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1
泰戈爾有一句名言說得好"我們把世界看錯了,卻反而說世界欺騙了我們"。我們面對的是少年兒童,是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珍貴的生命,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幅生動的畫卷,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愛他們。
1、和諧課堂,快樂學習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園地,教師工作的根據地,我們應該重視課堂教學。把和諧帶入課堂,使課堂充滿活力。只有在寬松、平等、和諧、生動、充滿活力的氛圍,才能誘發學生的創造興趣,創造思維。教師的教學藝術不僅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應把愉快與熱情傳給學生,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心情愉快充滿激情地投入數學學習中去。
2、生活課堂,更有意義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與生活永遠無法割舍。離開生活的數學是蒼白無力的。數學只有在實踐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數學的生命之源。
教師應盡力創設情景、創造條件,將課堂與學生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激發思維。如我們學習《四邊形》一章中,判斷“等底等高的兩個平行四邊形拼在一起還是平行四邊形”咋一看沒錯。但通過實踐動手操作就會發現“等底等高的兩個平行四邊形拼在一起不一定還是平行四邊形”。
3、靈活課堂,輕松學習
學生不是學習機器,教師應合理科學安排。改變超強度、大題量、機械訓練,用時間加汗水提高成績的陳舊做法,要提倡精講精練。只講思路、講方法、引導自己去發現、去探索,把學生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把思維過程還給學生,培養激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如教學“一個鈍角中去掉一個銳角,剩下的是什么角”就不能固定一個答案。再如估算“390×15”答案可以是7800,也可以是8000。凡事不可一概而論,要學生靈活掌握及運用。而實際生活中如“四年級同學去秋游。每套車票和門票49元,大約準備多少錢?”算式49×104這里49看作50,但104則看作110不能看作100,這樣才合理更實際。
面對應用題不得死板硬套,應掌握方法,有些題有多種解法。有的題可從問題著手,有的題則從已知條件著手。只有掌握了方法,舉一反三,就可做到輕輕松松學好數學。
4、幽默課堂,充滿活力
一個有幽默感的人,定受大家的.喜愛,幽默驅趕煩惱,帶來歡笑。學生也喜歡有幽默感的教師,在教學中恰倒好處的課堂幽默,完全可驅趕學習的疲勞,活躍課堂氣氛。同時能開拓學生思維的敏捷和判斷力,能進一步融洽師生關系。如一次一學生在課堂老往后轉,還不時說話,我看了他幾回,他仍然旁若無人視而不見,我不動聲色走到他身前,話鋒一轉提高嗓門對著他說“你屁股上按了滾珠兒啥”從來沒有聽過這句話的同學一下全樂了全變精神了,看著這位同學會心地笑。接著我意外發現這下所有的學生都聚精會神地聽,仿佛一下精神百倍。此時此刻我頓時明白,幽默讓我讓學生得到美的體驗,感受到幽默的魅力。
總之,數學教學充滿學問充滿魅力,數學課堂更是魅力無窮。教師只有做有心人,善學善鉆善創新數學課堂就會生機勃勃,課堂會更精彩。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2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中位數代表的概念,能根據所給信息求出相應的數據代表。
2.合具體情境體會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三者的差別,能初步選擇恰當的數據代表對數據做出自己的判斷。
3.培養學生對統計數據從多角度進行全面的分析,從而避免機械的、片面的解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中位數、眾數等數據代表的概念。
難點:選擇恰當的數據代表對數據做出判斷。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出課題
課件顯示:問題1:數據誤導:
某次數學考試,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 其他同學的成績為1個100分,4個90分, 22個80分,以及一個2分和一個10分。
婷婷計算出全班的平均分為77分,所以婷婷告訴媽媽說,自己這次成績在班上處于“中上水平”。
師:婷婷有欺騙媽媽嗎?
師:平均數是我們常用的一個數據代表,但是在這里,利用平均數把倒數第三的分數說成處于班級的“中上水平”顯然有投機取巧之嫌,大家思考: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
師:你對此有何評價?
師:類似的受平均數誤導例子還是很多的。婷婷的爸爸的公司在一次招聘時就出現了如下的情景。
問題2 阿沖應聘
(先請一位同學給畫面編一段話。然后提問:略)
(二)交流對話,探究新知
提出一個真實的問題,揭示學生認識上的.矛盾,產生新的疑點,引起學生對“平均水平”的認知沖突,從而引入中位數和眾數的概念.
(三)梳理概括,形成結構
(四)應用新知,體驗成功
我們自己也試著把學過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
(六)變式練習,擴展新知
(結合課件)議一議: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都有哪些自己的特點?
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以下內容展開:
平均數:充分利用數據所提供信息,應用最為 廣泛,但…
中位數:計算簡單,受極端值影響較小,但…
眾數:當一組數據中有些數據多次重復出現時,眾數往往是人們尤為關心的一個量.
下面由我們自己去收集一組生活中的數據,然后再選擇恰當的數據代表來說明本組數據的特征。
(教師發給每個小組一張《活動報告單》,深入到學生活動中,適當答疑)
(教師視課堂具體的時間的情況選擇是否講解:假如你是一名廠長……)
(五)反饋評價,提示作業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各有所長,也各有其短。請你分別結合具體實例,說明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各自的現實意義。
總結:今天我們都學到哪些知識?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3
《百分數的應用》這一單元是在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學會了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并能用分數四則運算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如何應用百分數的意義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如何溝通百分數與分數等數學知識與方法之間的內在聯系,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就成了本單元學習的目標。
回顧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其實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關鍵點:
一、以百分數的意義為突破口,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探索算法
百分數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其實質是用一種特定的形式(百分數)表示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系。無論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還是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關鍵都是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能正確判斷把什么量看作標準,即我們通常說的單位“1”。
例如:求A是B的百分之幾?是A與B兩個量直接比較,以B作標準,列式:A÷B;求A比B多百分之幾?可以理解為求A比B多的部分相當于標準量B的百分之幾,可以用(A-B)÷B,也可以用A÷B-1。其實兩種算法、兩種思路最終都是求A比B多的部分相當于B的百分之幾。至于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多少,涉及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出現的“增加了百分之幾”、“降低了百分之幾”等等,只要同學們理解了這些概念的含義,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都是一樣。
二、以分數乘法的意義為主線,理清數量之間的關系,選擇算法
分數乘法的`意義——“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是解決分數、百分數實際問題的一條主線。無論是關于納稅、利息、折扣的實際問題,還是解決稍復雜的百分數問題,都離不開對基本數量關系的分析與理解。只有切實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掌握解決百分數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考方法,并溝通各種具體方法之間的聯系,才能對百分數的應用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例如:納稅就是解決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要從實際問題中尋找數學問題,如營業稅是按營業額的5%上繳,即求營業額的5%是多少,把這種數量關系納入原有的經驗系統,學生就會想到用乘法計算。關于利息和折扣的實際問題也是如此,關鍵是要引導學生抓住“求什么的百分之幾是多少”進行思考。如打“八折”就是按原價的80%出售,基本數量關系是“原價×80%=實際售價”,根據乘法算式因數與積的關系,想必同學們會清楚,當告訴我們原價怎么求實際售價,如果知道實際售價也不難求出原價。
解決較復雜的百分數問題,是本單元教學的難點。難就難在以下兩點。一數量關系理不清;二為圖省事,該列方程不想列方程。其實,萬變不離其宗,根本還是要抓住“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用乘法計算”。如女生人數是男生的80%,可以得出“男生人數×80%=女生人數”;十月份的用水量比九月份節約20%,可以得出:“九月份的用水量-九月份的20%=十月份的用水量”。從這些關鍵句里我們一定要找準單位“1”,即理解題中的百分數是表示什么量的百分之幾,然后再理清題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
為了降低理解難度,請同學們在分析題意時,首先要加強對分數、百分數意義的理解,充分利用“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這個基本數量關系,合理選擇列算式還是列方程解題。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4
約分的學習比較難,主要因為學習需要首先掌握公因數、最大公因數、分數的基本性質,學習好約分之后也能為之后的分數加減法的結果處理打好基礎。所以在本課程的學習中,我把重點放在了先期知識的復習與鞏固,所以在課程的開始先從小游戲涂卡片,就是讓學生給圓形卡片涂色,一分鐘看能涂多少,最先完成的同學上臺分享作品并告訴大家涂色部分占圓形的比例,并解釋為什么,這氧復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之后,在開始約分的.學習。
