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教學反思: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諸葛亮,文中著力贊美的人香氣迷人物,他神機妙算。教學的時候我直奔本章的`重點,讓學生找出課文能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地方,然后引導學生歸納出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三點。學生本來就對諸葛亮這個傳神的人物非常感興趣,因此學習起來積極性很高。學習效果比較好。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該組教材是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一專題編排的。三首詩描寫的是古代兒童有趣的生活,表達了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1.教學效果(思效)
依托動詞,表演感悟。
《稚子弄冰》一詩運用動詞準確地寫出了孩子的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教學時,我讓學生先把詩意弄明白,然后找出詩中孩子的動作“脫、穿、敲”,然后讓學生模仿詩中的孩子進行表演,也來做一回無憂無慮的“稚子”,大家紛紛行動起來。表演后,我讓學生進行自我和他人評價,通過評價,學生了解到:稚子弄冰也是小心翼翼,倍加珍惜的,一塊普通的冰,在孩子眼里是“銀鉦”,是“玉磬”,是“玻璃(古代玉石)”,而剛才同學們的表演沒有把孩子的這份珍惜之情表演出來,甚至還有的學生趁機鬧騰,經過這樣的“抓動詞――表演――評價”,學生真正理解了“稚子”的天真可愛。
2.教學收獲(思得)
(1)讀中想象,體會詩的意境。
體會古詩文的意境,是古詩文教學的目標之一,但同時也是古詩文教學的難點。在教學《四時田園雜興》時,我引導學生觀察書中的插圖,由畫入境,通過引導學生看體現詩意的畫面,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如詩的第一、二句圍繞耘田績麻,我啟發想象農民們除了“耘田績麻”在夏忙中還要干些什么活,學生會說出很多答案:插秧、收割、犁地、積肥等,想象詩人見此情景會對“村莊兒女”說些什么,然后同桌互相練習,互相表演,讓學生在想象中體會農民的艱辛,達到較好的'效果。
(2)古詩所描寫的什么季節,是我們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一個知識點。在教學《村晚》時,我并沒有按照教參上的標準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從詩句、詩意中進行推理。學生從“山銜落日”判斷出是傍晚,從“草滿池塘”可以推斷出是夏天,再從“寒漪”推斷出是秋天,最后綜合起來,正是“夏末秋初”,這樣讓夏末秋初更加形象化。
3.不足之處(思失)
教學《四時田園雜興》中,我引導學生借注釋,明詩意,悟詩境時,教學策略過于簡單。學生們對詩歌的第四句“也傍桑陰學種瓜”最易理解,也最容易感受孩子的勤勞,但對詩中體現的孩子的天真可愛,學生不容易感受。教學時,我以自己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的感悟是不可取的。用何種策略引導學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愛,應該下功夫琢磨。教學策略的單一,導致這一教學環節沒有引領學生扎扎實實地進入詩歌的意境。
4.改進措施(思改)
小學生閱讀能力尚在形成階段,要不斷地讓學生總結課堂上所學到的閱讀方法,并指導學生運用這些方法進行“以一篇帶多篇”閱讀,使之形成能力。古詩中像這樣描寫兒童活潑可愛的詩篇還有很多,應該讓學生運用學到的方法,自己搜集,自己積累,并開展“賽詩”會。這樣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積累這方面知識。
《稚子弄冰》是南宋詩人楊萬里所作的七言絕句。全詩四句,從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為讀者描繪了一幅稚氣滿紙而又詩意盎然的“脫冰作戲”的場景。《稚子弄冰》的詩句稍難理解一些,我采用了小組學習的方式,根據注解,讓學生討論、想象,也不難理解其意,同時也感受到了古詩的優美,達到了陶冶情操,提升鑒賞的目的。
《四時田園雜興》是這一單元的詩歌,詩的內容比較淺顯,但是,問題的是字音,要求學生通過查字典,聯系詩的意思確定字音,學習時反復強調。要想很好地體會詩中所要表現的樂趣,就要抓住后兩行體會: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為了落實課標中: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的要求,在大體了解詩意后,我引導孩子想象:小孩子看著大人勞作,也學著大人的樣子在桑陰下種瓜,他們把種瓜當作一種游戲,在游戲中感受樂趣。我們可以想象孩子們學種瓜時會說些什么,想些什么?我把這項內容安排成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想象詩中后兩句描述的畫面,用一段文字表達出來,在交流時,有很多同學寫得很精彩,有兒童的動作、神態、心理活動,還有些寫了背景。效果不錯。看來以后這種方法可以經常用,既進行了小練筆,有訓練了想象能力,同時也體會了詩人的情感。可謂“一舉三得”。
