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精選]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
不論是有經驗的或剛參加工作的教師要上好課,必先學會制定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方案,學會根據不同的教材、不同年級的學生完成不同的語文教學設計。這是保證教師順利地、成功地走上講臺、完成教學任務的第一步。小學案例分析的目的是對以往的教學進行反思,小結,他的最終目的是使小學語文教學實現最優化。所謂最優化,就是教學投入少,而又能達到高效率,使全班學生的語文學習都能達到優良水平。要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最優化,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正如《新課標》所提出的“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發展什么?學生的發展應是德、智、體、美全面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發展”和“傳授”是根本不同的,“傳授”主要靠教師的灌輸,學生被動的接受;而“發展”主要靠學生內部的動力作用小學語文教學論文,使自身的素質和個性得到提高。教師要給予必要的、適當的指導、激勵。小學生的語文素質有明確要求:“小學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這段話既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也是對小學語文素質的全面概括。語文素質雖然主要指語文能力,但語文能力還與思想、思維、情感、文化知識、學習習慣等品質密切相關。所以說,語文素質也就是做人的素質。通過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發展。
小學語文本身包含了促進兒童發展的諸多因素。語文是個載體,它所載負的文化科學知識,都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內涵及審美意義。通過語文學習,兒童不僅能學習語言,還會獲得文化科學知識、提高思想認識及思維能力、豐富情感。所以通過語文教學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的發展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期刊網。
二、體現學語文和學做人的統一小學語文教學既要教語文、學語文,也要教做人、學做人。其實學語文和學做人二者是統一的。通過語文課學生既學語文、又學做人,是由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的,是由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決定的,也是由語文教學內容所決定的。小學語文所載負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就是要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素質,小學語文素質就是做人的素質。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完成語文教學目的,所選的教材篇篇都蘊含著真、善、美的因素。有的課文描寫的是大自然的美景;有的課文歌頌了偉大領袖和英雄人物的高尚道德和感人事跡;有的課文介紹了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的創造發明給人類帶來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活的動人故事;有的課文揭露了舊社會兒童悲慘的生活等等。課文中人物喜怒哀樂的情感表達,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內涵,學生閱讀這些作品,其思想感情很自然地會發生變化,會逐步懂得做人應該堅持什么、學習什么、反對什么。往往一篇文章所反映的光輝形象或動人情節或優美景色小學語文教學論文,會在學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會在其一生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是促使其成長的巨大動力。只要學生對作品語言有透徹的感悟,必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學生也只有感受到語言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掌握作品的語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小學語文教學歷來重視文道統一,但對學語文和學做人的統一還不是那么明確,通過學語文也學做人,比語文教學的思想性要求更高。語文教學的思想性多限于思想認識的提高,而“做人”的內涵主要表現在行動上。要求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在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不僅要提高思想認識、豐富情感,而且要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是不僅在于“知”,而且要利于“行”。不過這不能立竿見影,而要日久天長地熏陶、積累。
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想象,往往解決問題可以縮短時間,給學生發現機會,發展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學好基礎知識。新知識的產生除去推理外,還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潛在的因素,創設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促使學生進入創新思維狀態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發現問題、總結規律。教師在教學中完全能夠通過挖掘教材,把新知識、新問題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去討論、去交流、去探究。如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為數學模型,把學數學和用數學結合起來,學會用數學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思維的靈活性表現在解決問題時能擺脫偏見,不受一定的解題模式的約束,能從問題的個性中探索共性,尋求變異,沿著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開拓。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轉換角度,多方思考;引導學生把問題的條件或結論進行推廣,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用、一題多串、一題多解、一題多畫等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和諧、快樂的課堂氛圍中輕松地掌握語文知識,最終將語文課堂打造成愉快而高效的課堂,讓學生獲得健康的成長。學語文和學做人二者是必然統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夠實現的,更不是把語文課變為思品課就能完成的。必須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的能力。因此在貫徹該原理時,必須以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統一各項任務。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2
