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
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在于融會貫通,特別是通過關鍵的內容來掌握知識,把握全文,一詞引全文、動全身。通過詞句對比分析這種方法,與語感體驗和語言文字基本功訓練緊密相聯,是一種常用不衰的方法。
在教學《蒲公英》一課時,太陽公公的話是全文的關鍵,話中的詞語體現出強烈的美丑對比:“金光閃閃”“銀花朵朵”與“黑黝黝”。所以,在教學時我運用兩段話進行對比,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性,學生很容易就發現了兩個句子的不同。又利用填空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文字基本功。通過比較分析,學生明白了這些詞語在文章中的不同用意,在朗讀時,一個學生有意識的注意了朗讀的節奏,繪聲繪色的模仿太陽公公囑咐蒲公英的話,贏得了全班的.掌聲。聽的學生通過之前的對比分析,在聽后也能夠說出優點。說明學生初步理解了太陽公公話里的的意思。當然,對課文更深一層的含義沒有在此時深入挖掘,在這里只是為三、四自然段的學習做了充分的鋪墊。我覺得運用對比的方法能夠比較有效的解決閱讀教學中品詞析句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語言分析能力。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2
我國著名詞作家喬羽創作的《讓我們蕩起雙槳》是和優美的旋律聯系在一起的。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的歌詞成了小學語文的一篇課文,學生普遍被優美的旋律陶醉了。但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卻碰到了一些自己難以忘記的情景,每次都給我帶來了很深刻的反思和震撼。
教學這一課時,我們是要求孩子們經過了充分的讀書、預習,對“讀準讀通”已經沒有了問題。課堂上除了進行字詞的教學外,就是感受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意境,從而體會課文的主旨:孩子們的幸福生活是祖國人民和黨所給予的。
第一部分沒有什么問題,通過反復朗讀,孩子們感受了海面、小船、白塔、綠樹、紅墻的北海公園之美景,體會了孩子們盡情欣賞美景的心曠神怡。
第二部分課文內容是這樣的:
“紅領巾迎著太陽,陽光灑在海面上,水中魚兒望著我們,悄悄地聽我們愉快歌唱。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
這部分比起第一段更多了一種朝氣,更添了一份快樂,有明媚的陽光、有活潑的小魚,有愉快的歌聲,而且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相對于第一段更生動,更有活力,這進一步表現了孩子們在北海游玩的愉快心情。
讓我們蕩起雙槳》這課以前人教版六年級的教材中也有這一課,每次在教學中我都在學生激烈的爭論中有所反思和提高。為了“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的生活?”一句,課堂上有學生不同意大多數人的意見。為此,我干脆撒手讓課堂演變成了針鋒相對的辯論,而且是經常要用一節課的時間,雖然大大超出了自己教學計劃,但我認為還是很值得我去總結的。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3
在本節教學中,學生對空氣的探究有著極大的興趣,在以后的學習中,有關空氣的知識將不斷出現,因此學好本課,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激發學生探究空氣的興趣是十分重要的。這節課引導的好,就可以為整個單元的學習打下極好的基礎。
本課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空氣確實存在并占據空間,是借助水的幫助,通過空氣在水中形成氣泡來間接看到空氣。第二部分是我們周圍存在著空氣。在學生懂得通過實驗可以發現空氣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用別的實驗去發現我們周圍哪些地方有空氣。這部分是激發學生對周圍事物探索的興趣,調動學生運用所學本領的積極性。第三部分是空氣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在看、聽、說、玩中認識空氣與人類的密切關系。
空氣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味道、沒有氣味、透明的氣體,這些性質不能直接用眼睛觀察到。在本節課第一環節“找空氣”中,我充分放手給學生,使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想出了許多辦法來驗證了空氣的存在;在第二環節“稱空氣”中,用的是氣球,效果不太明顯,只有三個小組的實驗效果比較明顯。如果以后再次做這個實驗,一定要把實驗指導嚴格到位,如果操作中不夠嚴密,導致實驗不夠明顯,將收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第三環節“空氣會跑嗎?”這一實驗中,如果能給學生自己動手的時間,再明確集氣瓶的正確使用方法,相信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精心設計實驗,讓學生人人參與實驗,并在實驗中細心點撥,最后很自然地得出結論。在教學中,我積極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力求在學生學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探究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我主要采用“實驗法”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親身感受空氣存在,并占據一定空間。本課教學既需要學生之間團結合作,進行探究實驗,也需要學生多感觀參與學習,發揮每個學生手、腦、耳、眼、嘴等功能,讓他們動手做一做、動腦想一想、動耳聽一聽、動眼看一看、動嘴說一說,讓他們在五動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4
