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數學教學反思(集合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生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生數學教學反思1
這節課的內容很簡單,也很少,但是數射線這個概念對學生來說很陌生,并不是生活中會碰到的東西,上完課到第二天我問他們昨天學了什么時,他們想不起數射線三個字。
練習部分的配套練習很簡單,就是會在數射線上填數就可以了,這個學生都掌握的很好,但是在實際考試中,題目是有變換的,一有變換,學生就束手無策了。
引入我從熊貓在一條射出去的線上練習跳遠開始,逐步滲透數射線的概念,這是一條射出去的線,它的起點從0開始,從0往右數,數字越來越大,且每格的長度都一樣。在實際教學中,我讓他們自己觀察數射線有什么特點,他們是沒有概念的,相反地他們都在觀察那只熊貓和熊貓跳遠那一條一條的.弧線,兩個班都有這種情況,所以沒有人發現數射線每格的長度都一樣這個特點,我后來點了出來,學生看上去理解了,但是他們對一格的概念很模糊,在練習中從幾跳到幾,跳了幾格,大多數人都不會數幾格,他們不知道怎樣才算一格。
我的新授環節是有一組一組的比賽開始的,分為一格一跳,多格一跳,三個一起往右跳。由于每組比賽我都是從0開始跳的,在提問時,我都提問:它是從幾開始跳的?學生對從0開始跳很根深蒂固,在做題時碰到從2開始跳的,他們還是寫從0開始跳,切從2跳到5,跳了幾格?數不來。所以下一次,我要多滲透一些不是從0開始跳的例子,告訴他們怎么看,怎么數,怎樣表示一格。
小學生數學教學反思2
1、在自主活動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喜歡數學
有人說“思維的火花在于指間”,通過動手做,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激發。實踐證明,讓他們投入到豐富的學習活動中去,動起來,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提供給學生許多不同的學具,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學具制作平行四邊形,讓每個學生都有觀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機會,提供給學生一個廣泛的、自由的活動空間。通過在釘子板上圍一圍,方格紙上畫一畫,吸管擺一擺探索發現“對邊相等”這一特征。通過用直尺在白紙上畫一畫,發現 “對邊平行”這一特征。用圖形擺一擺,發現平行四邊形和其它圖形的關系。當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在探索中初步發現平行四邊形的特征。這些發現,對于小學生來說則是他們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在獨立操作、獨立觀察、測量、思考以及相互討論的基礎上得出的“新發現”,這就是他們的創造。教學到這里,我又不失時機地引導他們去驗證,對 “全新發現”作出積極的評價。通過說一說,讓學生不僅深刻理解平行四邊形的特征,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而且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研究的欲望,通過大膽嘗試、探索,感受數學的樂趣,激起學習的熱情。
2、在探索發現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擁有自信
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便沒有數學的發展。數學家弗賴登塔爾也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再創造,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本節課的教學,我力圖通過適當的引導,啟發學生自己去主動探索和發現知識,在此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知識的自信心。教學為著這個目標去努力,也實現了這個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是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探索和發現獲得的,而不是我教給他們的。我先讓學生“做一做——看一看——說一說”來感知平行四邊形的特征,為學生創設了繼續探索的空間。我鼓勵每一個孩子根據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去學習。仔細地觀察,自由地表述,培養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學生數學教學反思3
康托爾指出:“在數學的領域中,提出問題的藝術比解答問題的藝術更為重要。”好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在數學王國里遨游。我在教學《普查人口》一課時是這樣進行教學的。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更大數的計數單位和個級的'讀數、寫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學會大數的讀法和寫法,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讀數的方法指導上。我讓學生認真地看書,看書后“說說大數的讀數的方法是什么?(四一班的問題)”學生似乎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無從下手。在老師的啟發下才逐步總結出讀數的方法,而且耗時也較長,占用了練習的時間。通過思索,在四二班上課時,我改變了所提的問題:“你們發現今天這些大數的讀法與以前的學過的數的讀法有什么不同嗎?”學生們都紛紛舉起了手,其中一個學生說:“就是按個級的讀法讀,只需在讀完億級之后加個‘億’字,讀完萬級之后加個‘萬’字就行了。”另一個學生說:“以前學的數只有個級,而今天學的數,除了有個級外,還有萬級和億級。應先讀億級,再讀萬級,最后讀個級。”學生很快就說出了答案。在學生說出大數的讀法與之前所學的數的讀法的不同時,其實已經總結出大數的讀數方法。這樣就節約了不少的時間可用來練習,提高了課堂效率。此時,我深有感觸:讀懂教材,設計的有效的課堂問題是多么重要啊!
