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就業亂象與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選擇
這樣的新聞叫人見怪不怪了。廣州市市容環衛局下屬事業單位招聘13個環衛工,引來286名本科生、研究生報名爭搶。最后,有1名博士生、4名碩士生和6名本科生被錄用(11月10日《都市時報》)。說不清是環衛工漲價了,還是大學生掉價了。雖然人無貴賤,但分工還是存在的。我們的教育,是否已經發達到能為環衛工作培養大學
本科生的程度?我疑而不信。若是換在蘭州、銀川,估計不會火成這樣。很有可能漲價的是廣州,而不是環衛工。
相映成趣的是這樣一條新聞。武漢某大學一個叫楊洋的新聞學碩士生,畢業3個月,已連跳了3個單位,穿行了3個城市,換了3份工作(11月10日《生活新報》)。過去說大學生畢業3年再轉換工作,是“合理跳槽期”;現在正演變成“三月之癢”。雖說這被人說成是“80后”的“集體浮躁癥”,其中有家境寬裕的縱慣,還源于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工作經歷的過分強調……但看看楊洋從武漢到重慶再到廣州的軌跡,似可看出大學生求職的地域期許,似乎折射出大學生就業選擇的另一類尷尬。
有了這樣的求職行情,就有了另一類叫人酸甜莫辨的新聞。北京、上海出現專門的“求職旅社”,上下鋪,像學生宿舍,每晚只需20元的旅費,但必須出示大學畢業證書。全國各地輾轉而來的求職者,使這樣的旅社越開越紅火。經營者有意要在廣州、深圳再開十幾家連鎖店(11月10日《生活新報》)。他們吃準這樣的就業亂象,會熱出廣深的旅社市場來。問題是跳槽成本不斷走低,會不會推動“三月之癢”繼續走高呢?“三月之癢”成為大學生的求職通病,這會是大學生的求職利好嗎?有些讓人憂從中來。
至于北大學子在家串糖葫蘆的新聞,清華研究生因找不到合適工作而抑郁跳樓的新聞,南京某電大新上崗大學生繳完三個月的社保金,因只剩下100多元月工資而黯然至于淚下的新聞……無不渲染著職場的無情。按照規劃,今后五年,每年有1000萬個職位;按照國情,每年卻至少有1200萬個競爭者。在求職群體中,無論怎么說,大學生都不該是競爭的弱者;但從表面情況看,依然有相當多的大學生,成了淘汰出局的失敗者。個中緣由,絕非三言兩語能夠說清。
先要說勞動價格的普遍偏低,使大學生棄職而去,如棄雞肋,提高工資標準,有望減輕大學生的跳槽頻率。各地正在調高最低工資標準,出臺較高的小時工資,這不僅能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也有利于整治就業亂象,可算是對癥之舉。再說大學生擇業過濫,500元的月薪也能接受,雖為職場所逼,事出無奈,但客觀上調高了用人單位的胃口,致使充滿歧視意味的用人標準,沖破法規底線,紛紛出籠。職場普遍存在店大欺客現象,“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人多得是”,成為用人單位的普通心態。有必要修改《勞動法》,給就業歧視設障,給待遇盤剝設限,再通過失業保障和創業貸款之類的優惠,不讓大學生過分掉價。此外呢?家庭和學校要重視正確的就業指導,除了要培養學生的謀生智慧,還要讓學生認識到,人是有適應能力的,發展是有空間限制的,博士成堆的地方,碩士就會失去意義。廣深的“求職旅社”越開越多,廣深也就未必是就業的天堂。
2006年畢業的大學生多達413萬人,其中有六成沒有找到工作;而找到工作的大學生中,有七成會在一年內有一次以上的工作變動(11月10日《生活新報》)。其中雖然不乏合理的擇業因素,但客觀上加劇著職場亂象,這不僅會損害大學生的職業形象,還會將大學生以外的就業群體推到更弱勢的求職境地。理性而務實地調整大學生的就業選擇,會有利于就業亂象的整治,從而有助于實現真正和諧的就業。
【就業亂象與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選擇】相關文章:
就業與考研的選擇03-03
大學生就業選擇方向11-20
音樂類畢業生選擇出京就業05-15
家政納入大學生就業新選擇12-01
畢業生的過度包裝容易導致就業市場逆向選擇02-21
大學生創業成為就業“熱”中的“冷”選擇11-22
畢業生就業陷阱06-15
大學畢業生就業應看重什么02-20
2011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晴雨表”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