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推薦】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
本課教學設計力求體現孩子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在滿足孩子發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創設條件讓他們能直接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在親歷活動中,區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引導學生認識材料之間的關系、分析物品的材料組成,這節課中,我認為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方面:
1、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原有知識。
2、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
不足之處:
1、時間安排不夠合理
科學探究不能走過場,只有保證學生充分探究的時間,才能讓他們真正認識到事物的特征,親歷探究的全過程,如果把“研究自己身邊的物品中有哪些是由兩種以上的材料構成的”的活動時間再放手些,讓學生在本節課中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究,這樣也許會讓學生更有收獲。
2、沒有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與評價。
在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意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卻忽略了生生之間的交流。在給常見的材料進行分類、匯報時,如果加強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相互補充、完善、評價,完善給常見的材料進行分類,并且讓學生及時參與評價,及時進行自我反思,這樣學生就能學會更加細致、準確的進行觀察。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2
《聽聽聲音》這課是教科版小學科學聲音單元的第一課,主要目的在于要引領學生傾聽周圍的聲音,用語言描述聲音和感受聲音的變化,意在為后續的探究活動做好鋪墊。同時我將教材的內容做了個整合,在這節課中,我做得比較好的有幾個方面:
一、優化教學資源,有效整合教材
課程改革需要教師樹立正確的教材觀,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更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同是一節課,不同的教法,學生獲得的情感體驗是大不一樣的,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課程的開發、整合能力。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許多新的教學形式,需要教師在理解教材意圖的基礎上實施創造性的教學。在《聽聽聲音》一課的教學中,我融入了《聲音的變化》的內容,以激起學生探究聲音如何產生的欲望,為學生后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創設有效情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開課將課題“聽聽聲音”改成傾聽聲音,并在整節課中貫穿各個環節,逐步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科學態度和習慣。
首先我創設了有效的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樂于與其他同學交流分享自己的觀察所得,達到我的教學目標。這節課中,我用音樂引入,將學生帶入課堂,學生情不自禁地哼唱歌曲初步感知了聲音,再通過傾聽周圍的聲音和物體發出的聲音,回憶和播放平時聽到的聲音幾個活動,引領學生用心傾聽各種聲音,體驗聲音的多樣性,感受不同物體發出不同的聲音,從而思考并提出更多關于聲音的問題,激發探究的興趣。
三、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另一方面,利用游戲有效地激發學生感受聲音的變化。兩次游戲讓學生感受聲音的方向和遠近的變化,讓學生自己思考聲音還有哪些變化,學生從游戲和自己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到聲音的變化,最后用專業的工具音叉讓學生感受聲音的高低強弱,將學生的認知上升到科學的認識。
拓展環節,用音樂首尾呼應,利用水揚琴樂器的演奏,讓學生體驗到聲音發聲的奇妙,有效地實現引發學生進一步研究聲音的探究欲。
從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思考,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主動探究并能有所發現,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的不足:由于教學經驗的不足,在課堂組織上還不夠緊湊和老練,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有意識的鍛煉和培養提高。在聽辨音叉時,由于條件的限制,我只準備了我用的音叉,如果再上一次這課的話,我想多為學生準備好音叉,讓他們親自體驗音叉的振動和變化,這樣更加直觀。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3
本學期的第一節新課,與原來最大的不同是現在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作業本,說實在的,作業本的設計確實很好,很適合孩子們使用,對孩子們的成長也有很大的幫助。但對我們老師確是很大的挑戰!作為專職教師一星期21節的課時量,每天四節以上,也就意味著每天有200多本作業本需要批改。課后批改既沒時間也難以反饋,所以,課堂上我們就盡量要完成作業本的批改與反饋。那么,35分鐘的課堂就會顯得更加的緊張了,學生活動的時間也就會明顯減少。擔心……一節課下來,一個感覺就是“緊湊 ”,作業本勉強完成!但活動方面深入不夠!