小學生數學教學反思4
幾年來,我都擔任畢業班的數學科教學工作。在教學工程問題這一內容時,首先復習工作問題的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的基本數量關系,然后,再反復說明工程問題的特征,最后,才結合例題,引導學生應用基本數量關系去解答有關問題。但是,效果總不盡人意。今學期,教學這一內容時,我解放思想,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質疑,探索求解。一句話,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探求知識,去獲取知識。
一開始,電腦出示準備題:某公司要加工240000個零件,(1)平均每天加工3000個,要幾天?(2)、如果由甲車間加工8天,平均每天完成這批零件的幾分之幾?(3)、如果由乙車間加工要12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這批零件的幾分之幾?學生解題后。我提出問題:現在這批零件要求提前完成,可以怎么辦?于是共同編成例題,個人獨立試著列出算式,匯報、師把學生匯報的算式板書,再分組討論,交流。驗證各種方法的.正確性。最后2400000個這個條件擦掉,提問:這題該怎么解答呢?學生解題后,組織學生討論改編前后,解題方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由此師生共同歸納工程問題的特點和解答方法。
這節課,由于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在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教學效果良好,達到教學目標。
小學生數學教學反思5
有趣的圖形拼組這一教學內容,我們主要從認識圖形的特點,從對圖形的鞏固認知到練習,每個環節層層深入,從認知連洗到動手操作練習,每一個環節深深地吸引找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孩子們也很享受參與活動的樂趣,教學過程中利用孩子們感興趣的多媒體課件,讓生加強對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讓同學們在游戲的過程中探索圖形的特征,通過魔術袋讓生通過摸一摸,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充分感知圖形的特點,進一步鞏固了學習內容,通過幾個環節的游戲設計,A生能夠很快的掌握學習內容,對于該組學生的教學目標設計過低,應該在知識內容方面在增加一下訓練的強度和難度,B生的目標內容正適合該組同學的認知特點,所以在最后鞏固練習環節,讓學生動手畫一畫自己喜歡的圖形,并A生剪一剪,BC生動手貼一貼的形式,讓孩子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并鞏固了對圖形的認知,初步感受有趣的圖形帶給同學們的驚喜,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孩子們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課堂教學效果較為明顯。
通過本節課的教育教學活動我也發現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在學生練習過程中對學生兼顧不過來,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讓A生帶動BC生,這樣A組的學生的責任意識增強了,其他孩子的學習也能夠提高,今后應該在課堂中加強小組合作意識的培養,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的到不斷的提高。
小學生數學教學反思6
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乘法,教材安排了例1,并且通過例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練習鞏固。而在實際的學情中,有大部分學生都會算小數乘法,知道當成整數計算,然后點上小數點,但對于為什么要這么算還很模糊這一現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編排進行,這樣的問題沒有挑戰性,學生不會感興趣,于是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安排
尊重學生已有知識,讓學生根據經驗計算小數乘整數,并且想辦法驗證自己的計算是正確的來理解算理。通過課前了解學生,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已會計算,因此,在教學例1時,我并不是直接引用教科書上的例題,而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選擇用數學周記的展現,也就是使用的'是情景教學策略,給學生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并且通
過這個情景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積淀。讓學生自主的去搜集看到的小數的信息,吸引學生積極探索并理解計算方法。
然后讓學生用已經學過的方法,計算出答案,學生非常活躍,并且用了不同的方法來說明自己的計算是有道理的,有的同學說:0.8元×3就是8角×3,8角×3=24角,就是2.4元;也有同學說:0.8是8個0.1,8個0.1×3=24個0.1,24個0.1就是2.4,所以0.8×3=2.4;還有同學根據意義用加法來說明。通過學生自己尋找理由說明計算的正確性,從課前的無意識的計算到現在的理解清楚了為什么要這樣計算,從感性的認識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接著讓學生把已經掌握的知識遷移到2.35×3,學生通過獨立的計算和討論,對小數乘整數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此環節的教學中我使用了合作學習的策略。
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積極的思考,運用發現的規律去解決問題,能正確計算小數乘整數,并且學生是真正課堂的主人。學生理解了計算課不是一味的算,而是需要“悟”。我在注重計算方法的掌握,計算技能的提高的同時,更強調對算理的理解和感悟。摒棄“形式化”說理,讓學生經歷獨立嘗試、思維交流、反思評價、再次體驗的過程,層層深入,理解感悟算理。這樣才會使計算課生動有趣。
