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19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1
開學已經三個多月了,幼兒園組織了“課內比較學”競賽活動中,學前班的教師們一邊組織課堂,一邊領著孩子們一起學習了單韻母及聲母與單韻母拼讀。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找到了一些關于學前班孩子學習拼音的特點。
由于學前班的孩子具有很明顯的學前幼兒的特點,他們最喜歡的是游戲、活動,注意力持續時間短,好動。漢語拼音對于善于直觀形象思維的幼兒來說是枯燥單調乏味的。如何激發幼兒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提高漢語拼音學習的效率呢?從漢語拼音本身的特點和幼兒的年齡特點考慮,我采取了以下措施進行教學。
一、拼音教學應圖、形、音結合記。
漢語拼音課的教學內容只有字詞,沒有句子,更沒有故事情節,缺乏一定的語言文字情境。每堂課幼兒學習的都是一些抽象的表音符合,而且這些符號幼兒學起來易感到枯燥乏味。教學中,我將拼音制作成不同形式的卡片,有蘋果、樹葉、花、小鳥、小魚等,將抽象字母具體形象化,激發學生的情趣。教學中,我會運用輕松的語言對幼兒說“這些花都有名字,我們一起來認認吧。”幼兒在開心快樂中識記形,讀準音,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將字母的形和發音與插圖結合起來,將抽象字母具體形象化,激發幼兒的情趣。從看圖說話導入,讓幼兒自己發現隱藏在圖中的拼音的形,在模擬唱歌、打鳴的活動中讀準音,在發現形的過程中學會寫。教學后,這些卡片投放到區域活動中,很方便幼兒復習。
二、游戲參與教學。
游戲是幼兒最感官,最敏感活動。目前,拼音課程活動單一的訓聽會讓幼兒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易集中。我每學完一個完整的音節后,請幼兒為這個音節組詞,幼兒舉手非常積極,思維也很活躍,他們將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詞,電視廣告中聽到的詞,以及平時故事中積累的成語都用到了拼音教學中,學習起來也不感到枯燥。每學完幾個韻母后,就要展開復習,復習中,我開展多種游戲形式來幫助他們記牢,所以,我們讓幼兒不僅用口唱,用耳聽,而且采用了綜合動作;舞蹈;語言;游戲;表演等豐富的表現形式。學校的教學設備不完善,這就要求教師自己動手動腦找。做。合理運用輔助手段引起幼兒積極的學習氛圍和幫助幼兒理解。游戲是幼兒最感官,最敏感,使用游戲活動同時作用于孩子們的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
三、順口溜輔助記。
在拼讀時會遇到多種特殊的情況,如jqx與ü相拼時應去點兩點,這時就可教幼兒背:"大魚大魚有禮貌,見到jqx就脫帽",當幼兒們背著這些瑯瑯上口的口訣時,拼寫就不容易錯誤。所以在教學中,張老師根據幼兒喜愛誦讀的特點,設計口訣讓他們背誦。同時,還注意培養幼兒的參與意識,喚起幼兒的創編激情,開發幼兒的創造潛能,啟發幼兒自編口訣。幼兒們對這種提議積極性很高,能夠自已編出一些兒歌助記。幼兒的想象力竟是如此的豐富,幼兒的思維竟是如此的開闊,幼兒有時也是我們的老師,教會了我們許多種方法。課堂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陣地,教師要創設開放型情境,鼓勵孩子們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讓孩子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擴大他們的思維空間。張老師表示,要不斷總結好的教學方法,將所學真正運用于課堂,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在拼音教學中,應創造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讓幼兒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起必勝的信心。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學習借鑒好的教學方法,及時總結自己的教學心得,將所學真正運用于課堂,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持久的發揮課堂。
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2
美國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1983年創立的多元智能理論,是當代新型智能理論的杰出代表。該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具有至少八種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肢體運作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然博物智能、自省智能等);人與人之間并無智能多少的差別,只有同一類型智能的強弱差別;先天的智能差異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來改變,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教育在各項智能上達到很高的標準。多元智能理論對于規劃孩子的教育,開發他的智能潛力,提高綜合素質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課堂上如何運用多元智能理論來指導漢語拼音的教學?
一、聯系生活,發展語言智能
鑒于拼音符號抽象枯燥的特點,教師如果不為剛剛進校的一年級孩子在頭腦中建起一座抽象符號與具體事物之間的橋梁,那么,拼音將有可能成為孩子學習上第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這對于保護他們剛剛萌發的學習興趣與信心是極為不利的。所以,我認為應讓拼音教學生活化,即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提煉出對拼音符號的認同、理解。語言來源于生活,在拼音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地為兒童創設一種語言環境,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帶調音節組詞或者說一兩句簡單的話,賦予音節以意義。例如,在教“m”這個音節時,可以請三個孩子上臺來站在一塊組成“m”的形狀,然后讓學生把觀察到的用一兩句話說出來。另外,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也能極大地激活孩子的語言智慧,使其得到充分的發展。例如,在教“yi”這個音節時,我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告訴他們這個音節不能分開拼,只能整體認讀。而作為孩子,天生就喜歡聽故事、講故事,所以,到學習zicisizhichishi的時候,我就可以讓他們自己講故事學習記憶了。
二、兒歌串連,發展音樂智慧
兒歌是一種將所學內容本身轉化為音樂智慧的最便捷、最直觀的形式,而這種形式對于愛說愛唱的一年級孩子來說,尤為喜歡。在拼音教學中,無論是教字母的發音,還是規范字母的形式,都運用了大量的兒歌,有的是傳統的兒歌。例如“圓圓臉蛋羊角辮,張大嘴巴aaa;太陽出來紅彤彤,公雞一叫ooo;清清池塘一只鵝,水中倒影eee。”有的可以是我們為了教學需要,自編的兒歌。例如在教“ei”這個復韻母時,就可以編這樣一首兒歌:“小兔飛飛,愛喝咖啡。e前i后,喝了一杯。”像這樣的兒歌還有很多。例如,在教“d、t、n、l”四個聲母時,學生給“小兔追馬圖”配上了一首有聯系的兒歌:“小馬馱大米,米粒灑一地,小兔追上來,勸它快停蹄。”由此可見,通過兒歌,學生不僅可以記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還創設了一種充滿韻律的課堂節奏,學生一邊拍手,一邊說唱,在流動的節奏感中發展了音樂智慧。
三、找好朋友,發展交際智能
對于剛進校的一年級學生,拼音教學如果不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那么他們將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注意力難以集中。在教學中,可以經常開設“找好朋友”的活動,來調動學生拼讀的興趣。學生已學過了6個單韻母,讓學生把它們做成“頭飾”戴在頭上,在課堂上讓學生伴著音樂進行找好朋友的活動,學習的聲母分別與哪些韻母相拼,并試著拼出來。找對了,找對了,兩個就成了好朋友的活動。這樣的安排比以往的直接出示音節讓學生進行拼讀,效果要好得多。
四、色彩記憶,發展視覺思維智能
低段兒童對記憶材料是以視覺加工為主,即主要是以看來記憶的。所有的孩子都喜歡生動直觀的圖畫和鮮明的色彩,強烈的視覺刺激除了能夠引起視神經中樞的興奮外,還能在他們的“心靈黑板”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學中,可以設計這樣的環節,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給聲母和整體認讀音節涂色,給前鼻韻母和后鼻韻母涂色,給字母和音節涂色等等,使抽象的拼音符號變成一個個美麗的彩色記號,讓學生在填色過程中不僅受到美的熏陶,記住了這些抽象符號在形狀上的細微區別,而且發展了視覺空間智慧。這種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教學設計我想可能比老師直接把知識灌輸給他們要深刻得多。
總之,在漢語拼音教學中,要把握好教材的特點,科學的處理多元的教學內容,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寓教于樂,就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生動地獲取知識,不斷提高自學能力。
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3
裝飾小樹葉
幼兒是天生的美術家,如何提高幼兒對繪畫的興趣,大家不斷地對幼兒園美術教學反思,總結經驗,彌補不足。本站內容豐富,希望此篇幼兒園美術教學反思給各位幼兒園老師提供參考價值,歡迎支持本站內容!
