業定位過程中要考慮性格與職業的匹配、興趣與職業的匹配、特長與職業的匹配、專業與職業的匹配等。
5、實施策略。就是要制定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行動方案,要有具體的行為措施來保證,沒有行動,職業目標只能是一種夢想。
6、評估與反饋。整個職業生涯規劃要在實施中去檢驗,看效果如何,及時診斷生涯規劃各個環節出現的問題,找出相應對策,對規劃進行調整與完善。
整個規劃流程中正確的自我評價是最為基礎、最為核心的環節,這一環做不好或出現偏差,就會導致整個職業生涯規劃各個環節出現問題。 "
(二)職業錨式的教學模式
1、技術或功能型職業錨
具有較強的技術或功能型職業錨的人往往不愿意選擇那些帶有一般管理性質的職業。相反,他們總是傾向于選擇那些能夠保證自己在既定的技術或功能領域中不斷發展的職業。
2、管理型職業錨
3、創造型職業錨
有些學生有這樣一種需要:建立或創設某種完全屬于自己的東西——一件署著他們名字的產品或工藝、一家他們自己的公司或一批反映他們成就的個人財富等等。
4、自主與獨立型職業錨
有些畢業生在選擇職業時似乎被一種自己決定自己命運的需要所驅使著,他們希望擺脫那種因在大企業中工作而依賴別人的境況。
5、安全型職業錨
還有一部分畢業生極為重視長期的職業穩定和工作的保障,他們似乎比較愿意去從事這樣一類職業:這些職業應當能夠提供有保障的工作、體面的收入以及良好的退休計劃和較高的退休金。他們可能優先選擇到政府機關工作,因為政府公務員看來還是一種終身性的職業。這些人顯然更愿意讓他們的雇主來決定他們去從事何種職業。
(三)職業理想式的教學模式
職業理想是人們在職業上依據社會要求和個人條件,借想象而確立的奮斗目標,即個人渴望達到的職業境界。它是人們實現個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會理想的手段,并受社會理想的制約。
理想是前進的方向,是心中的目標。人生發展的目標是通過職業理想來確立,并最終通過職業理想來實現。俄國的托爾斯泰曾說過:“理想是指路的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就沒有生活。”
實現職業理想的條件:
1、了解自己——你能做什么人,最難看清楚的是自己。
2、了解職業——要你干什么并非所有的職業都適合你,也并非你能勝任所有的職業崗位。
3、了解社會——讓你干什么職業的存在和發展與社會的需求是緊密聯系的。
4、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人生觀是人們對于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態度,不同的人生觀會產生對人生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態度,而對人生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態度,則會導致人們選擇不同的人生道路。
5、樹立正確的職業觀——職業觀是人們在選擇職業與從事職業所持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態度,是理想在職業問題上的反映,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觀具有三個基本要素:一是維持生活,二是發展個性,三是承擔社會義務。在三個基本要素中哪一個要素占主導地位,將決定一個人職業觀的類型與層次。正確的職業觀是把三個基本要素統一起來,以承擔社會義務作為主導方向。由此可見,有不同的職業觀,就有不同的職業理想。
6、擇業——我國現階段實行的是“雙向選擇”的就業方式,即個人和用人單位的相互選擇。這就要求人們在擇業時須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首先要形成“自找市場”的就業觀。就業憑競爭,上崗靠技能。想就業就要勇敢地投身于就業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中,這是實現就業的必由之路。其次要確立“先求生存,再求發展”就業觀。
7、立業——求職不易,立業更難。立業有兩種理解:一是指選定一個可以賴以謀生的職業,亦即“謀生”。這是低層次上的但又是最基本的需求,因為,就業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手段。二是不僅指謀生,而且求發展,說的是一個人有抱負、有追求,并且事業有成,即所謂“謀業”。這是高層次上的立業。
8、創業——顧名思義,就是創建一份自己的事業。
9、不輕言放棄,永不言敗——只有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無論是在順境或者是在逆境,都會奮發進取,勇往直前。職業理想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它比現實更美好。為使美好的未來和宏偉的憧憬變成現實,人們會以堅忍不拔的毅力、頑強的拼搏精神和開拓創新的行動去為之努力奮斗。
(四)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
工學結合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種多樣,有一年分為三學期,工作與學習交替進行的;也有一個星期幾天學習幾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學習半天工作的,等等。無論是什么形式,他們的共同點是學生在校期間不僅學習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讀。這里的工作不是模擬的工作,而是與普通職業人一樣的有報酬的工作,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融人到社會中得到鍛煉。學生的工作作為學校專業培養計劃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業的常規管理外,學校有嚴格的過程管理和考核,并給予相應學分。
對于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各國都有一些自己習慣的稱呼,如:美國稱之為“合作教育”或“與工作相結合的學習”,英國稱之為“三明治教育”,我國則稱之為“工學結合”或“半工半讀”。
工學結合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因此只要求與所學專業有聯系,不求完全對口。國外的經驗顯示,學生經常在用人單位從事以計算機操作為主的工作,因為計算機操作是每個大學生與所學專業有聯系的基本功,也是他們在用人單位可以體現的優勢與強項。
工學結合是將學習與工作結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體包括學生、企業、學校。它以職業為導向,充分利用學校內、外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把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教育和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的校外工作有機結合,貫穿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校內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據專業教學的要求參與各種以理論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學習活動,在校外根據市場的需求以“職業人”的身份參加與所學專業相關聯的實際工作。這種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同時提高學校教育對社會需求的適應能力。
總之,職業生涯活動將伴隨我們的大半生,擁有成功的職業生涯才能實現完美人生。一份行之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將會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個性特質、現有與潛在的資源優勢,幫助學生重新對自己的價值進行定位并使其持續增值,增強發展的目的性與計劃性,提升成功的機會。因此,高職高專院校應針對自身的實際情況,加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切實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手段,努力提高職業生涯規劃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確確實實地培養社會所需的人才。
【高職高專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學模式研究】相關文章:
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01-21
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案例11-29
學生職業生涯規劃11-08
法學生職業生涯規劃08-31
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書12-07
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范文(精選5篇)05-27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教學大綱06-26
職業規劃組織模式12-01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之職業定位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