《種子發芽實驗(二)》教學反思
本課是在上一課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種子發芽”,是上節課知識點的延續和拓展。本課有三個內容:1、整理分析實驗信息。和其他組的同學交流從實驗中獲取的信息,收集做相同實驗小組的實驗信息,共同分析。2、交流實驗信息。認真聽取做不同實驗的小組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3、種植綠豆芽。
運用前面所學改變“水”的方法,進行改變“空氣”條件,改變“陽光”條件,對綠豆芽生長影響的實驗。最后,讓學生意識到,我們的實驗只能讓綠豆種子發芽,如果讓綠豆芽健康地茁壯成長,一定要將綠豆芽種植到泥土里。
《觀察綠豆芽的生長》教學反思
《觀察綠豆芽的生長》這節課的探究目標是綠豆芽在生長時需要哪些條件?教材安排了陽光和水兩個實驗。但我覺得水這個實驗沒有
再做的價值,因為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沒有水分綠豆苗不能活。而陽光這個實驗我覺得是有實驗探究價值的,因為學生對前面種子發芽需不需要陽光的實驗,很多同學是認為需要陽光,而實驗結果卻是種子發芽可以不要陽光。那發芽以后的生長過程是否需要陽光呢?學生肯定很疑惑。我想這時提出這個探究實驗應該正是時機。所以我很詳細地指導了這個實驗,包括實驗計劃的制定,實驗具體該怎么做以及課后怎么觀察和記錄等。綠豆芽生長是否需要陽光這個對比實驗做起來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我布臵學生利用雙休日回家做這個實驗。引導學生要仔細觀察比較它們莖的粗細,顏色,高度,葉子的大小、顏色等。
但是在交流實驗結果時,很多學生得出的結論是正確的,但有個別同學卻發現:綠豆芽的生長不需要陽光。于是,我進一步追問學生,你們是怎么得出這個結論的?這時,一個學生站了起來,拿出兩盆已經長得比較高的綠豆芽,理直氣壯地說:“這兩盆綠豆芽一盆是放在外面陽光下的,一盆我放在屋里沒有陽光的,他們長得差不多,所以我覺得綠豆芽生長不需要陽光。”話音剛落,班里有幾個同學也紛紛舉手贊同他的'觀點。我接過這位同學手中的兩盆綠豆芽,一看,果然長得都很茁壯,幾乎沒有什么區別。因為以前在教學中也遇到過這種情況,所以我就追問他:“你說這兩盆綠豆芽一盆是放在陽光下的,一盆沒有放在陽光下,那具體分別放在什么地方?”他告訴我,一盆放在屋外場上,一盆放在屋里陰涼的墻角里。聽了他的回答后,我讓其他學生思考,他的變量有沒有控制好,分析是哪里出錯了。有同學馬上站起來說了:其實,他的兩盆綠豆苗都有陽光照射到的。只不過屋外的陽光強,屋內陽光弱而已。聽了這位同學的分析,原來還一臉不服的學生都不好意思的伸了伸舌頭低下了頭,還輕聲說道:想錯了。于是,我順勢引導,同學們在實驗時一定要嚴格控制好變量,不能得到陽光就是一點也照不到陽光,所以做實驗時一定要在它上面罩一個不透明的東西。好多學生都以為室內的光不是陽光,這可能是學生的意識偏差吧。當然也不否認設計實驗計劃時指導得還不夠到位,(雖
然我做了強調,但總有個別學生做錯)學生對于如何讓對比組的綠豆芽得不到陽光并不是很清楚,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在讓學生動手做實驗之前,對于如何實驗一定要指導到位,最好老師能做個示范。
綠豆芽生長的需求實驗,由于以前失敗過,所以現在上這課時,我在課前也做了充分準備,自己親自實驗,選了幾盆綠豆苗長勢狀況對比非常明顯的。學生通過觀察,一下就比較出澆水、見光的綠豆芽粗壯、蔥綠。見光、不澆水的綠豆芽出苗的棵數不全,而且莖短、細,葉小、枯。澆水、不見光的綠豆苗雖然長的也較高,但整體顏色呈白色,葉小而淡綠。三盆對比強烈的綠豆苗為實驗結論的最終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保證。由此更深切地體會到,實驗教學中,教師的前期準備工作對于實驗的成功,對于實驗教學的順利開展是多么的重要。
《蚯蚓的選擇》教學反思
這節課前要求學生準備了蚯蚓、盒子、泥土,結果,由于我沒有說清楚需要干的泥土,學生帶來的都是找蚯蚓時,蚯蚓生活環境中那些濕的泥土。對實驗蚯蚓會選擇怎樣的泥土生活帶來了困難。那些天也正是下雨,校園內干的泥土還比較難找,可真是把我難住了。在做蚯蚓對光的選擇時,課前我提醒了學生帶鞋盒,一邊挖了孔,覺得這個裝臵挺不錯的嘛,可是蚯蚓一點不買賬,在盒子中間不愛動,有的甚至爬到了盒子角落縮在那。在巡視的過程中看到了這個現象,當時就不知道怎樣清楚地解釋了,還是有位學生說:“角落里黑,蚯蚓喜歡黑暗的環境。”我就馬上夸獎他“你說得很好!”