本課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外國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古代蘇格蘭王子布魯斯英勇抗擊侵略軍,但屢戰屢敗,幾乎喪失信心。后來看到蜘蛛結網,受到啟發,振作精神,經過第八次戰斗,終于趕跑了侵略軍,取得了最后的勝利。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 結合朗讀,滲透方法。學生剛升入三年級,不會完整、簡練地概括課文內容,在教學時,我循序漸進地提出問題,給學生恰當的引領。讓學生讀讀這個故事,看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他做了什么?學生在一次次概括的同時,我相機滲透概括課文內容時一定要講清前因后果,語言要簡練、明白。在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時讀表現布魯斯英勇抗戰的句子時,鼓勵學生邊談體會邊抓住重點詞語朗讀,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學會讀書方法。
2、 抓住重點,自讀自悟。布魯斯是從蜘蛛結網的現象中得到啟示的,那么蜘蛛是怎么結網的?我重點抓住第三自然段進行教學。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采用“找一找、劃一劃、寫一寫”的方式學習,找找相關的詞語,邊讀邊體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情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
3、 發揮想象,鼓勵表達。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怎樣去創設情景讓他盡情散發?每篇課文都會有一些地方讓學生來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的,本課中最后一小節寫王子“四處奔走,召集被打散的軍隊,動員人民起來抵抗。”就是文中的一個空白點,教學中我設計了布魯斯發表動員演說的環節,鼓勵學生為布魯斯發表演說。為了能讓學生切身體會到蜘蛛對布魯斯的影響,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布魯斯看到蜘蛛艱辛結網的一幕,他會想些什么?轉化角色,再現當時情景,激活學生的思維,讓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能力,體驗、感受的真實生活。
當然在教學中,還是存在著許多不足。指導朗讀第三段時,學生結合具體語句談體會有些零散;學生發揮想象表達上還不夠詳細,我沒有適當地引導孩子們要拓展開想;在認真聽學生回答,及時做出反應這方面還很欠缺,對學生的傾聽還不夠,當學生回答的問題不是自己所期望時,不能恰當地引導;教態還要再自然大方點;語言的力度還不夠,渲染的氣氛不到位,總之,目前迫切要做的就是在課堂的調控方面下功夫,提高臨場應變能力……
教學是一門藝術,我深刻地意識到要想打開藝術這扇大門,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距離,但我希望經過不懈的努力,那將不會是遙不可及的事情,而是會越來越近!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5
自上三年級的課以來,本課是用時較多的一課,但是效果并不明顯,且問題多多:如把“跨、舉”等字寫錯,爪的讀音弄不清楚,查字典的知識出現的問題尤多,寫不對大寫字母,音節寫不完整,部首弄不對,再查計劃數不對,釋義搞不清、選不對,用關聯詞造句不恰當,對比喻句判斷不對,開心表達不會仿寫,還有的忘做、漏做題目,可以說問題一大堆。
先從課堂找原因,學生聽課不認真,不用心,是我專注于講課,而忽視了學生聽課學習的效果,有的心不在焉,有的聽課不專心,學生被動的聽,而不是帶著問題主動的學,課堂是“要我學的”狀態,而不是“我要學的”狀態,因此我要改,把讀思說的課堂留給學生,讓給學生,刻意的留給學生,自己做一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者,而不是說者頭頭是道,而聽著被動地聽,聽不聽我也不知,會不會也不清楚,效果如何我更不知了。就從第20*《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的開始。
再者,關注學生學的效果,學中的問題,更主要的`提出問題讓學生試著解答,出現了問題讓學生討論后判斷對錯,指出其中錯誤的原因,讓學生知道錯誤的原因,讓學生嘗到學習知識的甘苦,求知的快樂。對于一些不適宜討論的錯誤要明確告訴學生正確答案,以免浪費時間,讓學生無所適從,為討論而討論,應該讓討論有價值,有意義。
對書寫中出現的問題,一要要求嚴格,二要在之前注意引導示范,保證書寫的時間,畢竟學生學寫鋼筆字的時間淺,應該實事求是地為孩子們創造輕松、舒適的寫字環境。
最不應該忽視的是學生的讀,可以說沒有讀就沒有課文的全面學,無論課前的讀,還是課堂學習過程中的讀,都必不可少。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6
《國徽》是一首瑯瑯上口的敘事兒童詩,充滿情趣,從學生身邊的小事出發,用敘述的手法描繪了三個畫面,寫出了小朋友對國徽的熱愛和崇敬。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路,注意為學生提供“讀”的機會,讓學生在讀中去感悟、去學習。
一、重視字詞教學。首先,注意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然后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的意思。例如“閃爍”“遼闊”,然后借助生活實際讓學生想象什么很遼闊,什么在閃爍?