《村晚》是南宋詩人雷震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形象地描繪了一幅有著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紅紅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用短笛隨便地吹奏著不成調的曲子。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抒發了詩人對鄉村晚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教學《村晚》時,在實踐環節我采用“畫中延伸,體驗成功”這一方法。我讓學生動手添畫,使畫面更加完整。這不僅是給學生起個示范作用,而且讓他們覺得老師和他們是一起學習的伙伴,拉近師生的距離。學生們個個都畫得非常認真,非常用心。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豐富了古詩內容,又讓學生在敘述中鍛煉了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積累了語言。
在《村晚》這首詩的教學中,改變了古詩教學一味講解、生硬體會詩意的傳統教法,從插圖激趣、讀中自悟、延伸閱讀幾個方面進行教學,力求讓學生從畫中體驗古詩的意境,在個性化朗讀中感悟詩意和情感,很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不僅學得輕松,而且學得快樂,體現了讓學生“樂學”的教學新理念。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教學反思:本次的口語交際學生進行課本劇的表演。多數學生都能挑自己感興趣的課文進行編排。主要存在的缺點是,盡管學生著學期已經學習過課本劇,但還是不是非常的熟悉,因此,有些語言和情節的安排不符合劇本的'特點。
本次的習作是縮寫,多數學生都能按要求進行縮寫,部分學生還是縮寫得不夠簡練,縮寫完了還是太詳細。個別學生則縮寫得太簡單了,寫成了介紹主要內容而已。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教學反思:《景陽岡》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小說《水滸傳》第二十三回選編的。課文記敘了武松在陽谷縣的一家酒店內開懷暢飲后仿寫兒童詩教案,趁著酒興上了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現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機敏的英雄性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前"連接語"的要求自讀課文,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接著組織學生重點閱讀"武松打虎"這一部分,感受武松的'英雄形象,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討論文章其他內容與"打虎"的關系,以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武松的性格特點。最后,指導學生講講這個故事。大部分學生都能感受到武松大虎的形象。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教學反思:這篇略讀課文節選自我國古典神話小說《西游記》第一回。課文主要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這石猴與群猴玩耍時,因敢于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群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特點。根據本文的語言表達特點,教學時,我讓學生以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兒童詩兩首教學后記,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中了解課文的大體內容。然后圍繞"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接著再讀課文,讀中感受形象。最后組織好聽的四個字詞語學生講講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適度拓展,開展語文活動,課后還組織學生講講西游記的.故事。課內課外結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
2.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人物情感感受阿慶嫂的智慧與勇敢。
3.學習通過語言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表達方法,積累俗語諺語。
4.鞏固對劇本的認識,感受京劇的魅力,激發對傳統藝術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抓住表現阿慶嫂的智慧與勇敢的句子,了解阿慶嫂是如何同敵人斗智的。
教具準備:
京劇《沙家浜——智斗》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3.簡單介紹京劇。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課之前,老師請大家聽一段京劇(播放京劇《沙家浜——智斗》),聽后有什么感受?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你們還知道哪些關于京劇的信息?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智斗》就是京劇藝術的一個巔峰之作,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2.指名朗讀課文生字,并組詞。
3.指名分段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文章。
三、講讀課文
1.課題“智斗”,講誰與誰斗智?為什么“斗智”、“智斗”的結果怎樣?
