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薦】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
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后面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學好這部分的內容,對今后的學習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讓學生在第一學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長”這一概念呢?這節課中,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反復的實踐中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理解了周長的實際含義:
一、在實踐中感知周長含義
對于“周長”的學習,不僅僅是讓學生體會周長的實際含義,即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從而真正理解周長,形成表象。對此,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
1、指周長:
指一指手中不同圖形的周長;
2、說周長:
說說在通過指周長后你對周長的理解;
3、畫周長:
用彩筆畫一畫手中樹葉圖形的周長;
4、找周長:
找一找我們身邊不同物品平面的周長。
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活動,由具體到抽象,使學生逐步建立“周長”這一概念的表象,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空間觀念。
二、在體驗中解決周長問題
在探索周長的計算方法環節上,我組織學生充分運用手中工具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尋找不同圖形的測量方法,可以獨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操作過程中,學生出現了不同的測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規則圖形),有的用繩子圍一圍,再量出繩子的長度(不規則圖形),有的直接在直尺上滾動(圓形).體現了從多種角度去解決問題的策略。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2
一、教學設計:做到“目中有人”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應凸顯“以人為本”的理念,既需要心中有教材,更需要目中有學生。《分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設計,我關注了學習者的“初始狀態”,對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式的選擇都以適合學生的`“初始狀態”為原則。
上課伊始,我以學生喜歡看《西游記》的故事導入:唐僧師傅給悟空和八戒分月餅,怎樣分才讓悟空和八戒沒意見,引出“平均分”。4個月餅好分,2個月餅也好分,1個月餅怎樣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呢?用手勢表示。在學生“山窮水盡”時,點燃探究的欲望,引發學生思維。
二、教學方法:做到:“樸實有效”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我進行了多次的試講,老師們給我提出了很多的寶貴意見。在認識二分之一時,我利用了月餅實物圖片在黑板上進行了現場操作,加上老師的體態語和手勢語以及有效的提問,讓學生初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義,再讓學生動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并說“二分之一”的含義,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義。學生由“不會”到“會”的效果非常明顯。我認為課件取代了教師的演示,課件取代了學生的操作,這樣的課堂不一定高效。
三、教師的主導性:做到“該出手時就出手”
教師在課堂中不再是絕對的權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組織者、引導者和共同學習的角色。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不是由原來的“保姆式”變成“放羊式”。我認為教師還是要適時地點撥、講解和有效的提問,因為教師有組織、調控的責任和義務。學生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停步不前時,我們教師該出手時要出手。這樣,我們的教學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扎實有效的數學課堂需要教師苦練數學教學基本功。用樸實的教學,在真實的課堂中,一樣能開出鮮艷的“花朵”。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教學,重在啟發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周長的含義,自己去解決問題。放手讓學生通過尋求策略、嘗試計算、交流、討論,自己找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交流各自的算法,教師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比較和分析推理能力。每個環節都是學生個體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激勵,共同發展。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對問題進行探索、嘗試、討論、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對怎樣求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有更具體的感受,他們真正成為了學習活動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嘗到成功的喜悅。課伊始,讓學生帶著做花邊至少需要多少邊框料這個問題,展開求周長策略的'探究,對于學生提出的各種方法,教師沒有簡單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讓學生從實踐的角度對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較和取舍。
