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反思1
《陽光》是人教版第一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以抒情的筆調,詩一般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了陽光給萬物帶來的生機與美麗——禾苗更綠了,小樹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長長的錦緞……有形有色。教學時,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自主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說說課前做的踩影子游戲,進而讓學生明白我們可以這么開心的做游戲,都是因為有了陽光,那么有了陽光,我們還會有什么開心的事情,還會有什么新的發現呢?這樣的設疑導入激起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產生了想要一探究竟的意識。在初讀課文后我又引導學生:陽光給我們帶來了快樂,還帶來了生字寶寶,你能自己認認他們嗎?讓學生自由地讀生字,學習生字,然后各自交流:你學會了哪個生字?讓學生自主地說說自己學會的生字,學生對此充滿了興趣,很愿意地去發表自己的意見:如:記記字形,讀讀字音,組組詞語等等,學生互相補充,我在邊上提醒、引導,既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也激起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以讀代講,充分朗讀
朗讀是語文閱讀課中最重要的訓練內容,要避免枯燥的講解,讓學生通過讀去體會句子的感情。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陽光》這篇課文的教材特點,我在教學時做了這樣的安排:在初讀課文的時候先聽老師讀,學生認真聽,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大概了解,接著讓學生自己讀,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要讀準字音,最后讓學生拿起筆邊圈生字邊讀,爭取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順課文。這樣有層次地進行朗讀可以增加學生的朗讀能力。在學習課文的時候,第二段比較長,因此我把重點放在這一段上,我先讓學生看圖讀,接著我又引導學生給課文中一些重點詞語加上動作,如:“更高了。”學生用雙手慢慢上升直到伸直為止,這樣邊做動作邊朗讀便于學生記憶。由于這篇課文要背誦,而這一段又很長,學生記憶有點難度,經過這樣的設計學生不但能記住課文的內容,而且在指導朗讀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做做動作體會句子表達的感情,把學生的個性讀充分展現出來。三、拓展延伸,語言感悟 這篇課文有很多地方值得進行拓展延伸,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如:在學習第一段 “陽光像金子,灑遍田野、高山和小河。”這句話時我進行拓展,讓學生也來說說:“陽光像金子,灑遍( )。”學習“田里的禾苗,因為有了陽光,更綠了。山上的小樹,因為有了陽光,更高了。”這兩句的時候,我引導說一說:“花園里的花朵,因為有了陽光,更( )了。”然后又讓學生再想想其它的植物和動物,說說:“ ( ),因為有了陽光,更( )了。”這樣的設計從扶到放,逐步提高難度,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進行說話,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
這節課下來,整體來說效果還是好的,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在識字部分有些拖拉,以至指導寫字過程中時間有些緊張,在理解重點詞時,引導得不夠到位,以至學生沒法領會,回答不到點子上,最后忍不住自己講出來了。以后,我會吸取教訓,不斷完善,讓自己的教學能夠更上一層樓。
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反思2
通過學習《小學語文新課標》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認識到小學語文,首先姓"語",其性質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其次,小學語文姓"小",是兒童的語文教育,是兒童學習母語、運用母語為主的教育。我們的語文課應上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體現"語文味"
所謂的語文味即是語文的文學藴味,包括語文、文學、形象、構思、意境、哲學、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語文美。所以,語文課就要應有濃厚的語文味。而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引領學生對語文作品反復涵詠體味。給學生創造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師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大量閱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反復涵詠體味,讓學生領會語言文字之美,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圍繞"語文本體"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甚至是有創意地去理解、欣賞作品,產生對文本的情感美、語言美、形象美、構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認同與贊賞,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創作欲,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二、體現兒童味
小學的語文是兒童的語文。語文教師的任務,主要不是教導學生和控制學生,而是通過文本向學生提供一個更活躍、更開闊的語文實踐平臺。在"還"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自起至終、自覺自愿地成為學生實踐的`組織者、服務者和幫助者。激發學生的閱讀愿望和激情;洞察學生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誘發學生作為一名讀者的發展和創見;帶領學生經由語文課走向一片新的語文天地。要在語文課體現"兒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現兒童的主體地位,把兒童的精神融入語文課,讓童聲、童心、童趣在老師的喚醒、激勵和鼓舞中真實體現。在教學中兒童自有兒童的感動,兒童自有兒童的詮釋,兒童自有兒童的情懷,兒童自有兒童的夢想。語文的主人是兒童,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原始表達,要體會語言的真意,要讓兒童真情流露,語文課就要尊重兒童的語文世界,上出兒童味來。
三、體現個人味