小學生數學教學反思7
本課時教學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變“學方法”為主動地構建方法。整個教學過程中,由于創設了各種生活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在對新知識的探究中,采用以舊帶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結構,符合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同時運用合理、多樣化的學習方法,把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有機結合,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有利于促進學生發展。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活躍,學得輕松愉快,學生在經歷生活的情境中掌握了數學知識,獲得了解并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較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并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把自己放在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位置,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但在學習評價上還做得不夠,評價比較單一,語言的激勵性還不夠,因此缺乏一種感召力。
小學生數學教學反思8
《認識三角形》是本冊教材的重點內容,屬于第二學段“空間與圖形”領域。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學習線段、角、平行線、垂線、角度知識和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三角形在平面圖形中是最簡單的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來推導有關的性質,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很重要的。學好這部分內容,不僅為學習其他多邊形積累了知識經驗,還可以為進一步學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打下了良好基礎。但學生對三角形已經有了直觀的認識,能夠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并說出它的各部分名稱。
由于三角形的高只能從頂點來畫,所以正確畫出已知底邊上的高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但是學生可以將畫平行四邊形、梯形高的經驗和四年級學習的過點畫已知直線垂線的經驗都遷移過來,降低畫高難度。基于以上分析,我在設計這節課時侯,力求用足用活本課教學內容,做到以下幾點。
1、本課注重與其他平面圖形的知識進行勾連。課的伊始,幻燈片演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都是由4條線段圍成的特殊四邊形,為學生歸納三角形定義奠定了基礎;又通過幾何畫板演示梯形上底逐漸縮短,成為“0”時,引出三角形,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三角形與四邊形的內在聯系。
2、本課內容雖多,但層次清晰,主次分明。按照三角形各部分名稱、定義→穩定性→高→中位線的順序展開教學,而三角形的高是教學的重難點。
3、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活動的過程也是數學思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了進一步的培養和深化。
4、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采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動方式,并借助幻燈片和幾何畫板的演示,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
然而,這節課還存在不足之處,如:判斷三角形的課件最好一組一組地出示;老師在大屏幕上指,“這樣是三角形的高嗎?”引起學生誤解,不如出示課件演示。這些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去探索、改進。
小學生數學教學反思9
語言與思維有著密切的關系,語言的表達能力決定兒童思維的發展,而思維的發展又能促進語言能力的提高。因此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生數學語言的訓練,發展兒童的思維。
1.給學生提供表述的機會。
從現在的數學課堂中,我們經常看到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只讓少數接受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回答問題,即使是小組討論也只是流于形式。在這樣的課堂上,大部分學生沒有表達的機會,何談語言能力的發展?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給每個學生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一個問題提出后,可讓學生先小組討論(教師要巡視切實讓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說”),再同桌互說(如果不會同桌教會他),然后個人小聲獨立說。這樣一個問題經過這樣反復三次的“說”練習,就是鸚鵡學舌也能夠表達清楚了。這樣做也許剛開始會很費時間,但時間長了,說的內容多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了,也就會水到渠成。