新《綱要》中指出“幼兒的創作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傾向。”美術活動示范和范畫都是必不可少的,而示范和范畫又往往會束縛幼兒的思想,影響他們創造性的發揮,如何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裝飾小樹葉》是讓幼兒用各種線條和各種圖案對小樹葉進行裝飾。活動開始時我給幼兒展示了不同的范例,并給每個范例所用到的線條、圖案進行了介紹。在我示范后,我問幼兒老師設計的小樹葉漂亮嗎?他們的回答自然是肯定的,接下來要請你們自己做設計師,老師相信你們設計的小樹葉比老師漂亮。
我還要求幼兒,用不一樣的線條圖案進行裝飾,作品不和老師一樣,只要漂亮就可以。孩子們聽了我的話都很有興趣,在幼兒作畫過程中發現這兩點給了幼兒很大的創作空間,他們畫出來的樹葉五彩斑斕,各有千秋。作品中既有我示范時的元素,如花、圓點、曲線、折線、直線,又有他們不同與我的獨特構思,達到了我預期的目標。
通過這一活動我發現創造性的繪畫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興趣是幼兒的學習動力,是求知和成材的起點,一般來說,幼兒對畫畫都有興趣,但并不會持久,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通過各種方式不斷地激發、培養和保持幼兒對繪畫的興趣。在《裝飾小樹葉》這個活動中我就是讓幼兒來當小小設計師引起他們作畫的興趣。二、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在活動的開始欣賞范畫環節,就是讓幼兒通過觀察了解了小樹葉上用到了哪些線條和圖案,為接下來的作畫奠定了基礎。三、正確評價幼兒作品,激發幼兒再創作的信心。恰當的評價能激發幼兒的作畫興趣和創作熱情,使幼兒體驗成功。因此我在巡回指導時,對于幼兒的作品我總給予肯定的評價,幼兒在我的鼓勵下更加有信心把他的作品畫下去,直到完成。
作為一個幼兒園美術教育者肯定要寫幼兒園美術教學反思,有力于大家提高教學水平,同時更好地了解兒童的心理結構,我們華夏愛嬰為大家提供很多幼兒園美術教學反思文章范本,讓您了解如何寫好反思,有那些步驟。歡迎您的參閱!
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4
主題教學反思
《甜甜的糖果》是托班本學期主題活動中的一個教學活動,在這個活動的準備、實施及延伸活動中都根據本班幼兒的情況做了一些調整,對如何進行幼兒教師問題意識的建構做了一點嘗試。
一、疑惑
在備課的過程中,我發現教材中的備課建議是讓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制作一個“糖果”。雖然,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但是考慮到我們托班的小朋友人比較小而且大多數小朋友都特別活躍,如果共同制作一個糖果的話,可能場面會比較混亂,對于我這個年輕教師來說,教學活動過程中掌控起來會比較困難;另外,托班的幼兒的合作意識還不是很強烈,讓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制作能達成合作的效果嗎?;第三,班里有些孩子比較內向,有個別孩子又有點特殊,他們在全班總動員的過程中會被無意地忽略嗎?這是疑惑之一。疑惑之二:教學活動的第三個環節是裝飾糖果,教材中的備課建議是讓小朋友用顏料涂畫來裝飾。通過平時美術活動中對幼兒表現的觀察,我發現幼兒只是將顏色一個接一個地亂涂亂畫,效果不好,而且以前也從事過多次這樣的活動,沒有新意、缺乏趣味。怎樣才能更有趣一些呢?針對以上兩點疑惑,我在翻閱了同類教案后,做了一些調整和改動。
二、實踐
有趣的教學內容和有效的教學方法都是在不斷的實踐、失敗、總結、再實踐的過程中慢慢產生的。我對《甜甜的糖果》這個教學活動進行了第二次的備課。首先把全體制作一個糖果改成了每個孩子都來制作一個糖果寶寶。老師事先制作一個漂亮的巨大的“糖果媽媽”,在活動的導入環節,創設一個情境:糖果媽媽說:謝謝老師給我做了這么一件漂亮的衣服,可是我的糖果寶寶們還沒有衣服穿,怎么辦呢?這時候老師就提出一個問題:糖果媽媽有許許多多的寶寶,老師一個人來不及做漂亮的衣服給他們,怎么辦呢?這樣馬上就能引起小朋友對為糖果寶寶做衣服的興趣。裝飾糖果寶寶的環節,我一直在思考一個有趣方法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引起他們的興趣。突然想到孩子們對我以前給他們變的一個魔術非常感興趣,他們始終還沒有弄明白為什么白紙上會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出現。我能不能把這個運用到裝飾糖果寶寶的環節上呢?這樣也許更有意思。于是我每個小朋友發了一些小紙團,讓他們在糖果寶寶身上隨意地粘貼,待會老師就會讓糖果寶寶的衣服變魔術!
就像在備課時所預想的,活動中孩子們興趣濃厚,都專注于自己的工作。課堂常規及活動流程都得到了很好的掌控。但是,由于孩子的年齡及動手能力的差異,在活動過程中,有的孩子能有快有好地完成操作內容,興趣仍然非常濃厚;有的孩子則動作緩慢,而且需要老師的幫助才能完成,這里就出現了一個時間差。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對先完成的孩子提出了一個要求:你們可以去幫幫你邊上需要幫助的小朋友,也可以再到老師這里來領取材料,繼續制作糖果寶寶。這樣一來,每一個孩子又都能繼續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了。這時問題又出現了,由于臨時調整了教學環節,活動持續的時間過長了。為了不影響下面的活動,我要求孩子們在貼完之后就把糖果寶寶放到老師這里來,到游戲時間我們一起來完成最后的變魔術環節。
區域活動是教學活動的延伸,也是教學活動有效的補充。孩子們對教學活動的熱情沒有因為活動的結束而褪減,因此,我便利用區域活動小組操作的優勢讓孩子們以組為單位,一組一組地完成最后一個“穿衣服”的環節。這樣既給老師的觀察提供了方便,同時也能及時地給予孩子必要的指導。《甜甜的糖果》這個教學活動完成了,在區域活動中我們也開設了“糖果屋”的游戲,在區域內提供了更多的制作、裝飾糖果的材料,讓幼兒嘗試用其他方法來制作漂亮的糖果,孩子們都非常喜歡。
三、反思
在托班階段,影響教學活動開展的因素實在太多了。孩子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外界的干擾、孩子的想法、教師的組織方式等等都會直接影響到一個教學活動的效果。這些都是教師在活動設計的時候應該想到,但又不一定全都能想到的,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提高觀察能力、改動生成活動環節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我們不僅應該專注于“如何做”,還應該認真想想“為什么要這樣做”。常常做到“有效的調整”和“務實的反思”,每一階段都對自己的反思進行整理,這樣會有助于我們歸納總結教學經驗,幫助我們更快地實現專業成長。
常規教育的反思
不難發現,現有的探討一般將常規教育看成是班級管理及教育的手段,較多關注其下面的積極意義。但在幼兒園中什么樣的常規才算合理,什么樣的常規真正有利于幼兒的發展,卻值得幼兒教師深思。
要去過幼兒園的人一定會看到許多老師在組織活動時整班幼兒整齊劃一的小手放在小腿上坐好;體育游戲開始之前孩子們總是規規矩矩的站好聽老師講解游戲玩法。老師總是夸獎××小朋友,在活動中聽指揮、不亂跑;也經常會批評××小朋友老是又跑又跳一點也不安寧。其實正常的孩子都是活潑好動的。這是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從生理上講,孩子需要跑跑跳跳、喊喊叫叫,不能像大人一樣安安靜靜地坐著。如果我們“強迫”他們規規矩矩,不跑不跳,他們的動作就得不到相應的發展,他們的性格也容易變得憂郁、孤僻、缺乏和別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同時孩子也是在活動中通過和周圍事物的接觸來認識世界,如果我們總要求孩子老老實實地坐著,他們怎能去真正接觸豐富多彩的客觀世界,從而去認識周圍事物呢?同時孩子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其身心健康的發展是需要一個積極向上的環境,而有的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如發現幼兒有違反常規的行為便大聲喝斥,或當著全體幼兒批評、訓斥,使幼兒心理受到極大創傷,久而久之極易使幼兒形成自卑、怯懦的性格,這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另外許多老師將常規視為幼兒園教育有效的條件,即認為常規是教育的前提,似乎沒有了這個前提,教育效果就不能保證。于是她們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放在幼兒的常規培養上,使教師的工作重心開始傾斜。
