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盲目可不是成功之母
凡在報刊上翻到大幅美輪美奐的廣告,閉上眼睛猜內容,一般來講,總有50%的命中率,答案無非是“賣房子的”和“辦網站的”。“房地產”距離我一名在校大學生來說還太遠,而開辦網絡公司,作為校園中最流行的創業途徑,卻實實在在發生在我身邊。
一年前,隨著北京某著名高校的一名本科生休學創業開辦公司,同學們對各種風險投資、網絡公司的報告趨之若鶩,都巴望著能搭一趟數字時代的快車,在書本之外打天下。我也曾激昂地成為那攢動人頭中的一分子,隨大溜做了一場開辦網上購物公司的美夢。除了興奮、激情、與同學口沫橫飛地爭論之外,任何客觀的技術難題都被我擠在眼角以外。可是,即使在網絡時代,科學技術依然是壓艙貨。Intel、Microsoft、聯想、方正,有誰是憑一張嘴吃飯的?要不然,人家吹來什么風你就跟著倒一倒,不如干脆去賣衣服算了。
“我沒有領先的技術,也沒有雄厚的資金,我有的只是想法。好吧,讓我來搞網站!”能梗著脖子,瞪著眼睛,吶喊著要去“空手套白狼”的創業者們,對“想法值千金”這句話篤信不疑。可是,你剛剛將自己的新想法付諸實踐,得意地環顧四鄰,才驚訝地發現別人也正與你同步刷新,這才明白網絡資源沒有專利。到頭來,還得趕緊挽起袖子從鄰居身上移植精華,刷新自己。無論朋友還是對手,大家互相汲取營養的超高速度決定了網絡思維的整體化、同一化。于是乎,能否生存的關鍵轉化為資金實體之間的拉鋸戰,說白了就是“誰胖誰禁餓”。面對社會上形形色色卻均以雄厚資金作后盾的對手,“大學生,你胖嗎”?
我的一個身處“創業”中的同學發牢騷說:學生抱著致富的愿望辦起來的事業其實有很大的隱患。有錢以后先想到的是購買手機、筆記本電腦等高檔消費品。正經的事業沒做,倒是先鋪張了一把。由于公司內部組織不嚴密,制度不規范,加上復雜的成員各懷私心,導致有能力的人在平時工作中不是決策者,分成的時候,卻會冒出莫名其妙的人來搶著分一杯羹。學生創業的初衷很難堅持到底。比如說他的公司,很艱難地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現在正面臨著融資的考驗。因為如果不融資,捉襟見肘地死撐下去前景很黯淡。但融資之后,如果讓資方持有超過50%的股份,就等于喪失了決策權。創業將可笑地變成打工。
他最后說,現在這種狀態下,覺得很泄氣,經常留戀起以前簡單快樂的學習生活。
學生創業,其實沒有離開學校的“灰色創業”占相當大一部分。那些以各高校為中心散布著的各式公司的主力軍,其實就是在校學生。這類公司規模甚小,除了經理就是經理,資金實力談不上,注冊租房就開張,有的干脆是皮包公司。在這種基礎上,相當部分的經營運作不規范,學生的知識不能正當順利轉化為社會效益。這種“灰色創業”,學生的利益既得不到保障,對良好校園風氣的養成和正常商業秩序的規范,也都有不良影響。
我知道這樣一件事:三個學生合伙引資開公司,對方持股40%。那個投資的香港老板把他們接到香港去,名為考察,實為誘騙。整天派人帶著他們吃喝玩樂,出入各家夜總會,泡吧、留宿……一個星期下來,把柄被人抓了一把,只剩言聽計從的份兒。干起活兒來有苦說不出,白占了60%的技術股,真是丟了事業又丟人。
幾所著名高校聯手推出“休學創業”政策,令我著實不解。“同學,你大膽地往前走啊,我為你保留學籍,如果搞不掂、搞砸了就回來念書”。當走鋼絲的演員背上降落傘,那么從一根繩子的一頭走到另一頭的把戲還有什么意義?學生拿著風險投資去搏擊市場不是兒戲,我用“溺愛”這個詞也許不合適,但校方的這種做法的確褻瀆了學生創業應有的決心和勇氣。我想知道,校方這么做,是否希望有更多的在校學生扔掉書包代之以公文包,停下學業的深造進入社會課堂?是否認為作為試驗的結果,大學校園可以成為創業失敗者的避難所?是否希望在校學習的資格通過幾道程序就可以像在銀行一樣隨意存取,而不再成為意圖創業者權衡珍惜的砝碼,只要認為必要,就可以得到休學創業、休學出國甚至休學旅游的待遇?
年輕的頭腦總是以對成功的巨大渴望,對創業神話的瘋狂膜拜和對未來的美好信心,遮掩了對風險的恐懼。但有誰聽說過“盲目是成功之母”呢?
【盲目可不是成功之母】相關文章:
失敗非成功之母08-06
專家提醒:盲目就業盲目跳槽不可取08-05
高校畢業生不必盲目悲觀08-15
職業培訓應理性選擇不可盲目03-19
大學生不要為求職盲目整容08-01
新聞專業碩士的自述:盲目考研后的痛苦生活07-31
盲目自信或自卑畏怯?如何解決求職心理問題07-31
畢業生盲目求職頻跳槽 企業叫苦不迭08-05
王填代表現身說法:青年創業不能盲目亂闖08-17
就業難引發盲目就業 畢業生剛工作就忙跳槽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