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三年級名人故事(精選18篇)
故事是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生三年級名人故事(精選18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生三年級名人故事 篇1
雞叫三遍過后,周家花園里傳出了陣陣瑯瑯的讀書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讀著、讀著,周恩來很快就把這首詩背得滾瓜爛熟了。但他總覺得沒有透徹領會詩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來來到蔣媽媽家玩。吃飯的時候,他望著白花花的大米飯迫不及待的問道:“蔣媽媽,這大米飯是怎么來的呢?”
蔣媽媽很喜歡周恩來好問的精神,就笑著告訴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渾身有一層硬硬的黃殼。它的一生要經過浸種催芽、田間育秧、移栽鋤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蟲、收割脫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這碗大米飯,可真不容易啊!”周恩來驚訝地說。
“是呀,這十多道關,也不知道要累壞多少種田人呢,這香噴噴的大米飯是種田人用血汗澆灌出來的。”蔣媽媽深有感觸地說。
蔣媽媽一番深刻的教誨,不僅加深了周恩來對詩意的理解,更激勵他勤奮學習。為了過好習字關,他除了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外,還堅持每天練一百個大字。
有一天,周恩來隨陳媽媽到一個路途較遠的親戚家,回來時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風塵勞累,年幼的恩來已精疲力盡、呵欠連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堅持練完一百個大字再休息。陳媽媽見狀,心疼不過,勸道:“明天再寫吧!”
“不,媽媽,當天的事當天了!”周恩來說服了陳媽媽,連忙把頭埋在一盆涼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蟲趕跑了,頭腦也清醒多了。
一百個字剛寫完,陳媽媽一把奪過周恩來的筆說:“這下子行了吧,快睡覺!”“不!”周恩來仔細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個大字,皺著眉頭認真地說:“陳媽媽,你看這兩個字寫歪了。”
說著,周恩來白嫩的小手又揮起筆來,把那兩個字又寫了三遍,直到滿意這止。
小學生三年級名人故事 篇2
我讀過許多名人的故事,但有一個總讓我印象深刻。
那是一個關于孔子的故事。說的是,孔子30歲時,已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但他并不自滿,仍覺得自己的學問并不淵博,于是,便從家鄉曲阜趕到了洛陽,去拜訪老子。一路上風餐露宿,日夜兼程,但從未放棄,終于走到洛陽見到了期盼已久的老子,急忙拜他為師。老子見他很有誠意,便收他為徒,孔子也在老子身邊隨時請教。
讀了這篇故事,我感受很深,孔子為了拜師,不遠千里,不辭辛苦,可見他毫不驕做傲自滿、孜孜不倦的求學態度,而老子呢,也為孔子的一片至誠之心所打動,傾囊相授,毫無保留,也為后人所樂道。
是啊,我們應該象孔子那樣謙虛好學,為了學習的知識,寧愿受苦受累也不在惜,只有這樣,才能在學業上取得豐碩的成果。
小學生三年級名人故事 篇3
春秋時期,衛國有個人叫孔圉,勤奮好學,而且很謙虛。他死了以后,衛國的國君為了表彰他,并讓后人學習他的好學精神,就賜給他一個“文”的稱號,所以,后來人們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也是衛國人。他認為孔圉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稱他為“孔文子”,似乎是有點評價過高了。他想來想去,覺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請教。
子貢說:“那個孔文子并沒有什么了不起,憑什么要賜給他‘文’的稱號?”