二、“讀”是語文教學的生命線。朗讀應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以讀為本”,既是傳統語文教學的“回歸”,又是把準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和基本理念的體現。《國徽》這篇課文,從學生身邊的小事出發,引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這節課我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為主導,以多種方法地讀(自由讀、小組讀、男生讀、女生讀、師生合讀)為憑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感受和體會文章的愛國情感。
三、語文和生活是緊密相連。語文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是課程改革的一大特點。在教學中,我抓住詩歌中小男孩做的.小事引導學生聯系到自己,讓學生說一說“怎樣做才能為國徽添光彩?”讓學生置身于實際生活中,知道也可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表達對國徽、對祖國的熱愛,使學生覺得語文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從而培養他們愛語文學語文的熱情。
四、積極為學生搭建交流的平臺。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參與、教師積極引導的融洽的師生關系。學生先說自己平時是怎樣為國徽增光的,然后把自己講的寫下來,最后讀給同桌聽,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讓學生感受成就與成功,尋找分享與快樂的感覺。
五、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學生通過主動收集資料,就可以知道“國徽”是一個國家的標志和象征,它和國旗一樣,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尊嚴。
教學始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雖然我注意了評價方式的多樣化,但是我的評價語言還不夠生動,為了給孩子們帶來更多的快樂,還需加倍努力。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7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為秋雨,實際上在寫秋天。課文的內容豐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豐收的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全文語句優美,情感濃烈,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連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課前,我讓學生觀察身邊秋天的景物,收集秋天的圖畫,增加對秋天的感性認識。課中主要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為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悟秋天的美好,我將收集到的資料(黃黃的銀杏樹、火紅的楓葉、金黃的田野)展示在學生面前,點燃學生學習的興趣火花,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一種“樂之者”的.美好學習境界,再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細細品位。
我認為這節課,較成功之處一是復習導入比較巧妙。如鞏固生字詞我出示三組詞一組表示顏色,一組是疊詞,一組是動詞。讓學生在讀中找到規律,并指導顏色可以讀出自己的喜好,疊詞、動詞要根據意思讀(輕輕地就應該讀得輕一些)。這樣做既鞏固了生字詞,又為課堂的朗讀品悟奠定了基礎。復習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秋天的雨,藏著非常好聞的氣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
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
引導學生讀正確,讀得有感情。同時老師告訴學生這五句話連起來就是一首小詩,一首贊美秋天的小詩。然后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這些句子,學生發現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開頭,老師告訴學生課文每段都是圍繞這幾句話來寫的。初步讓學生了解總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跡。
當然這堂課還有不少遺憾:一是在引導學生學習第三段時完全可以更放手一些,讓學生自學,例如:在教“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和“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啊飄啊,郵來了秋天的涼爽。”我先請一位學生讀一讀,進行評價。沒有抓住“扇哪扇哪”讓學生體會它的妙用,從而更加體會句子的優美。備課時,我曾想過,能不能讓學生也來模仿說說類似的句式呢?實際上這是對學生語言能力創造的一個舉措,但后來沒有拓展開。
總之,備課時總覺得已考慮全面,課后卻總是留下諸多遺憾, 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放開手來,相信學生能行,這樣的課堂才是活的。只能有待于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完善。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8
教學目標:
1、能正確填寫詞語,摘錄課文中優美的詞語或精彩的句段。
2、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
3、感受北海公園的風景如畫,知道北海公園聞名于世界。從而為北京有這樣美好的地方感到自豪。
教學重點:感受北海公園的風景如畫,知道北海公園聞名于世界。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中優美語句的意思。
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重點課時)
體現新課程理念:本文詳細的介紹了北海公園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家園林。用優美的語言介紹了園內的湖光山色、園林建筑,展示了北海公園的美麗如畫,精致典雅。我用爭當小導游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實踐中學習語言文字,感受語言文字,同時配以課件生動真實的展現北海公園的美景,讓學生在積累運用語言的同時,體驗、感受公園的美,北京的美,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熱愛北京的情感。
教學目標:
1、能正確填寫詞語,摘錄課文中優美的詞語或精彩的句段。
2、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
3、感受北海公園的風景如畫,知道北海公園聞名于世界。從而為北京有這樣美好的地方感到自豪。
教學重點:感受北海公園的風景如畫,知道北海公園聞名于世界。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中優美語句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你們都去過哪些公園?生自由發言,說一說自己去過的公園給自己留下的印象。(困)
2、下面老師要帶你們到北海公園看看。(板書)北海公園
二、新授:
1、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指名讀課文。思考:北海公園給你留下最初印象是什么?
