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心會議中介的騙局
95866>“中介”這個原本中性的詞近來似乎總是與“騙子”有點關系:留學中介、保險中介、房地產中介……不少“黑”中介的騙局都被一一揭穿,然而會展中介卻獨自不聲不響地成長起來,是會展中介真的做得無懈可擊還是另有奧秘?一位會展中介公司的經營者透露了會展公司的“生財之道”。高額利潤滋生會展動力
浩如煙海的新聞發布會、貿易洽談會養活了一大批會展中介公司,越來越多的小公司打著“文化咨詢”的牌子進入到這個市場中來,會展行業吸引力的背后隱藏著巨大的利潤額。有些會展中介公司的老板甚至把這個行當稱為一個“空手套白狼”的行業。
據經營著一家會展中介公司的李先生介紹,一般來說,從事貿易洽談會組織工作的中介公司的標準工作流程是這樣的:先想出一個洽談會的主要內容和方向,再聯系主辦方,然后邀請各大外資公司代表參加,之后再初步聯系酒店和會場,給全國各中小企業發邀請函,最后確定參加人數,與酒店確定房間。
對于外資公司,這種洽談會是免費參加的,但對于中方的中小企業,則根據會議規格的不同,每人收取3000元到5000元不等。一場會下來,即使是最不景氣的情況下也會有50人左右申請參加,會費算起來至少也有15萬到25萬元,而參會人員的住宿飲食及會場的租賃費用等加起來最多也不會超過10萬元,因此利潤還是十分可觀的。
但在沒有會可辦的日子里,會議中介公司就處于無收入的消耗期,為了保證收入,會議中介公司都在追求高密度的會展。“催生”出來的倉促會展越來越多,其中的“水分”也越來越大。
主辦方買來“金字招牌”
李先生說,一場貿易洽談會能否賺錢取決于最終交會費的中小企業數量,而這些企業是否參加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辦方名頭的大小。他說,他的公司曾經做賠過一場會,就是因為主辦方沒找好,“來頭”太小。一般來說,主辦方都是各種大大小小的行業協會,他們自身的行業威信和信譽是一場貿易洽談會能否成功的關鍵。
但實際上,這些被廣大參會企業所關注的“主辦方”,其實并不是貿易洽談會的組織者,而是中介公司花錢“借”來的“招牌”。這些“主辦方”對于洽談會本身并沒有任何組織行為,而只是把自己的“牌子”臨時“借”給中介公司使用,頂多是派個代表參加一下開幕式。相應地,“牌子”越響的“主辦方”越容易招攬來有名氣的外商,也就更容易吸引參會的中方企業。一般來說,“買”一個主辦名字的價錢從1萬到5萬元不等,如果是熟人幾千元錢也能搞定。
貿易洽談會虛虛實實
不少中小企業都是看中了中介公司所承諾參會的大型國際跨國公司而來參加貿易洽談會的,然而,李先生透露,很多中介公司都曾經冒名頂替找人假扮過外企代表。
他說,有些不規矩的中介公司利用大跨國公司的名單來招攬參會的中方企業,但這些大公司實際上并不會參會,甚至有些根本沒有聯系過。洽談會開幕后,中介公司再找個理由向參會企業搪塞一下,或者干脆找人冒充外企代表。更多的情況下,中介公司由于在會議開幕前一兩天才收到一些外企不能參加的消息,因此迫不得已只好找人頂替“救場”。
李先生坦言,他自己也曾經冒充過外企代表和國內中小企業談過“生意”,由于做過多年貿易,“侃”起來又很八面玲瓏,因此幾乎沒有露出絲毫破綻,還吸引了一大堆小企業聚攏圍在周圍爭相和自己“談生意”,最后甚至簽下了一大堆意向性協議,但是回去都草草扔掉了。
他說,其實他們也請過真正的大型外企代表,但是實際上這類外企很難在這種洽談會上有什么收益。因為一般來說,參會的中方企業都是一些農業和化工方面的中小企業,和大型跨國公司之間實際上很難有真正的業務往來,因此請這些公司來也主要是為了充場面,有時一個外企代表在洽談會場坐上一天都沒人理。
迎合了中小企業心態
這些虛虛實實的貿易洽談會之所以都能夠支撐下去而很少引起什么爭議,也是因為它們迎合了很多中小企業的心態。
李先生說,北京的企業可能很難想象,一張在釣魚臺開貿易洽談會的照片對于一些外地的小企業是多么誘人,很多小企業的代表甚至主要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身份而來參加一些在釣魚臺等“體面”場所召開的洽談會。所以,很多中介公司就投其所好,把會議召開地點設置在這些聽起來十分響亮的地方,并且相應提高吃住待遇,以這些會議之外的誘惑來吸引中小企業參會。
企業不當回事,代表也樂得拿企業的錢來北京吃喝玩樂,“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所以也沒什么人認真追究洽談會的成功率和真實性。”李先生說。(注:文中人物為化名)
【當心會議中介的騙局】相關文章:
當心“補充通知”騙局!!11-13
求職,當心誤入新騙局11-22
銷售式騙局11-11
求職陷阱騙局11-19
求職騙局的幕后11-13
畢業求職騙局11-26
招聘騙局回顧02-26
常見畢業求職騙局11-29
求職騙局種類繁多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