語文課的語文味,一般是說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手段、運用教學語言以及教師的儀表風度等諸種因素,凝聚之后顯示出來的審美風貌,審美風貌表現為真(真實可信)、誠(誠摯深沉)、新(新穎獨特)。這種審美風貌體現于教學的全過程,并為學生所品評體驗,或深或淺或長或短地吸引著學生。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說:上課如作文。可見"課如其人"的說法也合乎邏輯,正如大自然里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個性絕對相同的教師,因為即使他們的年齡、學歷相同,但每個人的性格、氣質、感情、特長等總是千差萬別的。那如何使語文課富有個人味呢?第一、教學時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時也要研究學生,熟悉學生。第二、突現優勢,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揚長避短,即突出"人無我有",在語文課上顯出與眾不同的個性。
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里,"有滋有味"的語文課,應能讓聽者如沐春風,"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反思3
摘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閱讀,可以使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和對文章思想的領悟能力得到培養,同時也能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促使學生的綜合性語文能力得到提升。結合相關教學經驗,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進行初步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主體地位;閱讀技巧;教學情境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該采取怎樣的閱讀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呢?下面,筆者就從三方面對此問題做出論述。
一、更新教育理念,確定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也是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所以,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中我們就不應以自身閱讀行為來代替學生的閱讀行為,而是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把學生當作閱讀教學活動的主體,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來建立學習主體地位的意識,并對閱讀文本內容產生深刻的理解和認知。比如,在學習一篇課文時,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閱讀,然后憑借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自主對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進行概括,并分段分層,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我們則以指導者的身份,對學生的自主閱讀行為加以適時點撥和引導,以幫助學生明確自身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如此,我們通過充分發揮學生在閱讀課上的學習自主性,既是對新課改教學理念的很好落實,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和自主分析也能對課文內容產生深刻的認知和理解。
二、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技巧,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好壞,對于學生的閱讀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但是,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都會有這樣一種感受:在讓學生對材料進行閱讀時,學生經常表現得心不在焉、漫不經心,他們的注意力很快會從閱讀材料上轉移到其他對他們更有吸引力的事物上去,這樣,一節課下來,閱讀教學的效果常常是難遂人愿。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我認為,是由于小學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他們無法專心投入到對死板、冷冰冰語言文字的閱讀當中,加上小學生缺乏正確的閱讀技巧指導,他們不知如何去閱讀、如何從閱讀材料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鑒于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就應教授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技巧,有了技巧作為指導,學生能很快投入到閱讀狀態中,久而久之,學生也能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比如,我們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要靜下心來讀文章,絕對不能一心二用;在閱讀過程中,可以不斷提出自己想不通的問題。對于閱讀理解材料,我們可以告訴學生具體的解題步驟,如首先對閱讀材料后面的題目進行認真通讀,理解題意,明確題目的要求;然后帶著問題,對閱讀材料進行仔細閱讀,并通過認真思考來組織答案;最后,對答案進行檢查,看內容是否完整、是否切題。這樣,有了正確的閱讀技巧作為指導,學生在閱讀時就能有章可循,對于學生閱讀效果的提高有著極大的促進意義。
三、創設生動的閱讀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單純枯燥的'語言講解,難以讓學生快速進入對文本內容的閱讀狀態中,而生動形象的閱讀情境的創設,則可以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以興趣盎然的心態對文本內容進行閱讀。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就可依據具體的材料內容,采取有效的方式,創設生動的閱讀教學情境,以此讓學生興致勃勃地對文本材料進行閱讀。比如,在學習《埃及金字塔》這一課時,在正式讓學生閱讀課文內容之前,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給學生播放了金字塔的圖片與視頻片段,看著巍峨屹立的金字塔,學生的眼光立即被吸引了,然后,我趁機說道:“同學們,你們現在看到的金字塔,是世界十大奇跡之首,那么,你們想不想對金字塔有更多的了解,想不想探索出更多的未解之謎?下面,就請大家讀一讀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課文。”這樣,我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的閱讀教學情境,學生迅速進入了對課文的閱讀狀態中。綜上所述,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積極探究各種科學、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培養學生對文章思想的感悟能力,促使學生的綜合性語文能力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嚴琳.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xx.
[2]楊會賢.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J].學周刊,20xx(8).