在策略的比較中,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接著,學生自主量一量,算一算,在交流算法時,充分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互相補充,使思維得到共同提高。到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學生的思維迸出了火花,培養了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4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時、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于時間單位比較抽象,所以我認為本節課的難點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秒的具體概念、感受 1 分、 1 秒的時間觀念。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積極參與、親身體驗。如:我讓學生隨著秒針走動時所發出的聲音一起感受1秒的長短;再如:我還讓學生在課堂上親身體驗1分鐘時間的長短——有的學生在1分鐘寫出了22個漢字、有的學生在1分鐘寫出了60個數字、……,在這一系列的親身體驗的活動中,學生不僅對1分、1秒的時間長短有了體驗,而且也初步建立起來了1分、1秒的時間觀念。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時間觀念,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我還在課堂上給他們補充了一些1分鐘之內所做的事情,如:中央電視臺的播音員能播180個字,銀行點鈔機能點1500張人民幣、……這些課外知識的增加,不僅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為他們建立1秒的時間觀念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我還增加估測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如:(1)做一次深呼吸用了( )秒。(2)從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了( )秒。(3)你系紅領巾大約需要用( )秒。這些題目的設計不僅檢測了學生對秒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
當然,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如:對學生珍惜時間的教育的力度不夠,多數學生雖然能從1分鐘可以做許多事中體驗時間的寶貴,但很明顯他們只認識到了,并沒有付諸實踐,這也是教師需要引起重視的。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5
三年級上冊“四邊形的認識”這個內容看似簡單,其實也挺有意思。我先是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創設了學校課外活動的情境,讓學生找一找“圖上有哪些是你認識的圖形?”并指給同桌看。學生找到了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圓形、菱形等等。學生說出了那么多名稱,有已經認識的,也有似曾相識但并不真正明白的。可以看出,學生對接下去要認識的圖形并不是一無所知,而是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的。雖然他們并不能正確表述這些圖形的特征,但他們腦海里已經有了這些圖形的大致的形狀,可能并不正確,也不夠清晰。
在觀察了那么多圖形的基礎上,我直接向學生指出:在這些圖形中,有一種叫做四邊形。四邊形到底是怎么樣的,不急于讓學生表述,而是讓學生在紙上畫一個四邊形。然后選幾個上來展示,看是四邊形嗎?說明理由。學生畫了各式各樣的四邊形,有比較特殊的,也有一般的四邊形。這時,學生對什么樣的`圖形是四邊形又有了新的認識。
然后我讓學生從學具袋里去找一找,“把你認為是四邊形的撕下來”,然后再次組織交流:你為什么選出了這幾個,其它的圖形為什么不是四邊形?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歸納:四邊形到底有什么特點?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引導概括出兩點主要的:有四條直的邊,有四個角。并把這兩點板書出來。
學生學起來很直觀很簡單!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6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學習知識不是一個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
一個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應是: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并構建他們自己的認知結構的過程。整堂課以“大賣場”為背景,用生活中的情景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運用,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從“飲食與健康”話題引入教學,讓學生不僅了解了一些健康生活小常識,又激起學生很高的學習欲望。從琳瑯滿目的大賣場中選擇自己想了解的商品信息,進而探究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學得自然、輕松。有探究的樂趣、有成功的體驗;有學習的機會,有展示的舞臺。讓學生了解本單元即將學習的內容,激發自主探究的欲望。
當今社會,科技迅猛發展,知識劇增,學校的學習,只能選取最基本的知識教給學生,其它更多的知識包括源源不斷的新知識,只能靠學生自己今后進一步或終生學習。有關專家認為:21世紀的教育,要培養學生四種本領:即學會求知,學會實踐、創造,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從小培養起探究精神,義不容辭。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7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建立了質量單位“克”與“千克”、1千克=1000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重難點是幫助學生建立“噸”的概念。
由于課前對學生進行了預習的要求,所以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么單位表示,也能說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并沒有感性的認識和直觀的參照;所以本節課的重點就是努力幫助學生建立“噸”的概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也非常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例。
