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4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
傳統幾何教學把知識的獲取和邏輯思維的發展作為主要目標,非常強調幾何的推理價值,在實際教學中我嘗到了探索的喜悅,對幾何教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1、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培養空間觀念。
本課打破常規,用“猜一猜”引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念和學習欲望,在操作活動中,初步體念了立體和平面的轉換。接著讓學生在學具中辨別,在生活實例中辨別。教師精心安排的回憶,觀察,操作,等多種途徑激發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空間觀念在大量直觀感知中逐步形成和發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創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能夠激發起學生創新的火花。這在活動四中體現得尤為充分。在這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只是活動的組織者。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生與生思維的碰撞,一個方法比一個方法更有新意,一個比一個結論更加精彩。試想,如果學生沒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創新的萌芽又怎能長大?
值得思考的問題:1、如何把握小學數學(特別是低年級)的數學化程度問題。如本節課學生通過操作體念面在體上,在反饋時,學生的表述到何程度為好?是讓他停留在整體感悟不再深究?還是引領他往規范的定義上*?如學生在找實例時說:門是長方形的。我們如何引導?2、學生在平等的對話過程中動態生成,學生需要時間獨立思考,需要時間合作交流,需要時間展示發現和體會,需要時間進行解釋說明……但時間不允許,只能在一些環節草草收場。怎么辦?如果就這樣浮于表面的話,如何去追求“思維的靈動”和“動態的生成”?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2
這一次的學習,學生興趣盎然。首先,分圓片不再跟前幾節課一樣,自己一個人完成了,而是小組合作。學生覺得比自己一個人分,一個人說、記有趣多了。通過動手活動,還培養了學生合作互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學生完成8的組成后,再及時抓住不同層次學生所展示出的.不同想法,即此處的“點睛之筆”:“8的組成為什么只記4種?”讓這部分層次高一些的學生介紹自己的想法,通過討論,使所有的學生明確,更使分了7種的學生悟出:不用全部分完,只用分出、記住前4種,就可以記住全部7種“8的組成”了。從而在學習“9的組成”時,能貫徹這一思想方法,從“9” 的8種組成中挑出4種記憶,并能從這4種衍生出全部8種。
今后,應加強小組合作交流,應該讓學生學會分工、與合作,避免時間的浪費,提高學習效率。一年級學生動手時課堂紀律亂是最令人頭疼的事情,有時怕亂都不敢放開,可是為了學生的發展,還是盡量的去嘗試放手讓學生去探究。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3
數一數看似一節很簡單的課,數,誰不會呢?當然,幾乎所有孩子都會數,也都能數對了,不過在教學的時候,我更看重數的方法。
在數大樹的時候,孩子們說出了不同的數法:一個一個、兩個兩個、四個四個。最好的當然是四個四個數,不過對于基礎比較薄弱的孩子來說,還是一個一個數比較好,因為這樣的數法才能讓他們確定自己對不對,也才是適合他們的數法。數小鳥跟大樹是類似的,可以一個一個,也可以兩個兩個。
在數小飛機的時候就出現了不同的看法,很巧的是,我在兩個班請的第一個小朋友說的都是錯的。有的孩子錯是因為沒有看到被遮住的那個,還有的是沒有看完整。這其實也是該年齡的孩子常會犯的.,觀察事物比較粗糙。不過,經過其他孩子的解釋后大家都找到了原來沒有看到的。
其實這節課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數蝴蝶和小花。我原本請孩子上臺數只是為了讓孩子產生學習的興趣,不過卻讓我有了意外的收獲。孩子上臺后就開始拿著教鞭指著一個一個數,等他數完我發現他數的非常有順序。我當時是有些興奮的,于是我問:“他數的好不好?”答:“好。”我接著追問:“好在哪里呢?”沒想到,也有孩子注意到了,我請了一個回答:“他數的很有順序。”追問:“按什么順序?”答:“他是按從左往右的順序。”接著,我還順勢帶出了其他順序以及做記號的方法。
數是簡單的,但是卻也有這么多花樣,孩子你能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嗎?我選擇相信你們!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4
“認識幾和第幾”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于一年級孩子來說,這個知識點孩子很容易混淆。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在實際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教材的主題圖是以場景的形式來表現的,而手頭又缺乏這幅教學情境圖,因此我把教材上的主題圖重新作了調整,變為讓小動物聚餐的教學情境(在比大小中制作的小猴等學具)。當我將小猴子、桃子、蘋果等圖片凌亂的貼在黑板上時,孩子們立刻瞪大眼睛,露出好奇的神情,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在一開始就被調動起來。