《橋》這一課,講述了面對洪水來臨村里的老黨支書臨危不亂,鎮定的指揮村民有序上橋,并讓自己的兒子排在最后,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橋,而自己和兒子卻被洪水吞沒了。回想自己剛拿到課文時和組內老師一起研究,覺得文章中的這個老支書真是一位高風亮節舍己為人的好支書。但是想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沉浸在文章情景當中可不太容易。后來同組的徐老師先在一班講了這課,她在講課中讓學生先找描寫洪水大的句子然后再理解老漢的言行,朗讀課文。聽課后我想文中的老漢是在面臨不斷上漲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決定,理解他的言行決不能把當時的'情景與行為割裂開。于是我設計了“認真默讀課文,找出描寫情況緊急的句子用“——”標出;然后找出描寫老支書的語句用“~~”標出,并把自己的感受寫在旁邊。”這樣一個大問題。然后讓學生認真把課文讀進去,從全篇著手,走進當時那個令人驚心動魄的黎明。
在備課中,我自己既是老師又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就假裝學生的樣子畫一畫,答一答。有時還故意答錯問題難為自己一下。比如,如果學生沒有找當時描寫雨大的句子怎么辦,我要用怎樣的語言把學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寫雨大的段落;學生沒談老漢和小伙子的關系我怎樣引入等。總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問題以及引導銜接的語言都寫了下來,記了下來。另外我還要找到課文中可以朗讀表達感情的朗讀點。既要讀還要讀出新意讀出效果,我設計了師生對讀對話(7—13段)、換詞讀(把小伙子一詞換成兒子14—23段)。做完這些后我多少做到心中有些底了。
可是自己在備課中也存在著很多疑問。對于文章的結構,課文最后四個自然段起到的令人震驚感嘆的效果怎么能自然的引到課文中以及關于洪水的小錄像片什么時候用最好都還沒有想的很明白。課上,對于“老漢像一座山”這句學生體會的還不夠深入,要是再體會體會加上老師點撥,讀起來效果會更好。另外就是課文的結尾的處理,課中在體會老漢形象時學生已經理解了一些,但結尾如果給學生樹立一些優秀黨員形象,讓學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書這樣的黨員在人民生活中不僅僅只是這一個而有很多很多。這樣黨員的形象就鮮明的樹立起來了。總之,備好課是講好課的根本,深入研究教材是備課的根本。自己的想法還有很多不妥之處,希望與老師們共同探討。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3
1我引導學生觀看書上的插圖,再結合詩句說一說詩中所描寫的景色,想象詩句中沒有提到的內容,然后讓他們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寫景的記敘文。因為在學習的時候比較感興趣,所以很多同學想象豐富,寫得很優美,想象豐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語文基礎較差的學生說得較空洞,寫得很不連貫。這是目前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
2在讀的過程中,我隨機指導,從而使學生在讀中具體感受到桂林山水帶給人們的美。學生通過讀已經充分體會出了作者所要表達的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愛,感受到了祖國山河的美。這時候,我設問:那么作者又是怎樣把這種情感在文字中表現出來的呢?隨后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描寫特別精彩的地方。通過朗讀和交流學生能體會到詞語的優美,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這一處排比生動形象地把桂林水的特點描繪了出來,結合課文,我相機指導,讓學生仿照寫例句,結合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很好地運用在排比句,既訓練了學生的遣詞造句,又增加了學生的美感意識。
3為了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在體驗內洞奇的時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說一說鐘乳石的樣子,給它取個名字,有的說“定海神針”“牛郎織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在學生充分練說的時候,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課堂氣氛很熱烈,孩子豐富的想象力讓我為他們感到高興。然后學生再練讀,感受內洞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感悟是一種發現的過程,是學生在自己的探索想象的過程中,不斷發現,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生看圖,練說,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更好的理解了文章的內容。
4這是一篇寫景的課文,作者用抒情的筆調,濃墨重彩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間流淌著大自然的美,洋溢著作者的贊美之情。針對本課,我選擇了充分調動學生想象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想象畫面,讓學生經歷一個自讀自悟的過程,由一個畫面與文字不斷轉化,就是學生一個感情體驗由淺入深的過程。教學時,我讓學生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自主選擇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關鍵詞句默讀課文,勾畫圈點,然后通過放聲朗讀,讀出對天山的獨特感受。同時,將讀書與說話自然融合,說一說對讀的部分的感受。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不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理解。 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就課文內容中優美的.語言描寫,發表自己的理解,繪出最美的想象。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彰顯!