首先,我從學生熟悉的自己的體重入手,當有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重是25千克時,我順勢就以他的體重為標準,先讓大家算一算:10個他共有多重、20個呢?多少個他的體重就是1噸?學生很快算出40個他的體重是1噸。此時學生對于噸的概念只處于知道的層次,他們并沒有實際的體驗,所以第二步,我設計讓學生互相背一個人的體重,然后40個學生集體站到講臺上,大家互相感受1噸的重量。
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在頭腦中建立“噸”的概念,我又讓學生結合課本主題圖中的幾個小動物的重量算一算哪幾個小動物的體重合在一起是1噸。學生很快發現:2頭牛的體重合起來剛好是1噸……這時我還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這幾個小動物合在一起的情景。
最后,我還結合課后習題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是幾個需要用“噸”做單位的圖片,如:鯨、輪船、運貨物的火車箱等,這些圖片的展示幫助學生進一步形象了“噸”的概念。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我努力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1噸是很重、很多、很大的,讓知識與體驗共生,數學與生活同在,學生在猜測、體驗、探究中生成“噸”的概念。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8
計算教學是很枯燥的教學內容,但又是在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計算能幫助人們解決問題,是小學生學習數學所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只有在解決問題的具體情境中才能真正體現出計算的作用。如何能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如何能在課堂上幫助學生溝通已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聯系呢?執教了《口算乘法》后,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引導學生、啟發學生、鍛煉學生、激勵學生,讓它們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充分思考,激發思維,快樂收獲。
一、 在生活情景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
復習之后,去游樂園玩是孩子們熟悉和喜歡的生活情景,所以我設計了帶孩子去游樂園玩的環節。不過我在出示主題圖后直接給學生拋出例1的問題,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產生解決問題的興趣,繼而學習新知。
二、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維空間,發揮空間
讓每個學生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給每個學生說的機會,課堂上,我盡量把同學們思維之花都引發出來,讓他們大膽地想,盡量地說,讓學生自己主動用不同的方法去計算結果,在課堂上,我給了學生很寬松的思考環境和空間,鼓勵他們多想,多說,對說得好,想得透的同學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與表揚
三、相信學生的'能力,根據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充實課堂學習內容
由于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經驗,口算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簡單,因此本節課學習了口算之后,我又加上了例2估算的知識,是課堂內容更加充實,提高教學效率。從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完全有能力完成學習任務
四、給學生一個跳躍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中逐步掌握學習的方法,并有效地運用到以后的學習中去。
本節課的知識很容易弄懂,但是如何體現新理念,如何讓學生真正掌握有用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呢?可以讓學生學會口算方法,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思考得出同類推的方法進行口算,這是數學中的一種學習遷移方法。在最后的拓展練習中我提出整十數乘一位數積是240的算式有哪些?你可以寫出幾個?的問題。這個問題對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般的學生只要能運用今天新學的知識列出算式就是一種進步,而優生不僅是要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還要運用一些簡單的概率,就是讓學生思考:怎樣才能不遺漏也不重復,而且還要滿足題目中的所有條件。
五、值得注意的問題
1、課堂上要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意思,即使是犯了錯。
在教學時,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不要擔心學生出錯。很多時候學生出錯也是一個教學契機。如在練習時出現5006=300.正可以利用這個題提醒學生計算時也會計算出0,所以這個題應該等于3000。
2、不要限制孩子的思維,盡管是善意的點撥。
在學習估算的時候,出示298,問要想知道夠不夠,怎么辦?、298我們沒有學過呀等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想到用估算的方法。在教學時,有一個同學站起來說用30去乘8等于240,其實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教學契機,但是我還是過于拘泥于教案的設計,非要讓學生說出估算兩個字,有點兒限制了孩子的思維。這時可以在學生說完后問其他學生他怎么用30去乘呢?你知道什么意思嗎?,從而引出把29估成30這一知識點。
3、加強估算方法的訓練,理解算法
從檢測中可以看出學生在估算三位數乘一位數時,習慣把三位數估成幾百幾十的數,但是這個時候我們還沒學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及進位乘法,導致錯題很多,所以我們現在先把三位數估成整百數。雖然課堂上讓學生練習把一個數估成整百數,但仍有學生不熟練,因此在教學與聯系時應繼續提醒學生。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9
今天上的“時間的計算”是建立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時間單位“時、分、秒”的概念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教材設計了兩個例題——例1:2時=()分,簡單的單位換算;例2:7:30到7:45中間經過了多長時間。