孔子回答說:“孔圉聰明好學,勇于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會感到丟臉,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賜給他‘文’的稱號。”子貢聽孔子這樣一說,猛然省悟,頓時感到心悅誠服。
小學生三年級名人故事 篇4
五歲的張海迪因患有脊髓病,無論做什么事情她都只能在輪椅上進行。不久,她做了一次手術,手術后她只能一動不動躺在床上,可她仍然刻苦學習知識,她從鏡子里面看書。就這樣,她自學了小學、中學的課本,后來又開始自學英語。她對自己要求嚴格,因此進步很快,漸漸地,她開始替有關部門翻譯英語資料。有一次,她翻譯了《海邊診所》。當張海迪捧著厚厚的翻譯稿來到出版社時,老編輯被她深深地感動了。
張海迪給自己立下一個規定:每天背熟10個單詞,如果背不全,就狠狠地咬幾下自己的手指。
古人曰:今日事,今日畢。這可見古人是多么注重今日的事情今日完成,可是現在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的人做事總是拖拖拉拉,今日的事情總是拖到明天去做,甚至托到后天。有些人遇到一些挫折,就悶悶不樂的,他們不知道,只有經受住嚴峻的考驗,并且對自己充滿信心,才能走向成功。
小學生三年級名人故事 篇5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
于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于成為一個學識淵博、寫出《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小學生三年級名人故事 篇6
牛頓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大家一定熟知,然而,作為這樣的一個偉大科學家,他有時也不開竅。牛頓小時候養有兩只貓,一只大,一只小。牛頓為了讓貓自由出入,在門上開了兩個洞,也是一個洞大,一個洞小。一天他的鄰居見到他,對他說:你何必要開兩個洞,只要開一個大洞不就行了。
牛頓聽了,恍然大悟,連聲稱贊道:"說得對,真是高見!可我怎么也想不出你這個好主意來。"牛頓一輩子打光棍,英國天才的科學家艾薩克。牛頓(1642—1727)從小就迷上了書,迷上了宇宙,沒有時間去修邊幅。往往是領帶不結,襪帶未系,馬褲也不扣鈕扣。他的這些不修邊幅行為,竟然使他在情場失意,終生未娶。
牛頓年輕的時候也談過戀愛。有一次,這位年輕的科學家熱情奔放地向一位相識的姑娘求婚。能得到這樣一位青年學者的鐘情,姑娘自然感到幸運。牛頓輕輕地握著她的手,含情脈脈地望著這位漂亮的少女,她羞澀地低下了頭,兩朵紅云飛上了臉頰。然而,正在這熱戀的時刻,牛頓的思想忽然跑到另一個世界去了,滿腦子盡是些符號、公式,完全忘記了身邊的情人。他的手抓著情人的一個手指,誤為捅煙斗的捅條,硬往他的煙斗里塞,痛得姑娘大叫起來。牛頓這才從數學王國里跳出,明自自己犯了一個大錯誤,趕緊向她道歉說:"親愛的,饒恕我吧!我知道,這是不行了。看來,我是該一輩子打光棍的。"牛頓的一生真應著了他的話,他一輩子是"光棍"。
小學生三年級名人故事 篇7
新書買回來了,我們都會很愛惜地翻閱,甚至還有人為它包上個封面。可是,一些名人居然有毀書的怪癖。英國化學家戴維看書時,常常把書頁撕下來看,看后又扔了。這使他的學生們大為震驚,而他輕描淡寫地說道,這樣看方便,再說,我一生沒有時間把任何一本書讀兩遍,也不打算讀兩遍。
拿破侖也喜歡看書,就是行軍時他也帶不少書。據說他馬車上有個書架,他在行駛時一邊看書一邊若有所思,看完就將書從馬車的窗子里扔出去,他認為,一本書對他有一個啟示足夠了,再多也消化不了。每次他出行,他的隨從會把車里的書架重新裝滿。
小學生三年級名人故事 篇8
愛迪生小時候就熱愛科學,凡事都愛尋根追底,都要動手試一試。有一次,他看到母雞在孵蛋,就好奇地問媽媽:“母雞為什么臥在蛋上不動呢?是不是生病了?”媽媽告訴他,這是在孵小雞,過一些日子,蛋殼里就會鉆出雞寶寶來。”
聽了媽媽的話,愛迪生感到新奇極了,他想,母雞臥在雞蛋上就能孵出小雞來,
雞蛋是怎樣變成小雞的呢?人臥在上邊行不行?他決定試一試。愛迪生從家里拿來幾個雞蛋,在鄰居家找了個僻靜的地方,他先搭好一個窩,在下邊鋪上柔軟的茅草,再把雞蛋擺好,然后就蹲坐在上邊,他要親眼看一看雞蛋是怎樣孵成小雞的。天快黑下來了,還不見愛迪生回家,家里的人都非常著急,于是到處去找他。找來找去,才在鄰居的后院找到了愛迪生。只見他坐在一個草窩上一動也不動,身上、頭上沾有不少草葉。家里人見了,又生氣又好笑,問他:“你在這兒干什么呢?”“我在這兒孵蛋啊!小雞快要孵出來了。”“孵什么蛋,快點出來!”爸爸大聲喝道。“母雞能孵蛋,我要看看怎樣孵出小雞來。”“不行,不行!快回家!”爸爸又喝斥道。
媽媽卻沒有責怪和取笑他,因為她知道這孩子的性格,微笑著說:“人的體溫沒有雞的體溫高,你這樣孵是孵不出來的。”愛迪生雖然沒有孵出雞來,但是通過這次孵蛋活動增長了知識。還有一次,愛迪生看到鳥兒在天空中自由地飛翔,心想,鳥能飛,人為什么不能飛?能不能給人加上翅膀?他忽然又想到,氣球沒翅膀也能飛上天,那么在人的身體里充上氣行不行?于是全找來一種能產生氣體的藥粉,讓一個小伙伴喝了下去,看看他能不能像氣球一樣飛起來。可是過了一會兒,小伙伴肚子疼了起來,大聲哭喊,差點兒送了命。為了這件事,爸爸狠狠揍了他一頓,還說不準他以后搞什么實驗了。可是愛迪生還是不服氣,說:“我不做實驗,怎么會知道人能不能飛起來呢?”