(板書)美麗的
3、我們到那里看一看怎么美,不過首先得把這節課的字詞讀準確。
出示:
皇家建筑瓊島蒼松翠柏宮殿廟宇
亭臺樓閣水面開闊一尊朱紅色
(指名讀,領讀,開火車讀。)
4、默讀課文,思考:介紹了那幾個景點?都有哪些特點?你是怎么知道的?
5、匯報:瓊島四面環水
白塔高大雄偉
五龍亭造型別致
三、細讀課文:
自學提示:讀你最喜歡的景點。說說是怎么寫清楚的?你準備怎么向大家介紹?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學生邊介紹,老師邊出示瓊島的`圖片。使學生感受瓊島的美麗。
2、指導朗讀。
3、利用填空的方式指導背誦。
4、這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1、學生邊介紹,老師邊出示白塔的課件。學生感受白塔的高大雄偉。
2、按由下至上的順序演示。感受白塔每一層的美麗。
3、指導朗讀。
4、這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1、學生邊介紹,老師邊出示五龍亭的課件。學生感受五龍亭的造型別致。
2、按由中間向兩邊,再由上至下介紹五龍亭。
3、指導朗讀。
4、這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用你收集的圖片,按一定的順序向大家介紹。(由下至上、中間向兩邊、從左向右等)
(指導學生把語言組織完整,介紹時能夠按照一定的順序。)
五、作業:朗讀課文。
板書:
22、美麗的北海公園
瓊島美麗如畫
白塔雄偉精美
五龍亭造型別致
課后反思:教師是新課堂的設計者、引領者,要重視教師語言的運用: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的話我的重復過多,語言還不夠凝練。關于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作為教學的補充資源,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以幫助學生增加感性意識,輔助學生加強對文本的理解。但是,怎樣將多媒體教學手段與文本學習完美融合,我做的還不夠。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9
《花鐘》一文通過牽牛花、午時花、夜來香分別提醒小白兔起床、吃午飯、睡覺,告訴了我們不同的花有不同的開花時間。課文抓住了每一種花說話時的神態、語言,形象地寫出了每一種花的特點,讓讀者眼前仿佛出現了這些可愛的花,從而激發了讀者進一步了解植物的興趣。字里行間充滿童趣,讀來瑯瑯上口,學生非常喜愛。我們都知道漢語是一種表意的語言,它的。許多妙處往往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教師講得再精彩,讀得再流暢,寫得再生動,也不能代替學生自己的學習,學生的能力還得在反反復復的聽說讀寫實踐中慢慢形成,逐步提高。語文教學應以重視學生自己的'反復誦讀、體味為主,以教師的講解、分析為輔。如果沒有讓學生真正地沉浸于文本,并自己“涵泳〞“咀嚼〞,其實是違反語言學習的心理規律的。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成功之處:
1、激發學生讀短文識字的興趣
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用于識字,用于了解課文內容,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利用其直觀、形象、生動、娛樂的特點,兼顧文本,讓學生隨文識字,發揮孩子們的想象力,也幫助學生尋找到了記憶的鑰匙,有效地提高了識字能力。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2、從小重視聽的訓練
聽說讀寫語文能力的培養過程中,進行聽的訓練十分必要的,本課教學通過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故事來導入課文,對全文進行整體感知,與此同時,培養了學生聽的習慣。
3、給學生充分的表現時機
〔1〕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尊重學生的個性和選擇。
〔2〕分角色朗讀課文,做動作輔助朗讀,比賽表演課文內容,讓學生充分表現。
4、限度地使用和發揮課文的作用
缺乏之處:
1、我覺得在課的結束局部可以安排一個質疑環節,讓學生對最末一節質疑,如:小白兔難道沒有這三種花,起床、吃午飯和睡覺就會忘記嗎?即告誡學生要自律,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這樣一來,既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又滲透了對學生道的教育。
2、課堂上我鼓勵表揚的方式單調,沒有照顧到不同學生的表現應該有不同的評價方式,而不是千篇一律的。
3、在理解文中的重點第二節中的隨文句式說話的層次性不明顯,過于簡單,對于把握文章的整體性不難,所以談不上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0
學習這篇課文時,我抓住重點內容——巧設質疑點,在探究中激活思維。抓住雷奈克為什么能夠從小孩玩蹺蹺板的游戲中獲得啟示,發明“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這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進行質疑。讓學生通過這一問題,觸摸雷奈克的內心世界。通過這樣的設計有針對性地培養三年級學生的質疑能力。當學生探究自己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時,思維就會更加活躍,思考就會更加深入,理解就會更加深刻。