一個幼兒違反了常規,教師就在全班幼兒面前花較長的時間來糾正,使別的孩子也不能進行活動;在進行活動區活動中,玩具沒收拾好,教師也要面對全體兒童花大量的時間指錯,并強調常規,最后使幼兒真正活動的時間所剩無幾。活動中常規的確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幼兒真正的紀律性與自制力來自他(她)對活動的投入而非外部的約束,一味強調常規與紀律,把它當作教育活動的前提條件,無異于本末倒置。值得指出的是在幼兒的常規教育中,孩子們往往得到的是“指示”,如小朋友吃飯不能說話,上課要坐好,平時要聽指揮等……孩子們總是在“我說你做”中建立起各項常規,老師的話成了孩子們心中的“圣旨”。孩子們也總是說“如果這樣老師會批評的。”難道我們想象中孩子遵守常規的理由就應該是老師會批評嗎?如果孩子們沒有老師的批評就可以做任意的一件事嗎?這顯然是不對的。孩子雖小,但與成人一樣同樣有自尊心。如果老師只一味地用自己是“老師”這一角色的優越感去壓倒、管住孩子,從而使孩子形成一切聽從他人的習慣,而沒有主見與缺乏創新意識,這顯然與新時代所需的人才素質是極不相稱的。
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5
這次活動我通過講故事《馬路上的斑馬線》并讓幼兒回答問題,使幼兒認識了斑馬線,明白了斑馬線對行人安全的重要,讓幼兒知道過馬路要走斑馬線。通過游戲活動強烈的吸引了孩子的注意,收到了很好的功效。
曾經有個教育專家說: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我覺得非常的有道理,因此在在很多的教育環節中,我都會適當的加入一些游戲性的活動,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在玩開車游戲時孩子是非常的感興趣,所有的幼兒都愿意徒手在空中畫斑馬線,利用游戲進行繪畫活動,可以使枯燥的技能練習演變愉快的活動體驗,讓幼兒對繪畫更加感興趣。
通過這個活動,幼兒們知道了不能一個人過馬路,要和大人手拉手過馬路。知道不能在馬路上玩耍的道理。斑馬線是一個重要、常見的交通標識,一些幼兒上課時,在教師的提示下,都想起在生活中已經見過,活動后,幼兒們也更加注意觀察,并且非常滿足的與老師、同伴交流。并且能夠自覺地提醒家長要從斑馬線上走,在馬路上的時候拉著家長的手。在活動過程中,一些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掌握了有關斑馬線和過馬路的知識,這些幼兒非常樂意向其他同學介紹,其他幼兒們也很樂于接受自己同學傳達的信息。家長在生活中,更加要時刻提醒幼兒注意交通安,強化幼兒的意識。
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6
小班兒歌《手指謠》教學活動反思
上課時,我就跟孩子們說今天我們要來比一比誰的小手最能干,這時我一邊敲小鈴鐺一邊說誰的小手最能干,大家都說我的小手最能干,這樣一說效果還真不錯都拍起了小手,注意力也集中了,充分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有的說我的小手能穿衣服,有的說我會做飛機,有的說我還會跳舞等等,都七嘴八舌的說開了,我加重了語氣,你們知道嗎老師的手也很能干,“看,我變了什么”這個問題對孩子來說,是他們生活中經常會回答的問題,所以孩子的熱情很好,都很積極的回應老師。如何把孩子的思路拉回來到老師這里時,老師就加重語氣,使得孩子要關注接下來老師要問的問題中了。老師告訴孩子,她的手會變魔術的時候,孩子的興趣給吸引了。學念兒歌這一環節,并不是老師直接告訴小朋友內容,而是老師做動作,請小朋友自己根據理解把兒歌的內容編出來了。學會兒歌以后,孩子對手影游戲還是很感興趣,教師馬上滿足孩子這一愿望,請小朋友自己學做魔術師,邊玩邊說。教師就在旁邊適當的引導,把孩子說的話整理一下,仿編成完整的兒歌。
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讓幼兒有話愿意說。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求比如讓小孩子圍成一個圈子,可以根據故事情節給幼兒提供一個輕松和諧的環境,讓他們自由暢想、表演,老師改變以往的身份以魔術師出現在孩子面前。時而用神秘的聲音,時而用重重的聲音吸引著孩子。給孩子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他們可以沒有顧慮的邊做邊說,不怕說錯,只要把自己喜歡的說出來就可以了。
教學反思-過生日
我班幼兒對過生日充滿了興趣,提起生日和生日蛋糕他們就有說不完的話題,我就利用孩子這一特點,設計了這一活動。活動的目標是通過為丁越小朋友過生日,讓幼兒了解生日的意義,并通過該活動學習分享.我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以一份神秘的禮物引入活動,引起幼兒的好奇,再變出一個精美的生日蛋糕,將幼兒的興趣完全調動起來,活動中,我用丁越小朋友的口吻和幼兒交流,以丁越小朋友的身份向幼兒提出問題和要求,對于發言積極、表現較好的幼兒,我會給予積極的肯定與贊賞,并會讓丁越小朋友親小朋友一下做為獎勵,鼓勵幼兒繼續努力。當秩序稍亂時,我會用和丁越小朋友說悄悄話的方式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在整個活動中幼兒的情緒都很高。
本次活動是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的,因此,活動時的秩序方面沒有太大的問題,偶爾幼兒也因為急于搶答問題而站起來,或在討論問題時聲音較大而略顯嘈雜,此時我會用輕聲和越越耳語的方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以達到安靜的效果,所以,整個活動進行地較為順利。
過生日是幼兒原本就十分喜歡的,再加上這次是幼兒第一次在幼兒園、也是第一次為其他小朋友過生日,所以,幼兒們對活動更加感興趣,都很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在互送禮物并祝生日快樂時,大部分幼兒都能夠主動大膽的與他人進行交流。個別較內向的幼兒在教師與其他同伴的鼓勵下也能勇敢的走過去。通過此活動,幼兒懂得了生日的意義,認識到自己長大了,并學會了關心同伴,與同伴分享食物和游戲的快樂。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整個活動體現了教師引導幼兒積極參與的教育方式,當幼兒的語言表達遇到困難時,對幼兒進行積極的引導和鼓勵,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學習與人分享。
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7
——幽默對待因受挫而生氣的孩子
今天的數學活動是“找出數字的好朋友”,很多小朋友一下子就說出了黑板上的數字的好朋友,即少一和多一的數字。但是一向被爸爸媽媽捧在天上的朵朵卻連著說錯了兩個,我請她坐下來再好好想想,待會兒再請她來找別的數字的朋友,轉而請了別的小朋友。沒一會兒,坐在莉莉邊上的小朋友大聲喊道:“老師,莉莉哭了。”莉莉一直被爸爸媽媽寵著,很少受到挫折,因而一小點的挫折就讓她感覺自己很受傷很委屈,難受地哭了起來。莉莉沒有找到數字的好朋友已經是一個既定的事實,單純的鼓勵她“其實你很棒的”這樣的話就顯得蒼白無力了。正所謂從哪兒跌倒就從哪兒爬起來,我就要用幽默的語言幫助其從她跌倒的地方爬起來。
案例實錄:
教師:“呀,你們聽。數字寶寶8正在哭呢!嗚…嗚”
幼兒:“老師,哪兒有哭聲呀?”