2.小組互說,全班交流:哪些寫阿慶嫂智斗胡傳魁,哪些寫阿慶嫂智斗刁德一?
3.說一說阿慶嫂、胡傳魁、刁德一分別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
四、作業
1.朗讀課文。
2.識記生字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體會人物情感。
2.了解阿慶嫂是如何同敵人斗智斗勇的,抓住關鍵語句,感受阿慶嫂的智慧與勇敢。
教學過程:
一、檢查生字復習
練寫生字詞。
二、學習阿慶嫂出場段落
1.了解人物之間的關系。
2.了解事件的背景。
3.抓住描寫阿慶嫂動作、表情的'詞語句子品味,體會其內心世界。
三、學習阿慶嫂智斗敵人段落
默讀阿慶嫂智斗刁德一的第一回合。思考:刁德一和胡傳魁一樣也是來打探新四軍的傷病員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畫出表現阿慶嫂機智的句子,在旁邊做上批注。
1.揣摩句子的言外之意:
“這真是聽話聽聲,鑼鼓聽音。”
“省得人家疑心生暗鬼,叫我們里外不好做人!”
“阿慶嫂真不愧是個開茶館的,說出話來滴水不漏。”
2.分角色朗讀刁德一與阿慶嫂的對話,體會刁德一的狡詐,阿慶嫂的智慧。
3.分角色朗讀胡傳魁與阿慶嫂的對話,體會胡傳魁的虛偽,阿慶嫂的聰慧。
再來看阿慶嫂和刁德一的第二次交鋒:
4.說說阿慶嫂是如何與敵人斗智斗勇的(兩次智斗有什么不同)?
5.小組交流,全班反饋:現在,你對阿慶嫂有什么認識?。
四、分角色朗讀全文
五、作業
課外觀看《智斗》的錄像,感受京劇的魅力。
鞏固生字詞。
教學反思:
《智斗》節選自京劇《沙家浜》,主要講1939年地下黨員阿慶嫂為了掩護新四軍轉移時留在沙家浜的18名傷員,與敵人斗智的故事。
本文是《沙家浜》的一個片段,作為一篇獨立的課文,學生在沒有了解《沙家浜》這個故事之前,讀懂全文有一定的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課前,我布置學生去查詢有關京劇的資料,看一看京劇《沙家浜》,再認真讀文。課中,我讓學生圍繞課題“智斗”,思考課文講的是誰和誰斗智?為什么要“智斗”?“智斗”的結果如何?在同學們一一找到“智斗”的部分后,我讓學生加進自己的動作,分角色朗讀,體會文中人物的特點。同時讓其他的學生認真聽,還要進行評價,如果你認為別人讀的不好,你就來讀。這樣,阿慶嫂的沉著冷靜、思考周密、機智勇敢、有膽有識、能說會道的特點,刁德一的陰險狡詐、多疑狡猾的特點,胡傳魁的要面子、愚蠢的特點,都讓學生一一捕捉。課后,我要求學生和家人一起看京劇《沙家浜》,再把自己最喜歡的角色表演給家長看,激發學生對京劇這一傳統藝術的興趣和熱愛。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7
《伯牙絕弦》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初捧教材,不顧其他,我被這千古絕唱之凄美知音情所憾動,感慨萬千;清靜心靈,再捧教材,我被這知音經典之精美語言所打動,驚嘆連連;三捧教材,沉入文本,我被這絕世名篇之優美音韻所觸動,欣喜若狂!教學時我和學生共同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一節課下來,得到了聽課老師的贊賞。自我感覺有幾點做的還算滿意。
整堂課我和學生如同暢飲著一杯醇香的酒,品味著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間,去品讀,去感悟,反復朗讀,感受了文言文之美。第一次的初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學生讀的興致滿滿;第二次讀有板有眼,在教師范讀得基礎上讓學生注意停頓,了解古文該怎么讀;三讀課文,有滋有味,意在原有的基礎上提升讀的質量,理解課文內容;第四次的分角色代入式朗讀理解知音;第五次齊讀結束,真情流露。這樣的朗讀設計,讓學生慢慢地讀正確了,讀通了,讀明白了,使讀有了層次。每次的朗讀并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環環相扣,步步提升。而這樣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都由一條“情感”主線緊緊地牽引——伯牙與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氣地品味語言的情思,在不經意間,學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來了。