2、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能輕松地解決隱藏在主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在動態的參與中學會“幾”和“第幾”,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
3、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課堂更應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在本節課中我設計了一些有層次,正對性強的問題,讓學生觀察、思考,自然地訓練了思維,并掌握所學知識。如觀察黑板上排列好的幾只小兔和小猴,設計了一連串的問題:
①一共有幾只小動物?②排在左邊第2的是誰?③排在右邊第2個的又是誰?④為什么同樣是排在第2,小動物卻不一樣呢?⑤左數4個動物都有哪些?這些問題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生在不斷的辨析比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維能力。
4、強調“第幾”中的“第”字,從生活出發,實際出發。在教學設計中我添加了一個環節,讓學生尋找自己小組中的“幾和第幾”。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能加深學生的印象。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5
本班54個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樂園游戲活動,學習氣氛活躍,興趣高漲。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節課的設計中,充分讓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數字游戲,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創設了多個活動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想讓他們體驗:“做”中學,“樂”中學,“玩”中學的樂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在教學中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上課一開始,用邀請他們參加有趣的`游戲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
2、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設計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我基本上是以學生主導,讓學生主動參與游戲,積極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
3、讓學生經歷合作的過程
“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去理解、感悟、發展,而不是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的。”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不管充當哪種角色,都能負好責任。
在整節課中,我感覺自己還有許多不足,如課堂紀律有點混亂,個別學生不夠積極,活動內容太多沒把握好時間,總之,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吸取經驗,更好地設計教學過程,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6
不足之處:
第一,沒有充分的認識到,我想通過課件出示口算題來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沒有注意口算的形式與方法,采用集體口答的方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沒有被調動起來。
第二,沒有有效的利用舊知的遷移作用。十幾減幾教學的重點內容是理解十幾減幾的算理,能正確地進行十幾減幾的口算,但15減幾的學習已有前面11減幾、13減幾知識的學習為基礎,13減幾的算理和計算方法同樣適用于15減幾。我在教學15減幾例題時為了讓學生體驗算理和算法,在教學過程中,進 一步讓學生鞏固破十減,連減,想加做減的不同計算方法, 所以讓學生探索計算方法和說計算方法的時間過長。這樣做一方面引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給后面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的時間就比較短。
第三,沒有注意算法多樣化的與算法最優化并重,在教學中僅僅提倡算法多樣化,讓學生說出了眾多的方法,但沒有鼓勵學生選擇最簡單,最方便的方法,選擇自己合適的算法。
第四,教學內容的設計缺乏一定的層次性,數學學習的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才能讓學生從感知、理解、運用到熟練一步步的深入, 使學生善于學習,樂于學習。完成了新課的'學習,接下來就是應是知識的應有用和檢驗階段了,但可惜的是因面占用的時間太長,在這步驟的練習沒有充分的展開,從而讓整堂的教學目標沒有完全實現同時在上課時,可能由于自己對學生表揚、鼓勵性的語言較少,缺乏兒童化語言,難免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成功之處:
在學習的重點部分如果能讓學生說的更多,做一個更鮮明的對比,相信每個孩子會掌握得更好,更快捷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在常規教學中,我更應該注重后進生的學習理解過程,多留意學生的解答過程,多用游戲等方式充分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多給孩子鼓勵與肯定的目光,充分的激勵孩子。讓孩子學得輕松,學得快樂,是我的作為一名數學教師的最大理想。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7
一年數學的教學內容是加法的意義及“5”以內的加法,這些內容,因為學生原來已經接觸得比較多,因此,教學之初,學生好像都已是輕車熟路,十分輕松,老師也感到沒啥可學的了,但進一步探究下去,學生對于加法的內在意義十分模糊,從字義上給他講解,都越弄越糊涂。
我感到,對于初涉數的認識的一年級學生來說,課堂上采取的教學原則,應該克服老師少“說教”,而大部時間應該設計一些針對性的活動,教師多做示范,結合學生能夠接受的說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操作過程中有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先有了感性的認識,再經過老師簡要的通俗易懂的點撥,抓住要害的關鍵,設計恰當的活動,用上妥帖的精練的語言,這就要求老師在備課時,要比以往花費更大的力氣與機智。
而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通過這些簡單的認識能夠自覺地進一步去探索,更深一層的認識和規律,用初步的認識去發揮最深層次的思維,只有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適應知識的不斷更新,適應終生學習的需要,適應創造性的個性發展。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8
在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用數學”過程的指導,讓他們明確大括號和問題所表示的意義、重視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畫面、理解畫面內容、選擇有用條件和恰當的方法計算的過程,以此讓學生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和途徑。但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幾個地方有待改進
1.對于大括號的作用沒有很好的體現。在引入大括號時我只是用課件演示出大括號,告訴大家大括號表示把兩個或幾個物體合起來。如果此時可以讓學生用手勢來演示一下,學生的理解起來會更簡單,再讓學生來說說你覺得大括號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號的作用。
2.在對進行加法和減法的對比中,只是流于形式并沒有很好的運用。在對比中我只是讓學生觀察這兩個題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當學生說出問號的位置不同時,我急忙把話題接過,自己沖沖的總結了一下,以至于在后面的練習出現了很多的問題。這個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如果在這里能讓學生多說說,讓他們自己發現其中的不同,再通過他們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情況下用加,什么情況下用減,教師這時再做一個總結,這樣也許后面的教學會更順利。
3.在后面的金魚圖的練習中(求部分數),學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因為求部分數是今天這節課第一次接觸,圖中并沒有出現一些動態的畫面,所以學生很難入手,在這里用了很多的'時間講解,但是最后反饋的情況還是不理想。除了可以從上面的對比中做出一些調整外,我覺得在新課的教學時(兩幅兔子的教學中),因為課件的播放往往不能讓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如果此時能夠在黑板上畫一些簡易圖(如圓圈圖),這樣學生在后面的練習中有一個參考的模型,碰到類似的題目學生會去對比,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個依托,這樣對于題目的理解會更好。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9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在教學中要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并能學以致用。例如:在教學完人民幣的認識這一課后,讓學生用自己帶來的各種用品創辦小小商店,讓學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購物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這節課不足之處及以待改進的地方有很多: 1.數學培養學生的是一種思維,一種能力,而不是簡單的模仿,記憶,浮于表面的東西。在教學由形抽象到點的過程中,我純粹的讓學生看著10只鴿子,10個人畫出相對應的圓...