作者:朱平 單位:長春市雙陽區城中小學
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反思4
所謂“語文味”,就是讓學生品味語言,運用語言,體悟情趣。對于科學小品文的學習,同樣也要引導學生關注知識背后的語言文字,摸索表達方式和語言規律,獲得語言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
下面以《只有一個地球》為例,談談在科學小品文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如何體現“語文味”的。
一、抓關鍵詞語,揣摩科學小品文的語言特點——科學性、嚴密性。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范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采用對比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品讀:去掉“至少”一詞后讀讀句子,體會句子的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學生在對語言的斟酌中理解了“至少”一詞是強調了目前的科學研究成果還只限于“40萬億千米”這個范圍,至于“40萬億千米”以外的情況目前還不能確定,自然而然就感受到了科學小品文用語的'嚴謹性。在此讓學生去文中找找類似的語句,運用刪減詞語的方法讀讀、品品,既增強了學生語言的敏感性,又訓練了學生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借品讀感悟,注重讀書方法地指導。
例如:學生在感悟地球的可愛時,先讓學生了解地球的美麗、壯觀和慷慨提供資源,此時學生萌生了對地球的熱愛之情,趁機引導學生帶著贊嘆、感激的語氣自由讀“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這段話,再指名讀,最后全班齊讀共同感受地球的可愛。這個時候告訴學生讀書不能僅僅停留在讀上面,要心腦并用,要把文字讀成畫面,那樣才能讀出自己的體驗,才能真正觸摸到語言的精妙之處。
相信只要我們挖掘出了科學小品中的語文因素,就一定會讓我們的課堂煲出濃濃的語文味。
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反思5
《丑小鴨》是根據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同名童話改編的,故事中的丑小鴨是一個面對艱難曲折的歷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形象。故事寫得十分感人,貼近兒童生活。在語文課改的浪潮中,在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個性閱讀下,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更賦予了《丑小鴨》新的生命,引發了孩子們多方面的思考。作為一名熱愛閱讀的語文老師,非常希望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孩子們與我一樣喜歡《丑小鴨》,使他們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訓練與提高。
《丑小鴨》的語言優美富有情感,并蘊含著深刻的人文內涵,過分理性的肢解只會破壞文章帶給讀者的整體美感。因此,我在設計這堂課的教學時,打破了以往教學中過分注重理性分析的教學設計,而是讓感性教育去呼喚孩子們心靈深處最美好的情感,去引發他們對文本內涵的感悟。
一,課文重組,激發情感。
通常《丑小鴨》的教學結構都是按丑小鴨的命運情節發展來組織課堂教學。也就是說教學內容延伸的過程和課文的情節發展的過程是完全一致的。
我在處理這篇文章的教學結構時,把丑小鴨的痛苦經歷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丑小鴨從出生以后受到家人的'欺負,到離家出走以后的不幸遭遇。通過朗讀,想像,感受丑小鴨的不幸。再回過頭來學習丑小鴨看到白天鵝一部分,學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驚奇,羨慕這兩個關鍵詞,感受到丑小鴨渴望得到溫暖,得到關愛的心情。通過老師的導語反復跟前面的磨難相聯系,相對比來組織教學。這樣內容上的反差,感情上的對比,使孩子們對丑小鴨的磨難會有更深刻的感悟,為學生學習下文,使孩子們對丑小鴨變成白天鵝后,那種幸福,那種快樂,那種興奮有更深層次的體驗。
這樣的安排,較按情節發展線索來安排教學,更有利于激發孩子們的感情,也更有利于加深孩子們對丑小鴨由磨難到最后成為天鵝后的那種快樂的感悟。當孩子們在經歷了幾次感情起伏的跌宕,與丑小鴨一起從心底里發出快樂的呼喊時,丑小鴨的形象,丑小鴨的感情,丑小鴨的精神真正走進了孩子們的心靈。
二,情境討論,激發想象。