教師:“你再仔細聽,嗚…嗚,聽見了吧!”
幼兒:“老師,好像真的有哭聲呢,我也聽見了。”
幼兒:“我好像也聽到了呢,真的有,它在哭。”
孩子們被我說的像真的一樣的描述給感染了,感覺自己真的聽到了數字8的哭聲。此時莉莉已經進入到我說的情景中,但是沒有很積極的融入,依然在旁觀。
教師:“我來問問它,為什么哭呀?”“哦,原來是沒有好朋友了,它覺得很孤單。它還說,莉莉是她的小主人,她一定能幫它找到好朋友的。”
莉莉:“老師,對,我是8的小主人,我可以的幫它找到好朋友的。它的好朋友是7和9。”莉莉顯得很激動,也很自豪。
教師:“你們聽,數字8笑了。哈哈…哈哈,莉莉幫它找到了好朋友,它不孤單了,可以和朋友一起玩兒了。它叫我謝謝莉莉呢。”
分析:如果在莉莉受挫時教師置之不理,任由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莉莉就有可能因為這次受挫而開始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變得不自信,對科學活動的積極性也會減弱。而教師用風趣幽默的態度設置情景,巧妙地幫助莉莉搬掉這塊絆倒自己的石頭,讓她從自己跌倒的地方站起來,重新回復自信。
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8
我們班孩子在剛開始,感知圖形的顏色時候,他們還是區分的比較好的,可是在接下來感知形狀的活動中,有許多小朋友把形狀和顏色混在一起了,對于圖形的形狀搞不清了。
我們班的小朋友他們能夠分辨清楚圓形和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難一區分,后來我一一給他們講解,他們似乎也是半懂不懂,也許由于小班幼兒入園才兩個多月,一些行為習慣的訓練還沒到位,再加上孩子的自控能力較差,注意力容易轉移等特點,所以對于進行游戲活動的材料產生了強烈
的好奇心,以至于有小朋友拿著操作材料在參加活動,影響了活動的效果,過后一想是我在放置材料上有欠缺,考慮不周,而至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氣氛還是比較活躍的,只是活動的設計上還得動一番腦筋,有待改進。
對于這次開展的教學活動,雖然有不經人意之處,但是經過這次活動前前后后摸索學習,讓自己有了一定的提高,多多鍛煉才會更好的成長。
小班音樂活動“小老鼠上燈臺”課后反思
小班幼兒生活經驗還不豐富,參與活動時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游戲是他們最感興趣的一種活動形式,符合小班幼兒好奇、好模仿、好動的特點;兒歌、歌曲《小老鼠上燈臺》篇幅短小,精煉,容易被幼兒所接受,針對這些特點,我設計了這一音樂游戲活動。通過幼兒自身的參與、表演,感受與同伴、老師一起玩的快樂。
小班幼兒意志還比較薄弱,如果活動過程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并使他們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很難說服和強制他們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動中去。因此,我采用游戲化的方法創設教學情景,貫穿活動的整個過程。
本次活動的目標有三:一能用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二隨音樂節奏做小老鼠爬上燈臺、滾下來和躲進洞的動作。三體驗與同伴一起游戲的快樂。可以說本次活動目標的定位符合了《綱要》藝術領域的基本思想和原則。同時也符合小班幼兒的實際水平。從活動情況來看,孩子們都能達到目標要求。
“小老鼠上燈臺”這個活動中,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活動環節。A:激發興趣。通過教師繪聲繪色地講述故事來引出主題,激發幼兒的興趣。孩子們的注意力很快的被我吸引過來了。B:學念兒歌、學唱歌曲。通過播放flash讓孩子更加形象的感受兒歌、歌曲的節奏。動畫的出現使孩子們的興趣更濃了,他們很自然的跟著flash有節奏地學念兒歌,學唱歌曲,他們快樂的學著。當我要求孩子們跟著鋼琴學唱歌曲時,有幾個孩子大膽地提出讓我再打開flash,他們更加喜歡跟著動畫來學唱。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們對動畫的喜歡程度。彈了一遍鋼琴后,我滿足他們的要求,再次播放flash。在這過程中孩子們都能用自然的聲音來演唱這首歌曲。C:引導幼兒學做動作。在這一過程中我激發了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熱情,一下子拉近了孩子與老師的距離,教師一句親切的呼喚:“鼠寶寶們!我們一起來學做動作吧……”把幼兒帶入了寬松和諧的氣氛中去,幼兒很快進入角色。這一環節的展開,幼兒和老師都起到了熱身的效果。為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我引導幼兒討論用怎樣的動作來表現“小老鼠爬上燈臺偷油吃、當聽到小貓叫聲嚇壞了和趕快躲到洞里”的情形。我采用了讓個別幼兒上來做一做,集體跟著學一學,來完成目標。孩子們想出了各種肢體動作來表現歌曲內容。他們想到了把身邊的小椅子當作燈臺,爬上去做偷油吃的動作,聽到貓叫做滾的動作,在這時候孩子們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D:幼兒大膽跟老師一起游戲。在游戲中讓幼兒扮演小老鼠,在邊唱邊做中,反復的感受音樂旋律和歌詞,充分體驗著音樂游戲帶給他們的快樂。游戲中有的孩子躲到椅子背后、椅子旁,有的孩子則想到了躲進后面小桌子的底下,還有一個孩子躲到了鋼琴背后。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帶著孩子們進行表演,充分體現了活動的游戲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點,孩子們始終保持活潑、愉快的積極情緒,在輕松、自由的游戲中自娛自樂,通過他們自己的“玩”、“動”、“學”,自然的跟著老師學習兒歌內容,并體驗與同伴一起游戲的快樂。使他們真正做到玩中樂,玩中學。
活動結束后,我總結了一下覺得flash的安排使用不是最恰當,有很多時候覺得flash使用反而所播了我的手腳,當孩子們游戲的時候不應該使用flash,應該讓孩子們自己邊清唱邊做動作,讓孩子們的注意力轉移到游戲當中,這就是我的引導不到位,沒掌握到關鍵的部分。但總的來說孩子們的積極性是非常高的,興趣都很濃厚,我自己也在這個活動中有了很大的收獲。
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9
幼兒美術教育活動是培養幼兒創造能力為核心的一種創造教育活動,每個幼兒都有創造的潛力,同時又是一種需要他們手、眼、腦并用,并需把自己的想象和從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轉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的一個過程。因為前段時間朱老師向家長開放日時上了一節《小精靈的魔法湯》小朋友們對這個魔法都很感興趣,從此愛上了變魔術,只要是與魔法有關的小朋友們都很感興趣,所以在活動的一開始部分我就以魔術的形式引出調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我班小朋友也學畫了各種各樣不同的魚,所以我設計了《魚兒.變變變》這一堂課,中班年齡段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嘗試各種繪畫的方法,所以在這一次活動中我就采用油水分離這種繪畫技巧,感受油水分離帶來的這一種神奇的畫法與效果.魚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動物,對于魚的外型特征幼兒已相當的了解和熟悉,所以要從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和繪畫發展水平出發,以幼兒發展為本,充分的體現以幼兒為主體的活動設計,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充分調動幼兒的繪畫熱情和興趣,變“被動”為“主動”,通過創設“小魚不見了”的問題情境勾起幼兒強烈的好奇心,激發幼兒探索及創作的欲望。
并運用多種繪畫材料、工具,通過用蠟筆和水粉間的常用又獨特的組合方式來進行美術創作,引導幼兒自主創造,表達自己的意圖及對美術作品的感受,讓幼兒盡情地表現,畫出他自己喜歡的、富有創造性、個性的魚,從而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在教學方法上利用直觀教學和幼兒操作法相結合。
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10
在一次區域活動中,我正在“美發廳”旁忙著收拾東西。“小姐,你要美發嗎?”一個甜甜的聲音在背后響起,我沒在意。“小姐,你要美發嗎?”聲音加大了,原來在叫我,居然還敢直呼其名,簡直“膽大包天”,因為確實忙就沒理會。忽然,感覺束好的長發在背后被一雙小手摸著。看來“美發師”看上了我這一頭長發,不去美一下是不行的。再說孩子們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呢?干脆將計就計趁機調查一下。
主意打定我放下手中活,轉身笑瞇瞇地說:
“誰是美發師,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小女孩菁菁站了出來,“我是美發師,絕對給你做好。
”“聽張老師喊你唄,我就知道了。
”她一臉神氣的樣子,原來這么簡單。
一場顧客與美發師之間的自由交談開始了。
美發師:“你得低下頭,把頭發低下來。”
顧客:“你們這兒沒有專門洗頭用的長躺椅嗎?這樣不舒服。”其實我是怕她們把頭發弄的一團糟。
于是菁菁叫了小文文、亭亭等幾個小女孩七手八腳的忙了起來。一會兒,她們就用幾張小椅子拼了張洗頭躺椅。一切動作都比較專業:
拔掉我的發圈,象模象樣的抓搓頭發。打開假水籠頭沖了沖、吹頭。
美發師:“你想做什么發型?”