雖然這節課上兩個實驗都不是很成功,不過學生在尋找蚯蚓的過程中已經體會到了蚯蚓生活的環境,再加上三年級已經學習過蚯蚓,這節課內容對他們而言就是非常簡單了。以后布臵實驗器材時還是要考慮仔細,還需要根據天氣原因適當調整課程內容。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4
這段時間,我對于課堂教學組織進行了思考和實踐。先將現在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情況進行了總結。
在教學過程中,我對于以前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并且我也進行了相關問題的深入的思考,和有經驗的老師進行了探討,并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予以實踐。
1教學過程中首先有一定的寬容性。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的一些合理的動作和說話要有一些寬容性。學生在課堂中不會向機器人那樣不動,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總是和其他的學生進行交流,或者明著交流或者是暗地里小聲說話。只要在其有利于學生知識和技能提高,而且在不影響其他的同學情況可以適當寬容。
2人性化,有區別的對待課堂發生的情況。我以前提到,在課堂上要人性化。剛才說學生都是有情感的,而且很多都是個性十足的。因此我們在課堂上對于學生的情況,我們要區別對待。有些學生的具有反抗性,批評他,他就會越搗亂,因此我們對于這些學生我們可以進行課堂暫時進行冷處理,在課下找時間找地方單獨進行談話,以理服人,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學生自己的錯誤,。在談話過程中,我注意學生有點,肯定學生的優點,使學生產生上勁的動力,但也必須指出學生錯誤,使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注意學生的反應,以便進行教育方法調整。對于一些學生進行教育,我對于有些學生故意進行擾亂課堂秩序,必須堅決的進行處理,該批評的批評,該寫檢查的寫檢查,該聯系家長的聯系家長。這樣學生才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嚴重錯誤。當然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注意方式方法的適當性。對于女生我們可以進行比較委婉的教育談話,這樣他們的表現效果就會不錯。當然對于他們有的可以在課堂上進行適當的`提示,有的我們需要進行課下談話。總之,女生的教育效果是不錯的,但也要尊重她們的自尊盡量不要在課上傷害她們。對于男生的處理就比較復雜一些。但是有一點是不變的肯定優點,嚴厲批評錯誤,使其認識到錯誤,并且能夠改正。在教學發現進步,老師我及時的發現并且進行表揚,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并不比其他同學差,而且可能更加優秀。
3在教學過程中說到做到。對于學生的一些情況,老師必須說到做到。比如比如說和某個同學進行談話在某時某地,老師一定要去實施。使學生認識到老師的話是算數的。有效力的。在課堂上的一些課堂秩序的執行,必須嚴格去做。這樣能有一個良好的教學秩序。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5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 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學習科學課程,有利于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并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現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反思談一下:
一、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
這樣就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種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備了發芽的內部條件;只有當它感受了陽光的溫暖才會發芽!我們要做的就是使學生感受到我是課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這對學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識、集體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二、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學反思《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
三、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提問題的訓練,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動的起始階段。
2、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
3、教育學生在著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資料,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計與做統計圖表的方法。
5、注意指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教師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
6、組織好探究后期的小結,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 以上幾點,只是本人的一點點粗淺體會,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們教學者必須重視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6
今天是第二課了,要在第一課的基礎上搞明白沉浮究竟與什么因素有關。聽起來像繞口令,其實在教材的一開始就把這兩課的關系理清楚了:“我們已經知道,同一種資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沒有關系。那么不同資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他們的輕重、體積大小有關系嗎?”這段話不光總結了前面一課的主要內容,也提示了這節課所要研究的問題。