在教學丑小鴨的三次磨難中,我有意識地滲透了感性教育的理念。設計了三個側重點不同的感性化的討論點。在教學丑小鴨離家出走一段時,我問孩子們: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們嘲笑他,連媽媽也不太喜歡他,丑小鴨心里會怎么想你認為丑小鴨離家出走對嗎孩子們不但能抓住課文內容體會丑小鴨的痛苦遭遇,并能結合實際探討自己在遇到困難時,我們應該做怎樣的選擇,這也是對孩子們一次挫折教育。在孩子們讀完第四自然段后,我又問:讀了這段,在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情景孩子們設身處地地去想象當時的情景,去想象丑小鴨的心情,去想象丑小鴨當時那種孤獨的境遇之后,他們的心與丑小鴨貼得更近了。在讀完第五自然段時,老師動情地說:面對昏倒在冰湖上的丑小鴨,如果你就在他身邊,你會怎么說,又會怎么做呢孩子們的心顯然被深深打動了,他們有的大聲鼓勵丑小鴨堅強,有的說要把丑小鴨抱在懷里帶回家去,有的轉而替丑小鴨表達憤慨,表達不平。
感性化的討論,點燃了孩子們的想象,讓孩子們在想象中走進文本,與丑小鴨同命運共呼吸,真正走進了丑小鴨的心靈。
三,深化主題,點燃心靈。
在這堂課的主題挖掘上,我更關注學生從丑小鴨身上自己感悟了些什么,這不是老師強加給學生的,他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時這些帶給他們的人生思考,啟迪也更容易內化為自己的行動。在孩子們讀完《丑小鴨》后,我不失時機地點撥:讀了《丑小鴨》,你有什么想說的,請寫在你們手中的白天鵝身上。孩子們的心靈被丑小鴨的故事點燃了,他們有的寫到:戰勝磨難,取得成功的秘訣——相信自己,我能成功!不能笑話別人,笑人不如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想我們應該像農夫那樣,做個善良的人。我想對大家說,逆境使人堅強,磨難成就人生。我想對自己說,遇到困能要堅持。我想對大家說,不怕別人瞧不起,就怕自己不爭氣。這是情思的浪花,是孩子們感悟的浪花,更是他們生命的浪花!在感性教育的火焰中,孩子們的心靈被點燃了,散發出異彩紛呈的奪目的光華。
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反思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感受西沙群島的美麗富饒。
3、能聯系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蠕動”、“瑰麗”等詞語的意思,體會語言文字之美。
能力目標:
1、培養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2、提高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理解課文內容,培養生熱愛西沙群島,熱愛祖國的情感。
重難點:通過理解詞句,了解西沙群島的美麗富饒。
教學方法:讀悟結合。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25、可愛的西沙群島,誰能簡單介紹一下西沙群島或說說西沙群島給你什么樣的印象?
過渡:同學們說得真不錯,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寫西沙群島的美麗、富饒的呢?這節課我們繼續探究學習。
二、探究學習第1自然段
1、指名讀文,其它同學想: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主要寫什么?
2、交流匯報。
3、出示西沙群島圖,生進一步了解西沙群島所處位置,同時從圖上整體感知西沙群島的美麗。
三、探究2-5自然段
1、自由讀文,想: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具體介紹了西沙群島的美麗富饒?從哪幾方面介紹的?
2、交流匯報。
3、師總結板書:海水、海里、海灘、海島。
A、探究海水段(2自然段)
(1)指名讀文,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體會到了什么?
(2)交流匯報讀文所得。
(3)找出文中表現顏色的詞,并理解“五光十色”、“瑰麗”等詞語。
(4)想“五光十色”能換成“五顏六色”嗎?為什么?
(5)想象海水還有哪些顏色。[進一步體會海水顏色之多,之美]
(6)理解海水為什么會呈現如此多的顏色,用“因為……所以……”說一說。
(7)根據理解感情朗讀,體悟海水這美。
(8)出示西沙群島海水圖。[讓生進一步感受海水之美]
過渡:剛才我們欣賞了西沙群島的海水,感受到了西沙群島的美麗,接下來讓我們再到海底是什么樣的,給你什么感覺?
B、探究海底段(3、4自然段)。
(1)先請同學們看書上的插圖,看看圖上有什么?[從圖上初感海底的美麗、富饒]
(2)指名讀3、4自然段,想西沙群島海底有什么?它們有什么特點?從什么地方看出來?讀文后你體會到了什么?
(3)交流匯報
(4)師總結板書
珊瑚多各種各樣有的……有的……
海參多到處
大龍蝦威武全身披甲
魚多數不勝數有的……有的……
物產豐富
(5)理解“蠕動”、“威武”,引導生邊做動作邊理解這幾個詞,同時進一步體會它們的特點。
(6)展開想象用“有的……有的……有的……”說話體會西沙群島海底魚多。
(7)用一句話概括西沙群島的海底給你的印象。
(8)生根據理解體會感情朗讀升華的理解。
(9)對生朗讀不到位的地方師聲情并茂地范讀。[用自己的情感染學生,讓生無形中模仿著讀,加深理解[
C、用同樣的方法探究海灘段(5自然段)。
讀——想——找——悟——讀
讀文寫了什么找特點體會到什么感情讀
有什么特點有何感受升華理解
過渡:五顏六色數不清的貝殼很吸引人,龐大的海龜也特有趣,西沙群島好玩的地方很多,下面讓我們再去“鳥的天堂”看看吧。
D、探究島上段(6自然段)
(1)發揮想象,說說你想象中的鳥的天堂是什么樣的?