“你看我做什么好,就做什么吧!”我裝做很隨便的樣子。
美發師:“你會唱《青藏高原》嗎?”
“不會”我如實回答。
“你唱歌不行!”美發師評價到。“你知道這首歌是誰唱的嗎?”,“不知道。”我索性裝糊涂到底。
“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呢?是一個叫韓紅的人,她是一個胖豬豬。”美發師越發得意起來,“這首歌很難唱,我姨媽會唱。”她一邊做一邊說。“我給你做個韓紅式的發型。”
“好吧!”顧客答到。美發師左手拿塑料推子,右手拿剪刀,象模象樣地剪起來。閑聊更深入了。
“我以后教你唱。”多么自信、自主的孩子。我笑了。
案例分析:
《綱要》
指出“建立和諧有效的師幼關系是促進師幼互動的有效途徑……”
如何建立和諧、有效的師幼關系呢,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尊重幼兒。教師要尊重幼兒的言行、想法,與幼兒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關系,積極營造和諧的氛圍。案例中,很好的反映出教師的這儀觀點:當小女孩菁菁直呼其名,請她理發時,教師笑瞇瞇的應答孩子,轉身投入到孩子發起的游戲中。再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始終以幼兒為游戲的主體,適時的點撥。
其次,教師要準確定位自己,做平等中的首席。
《綱要》告訴我們“教師要做一個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誠然是要教師準確定位角色。案例中小女孩要與教師玩“美發廳”的區域游戲,教師“放下手中的活”積極的投入到游戲中,很樂意的扮演起顧客來,發生在“美發師”與顧客之間的對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朋友式的老師。
在“美發師”工作的過程中教師合作并引導著幼兒,對于幼兒的問題是“有問必答”,使其在自主的游戲中得到發展。最妙的是教師的隱性引導。在此時教師做個“一問三不知”的“無知人”:“裝得很隨便”;“索性裝糊涂到底”,正是教師的這種看似不導的引導方式增強了幼兒的自信:“象模象樣的抓搓頭發”;“越發得意”,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七手八腳的忙了起來”;“用幾張椅子拼了張洗頭躺椅”;“比較專業”;“左手拿塑料推子,右手象模象樣的剪起來。”,充分體現了孩子的自主性積極教師的主導地位。
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11
主題教學反思
《甜甜的糖果》是托班本學期主題活動中的一個教學活動,在這個活動的準備、實施及延伸活動中都根據本班幼兒的情況做了一些調整,對如何進行幼兒教師問題意識的建構做了一點嘗試。
一、疑惑
在備課的過程中,我發現教材中的備課建議是讓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制作一個“糖果”。雖然,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但是考慮到我們托班的小朋友人比較小而且大多數小朋友都特別活躍,如果共同制作一個糖果的話,可能場面會比較混亂,對于我這個年輕教師來說,教學活動過程中掌控起來會比較困難;另外,托班的幼兒的合作意識還不是很強烈,讓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制作能達成合作的效果嗎?;第三,班里有些孩子比較內向,有個別孩子又有點特殊,他們在全班總動員的過程中會被無意地忽略嗎?這是疑惑之一。疑惑之二:教學活動的第三個環節是裝飾糖果,教材中的備課建議是讓小朋友用顏料涂畫來裝飾。通過平時美術活動中對幼兒表現的觀察,我發現幼兒只是將顏色一個接一個地亂涂亂畫,效果不好,而且以前也從事過多次這樣的活動,沒有新意、缺乏趣味。怎樣才能更有趣一些呢?針對以上兩點疑惑,我在翻閱了同類教案后,做了一些調整和改動。
二、實踐
有趣的教學內容和有效的教學方法都是在不斷的實踐、失敗、總結、再實踐的過程中慢慢產生的。我對《甜甜的糖果》這個教學活動進行了第二次的備課。首先把全體制作一個糖果改成了每個孩子都來制作一個糖果寶寶。老師事先制作一個漂亮的巨大的“糖果媽媽”,在活動的導入環節,創設一個情境:糖果媽媽說:謝謝老師給我做了這么一件漂亮的衣服,可是我的糖果寶寶們還沒有衣服穿,怎么辦呢?這時候老師就提出一個問題:糖果媽媽有許許多多的寶寶,老師一個人來不及做漂亮的衣服給他們,怎么辦呢?這樣馬上就能引起小朋友對為糖果寶寶做衣服的興趣。裝飾糖果寶寶的環節,我一直在思考一個有趣方法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引起他們的興趣。突然想到孩子們對我以前給他們變的一個魔術非常感興趣,他們始終還沒有弄明白為什么白紙上會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出現。我能不能把這個運用到裝飾糖果寶寶的環節上呢?這樣也許更有意思。于是我每個小朋友發了一些小紙團,讓他們在糖果寶寶身上隨意地粘貼,待會老師就會讓糖果寶寶的衣服變魔術!