約分的學習先從定義來看“把一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除以公因數,分數的值不變,這個過程叫約分”,這個定義同學難以理解,單純的數字與定義過于抽象,我決定從生活出發,告訴學生約分就是把分子分母共同擁有的公因數去掉的過程,去掉公因數分數的值是不變的。練習題,我發現少部分同學能約分到最簡分數,但是大部分同學還會保留一兩個公因數,怎么樣能判斷我們約分已經約到最簡分數了呢?大家想想,可以互相討論以下。陸陸續續大家也都發現了,那就是分子分母公因數只剩下1的時候就是最簡分數。比如分子是1或者分子分母相鄰數等等。
在教學中利用好深度學習的方法,結合生活,找到與學生的融匯點,順利切入主題,再讓學生自己發掘知識,活躍課堂氣氛。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5
摘 要:新課程改革以來,信息技術以其直觀、生動、形象等優勢受廣大教師和學生的尊受。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同樣的一節課,使用不同設計風格的多媒體課件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盡相同。因此,如何合理的設計、使用多媒體課件是我們在教學之前應該深思的問題。只有正確、合理地使用多媒體課件才能更好地完成課程教學的要求。
關鍵詞:數學教學;信息技術;多媒體課件;找規律
我們正在經歷一個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只有我們的教育要先于時代的發展社會才能進步。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信息技術已頻頻走入課堂,并以其直觀、生動、形象等特征服務與數學教學,為數學教育的發展創造了無可比擬的教學效益。這種技術將我們難以呈現的教學情境、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練習等,用聲音或靜態、動態的圖像任意地結合在一起,讓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活躍了起來。我在使用過程中親身感受到了它的優勢,但也發現了一些使用不當的問題。下面我就以二年級下冊《找規律》為例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
1.激活教學情境,使學生深入教學氛圍,深化主題。數學教學中有很多內容都需要從生活中總結歸納、引入課堂,因此,只有教師講或是用書中的主題圖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的認識也較為片面。如《找規律》一課,直接出示主題圖,內容就顯得單一,而且有為了講課本而特意編題的嫌疑,像把學生生拉硬拽到課堂中。而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師可以提前把生活中各種有規律排列的圖片、場景集中起來,展現給學生,既生動又形象,學生也樂意去觀察。自然會發現這一些圖片和場景中存在著共同點,就是有規律。這樣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主題內容。并且因為是學生自己發現的,學習興趣也高,也使學生加深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的`認識。
2.簡化難點,優化數學過程。數學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其操作性強,光讓學生聽和看并不能讓他們牢固掌握知識,只有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達到教學目的。在二年級下冊《找規律》這節中,規律是有一定難度的,只有在腦中形成動態的變化影像,學生才能理解。利用教具操作是有局限性的,逐行逐列之間的變化很難連貫地展示,但有了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動畫的形式,過程鮮明、有連續性。讓學生的思維能從實物的變化中抽象出變化規律的模型,再動手操作時就不會手足無措。
3.激發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改善對數學的認識。魯迅曾預言:用活動的電影來教學生,一定比教員的講義好,將來恐怕要變成這樣的。是的,時代進步了,教學課堂也在不斷改革。現代化教學手段,正以形象性、生動性、情趣性、直觀性、快速性代替教師的講和寫的教學手段。如《找規律》這節課因為有生動、真實的多媒體課件,學生從開課就對這節課很有興趣。集中注意力去觀察,從觀察中發現規律、思考規律并操作發現的規律,從而創造新的規律。正是因為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圖片、聲音、動態的影像等多種媒體相結合構建了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使數學變得生活化、趣味化。學生才能始終保持興奮、愉悅,對知識保持高度渴求的狀態,在無意識間吸收了大量知識。讓學生學得輕松,變聽課為主人,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產生了優化的效果。
多媒體課件如果運用得當,與數學課堂教學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就能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但隨著多媒體課件的廣泛應用,也有人認為:信息技術與一支筆、一塊黑板在本質上并沒有區別,都只是一個輔助工具而已。所以,它的運用必須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必須前提,若一味貪圖它的熱鬧就會走彎路。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6
在教學本冊《數的比較》之前,學生已經學過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種物品的多少,能用20以內的數序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并已掌握了100以內的數序(當然中重度除外),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是在此基礎上教學的。此刻,我反思的是這其中的第一個環節,認識大于號和小于號。以前學習多和少都是用具體形象的事物來進行比較。現在要比較兩個數的大小,而且要用>、<來表示,是一種感知上的過渡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想要過渡得好的關鍵還是舊知識的遷移,把所要學習的知識和已學的知識銜接起來。
遵循小步子,多循環的原則,我在導入過程中,用了很多實物來演示,讓學生說說哪些多哪些少,憑直觀觀察,就一些中重度的學生也能看出,哪些多哪些少。有了這樣的過渡,學生的已有知識又喚回來了,但目的是不僅僅停留在原有認知上,而要把舊知識遷移到新知識上。例1是通過比較蘋果和梨的個數同樣多,引出兩種數量相等。出示例圖時,學生都在數是幾個,結果我沒問多少個,我問:發現它們有什么關系?學生一下子就說出一樣多,都是四個。中重度的學生也緊跟的說出是一樣。這對于他們來講是比較容易掌握的環節。所以我也沒有浪費很多時間去講解,只用一句簡短的話概括:表示兩個數相等用等號=,如4等于4,寫作4=4,讀作4等于4。之后,也舉了很多例子,再說明幾遍。
等到學生基本掌握之后,我就進入了下一個環節,教學例2,認識>和<。過渡時,我設置疑問,問:兩數相等用等于號,不一樣了,用什么符號表示呢?緊接著,我出示例2圖,小雞和小鴨、三角形和圓形。學生忙著數數,我讓他們先不用急著數,用眼睛看看,哪些多,哪些少,這樣學生很快就回答是小雞、圓形多,小鴨、三角形少。為達到教學目標,我進一步講解:這就說明他們之間有多有少,不是相等的。那么相等用等于號,不相等用什么呢?不等號有兩種-----大于號和小于號。接著我讓學生數數,數后我板書。在我板書后,學生這下都蒙了,不認識這兩個符號,不懂得應該怎么樣讀。借例題我進行一番講解:小雞5只,小鴨3只,5只比3只多,所以5比3大,寫作5>3。三角形5個,圓形6個,5個比6個少,所以5比6小,寫作5<6。講解完后又帶領學生讀了幾遍。為了讓學生記住兩個不等號的讀法,我又向學生說明:主要看左邊,把大于號小于號看成口,左邊張大嘴就是大于號,閉著嘴就是小于號。讀式子的時候,我指著左邊,讓學生反復的練習,最后基本能分清楚大于號和小于號了。在分清楚之后,我設計了一個小小的.課堂游戲,我教他們用手勢語來判斷大于號和小于號。(是<的,伸出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其余手指握緊;是>的,則伸出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然后出示1到9九張卡片,發給九位學生,告訴同學,這九位是數字王國成員中不可少的,他們現在要進行比賽,比比誰的年齡大。你們用手勢語來表示,老師分別請兩位學生上來,下面的同學紛紛舉起手勢,剛剛開始可以說是手無足措,都亂了,后來才慢慢適應了。這節課就在游戲中結束了。
目的是基本達到了,輕度學生基本掌握,中度學生初步掌握,可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游戲這一環節,學生的情緒激昂,他們可能注重的是游戲本身的趣味,而忽視了活動能給他們所帶來的認識。還有鼓勵做得太少,雖然知道有些學生是用猜的,但是也是應該給與表揚,至少參與其中了,不能給予忽視。這節課突出的瑕庇是玩與學的結合不是那么的理想。通過不斷的反思,我想今后,我會在教學中不斷有突破的。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7
筆者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很好的發展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因素。
一、體現一個“主”字
這里所說的“主”字指的是:課堂的主陣地、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首先要充分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我們的教學活動主要以課堂教學的形式進行,學生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都是通過課堂教學進行的。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學生潛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每位學生的發展是課堂教學,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也是衡量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時,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從哲學角度分析,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本。所以,課堂上我們要善于把學生推向主體,讓學生唱主角。讓學生通過自身積極的思維活動,自主參與,親身經歷學習過程,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再次,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新課標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改變過去那種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把教師和學生從枯燥乏味的講解和被動接受的痛苦中解放出來。課堂上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教師要導得巧、導得活、導得適時,學生才能學得有趣、學得輕松、學得生動活潑;如果教師當演員,學生當觀眾,就很容易造成高耗、低效、死板的課堂教學。
