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新課改的教學反思2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新課改的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新課改的教學反思1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課程理念與課堂實踐實現了逐步融合,由此引發了新課改背景下數學課堂教學的嶄新視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課改的全新理念帶來了全新的課堂教學,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變化。但與此同時,融合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一些形式化弊端,也引起了我們深刻的反思。
一、小學數學課都要“情境”來包裝嗎?
新課標在“前言”中指出“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課程實施建議”中又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確實,創設有效的數學情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對教學情境的關注是新課程教學模式構建中的核心話題。國家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讓學生在生動現實的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于是,在新課程小學數學教學中,華麗的包裝加上精彩的語言,再借助媒體的輔助,“情境”成了扮美課堂的亮點。細細品位有些情境,總讓人產生異樣的感覺。
在《有趣的圖形》教學中,有位教師先用課件出示了一副美麗的森林場景圖,然后師聲之間展開如下的對話:
師:同學們,在美麗的森林里,住著三個可愛的好朋友。大家想認識他們嗎?(在學生不知教師所指何物時,課件演示:草地上跳出一個“長方形”、荷葉上蹦出一個“正方形”、樹枝上冒出一個三角形、林蔭路上跑出一個圓形來……,課件演示的同時,教師還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旁白描述)
師:大家喜歡這些圖形嗎?
生(集體大聲地):喜歡!
聽到這兒,我不禁要問:為什么要創設情境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為什么要從森林里跑出來呢?學生真的喜歡這些莫名其妙的不速之客嗎?靜心反思,這樣的情境除了外表華麗花俏、吸引無意視線外,對于激發學生的有效興趣、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誘發學生的探究潛力是毫無裨益的。于是,人們不盡要思考:情境只是數學教學亮麗的包裝嗎?針對教學內容,創設怎樣的情境?
數學課上的情境創設應該為學生學習數學服務,應該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關注情境,應該為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提供支撐,為數學思維的發展提供土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依托情境的創設必須達成以下三個目標,即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激活探究的積極情感、提供學習的智力背景。鑒于這樣的考慮,教師在預設課堂情境時應避免步入“形式化”的傾向,特別關注那些對學生而言是富有現實意義的、同時又與教學內容具有關聯的問題事實。把這樣的問題事實借助適當的載體呈現課堂現場,便能構建一種真實開放、動態生成的問題情境。可想而知,當學生發現情境內容與自己密切相關時,意義學習便會油然發生。
二、數學內容如何生活化嗎?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應關注學生的生活現實”。因此,在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的課堂里,數學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與鏈接。但是,有的數學課堂中,“數學”和“生活”的本末似乎有些倒臵,“生活味”在一定程度上淹沒了“數學味”。
一位老師上三年級《找規律》一課,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搭配的價值,在生活中尋找搭配的規律,進行了如下的組織:
引入:周一的菜譜(肉丸子、白菜、冬瓜)讓孩子們按一葷一素搭配起來,使學生能初步理解搭配的意義。
展開:周三的菜譜(牛排、魚、青菜、豆腐、油菜)讓孩子們按一葷一素自由地搭配,在搭配的過程中體驗有序搭配的必要性與價值,從而使學生產生有序搭配的.內在心理要求。
鞏固:周五的菜譜(肉丸子、蝦、白菜、豆腐、冬瓜)讓孩子們說一說,按一葷一素有哪幾種搭配方法,讓學生思索共有多少種搭配方法?有什么規律?并想一想怎樣搭配不容易重復和遺漏。
應用:超市購物(出示超市食品柜臺,讓自由選一瓶飲料、兩樣主食、三樣副食)
應該說,整節課彌漫著濃郁的“生活味”。學生始終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學數學。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現,學生為了在紙上寫出這些菜名,老師為了把學生的搭配結果一一板書在黑板上,費了很多時間(其實在教學時完全可以用符號來
替代菜名);整堂課黑板上寫滿了菜名,大家說的也全是菜名,而且當學生匯報時,很容易把葷菜和素菜搞混淆,學生看到或聽到這些菜名時都先要想一想是葷菜還是素菜,更不用說學生看到這些美味所引起的條件反射了。盡管學生在選擇搭配時顯示出了靈性和活力,課堂的學習氛圍也洋溢民主和平等,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數學的應有價值在這種趨向變異的生活化課堂中,顯得蒼白無力。難道,數學內容必須這樣生活化嗎?
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是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并不等于把“生活化”作為數學教學的唯一追求。也就是說,數學教學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應用數學,但這里的生活化情境應該是有選擇的?因為“數學內容應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性的”(課標語言)。所以,“生活化”應該散發濃郁的數學味,避免步入虛幻空洞和純粹稚拙的形式化誤區。而且,生活化情境也應是有選擇的,應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性的,應有濃濃的數學味,應避免虛幻和幼稚化傾向。
三、數學課堂如何評價學生?