語文園地的教學要以生活為主線,讓學生充分的感知、體驗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而教學的過程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表現出一定的封閉性。如何在語文園地的教學過程中,實現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如何開發整合,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如何情境互動,實現教學方法生活化;如何拓展延伸,實現教學時空生活化;如何多元評價,實現教學評價生活化。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去實踐的。
5. “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是我在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四年的語文學習中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學生常常會以“圈圈、劃劃、批注、質疑”等方法獨立地閱讀課文,三分之二的學生能大膽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然而他們在對于含義比較深刻的語句的理解上,還缺少自主感悟的能力,需要教師為他們架橋鋪路,幫助他們深入品悟語言文字。我在教學中,雖然注重學生的朗讀,但在指導的時候還是覺得不夠到位,學生在表演“父親”開著車回家后與“母親”的對話時,顯得有些拘謹,所以表達不是很流暢,對人物的內心理解不透徹,今后在教學此課時還應多指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內心。同時還要多鍛煉自己,注意課堂的生成,各種不足一定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改善!
6編者安排略讀課文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要我們訓練學生略讀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課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讓我們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后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
7教學中,我緊緊圍繞“尊嚴”來展開,讓學生明白年輕人在什么情況下講尊嚴,人物言行是怎樣體現尊嚴,他的勤奮,
努力又如何獲得尊嚴及杰克遜大叔尊重和常識尊嚴。在設計上抓住杰克遜大叔對哈默評價的那句話,讓學生找一找,從這個切入點入手,突出了重點,自然而貼切。當學生讀完這句話時,并不理解,隨之問到為什么大叔說哈默有尊嚴呢?哪些地方看出他是一個有尊嚴的人呢,讓學生畫一畫,把讀書的感受寫出來。這個問題既指向文章內容,又能引導學生來理解感悟內容,覆蓋的閱讀面比較大,給學生思維空間比較大,這樣有利于學生整體感悟,實現有效閱讀。
8. 學生模仿人物的語言描寫,不僅學會了表達方法,還受到了“先想到別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別人,少想到自己”這種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熏陶,可謂一舉兩得。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學習語言,重在直接吸收和積累語言。如果積累的語言在腦海中長期不使用,那么這些語言也就成了靜態的知識,失去了積累的意義。因而,要不斷地將積累的語言成為動態,在新的語境運用中煥發活力。我們學習生字新詞時,可以采用生字、組詞、造句的形式,這樣學生既掌握了生字的音、形、義,又化靜態的積累為動態的運用,一舉多得。同時,我們也可以仿照課文中新出現的語言現象讓學生進行模仿。在上面的片段中,我們進行了人物語言的仿寫,這看起來不難,但有的學生對語言中“人稱”的指代不明白,敘述不夠清楚。于是,教學中提供了一些情景,讓學生上臺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老爺爺、老奶奶、阿姨、小同學等,并展開合理的想象,真實的對話讓學生學會了語言描寫。
語文園地2:“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感”是“讀”的升華,讓學生寫讀后感,把課文的學習與學生的課外積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了,起到了錘煉思想,鍛煉表達的作用。其實讀和寫是一個互遞的過程,它們之間既互相對立,又密切聯系。我想,無論作文和閱讀我們都應抓住“構思、選材、謀篇、分段、造句、用詞”等這些方面的“結合點”遷移訓練,以讀為基礎,讀中學寫,寫中促讀,有的、有序、有點、有法,突出重點,多讀多寫,學生的作文水平定會提高。