二、抓住一個“思”字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是通過思維活動實現的,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習的效果。實踐中我們發現,優質的數學課堂無不時時處處閃爍著思維的火花,在數學課堂上思維是“魂”,抓住了思維訓練就能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設計與實施教學時,要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為出發點,注意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思維素材,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思辯的機會,使學生在思維活動過程中逐步掌握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抽象概括的邏輯思維方法,教會學生有理、有據、有序地思考與解決問題。
三、突出一個“活”字
這里所說的“活”字指的是:課堂教學的靈活性。一方面,課堂教學本身就是師生共同完成的雙邊活動過程,在這個活動過程中,不僅有教者的教學預設,而且伴隨著教學過程的展開必然會有新的生成,這就需要教師靈活的作出調整,千萬不能死搬教案,對課堂上產生的動態生成不聞不問。因此,教師要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錘煉自己,以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駕馭課堂的水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靈活而精當的處理和運用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的東西,活化課堂。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實踐表明,一個人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下,學習的效率是很高的,那么,課堂上我們怎樣才能讓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呢?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首先,教師要增強思維意識,在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中,始終把激活數學思維放在首位。其次,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更應該創設一些學生喜聞樂見、貼近學生生活、生動活潑而又蘊涵著一些思維力度的數學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被吸引到學習中來。第三,教學過程中,教者要善于不斷把問題引向深入,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思考問題,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重視一個“練”字
必要的練習是鞏固與強化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在數學課堂上更不容忽視,實踐中我們發現許多教師不能很好的處理“練”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練的目的性不夠明確,針對性不強,隨意性大;練的習題不夠精選,思維難易度把握不準,層次性不夠明顯;不能正確處理練與講的關系,以講代練或以練代講的現象普遍存在等等。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正確理解練習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擺正練與講的關系,還要精心設計習題,做到精練、巧練、及時練。我相信,只要我們重視“練”,課堂中注意讓學生充分“練”,就一定能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
五、講究一個“創”字
課堂教學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創新,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更需要創新,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那么,面對新教材我們怎樣結合學生實際活化教材?怎樣選擇恰當的內容呈現方式?怎樣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方式?這些都需要我們教師大膽創新,講究教學藝術。教學創新是有基礎的,這個基礎就是對新課標的理解與把握、對教材的鉆研、對學生生活實際的了解。所以,我們要不斷學習新課標、理解新課標、實踐新課標,潛心鉆研教材,走進學生的數學生活世界。只要我們有強烈的創新意識,不斷追求創新,勇于實踐,就一定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而又促進學生發展的創新之路。我們的課堂教學會因為創新而更加有效,會因為創新而更加多姿多彩,我們的學生也會因為創新而更加愛數學,在數學的課堂上他們將得到更大的收獲,得到更好的發展。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8
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鼓勵,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例如在討論“圓的周長是不是直徑”時,有的學生運用直觀的“看”、“比”或“量”的方法來判斷半圓弧比直徑長,而有的學生卻運用“兩點之間的曲線比線段長”來推理,這是兩種不同水平的思維。最后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從具體思維水平又引向抽象邏輯思維水平,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象這樣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測,在操作中驗證,在交流中發現,在閱讀中理解,使課堂形成多方的互動,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不僅僅是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態度、思想、方法,是一種探究的品質,這對他們后續知識的學習將有較大的影響,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本節課的教學采用操作和演示,講解和嘗試練習相結合的方法,使新課與練習有機地融為一體,做到講與練,相結合。
1、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合理利用教材
對于圓柱體側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嚴格遵循主體性原則,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發現,促進知識的遷移,使學生輕松地理解掌握圓柱側面面積的計算方法,較好地突破難點。
2、直觀演示和實際操作相結合
通過直觀演示和實際操作,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和探索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新知。
3、講解與練習相結合
本節課,改變了傳統的先講后練的教學模式,做到講、練結合,貫穿教學的始終,使練習隨著講解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在練習表面積的實際應用時,又很自然地進行了“進一法”的教學,使講、練,真正做到了有機結合,學生學習的知識是有效的、實用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和運用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9
體積單位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沒參照物對空間觀念正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的學生來說,容易把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混淆。在教學前,我廣泛收集教具,如飲料瓶、油瓶等,到教具室、實驗室借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量杯、量筒、滴管,親自用卡紙做一個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在教學時,我充分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操作等活動加深學生對體積單位的'實際感受。如讓4個學生大致圍出1立方米的空間。尤其是容積單位的感受如出示500毫升的綠茶、280ml的營養快線、和學生一起用量杯量出2.5升的水,用滴管數出1毫升到底有幾滴等等。教學后,學生在做練習時,如給實際生活物品填上適當的體積單位,準確率挺高的。課后我在想可能是學生真的充分感受了體積單位,看來只要我們課前備好課,做好充分的準備,再抽象的內容大部分學生也是能消化的。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10
班級授課制的課堂教學,以統一化的集體教學為特點,強調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檢測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設的全班學生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的一致性為前提,教學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課,首先應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就意味著承認差異,因材施教。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制約著學習的結果,由此而產生的差異將導致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數學學習傾向。承認學生的差異性,并不意味著搞“填平補齊”,而是在致力于絕大多數中等水平學生發展的同時,還要使那些在數學方面學有余力的優生脫穎而出,學有困難的學生學有所得,達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應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與學生個體或教師與學生群體的單一課堂交往模式,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立體結構;應有效地采用活動化、探索性的學習方式,通過合作、討論、交流,發揮“學習共同體”的作用;應在練習層次上“上不封頂,下要保底”;應對某些特殊學生(特優或學困)給予特殊政策;應使課堂成為每一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舞臺。
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反思6
我覺得數學教學是一項非常有趣而有研究意義的工作。在數學課上,有思維比拼,也有對錯辯論,有積極的合作,也有巔峰的對決。如今的教學和我們兒時接受的教學方式真的是千差萬別,我們機械的模仿和固定的思維已經不能被這些小精靈們所接受和滿足,他們個個使勁渾身解數,在展示自己的個性思維和奇妙方法,像是在演繹精彩而又真實的數學童話故事。不知不覺,挑戰成了孩子們喜歡的學習方式,甚至是挑戰我,已經開始要求我坐到他們中間去聽發言的學生講課。在學生這種研究的勁頭下,我怎么可能不被感染,也想好好研究一下這門課的教學,樂在其中,相識恨晚。在實施生本教育的過程中,我多次嘗試、反思、總結,較深的體會有:
1、放手讓孩子創新,適合他們的年齡階段的'創新。
我們確實比學生考慮事情要周全,也就不自覺的想為他們安排好一切,包括要學生怎么去想,怎么去做,但是我們想的不一定被學生喜歡和接受,所以還是讓他們回歸這個年齡段最真實和最自然的思維形式,自由的生成一些創新的東西。數學課上在講十幾減幾的題目時,有不少他或許是沒認真聽老師的課,或許是他就是愿意那么去想,他就愿意把12—4分解成12—3—1,在我看來沒有必要,這和12—4有什么區別,但是人家就是喜歡這么分解,而且又做不錯,那我們有什么理由說不好呢?顯然書上沒有提倡這種做法。如果讓學生去編書,他們也許會加入這種方法。