對于例1的教學,我是這樣處理的:除了教學教材中的例題,還增加了一些其他的單位換算,如:120分=( )時、150秒=()分()秒。這兩道題的出示,大大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最后一題,充分給學生討論的時間,發展學生的思維,學生在思考、討論、交流,這一系列的活動中,不僅更好的掌握了時間之間的單位換算,而且也培養了能力。
本節課,我還注重將新課的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如:對于例2的教學,我將題目變成實際的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很快學生便發現了計算中間經過的時間的方法。還有學生利用我手中的鐘表,發現了用“數大格”的方法計算出經過的時間。對于例2的教學,我并沒有就此停止,而是借此機會將怎樣計算“從家出發”的時間、怎樣計算咱們這節數學課“下課”的時間。由于學生有了親身的體驗,所以,學生們很快就發現了求“開始時刻”、“結束時刻”的計算方法。
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拓寬知識,本節課我還增設了一道判斷題——體育課上跑400米,小明用了1分48秒,小力用了1分54秒,誰跑得快?快多少秒?這一題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多數學生也正確解答出了此題。
總之,本節課我覺得上的比較成功,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高,教師結合教材將內容進行了拓寬,教學效果也較好,師生配合和諧,是一節成功的數學課。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0
教材分析
《摸球游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一節的內容。
二年級時,學生已經初步感受了不確定現象,并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這樣的詞語描述這些現象。在此基礎上本節課通過摸球游戲讓學生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并能用“不可能”、“可能性大”、“可能性小”等詞語進行描述,為今后學習等可能性以及用數值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礎。
在本節課上,教材安排了“想一想”、“摸一摸”、“填一填”的環節,讓學生經歷實驗驗證猜測的全過程。通過“猜測---試驗---分析實驗數據---推測”,讓學生經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初步感受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性。
教材安排了“試一試”,意圖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有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同時讓學生明白隨機觀念不是一次就能形成的,也不是一次兩次的試驗就能形成的,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出現諸如以上那個的錯誤觀點,需要教師適時引導。
根據以上分析,我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重組,主要把重點放在讓每個學生都親身經歷探索的過程讓學生發現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同時學會如何通過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進而進行合理大膽推測的。
學情分析
二年級時,學生已經初步感受了不確定現象,并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這樣的詞語描述這些現象。在此基礎上本節課通過摸球游戲讓學生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并能用“不可能”、“可能性大”、“可能性小”等詞語進行描述,單從知識本身來講沒有多大難度,但一定要讓學生在摸球游戲的'過程中自己去感受到可能性的大小,為今后學習等可能性以及用數值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能對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進行描述。
3、結合具體情境,能對某些事件進行推理,知道其可能性的大小。
二、方法與過程
以摸球游戲為情境,通過“猜測---試驗---分析實驗數據---推測”,讓學生經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初步感受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體會數學學習與現實的聯系,進一步培養學生求實態度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學生通過試驗操作、分析推理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難點:利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1
在學習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經知道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用幾分之一來表示。而這節課是研究把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用幾分之一來表示。考慮到這一點,我在教學例題之前,出示了一個準備題:“猴王把一個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個桃的幾分之幾?”目的是復習已有的知識,為學習新知識做鋪墊。教學實踐證明,這確實達到了預想的效果。當出示例題時,學生就能準確說出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四分之一。
這節課另一個設計比較好的地方是想想做做4分小棒一題。在學生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一后,請學生說說為什么這么拿,并且上臺來展示分的過程(其實這里有兩種思考的方法:一種是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兩份,分好之后,拿出其中的一份;另一種是先想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6根,然后直接拿出6 根小棒。顯然,后一種方法更快。)。通過分法的交流,在進行下面拿出12根小棒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的時候,絕大多數孩子能迅速而準確的拿出來。最后,我把每個分數和對應的根數列成一個表格,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規律:把12根小棒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得份數越多,每份數就越少,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