小學生三年級名人故事 篇9
美國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學家、《獨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的富蘭克林,有一次到一位前輩家拜訪,當他準備從小門進入時,因為小門的門框過于低矮,他的頭被狠狠地撞了一下。出來迎接的前輩微笑著對富蘭克林說:“很疼是吧?可是,這應該是你今天拜訪我的最大收獲。你要記住: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這人世間,你就必須時時記得低頭。”
從此,富蘭克林把“記得低頭”作為畢生為人處世的座右銘。
雖然我們都是凡人,與富蘭克林不能相提并論,但也應該時時刻刻學會低頭,懂得低頭,敢于低頭。生命的重荷負載過多,就低一低頭,卸去那份多余的沉重。面對自己的錯誤和不足,也要學會“低頭”。只有學會低頭,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
民間有句非常貼切的諺語:“低頭的是稻穗,昂頭的是稗子”。越成熟越飽滿的稻穗,頭垂得越低。只有那些稗子,才會顯擺招搖,始終把頭抬得老高。
小學生三年級名人故事 篇10
奧斯特洛夫斯基只有手腕能活動,眼睛又看不見,寫字很吃力,也很慢。他躺在床上先構思整部書的輪廓,并把每章每節想好,再由他口授,妻子亞拉為他記錄。時間長了,這也不是個辦法,一旦妻子不在就寫不了啦。于是他要人用硬紙板做了一個框子,在上面刻成一個個方格,把稿紙放在下面,然后用手摸著框子自己寫。
夜深了,只有他房間里傳出寫字的沙沙聲。他不需要光,只要大腦和手就夠了。他不停地寫下去,寫好一頁就用僵硬的左手顫顫抖抖地抽出一頁。為了避免一行字寫到另一行里,他的鉛筆從來不離開紙。每天清晨,當妻子醒來,寫好的稿紙已散落一地。她趕忙幫他拾起來理好。這時,妻子發現,睡著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嘴唇上有一層淡淡的血痕。顯然,這是為了抵抗病痛的折磨,忍痛寫作而咬出來的……
最后他完成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名作。
小學生三年級名人故事 篇11
羅蒙諾索夫是俄國18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
1738年,27歲的羅蒙諾索夫正在德國馬爾堡大學學習。有一天,該校校刊《德國科學》雜志發表的一篇論文中,點名批評了當時歐洲大名鼎鼎的沃爾夫教授。而更為令人驚異的是那篇論文的作者竟是沃爾夫的得意門生--羅蒙諾索夫。因此,這件事立刻掀起一場軒然大波。
羅蒙諾索夫成了眾矢之的。有人咬牙切齒地罵他是忘恩負義的小人,有人毫無顧忌地指責他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分子,還有人冷嘲熱諷地說他是踩著老師的肩膀往上爬。在這些唇槍舌劍面前,羅蒙諾索夫沒有畏縮,也沒有以牙還牙,而是以非常耐心誠懇的態度向大家解釋。他認為在科學的大道上,必須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勇于走自己的路,才會成為一個有出息的學生。作為學生,毫無疑問,應當認真、虛心地向老師學習,但對于老師那些不正確的東西,絕不能盲從。他由衷地說:“我愛我老師,但我更愛真理。”
小學生三年級名人故事 篇12
莫言每次從外地坐飛機回京,都想到女兒家去看看。
女兒的房子離機場很近,有時他明明應該到她那邊去,他卻不去,而是回到自己在市中心的房子,就是因為他怕出租車司機會嫌路途短不高興,排了半天隊拉這么一個掙不了多少錢的短活兒,會甩臉色給他看。他這一路就會很痛苦。所以,有兩次必須去女兒家的時候,他就預先準備好一盒中華煙,上車以后就把中華煙先給司機,說:“師傅先給你一盒煙抽,絕對不是假的。”然后再跟他說去哪里。司機當然很高興,他一算,一盒“中華煙”60元錢,他沒賠,所以一路跟莫言有說有笑。
所有和莫言有過交往的人,都認為他是一個特別在乎別人感受的人,無論對誰都低調、謙恭、謹慎,甚至顯得有點“軟弱”。然而,莫言的這種軟弱,恰恰展現了一種人性的美好——對每一個人都心懷體恤和敬重,哪怕他只是一個出租車司機。
小學生三年級名人故事 篇13
伽利略是意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在力學上的貢獻是建立了落體定律,發現了物體的慣性定律、擺振動的等時性、拋物運動規律,確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薩大學讀書期間,就非常好奇,也經常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行星為什么不沿著直線前進”一類的問題。有的老師嫌他問題太多了,可他從不在乎,該問還問。
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數學家利奇來比薩游歷,他就準備了許多問題去請教利奇。這一次可好了,老師誨人不倦,學生就沒完沒了地問。伽利略很快就學會了關于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等方面的知識,并且深入地掌握阿基米德的關于杠桿、浮體比重等理論。
美籍中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說得好:“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問是問號。”因此,要想在學業上有所建樹,必須有好奇之心,善問之意。