傳統教育過分的著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不足,課堂評價似乎更多的是批評、指責和否定。新課程則強調課堂評價的“激勵”功能,將視角更多的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于是,“棒極了”、“真了不起”的叫好聲成了新課程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現在許多老師喜歡采用以下方式來激勵學生。
一是過多廉價表揚。只要學生回答了問題,老師就是“很好”“你真棒”“真聰明”。有時學生僅是重復別人的答案,有的答案還不完整,甚至是錯誤的,老師都給予了表揚;而那些確實表現突出的學生即使有獨到的表現,老師也是同等對待,以一句“不錯”一帶而過。
二是不敢批評學生。為了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有的老師采用延遲評價或模糊評價的方法,于是出現了在課堂上少評價甚至不評價的現象。學生對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現偏差,老師不臵可否,甚至有的學生出現了錯誤,老師也不敢批評學生。一堂課下來,總是“好”聲一片。
三是大搞物質刺激。上課坐得端正獎一朵紅花,回答了一個問題獎一顆五角星,字寫的工整獎一枝筆,題目做得快獎一顆巧克力,……無論學生回答得如何,
總有物質的回報。許多老師片面認為,笑一笑、點一點頭的鼓勵方式力度不大,似乎只有鼓勵的力度越大,學生才會越積極。
誠然,課堂評價以鼓勵為對上好一節課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當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一概以“真棒”、“很好”進行籠統評價,這樣做的結果真的能促進學習嗎?筆者認為,教師過多的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隨意性評價,不僅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促動,反而會導致學生形成淺嘗輒止的浮躁心態和隨意應付的缺失品格。在學生發言后,為了提供更為廣闊的交流空間,教師以“鼓勵性評價”取代“傾向性評價”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新課程理念下的“鼓勵贊賞”,必須建立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這樣的課堂評價,才能給予學生有效的激勵點化,從而積極地促進學生課堂參與的融合度。激勵性評價不是教學目的,而是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的手段。過多的廉價表揚會導致學生的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過分的模糊評價將導致學生的知識缺陷和是非不分,大搞物質刺激將導致學生的急功近利和情緒浮躁。
總之,面對新課程,教師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理解新課程的要求,要帶著新的理念,要用一顆智慧的心,從數學學習的需要出發。把新課程理念融合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探究出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與新課程同行,才能讓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過程更加流暢,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
小學數學新課改的教學反思2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課程理念與課堂實踐實現了逐步融合,由此引發了新課改背景下數學課堂教學的嶄新視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課改的全新理念帶來了全新的課堂教學,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變化。新課改下,我們以“追求智慧的數學課堂”為辦學理念,堅持以課堂教學研究為中心,扎扎實實地開展學習新課程、實踐新課程、研究新課程的系列活動,努力構建“智慧的數學課堂”。
一、課改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評價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標準粗線條地確定為五個方面:學生喜歡不喜歡上數學課;學生投入數學學習的程度;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培養體現的情況;數學交流和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發展狀況;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情況。
學生喜歡不喜歡上數學課,主要評價師生關系是否和諧。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環境是否形成,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情感是否得到了較好的培養。
學生投入學習的程度,主要評價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留有的思維空間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認知需要。
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培養體現的情況,主要是通過學生獨立思考、相互啟發,敢于發表新想法、新做法的表現情況,評價學生智力潛能是否得到較好的發揮。數學交流和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發展狀況,主要評價學生尊重別人、取長補短,合作學習習慣養成的情況和靈活、綜合運用知識的水平,特別是學生獨立構建新知識的能力。
通過對新課改的學習,我逐漸受了新的教學思想,駕馭課堂和管理學生的水平不斷提高,而且對課改很有興趣,因此保證了課改工作的順利進展。
二、探索新的課堂組織形式
大課堂教學有利于教師為中心的講解,但不利于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要想真正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中心地位,不改變長期延續的大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是很難辦到的。為此,我積極探索班級、小組、個人多種學習方式相結合的組織形式,重點加強小組研討的學習方式,相對削弱大課堂講解的學習方式。在這樣的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動的空間和廣泛交流思想的機會,引導學生獨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膽發表創新見解。
三、逐步推行探索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改革,就是觀念的轉變問題。目前不少教師還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學生"接受"書本知識的過程。說得具體一點,就是教師把書本內容講清楚,或一問一答問清楚,學生用心記住,能按時完成作業和應付考試,就算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這樣做其實把一種“隱形的”、寶貴的東西——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別是創新意識的培養統統丟掉了。我通過探索,認識到教學過程應該是這樣的:教學中應把握合作學習的時機,當真正遇到有挑戰性、有討論價值的問題,而學生個體又無法解決時,可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中教師應當把握住“積極互信、個體責任、有效溝通、反饋及時”這四個要素。學生在教師設計的問題情景中,緊緊被問題吸引,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用心思考,真誠交流,時而困惑,時而高興,在跌宕起伏的情感體驗中,自主地完成對知識的構建。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對知識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創造”著獲取知識的方法,體驗著獲取知識的愉悅。同時,在和諧誠懇的交流中,充分展示著自己的個性和才能。
總之,面對新課程,教師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理解新課程的要求,要帶著新的理念,要用一顆智慧的心,從數學學習的需要出發。把新課程理念融合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探究出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與新課程同行,才能讓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過程更加流暢,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
【小學數學新課改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新課改的教學反思11-23
如何探索小學數學新課改教學反思11-18
小學數學新課改的教學反思與總結11-22
初中數學新課改教學反思11-28
新課改下的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1-28
小學體育新課改教學反思12-29
關于小學語文新課改教學反思及方案11-25
新課改中小學數學教學的思考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