教材中的第一局部看起來似乎比較凌亂,實際上其中的一些問題的設計是要解開一個重要的實驗思想:控制變量。為什么按輕重順序排列的七種物體,卻不能看出他們在水中沉浮的規律?外表上的按質量排序和其他一些隱含的變量,需要同學認真考慮才干分辨清楚。所以這一環節一定要引導同學細細考慮。同學的理解有很多,回答也多種多樣。有的說“因為他們是不同的物體”,有的說“他們的形狀不同”,有的說“他們雖然重量排序了,可是大小沒排序”,還有的說“這些東西的質地不同”,也有的干脆說“不知道”……
在這個問題的考慮上,很少有小朋友和以前接觸較多的對比實驗聯系起來。雖然對對比實驗的操作已經比較熟練,可是當他們面對這個有兩個變量同時影響結果的實驗時,他們還是顯得無所適從。因此,這局部的重點是要讓同學想到“可能是物體的輕重和體積大小都在影響物體的沉浮。”
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接下來的兩組實驗就順理成章了。一組是“體積相同,質量不同”,一組是“重量相同,體積不同”。我沒找到和教材上一樣的五個大小相同質量不同的球,而是在老的實驗盒中找了一組體積形狀一樣的鐵塊、鋁塊、塑料塊和木塊。同樣能說明問題,效果也不錯。從這個實驗中同學很容易知道了“體積相同的物體,重的物體容易沉;體積相同的物體,輕的物體容易浮。”(小學教育吧 另外一組實驗的資料更加難找。我想盡方法弄了兩個質量差不多的物體,可是只有兩個也不能很好地說明問題,于是就干脆不用了。我舉了一個例子“一兩鐵和一兩棉花,哪個更重?”這個小兒科的問題,一下子被拆穿了,還引來他們鄙夷的目光:原來老師就是那么兩下子啊!我又接著問:“一兩鐵和一兩泡沫,哪個更重?”因為說把棉花放在水里,會有更加麻煩的事情出來,于是就改了個不吸水的泡沫。
“當然是一樣重了!”他們還是很清醒地看到了問題的關鍵。
“一兩鐵和一兩泡沫,哪個大,哪個小?“
毫不猶豫的回答:“鐵小,泡沫大。”( “那么,一兩鐵和一兩泡沫放在水里,哪個沉,哪個浮呢?”
“哈哈,當然是鐵沉下去,泡沫浮起來了啦!”又是嫌簡單了!
“那你們說,質量相同的物體,是大的容易沉呢,還是小的容易沉呢?”
話說到這里了,他們也明白了:“小的容易沉。”
這下,我期望的答案也出來了:質量相同的.物體,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質量相同的物體,體積大的物體容易浮。
在最后一局部的實驗中,因為我們以前曾經展示過潛水艇的工作原理,所以小朋友們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對實驗過程的觀察,我還是要求他們要細致認真。因為要瓶子沉下去,很簡單,要浮上來也很容易,可是要讓瓶子懸浮在水里,是需要操作時注意的,也需要認真的觀察的。
在課堂的總結中,我問他們:“不同資料構成的物體,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他們紛紛說著,補充著:“跟物體的重量和體積大小都有關。”“重量相同,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體積相同,重的容易沉,輕的容易浮。”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7
運動的安全是現代教育中值得重視的一個話題。其實有很多骨骼與肌肉損傷是可以避免的,可學生由于缺乏相關的認識與經驗并不明白。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幫助他們將點滴的認識綜合起來,指導他們掌握科學的方法加強運動的安全。
保持骨骼與肌肉的健康對兒童的身體至關重要,對于學習任務繁重,很少鍛煉的學生們來說,還遠遠沒有認識到骨骼肌肉保健的長遠意義。因此,如何使科學內容的學習與生活聯系起來,便成了教師設計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學正是從小處著眼,從身邊科學入手,讓學生關注自己,關注健康, 《骨骼、肌肉的保健》一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了解不同的運動鍛煉不同部位的肌肉和關節,我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做廣播操、集體舞來體驗,這樣不僅使他們認識到了運動要多樣化,而且使他們懂得了廣播操是一項很好的'運動,為使自己的骨骼、肌肉健康,每天做好課間操很有必要。
在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了解運動中應注意的安全問題,我精心挖掘生活題材,設計了案例,讓他們準確地學會了如何在運動中保護自己的安全及如何急救的方法。這樣使學生經歷了從生活問題到科學問題的過程,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8
一個民族的興旺離不開創新,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我深知上好科學課和開展好科學活動,是非常重要的。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因此科學教學必須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自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行設計探究的程序、自行得出結論規律,自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怎樣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以下談談本人的一些反思和體會。
1、依據學生的好奇心,要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好奇是孩子明顯的心理特點,他們對周圍任何事物都充滿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應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給予理解,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勵孩子多思考,多提問題,有意識的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2、要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從中獲得知識,對自然界的有些現象,學生經過親身探究才能產生認識,才能提出新解釋,新假設,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舉措。
親身探究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能得到培養,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通過親身探究,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批評性思維以及創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養。