2、教師要教的少,讓學生學的多。
這一點是生本教育最根本的一點體現吧,封住自己的嘴的同時,意味著教師要做大量的工作。如何讓學生學的多,怎么樣學生才愿意學。課前的準備工作不言而喻是很有挑戰的,如何在課前設計有趣味性、有探索興趣的問題,這是一節成功研討課的關鍵。起初,預習并不順利,學生只是作為一項任務把它完成,再加上孩子的識字寫字能力還很差,所以預習作業往往完成的不佳。低齡兒童對自己的要求不高,自主學習的能力當然就不是很強,但是對于挑戰性的任務甚感興趣,比如,和別人比賽誰的方法好,誰學會的快,誰能自己解決較有難度的事情,誰是第一個完成任務的優勝者。正是基于這些易刺激學生大腦興奮的誘因,我在預習中多加入了挑戰性的問題解決,學生的興致提高,已能慢慢主動提高作業的質量,多展示自己的想法。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11
二年級,在整個小學階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學期數學教學是落實對兒童少年的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判斷、推理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等。著眼于發展學生數學能力,通過讓學生多了解數學知識的來源和用途,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次課上,我在教學設計上力圖體現“尊重學生,注重學生”,使學生建立“做數學”的理念,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實效性。
1、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
我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整個課堂氣氛活躍,通過擺一擺,配一配、連一連、讓學生在獨立嘗試解決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匯報都興致勃勃,參與熱情很高。
2、注重層次性和思考性。
活動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具有層次性。如“兩兩配”到“三二配”最后到“二四配”,由易到難,重視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使學生互相啟發,共同提高。本節課我盡量設計些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這些教學內容很具有層次性和思考性。通過這幾個活動,不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3、注重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問題和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問題是培養學生的一種數感、一種生活問題數學化的感悟。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則是檢驗學生思維的有序性。
搭配要按一定的順序,才能不重復、不遺漏。教學中力求做到問題的提出具體、明確、到位。有效的引導學生思維有具體逐步過渡到抽象。抓住學生的認知起點,為學生提供了充分探索與交流的空間,水到渠成的讓學生掌握了搭配的規律并提升歸納了解決此類問題的策略。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1、問題的提出不夠明確,是不是能夠放手,讓學生自己試著提下呢?
2、課堂的教學語言不夠嚴謹,特別是有些過渡處理的較為生硬。
3、課堂教學的評價有待進一步改進。
總之,這節《搭配中的學問》的課堂教學,雖然關注了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走進課堂,使數學教學更具體;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有助于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培養創新思維。但是,課堂教學總是有許多的遺憾、許多的瑕疵,在許多的細節中一定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需要我進一步反思和總結。
通過低段組教師的交流與討論后,由我來執教這一節課,我覺得也是給我一次煅練的機會。經過兩次的教學后,感受頗多,現反思如下: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這個內容的教學與以往的相比有很大的區別:老教材特別強調被乘數和乘數的位置,要求列出的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數當做被乘數,把份數當做乘數,位置不能顛倒。而新教材則著重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感悟乘法的意義。"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一節概念課,內容比較抽象。在設計方案時,我思考如何實現新課程標準所明確指出的"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因此,讓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的產生過程是有其必要性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學生所熟悉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自主動手操作,觀察,探究,思考,對乘法產生親切感,逐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呢?
一,創設情境,參與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來進行導入,并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進行學習,產生學習新知的需要。
二,發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通過觀察加法算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讓學生認識相同加數。在說與寫長長的同數連加算式的活動中,使學生親身體驗到相同加數連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確確實實很麻煩,從而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怎樣讀簡便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出一種比較簡單的表示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匯報情況,適時地引出乘法。這樣學生可以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乘法的知識并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了簡化的加法,有了自己的簡化方法之后才呈現出來的。這樣的教學不再是教師機械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得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
三,應用新知,自主練習,解決生活問題。
這是本節課的練習環節。先通過觀察公園游樂場的情景圖,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這些問題中自主選擇,并用今天學習的乘法知識解決問題。再呈現一些鞏固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地體會到乘法的意義,乘法與加法之間的關系。最后一道開放題。放手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促使學生發現不同的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教學思想。在活動中練習,在練習中交流鞏固,雙基得到了很好的落,開闊了思維,培養了能力。
四,學生小結,暢談收獲,前后呼應。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引導學生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從而培養他們的歸納能力。
但課無完課,在教學中,有的環節點得不夠多,不夠透。特別是在說乘法意義的環節中,學生對于幾個幾的理解還沒有到位。還有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評價與練習的處理上不夠到位,特別是第一節試教時,練習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有點走過場的味道。在第二次教學時雖然注意到了這一點,但處理得還是有點倉促。在時間的安排上也需要一定地調整,分配得不是很貼切。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12
新課程改革實驗以來,大家越來越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的數學課堂也逐漸變得真實而生動,教學的設計樸實而又創新,學生學得扎實而又愉快。
本節課是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垂直與平行》。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由于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系,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哪些線是交叉的,哪些線是不交叉的。因此我們在課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在同一平面內,不交叉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交叉里有一種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思維的層面來。針對本節課,我主要把握以下幾點:
1、準確把握教學起點,努力還學生一個“真實”的數學課堂。
本節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從復習有關“直線”知識入手,喚起學生的回憶,為新知的探究學習做了較好的街接準備。同時,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的興趣,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吸引、感染學生。
2、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教學手段樸實無華。
回顧在《垂直與平行》的課堂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以分類為主線”展開探究活動,提出“在無限大的平面上同學們想象的兩條直線的樣子畫下來?”“能不能把這幾種情況進行分分類?”這樣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通過想一想、畫一畫、分一分、說一說等多種活動進行觀察、思考,逐步認識到: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兩種情況。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通過分類,分層理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發現數學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發現垂直與平行現象。
在處理教學難點“在同一平面內”時,我利用課件出示一個長方體,在長方體的不同面上畫兩條不相交的直線,提問學生是否平行,幫助學生理解垂直與平行關系“必須在同一平面內”,直觀到位。