(2)讀文看課文中是怎么寫的?課文中“鳥的天堂”是什么樣的?找出相關詞句,進一步體會鳥多。
(3)根據理解感情朗讀。
(4)師范讀后生感情朗讀。
(5)用最簡略的話說出西沙群島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E、齊讀最后一段,學習作者先總寫,再分寫,最后再總寫的寫法。
四、訓練設計“課文內容我知道”。
我知道西沙群島在,是我國的,課文從、、、這幾個方面介紹了西沙群島,海水寫了多,海底寫了、、、和
,主要寫多,海難上寫了和多,島上寫了多。
五、作業超布
1、以導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紹西沙群島。
2、課外閱讀《美麗的小興安嶺》或《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3、積累用文中自己喜歡的段落、詞語。
板書設計:
25、可愛的`西沙群島
總說分說總說
風景優美海水:顏色多
海底:珊瑚、海參、龍蝦、魚(多)
物產豐富海灘:貝殼、海龜(多)
海島:鳥(多)
反思:本篇課文篇幅較長,要掌握的東西較多,所要培養的能力也較多,故在教學中必須合理設計教學過程,采用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我力求通過讓生體會語言文字的美,讓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發展思維,掌握一種吸收、處理,運用知識的方法去拓展生的學習領域,發展新的思維、語言,提升多方面的能力,通過教學我自認為教學設計較為合理成功,尤其是在第3、4自然段的教學中有幾個詞需要生理解,如“蠕動”、“威武”這幾個詞生理解起來較抽象,在教學中為了節省時間,并且形象具體地讓生理解,我引導生借用肢體語言,通過做動作來理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這樣把抽象的東西直觀化了,降低了生的理解難度,還有一點感觸較深的是朗讀的指導,不能注重朗讀技巧的指導,而是讓生在有所悟的基礎上自已體會,自已感情朗讀,同時教師的示范性朗讀也不能忽視它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讓生通過聽老師的感情朗讀,再結合自己的理解,然后模仿著讀,效果很不錯,我認為教師的范讀有時能勝過錄音朗讀的效果,這種方法雖原始,但值得借鑒,美中不足之處是課上給學生留的思考時間不太充足,致使個別學生發言不太積極。
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反思7
學習目標:
1、就身邊的垃圾進行交流,能說清楚垃圾是從哪里來的?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傾聽能力。
2、就如何處理生活垃圾,展開合理的想象,交流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培養學生愛護環境衛生的習慣,具有自覺美化環境的行動。
課前準備
1、生活小調查:我們身邊有哪些垃圾?這些垃圾是從哪里來的?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學校、家附近。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校園的垃圾進行觀察。)
2、布置搜集資料:垃圾的處理方法。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小朋友,你們知道我們義烏正在創建全國文明衛生城嗎?那你覺得義烏城干凈嗎?(可以播放義烏的風光或校園風光,讓學生感受城市的整潔美)
城市里的垃圾到哪里去了呢?今天我們的口語交際課要談的.話題是:
我們身邊的垃圾
二、小調查的匯報交流
(1)每人在小組里匯報自己的調查結果,互相幫助,互相補充。
(2)每組派代表交流。
(3)教師小結:
垃圾的果皮紙屑、塑料袋、各種瓶子、吃剩的食品等(校園垃圾)
廚房垃圾。
三、開展活動,處理垃圾
小朋友在學習生活中,少不了出現垃圾,但是我們的校園,我們的家園,我們的城市仍然這么美麗干凈,你們知道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嗎?
1、讓學生自由說說,交流自己所搜集到的資料。(學生可能會說扔到垃圾桶里、垃圾房里去了,那么老師就追問:“垃圾房裝滿了怎么辦?)
2、該怎么處理垃圾呢?今天我們來成立“點子公司”,為處理垃圾出出點子吧。
(1)學生自由組合,成立公司,動腦子,想辦法。
(2)分組匯報。注意評議:
誰聽的認真?誰的點子好?好在哪里?
你認為還有哪里不夠好?可以提出問題要求解答。
四、介紹科學的垃圾處理方法
1、義烏的處理辦法:塔山垃圾填埋場。
2、焚燒法。
3、積肥法。
五、討論質疑,求真創新
1、你認為哪種方法最好呢?請說出理由。
引導學生從環保、廢物利用等方面談談看法。
2、介紹美科學家研制出用人造閃電出來垃圾的新方法。
六、導行
我為創建出力,攜手共建全國衛生城。
成立環保小衛隊。
資料:
處理垃圾的方法:
衛生掩埋法:顧名思義,就是找空地,把垃圾掩埋起來。
焚燒法;將垃圾分類后,送入焚化爐里燃燒。
積肥法;把垃圾堆疊起來,使廢氣物的纖維質和有機質腐化,變成肥料來改良土壤。
美馬薩諸理工學院等離子物理實驗室宣布,他們成功利用人造閃電所釋放出來的巨大熱量能將垃圾熔化,待冷卻后,有害廢物可以變為沒有毒害的巨大玻璃。
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反思8
一、導入新課
讀課題,你覺得《月光曲》應該是一支什么樣的曲子?