3、在探究活動中,建立合作的師生關系。
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學課可以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在課堂上獨立的思考、想象、選擇,做出決定。課堂上應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有機會進行一系列的創新活動。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不僅是知識的傳遞,也是情感的交流。當我們在互動過程中,達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處”時,學生成了真正的學習主人,才能敢想、敢說、勇于創新。
4、創造條件,正確引導和訓練學生創新能力。
每一位科學課的老師都應有這個認識:科學課的學習內容已不僅僅是教科書,而是學生生活周圍廣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因此科學課教學要充分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教育資源,將學生的探究活動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對學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生會各種不同的探究方法。學生在探究中會遇到一些問題與困難,這時,教師應進行適時的引導,主動傾聽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學生遇難而退。同時,教師還可將有關的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發現,以達到培養認識事物的目的。
總之,教師在上科學課時要最大程度地發揮他們的自主能動性,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培養人才的搖籃。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9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我覺得首先應更新教育觀念,采取更適合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于學生來說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我們作為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范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由易到難,逐步上升。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為什么會形成火山爆發和地震?蠟燭點燃會有哪些變化?學生帶著問題產生好奇,走進文本。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于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太陽和影子》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么自己始終追不到自己的影子?”其他學生聽后哄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么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么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溫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溫度和每間隔1分鐘的溫度變化.(到5分鐘時;到8分鐘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說一說將要出現的結果.同學們只說出了兩個結果:溫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說冷水比熱水溫度高點,同學們說“那是不可能的”我說“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說。”同學們都非常好奇,認真地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積極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學生熱愛科學,對科學現象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科學課的開設正是為了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的。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仍沿用那種僵死的教學方法,其結果只能是倒學生的胃口,抹殺學生求知欲望。我們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去認識科學,并鼓勵他們去探索科學的諸多奧秘,只有這樣才體現了新課程教學理念。
我覺得作為一名小學科學課的教師,應該時刻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角度,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每一節課,才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好的體驗、探究的過程,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0
上課開始,我采用復習舊知的方法引入本課的重點,即:上節課我們根據生活經驗和平時的觀察,推想鐵在什么條件下容易生銹?課后你們是怎樣設計實驗探究的?學生很快就進入了學習情境,并且產生了強烈的匯報、交流欲望。當教師對他們實驗的認真、觀察的仔細、表達的流暢表示贊賞時,可想而知他們會是多么的高興;當他們從各小組的匯報交流中自己得出鐵在有水、有空氣的條件下容易生銹時,那種通過自主探究獲得的成功喜悅更是溢于言表。