就像在備課時所預想的,活動中孩子們興趣濃厚,都專注于自己的工作。課堂常規及活動流程都得到了很好的掌控。但是,由于孩子的年齡及動手能力的差異,在活動過程中,有的孩子能有快有好地完成操作內容,興趣仍然非常濃厚;有的孩子則動作緩慢,而且需要老師的幫助才能完成,這里就出現了一個時間差。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對先完成的孩子提出了一個要求:你們可以去幫幫你邊上需要幫助的小朋友,也可以再到老師這里來領取材料,繼續制作糖果寶寶。這樣一來,每一個孩子又都能繼續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了。這時問題又出現了,由于臨時調整了教學環節,活動持續的時間過長了。為了不影響下面的活動,我要求孩子們在貼完之后就把糖果寶寶放到老師這里來,到游戲時間我們一起來完成最后的變魔術環節。
區域活動是教學活動的延伸,也是教學活動有效的補充。孩子們對教學活動的熱情沒有因為活動的結束而褪減,因此,我便利用區域活動小組操作的優勢讓孩子們以組為單位,一組一組地完成最后一個“穿衣服”的環節。這樣既給老師的觀察提供了方便,同時也能及時地給予孩子必要的指導。《甜甜的糖果》這個教學活動完成了,在區域活動中我們也開設了“糖果屋”的游戲,在區域內提供了更多的制作、裝飾糖果的材料,讓幼兒嘗試用其他方法來制作漂亮的糖果,孩子們都非常喜歡。
三、反思
在托班階段,影響教學活動開展的因素實在太多了。孩子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外界的干擾、孩子的想法、教師的組織方式等等都會直接影響到一個教學活動的效果。這些都是教師在活動設計的時候應該想到,但又不一定全都能想到的,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提高觀察能力、改動生成活動環節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我們不僅應該專注于“如何做”,還應該認真想想“為什么要這樣做”。常常做到“有效的調整”和“務實的反思”,每一階段都對自己的反思進行整理,這樣會有助于我們歸納總結教學經驗,幫助我們更快地實現專業成長。
常規教育的反思
不難發現,現有的探討一般將常規教育看成是班級管理及教育的手段,較多關注其下面的積極意義。但在幼兒園中什么樣的常規才算合理,什么樣的常規真正有利于幼兒的發展,卻值得幼兒教師深思。
要去過幼兒園的人一定會看到許多老師在組織活動時整班幼兒整齊劃一的小手放在小腿上坐好;體育游戲開始之前孩子們總是規規矩矩的站好聽老師講解游戲玩法。老師總是夸獎____小朋友,在活動中聽指揮、不亂跑;也經常會批評____小朋友老是又跑又跳一點也不安寧。其實正常的孩子都是活潑好動的。這是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從生理上講,孩子需要跑跑跳跳、喊喊叫叫,不能像大人一樣安安靜靜地坐著。如果我們“強迫”他們規規矩矩,不跑不跳,他們的動作就得不到相應的發展,他們的性格也容易變得憂郁、孤僻、缺乏和別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同時孩子也是在活動中通過和周圍事物的接觸來認識世界,如果我們總要求孩子老老實實地坐著,他們怎能去真正接觸豐富多彩的客觀世界,從而去認識周圍事物呢?同時孩子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其身心健康的發展是需要一個積極向上的'環境,而有的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如發現幼兒有違反常規的行為便大聲喝斥,或當著全體幼兒批評、訓斥,使幼兒心理受到極大創傷,久而久之極易使幼兒形成自卑、怯懦的性格,這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另外許多老師將常規視為幼兒園教育有效的條件,即認為常規是教育的前提,似乎沒有了這個前提,教育效果就不能保證。于是她們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放在幼兒的常規培養上,使教師的工作重心開始傾斜。
一個幼兒違反了常規,教師就在全班幼兒面前花較長的時間來糾正,使別的孩子也不能進行活動;在進行活動區活動中,玩具沒收拾好,教師也要面對全體兒童花大量的時間指錯,并強調常規,最后使幼兒真正活動的時間所剩無幾。活動中常規的確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幼兒真正的紀律性與自制力來自他(她)對活動的投入而非外部的約束,一味強調常規與紀律,把它當作教育活動的前提條件,無異于本末倒置。值得指出的是在幼兒的常規教育中,孩子們往往得到的是“指示”,如小朋友吃飯不能說話,上課要坐好,平時要聽指揮等……孩子們總是在“我說你做”中建立起各項常規,老師的話成了孩子們心中的“圣旨”。孩子們也總是說“如果這樣老師會批評的。”難道我們想象中孩子遵守常規的理由就應該是老師會批評嗎?如果孩子們沒有老師的批評就可以做任意的一件事嗎?這顯然是不對的。孩子雖小,但與成人一樣同樣有自尊心。如果老師只一味地用自己是“老師”這一角色的優越感去壓倒、管住孩子,從而使孩子形成一切聽從他人的習慣,而沒有主見與缺乏創新意識,這顯然與新時代所需的人才素質是極不相稱的。
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12
幼兒園教學反思――失敗后的反思
組織小班主角游戲時,我在“娃娃家”投放了各式各樣的玩具,有煤氣灶、鍋、鏟、杯子、碗、盤子、衣服、梳子、電吹風、剪刀、衣架、洗衣機、熱水器等。游戲前,我特地向孩子們提出要求:“要愛惜玩具,不爭搶,玩后要把玩具放回原處。”孩子們都響亮地回答:“明白了。”但是,游戲還沒開始,孩子們就亂了套了,琳琳和娜娜像拉大鋸似的搶著鍋子,娜娜說:“這是我的,我先拿到的。”琳琳說:“我是媽媽,我才能煮飯。”琛琛哭著跑過來:“老師,明明搶我的手機,不讓我當爸爸。”明明爭辯著:“他是弟弟,我才是爸爸,弟弟不能全手機。”琪琪和詩詩為搶電吹風也吵了起來……游戲無法進行下去了。
我準備了那么多的玩具材料,目的是激發幼兒對游戲的興趣,促進游戲的發展,但結果是幼兒對玩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游戲卻無法開展下去。問題正是出在我沒有充分思考小班幼兒的游戲特點。小班幼兒模仿和從眾心理強,看到同伴玩什么也要跟著玩什么,所以會出現爭搶主角、爭搶玩具的現象。可見只投放種類多樣,但數量只有一套的玩具是無法使游戲順利開展的。
有了前車之鑒,在接下來的游戲中,我在每個“娃娃家”投放了兩套及以上的玩具。孩子手頭都有玩具了,爭搶現象確實少了很多。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只見每個“娃娃家”的桌子上都堆滿了碗、盤子、勺子等,地上也放著菜籃子、洗菜盆等。峰峰從菜籃里拿了一個蘿卜,望著滿桌子的東西不明白往哪兒放,最后干脆掀開鍋蓋把蘿卜放在鍋里;寧寧拿起所有瓶瓶罐罐全往鍋里扔……又亂了套了。
投放數量充足、種類多樣的玩具減少了爭執和沖突,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究其原因還是我對小班幼兒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小班幼兒生活經驗有限,游戲資料相對單純,因而玩具多了反而影響游戲的開展,而只能停留在簡單的玩具操作上。,那么,如何科學地為小班的主角游戲投放玩具材料呢經過幾次嘗試,我逐漸明白:同一主題的材料應多套,但種類數量不能過多,應根據階段分層次投放玩具。游戲初期的玩具種類一般以四五種為宜,相同材料以兩套為宜。隨著游戲開展的需要和孩子經驗的豐富,可逐步增加玩具的種類和數量,以推進游戲情節的發展,豐富游戲資料。
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13