從名字猜想
我們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么?聽一聽。
咱們今天是語文課,我們語文課首先要從語言文字中聽出音樂來,瀏覽課文,從什么地方你可以聽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細讀課文
自由讀9自然段,你從課文中聽出了月光曲怎樣的旋律。
她好像面對這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
指名讀。
齊讀,一二兩句。讀初平和、舒緩的旋律。
范讀:月亮也越升越高,穿過一律一律輕紗似的微云。
聽出音樂正在向高潮發展。
你還聽到了什么樣的樂曲。
激動人心的。情緒高漲的。我是從“忽然……”聽到的。讀。
板書:
旋律舒緩起伏激越
齊讀。讀初令人振奮的旋律。(是令人振奮嗎?)
指讀第九自然段。
從文字中聽出了月光曲旋律的變化,聽得對嗎?讓我們來聽一聽。
在這段話前還有一句話,皮鞋匠靜靜地聽著,咱們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靜靜地聽。播放音樂。
(這時候不要介紹樂章,讓學生靜靜地聽,就不要打斷學生)
有同學笑了,為什么笑?為我們鼓鼓掌。
我們都有一雙音樂的眼睛,我們聽出了音樂的旋律,音樂的旋律都是表達的作者的情感。讓我們走進作者的創作中去,自讀第二自然段,讓我們來體會貝多芬創作的過程,創作的.心情。
小路上。心情很放松。他的心情很平靜。
仔細讀第二小節,你就能體會到不同的心情。抓關鍵詞語。
談感到欣慰,因為人家談得是她的曲子。
從幽靜體會到平靜。
高興,因為他的曲子被廣泛的流傳了,在這么僻靜的地方都能聽到他的曲子。帶著這樣愉快的心情,走進了小屋。
有句話說,彈琴知音,談話知心。你能通過他們的談話知道他們的內心嗎?
他們很想彈好這首曲子。
讀一讀,在哪兒知道的?
很想聽到貝多芬親自彈奏。
有點無奈。
這個哥哥比較難受,因為他不能滿足妹妹的愿望。
指讀哥哥說的話。
沮喪的心情。因為小姑娘很想聽聽。
要從文字中體會,
我覺得他們的心情很矛盾,妹妹想去,而他們家太窮了。
貝多芬聽了他們的談話,心情如何?
同情他們,想給他們談。
貝多芬走進門去,心情會有什么變化?
指讀。
他會十分的感動,進入房子的時候,發現小女孩的眼睛瞎了,還在刻苦的學習他的曲子,所以他很感動。
為什么說彈一首,怎么又彈了一首?
因為他發現他是一個懂音樂的姑娘,所以要再彈一首。
因為他覺得這個小姑娘是她的知音,聽得入了神。
入了神就是知音碼?
能從音樂中聽出就是貝多芬;從談得熟,里面有深厚的情感,從音樂中能知道就是貝多芬,難道還不是知音嗎?
能聽到貝多芬親自為自己的彈奏,
貝多芬在這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有個詞叫作“知音難覓”,是多么的高興?課前我們查找過資料,知道了貝多芬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性格狂躁,脾氣古怪,一般人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一生很孤獨,在這里激動的何止是盲姑娘呀,還有貝多芬。(出示課文圖片)
遇到了知音,他激動萬分,欣喜若狂,這時候“一陣風……”
激發了他的創作情思,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這情思由指端匯聚到琴鍵上,讓我們再來聽……《月光曲》
誰來在月光曲的樂聲中,再來讀課文第九自然段,這一遍讀,你可能聽到的不僅僅是他的旋律,
“她好像…………”
在英國有一句諺語,說音樂是耳朵的眼睛。月光曲就給了盲姑娘一雙耳朵的眼睛,那是心靈的眼睛,齊讀“皮鞋匠看著妹妹……
一首的樂曲誕生了,讓我們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你從飛奔中體會到了貝多芬怎樣的情感。
他十分呢喜歡自己剛創造出來的曲子。
十分激動,因為他幫剛剛彈的曲子記錄下來。
著急,怕忘了。
欣喜,因為自己一下子就創作出來了這樣地曲子。
激動,創作成功的激動。
這就是一《月光曲》創作成功的傳說,這時音樂史上最動人的傳說。這個傳說最打動人的事什么?