由于學生實驗的局限性,在驗證鐵在有水的條件下是否生銹時,學生的發現是鐵在有水的條件下容易生銹,這與實驗室里正規實驗得出的結論是相反的,這其中的原因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課件中的小資料去揭開這個困惑,遠比教師直接告訴他們有價值。另外,除了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的鐵在有水、有空氣的條件下容易生銹的結論外,還有一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原因,如“水中有鹽,鐵器表面粗糙等”,這些小資料的閱讀,意在讓他們學會對信息進行處理、分析、從而提煉出有效信息的能力。然后,教者抓住資料中“鐵生銹后就會爛得更快”這一重要信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鐵生銹有什么危害?”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知道的并不多,于是我讓學生課前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進行查閱,了解了更多的鐵生銹的危害。
鐵釘生銹了教學反思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了解了鐵生銹的危害,那么應該怎樣防止鐵生銹呢?這一問再次激發了學生探究的心理。知道了鐵生銹的原因,學生很快就能想到要防止鐵生銹就必須讓鐵與水、空氣隔絕。可以采用哪些辦法呢?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大都能想到擦去鐵器上的水,用油漆覆蓋等。為了深化認識,我再次設疑:既然這些防銹辦法都是為了讓鐵與水、空氣隔絕,那么為什么不采用同一種防銹辦法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對學生的思維又是一個大考驗,學生只能憑借已有的`生活經驗說出自己的猜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又會勾起學生的好奇心。
我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經歷了“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程序,不僅通過自主探究知道了鐵生銹的原因,培養了動手能力;還能通過網絡資源自主學習,了解了更多相關的信息,提高了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在以上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還注重引進課堂教學中的評價機制,靈活運用教師觀察、啟發式談話、等多種方法,通過學生小組合作,集體交流等形式,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并運用語言和體態及時給予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做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激勵者。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1
通過這學年的教學與觀察,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部分學生甚至不知道“科學”是什么概念,這種情況完全是我們教師自身的原因,要想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研究、認識自然科學,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的興趣。興趣是一個人認識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學生獲得知識的直接動力。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一、優化教材中的實驗,學玩結合
科學課中的實驗是孩子最喜愛的活動。實驗是我們教師上好一堂科學課的寶貴財富,關鍵是教師如何去深化和優化。學玩結合的實驗帶有一種游戲的性質,要做好這篇文章,就需要教師對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在小學科學課的教材中,有趣味性的實驗很多,通過實驗,孩子始終處于主動學習、思索的狀態下,有效地把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結合在一起,延長了孩子的有意注意,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學的內容上。孩子的學習興趣就被有效地調動起來,使孩子從關心玩的過程發展到關注玩的結果中,從直接興趣向間接興趣過渡,最終完成樂趣向智趣的轉化。
二、對學生進行合理的表揚和批評
吃多了甜的,換換酸的口味,也許你會覺得酸也不錯。以前的科學教學老是覺得批評太多,表揚太少。而現在又覺得科學課堂上的表揚似乎太多了,在課堂上經常會聽到“你真棒!”“你真聰明!”“你真了不起!”,這些夸獎的詞有些沖昏了孩子的頭腦。要想培養孩子的興趣,既要有正面的表揚,又要有合理的批評。如果單采用過多的`褒揚,孩子會感覺是“虛情假意”,就會對孩子經歷失敗后的重新奮起造成不必要的阻力。可以采用“你還需要努力!”“你的認識還不夠!”等評價用語。
三、用名人故事激發學習興趣
通過名人的故事激發興趣。其實在人類的科學發展史上涌現出了許多偉大的科學家,象哥白尼、牛頓、伽利略、愛因斯坦等,在他們身上有很多可以激勵孩子學習興趣的故事。這些可是一筆可觀的人文資源。對激勵孩子學科學,愛科學,激發學習興趣有很大的作用。
四、合理的運用現代教育手段
運用現代電教手段,調動孩子探求知識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計算機多媒體進行活潑的課堂教學,更好的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
興趣就象人的生命,假如孩子們對科學課感興趣了,才會沉迷于其中,付之于其中,我們在對孩子們實施素質教育,進行新課改探索時要注意挖掘每個孩子的個性,時刻注重培養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2
整節課的設計上注意到了教學的流暢性和操作性。從質疑引入,直奔研究內容,到“尋找土壤成分”,再到實驗一環扣一環,通過直接觀察和間接顯現的方法,學生對土壤的成分有了更客觀的認識,引出了“土壤與生命”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拓展教材的作用。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在實驗中是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結論,但是需要借助教師的幫助來總結。這堂課給了我很多啟發,也給了我一些思考:
1、想讓課堂開放些,學生自主些,但是終究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相反的沒有給學生話語權,在思維上牽著學生走;
2、細小的環節的處理把握不好,比如過渡和引導的'語句,沒有讓學生在整理信息后在思維認識上有所提升,達不到預設的“點”,即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沒有真正意義的提升;
3、觀察實驗探究,教師如何調控教學手段來展現學生的主體性?