上完課后,聽課教師進行了評課,讓我對這節課有了新的認識。
1、板書應圖文并茂,突出重點。
今天,我板書的核心內容是三句完整的話。我的初衷是通過這些文字,幫助學生理解本課的難點,并能完整的說出幾分之一的含義。而事實上,這樣做并不好。學生在說幾分之一的含義時,就有依賴思想,會看著黑板上的文字讀,沒有真正去思考。而如果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的話,只要寫出重點的幾個字就可以了。 “圖文并茂”,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寫重點”,能迫使學生去思考,將黑板上的重要信息連成一句完整的話,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2、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表揚”、“糾正”、“示范”。
對于學生的回答要給予明確的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還可以同時調動其他學生聽課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養成注意傾聽其他學生發言的習慣。例如:①表揚:學生說得很到位,可以說:“他說得真好!誰能象他這樣說一說。”②糾正:學生說得不正確或不完整時,可以說:“他說得對嗎?誰來說說你的想法。”③示范:如果請了幾個學生說得都不是很到位,教師要先示范說一遍,然后說:“誰能向老師這樣說一說。”
3、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學資源。
以想想做做1為例。做完4小題填空之后,可以先比較①—④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共同點:都是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不同點:平均分的份數不同);然后說說①②兩題的相同點(每份都是1個);再比較③④兩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都是把 6個蘋果看作一個整體;不同點:平均分的份數不同,所以表示每份的分數也不同);最后可以問:“你還能發現什么?”(這些分數都是幾分之一,每份是1個也可以是幾個等等)這就是所謂的用好教材,用足教材吧。
這節課帶給我的啟示是豐富的,在總結與反思中不斷前行……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2
《一天的時間》就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三課時的內容。在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和教學的。
1、重情境創設:創設情境,質疑引入:出示12時的鐘面,讓學生猜一猜12時老師在做什么?為什么都是12時,老師做的事卻不同?從而明確一天有兩個12時,一個是中午12時,一個是晚上12時,也就是一天的時間,時針要在鐘面上走2圈,也就是24時。
2、重難點突破把握關鍵:教學新課時,讓學生觀察課件演示一天的變化,并說出幾個時刻,這個時刻你在做什么?讓學生初步感受一天的變化。 讓學生明白晚上12時就是0時,它是一天的起點,從夜里12時到中午12時再到夜里12時的全過程,知道了24時是一天的結束,也是新的一天的開始,24時就是0時,再通過教具演示,建立普通時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聯系,再讓學生運用學具鐘面,在鐘面上標出24時計時法,使學生對24時有了深刻的體驗。再引導學生觀察、比較24時記時法和普通時記時法的區別。引導學生把普通記時法轉化成24時記時法,把24記時法轉化成普通記時法的`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學生自主探索出了24時記時法的一般規律、理解和發現了普通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的聯系和區別。
3、重生活與數學相結合:設計練習,讓學生明確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的普遍運用。鞏固了24時計時法與12時計時法的轉換。
在教學中,我還重視培養學生完整的表述和學會運用數學語言。學生會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在表述時間時會產生不規范現象。如:把7時說成7點,8時半說成8點半。我立刻給學生以引導,“在數學上,我們要說成“7時或者8時半。”學生的規范的數學用語得到了強化。
不足之處:
在教學24時是一天的結束,也是新的一天的開始,沒有結合當天來說一說:20號晚上的12時,也就是24時,是20號的結束,也是21號的開始,21號的0時。如果強指出學生會更加明確。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3
這節課主要是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并能結合具體的情境正確估算,會用乘法驗算除法。
1.結合“送溫暖”的'情境,讓學生找出有用的數學信息,并提出問題,列出算式:576÷6。
2.引導估算。請學生估一估,每所希望小學大約能分到多少本書。讓學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如:把576看成是600,600÷6=100,每所學校分到的書 不足100本;或6×90=540,每所學校分到的書多于90本……綜合學生的分析,上面除法算式的商應該是一個兩位數,且大于90小于100。
3.求準確商。先請學生獨立試做,然后組織交流。在交流中著重解決:被除數百位上的“5”比除數“6”小怎么辦?商“9”寫在什么位上?
4.回答問題,并反思解決問題的過程。
每節課我都會盡量突出重點,把復雜的東西摒棄,讓學生有一個更清晰的解題思路。這節課我就讓學生掌握方法,強調容易出錯的問題,效果還比較理想。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4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仔細觀察,善于思考,有意識地運用估算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你會覺得數學很有趣。估算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當它運用到生活中的時候,要注意是否與實際情況相符合。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們的數學!
