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求職創業故事
關于創業的故事你了解多少?下面就隨應屆畢業生網小編一起閱讀了解相關的內容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不為人知的華為創業故事
創業艱辛歷程
華為于1991年9月租下了深圳寶安縣蠔業村工業大廈三樓,五十多名華為人開始了艱險的創業之路。一層樓分隔為單板、電源、總測、準備四個工段,庫房、廚房也設在同層樓。十幾間床挨著墻邊一溜排開,床不夠,用泡沫板上加床墊代替。在工段上班,包括開發人員,累了就爬在桌上,或在地上找張泡沫板、紙板,席地而臥,睡一下,醒來接著干,包括公司領導來也是這樣。整層樓沒有空調,只有吊扇,高溫下作業,經常是汗流滿面。每天加班到很晚,熄燈就睡。四周老化測試的機架,設備上一閃一閃的信號燈,高頻電流的振蕩聲,伴隨著枕戈待旦的華為人進入夢鄉。
有時睡到半夜,突然來車到貨,不論是很重的蓄電池,還是機柜,都立即起來,卸完再睡。大多數人,以此為家,領料、焊接、組裝、調試、質檢、包裝、吃飯、上廁所,一直到睡覺都在這一層樓上。除了到外協廠及公司總部,不少人一連幾天都沒下過樓,有時候連外面天晴天陰,有沒有下雨都不知道。
沒有包裝工段,也沒有搬運及包裝臨時工,設備測好后,臨時叫上在場的幾個人,不分工人、工段長或是經理,也不分大專、本科還是碩士、博士,一起包紙箱,裝入木箱再訂上邊角鐵,然后四五個人一起抬起機柜箱,裝車發貨。大家開玩笑都自稱為“鄉民”,經理就叫“鄉長”。市場部招的新員工,一般都要先到總測工段實習,即先當“鄉民”,經過培訓后,才派出去。美國有著名的“西點軍校”,我們自豪地稱這是進華為的“西鄉軍校”。
當“鄉民”,就要參加包裝發貨。記得一名新來的碩士生,第一天上班就打包,不會干,一上來就被鐵皮將手指劃破,血竟噴到了旁邊的墻上,幸好早準備有止血膠布,包上再接著干。
中期過渡時期
當時華為工資并不高,不論文憑高低,月工資僅幾百元。也沒有什么補貼,更不計加班費。即使這樣,1991年的華為依然現金流非常緊張,到處借貸困難,到帳的訂貨合同預付款,都全部投入到生產和開發。產品出不來,全國各地已經預定華為交換機的催貨電話、電報、傳真不斷,我們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不成功,后果不堪設想。公司領導幾乎每天都來檢查生產及開發的進度,詢問原材料到貨情況,或開會研究面臨的困難與分工。遇到吃飯時間,公司領導就在大排檔同大家聚餐,按華為不成文的規矩,同桌吃飯,由其中職位最高的領導個人付款請大家吃飯。會議那段歲月,雖然環境艱難,但是大家干得很開心,對未來充滿信心,個個都懷著勇往直前的干勁兒。
困難時期的堅持
開發項目組只有五、六個人員,不僅負責硬件像電路板、話務臺的設計制作,還要負責全部軟件程序的編寫與調試。關鍵時刻,從白天到晚上不斷地編寫軟件,調試、修改、再調試。記得有位工程師,負責改寫軟件和測試全機性能。他累了就抽支煙或閉一下眼,病了也一邊吃藥一邊不停地干。當項目成功,機器出廠,他又到上海指導安裝開通,累得連眼角膜都掉了,不得不住院手術,才保住了視力。
當時沒有任何自動測試設備,外加工焊接的電路板,成千上萬的`焊點都是品質部的員工用放大鏡一個一個地目測檢查有沒有虛焊、漏焊、連焊。交換機的性能檢驗是總測工段的工程師用話機一項一項地測試。遇到大話務量測試,往往要將全廠的人都叫到一起,60多部話機,一人兩部話機,同時拿起話筒試。天天看測試結果,天天晚上開會討論攻關。
1991年12月,我們終于通過了全部的基本功能測試,高溫及鏈路老化測試整機性能穩定,電話打出接入暢通、音質良好。公司決定正式宣布出廠8臺,產值100萬元。首批BH-03(24/224)3臺于1991年12月2日包裝發貨出廠。
艱辛的成功之路
1991年12月31日晚,公司在蠔業村工業大樓三樓開了一個慶功會。全部員工聚集“鄉下”,隆重慶祝第一個有華為知識產權和品牌的產品出廠。簡單的自助餐,加上啤酒,我們開了一個簡陋而又熱烈的慶功會。事后才知道,公司在1991年收到的訂貨預付款也已經全部用完了,公司帳上已沒有什么資金了,再發不出貨,公司就要破產了。
1991年這一次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勝利,成為華為創業崛起之路上關鍵的一步。
這可真是天道酬勤,1992年,華為的產品大批出廠,進入市場,首次產值突破1億2千萬元,利潤上千萬,華為活下來了!這為華為在1993年研制生產出C&C08萬門數字程控交換機,為進一步的發展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創業的人越多,商機才會越多”
“李老師,這是我表妹,她也想做電商,你就好好教教她吧!”5月25日上午,平頂山市湛河區南環路街道東風社區一家寫字樓內,崔芳芳帶著表妹走進“電商師”李金洋的工作室,一進門就迫不及待地介紹起來。
今年28歲的崔芳芳告訴記者,自己原先在平頂山市一家大型商場上班。一年前,當上媽媽后,她一直賦閑在家。半年前,她經朋友介紹認識了從事電商經營的李金洋。接受了李金洋半個月的免費電商經營培訓指導后,崔芳芳便在家開起了網店。近四個月來,崔芳芳網店銷售的凈利潤一直保持在每月4000元左右。“這不,俺就想讓表妹也跟著李老師好好學學,然后開家網店。”
今年30歲的李金洋,家住湛河區九里山街道飛翔社區桃花源小區。2007年大學畢業后,李金洋在父母的支持下開辦了一家床上用品生產銷售公司。李金洋的實體店生意蒸蒸日上之時,網店作為新生事物開始出現。2010年5月,看準商機的李金洋把自己實體店內的商品搬進了網上店鋪。如今,他經營的網店達40余家,擁有8名員工,網店中經營的產品經常保持在100萬種以上,年創凈利潤近百萬元。
看著李金洋成功轉型為電商,周邊很多熟人也紛紛效仿,但成功率不高,很多人大半年沒能從網店里賣出一件商品。李金洋就想把自己的經驗和方法傳授給大家,既讓大伙兒少走彎路,又能抱團經營,共同把生意做大。想到了就做,李金洋開始試著把自己的創業經驗總結成教材,免費對身邊熟人進行電商經營培訓。崔芳芳就是受益者之一。
截至目前,李金洋對200余人免費傳授了網店營銷經驗,其中50余人已經成功創業,月凈利潤均保持在3000元以上,李金洋也由此被身邊的熟人親切地稱之為“電商師”。
免費為大伙兒培訓,讓大伙兒走上致富路的同時,也提升了自己網店的知名度和關注率。“成功的事業靠的是合作”,李金洋說,“只有創業的人越多,合力才會越大,商機也才會越多,我和大伙兒才都能成為受益者。
【2016求職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2016華為求職創業故事03-17
2016年求職創業故事08-10
2016創業故事08-03
2016創業故事案例08-02
2016我的創業故事03-17
2016勵志求職故事07-31
2016求職故事匯集07-25
求職故事案例201608-18
暑假求職故事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