2.教師示范,學生模仿。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準確的語言模式,讓學生來模仿。如:我在教學第一冊“認識鐘面”時,在引導學生認識時針、分針后,接著教學怎樣認時間。根據學生的理解,讓學生敘述自己的思考過程。教師可以分兩個層次來表述示范:一、先看分針,如果分針正好指著12,就正好是幾時;如果分針沒有正對著12,就應該是大約幾時。二、看時針,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或大約幾時。接下來讓學生按照老師的表述方法來邊看鐘面邊敘述。
通過以上具體實物與抽象語言相結合,循序漸進的有層次的訓練,既讓兒童的`數學語言逐步形成,又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也促進了思維的發展。
3.動手操作,發展兒童的數學語言。
學生的思維來源于生活實踐。而低年級兒童的思維更要依靠直觀的操作來促進其發展。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來發展兒童的數學語言。
我在教學中經常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學生邊想、邊做、邊說,使腦、手、口共同參與活動,達到統一和諧。
如教學數學第二冊45+8時:
先弄清題意,接著我用計數器來演示:先在計數器的個位撥5顆珠子,十位撥4顆珠子;再讓學生思考加8,在哪位加?學生知道要加在個位,8+5=13,但個位沒有13顆珠子,怎么辦呢?學生自然會想到向十位進1。接著再讓讓學生拿出小棒,擺一擺,并且邊擺邊說自己是怎樣做的。然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計算45+8的?學生通過這樣的操作活動,豐富了感性認識,通過有條理地說操作過程,把外部物質操作活動轉化為內部思維活動,以掌握事物的本質屬性,使兒童的數學語言不斷得到發展。
總之,兒童數學語言的培養是教學工作中一項長期的任務、在教學中,必須根據兒童的認識規律和思維特點,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的訓練,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
小學生數學教學反思10
小數的意義是認識小數的第一課時,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一位小數的基礎上,繼續認識小數的意義。本課時從橡皮、信封和練習薄等物品的.價錢出發,引導學生感知兩位小數的含義。
在教學時,我出示了三種商品圖及標價,讓學生用“角”和“分”作單位說說這三種商品的價錢,并追問4角8分是多少分。這部分內容學生能結合生活經驗來解決,沒什么大問題,包括怎么讀小數也沒大問題。問題主要集中在小數意義的教學方面。我從1元=100分出發,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分,那么1分就是1元的 ,就是元,還可以寫成0.01元。可能在教學時太抽象了,話也有點長,也沒有使用什么直觀的教具,教學效果不好。學生都知道1元=100分,但是我說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只有極少數的學生能說出每份是1分,這令我很意外。我心想1元里有100分,那么平均分成100份后,每份就是1分了,這是很容易想到的,但是學生就是反應不過來。在這部分教學時我不僅浪費了很多時間,而且還搞的學生稀里糊涂的,我覺得主要太抽象了。在教學時,我發現學生實在反應不過來,我就急中生智,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正方形,把它平均分成100份,那么如果我把這個正方形看成“1“元,那么每一份就是1分,畫了圖之后學生掌握情況有所改觀,但是課后我想想,其實這個例子不是很好,因為這會給學生另外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么一個正方形可以看成1元。可能我太不了解學生了,太高估他們了。
在這節課后學生對小學的意義有所了解,但并不是掌握很好,如果教師適當提醒,學生還是能說出是怎么分的,怎么來的。從這節課看來,我覺得小學五年級的教學應該以直觀思維為主,特別是小數的意義這部分。可以說這部分老師也頭疼,更別說學生了。在這一章復習時,我發現學生已經基本掌握小數的意義了,但單位換算問題很大。可能是我教學新課的時候太急了,也有可能是板書不夠或是對他們要求太高了吧。呵呵,我還需要好好總結的。
小學生數學教學反思11
《數的世界》是一節數學概念課,即教學因數和倍數。在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現在是在未認識整除的情況下用乘法算式直接認識倍數和因數。數學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較難教,而這部分內容學生是初次接觸,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根據本節課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我注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努力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空間。
由于這是節概念課,因此有不少東西是由老師告知的,比如因數和倍數的概念。在認識了各類數之后,我創設有效了數學學習情境,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直接告知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具體到抽象,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