《區分左右》是一節比較成熟的數學課,首先從教材和幼兒學情分析上來看,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來看,幼兒的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為主并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他們的頭腦中已經積累了許多生活印象。喚醒幼兒的原有經驗。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把握是在讓幼兒區分并說出自身的左手和右手和自己與物體的左右關系并且辨別物體與物體之間的左右關系。
活動中,應該充分發揮孩子自身的作用,給幼兒充分互動的空間、時間與機會,達到提高幼兒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的目的,發展幼兒的空間方位知覺和判斷力。本課的目標是通過律動、游戲等活動,感知以主體為中心區分左右。并能正確說出自己的左邊和右邊。激發幼兒與同伴交流的關系,能準確的說出物體所在的“左”“右”方位。在活動剛開始時,我帶領孩子們跳了一段《健康歌》,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引起小朋友們的注意,拉近了幼兒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在短時間內消除了由于初次見面所帶來的陌生感。在導課部分能夠充分調動小朋友們的積極性,使幼兒能夠注意傾聽。本次活動強調幼兒主動參與活動和學習,重視讓幼兒親身體驗,因此我利用幼兒已有的經驗及充分挖掘現場課程資源來啟發幼兒進行學習,并采用各種有趣的小游戲來調動了幼兒積極性,讓幼兒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在游戲和操作中認識和體驗左右。
在活動中我發現多次運用游戲的形式讓幼兒感知左右,體現了數學的趣味性。使幼兒在玩中學、樂中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孩子們的參與意識。通過幼兒的參與,讓孩子們用眼觀察、用口表達、用心思考的方式更好的使教學進行下去。孩子們始終在我創設的具體場景之中輕松愉快的學習。在練習鞏固的環節,我通過《找朋友》這個游戲進一步讓幼兒分清自己的左邊右邊,讓孩子們了解左右對生活的重要性。最后在活動延伸部分,我運用和小朋友握手,既了握手的禮節,同時為下節課所要學習的以客體為中心區分左右做了很好的鋪墊,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從課堂氛圍上來看,“按摩”游戲中的幼幼互動使活動推向了高潮,幼兒能在愉悅的心情下感受數學的有趣,真正在自主、快樂的氛圍中學習。
活動中仍有不足之處。因為和孩子們是做反動作,所以我在示范中,有些小失誤。老師在做示范時,應是規范的,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孩子。在活動過程中幼兒非常投入,“找出自己身體上的好朋友”這一環節幼兒過于吵鬧,每個孩子都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我應該采取一些有效的互動來引導幼兒進行學習。
只有在仔細深入的反思之中才能找到完善的教學途徑,這就是我對《區分左右》整個活動的反思。
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14
《聰明的烏龜》是一個寓意很強,角色語言比較鮮明的故事。故事中用不同的角色扮演來描述一件事,用鮮明的語言來烘托其中的寓意,教育孩子遇事要動腦筋,想辦法。活動中,讓小朋友按角色的特點模仿對話。
本次活動中,在敘述故事這一環節,教者沒有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整個故事,這樣孩子在聽的過程中就沒有完全理解故事內容,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不是很濃。如果去夸張的表現故事,用故事的情節去感染孩子,讓孩子注意力集中以提高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可能效果會比較好。在第二次復述故事中教者只是看圖復述,沒有很好的引導孩子自己去看、去說,如果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來引導孩子去看圖說話,充分的讓孩子去“說、想、看、演”。本次活動的效果應該會更好些。
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15
本次活動選擇的教學內容《彩色的夢》目標較全面,也較具體,且目標的難度適中,較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從這個活動的目標體現了語言活動的主要目標:幫助幼兒理解兒歌內容并學習朗誦,感受兒歌中描述的事物與顏色的關系,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活動準備的材料是用來創設游戲情境的,活動開始,向幼兒介紹小草、小花、白云也喜歡做夢形式創設情境,更符合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更能吸引小班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對的學習興趣。在此活動中,我通過語言激發幼兒學念兒歌,在幼兒學習過程中,及時糾正幼兒的不正確發音,教幼兒正確地念兒歌,這樣也為以后引導幼兒想象奠定了基礎。活動時聽說游戲規則中一定要包含語言練習要求,否則就不能達成語言學習的目標。此游戲規則中要求幼兒邊念兒歌邊進行游戲,這就充分體現了語言練習要求。
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教師制定的規則一定要簡單,語言也一定要簡潔明了,以便于幼兒理解游戲的規則,基本了解游戲的玩法。在教師與個別幼兒游戲的環節中,我能及時糾正個別發不準的音,且在幼兒基本了解游戲規則的前提下,教師擔任主角指導游戲,這一環節十分重要。教師先與全班幼兒游戲,可以以一個失敗者的身份出現,讓幼兒成為勝利者,練習游戲中的規則性語言,并充分體驗游戲的快樂。接著,教師再與個別幼兒進行游戲,讓每一位幼兒清楚地感知游戲的全過程,為幼兒自主游戲做好充分的準備。
此游戲較適合采用讓幼兒兩兩自由結伴的形式進行活動。這樣可以讓每位幼兒都能充分地、自主地進行游戲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充分練習的機會,也有利于培養幼兒與同伴合作的能力。 在此過程中,我從主角地位退出,放手讓幼兒自主游戲,但并不是袖手旁觀,而是巡回觀察幼兒的活動,了解幼兒的游戲情況,并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 我也把此活動有意識地穿插安排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讓幼兒有更充分的時間去進行發音練習和訓練各種能力。
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16
老師要多思考孩子的感受
這天早上,我在打掃衛生時,李明小兄弟姐妹的母親跑來對我說:“老師,你把李明領進來好嗎?”我驚奇地問:“李明在哪?他怎樣不進來?”母親著急地說:“他這天早上不愿來幼兒園,此刻在幼兒園門口,就是不進來。”我放下手中的活跟著李明的母親來到幼兒園門口,只見李明在車上邊哭邊喊:“我不上幼兒園,我不上幼兒園!”我過去問他:“你為什么哭?”他看了我一眼,更悲哀地哭了起來。
我好不容易、哄他來到活動室,讓他坐下,等他母親走后,我蹲下身子,撫摸著他的頭說:“李明,你能不能悄悄地告訴老師,你為什么哭嗎?”他滿眼淚水地說:“老師,我想跳舞,你能不能跟舞蹈老師說一聲,讓我跳舞嗎?”我一聽,最后明白了,原來舞蹈老師在排節目時,嫌他動作不到位,昨日把他裁了下來。我說:“咱們不跟舞蹈老師練舞蹈了,老師看你走的模特步很棒,那你就參加咱們班的節目吧!”他說:“老師,我能行嗎?你會不會又不用我了?”我說:“不會的!”只見他的臉上露出了笑容,趴在我的身上說:“老師你真好!”
從這件事上,咱們能夠看出孩子們的自尊心是多么的強,那我期望各位老師在處理孩子們每件事情上,能多思考以下孩子們的感受!