4、如何有序地處理教材?例如教材中關于“人文”如何去體現?
5、匯報實驗現象的過程中,如何去調控處理信息,完成教學目標?
探究是一個過程,讓學生深入到過程中去,體會其中的各個環節,教師要傾聽學生的心聲,讓孩子多動手,勤動腦,會合作,讓孩子進入探究的課堂。此外,還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進行猜測,應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自主的探究活動中獲取知識,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3
這一課中涉及的“概念”非常多。如果我們要把這些概念用很科學很專業的術語一一地解釋清楚,那不僅會浪費寶貴的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而且學生也會覺得越聽越糊涂,最后不耐煩了。針對這一情況,我采取了模糊一點的教學方法。整堂課的教學設計思路是讓學生充分參與體驗活動,在經歷親身體驗活動之后,理解概念。
學生在親身經歷整個觀察活動之后,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把觀察到的現象和自我體驗實事求是的描述給同學聽,在交流的過程中能不斷完善認識,有意識地對自己的觀察記錄進行修改和補充,得出一個相對完整和科學的'結論。學生在描述時老師一定要強調“內容的真實”,也就是必須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想當然的。但在語言的描述方面可以是個性的。如學生在觀察上肢運動后對肌肉的變化是這樣描述的:肌肉變粗了;肌肉變胖了;肌肉鼓起來了;肌肉凸出來了;肌肉變短了;肌肉變緊了;肌肉鼓起來了;手心熱起來了等。這些語言雖然不是專業術語,更談不上科學性,但確實是學生在活動中觀察到和體驗到的,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臨結束前,我讓學生仔細閱讀作業本上的資料,了解更多的有關骨骼、關節和肌肉的知識,并體驗與人分享研究結果的快樂。
課后,我也布置學生去自己閱讀書本上的單元資料庫,進一步了解身體上有關骨骼、關節、肌肉的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4
1.有效的科學教學取決于學習材料、科學設備、視聽媒體以及教學技術的可以獲得與組織安排。有效的學習環境不僅要求有特定的探究題目和學習活動所需的專用設備,而且要求有范圍廣泛的基礎科學材料。所以在教學中運用教具能調動學生的手、眼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從而獲得直接的感性知識,建立鮮明的表象,然后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的討論,師生的總結,學生的科學知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進而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在課堂上運用了書中的彩圖;人體骨骼模型;人體肌肉的教學掛圖;人體肌肉的相關電教資料片;手臂活動模型等教學手段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看一看、說一說、議一議同時使學生明確骨骼、肌肉和運動的關系,重點放在摸一摸和活動體驗上,讓學生了解自己身體常運動部位的肌肉。在課堂上讓學生做一些廣播體操的動作,也可以使用一些其它的動作,如,彎曲手臂、提起腳跟、握緊拳頭,讓學生認識到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引起了人體的'各種運動。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腰腹、臂膀肌肉的收縮和舒張。然后指引學生制作紙板、橡皮筋做的手臂活動模型,使學生認識人體的各種動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帶動骨、關節而實現的,顯得更直觀、更生動。從而使學生形成一個肌肉和骨骼運動關系的整體認識,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5
在科學課程改革全面鋪開的今天,新舊教學理念必然相互沖突,預設與生成必然不會完全協調,許多紛繁復雜的新問題必然會接踵而至,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必須要及時“反思”,只有這樣才能在專業領域快速地成長起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以下是小學科學課的一些教學反思:
一、科學教師要認真抓好備課環節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上好任何一門課都必須得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備課對于科學課來說尤其重要。因為科學課這一門課程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僅憑一本課本、一支粉筆就上好一堂課,因此抓好備課環節是上好一堂科學課的重要前提,我認為科學課的備課應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
1、從全局入手,讀通整冊教材。
要上好科學實驗課,首先就得通讀整冊科學教材,對整冊教材所需材料進行整體性的研究,列出清單,有步驟、分階段地進行材料準備,才能在準備具體的某一課時得心應手。而如果一課課臨時去準備材料,就難免會發生措手不及的情況,影響科學課的教學。就一冊教材來說,每一冊教學參考書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單,上面列出了本學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在開學初就應該去認真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數,是非常有必要的。
2、要熟悉本單元的教學內容