為了突破本課的難點,我通過變式拓展,實踐應用,促進了學生的智能內化。在理解因數和倍數中,我認為有兩個關鍵性的問題是學生比較容易混淆的,第一就是因數和倍數的范圍(非零自然數),我是這樣處理的:通過一組算式讓學生說誰的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如3×5=15 6×8=48 9×4=36 12×5=60等,學生越說越順口,越說越有勁,我突然拋出了1.5×6=9這個算式,結果有同學陷入了沉思(我認為這些同學感覺到了與剛剛的哪些算式有點不一樣),但也有同學還是舉手這樣答道:1.5和6是9的`因數,9是1.5和6的倍數,話一說完,就見那些沉思的同學有幾個高高舉起了手,迫不及待的說:我們說研究因數和倍數是在非零的自然數范圍里,可這里的1.5不是自然數,所以不可以說1.5和6是9的因數,9是1.5和6的倍數。我就趁熱打鐵,組織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同學們統一了認識,真正認識到了因數和倍數的范圍,從而為理解概念打好了堅實的基礎。而第二個關鍵性的問題我認為就是因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的關系,我采取了幾個遞進的環節進行處理:一開始我就直接告知,讓學生鸚鵡學舌。如通過學生寫的3×4=12這個算式,我就說,這時3和4是12的因數,12是3和4的倍數。通過一些類似的乘法算式讓學生試著說,很快學生就有了第一感性認識;接著我用一個游戲讓學生理解因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我舉了三個數字卡片,分別是3、6和12,讓學生很快說出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為什么?學生很快找到了3是6和12的因數,6也是12的因數;6和12都是3的倍數。我追問:那我說,6是因數,12是倍數可以嗎?通過這個例子,學生認識到6相對于12是因數,而相對于3卻是倍數;而12相對于6才是倍數,它相對于其他的數就說不定了,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相互依存的含義,更好的理解了概念的內涵;最后我讓同坐兩人一組,一人說任意一個自然數,另一個同學則找出它是誰的因數,誰的倍數?并說出判斷的依據。由于答案不,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很大,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本節課,學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體驗中,享受到了數學思維的快樂,我想這才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學”。
小學生數學教學反思12
今天我教學的是探索圖形的規律規律這節課,課結束后覺得自己以下幾個方面沒有處理好。
1、對課標的把握不準。
在教學建議里,有這樣一段話:“需要說明的是,圖形中的規律旨在讓學生經歷一個直觀操作、探索發現的過程,體驗發現規律的方法,對于具體所涉及到的規律是什么,在此不作要求。” 到底讓不讓學生動手用小棒擺三角形,這是從備課開始就一直困擾著我的問題。考慮到本節課的重點,應該是觀察圖形,發現規律,而不是動手操作,而且認為,一眼就能看清小棒用了多少根的圖形,有什么必要再花時間讓學生擺呢,于是最后決定不擺,直接分階段出示圖形。現在看來,沒讓學生經歷一個直觀操作過程,也就是對課標里的建議“圖形中的規律旨在讓學生經歷一個直觀操作”的過程沒有充分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把活動重點放在讓學生經歷一個直觀操作,在操作中體驗并探索發現,體驗發現規律的方法,應該是本節課的一個教學重點,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不應該省略。
2、而且給學生獨立思考,找規律的時間少了。
教材呈現的規律是這兩種方法:一是3加上2乘三角形個數減1的方法,第二種是把每個三角形先按3根小棒來計算,再減去重復的.根數。而兩個班的學生都還發現了一種,就是先假設每個三角形都只用兩根小棒,這樣就比實際小算了一根小棒,于是最后再加一根小棒,也就是就2乘三角形的個數后再加1。第一種方法,開始時,學生是很難想到用這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大多數學生都沒有發現,經老師引導后,成績好的學生才發現。而第第二種方法,由于有了第一種方法的基礎,所以部分思維靈敏的學生能馬上想到。倒是2n+1的方法學生更易于理解與接受。現在想來,這也許是因為一是少了讓學生動手操作這個環節,二是沒有讓時間給學生充分獨立思考,把規律展示在本子上,再小組內交流,最后集體交流后得出規律,而是看到學生發現規律有困難時,就馬上引導學生去思考了,這樣局限了學生的思維,才會出現這種狀況的吧。
小學生數學教學反思13
在本節課的授課中,我感覺以下幾點比較滿意:
1、課件教學中在探索圓和圓的位置關系、探索兩圓相切時的對稱性、探索兩圓相切時圓心距d和兩圓半徑R和r的數量關系時多次運用flash動畫展示,給學生以直觀感受,便于學生理解,同時,增加上課的生動性。
2、授課方式采用分組教學,對課程內容提出問題后先要學生在小組內動手交流并整理所獲得的信息內容,然后在課堂上展示組內成果,從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對練習題的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突出本節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4、 授課中貫穿了觀察、猜想、驗證等過程,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探索過程,過程與方法的`目標落實比較好。
但在本節課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1、在學生分組活動中,個別學生不能參與進來,今后教學應該多加關注學困生。
2、教學語言應該注意更加規范。
3、在學生回答問題時,不應該只關注回答結果,也應該關注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態度,用恰當的語言給予肯定和鼓勵,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的成功體驗,從而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本節課應該再加大練習量,進一步落實知識與技能的目標。
本次課初備時,我校全體數學教師在一起研討,楊玉芬老師對我的授課過程中,學生作品展示提出很好的建議:在沒有實物投影的情況下,讓學生通過粘貼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申衛青教師對我的授課程序進行調節指導。李秀捧老師對學生的探討問題進行進一步設計
初備方案發布于網上,又得到教研員王老師、風帆郝老師、列電張老師、我校楊老師、馬坊楊老師等多位老師的指導點評,我又在此基礎上對方案進一步加工。
授課后,各位教師直述己見,讓我認識到自己需要繼續努力.
