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求職禮儀小故事:從收拒信到采訪市長
幾天前在單位食堂,一個陌生女孩拍了拍我:“聽說您是英國卡迪夫大學畢業的?我是您的學妹,剛入職。”
哦,又是一年畢業季塵囂落定。包括我這位學妹在內的許多海歸過關斬將,成為國內職場新鮮人中的一員。個中艱辛,滋味萬千。我供職的單位是一家在業界素有口碑的中央媒體,每年應聘者不計其數,且多是“名校精英”,單憑海歸的帽子就想突出重圍,實無可能。
我問學妹:“你以前在英國工作過嗎?”
“嗯,我在英國媒體實習過。”
果不其然。
我不禁想起6年前,自己從卡迪夫大學碩士畢業前后經歷的“求職故事”。
在英國找工作,幾乎被拒信淹沒
“我們很遺憾地通知您,您沒能通過我們的篩選……”
“雖然您很優秀,但由于競爭激烈,我們只能放棄您……”
有段時間,我的郵箱里堆滿了來自英國各傳媒機構的拒信。
那是2009年春,隨著畢業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大多數英國學生在海投簡歷,奔走在各個招聘會上。想在英國積累一些工作經驗再回國的我也成了其中一員。我把簡歷潤色了無數遍,在網上給各類媒體發送自薦信,還咬咬牙花上百英鎊去商場置辦了一身正裝,“時刻準備著”。
和英國本土的學生爭奪“媒體人”的崗位,我幾乎沒有競爭力,可謂“屢敗屢戰”,點開郵箱看完一封拒信,再字斟句酌地發出一封求職信。
就在我快要絕望的時候,英國廣播公司(BBC)全球服務電臺的視頻定制商C-Cubed Media給我發來了面試回復。該公司要向BBC英倫網等華文媒體平臺供應視頻產品,需要招募“能攝像、采訪、剪輯”的新聞人,而且要求能在中文和英語之間流利切換。
聽起來,這是一個我奮力往上跳跳就有可能摘到的蘋果!機不可失,我很快踏上了去倫敦的火車。
幾經輾轉,我來到倫敦東區一棟普通的辦公樓,深吸一口氣,敲門。迎接我的面試官,是全球服務臺的一位資深女主播。
“你會用視頻剪輯軟件嗎?”她問。
我暗忖:“雖然會用,但不熟練……”一抬眼,撞上面試官質疑探詢的目光,趕忙壓住慌張,連說了幾個 “Yes”。
“你看過我們的哪些節目?”“你之前有哪些作品?”“如果我讓你就豬流感做一個專題報道,你要從哪些角度入手?”……連珠炮般的問題,讓原本自認為英語流利的我變得結巴起來。
某種程度上,英國的面試與國內并無不同——面試官提出各種精心設計甚至腦洞大開的問題,考察應聘者的反應能力和專業水平。我的回答雖然磕磕絆絆,但好在最后都能自圓其說。看到對方眼里閃過一絲笑意,我心想:這次有戲!
果然,兩周后我接到錄用通知,開始了在倫敦的媒體生涯。
大喊一聲,采到倫敦市長
我的任務,是為BBC英倫網(原名BBC中文網)制作視頻節目,從選題策劃、采訪拍攝,到后期制作、翻譯中文字幕,都要全程參與。
我采訪過活躍在倫敦西區的資深戲劇導演,采訪過首次為倫敦時裝周走秀、做著“超模夢”的普通女孩,采訪過倫敦收入偏低卻樂觀熱情的少數族裔,也采訪過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你問我怎么連市長都能采訪到?哈,其實很簡單。
在英國一段時間就能體會到,英國人非常講究“預約”。生活中看病、買車票,工作中談事、采訪,都需要預約;你約得越早,越容易達成目標。于是,我會同時準備多個選題,第一時間開始預約。
同時,英國也是循規蹈矩的國家。只要預約及時,并簡明清晰地闡述自己的采訪方向,一般都能順利展開采訪。當然,有時還要配合一點機智和運氣。
比如采訪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2009年倫敦時裝周舉辦前,得知他要來助陣,我和同事提前幾周向時裝周組委會遞交了采訪申請。不出意料,我們很快拿到了采訪通行證。
倫敦時裝周開幕當天,約翰遜一出現,就被一大堆預約了群訪的媒體記者團團圍住,身材瘦小的我瞬間被人高馬大的英國同行擠在了外面。情急之中我只好大喊:“我的節目全世界華人都能看到、能看懂!”