在學習第二段時,留給學生更多的想象空間,利用它來引導學生通過想象,體會雷奈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勤于實踐,致力于醫學研究的精神。利用閱讀時在讀中聯想的.策略組織教學,了解發現的經過,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再按小組分角色演一演事情的經過。體會雷奈克的內心活動,讓學生在情境中體會。用討論、復述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發明聽診器的經過。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1
《拉薩的天空》是一篇意境優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細膩的筆觸和華美的語言描寫了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表達了一種向往和喜愛的情愫。課文語言精美,用詞準確、生動,比喻貼切,對拉薩的天空描寫細致而且形象,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激發學生審美情趣的好文章。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感受美景、細細品讀語言,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薩天空的美和藍。
一、圖片展示,激發興趣
對于置身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天空顯得不無特別之處。學生剛接觸這篇美文,雖然讀來滿口余香,但感情方面還是顯得陌生和遙遠。通觀全文,一個“藍”字貫穿始終,湛藍、藍寶石、藍天、藍得令人神往、藍晶晶,作者濃墨重彩去描繪眼中溢滿的“藍”,讓人無限神游于拉薩的天空上。此時,水到渠成地通過多媒體,展現拉薩天空藍的圖片,使得抽象的課文內容形象化了,靜態的課文內容動態化了,平面的課文內容立體化了,美侖美奐的畫面一下子拉近了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距離。叫人不由得對拉薩產生喜愛情感,為課文的下一步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抓住比喻句,品讀“藍”
課文中出現了2個比喻句,第一個出現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將湛藍、透亮的天空比作了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在教學中,我適時引導學生抓住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特點,即比喻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是有相似的地方的',讓學生通過畫面和美美地朗讀想象兩者的相似點,學生很自然地能夠說出天空藍得深、濃、純,從而更好的理解了“湛藍”這個詞,而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又體現了這天藍得沒有雜質,純凈至極。在多次品讀中,拉薩天空的主要特點“藍”不言而喻。最后通過美美地背誦,升華感悟,與作者產生共鳴。接下來,仍然抓住比喻句,簡單過渡到最后一個自然段,將拉薩的天空比作圣地的窗簾,比喻貼切、生動。學生更充滿了濃厚的興趣,想去拉開窗簾走進拉薩看一看。
三、找喜歡的語句,感知文本,以讀促悟
教學的本質是對話。《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為了體現這一全新的閱讀理念,我的教學設計立足于“閱讀文本”,引領學生反復觸摸文本語言,“披文入境”、“潛心會文”,實現教學的和諧互動,使閱讀教學過程變成一種動態性的、生成性的對話過程,在教學第2-4自然段時,通過讓學生找、劃自己喜歡的句子,把時間完全交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氛圍中,帶著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通過讀、談的方式來體會拉薩天空的美,讓他們學會感悟文本的語言。這種方式較好地實現了新課改中的教師角色轉換。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為學生學習創造了溫馨和諧的氛圍。
以上教學設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有不足之處:
一、預設不夠合理成熟
1、原想通過找比喻句的方式,自然過渡文本,實則三年級的學生剛接觸這種修辭手法,想要一下子找準確,確實不易。學生更容易與“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這樣的夸張手法混淆,1分鐘可以解決的問題,到了孩子這兒就是3-4分鐘,且效果并不明顯,達到了副作用。這不太明顯的比喻句其實可以放入學生找、劃的句子中,進一步感受拉薩天空的“藍”,教師可簡單告知,作者運用了貼切的比喻,將拉薩的天空比作圣地的窗簾,生動、形象。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比喻手法,品讀優美語言的同時又升華了對拉薩天空獨特特點的理解。