適時的資料補充,升華了主題。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讓學生體會到那種知音情誼,特別是伯牙破琴絕弦的行為,學生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所以我對文本進行了挖掘與擴充,引導學生想象別人是如何稱贊伯牙的,讓學生體會伯牙作為一名著名的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的`孤獨寂寞,了解知音難求,感受“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補充介紹鐘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時所寫下的一首短歌,幫助學生感受伯牙對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的心情,讓學生真正體會伯牙絕弦的那種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我覺得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應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因此,我在學生體會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種痛苦與絕望的心情,及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想對伯牙說什么,在學生安慰、鼓勵伯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然后告訴學生如果遇到了知音,應該好好珍惜,如果還沒有找到,則應該真誠對待周圍的朋友。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8
教學反思:本次仿寫兒童詩教案的回顧拓展多數學生都能按照要求進行練習鞏固。這次交流平臺的重點是"名著中的人物"。前面已述,讓學生感受課文中人物的栩栩如生,從而感受名著的'魅力,激發閱讀名著的興趣,這是本組教學的主要目標。"交流平臺"緊扣這一教學目標,在學生具體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回顧、總結所感所悟。指導學生交流時,是要引導學生把人物形象說生動。課文作者把人物形象寫得很生動,學生說時,要盡可能說生動,千萬不要僅用幾個孤零零的承前啟后形式的成語詞語概括一下就算了。還要要適時小結和拓展。本次詞語盤點學生都能聽寫過關。日積月累的歇后語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從課外找了很多豐富可課外知識。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9
曾經,新課標理念撲面而至,“忽如一夜春風來”,帶來強烈的沖擊,帶來欣喜的期盼,高唱贊歌者有之,奉若神明者有之。是的,對于一顆尚未準備好的腦袋,一顆沒有自己的思考的腦袋,除了不假思索地全盤接收,似乎也找不到第二條好走的路。曾經,我就是這樣一名師。
幾年的實踐運行下來,新課標的真正落實遇到了一些困難,理論站得高實際運作難的缺陷浮出水面,彷徨者有之,困惑者有之,銳意改革創新堅持走自己的路的也有之。將新課標理念與自己的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用自己的腦髓”,我堅信語文學應當讓學生學會感悟語言、運用語言,應當自由靈動、詩意盎然,語文課堂應當是一次次精神的旅行,一次次靈魂的飛躍,并藉讓學生看得更高、走得更遠。為,我追求這樣的語文課堂——
二、自然生成的課堂
第十三課《早》學手記片段:
《孩子,請跟我一起飛》
今天學習第十三課《早》。這是吳伯蕭寫的一篇游記,圍繞自己在三味書屋的所見、所聞、所感,指出人要事事早,時時早,做“東風第一枝”。
早讀課已經讓學生聽了課文朗讀錄音,并讓他們自己也讀了一遍課文。
午第一節課,我先讓學生們說一說,自己初讀了課文之后知道了什么。有的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有的明白了作者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還有的回憶起以前學過的《三味書屋》一文。
我又問:“那么你對課文內容還有什么不懂的?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嗎?”
學生思考片刻,紛紛舉手提問:
魯迅是個什么樣的人?(天哪,真想不到他們在五年級學習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后竟然還會有這樣的疑問!)