孩子鐘愛玩沙
咱們幼兒園地處農村,幼兒的戶外活動場地很大,就在院子的一角有一塊沙地,平日咱們都不太留意,但是最近課下活動時,我發現總有三三兩兩的幼兒蹲在沙地里玩沙子,有的還在堆沙子,有的不只在地上畫什么,直到上課鈴響,才戀戀不舍的離去。
這天戶外活動時,本來是安排滑滑梯,但是澤乾卻跑到我面前對我說:“老師咱們能不能玩沙子呀?”我想:何不借這次機會去看看他們到底在干什么呢!于是我領著孩子們來到沙地里,這時他們象一群放飛的小鳥,“飛”到沙地里忙了起來,一會兒工夫,子哲對我說:“老師你看我畫的村莊。”有的在畫樹和小鳥,畫得不好沒有關聯,用手一抹,重新開始,有的兩人一伙在堆小山,瞧孩子們那股認真勁兒,沒想到一塊小小的沙地,卻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透過這件事,我改變了以前的看法:總以為玩沙臟幼兒不鐘愛。但是此刻我覺得孩子們在這塊沙地里能夠充分發揮自我的想象力,玩兒得十分盡興。]
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17
《小烏龜》這是一節音樂教學活動。首先我帶領小朋友復習律動《拍手點頭》,我引導幼兒聽音樂的節奏做拍手點頭的動作。接著出示小烏龜的圖片引出今天的活動主題,結合歌詞內容創編一個小烏龜的故事,幼兒對故事十分感興趣。故事講到小烏龜去爬山坡的時候我請幼兒自己創編進行創編,他們呀都能創編出不同的內容。
小烏龜是小朋友很喜歡的一種動物。在班級的自然角也隨處可見,剛好本次的音樂教學活動與小烏龜有關,課前我讓幼兒觀察自然角的小烏龜是怎么樣爬的,幼兒很感興趣,紛紛認真仔細的觀察還討論呢,這也為我的教學活動做了一個很好的開端。
幼兒對烏龜的習性已經十分熟悉,當我問道"烏龜走起路來是很快的還是很慢的"時候有小朋友已經能準確的回答"很慢、很慢"。并且能自己說出原因。于是我讓幼兒學習像烏龜那樣背著一個重重的烏龜殼一樣走路,每個小朋友都做的有模有樣!還會學著烏龜很累的樣子喘息。這個時候我便抓住機會,告訴他們小烏龜爬山累了以后會發出一個像口號一樣的聲音,于是讓幼兒跟我一起學習,幼兒十分帶勁。
接著我出示背景大圖山坡,幼兒有了經驗,一看就會了,我逐步出示小烏龜、面包、糖果的圖片,使幼兒能一目了然。一遍唱完,我發現了一個問題。很多幼兒由于第一句和第三句的節奏一樣,所以在最后一句"嗨嗨嗨嗨喲"的時候總是唱成"嗨嗨喲,嗨嗨喲,"當然也有對的小朋友,于是兩種聲音混在一起十分嘈雜,很難聽。于是我請幾個會的小朋友幫大家唱最后一句,其他小朋友只要唱到第三句就行了。反復唱了兩遍,效果很好。我就對他們說,"這兩遍我們合作的很好,接下來我們要自己唱了,請你們分清楚第一遍的口號和第二遍的口號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再一遍下來結果真令我吃驚,竟然有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會了。我在進行分批表演的形式加深幼兒對歌曲的印象,更好的掌握歌曲的節奏。
在是創編活動環節中,將小烏龜替換成別的小動物進行創編并演唱,有了前面的基礎,幼兒替換歌詞創編并演唱,還是比較成功的,他們將小烏龜換成小鴨,小雞等,不僅能較熟練地演唱,有的幼兒還能加上自己的動作表演。
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18
課堂教學是幼兒對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養成的主要途徑.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教學設計.梯形對中班的孩子來說并不陌生,因為現在的家長也很重視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兒對體型的認識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過這次活動,讓幼兒對梯形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這節課我設計了認識圖形、區分圖形、給圖形涂顏色和剪圖形、游戲、活動延伸等環節。讓孩子們在這次活動中,強化感性認識并通過自己親身參與,獲得成功的體驗。在給圖形涂色的環節中,讓幼兒在多個圖形中選出梯形并給予涂色,進一步加深對梯形的判斷和認識。因為時間的關系我沒有讓小朋友在課上剪圖形,而把這個過程放到活動區中作為活動的延伸,讓小朋友自主的進行,在活動區中,叮當小朋友龍女小朋友模仿著老師在課上變魔術的樣子,熟練地使用著剪刀,一絲不茍認真的剪著,這個過程充分激發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對梯形基本特征的認識能力。雖然有的小朋友剪的不是很到位,但我認為這是他們很寶貴的一個自主探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獲得了對梯形特征的直接經驗。值得說明一點的是希望各位家長多給孩子們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
當然,在這節課設計問題上,我做的還很不夠,很多問題問的比較隨意,準備的還有欠缺,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使小朋友在游戲中學到更多的知識。
學是幼兒對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養成的主要途徑.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教學設計.梯形對中班的孩子來說并不陌生,因為現在的家長也很重視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兒對體型的認識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過這次活動,讓幼兒對梯形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這節課我設計了認識圖形、區分圖形、給圖形涂顏色和剪圖形、游戲、活動延伸等環節。讓孩子們在這次活動中,強化感性認識并通過自己親身參與,獲得成功的體驗。在給圖形涂色的環節中,讓幼兒在多個圖形中選出梯形并給予涂色,進一步加深對梯形的判斷和認識。因為時間的關系我沒有讓小朋友在課上剪圖形,而把這個過程放到活動區中作為活動的延伸,讓小朋友自主的進行,在活動區中,叮當小朋友龍女小朋友模仿著老師在課上變魔術的樣子,熟練地使用著剪刀,一絲不茍認真的剪著,這個過程充分激發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對梯形基本特征的認識能力。雖然有的小朋友剪的不是很到位,但我認為這是他們很寶貴的一個自主探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獲得了對梯形特征的直接經驗。值得說明一點的是希望各位家長多給孩子們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
當然,在這節課設計問題上,我做的還很不夠,很多問題問的比較隨意,準備的還有欠缺,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使小朋友在游戲中學到更多的知識。
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19
《有趣的圖形》是我們中班教研組的一次數學研課活動,教學目標是通過對比,讓幼兒感知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能夠區分三種幾何圖形。
活動前我們對活動的內容進行了討論,在確定這一內容時,教研組的老師們都覺得這一內容很簡單,但經過對中班幼兒認知特點的分析發現,中班的幼兒已有了粗淺的幾何概念,這一階段的幼兒雖然能正確地認識圓形、三角形、正方形,但他們不是從這些形狀的特征來認識,而是將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體相對照。因此,我們最終確定了《有趣的圖形》這一活動,讓孩子在游戲探索中對圖形產生興趣,并通過觀察、比較、想象、動手等,感知不同圖形的不同特征。 本次活動,除了讓幼兒感知圖形特征外,還有一個活動目的是探索兩種不同導入方式在同一教學內容中的課堂運用實效。
因此,執教的兩位老師在基本確定了活動過程后,對導入環節進行了重點的設計。兩個活動,我們分別運用了兩種導入方式:一種是實物直接導入,教師出示魔術袋引起幼兒興趣,然后通過讓幼兒摸一摸,通過對摸出的實物形狀的區別來初步感知三種圖形的基本特征。另一種是手指游戲變魔術導入,教師通過魔術變出三種圖形,然后通過與實物的對比感知三種圖形的基本特征。在執教過程中我們發現,兩種不同導入方式,都能激起幼兒的活動興趣,只是游戲的方法具有神秘感,并與下面環節有較好的銜接,因此能更快地調動幼兒的情緒,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兩次活動,幼兒參與性都較高,但同時活動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雖然我們在活動前對這一內容的目標定位進行了仔細的考慮斟酌,但在活動后發現,我們設置的其它幾個環節還是過于簡單,沒有將活動目標真正的達成,在最后環節中,孩子們在找找身邊的三種形狀時,對于正方形的認知出現了偏差。針對這一問題,我對自己的活動進行了反思。
根據活動目標, 我除了運用游戲讓幼兒感知圖形特征外,還必須在認識時讓幼兒用語言來描述圖形特征,通過多次的描述鞏固幼兒對圖形基本特征的認識。如:三角形:三個角三條邊;圓形:沒有角,圓溜溜;正方形:四邊一樣長,四角一樣大:教師在向幼兒正確描述圖形特征時,讓幼兒也來描述,通過多次尋找圖形,描述圖形來認知圖形特征。這樣在最后環節時或許就不會出現圖形區別時的偏差,而活動目標也會達成的更好。
一次教研組的研課活動,從內容的選擇確定到執教,從活動后的研課到反思,都給了老師很大的啟發,及時地反思,總結會給我收獲更多。
【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反思11-01
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03-29
幼兒園教育的教學反思11-10
幼兒園健康教育教學反思07-09
幼兒園教育的教學反思范文11-30
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反思范本10-31
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范文10-23
幼兒園教師教育教學反思06-09
2017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11-18
幼兒園大班教育教學反思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