9. 針對本課出現多達16個的四字詞語,我進行挑選“爭先恐后、魚貫而出、愚不可及、氣喘吁吁、后悔不已、飽餐一頓”,將這些詞語意思解釋出示在PPT上,學生看解釋讀出相應的四字詞語,接著將這些四字詞語一一填入一段概括課文大意的文段中。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由于預習以及第一課時的學習情況良好,做題速度很快,掌握情況良好。不足在于,只選取了其中幾個詞語進行練習,學生是否全部掌握,情況不明確。
10我讓學生閱讀閱讀提示的內容,看看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一下子找到了兩個問題:說說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導學生總結那就是“變化”:變化前是什么樣的?變化后是什么樣的?為什么而變化?帶著這三個問題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給學生充分地閱讀時間后學生馬上找到變化前被稱作是“搖籃”,變化后是禍河,引起變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同時,我又充分利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通過播放有關黃河不用時段,不用現狀的圖片,加上教師詳細的介紹,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進行感受黃河為什么會由母親河變成禍河,不僅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還讓學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1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入體會課文內容。這是一篇知識性很強的課文,內容相對而言比較枯燥,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我首先創設了讓學生來當一回科學家的情境,通過三次試驗來探究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和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這是整堂課的第一個環節。其次,在深入理解課文本內容之后,學生對仿生學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我又鼓勵學生當一回作家,仿照課文1、2、7、8自然段的寫法,以魚和潛水艇為題指導學生練筆,按照“提出問題——揭示秘密——發明創造”的順序,以課文為范例,進行讀寫的結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12教學環節還可以精簡。在教學本文時,我設計的教學環節是讀讀拼拼、讀讀說說、讀讀畫畫、讀讀議議、讀讀練練。其實可以由五個環節精簡到三個環節。即把讀讀拼拼和說說合二為一,自讀課文,自學字詞,了解大意;讀讀畫畫和議議和二為一,在學生談體會的時候就可以發表不同的觀點。這樣就可以騰出時間和精力把主要內容學深。
語文園地三:這個單元的習作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引導不當,很容易使學生誤以為直接把所搜集的大自然現象搬到習作里就完事了。因此,在上課前,我們四年級的幾個老師一起集備,確定本次單元習作指導的重點在于“從在自然現象中得到了什么啟示”。著重指導學生從這些現象或綜合實踐活動中有什么想法。
13本課是一篇戰爭的課文,戰爭離學生比較遠,炮火紛飛的鏡頭只在電視或電影中見過,要讓學生了解戰爭中的孩子的生活,了解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學生很難理解。因此,我首先將有限的課堂教學加以拓展和延伸,激發學生閱讀戰爭中的小英雄的故事,如《雞毛信》、《王二小》、《小兵張嘎》等課外書,以便在教學中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特別是表現小夜鶯言行的句子來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章重點詞、句、段,努力發掘文本的蘊義,充分展示學生自讀自悟的過程,把學生在課外閱讀的知識運用到課堂上,體會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讓每一個學生在語文延伸活動中,通過課文內容的理解學有所得,受益終身。
14本課我將體會雨來的英雄形象作為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并且給學生充分交流的學習機會。我將“英雄”一詞貫穿全課,圍繞英雄提出兩個問題:第一、什么是英雄?從哪些地方體會出雨來的英雄氣概?第二、他小小年紀,為什么會具有這樣的英雄氣概?這樣,牽一發而動全身,突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內容也比較集中,教學思路也比較清晰。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4