魯迅的老師壽鏡吾是個什么樣的老師?(學生無知,有這樣的問題很正常)
作者為什么要寫梅花?(這個不錯,是全文要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
作者為什么要以“早”為課題?(與一個大同小異,比較好理解)
三味書屋今天還保存得好嗎?為什么它能保存得那么好?(學生不能明白為什么一個若干年前的普通書塾今天還能讓這么多人津津樂道)
面對學生拋出的這些問題,我理出了今天課的.主要任務——介紹魯迅。只有讓孩子們先初步了解魯迅其人,獲得對他的一些最起碼的膚淺的認識,才有可能理解課文中作者提到魯迅所流露的敬意,以及這一個“早”字蘊含的真正的深意。
以往一節語文課,尤其是要好一節公開課,備課真的是一件很令人頭痛的事。因為認真,備的都是詳,環環相扣,字斟句酌,力求天衣無縫;因為擔心課不知道自己應當說些什么,連學生的回答、回答之后老師的評語都一字一句寫下——卻沒有考慮過,學生一定會這樣回答嗎?于是當“劇本”完成,表演開始,便十分吃力(還要貌似輕松)地、想方設法(還要不露痕跡)地將學生往自己事先設好的“轂”中趕去,步步為營,著著緊逼,手中的那根線越收越緊,緊到不但讓學生喘不過氣來,師自己也呼吸困難、輾轉無策。
一連幾次的失敗,讓我開始思考自己的學,如饑似渴的學習,讓我漸漸懂得課堂無需預設的精彩,開始追求“不可復制的高峰體驗”。
走進課堂,師心中應當有最起碼的預設,粗淺的,大概的,有一個輪廓即可,無須精致細密,因為課堂本來就是自然生成的產物,不是你想它怎樣它就會怎樣。當一場對話即將展開,當一次思想的旅程即將開始,風景就是我們所未曾見過的,精彩也是無法期待和預料的,也許會翻山越嶺,也許會跋山涉水,也許有小橋流水,也許是大漠荒煙,有多大的力量,我們就能夠走得多遠,有多會欣賞的眼睛,我們就能夠領略到多美的風光——而這一切,我都無法預設,我只能和學生一起,身不由己地向前走去。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
教學反思:本文選自馮驥才的《俗世奇人》。這篇短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藝為話題。既為奇人,則軼事多多,但作者只選擇一件小事來寫,借一件極富戲劇性的小事窺見人物的大本領、大智慧。細節描寫對于塑造人物個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的時候,就注重了細節描寫。教學的時候我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褲,刷墻時嫻熟的`動作,還有那個讓人吃了一驚的白點等細節描寫,并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運用到平時寫人的文章當中。通過文章細節描寫的分析兒童詩仿寫,學生既了解了課文的內容又學習了寫作的方法。同時由于課文的故事情節比較吸引人,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比較高。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失重、心馳神往、廣袤無垠、嶙峋”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3.理解人類首次登月的偉大的意義,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難點:
理解人類首次登月的偉大的意義,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人類一直夢想著能夠登上月球,現在這個愿望終于實現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月球之旅》,看看作者是怎樣記敘這一真實歷程的。(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讀課文的情況。
2.詞語的讀音和寫法指導。
三、自由讀文,理清記敘順序,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1.思考:登月分幾個階段,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階段的要點。
2.指名復述登月過程中的幾個階段。教師根據學生復述,板書其要點。
3.登月的全過程有三個階段:
(1)飛船升空;
(2)登月成功;
(3)勝利返航。
明確:按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將有關表示時間的短語在書上圈點。
四、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1.自主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質疑并共同探究,深入體會。
(1)宇航員從月球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宇航員是怎樣生活的?
(2)宇航員登月后做了哪些事?人類登月有什么意義?