2、通過找喜歡的句子,想使課堂生成更加靈活。而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喜歡的句子往往是自己容易理解的句子,如文章的3、4自然段,通俗易懂,語言也很優美,孩子自然首選這些句子作為自己喜歡的句子。而這和我原本的預設相悖,本文重點是文章第二自然段,對于這一段的理解相比后文,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于是在品讀到此句時,下課鈴就打響了。教學環節預設不夠細致,導致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時間把握失控,頭重腳輕,顯得很不和諧。若能緊扣住“藍”這一主線,讓學生去找一找,劃一劃具體描寫描寫拉薩天空藍的語句,抓住關鍵詞展開想象,或許效果更佳。學生也很容易找到“純凈”、“明潔”這樣的關鍵詞。
二、品讀不夠到位、透徹
文中有這么一句“有貼著山頂的白云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凈;有拉薩河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加明潔。”如果讓學生光從字里行間去理解含義,去體驗作者的情感,是比較困難的。我抓住了排比修辭手法和找近義詞的方法讓學生記住了這一句,課后試想,這種記憶很有成效,但只是暫時的,還是應該通過語言本身來感悟記憶。通過圖片的展示,抓住兩個關鍵詞“純凈”、“明潔”,感受“湛藍”,再抓住“越發”和“更加”二詞,出示圖片,只見藍天之上,白云悠悠,白云下邊就是一座雄偉的山峰,山前是一片綠茵茵的草地,草地邊緣則有一條清亮亮的小河緩緩地流過。引導學生看圖進行對比,瞧,拉薩的藍天與白云、藍天與綠草,色調上產生的對比多么強烈,多么明朗,拉薩天空的純凈、明潔在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拿起書本細細地讀文,孩子們就深深地沉入了拉薩美麗的風景中,仿佛身臨其境,喜愛之情油然而生。接著通過范讀、指讀、評讀、配樂讀等方式,讓學生邊聽邊體會,邊讀邊感悟,使課堂上的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文本所描述的情境,把自己融入到課文的情節中去,我想這樣的教學設計更加的人性化,操作起來也會是事半功倍的。
三、教師課堂語言需要精煉。
上課語言羅嗦,語言不夠精簡。雖然在課堂中,我已經有意識在改變,但效果不太明顯,仍需要繼續努力,通過一次次的磨練,盡可能的讓課堂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陣地,而不是一味地灌輸。
四、課堂應關注每一位學生
關注學生,尤其是學困生方面還做得不夠,這樣優美的文章,也應讓他們參與進來,通過優美地朗讀,展示孩子的特長和進步,更好地激勵學生,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教師應該調整好心態,關注每個孩子的發展,我想這樣的目標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攜手共創。
課堂教學藝術,本身就是一門需要不斷完美的藝術,我在不斷的反思中前行,去探索更為扎實有效的教學方法,讓自己的課堂不斷迸發出蓬勃的活力與朝氣!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2
《一塊奶酪》是部編教材三年級語文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本節課,我的感受是:
成功之處:
一、采用學生自主識字,老師巧妙點撥的生字教學效果較好。
教師都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識字,然后向大家介紹自己的識字方法。這大大激發了孩子識字的熱情,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不但提高了識字效率,學生們也學得愉快而輕松。
二、以讀為本,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該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基于這個教學理念,我在教學《螞蟻隊長》中設計了“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的方法進行教學。
不足之處:
該放手就放手,略讀課文,正是放手的好機會,教師完全可以提供他們一個展示的平臺,讓他們在這一寬松、和諧、民主的平臺上,主動學習,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學習成果。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一塊奶酪教學反思3
《一塊奶酪》是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最后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乘著想象的翅膀,游歷奇妙的童話王國,看花兒跳舞,聽星星歌唱。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并試著自己編童話,寫童話。
《一塊奶酪》主要講述了一只螞蟻隊長在指揮一群小螞蟻搬運奶酪的途中,面對掉下來的一塊奶酪渣是吃還是不吃引發的風波,告訴孩子們要像螞蟻隊長一樣以身作則、嚴于律己、關愛幼小,同時也要學小螞蟻遵守團隊紀律,聽從指揮。整篇課文,語言表達淺顯易懂,貼近兒童,故事內容生動曲折,在螞蟻隊長一次次的內心掙扎矛盾中,吸引著讀者一步步往下讀,給人以深刻啟發和影響。
細細品析這篇文章,從課文的導讀可以看出學習本課主要有兩個任務,即了解課文圍繞一塊奶酪講了一件什么事和你喜不喜歡螞蟻隊長,理由是什么?