這節課不足之處及以待改進的地方有很多:
1.數學培養學生的是一種思維,一種能力,而不是簡單的模仿,記憶,浮于表面的東西。在教學由形抽象到點的過程中,我純粹的讓學生看著10只鴿子,10個人畫出相對應的圓點,而沒有深層次的去培養學生的一種數感。我應該再增加一個估點子數的環節,讓學生估這是不是10個圓點。先畫個兩個圓點,讓學生感知,這比10個圓點少了很多,畫20個圓點,讓學生感知這比10個圓點多了很多,從這樣的一個比較中,讓學生更好的領悟到10個圓點。
2.對“ 10” 的基數和序數的教學編排不夠理想。這里的著眼點是讓學生明白第10只有一個,10表示10個。我在出題的時候應該給出的數量不一,隨時變化,讓學生靈活運用,而不是機械的出示兩道類似的珠子圖和鴿子圖。
3.在10的組成教學時,我采用的'方法是,讓學生把白紙上的10根小棒按一定的規律分成兩堆(畫一畫)。我的想法是,一年級的孩子比較好動,如果拿實物小棒去分會出現部分孩子玩小棒,而且分完一種之后,不能把分法保存下來,到最后到底分了幾種方法可能學生并不清楚,通過畫可以把每一種分法都很好的記錄下來。但問題也隨之出來了,通過畫小棒,學生體會不到總數不變,也不能很好的體會到10可以分成1和9,9和1是同一種分法,只是交換了小棒的位置。所以這部分的處理,應該在細致點。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1
11—20各數的認識,它既是10以內數的認識和延續,又是100以內乃至更大的數的認識的基礎,同時也為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學習打下算理基礎。課前了解到,學生基本上已經會數數到20,也已經認識11~20的數,因此我設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通過擺小棒的實踐操作,逐步理解“10個1是1個十”,掌握,1個十和幾個一表示十幾。
1、通過數蘋果的問題,讓學生擺一擺11根小棒,要求:怎樣擺就能讓大家一眼看出是12?學生出現了幾種擺法……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認識到一邊10根,一邊2根的擺法更容易看出是12。為了更方便,我們可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個"十"。從而突破10個一就是1個"十"這個難點。這樣,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經歷數的概念產生,形成過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才能,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而且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悅感。
2、在認識了10個一是1個十后,引導學生用1捆小棒和2根小棒擺成12,并說出1個十和2個一合起來是12的數的組成。再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數字用小棒擺一擺,說一說,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使學生加深了對11~20各數組成的理解。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學生在活動中逐步形成了“1個十”的概念,教師針對性地進行了小結,并把學生的思維引入生活,以學生日常接觸過的實例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1個十”在生活中的應用與便捷。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2
《認識鐘表》是新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學會認整時和半時。
課前,我安排孩子們準備了“鐘點學習器”。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孩子們猜謎語:一匹馬兒三條腿,日夜奔跑不怕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時間一定要珍惜。(謎底:鐘表)
然后出示了鐘表店里的各種樣式的鐘表,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接著,我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鐘面,認識時針、分針,并加以區分,讓孩子們指出自己“鐘點學習器”上的時針、分針。緊接著,通過了解“小明的一天”去重點認識“整時”、“半時”。在認識整時時,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的:
1、出示“小明的一天”活動中與整時相關的主題圖,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試認鐘表,用一句話完整地描述畫面內容。
2、集中展示“整時”的4個鐘面,讓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它們的分針都指向“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
3、讓孩子們在“鐘點學習器”上撥一撥整時時刻。隨后的半時教學和整時教學步驟基本相同。在認識了整時、半時之后,我又出示了電子表計時,讓孩子們了解電子表計時方法,學會正確用電子表計時方法表示整時、半時。最后,我安排了一組“認一認”的練習,要求學生會認,并能用電子表計時方法計時。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孩子們的已有的生活經驗,自然遷移新知。注重孩子們的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我說你撥”,“我撥你認”,“師撥生認”,“生生互撥互認”等多種形式,讓孩子們積極參與到活動之中來。在孩子們認時刻的時候,還讓他們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認的,要求學生完整表述,體現思維的層次性。
整節課下來,大部分孩子都會認、撥整時時刻了。但一部分孩子認“半時”時還有問題,比如:5時半,有的孩子容易認成6時半。仔細思考后,我發現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孩子對于鐘表上時針和分針的運動軌跡不清楚,不能準確判斷是過了幾時,沒到幾時,所以才會出現上述問題。
明白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我迅速針對“半時”學習設計了以下教學活動:
1、進一步認識鐘面。
2、出示活動鐘表(時針、分針可以轉動的),讓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的運動軌跡,即:1→2→3→4→……→12→1→2→……經過這樣的觀察,我發現孩子們在認半時時有了很大的進步。
3、認、撥幾個特殊易混的時刻,如:12時、12時半、6時、6時半,讓學生進一步區分整時和半時的不同。
4、讓學生回家試著在真實的小鬧鐘上撥整時和半時,進一步感受時針、分針的運動軌跡,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課后,我還有這樣的一個思考:
如果課堂上的學具不用“鐘點學習器“,而改用真正的鐘表(小鬧鐘),效果會怎樣?當孩子們在小鬧鐘上撥一撥時,是不是就自然地觀察到了時針、分針的運動軌跡,更利于半時的認識?但同時我又有以下困惑:
1、真實的鐘,時針、分針運動時有滴答滴答的聲音,是否會轉移孩子們的注意力?