3、新知的訓練點和拓展點扎實有效。除了從主題圖中找垂直與平行現象,從生活中找,從身邊找,還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通過這些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進一步拓展知識面,使學生克服學習數學的枯燥感。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過程中來,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當然,樸實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實不是為了展示平淡無奇,扎實不是簡單重復的機械操作和訓練。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要充分應用數學課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實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我們的課堂活起來,讓我們的學生動起來,讓課堂融入我們的智慧和思考,讓課堂充滿勃勃生機。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也有不少不足之處,如1、重難點處理速度較快,后進生沒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學中應因材施教,照顧后進生。2、有一名學生的發言不夠準確,我沒有及時指正出來。3、時間把握不夠好,后面還有一個小環節沒有完成,學生們也失去了一個自我小結、交流的機會,這也算是一個遺憾吧。
總之,面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新理念”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乘法估算》教學反思這節課一開始我用估一估幾個數,讓學生回顧知識,為本節課進行的數學活動作好鋪墊,接著創設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主動參與到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的教學中去,使學生體會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我發現在教學中有幾點值得思考:
1、在估算教學中,這是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確合理的運用估算,而不能盲目套用四舍五入法。例題的解決出現了多種方案:104×49 如算成110×50,104×50,100×49,100×50,100×45。怎樣使學生能自己感受到第四種算法的合理性,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在討論中慢慢發現了前兩種方法的優越性。符合實際又方便計算,體會到了估算帶給我們的捷便。
2、通過練習讓學生理解,在進行乘法估算時根據實際情況有時要是把兩個因數都要估小,有時要把兩個因數都估大,有時要把一個因數估大,另一個因數估小??。
3、只有在實際情境中,才能產生多樣化的估算方法。單純地進行機械的估算訓練,是難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只有結合曰常生活進行訓練,體驗估算的方法,明確估算還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用,才能提高學生估算能力。
三、《垂直與平行》教學反思
垂直與平行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由于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系,而且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無論是走在寬廣的大街上,還是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里,環顧左右應該都不缺少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哪些線是交叉的,哪些線是不交叉的。因此我們在課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在同一平面內,不交叉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交叉里有一種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思維的層面來。鑒于此,在課的開始部分,通過用鉛筆擺一擺,讓學生在白紙上去畫不同位置的兩條直線,然后從學生的作品中選出代表性的畫法進行分類,從而引出平行與垂直的概念。再通過讓學生去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的互相平行與互相垂直的現象,加深學生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最后通過找、擺等環節,在學生進一步認識垂直與平行的同時,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通過欣賞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感受數學的意義。
1、在課的.開始階段,我先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在一個很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接著,又出現了一條直線,那么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會怎樣?請同學們睜開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線的位置畫出來。這樣,以空間想象為切入點,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在無限大的平面內出現兩條直線,并要求學生把想象出的兩條直線畫下來,直接進入純數學研究的氛圍,創設這樣純數學研究的問題情境,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感染和吸引學生,并有利于學生展開研究,特別是為較深層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礎,做好過渡,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
2、讓孩子在體驗中去感悟知識。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我緊接著追問了一句:為什么要加上“互相”兩個字?問題一拋出,我就后悔了,因為孩子們剛剛才對“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馬上讓他們去說“為什么”,可想而知,學生被我問得一頭霧水,只有很少幾個學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說幾句。后來在評課的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有同感。作為比較抽象的概念性知識,必須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去感悟,如光用口頭解釋,只會事倍功半。其實,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現的時機上還應再考慮、再斟酌。我校周老師建議,這個問題其實在讓學生說了兩條平行直線的關系以后,再拋出這樣的效果就會更好一些。
3、準備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紙上畫了一組平行線,讓學生觀察是否平行,然后左右對折白紙,讓學生觀察兩條直線是否還平行,由于太倉促,只有部分學生能夠看出并理解兩條直線不在同一平面了,如果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再去想象一下,效果會更好。
4、時間把握不夠好,后面還有一個環節,兩條直線互相垂直順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夠好。
四、對“魚”與“漁”的思考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經常掛在嘴邊,在自己的課堂上往往是教著教著,忘了“授漁”的事兒,一門心思撲到“授魚”上去了。聽了兩節區名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一課,給了我深刻地啟示。執教老師的精彩設計將學生的研究引向了深入。給我最深的印象的是知識和方法并行,在簡單中挖掘“不簡單”。教師不僅僅是在“授魚”,傳授知識,更是在“授漁”,教給方法。執教老師從“零件”和“關系”兩個方面研究平面圖形的方法。課一始,老師提出了研究的方法,我們在認識一個圖形的時候,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研究。一是看這個圖形含有多少個零件?(板書:零件)二是看零件和零件之間有哪些關系?(板書:關系)然后通過學生小組活動交流,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它是研究一切圖形的方法。這正是老師設計的精彩之處。教給了學生這個方法后,對后面的學習認識梯形、三角形、圓,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打下了基礎。
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學生每一個結論的得出是建立在學生實驗驗證的基礎上,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尋找驗證的方法。這些任務都是學生在學習小組內自己動手合作完成的。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研究中更加主動,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知識也會更加印象深刻。
我們經常強調學生的經驗,實際上我們小學數學就是經驗的數學,每堂課都給學生這樣的訓練,對他將來的發展是有益的,同時我們老師也得到了解放,“教是為了不教”自然也就會得到實現。在聽課過程中也產生了這樣的思考和困惑。在我們數學課堂上什么樣的內容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提出來也供大家討論。
五、如何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這說明,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今后的發展將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學期新接了兩個四年級的新班,發現很多孩子都缺乏認真的品質,更缺乏認真檢查的習慣,做完作業就交,好像只要寫完了就萬事大吉了。可交上來的作業總是這錯那錯,而改錯又要跑幾趟,老師指一個改一個,同樣的錯誤就不知道一起改。我在反思他們錯誤的原因,平時注意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努力,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首先要認真、正確地審題。正確審題是做對題的關鍵。要教給學生審題的方法:在審題時,把重點的字、詞點出來,要明確題目讓我們做什么;一道題到底有幾個要求,每個要求的具體內容是什么,一步一步地有序完成。如:在估算部分的《課外作業》上有一道練習題,是讓學生先估算,再準確計算,很多孩子都想當然地估算完了了事。在學習畫平行四邊形的高時,有一道作業題的要求是給下面的平行四邊形畫出兩條不同的高,由于學生不認真審題,不是只畫了一條高,就是畫的兩條高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借此機會,我又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審題。只有在典型題例面前,才更有說服力。