上了《尊嚴》這一課,這篇課文講的是美國石油大王哈默年輕時,以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個人尊嚴,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從而改變了自己命運的故事。這篇課文的教學我以學生自讀和小組合作交流為主,加上老師巧妙的指導,學生較好地讀懂了課文,體會到了年輕人自尊的品格,從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在整體感知了課文主要內容后我組織學生緊緊圍繞年輕人神態、動作、語言的語句展開討論學習,談自己的`感受,體會年輕人自尊的人格。給學生印象最深的是哈默和杰克遜大叔的那段對話。學生首先談對這段話的體會。在學生談體會時,我發現學生僅僅停留在體會這幾句話上,這時我適時和學生展開了對話:“看來哈默這時并不是很餓。”一石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學生紛紛從前后找到一些語句來反駁我:如前面的“臉色蒼白、骨瘦如柴”后面的“狼吞虎咽”等。這種巧妙的引導讓學生能聯系全文來讀書,思考,加深了對哈默自尊的體會。這時,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走近哈默,體會他在這個過程中的心理變化過程。再讓學生讀書,學生也都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把聲音讀得堅定了,而是努力把自己當作哈默,讀出自己的體會,聲調不再像剛才那么高昂,低沉的語氣反而更顯自然,哈默的自尊不需要故意用堅定的語氣表達,而是用自己的心去體會。
學完課文后,我又請同學列舉了我們學校,我們這個城市有關尊嚴的真實故事。同學聽了之后,都很受感動。最后我讓學生互相交流自己找的有關尊嚴的名言,豐富了本課的資源,豐富了學生對尊嚴的
體會。這樣的課堂就不僅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一篇課文為依托,把學生引到廣闊的語文世界中,讓學生讀更多的文章,在多讀中,在交流中開闊視野,增強積淀。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5
《金子》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主人公彼得弗雷特跟隨眾多淘金者到薩文河畔淘金未果,在即將離開時發現土地肥沃,適宜種花,就留下來辛勤地種花,通過種花、賣花,彼得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在教學中,我抓住彼得淘金失敗和種花成功致富兩個環節來進行教學。在進行第二環節的教學時,我緊緊扣住“若有所悟”和“全部精力”來進行。彼得的“若有所悟”是根據眼前所看的那“一層綠茸茸的小草”,判斷出土地肥沃,適宜種花,聯想到人們買花裝扮客廳,聯想到成功……為了學生能感受到“若有所悟”,我先讓學生理解這“一層綠茸茸的小草”,學生們能說出草長得好、多,還有學生說草長得生機勃勃。理解了這里,即時讓學生說一說彼得看著這一層綠茸茸的小草,想到了哪些。學生不僅能說出書上的內容,還能加上自己的想象來說。這一處聯想不僅解決了“若有所悟”,還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體會此時彼得越想越激動的心情,說一說,讀一讀,深入體會彼得對成功充滿希望的心情。對于“全部精力的理解,三年級學生我沒有多大把握,我做了幾手準備:直接從這個詞語入手,讓學生來說一說想到了什么,課堂上有些冷場;我就用書上的.插圖,讓學生從圖上看出了什么,學生能圍繞勤勞來說;接著我就出示準備好的幾個有關彼得辛勤勞作的填空,讓學生說一說,再補充些自己還想到彼得做了些什么。多做的兩手準備都派上了用場,效果還算可以。“全部精力”理解完后,緊接著就讓學生進行第2小節和第4、5小節的對比閱讀,想一想為什么淘金就失敗了,而種花卻取得了成功,讓彼得獲得了財富。可能是這個問題的指向不夠明晰,學生沒能抓住關鍵問題來回答,一開始有兩個同學還抓住勤勞致富來談,我就追問:這兩次彼得都很勤勞,而結果卻不一樣啊!學生才回歸到思考彼得淘金失敗和種花成功的原因上來。
對于文中彼得最后的那一句話,學生基本上能夠理解了,但我感覺到學生理解的程度不一樣,有人理解為真金就是勞動創造財富,有人理解為真金就是種花獲得的財富,有人理解為真金就是發財致富的方法……最后結束的時候我問學生:現在你知道該怎樣實現自己的夢想了嗎?學生都能說上個一二了。下課時,一個聽課的老師跟我說,要再點一下題,這就是我們要找的金子,這樣就完整了。我想也是。其實,我們要學生找的“金子”就是思維的方法。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6
《燕子》這是一篇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文靜優雅的休息場面,都一一躍然紙上,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和燕子的喜愛之情。