(3)課文在表達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請舉例說明。
2.合作探究:
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并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
(1)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經歷76千米,歷時95個小時。失重狀態下吃飯和睡覺很有趣和特別。
(2)宇航員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拍攝了許多照片。“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經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
(3)語言方面:恰當的描述,用數字說明,敘述中有議論。
3.拓展延伸,聯想和想象。
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看插圖,引導想象。
(1)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2)假如你駕駛著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會做些什么?展開想象,寫一篇小短文。
教學反思
《月球之旅》是第四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也是一篇紀實報道,是學生較感興趣的、航天知識方面的文章。和學習第十課一樣,首先是小組自學完成讀課文、讀準字音、寫書生字詞以及弄清課文主要內容等問題。找出不懂得地方。在接下來的展示學習中,首先檢查學生的讀——每組請一個學生分段讀完課文,再進行聽寫——上黑板聽寫,錯了一個以上就不給本組加分。
接著就是請人講課文主要內容,并逐段弄清每段的意思,算是理清文章脈絡;然后是說最令自己興奮的那一段。先讀,再說理由。最后是理解難句子:“對于人來說,這是小小的一步;但對于人類來說,這是巨大的飛躍。”自由發言,如果哪一組的同學說的最接近就給那一組加分。所以有幾個學生發言了。最后,我根據大家的發言進行了小結,拿出了較通順的句子組成的我的理解:“阿姆斯特朗第一個踏上了月球,他的步子和平時一樣小,但這標志著人類的航天事業以向前邁了一大步,已取得了飛速的發展。”所以,在議論的基礎上,問題得到了解決。使大家動了腦筋后獲得的結論,盡管他們的語言還很零碎。小組學習真的是高效課堂的陣地呀。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2
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我相信教研組的每位老師都能從這精辟的話語中感受到黃老師對于我們語文課的殷切期望。而我們的《課標》也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所以如何使孩子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我想黃老師所說的“教什么,怎么教”這六個字尤其值得我們每一位老師深思。
08年,我無比有幸跟隨黃老師學習,黃老師給予我的指導,給予我的教學理念讓我一時間豁然開朗,原來語文課應該這樣上,原來語文課可以這樣上……黃老師讓我明白了《課標》的重要性,明白了只有依據課程標準在準確把握分析教材及學情的基礎上制定出符合學生年段及已有知識能力水平并使學生語文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教學目標才有可能實現富有實效的語文課堂,才能使孩子有所收獲,有所提高,有所發展。 因此,制定準確的教學目標,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激發孩子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成為了本節課研究的主題。
《嶗山道士》是師大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的一篇拓展閱讀文章,文字淺顯易懂。無需過多分析。對于這樣一節課僅僅讀讀說說就能使孩子得到發展嗎?這時黃老師的一句話啟發了我:莫被傳統禁錮思想,不為時尚放棄永恒。于是在深入研讀教材并結合前測了解學情后,我跳出了只是簡單了解拓展閱讀課文的內容及揭示道理這一淺層次的備課思路,而是創造性地、大膽地使用教材,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并調動激發起學生閱讀我國古典名著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決定著一節語文課的實效性及學生的參與性,為了從上課伊始便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在導入上打破了以往的模式,而是出示了孟郊的《登科后》,讓學生意識到一首詩、一個詞的背后都可能潛藏著一段歷史,初步感受古詩詞獨具的趣味,并由孟郊的經歷自然而然的引到蒲松齡,在巧設的懸念之中激發起孩子的學習興趣。
《課標》中提到: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如果孩子在有意識使用工具書的同時能夠具備一些簡便實用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一定會大大提升閱讀的興趣,所以在檢查預習這一環節中由“提心吊膽”一詞引出了《西游記》中的一個片斷,由此幫助學生總結梳理閱讀文言文的方法,讓孩子能夠得法于課內,在實踐中能夠有法可循。
如何簡潔準確地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高年級孩子必須掌握又是難以掌握的能力,從前測中反映的情況并不理想,所以我根據黃老師給予的理念在課堂中“給方法,抓落實”,引導學生掌握概括的方法,并及時針對概括的難點給予指導。