其次是要教會學生檢查題目的方法。很多學生所謂檢查就是把題目從頭到尾看一遍,其實是走馬觀花,一點用處也沒有。不同的題型檢查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如:填空題、選擇題檢查時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剛才做的一樣;計算題要用驗算的方法檢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運算檢驗等,如果是方程,就把未知數的值代入方程檢驗;應用題必須先弄清題意,再從問題入手,分析應用題,列式是否正確,同時更不能忽略檢查計算是否正確等,當然也可以根據題意將求出的結果代入題中檢查??這些方法在考試時尤其重要有效。
第三,計算實驗中,學生改錯前先找錯因的方法,廣泛適用于平時的作業。如果有條件面批,就讓學生說說錯誤的原因。當然,錯因要堅決杜絕“粗心”、“不認真”“做錯了”等毫無意義的字眼,這些都浮于表面,沒有實際作用。要讓學生從是否抄錯題開始檢查,在查計算方法,如果計算方法對了,就查具體哪一步出錯了,為什么會出這樣的錯誤等。就像醫生治病一樣,必須找到“病根”,才能“對癥下藥”,達到根治的效果,使學生盡量少犯,甚至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計算能力自然就會逐步提高。
總之,培養學生細心檢查,是在培養學生的一種習慣,而習慣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養成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貫穿在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堅持嚴格要求,示范誘導,反復訓練,才能取得預想的結果。
六、規范細節,才能越走越遠
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新課的第一節,讀數,我決定一切從最簡單的開始。越是簡單的東西越容易接近數學的本質。開課,我從最簡單、最原始的數數開始,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使學生自然的進入新知,大多數時間我喜歡潤物細無聲的感覺,就是不知不覺中使學生進入新知的研究,那種故弄玄虛,為新知鳴鑼開道的導入好像越來越不感冒了。隨著精心設計的數的出現,學生讀數節奏越來越慢,讀法也不盡統一整齊,如9999,10000,10001……我們開始慢下來,去研究讀法不統一的數,去研究讀得比較困難的數,逐漸的尋找讀數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輕松,順利實現了難度上的過渡。
規范細節,才能越走越遠。當讀數的時候,我強化了細節程序的規范,這是我在這單元的一個重要做法,即規定讀數前必須用虛線分級,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劃上分級線,分對級,基本就不會出現讀錯寫錯數的現象。
我想寫數對于學生來說,比讀數要難,特別是中間有0的情況是更是寫數的難點。深入思考之后,認為仍然要強調建立四位一級的概念,細節程序上我進行了這樣的規范即先劃分級線,寫萬級一般不會錯,寫個級時寫上4條小橫線再填。練習中有不少學生出現了三位一級,如1569300,擾,于是,我又進行了一下對比,使學生明確中國的讀數習慣和國際統一的讀數習慣的異同。再次強調,寫數也可先寫一條分級線,對應的是萬字,然后再分別去填寫萬級和個級。在求近似數,改寫成以億為單位的數時,盡管我已經憑借經驗對這節容易出錯的部分作了充分預設,學生出錯又有新花樣。我采用的細節規范是:先劃出分級線,再用三角標出省略尾數的最高位,然后四舍五入的得出結果,結合其中的道理,配合相應程序,大大降低了低級錯誤。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細。從簡單出發,深入研究,可以變難為易,將細節之處作規范,做成程序,可以深入淺出,便于學生有章可循,聽說外海小學規定學生每天喝六杯水,具體到喝的時間,教師的監督,使之落到實處,可見其用心良苦,做事之細,一方面充分體恤家長的心情,另一方面大事做細,才可以做得更長久,我想我還要堅持下去。
七、《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
《積的變化規律》是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從中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充分參與積的變化這個規律的發現,讓學生在充分地觀察、大量的舉例中去感悟積的變化的規律,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初步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讓學生自己經歷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體問題——歸納發現規律——解釋說明規律——舉例驗證規律。讓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給學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間,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索與交流。老師只是適時補充或糾正。我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既注重了基礎知識的鞏固,又注意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我不僅使學生了解課本上的積的變化規律:兩數想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就乘(或除以)幾;我還通過練習,讓學生感知了: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
另一個因數除以(或乘)幾,積不變的規律;兩數相乘,兩個因數分別擴大若干倍,積就擴大兩因數擴大倍數的積的倍數。如:6×2=12 60×20=1200。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我認為平時的教學不應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適合自己,適合學生,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課堂上的一個現象就是:學生通過舉例、觀察對積的變化規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學生在描述規律時,語言總是不夠準確、表述總是不夠完整。“語言表達是學生思維的全面展現”,學生們對于新知內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語言描繪去反饋,當學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時,我想:首先應該反思的是我們的教學是否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當學生真正明白了一道、兩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題目后,怎樣概括,而不是讓學生就題論題似乎也是個問題。今后我要不斷嘗試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怎樣抓住一些關鍵的例子、抓住一些關鍵的詞語讓學生去推敲、去體會,最終引導學生完整、準確地描述出積變化的規律,并通過一些重點詞的理解,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規律,構建起完整的認知體系。切不可因為怕耽誤進度、怕麻煩、怕羅嗦而剝奪了學生說的權利,剝奪了鍛煉學生思維的機會,使主導霸道地代替了主體。
另外,只有讓學生真正深刻地理解規律,才能熟練、恰當地運用規律,而不是生搬硬套。例如:1、貨車在普通公路上以45千米/時的速度行駛,4小時可以行多少千米?8小時呢?12小時呢?
2、一塊長方形的果園,長是18米,面積是108平方米。如果長不變,寬擴大3倍,擴大后的果園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很顯然,這兩道題用積的變化規律來解決是最簡便快捷的方法。而學生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積的變化規律,才會活學活用,而不至于再用老法子去繞圈解決,從而使學生更深體會到學數學、用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八、課后反思-計算器的教學是否應該在教材中出現
當我教完計算器這一內容后,學生就很依賴計算器,什么都用計算器來算,我很矛盾,我們是不是杜絕學生把計算器帶入學校呢?把這一知識點放在第一單元傳授合適嗎?
于是,我晚上躺在床上又重新打開教參與大本教案,尋找專家把有關計算器教學放在這一冊的真正用意,因為我想專家把計算器放在這一單元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了,也肯定會考慮到學生在后面的學習中會使用計算器的情況。
教師用書上說,這冊是整數四則運算的終結,學生面對多位數的乘除法時,計算就非常苦惱,學生把計算器當救星,我們應該理解,但我們不能放任,用計算器來代替口算估算筆算,那是行不通的。
一味的杜絕只能增加師生之間的敵對意識。我們應該對計算器計算這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它的好處,也要正確看待它的壞處,將高年級學生的問題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判斷如何合理使用計算器。
那老師該怎么辦呢?
各有各的方法,但我認為老師不能杜絕,要正確的引導和疏導,曉以利害。平時加強管理,特別是課堂和作業中計算器使用的管理,明確計算器的用途,將口算,估算,筆算和計算器計算做比較,讓學生切實利用計算器,起到更好,更大的作用。
教材中也考慮到這一點,學生的依賴性,所以也有相應的內容安排進去,就需要老師們深入的研究如何管理。教材給我們指明了方向。
第一、利用計算器對大數計算方面的找規律,激發學生巧算心算的能力,把計算和探索規律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既讓學生學習了用計算器的方法,又激發了學生探索數學奧妙的興趣,還培養了學生觀察,推理的能力。通過學習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計算器在日常生活,生產實踐的作用。
第二、利用計算器進行檢查口算估算筆算,明確利用計算器計算的步驟,先口算,然后估算,然后筆算,最后才是計算器計算來檢查。如果不利用計算器就可以計算,檢查,我們就不能用計算器來算。
第三,根據實際生活經驗,使他們認識到在實際生活中并不是每一次計算都可以使用計算器,計算器的使用會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具備一定的口算,估算,筆算的能力,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
所以,老師們要讓學生有利用計算器計算的機會,也要讓學生知道,該什么時候使用計算器。簡單的計算,我們不能使用計算器,計算器是要在非常復雜的計算時,才使用,另外使用計算器是為了準確的檢查錯誤,發現錯誤要仔細檢查自己在計算時的問題所在,千萬要強調學生不能在用計算器計算出來后馬上就把正確答案抄到題目里面,對自己的錯誤要仔細研究。
所以我個人認為,不能埋怨計算器,也不要埋怨教材編寫的問題了,計算器的使用的確是必要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去操作,如何去引導,讓學生認識到計算的作用,也認識到計算器生活中的局限性,讓學生在計算能力方面得到提高,熟練掌握多位數的計算方法。
九、課后反思:角的度量
教學開始,我從生活中的常用物品椅子導入,創設情景讓學生判斷那張椅子坐得舒服,引發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得到靠背角度起著關鍵的作用,自然而然的聯想到測量靠背角度工具——量角器。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問題,激起學生認識量角器的內在動力。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出示下面三張椅子問學生,你覺得那張椅子會坐得舒服點呢,為什么?