作者用詞準確傳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內涵的滋味。我主要要抓住重點詞語,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品味、欣賞,直至背誦,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和內化。這堂課氣氛較活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我從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入手,激發學生閱讀動機,再到組織學生自讀交流,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平等參與者,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同時我適當點撥,為學生的思維起著“搭橋引路”的作用。然后我又巧妙的`創設說話情境,讓學生們運用寫作方法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投入聽說訓練中,從而學得更扎實,更靈活,鍛煉了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了寫作水平。
這篇課文文字優美,內容生動形象,感情色彩濃厚。教學時要不斷地指導朗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此基礎上背誦課文,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課文的開頭有這樣段話明確指出這篇課文的設置目的:希望人與人之間要有愛心,自覺地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人,即使自己的能力不能夠幫助他人完全解決問題,也要伸出熱情的雙手。因此,本人將這個思想教育作為教學這篇課文的重點,希望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對幫助他人的精神有一種敬佩和贊同,并且能促使理解深刻的學生在今后能指導他們自己的行為。同時,在二年級階段的學習中,生字教學仍然是一個重要的部分,基于這樣的思考,本人希望這次的課能夠在落實基礎知識的教學基礎上,體現新課程的新要求、新理念和新的教學方法。
本堂課在教學程序和教學環節的設置上,力爭能使學生始終在輕松和諧的環境中學習,能夠使學生始終愛讀、愛說、愛想象,師生關系平等和諧。由此,本人在教學語言的設計上,采取輕松的、親切的語氣和學生交流,在問題的設計上也從童趣的角度切入。比如:在對果樹和泉水對話的想象上,本人問:“泉水,你想對梨樹說什么?”,“蘋果樹,你想讀泉水說什么?”等,使學生身臨其境,仿佛他們就是果樹、就是泉水。由此擴展到對“泉水還會經過,哪里幫助誰?”的想象說話時,學生自然而然的進行了合理的想象,說得合情合理。另外,在認讀新詞語的時候,本人和學生件實行了一場競賽:比比誰讀得好。學生興趣高漲,躍躍欲試,非常踴躍。這樣,本人從學生的角度運用了童趣的語言,和學生親切地交流,成功地實現了讓學生愿意讀,愿意想的目的。
新課程對學生的通過學習掌握學習能力的要求非常地重視,強調學生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要求課堂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實現“從課堂走向生活”,一小見大。所以在在第一課時,主要是從對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為重點,側重在語言文字訓練上,而將訓練學生能力這個方面放在第二課時。對于學生來說,在第一課時,他們實實在在地學到了不少的東西。第二課時本人的安排是要學生對這則故事編一個小小的'課本劇,加深他們對課文的要義的理解,對無私幫助他人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希望通過表演能使他們在無形中背會課文,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表演之后,插入課外的一篇文章,同樣是童話的形式,但從另外的角度理解了幫助人的崇高精神,又使學生能夠積累更多的詞句。最后,將課文中所要體現的精神擴展到學生的生活中去,要求學生能給自己的同桌寫一句話,說說他曾經在什么時候做了什么好事,并對他加以表揚。
當然,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在朗讀時對教學方法的處理還不到位,顯得呆板,重復,“朗讀要體現層次”這個原則還沒有做好。即使和過去比已經有所進步,但仍要不懈地努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更快地提高。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8
【教學片段】
教學第三自然段
師:讀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寫了燕子哪方面的特點?
生: 這一段寫的是燕子飛行時的情景。
師;你從哪兒看出來的?找出有關的句子慢慢品讀,看看能體會到什么?
生:燕子斜著身子在天空中掠過,唧唧地叫著,有的由這邊的稻田上,一轉眼飛到了那邊的柳樹下邊……
師:“斜”字寫出了燕子飛行時的什么?“掠過”在字典里是怎么解釋的?輕聲讀讀句子,再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從“斜著”、“掠過”這兩個詞中你體會到什么?
生:“斜”字不但可看出燕子飛行時的輕快,而且寫出了燕子飛行時的優美姿態。
生:“掠過”是輕輕地擦過。
師:你從中看出了什么?讀讀詞所在的句子,體會體會。
生:可看出燕子飛行時的輕快。
生:“一轉眼”,燕子便從這邊的稻田上飛到那邊的柳樹下了,飛得快極了。
師:那么“沾”在這里應作什么講?能換個詞嗎?