為了讓學生了解蒲松齡寫作《聊齋志異》的用意,我利用自己業余時間瀏覽了《聊齋志異》全書,選出了一篇容易理解且與《嶗山道士》形成對比的文章《義犬》,并在譯文中保留了部分文言文,引導學生利用課上總結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閱讀并思考蒲松齡寫作這兩篇文章的'態度。這樣便避免了教師一味的灌輸作者寫作的意圖,使學生在自讀自悟中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做課之后,在黃老師的點評和分析中我更加意識到我們每一位老師要有自己的思想,因為先進的教學思想和理念會讓我們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我們的教材和課堂。而我們的語文課堂的著力點更應放在孩子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升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黃老師認可的真實、樸實、扎實、舒服的語文課堂,我們的孩子才能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3
在本課教學中,我盡可能給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整節課以讀為本,初讀整體感知,細讀感情,熟讀背誦。在自讀過程中,讓學生帶著問題獨立閱讀、思考;自悟的過程,就是讓學生思考理解語言文字的.內涵,體會語言文字情感過程。本節課閱讀與質疑有機結合了起來,使學生經歷讀—思—悟—通的學習過程。
本節課精彩及高潮部分在于對文中人物魯肅的評價。大部分學生說:“從魯肅果然不提借船之事,我覺得魯肅是個忠厚老實之人。諸葛亮不就是看準了他這一點,才請他幫忙的嗎?”有一男生站起來反駁道:“老師,我覺得魯肅不是個忠厚老實之人。他盡忠于諸葛亮,而背叛周瑜。周瑜那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吃里扒外,怎么能說他忠厚老實呢?”針對魯肅究竟是否忠厚老實,我沒有急于分析,此時我問他們喜歡誰,為什么喜歡?學生均說喜歡諸葛亮,并談了原因。此時借機我說:“大敵當前,多么需要諸葛亮這樣的軍事家。然而,周瑜卻置他死地,你忍心看他死嗎?”學生們異口同聲說不愿意,此時再分析魯肅人物特點水到渠成。
整節課缺陷在于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不太強,組織語言能力還有待提高,以后力爭在課內外多加強訓練,多組織一些有關口語表達能力的活動,從而培養學生各種能力。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4
《少年王冕》這篇課文講的是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王冕小時候如何孝敬母親、學畫荷花的故事,表現了王冕刻苦學習的頑強意志和好學精神。通過學習課文,要讓學生體會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的道理。本課按時間線索記敘了王冕家境貧寒,十歲替人放牛,卻仍不忘讀書學習;十三四歲邊放牛邊學畫;十七八歲終成“畫荷花的高手”,離開秦家,在家繪畫讀書,仍不忘孝敬母親的故事。贊美了王冕勤奮學習,孝敬母親的美好品質。
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設計理念是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味語言本身所包含的節奏、句式、格調領會其布局謀篇、遣詞造句之精妙,感悟文字所蘊涵的.情感,理解文章的內在意韻。在反復的朗讀中,獲得深刻的感悟。
課文的五六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這樣設計意在培養學生語感。語感的培養離不開豐富的想像和聯想。學生在讀書時腦海里浮現出生動活潑的形象畫面,可以深刻領會語言所表達的意境學生有了良好的再現語言表象的能力,才能在朗讀中有較好的語感。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朗讀、感知語言文字、準確而迅速地在腦海里呈現有關畫面的同時,進行必要的聯想和想像,達到對課文直覺感悟的目的。
拓展練習設計理念基于: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作業的設計將課堂延伸到課外,在活動中學生進一步應用語言,內化語言,形成良好的語感。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
教學反思:本篇課文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和政治遠見,也贊揚了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教學的時候兒童詩兩首教案我讓學生給3個故事加小標題,并說說3個故事之間的聯系,這既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又幫助學生理解故事情節,從而感受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由于本文故事情節生動,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比較高。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04
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2-16
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教學反思范文11-08
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教學反思優秀02-10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篇03-04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篇)03-04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精選28篇)02-24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集錦15篇03-04
小學下冊教學反思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