關于估算的幾點思考:《乘法估算》,從三年級開始,一直覺得最難上的便是估算課,沒有標準的答案可言。有些學生甚至先算出標準答案然后再進行估算,我不知道對這些學生說什么好。
從三年級開始,幾乎每個學期的都有乘法估算。但是教學目標和學生所要達成的知識點卻不一。我找了一些資料,將區別羅列如下:
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多位數乘一位數--乘法估算:
大綱要求:
重視估算的教學,注意各種算法的結合,加強算法選擇的教學,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并且還可以用來檢驗計算的結果,同時估算意識的建立也有利于數感的培養。因此估算教學不能走過場。學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難,關鍵在于培養估算的意識和習慣,這要靠教師持之以恒經常給學生創設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機會,讓學生多做估算的練習。
在這一單元中,口算、估算、筆算都出齊了,怎么處理好這三算之間的'關系也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注意的問題。這里要處理好兩個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進,達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適用場合和范圍,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判斷在什么情況下需要使用什么樣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靈活應用的能力。
因此,估算教學不能走過場,學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難,關鍵在于培養估算的意識和習慣,要靠老師持之以恒給學生創設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機會。除了讓學生學習如何用估算解決問題,形成合理選擇估算策略的意識外,在計算教學中也要重視讓學生養成運用估算檢驗計算結果的習慣。例如,在教學精確計算之前,讓學生先估一估計算結果的范圍;在精確計算之后與估算結果對比,判斷計算是否正確等。長此以往,培養學生用估算來檢驗精確計算結果的習慣,體會估算的價值。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5
成功之處:
1、注意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重組。如在導入環節中,我設計了利用長方體、(正方體)中的一個面是長方形(正方形)來導入本課,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使學生在親切中自然進入本課;另外,就找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征而言,學生能很快說出長方形與正方形都有四條邊、四個角,這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礎。因此我在設計時,就以這種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充分動手操作,在折、量、比等過程中感知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邊和角的特征,這樣,讓學生自主的建構知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建構的學習方式。
2、創設學習活動情景,把課堂變成數學活動探索的場所。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猜想、操作、交流等活動。這節課,我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把知識點的'教學融入到學生的操作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和學習數學。如通過折一折量一量說一說這些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發現了兩者的異同;通過變魔術的活動,讓學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過程中,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系;通過猜一猜,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3、注重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不應該僅僅獲得一些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學習的方法。所以我將研究圖形特征所采用的方法定位為這節課的重點。一開始就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用什么方法研究長方形的邊和角?在學生得出長方形的特征后,緊接著小結剛才我們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然后放手讓學生利用自己總結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其次,在引導學生練習數長方形與正方形比賽的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先由學生自己數第一幅圖,再指導學生數出第二幅圖后師生共同找出數這類圖形的規律,從而由學生依照規律完成后面習題的教學思路。再次,本課結束前,我又一次引導學生回顧了這一節課研究圖形進所采用的方法,并且加以延伸、拓展,讓學生學會總結學習方法,并且能利用所學的方法自主學習。
4、注重創設情境,合理運用電教手段。 從開始的課題引入到練習活動的各頂比賽,我都給學生創設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新知,而生動的課件演示恰到好處,更讓學生直觀形象地體驗新知。
不足之處:
1、研究、理解教材的的編寫意圖不夠深入透徹,如在驗證正方形的特征時,只簡單的說明先用研究長方形的方法就可以了,只把四條邊都折兩次,再用對角折一次。而沒有說清楚對邊折是驗證對邊相等的、對角折是驗證臨邊相等的方法。
2、在變魔術研究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關系環節的演示過程中,操作欠細致,學生沒有很好的領略在這個演示過程中的奧秘。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上冊的教學反思01-05
小學數學上冊教學反思范文10-20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2-08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2-15
關于小學數學上冊期中的教學反思12-11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01-22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估算教學反思04-03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熱門】03-09
【薦】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03-08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