約翰遜聽見了,甩了甩他那標志性的金色亂發,笑嘻嘻地指著我說:“你先來采訪吧,讓中國朋友多了解了解英國的時尚產業。”
我和約翰遜聊了半天,他可以說是有問必答。采訪的結尾,市長先生一臉狡黠地表示:“說了這么多,我相信中國消費者會愛上英國時尚設計的。”
類似的故事還有不少。每次欣賞剛剛完工的節目,我都忍不住樂起來。當然,這背后的辛苦一言難盡。和同事一起扛著攝像器材,我幾乎走遍了倫敦的大街小巷,經常顧不得吃飯和休息。
印象最深的一次,我制作完片子從辦公室出來已是凌晨3點。我搭一位華人同事的車回家,她的車上循環播放著一首歌——《烏蘭巴托的爸爸》,講述女兒對在異國工作的爸爸的思念。
說不清為什么,我和同事都默默流淚了。在異國他鄉,我們只能把思念埋在心里,用工作成績回報家人的牽掛。
現在回想起來,這份工作給予我的鍛煉,絕不亞于,甚至大于研究生一年積累的課堂知識。我不再是畏手畏腳、怯于交流的留學生,而是敢和英國各階層、各種身份背景的人展開對話的記者。我的英語能力也突飛猛進。更重要的是,這份工作大大增強了我的自信,也使我在回國后,比多數缺乏工作經驗的海歸,多了一分底氣和競爭力。
海歸求職,沒經驗就沒優勢
2009年底,由于家人的一再催促,我辭去了BBC的工作,回國發展。我幸運地獲得了在一家中央媒體——也就是我現在的工作單位——實習的機會。實習之初,我就聽聞這家媒體“極其難進”,最好早作打算,別在一棵樹上吊死。我暗想,不管多么難,拼盡全力試試再說。
巧的是,實習幾個月后,這家媒體要建設一個青年國際交流的傳播品牌,急需用人。由于我有海外留學、工作的背景,被調到這個部門實習。
我很快進入了角色,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與各國駐華使館、國際友好組織聯系,策劃交流活動,組織宣傳報道。我覺得自己在倫敦工作期間鍛煉出的能力派上了用場,在與各色外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能相對從容地實現工作目標。
然而,當時實習者眾多,其中不乏從美國、法國等地的名牌高校學成的海歸,而最終能留下者只有個位數,競爭十分激烈。
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淘汰,我的名字出現在最后一次待篩選的入職候選人名單中。一些老師善意地提醒我:“你要做好心理準備,被刷下來其實也很正常,因為這次競爭太激烈了……”我以為八成沒戲了,心有戚戚地把自己發表過的文章一一收集留念。在最終入職者名單將要公布的那天早上,平日里素面朝天的我,破例對著鏡子很認真地畫了妝,心想“即使被淘汰了也要漂漂亮亮地說再見”。
到了單位,帶我實習的老師一眼看見我,迫不及待地說:“你留下了!”
我后來得知,在決定我去留的關鍵時刻,是某位領導一錘定音:“她不僅留過學,還在國外工作過,有不少作品,英語不錯,能采寫,也能制作視頻,還是留下吧。”
可以想見,如果我沒有海外工作經歷這一“加分項”,十有八九會在競爭中黯然落敗。
海外工作經驗足,回國薪資不必愁
此后每年,我對單位新入職的海歸都會投以惺惺相惜的關注。不出所料,他們也大多具有海外工作經驗。平心而論,由于中國人在國外謀求工作的難度大于國內,海歸的實習經驗往往遜于國內大學畢業生。在用人單位看來,缺乏實踐能力的海歸并非理想選擇,“來則能戰”的海歸才是用人單位樂于見到的。
某種程度上,海外工作經歷既強化了外語能力,又增強了國際溝通能力。工作經驗還意味著工作能力的提升,包括專業技能、執行力、規劃力等。
海外工作經歷很可能直接帶來薪資待遇的提升。我認識一個曾在英國制藥廠工作的中國男生,由于在英國期間參與了多個產品的研發,剛回國就被一家藥企相中,年薪30多萬元。
《2014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顯示,對想回國求職的留學生來說,海外工作經驗具有極高的價值。該報告指出,具有5年及以下海外工作經驗的海歸,平均年收入為16.5萬元;具有5年以上海外工作經驗的海歸,平均年收入為26.71萬元。可見,海歸需要積累相當的工作經驗,才能做到厚積薄發。
【求職禮儀小故事:從收拒信到采訪市長】相關文章:
關于求職禮儀小故事01-18
求職面試禮儀小故事11-05
關于職場禮儀的求職禮儀小故事08-03
關于求職禮儀小故事通用02-13
一則求職禮儀小故事05-31
關于職場禮儀的求職禮儀小故事通用01-14
關于職場禮儀的求職禮儀小故事通用10-20
求職故事:我在被拒中成長11-11
馬云求職故事:因外貌被拒11-14
求職故事:從被拒到月薪6000元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