學生回答第三把椅子坐著舒服,因為靠背與座位的角度人們坐起來比較適宜。
學生回答后小結:根據剛才同學的回答,看來椅子坐的舒不舒服,其靠背的角度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哪位同學有辦法知道他們的角度?
教師歸納:同學們想的方法都很巧妙,但它們都有一定的誤差,而且在實際生活中尤其是不方便運用這些方法,想要方便、準確的確定角的大小,就要用到量角的工具——量角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角的度量。(板書課題:角的度量)。
十、《角》教學反思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量角的單位和學習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大小。怎么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個難點,什么時候從內圈看,什么時候看外圈是學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學中的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復雜,尤其是對于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說,是一次關于手與腦的挑戰。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掌握這些知識點,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動腦、動口“做數學”的時機,從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問題意思。
認識量角器這一環節,先讓學生觀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發現了什么?同桌討論,全班交流,新鮮的事物總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學生的觀察是認真的,仔細的,匯報發現也很積極,我給予肯定和表揚,然后引導歸納小結,這個環節學生自主探究學完,從中體驗了探索的樂趣。緊接著提出怎樣用量角器去量一個角呢?激發學生往下學習的欲望。
學生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看到的只是一個靜態的、完整的角,還沒有認識到角是由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而成,量角時為什么量角器中間那個點對準角的頂點,零線對準角的一邊,另一邊看刻度,對于角的旋轉過程和方向沒有建立表象加以認識,自然讀角的刻度時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況看外刻度線上的數或內刻度線上的數,盡管有的同學會量,也不知所措,說不出理由,因為學生的理解抽象思維遠遜于對形象的記憶,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去尋找量角的方法,中心對準角的頂點,就意味著量角器上有角的頂點,零線對準角的一條邊,另一條邊旋轉到量角器的另一條刻度線上,說明你要量的角就是量角器上形成的這個角。教學時發現學生比較容易認錯刻度,因為每條長刻度線上都有兩個數,這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我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有什么好方法來突破這個難點,之后請學生發言。有的說:“與量角器的零刻度線重合的這條邊對著的0是在內圈的,另一條邊就看內圈的數字,如果對著的0是在外圈的,另一條邊就看外圈的數字。”還有的說:“我先判斷畫的角如果是銳角就認刻度線上的小數,如果是鈍角就認刻度線上的大數。”
在這個時機引導總結出量角的方法:
“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另一邊認刻度,內外分清楚。”還真不能小看學生的力量,他們總結的方法很適合大家用。這樣給學生留出思考和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得出的結論,比教師一一講授要好。
此外,近階段本人教學收獲是:在上常態課時,有時會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讓學生朝自己設定的方向發展,通過觀察我發現,其實學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體驗,在教學時要關注這些,選取合理的因素加以利用。給學生提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空間,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取得不同的進步。
十一、把一個大數變成“億”或“萬”做單位的數
教學把一個大數變成“億”或“萬”做單位的數時,發現只講算理,讓學生理解,再應用,對于理解力較差的學生而言,這個知識點確實有些抽象,較難理解,出錯率較多。
于是,經過思考與實踐后,發現用簡單的口訣讓學生先記憶方法,用口訣練習較多的題目后,不易理解的知識,就在慢慢的練習中,消化理解了。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我的小竅門:
口訣:“一圈、二看、三省略”
如:把1276270000變成“億”做單位的數。
一圈:題目讓我們把數變成誰做單位的,我們就把哪一位圈起來。現在讓我們變成“億”做單位的,所以我們就把億位上的“2”圈起來;
二看:看圈后面的第一個數,運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判斷它需不需要向前面的數進“1”。1276270000; +1
三省略:“12”變成“13”后,圈后面的的數字省略,加“億”字。 整個變化過程:1276270000=12≈1300000000=13億
注:其實此類題目還要根據問題的不同,靈活處理。
1、變成“萬”或“億”做單位的數,可用上面的方法;
2、省略“萬”或“億”后面的為數時,最后一步,只需把圈后面的
數字都變成“0”即可。
如:1276270000=1276270000≈1300000000
我們也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下“1300000000”與“13億”的異同點。他們的大小是相同的,但所表示的意義不同。
“1300000000”表示13億個1,計數單位是“一或個”;
“13億”表示13個一億,計數單位是“億”;
之所以會發明“13億”這種技術方法,是為了書寫,辨別起來更加方便、簡潔。
今后學習了小數后,我們還會更進一步、更準確的把大數變成用“億”或“萬”做單位的數。
如:1276270000=12.7627億
十二、教學疑問
在教學《平行四邊形》一課時,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小組合作,通過測量等方法,發現平行四邊形邊及角的特點。
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操作,匯報時,強調了“對角相等,對邊相等”的特點,對于對邊平行很少能考慮到。老師提醒后,也能發現,但在他們的意識里,對邊相等記憶、理解得更深刻。
所以在讓學生總結“你認為,什么樣的圖形是平行四邊形”時,很多同學都說:“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就是平行四邊形”。可是,書上的定義是:“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做練習時,很多學生還是填寫:(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不知這種填寫答案是否也算正確呢?
十三、末尾帶“0”的數怎樣計算不容易出錯
在三位數乘兩位數末尾帶“0”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計算中,不是把積末尾的零少寫,就是在積的末尾多添零,怎樣才能不讓學生出錯呢?
