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探尋考研抉擇背后就業困局
11月15日,2011年研究生報名完成了現場確認。雖然目前尚未公布準確的報考人數,但有關考研(論壇) “逃兵”的報道卻讓人們感受到考研一族復雜的心態:為什么考研?是為了追求學術夢想,拿個更高的文憑選個更好的單位,還是暫時逃避就業壓力?
考研或就業,原本是大學本科畢業生所面臨的一個簡單選擇,但在巨大的就業壓力和復雜的社會背景下,卻成了“魚與熊掌”一樣的兩難選擇。是否考研的背后是一個讓諸多畢業生為難的就業困局。
好工作門檻高單位選人標準水漲船高
以往的就業統計數據顯示,研究生的就業率總是趕不上本科生。因此,很多人感慨,就業壓力促生了“學歷倒掛”的怪現象。
其實,這是一個相對片面的結論。因為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但凡看上眼的好工作,其學歷要求一般是研究生。在人才供不應求的今天,用人單位的選才標準也相應地水漲船高了。這一現象在各級公務員考試以及事業單位尤其是高校或研究機構招聘時,尤為明顯。而這些單位是公認的就業“優質資源”。在這些單位面前,研究生學歷是最起碼的一塊敲門磚。
山東大學應屆畢業生小黃自考上大學的第一天起,就夢想著有一天能在高校工作,高校教師優越的社會地位和頭頂上熠熠生輝的光環讓小黃羨慕不已。在上大二時,在學兄的教導下他才意識到,要想到高校工作,必須考研,并且要順利拿下博士學位。從大二開始,小黃開始為考研做準備。“我的目的很明確,考研就是為了今后能在高校工作而提前鍍金。”小黃這樣告訴記者。
還有國有或知名合資大中型企業,他們的用人標準也很高,畢竟他們所提供的薪酬待遇以及發展前景,足以打動所有求職者。研究生學歷是這類單位的基本門檻,很多崗位因此也讓眾多本科畢業生望而卻步。
人力資源分析師劉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擇優錄取”是很多單位用人的一條基本原則,而在學歷上設置高門檻是“擇優錄取”的一條標準。畢竟面對眾多的求職者,無論從工作崗位需求的角度,還是從提高招聘效率的角度上說,這樣一個門檻對于用人單位是一種必然選擇。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講,隨著畢業生的逐年增加,就業的壓力也與日俱增,但這對于用人單位來說,則意味著更多的選擇。很自然地,用人單位的選人標準也隨之水漲船高。正是在這樣的就業要求下,那些為了追求更好工作崗位的本科畢業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考研,在進一步提高專業知識的前提下,博取一個得以跨入那些所謂好單位的機會。
基礎學科就業難選擇考研暫避就業壓力
山東師范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小劉選擇考研不是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而是被逼無奈。因為他所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與眾多應用學科相比,就業的壓力尤為巨大。
“班里的學生,除了決定報考公務員以外,其余絕大部分已經下決心將漢語言的研究進行到底,先考碩士,將來再考博士。”小劉的言辭無奈中帶有些許悲壯色彩。
根據我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上半年的就業統計顯示,基礎學科畢業生的就業率遠低于畢業生的總體就業率,尤其是師范類的基礎學科。在去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所發表的《中國人力資源服務業白皮書》中,專門就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提到,女性、基礎性學科、非重點高校,是就業難的三個群體。
劉爽認為,基礎性學科就業難由來已久且根深蒂固,這主要牽扯到當前高等教育的體制問題。中國的大學教育,從教育理念到課程設置上,缺少就業目的與職業中心意識。大量基礎學科,比如數理化、文史哲,本來就不是實用性和技能專業,并不能直接讓學生獲得就業能力。這些課程的功能,主要就是為了學生進一步學習其他實用性科目提供教育基礎。但我們依舊將這些基礎課程當作最終學習目標來提供。所以很多學生認為“上了四年大學,結果沒用”。
雖然很多基礎性學科的畢業生選擇了考研,但他們也非常明白,考研只是權宜之計,只能暫時逃避就業,三年碩士畢業以后,或者等到六年之后博士畢業,依舊還要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因此,很多考研的學生采取“一不做二不休”的做法,放棄已經學了四年的專業,轉而投奔那些相比之下就業更容易一點的應用學科。
高不成低不就放棄考研優先就業
在此次研究生報名現場確認的過程中,眾多的“逃兵”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這些已經報名,又最終放棄現場確認的考生,一部分是因為重復報名,另一部分則是在考研與就業間,重新選擇就業。
“明年本科畢業,如果能順利考上研究生,只不過把找工作的痛苦推后三年而已。長痛不如短痛,這一關早晚要過的。”說起自己放棄考研決心找工作的決定,濟南大學大四學生小蘇這樣解釋。