2、孩子們本來動手能力就差,在鐘上撥整時、半時是否更難?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3
20xx年秋季,我擔任了一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任務。本屆一年級學生人數多,底子薄,基礎差,從一開始,我便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肩上擔子的重要。所以,我對自己的這份工作絲毫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立足現在,放眼未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進步。本學期已經近結束,為了更好地總結過去,迎接下學期的工作,現對本學期教學工作作如下總結:
一、做好課前準備——備好課
在備課的過程中,我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采用的教學方法,并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并制作各種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前、課后及時對該課作出分析和總結,寫好教學反思。
二、增強上課技能——上好課
在上課中,我做到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和生動化,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我還特別注意以知識本身吸引學生,巧妙引入,精心設疑,造成學生渴求新知識的心理狀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做好課后輔導工作
在自習課上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同時加大后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后進生的輔導并不限于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提高后進生的成績首先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年級孩子年齡小特別喜歡愛表揚,抓住他們的閃光點,越表揚他就會越學越好,在提高興趣的同時還要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并認真細致的做好查漏補缺工作,在課堂上抓住機會提問他,鼓勵他,表揚他,這樣他們就會學得輕松學的愉快。進步越快。
四、認真批改作業。
布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并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注重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
有人說:“認真書寫不僅能提高作業的準確率,而且對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養成認真的吸光有積極的意義。”在做數學作業時要求學生書寫格式規范,阿拉伯數字和符號的書寫也要規范,對作業的書寫以典型示范、表揚為主。
六、教學中的不足和反思
1、對小組合作意識的培養還不夠到位。
2、一部分學生對學習的目的不夠明確,學習態度不夠端正。
3、復習這段時間,我發現學生不看題目要求就開始做題,做完之后不會檢查。
4、學生的知識結構還不是很完整,小學的知識系統還存在很多真空,這些都有待以后改進。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將本著“勤學、善思、實干”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在總結本學期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把下學期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14
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口算是基礎,低年級口算是基礎的基礎。1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又是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基礎,所以1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必須使學生非常熟練。
把加減法與數的組成聯系起來教學,使學生真正明白加減法的算理。以10的.組成與分解為例,如:10可以分成2和8,2和8組成10。加法的含義就是把兩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2和8組成10也就是把2和8合起來,即2+8=10。減法是從總數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10可以分成2和8,所以從總數10里去掉2就剩另一部分8,去掉8就剩另一部分2。即10-2=8,10-8=2。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減法訓練,在學生理解算理的基礎上,進行形式多樣的口算練習。如:把數的組成寫成卡片進行練習,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讓學生說出數的組成與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說出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
另外制作口算卡片進行練習,這樣循序漸進,既能照顧到口算能力較差的學生,又能使全體學生的口算能力得以提高。
除了用卡片讓學生視算,同時也要注重學生聽算,聽算給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反應能力。
總之,聽、說、讀、寫在口算訓練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在說數的組成、讀口算卡片、寫口算題、讀口算題、聽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堅持,持之以恒,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上冊的教學反思01-05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02-02
小學數學上冊教學反思范文10-20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03-21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01-02
關于小學數學上冊期中的教學反思12-11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5篇02-02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5篇)02-02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4篇02-04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