通過這次活動,使我更注意到學生的活動和參與情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自己只是課程的設計者,在授課時適時引導,使盡可能多的學生真正參與進來,可以采取小組之間競爭評比打分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合作交流、積極發言等各方面的參與情況。當學生回答問題后,無論回答的結果如何,要進行不同程度的關注:對回答結果清晰、正確者給予鼓勵;對回答不準確或不正確者,在其他學生糾正的同時也要給予積極參與、回答問題積極方面的鼓勵,使不同層次的同學都體會成功的喜悅、參與的必要。
在問題的設計上,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問題,問題難度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既要有梯度又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二要考慮到題量的適度,加大練習量,更好地落實知識與技能目標。
在授課時,更要注重數學語言的規范運用,加強學習,進一步充實自己的教學經驗。
小學生數學教學反思14
一年級學生的學習都是在具體情景中進行教學的,特別是認識人民幣,更不能脫離真實的生活情境,他們需要在活動中體驗、認識、了解人民幣,學會使用人民幣,所以本節課就通過創設生活中購買雜志這個情境引入。
人民幣中的解決問題主要使學生理解,并初步學會使用嘗試調整策略和羅列策略。嘗試調整策略主要是:先隨便選兩本算一算,再根據結果調換調整。羅列策略主要是:先任選一本,再有順序的試算。
例題設計了四種雜志,單價分別是:5元一本、6元一本、8元一本、7元一本。用13元錢正好可以買下面哪兩種雜志?學生對“正好”是什么意思,說的很明白,正好就是買了兩種雜志后,錢沒有多余,全部用完。但由于課本中的四個數字都非常小,數量關系簡單,學生一眼就能看出6+7=13,8+5=13,知道選那兩種合適。
看著學生躍躍欲試,我就說:明明也挑選了兩種雜志,可是,他算來算去錢不夠,是怎么回事呀,你能幫幫他嗎?
這樣一下就拉近了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并調動了學生想表現,想幫助他人的的積極性。這樣他們就不再認為下面教的兩種策略多此一舉了,就會認真的跟老師的思路走了。
先教嘗試調整策略,明明先任選兩本,選單價是6和8的兩種雜志,一算,14元,比13多了,怎么辦?學生很快知道,得把其中的`一本換成便宜的。究竟換哪種呢,學生說先定一本,把另一本換成便宜的。通過學生的幫助,明明調換好雜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知道,當總數大于13時,這兩個數都選大,了,肯定得把其中一個數換成一個小一點的數。嘗試調整策略不僅使學生學會了靈活的解決問題,并且間接的鞏固了數之間的大小關系。
羅列策略在這里主要是有序的“試算”,體現的思想主要是有序的思考。教學羅列策略時,我說:蘭蘭也想去幫助明明,她對明明說:可以先選定一本,然后按順序一本一本試。隨后學生和蘭蘭一起感受羅列策略的運用。
學生經過這兩種策略的學習,對于難于解決的問題就可以用嘗試調整和有序思考的思維方法。這兩種方法,在當數據較大時會非常有效。
小學生數學教學反思15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必須使學生有機會真正經歷“數學化”。因此,應采用多種教與學的方式,讓學生在獨立思考、探究學習、合作交流中學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在親歷數學化過程中嘗試多種體驗。
解決策略:
1、想辦法讓學生對探究合作學習產生需要。
2、營造探究、合作學習的人際氛圍,鼓勵獨立思考、交流、質疑、共同討論,激發探究合作學習的熱情。
3、探究學習良好情境,有明確的探究目標,有具有挑戰性、具有價值的探究合作學習的問題。
4、在“組內異質、組際同質”分組原則基礎上,實行動態編排小組,打破組內長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則處于從屬地位狀況,讓每個同學都有機會樹立形象,給每個人提供發展進步、改變自我的機會。
【小學生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生數學教學反思05-25
小學生數學教學反思10-04
關于小學生數學教學反思12-25
小學生數學教學反思15篇04-30
小學生數學教學反思(15篇)04-30
小學生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04-30
數學教學反思11-21
數學的教學反思01-16
小學生數學教學反思集合15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