小蘇告訴記者,在最初決定報名考研后,宿舍里的同學為她算了一筆賬:如果明年畢業時能順利找到一份工作,哪怕每個月只有2000元的收入,三年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關鍵的是,三年的拼搏或許能在職場經過一番摸爬滾打,混出點眉目,最起碼也能收獲一些工作經驗,如果讀研,三年的花費不說,碩士畢業同樣還要面對擇業的痛苦。
最讓碩士畢業生無法接受的是在人才市場中“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地位。論學識和學位趕不上博士,論適應能力和工作技巧又無法與本科生及高職生比拼,雖然擁有看似光鮮的碩士學位和研究生學歷,但招聘會上,也是實實在在的“弱勢群體”。
對此,長期關注就業問題的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王忠武說,碩士研究生成為就業的“弱勢群體”,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學歷鏈也隨之拉長。在博士相對稀缺的年代,碩士作為高端人才,曾是職場上的香餑餑。可如今,博士批量生產之后,碩士便被逼到了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地位上。其次,碩士研究生的期望值與社會實際需求難以有效對接,這是導致他們就業率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無論是精力還是經費,碩士研究生都比本科生、高職生投入得多,因而對工作有著更高的期望。碩士研究生希望找到薪水更高、待遇更好、工作更輕松的職位。不過,事實上,很多研究生并沒有顯示出比本科生更明顯的優勢,這無疑帶來了研究生就業中的“高不成低不就”。
再者,碩士研究生傳統的就業主渠道吸納就業的數量也在減少。多年來,研究生主要就業領域在高校、科研院所、國有大中型企業等,但這些用人單位的需求增長速度,與研究生數量增長不匹配。與此同時,用人較多的中小企業招聘則趨于務實,且越來越注意控制用人成本。隨著用人觀念從“學歷型”向“能力型”轉變,越來越多的企業不再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費”,而是在適當的位置用適當的人。在一些方面,本科生和擁有一技之長的高職生更符合企業的用人需求。
好前途要規劃魚與熊掌可以兼得
是否考研的抉擇背后,是一個令眾多畢業生感到無奈的就業困局,這也是當前就業形勢的真實寫照。但有關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畢業生能夠對自己可以預見的未來有一個相對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魚與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劉爽認為,為了找個好工作或者逃避找工作而考研,都不是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選擇考研的學生應該根據自身的興趣和所學專業,對未來進行一個3至6年的總體規劃。要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是否跨校或跨專業,并要對即將報考的專業前景進行分析,然后決定考研目標。在具有一定職業規劃的前提下,選擇深造后求職,能夠有效幫助求職者補足知識架構的不足,找尋未來更清晰的職業路徑。但如果讀研深造只是為了逃避眼前的就業,這樣的盲目選擇就是對自己的未來不負責任。
對于碩士研究生所處的“不上不下”的尷尬地位,王忠武教授認為,學習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社會,而要服務社會就需要一個合適的崗位,就需要就業。在好工作已成為“稀有資源”的情況下,如果本科畢業之后,能找到一個不錯的就業崗位,那就先就業。畢竟現在隨著教育的發展,在職教育也為職場中人提供了較為廣泛的學習深造接受再教育的機會。對于那些經濟來源充沛,沒有就業壓力的畢業生來說,選擇考研繼續深造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雖然碩士研究生在就業中存在一定難度,但這困難也只是相對的,只要降低自身期望值,機會還是有的。比如國家實施的基層就業項目近年來吸引了大批應屆畢業生,但從受關注度上看,這些基層就業項目對碩士研究生的吸引力,遠遠低于本科生和專科生。研究生特別是碩士研究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潛力很大,基層就業或許能成為緩解“倒掛”難題的一把鑰匙。另一方面,這一社會問題也需要政府采取更多的措施,加大財政投入,進一步提升基層對高學歷畢業生的吸引力。
【探尋考研抉擇背后就業困局】相關文章:
探尋考研抉擇背后就業困局07-30
考研與就業08-08
就業那道坎:透視大學生就業困局07-26
考研還是工作需謹慎抉擇08-07
就業與考研的選擇08-19
考研or就業的探討08-14
解讀考研還是就業考研的理由08-11
數學考研就業前景12-17
就業好的考研專業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