小學生三年級名人故事 篇14
列 子 鄭州市圃田人 春秋時代著名雜家,信奉道教,著有《列御寇全集》
列子生活貧困,面容常有饑色。有人對鄭國的'上卿子陽說起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國家卻是如此貧困,你恐怕不喜歡賢達的士人吧?”子陽立即派官吏送給列子米粟。列子見到派來的官吏,拜了兩拜不接受子陽的賜予。
官吏離去后,列子進到屋里,他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著胸脯傷心地說:“我聽說作為有道的人的妻子兒女,都能夠享盡逸樂,可是如今我們卻面有饑色。鄭相子陽把食物贈送給先生,可是先生卻拒不接受,這難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饑挨餓)嗎!”列子笑著對他說:“鄭相子陽并不是親自了解了我。他因為別人的談論而派人贈與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時必定仍會憑借別人的談論,這就是我不愿接他贈與的原因。”后來,百姓果真發難而殺死了子陽。
小學生三年級名人故事 篇15
安德魯·杰克遜,美國第七位總統,美國歷史上最出色的政客之一,下面是關于他的一個小故事。
在妻子死后,杰克遜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非常擔憂,家中已經有好幾個人死于癱瘓性中風,杰克遜因此認定他必會死于同樣的癥狀,所以他一直在這種陰影下極度恐慌地生活著。
一天,他正在朋友家與一位年輕的小姐下期。突然杰克遜的手垂了下來,整個人看上去非常的虛弱,臉色發白,呼吸沉重,他的朋友走到他身邊。
“最后它還是來了,”杰克遜乏力地說,“我得了中風,我的整個右側癱瘓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朋友問。
“因為,”杰克遜答道:“剛才我在右腿上捏了幾次,但是一點兒感覺也沒有。”
“可是,先生,”和杰克遜下期的那位姑娘說道,“你剛才捏的是我的腿啊!”
小學生三年級名人故事 篇16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難產跡象,當醫生向魯迅征求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魯迅與周海嬰一起生活了七年,稱其為“小紅象”,因為在信中魯迅稱許廣平為“小白象”,周海嬰剛生下來時皮膚紅紅的,所以叫“小紅象”。
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
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后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這足以顯示出父愛來了。
小學生三年級名人故事 篇17
相傳,泰伯、仲雍二人是親兄弟,生父即周朝太王古公父。本來,泰伯兄弟在古公父去世后應該依次繼承王位。但是他們看到父親特別喜歡第三子季歷的兒子姬昌(即后來的周文王),況且姬昌的確有超人的才能,因此決定主動把繼承權讓給季歷。然后由季歷傳給姬昌。后來,古公父等人接二連三地要他們繼承王位,他們都堅辭不受。
為了斷絕別人擁立他們的念頭,泰伯、仲雍便出逃至遠荒之裔的東吳荊蠻地區,斷發紋身,遵行當地落后民族的習慣。周部族的人們見他倆意志堅決,就只好擁立季歷和姬昌。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泰伯讓王"的故事,泰伯到了荊蠻后,荊蠻人為他把家業傳給幼弟的義舉而感動,紛紛前來投靠、跟隨。在他和仲雍的帶動下,由開始的一千多家,逐漸發展壯大,進而建立了吳國,建都于吳(今江蘇蘇州)。
小學生三年級名人故事 篇18
最早了解到這個短篇當然是因為“love is 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這句話。我愛這句話。在我的閱讀中這一句曾是我覺得最能夠講述愛的話之一。另一句我覺得定義愛的很準確的話是《圣經》中的“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然而,在我喜歡上一個男孩時,我卻發現這句話成為了我逃避的借口,披著這句話,我心安理得地退縮,說著“愛是想觸碰又收回的手”,做一個膽小鬼。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在愛里缺少自信、搖擺不定,我們很多時候需要的并非“想觸碰又收回手”的愛,我們需要的是“當你需要我時我就不顧一切飛奔到你身邊”的愛。但在期待這樣的愛之前,我們也可以成為先勇敢一點的那個人。
我們可以跑快一點、再跑快一點,甚至只是踏出小小的一步,就可以改變什么。萊斯特小姐,愛你是最重要的事。
【小學生三年級名人故事】相關文章:
小學生名人故事12-07
小學生名人故事08-26
適合小學生名人故事04-20
小學生名人故事精選大全11-25
小學生三年級名人故事12-11
經典名人哲理故事-名人故事素材04-12
三年級小學生名人故事大全04-19
小學生三年級名人故事范文11-24
小學生三年級名人故事大全02-22
名人教子的名人故事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