對于三年級的孩子要讀懂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不是難題,但如何把這件事用簡練的語言清楚明白地表達出來,卻是要讓他們在學習中不斷思考不斷挑戰來獲取的一項技巧。為了幫助孩子們能夠在歸納主要內容上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除了引導孩子們運用本單元前面幾篇課文及以前所學到的方法進行課前的自我嘗試概括,還需通過課堂上師生的交流分享,整合提升概括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概括做到簡練、清楚表達又不啰嗦。對于這樣一篇按事情發展順序來敘述的故事,引導孩子們找出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把這些要素找好了,便可以對孩子們的概括起到有效的鋪墊作用,這時孩子們不管是用哪種方法來概括,就輕松多了。
課文中對螞蟻隊長的語言、動作、心理的刻畫細致入微,可謂是這一個童話故事之所以能吸引讀者最重要的地方,引導孩子們在評價螞蟻隊長的'時候,需結合文本談自己評價的理由,這也是編者要讓孩子們沉入文本,細細品悟的意圖,為此,課堂上不在內容上做過多的解釋,更多的時間要引導孩子們去關注作者如何抓住這些細節刻畫來表現螞蟻隊長復雜矛盾的心理活動過程,同時學會遷移運用,將自己化身其中的一只小螞蟻,來創編自己的經歷,學會編寫童話,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
語文老師可能都是貪心的,慈悲的,恨不得把所有的東西都交給孩子,恨不得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有表現的機會,這也就造成了在時間的把握上出了問題,因此,對于略讀課的取舍問題仍需繼續思考,繼續摸索。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3
x x整堂課通過師生共學、自主探究、發散想象、主動積累等學習方法;體會人物心理,懂得且愿意主動關心、鼓勵他人,并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整個教學設計我以新課標精神為指導,以新課標理念為基礎,采用媒體直觀展示法,讀詞、讀句、到讀文的漸進式語文教學法等多種行之有效又契合語文課程特點的教學方法,使本堂課生動、扎實、有效而又亮點不斷閃現!