經過思考,我想到了在大數的認識教學中的分級方法。把因數末尾的“0”也按分級的方法那樣用虛線分開,這樣在計算時就會與乘積末尾的“0”分開,學生出錯的就少了。
例如: × 我把這種方法交給了學生,并且要求學生在豎式上把因數末尾的“0”,用虛線分開,這樣積的末尾到底寫幾個“0”,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在實際的計算中學生的錯誤真的減少了。
十四、漂亮的十進制計數法
我喜歡數學,其中十進制計數法更讓我對數學古人佩服的五體投地,這是何等的智慧?簡單的十個數字因為這種聰明的方法,變化無窮,大數小數全部搞定。所以每次教到這部分內容,我都試圖將自己的這份佩服感染給學生。多年前,曾經上過這節的公開課,有數的發展歷史引入,隆重推出十進制計數法。這次因為是剛合校,投影電腦都沒有到位,無法展開給學生,只能口頭介紹,效果大打折扣,還好,孩子們的眼神告訴我,他們很感興趣,在我的極力渲染之下,漸漸溢出欽佩之意,心下暗喜。于是游戲上場。十進制計數法中讓學生扎實的理解數位、計數單位,數級十分重要,為了讓孩子們切身理解,我讓他們自己變身計數單位,那他的座位自然就是數位了,按順序排列,一排就成了一個生動的數位順序表,每個孩子身臨其中,樂滋滋的接受組數,解釋數的任務,以此讓學生真正走進了數位順序表,而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死記硬背,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同樣的數字在不同的數位上意義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讓一個孩子來當數字9他在數位順序表示上移動,大家說出它代表的意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一向不主張孩子死記硬背,因為我當學生的時候就特別不喜歡背東西。為了讓孩子們記住數位順序表,我還想到了一種方法,試了幾次,效果不錯:用左手四個指頭表示個級,大拇指表示萬,然后類推,這樣就把數位順表帶在了手上,隨時都可以用。對于一些有困難的學生幫助比較大。一直在朝著這樣一個方向努力:讓數學學習更接近數學的本質,讓數學課堂更多一點文化氣息,有時覺得自己像個聲嘶力竭的叫賣者,總是見縫插針的把中國數學文化的點滴加入課堂,希望能夠多多少少的滲進學生的思想之中,有時候看到一些孩子茫然的眼神,就覺得很可悲,希望我的努力能多少改變他們一點點。
十五、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一課,在對教材進行仔細地分析后,設計了如下的教學思路:通過復習四邊形,開門見山,為學習新知識作準備。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13
教學反思,就是通過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促進經驗積累,改進教學實踐,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華東師大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其中所說的教學反思,絕不僅僅是數量的問題,更意味著廣泛閱讀教育教學書籍,提高自身理論水平;認真記錄教學得失,增長教學經驗;深入反思教學環節,豐富教學智慧。也就是說,我們在寫課后反思時,既要重視完成學校規定的數量,更要保證課后反思的質量,使課后反思真正達到促進教師發展的作用。
課后反思的內容,可以有以下幾種:
1、記成功之處:如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
2、記失誤之處:對疏漏失誤之處進行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的反思和剖析,能使之成為以后再教時應吸取的教訓。
3、記教學機智:記課堂生成的資源,一些偶發事件和瞬間靈感,自己是如何處理的,這樣處理收到了怎樣的效果,由此產生了什么感觸。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14
通過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以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針對應用題的特殊性,我覺得在平時的應用題教學中,應重點加強審題習慣、正確分析數量關系的習慣和檢驗習慣的培養。
1、教會學生讀題方法,培養學生正確的讀題習慣
要解決一個問題,首先就要理解這個問題。找準數量關系,進行分析解答。
(1)培養認真讀題的習慣
讀題可以默讀,也可以朗讀。讀題時要認真仔細地把題讀一兩遍,邊讀邊想。通過讀題,對該題的具體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知道題的具體內容是一件什么事件,并能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把題意復述出來。
(2)培養正確分析數量關系的習慣
這一步主要是弄清題目基本結構,找出關鍵句、詞并弄清他們所表示的`意義;找出哪些是已知條件,哪些是間接條件,題目求的問題是什么;找出已知條件和間接條件、條件與所求問題間的數量關系;并用直觀圖示表示出來。例如:五年級有學生214人,比六年級的學生少34人,六年級有學生多少人?把題中的關鍵句五年級比六年級學生少34人反過來讀,就是六年級的人數比五年級人數多34人。讀題時養成這種習慣,有利于弄清兩種量誰多誰少,較好理解題意、解題時避免見多就加,見少就減的錯誤。
(3)分析綜合確定解題思路
分析綜合確定解題思路,就是在上述兩步的基礎上,運用自己所學知識,分析直接條件、間接條件和問題之間的相互聯系。通過分析它們之間的聯系,找出解決問題所需要條件,把間接條件轉化成直接條件,提出解題方法,確定計算順序。
2、注重應用題檢驗習慣的培養
在應用題教學中,檢驗是不可缺少的一環。要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檢驗應用題的方法,逐步養成自覺檢驗的學習習慣。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把檢驗作為學生解答應用題的必要步驟長期堅持下去,這樣,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步養成自覺檢驗的良好學習習慣。
常用檢驗方法有以下幾種:
(1)聯系實際檢驗法。如求得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齡是26歲,可判斷計算結果是錯誤的。
(2)估算比較檢驗法。如在求平均數應用題時,平均數必須在最大數與最小數之間。
(3)代入檢驗法。如列方程解應用題。
(4)替換檢驗法。用另一種方法解題,然后比較結果進行檢驗。除此以外,還要對解題細節進行檢驗。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15
素質教育推行到今天,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明確所要講授新課的教學目標是一個教師最基本的教學技能,也是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很多教師卻做不到這些。大部分教師都認為自己的教學目標很明確,自己想要講什么,想要教會學生什么,都會明確記錄下來,并且認真按照執行,以為這樣就行了。殊不知,教師的教學內容可不僅是教會學生知識,還要教會學生為什么學、怎樣學等;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技能,還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具體來講,教師只是教給了學生關于教材的內容,在課堂上不停地說教,幾乎占據了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學生完全沒有發揮的機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為了教而教,為了板書而板書,為了上課而上課,就是沒有為了學生。一堂課下來,讓我們感覺不是教師在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反而是學生在幫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可見,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教學目標是不準確的,沒有根據學生而設定的教學目標是不正確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以課堂為載體,時時處處想到學生,將培養學生素質和能力為最終目標。
二、教學方法不正確
教師的教學方法指的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如何把知識傳達給學生。表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就是教師要研究教的問題,而不是研究學生怎樣學的問題。教師的課堂教學需要給學生設定一定的教學情境,這是一種學生吸收知識、內化知識的過程。但是現在的很多教師只是強調課堂教學的外化作用,忽視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時是不同步的,他們心里想到了卻不見得能夠說出來;明明自己會做但不一定能夠講解得出來,而教師偏偏要花大把的時間在給學生講解上;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析問題的'能力,把學會的知識用在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上,可很多教師還是要把時間放在幾道抽象的應用題上,讓學生算來算去,結果卻因此打消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影響了學生對數學內容的學習。教師教學過程的設計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做出合理的教學安排,使其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因此,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設置教學環節,無須學生太多的考慮。但實際上,很多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感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直處于被動狀態,成為了教師教學的工具。比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應用題時,時常會把解決應用題所用到的知識提前給學生準備好,而不是讓學生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被限制在一個固定的范圍內,不利于學習和提高。另外,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多媒體等教學軟件不斷引入教學,本應該給教師的教學增添生機和活力,但很多教師盲目追求所謂的“新穎”“時尚”,過多地使用教學設備,甚至濫用,過分強調多媒體的作用,減少了學生的活動時間,不但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效果,反而影響了教師的教學。那么,什么樣的方法才是教學的好方法,能夠促進教師的教學呢?我以為,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研究:首先,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明確真正的教育目標。觀念決定行為。當今世界是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是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各種信息層出不窮,我們已經沒有精力去把所有的知識都學會,也不可能全部學完。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讓學生學會適應社會、適應時代的發展節奏,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教會學生終生學習的生存理念。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明白自己的任務,明確自己的責任,在數學教學中,既要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又要積極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意識,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信心。這樣,教師就不會因為學生成績不好而生氣;就不會為了單方面追求形式完美而設計課堂效果;就不會為了片面追求及格率、升學率而進行“應試教育”。如此,我們的數學課堂才會出現生機和活力,煥發新的青春。其次,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課程改革的成敗。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這方面的特點越來越突出。在實行百分制的時候,量化學生的分數就可以評價教師的成果。隨著等級制的到來,這種本來能量化的東西也變得模糊了。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用更好的心態、更高的境界來看待自己的工作。比如,開始實行等級制時,教師討論給學生的應用題評分的問題:如果一道應用題的解答正確,只是答語寫錯了,這題是否算過關。按常規這當然應該算,因為這不影響對學生學習水平的評價。但有的教師認為如果這樣,那干脆告訴學生一律不寫答語,反正不影響成績。這一個很小的問題恰恰反映出改革給我們帶來的新課題,我們要以更高的思想素質對待今天的改革,要自覺主動地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并不是立即見成效的學生學習習慣、創新能力、學習興趣、思維能力的培養上。
總之,數學教師只有真正具備了較高的素質,才能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地方、成長的搖籃,才能在教學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使課堂教學真正收獲實效。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教學反思11-10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06
小學數學教學的反思12-14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11-15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1-09
有關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07-03
小學數學減法教學反思11-27
【推薦】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25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熱門】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