生:能換成“碰”或“撞”
師:那作者為什么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
生:“碰”、“撞”不能顯示出動作的輕快了。
師:好,這就叫讀書!這就讀出味道來了!
……
【教學反思】
《燕子》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優美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湖面上飛行、在電線桿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感悟燕子優美的外形、優美的飛行姿態、歇息時美妙的意境,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力和鑒賞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課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過“斜、掠、沾”等幾個動詞十分準確傳神地寫出了燕子優美的飛行姿態。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這幾個動詞反復咀嚼體會,感悟燕子飛行時的優美姿態。
首先,我讓學生細讀課文,感知這一自然段的內容,然后讓學生回到課文中去,找出有關的句子慢慢品讀,看看能體會到什么?在學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書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品詞。經過老師的點撥和細讀想象,學生領悟到了燕子斜著身子飛掠的優美姿態,并通過比較、品味,學生感悟到了作者十分準確地寫出了燕子飛行之輕,體會到了作者用詞之精確,同時學生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也深深地體會到了燕子飛行時姿態的優美。學生領悟之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增加領悟的效果。咬文嚼字是品味課文內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咬文嚼字,反復誦讀,使學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飛行時的動態之美,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感悟力。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9
《白鵝》是小學四年級的一篇課文,作者對白鵝的特點描寫得惟妙惟肖,字里行間也洋溢著作者對白鵝的疼愛。我認為到了中年段,理解詞語和句子仍然是中年段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低年級所習得一些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方法。加強學習方法的遷移,這節課我就做到了這一點。
第一、能善于運用多媒體課件理解詞語,比如:凈角京劇中的一個人物造型,地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通過多媒體把這些抽象的和學生生活距離比較遠的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就達到了一個直觀,形象的效果。
第二、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句子的意思。聯系上下文理解了關鍵的詞句,一定程度上也達到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比如:“三眼一板”即白鵝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這是白鵝吃飯時的一規矩,任何時候都不變的規矩叫“三眼一板”,這都要聯系上下文才能理解。
當然,生活在現代城市的孩子,生活經驗非常有限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白鵝,所能見到的是動物園里池塘中戲水的天鵝,它們的叫聲,動作,樣子和生活習性與課文中的家鵝形象很難進行比照。要體會作者運用語言文字的準確性和生動性,有一定的難度,再者作者是典型的中國古典文人,課文的寫作時間是上個世紀的中葉,現在的孩子生活在現代工業社會和作者生活的時代差距很遠,文中表現出來的`那種文人心態以及成人化的審美情趣,對孩子來說缺少親切感,課堂上,不管我怎么引導,學生都讀不出“味”。
《白公鵝》一課重在與《白鵝》一課比較。在導入時,我就有意識引導學生對比兩只鵝的形象;在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時,我也抓住兩篇課文對鵝的步態的描寫進行比較;最后也把重點落在比較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上。
這堂課我較大的收獲:一是課文插圖的利用。這堂課我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這是這堂課中激起的一點火花;二是對寫作方法的教學的體會。在《貓》和《白公鵝》兩課中,我都教寫作方法。兩次都是先讓學生找,但兩次都發現學生很難找到,最后都是我自己說了出來。經過這次課,我感覺到如果利用課件出示相關的句子,再讓學生進行體會,這樣沒有那么抽象,從而可以降低難度。
在教學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難以調動課堂氣氛,學生回答問題不是很積極,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課文的難度高;二是學生預習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學語言、表情不夠豐富,并且我太著急了,在一兩個學生的回答達不到要求時,我會自己說出答案,這也可能與學生發言不積極,我問不下去有關。其他老師建議我對于某些不難的問題,可以對學生多引導;對于某些較難的問題老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但仍要引導學生去體會。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在我校倡導的高效課堂的改革下,作為語文老師,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高效課堂并真正實現高效課堂呢?通過學習與實踐,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高效課堂的幾點淺薄的認識。
一、課堂導語設計的有效性。
在我校的高效課堂模式里,導入是一個重要步驟,而我也覺得導語的設計是否有效,往往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成功的導誤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激發興趣,設置懸念
孔子曾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時空,使學生處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憤”“悱”之中
2、突破重點,切忌生硬
導語設計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中心思想”等內容的簡單羅列,過已經在冗長機械的導語,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還容易使學生疲勞、厭惡甚至注意力不集中。
二、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1、課堂問題設計必須有效
首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因此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鉆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其次,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提問方式的有效性