指讀:
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人……
聽到的是曲,體會到的是情。像月光曲這樣富有情感的文章,咱么就這樣一步一步的品味,細細地去讀。
情感,是一切藝術的靈魂。(幻燈)
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反思9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于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么” “還讀懂了什么” “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說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閱讀也成為一種被動的閱讀,學生并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于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我曾聽了一節《小蝌蚪找媽媽》的課,課后學生說全讀懂了。我問:小蝌蚪游啊游,到底游了幾天它們長出了后腿?有的學生說是一天的時間,甚至有的學生都不會回答……其實,通過這節課,本來教師可讓學生充分思考,以激發他們對青蛙的觀察熱情,貼近大自然,使他們依據所見所聞所感,充分地表達。那樣學生不僅掌握一定的知識,而且探索到獲得知識的方法。但遺憾的是,老師卻死摳教參,失掉絕好的機會。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筆者認為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并順著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例如一位語文教師在教一節關于“魚”的課時,突然有一位學生起來問“老師,魚怎樣辯認公母呢?”教師先是一愣,但接著就很好地處理了這個細節,她說:“這位同學所提的問題連老師都沒想到,但我想魚的公母對研究魚是重要的。這個問題留作我們以后去做專門研究。這位同學善于思考,能提出問題,我們大家都應該向他學習。咱們接下去繼續討論……”在這種開放的環境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系,而不應囿于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么什么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最后,教師要盡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的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么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么辦”了。
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反思10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在小學語文課程中作文教學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之一。作文教學的重要性顯而易見。然而,我所接觸的絕大多數的小學生對作文是害怕的,是反感的,一提到作文,他們就提不起任何興致。為何在求知心強烈的小學生中會有如此現象,我想我自身在作文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1、趨于教師的主導型,每到作文教學備課時,頭腦中首先出現的想法是我要如何讓學生快速的.學會寫這篇作文,忽視了對學生表達能力,以及語文素養的培養。
2、對作文教學的方法掌握不夠,應用不夠靈活,過于程式化。
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一貫用的方法便是教授學生模板,例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寫作是以寫人為主題,為了讓能夠讓學生寫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我采用的方法便是直接的把模板亮出來,第一段該寫什么,第二段該寫什么,第三段……甚至還告訴學生在外貌描寫的時候應該是以一個什么樣的順序來寫,文章共幾段,缺一不可。因為在我自己看來,如果不這樣做,那么剛剛學習作文的三年級學生是寫不出來一篇作文的,對學生缺乏信任。
3、忽視了學生積累素材的重要性。
4、過分的干預學生的表達,學生缺乏自我發揮的空間。
在作文教學中還常常指導過于細致,學生的作文千篇一律,甚至用詞都重復,完全沒有達到作文教學本來的效果,有悖于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可是,我想就是這樣中規中矩的教學方法,缺乏信任的教學在抹殺學生的想象和他們的可能性。
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反思11
教學背景及理念: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作為語文課程標準的四大理念之一,這是適應時代發展,進行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是語文教學的歷史的必然回歸。的確,在新課程改革下,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課堂上,教師把微笑帶進教室,為學生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的思維無拘無束,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展開想象的翅膀,敢于探索未知的領域……另外,在語文教學中,在立足文本的同時,更要突破文本的束縛,開放語文課堂,讓學生聯系生活、聯系實際,增加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大環境中學習,從而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美麗的小路》是人教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通過鴨先生小屋前小路的變化及居住在附近動物的不同感受,告訴大家只有人人都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才有整潔幽雅的環境,才有美好的生活。文中情境優美,語言生動活潑,每個動物的語言、動作都富有性格特征和戲劇化的效果,適宜分角色朗讀,在演讀課文中加深體驗。因此,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童話世界,與各種小動物面對面接觸,努力調動學生的情感。另外,我還抓住文章的特點,以合作者、促進者的角色不斷調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采用自由讀、個別讀、表演讀、評析讀、男女生讀等多種形式,將每一個學生帶入課文描述的情境中,從中感悟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我給了學生足夠的自主空間,讓他們自讀自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說出自己獨特的感受,珍惜學生的思維火花,充分利用課堂的有效生成,進行說話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還開放了語文課堂,讓學生課前調查“我們校園的垃圾從哪里來?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呢?”,再在課中交流,使得語文課堂開放而又有活力。
教學片段:
師:一條干干凈凈的小路變成了一條這么骯臟的小路,大家走在這條路上,心情肯定很糟糕。這時,兔姑娘、鹿先生和鴨先生也走來了,(課件出示)他們會怎么說?我們先自由讀讀他們的話吧!(自由讀)
師:誰來做兔姑娘?(指名讀、評議)
生1:他讀得很有感情,“不見了”聲音讀得很重。
生2:他讀的時候,眉頭也皺起來了。
生3:他讀出了驚訝的語氣。
師:讓我們的女生一起來做兔姑娘吧!(用同樣的方法學習第6自然段。)
師:這時,鴨先生也趕來了,他怎么說的?(指名讀)
生:他“天哪”還可以讀得重些。
師:你能試試嗎?