x x在教學過程中,每當孩子回答精彩時,我帶頭鼓掌,當某個學生鼓起勇氣舉起雙手時,讓學生給他鼓掌,當全班齊讀課文很棒時,讓學生自己給自己鼓掌,讓學生在掌聲中成長。看著學生因鼓掌而激動的臉龐,我不禁也深深感動了,不經意的一點掌聲對孩子來說意義非凡啊!我覺得教師要很好地運用學生的掌聲,讓學生在行動中體會掌聲的內涵,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本
x x整堂課,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整體感知、品讀領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這樣五個教學環節。其中第2-4自然段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為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后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走到一位同學邊,摸摸她的頭):英子,英子,你為什么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里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本,把自己當作英子,說:“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才來的新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么辦?”此時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郁的心理。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讓一位女同學上臺)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為小英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里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我又創設情境:“小朋友,此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么?”學生熱情的話語打動了我們:“別怕!我們不會嘲笑你!”“勇敢點!”等等,很感人。
x x當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的掌聲時,老師引導:快把這夸獎的掌聲響起來吧!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呀!無數的話語在英子心頭涌動,英子你想說:……“謝謝你們,你們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地面對生活。”“你們的愛使我終身難忘。我要自信地面對一切。”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郁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內容。
二、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體現語文的人文性特點
1、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x x如本節課重點指導第一次掌聲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閱讀中感悟。
x x整節課,以兩次掌聲為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后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升華。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4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我們可以感受到緊緊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三個重點字詞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在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做了點滴的探索。
精彩之處:
1、感受愿望,激發同情心
為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亞所“給予”的東西,教師先讓學生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從理解“如愿以償”一詞入手,什么叫‘如愿以償’?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么,教師為了使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中,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
2、感受陌生、理解“并不寬裕”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幾個問題引導學生讀文體會:“金吉婭是誰?她的好朋友嗎?(不是)你是從課文哪個詞語知道的?”為了更深刻的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并進一步理解金吉婭對小女孩的仁愛與體貼。想象“小女孩為什么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導學生跳出文本,聯系同齡孩子的生活需求,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其實這個洋娃娃不僅只是一個玩具,更是一個可以陪伴她、可以傾聽她的話語,可以帶給她溫暖的朋友。所以學生就可以深刻的體會到,金吉亞所“給予”給小女孩的是一種快樂,是一種溫暖,是一種愛,再次升華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創設情境,進行拓展與延伸
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么,教師為了使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讀金吉婭怎么做的句子,說說新的體會,在說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動,與金吉婭產生了情感共鳴,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潛移默化地賦予了文中人物鮮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4、再解題目,強化課文主題
當圣誕的鐘聲敲響,小女孩收到了金吉婭送給她的洋娃娃。她激動極了,她很想寫一封信感謝金吉婭,在此環節讓學代表小女孩寫一寫對金吉婭的感謝。最后,教師通過讓學生在回答“‘給予樹’是一棵什么樣的樹?”時,其實是讓學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種方法,即“給予樹是一棵實現夢想、滿足愿望的樹。”“給予樹是一棵充滿善良和仁愛的樹。”
不足之處:
雖然在這堂課上我做了精心的設計,但是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在朗讀上形式不夠多樣,比較單一,只是采用齊讀、男女讀。其次是對時間的把握不夠準確。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學方法還需不但改進,讓自主閱讀不僅僅流于形式,而是讓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得到真切提高。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5
為參加電子白板應用技能賽,我精心準備了這一課。《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課文。文章主要寫詩人王維離家兩年后的重陽節,看到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思緒萬千,提筆寫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抒發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這首詩用詞自然、凝練,真切地道出了詩人思鄉情濃,也成為表達思鄉之情的千古名篇。文詩對照是本文一大特色。明白如話的語言,貼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距離,為學生理解詩句、體驗情感,作好了鋪墊。基于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我制訂了三個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2.抓住重點詞句,詩文結合,理解詩句,能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家鄉親人的思想感情
3.在讀文悟詩中,感受古詩文的魅力。
為達成目標,我采取了創設情境、抓重點詞句、品讀感悟、想象畫面等教學策略。整堂課學生思維活躍,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電子白板在教學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情境創設,營造氛圍:
課伊始,就通過電子白板出示望月圖,加上背景音樂的渲染和老師深情的描述,將學生帶入到悠遠的思鄉情境中去。課上多處用圖片、音樂營造氛圍,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比如:古人過節的畫面,張開了學生想象的翅膀,仿佛穿越回到了唐朝、回到了長安,來到了節日的長安街。
二、視頻呈現,示范引領。
配樂朗誦視頻深深吸引了學生,打動了學生。此時學生的欣賞、模仿所收到的效果是老師任何的說教都無法比擬的'。
三、靈活調用,消除疑點。
預設到學生對“山東”的理解會出現歧義,設計從白板素材庫中調出地圖,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免去了老師備課時上網查詢、下載的辛勞。
四、便捷展示,激發欲望。
當把學生書寫的古詩通過實物投影展示出來以后,學生驚呼聲不斷,欲望已被大大的激活。。
但是,在白板的使用上還存在諸多問題,還需不斷探索。比如:對軟件的使用掌握還不夠全面,沒能最大程度發揮其優勢;操作還不夠嫻熟,不能得心應手的運用。較之以前用幻燈片演示美感不足,視頻、音頻播放不夠便捷。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19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2-03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7-24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08-24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掌聲》教學反思07-29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國徽》教學反思07-29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7-31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蜜蜂》教學反思06-29
淺析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7-20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風箏》教學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