好的提問方式應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過程上,提出一些能夠與學生基礎相適應并能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給學生創造思考的條件,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結果。如果僅僅只要求回答是與否,浪費時間也沒有效果,因此,課堂提問不在數量,而在提問的思維含量。提問的時機、提問的方式選擇得當,能活躍課堂氣氛、啟發思維、發展智力。
3、問題要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
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
三、引導學生選擇有效的學習方式。
首先,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面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在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后,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
其次,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如有一次做完課堂練習,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我讓學生互相參觀試卷,然后說出自己認為練習做得最好的同學,學習差的學生說了優生的名字,同樣學習優的學生也有說學習差的學生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已經在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當老師容易,當好老師就不容易了,上課很簡單,但要上好高效課堂就不簡單了。影響課堂的因素很多,為了使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能更有效直至高效,還不僅僅要以模式和理論作指導,更需要不斷探索。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1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過:“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作為五年級語文教師的我,也不斷在反思:應該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如何讓孩子在我的課堂上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培養對語文的熱愛?我覺得一節好的語文課可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在情感共鳴中學習語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例如《母親的呼喚》一課,以"母親的呼喚"為線索,寫了作者兒時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實,感人至深。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設計了一段充滿激情的導語:“有一個人,你永遠占據在她心最柔軟的地方,她愿意用一生來愛你,這個人叫母親。讓我們深情地呼喚她的名字——母親。母親,多么熟悉的字眼,從小到大,母親給了我們無窮的關懷和疼愛,讓我們帶著感恩的心,再一次深情地呼喚——母親。隨著歲月的流逝,母親一天天變老,然而,永遠不變的是母親那一聲聲悠長而溫暖的呼喚——母親的呼喚。母親的呼喚,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聲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母親的呼喚》這篇課文,再次感受一下母親的呼喚里包含的愛和暖。”簡短的一段話,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正是基于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學生才漸漸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理解課文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二、重視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任務驅動學習,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學習內容。”一年多的語文教學,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的體驗。的確,語文教學離不開情境,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覺得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課堂上,教師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前,我都鼓勵學生盡可能地搜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同學們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學生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練習、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盡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閱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我們班還設立了圖書角,讓同學們捐贈出自己喜愛的圖書,作為公共資源分享給更多的`同學,豐富了學生們的課外閱讀。
3、引進生活的活水。
于漪老師提出:“語文應和生活相聯系,把語文學習擠到狹小的課堂里,擠到無窮無盡的練習中,學生幾乎不讀書不看報,與自然接觸少,與社會接觸少,學語文的源頭活水被堵塞,積淀儲存少得可憐,又怎能學好語文呢?”所以在教學中經常引進生活的活水,運用多種課型,采取多種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可以充分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課堂教學以及自己短短的語文教學經歷,特別是在整體批閱了學生的作文之后,我真正地意識到:小學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只有學生把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用到對周圍生活的觀察、品味、描寫中,才能真正地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因此,我不斷鼓勵我的學生堅持觀察周圍的一切,要養成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的好習慣,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會演變成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的豐富資源。
總之,我期盼著:我的語文課堂會變成孩子們學習知識、放飛夢想的理想舞臺。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教學反思小學語文12-28
語文小學教學反思11-26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4-14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7-10
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反思01-04
小學語文《假如》教學反思11-29
小學語文《太陽》教學反思08-18
小學語文《翠鳥》教學反思08-14
小學語文《白鵝》教學反思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