科學教師要想比較輕松的上好科學課,除了通讀整冊教材之外,還要更加細心的去鉆研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因為教師只有熟悉了本單元的教材之后,教師才能在準備實驗材料的時候,事先知道本單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頻率高,哪些材料可以順便一次性準備好,哪些材料實驗儀器室里已經有了,哪些材料需要自制,哪些材料需要購買,哪些材料學生能夠自己準備??這樣提前心中有數,教師在準備材料時才能得心應手,輕松自如,從而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3、教師提前動手做實驗
科學課中的.每項實驗,在讓學生動手實驗之前,教師應該提前做一做。這樣就能明白這個實驗哪些地方學生容易出錯,哪些現象不夠明顯,哪一項器材要換,哪一種方法需要改進。教師課前做好實驗,才能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才能預防各種失敗和事故,防止教學中的失誤。再者,科學課堂不像語文對一首詩歌或一篇課文的理解,每個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不會出現什么危險,而科學課中有些試驗卻不同,如果科學老師不認真備課,不事先做一做課堂上要求學生做的試驗,就不能發現實驗過程中的危險,就沒法給學生講解試驗注意事項,如果課堂上試驗出現了危險又沒法及時有效的處理,那麻煩就大了。因此,上科學課要求科學老師更加認真、嚴肅地備課。
二、精心組織課堂教學
1、設計好導課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堂課精彩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提高科
學課的教學效率,就必須想辦法從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集中到教學中來,這就要求老師們要想盡辦法設計好精彩的導課環節,導課有很多的方法,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而且每一種方法也不是萬能的。
2、科學教師要掌握好實驗課教學的各個環節。
小學科學課中的實驗教學,無論是操作實驗,還是觀察實驗,雖然沒有科學家所做的科學實驗那樣復雜和規范,其目的也正是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用科學實驗的方法,去探索、認識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質和規律,從而能動地改造自然。這就是一種科學能力,一種科學素養,但是現在我們的科學教學由于為了應付考試,老師們往往只注重教給學生實驗的方法,滿足于學生看到實驗現象為目的,忽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至于為什么這樣做?還能怎么做?想得不多。學生作為實驗主體,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所以科學實驗課教學,如果我們都嚴格的遵照“提出問題——猜測結論——設計實驗方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這五個環節進行教學,我想課堂教學效果一定會有明顯提高的。
3、科學實驗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
①、培養學生學會傾聽的習慣。
科學課上學生除了自己要積極發言以外,不僅要學會傾聽老師說的每一字,每一句,也要善于傾聽別的同學的發言,也許在別人的發言中,只有善于傾聽的學生才能從比人那里獲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識。
②、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
不管是上觀察課還是動手操作實驗課,都要培養學生愛動腦筋愛思考的習慣,俗話說“雙手越用越巧,大腦越用越靈。”只有這樣學生學的知識才扎實,對所學的知識才能真正的理解,才不至于囫圇吞棗,課堂效率也才會高。
③、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養成。
我們的科學課堂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小組合作的成效如何。但現在的很多課堂的小組合作流于形式,表面上熱熱鬧鬧的討論,實際上卻不知道是不是在討論課堂問題,所以我們在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教學時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確,有記錄員、材料員、組長、監督員、匯報員、操作員等,安排得井然有序,這樣教學效率才會得到提高。
④、注重對學生課外實驗習慣的養成
科學課有些實驗是不可能在課堂上短短的40分鐘內能完成的,種鳳仙花、養蠶等等,這些實驗需要的時間都很長,不可能在課堂上完成,所以只能布置給學生課外完成,于是就會出現一些學生不做或者即便做了效果也不理想,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課外實驗的檢查與指導,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實驗的習慣。
總之,我們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多多反思,總結發揚教學的成功經驗,改正彌補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只有不斷進步,不斷完善,經常寫好教學反思,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課程教學反思11-20
小學科學課的教學反思01-10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07-11
小學科學課程教學反思07-08
小學科學課教學的反思11-04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2-19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反思01-08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薦】01-22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范文10-14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5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