生:(鼓掌)
師:讓我們分角色來讀讀5、6、7自然段吧。
師:(展示課件)鴨先生看著看著,忽然一拍腦袋,說:“這都怪我……”
生:(突然插話,情緒激動)這不能怪鴨先生一個人!
師:你為鴨先生打抱不平,為什么呢?
生:這不是鴨先生一個人扔的垃圾。
師:那垃圾是誰扔的?小朋友,你們調查過我們學校的垃圾是從哪里來的?到哪里去了?
生1:學校的垃圾是小朋友扔的。
生2;是不講衛生的小朋友的扔的。
生3:有的小朋友扔了垃圾,其他小朋友看見了,不撿起來。
生4:學校里的垃圾有的是落葉。
生5:我看見有一位同學的爺爺來接他時,扔了一個煙蒂。
……
師:這些垃圾又到哪里去了呢?
生1:被值日生掃干凈了。
生2:像煙蒂、廢紙,我們看見了,可以撿起來扔進垃圾筒。
師:是呀,整潔的`校園是小朋友們共同打掃,共同努力的結果。小路上有那么多垃圾,你說,鴨先生有責任嗎?
生:(齊)有。
生1:他沒有清掃過垃圾。
生2:我從圖畫上看,他沒有在路邊放垃圾筒。
生3:鴨先生也沒有提醒別人不要亂扔垃圾!
師:可骯臟的環境,能全怪鴨先生一個人嗎?整潔的環境能靠一個人嗎?而是要靠大家齊心協力地行動。鴨先生說“這都怪我”是出于他對自己沒盡到自己一份責任的自責,所以,他下定決心,一定——(學生讀得信心十足,十分到位)
師:美麗的小路找回來了嗎?(分別指名讀10、11、12自然段)
師:怎樣找回來的?(生自由讀第9自然段,師展示課件)
生:老師,我有辦法使小路一直保持干凈!我要在路邊豎一塊牌子,寫上“請保護環境!”
師:你的主意可真不錯,大家想想,這塊牌子上還可寫些什么,來提醒大家?
生1:小路是我家,衛生靠大家。
生2: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生3:請不要弄臟我的臉!
……
教學反思:
一、 創造民主、激發思維
首先,我在課堂上創造了民主和諧的氛圍。這種氛圍能形成一種良好的心理環境,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其不由自主地積極開動腦筋,真正地參與學習,而不是靜止地旁觀。這位學生大膽地提出“不能只怪鴨先生一個人”,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正是由于我平時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把信任的目光帶給每一位學生的結果。
二、 朗讀感悟、體驗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用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朗讀。如自由讀、齊讀、分角色讀、學生評議讀等,朗讀非常到位。可以看出,學生真正理解了課文,學生在閱讀中情不自禁地感受人物的情感變化,而正是這些豐富多樣的情感體驗對學生的行為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勝過平時嘮嘮叨叨地說教。
三、 開放設計、突破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語文要利用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本課中,通過讓學生交流課前布置的調查“我們校園的垃圾從哪里來?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呢?”這種開放式的教學設計,既聯系了生活實際,增加了學生實踐的機會,也使學生能用自己獨特的心理去感受生活、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又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教學難點,突出了文章的主題——整潔的環境要靠大家齊心協力地行動。同時,也讓課堂成為社會、學校的連線,又給學生提供了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舞臺,增強了他們在實踐中運用語文的意識。
四、 有效生成、創新思維
學生的思維是最沒有束縛的,是最活躍的。他們的腦子里裝著許許多多奇異的火花,只要得到一個小小的思維空間,他們就會發揮想象,開始創新。在上述案例中,當一個學生提出要在牌子上寫警示語時,我就抓住了這一閃光點,引導學生思維,進行說話訓練。其實,這就是課堂教學不斷生成的課程資源,我們老師應充分利用。因為有效生成能撞擊思維,催發情感,使學生的知識得到遷移,能力得到發展,人格得到完善。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語文學習不應該僅是讀與背、問與答,更重要的是要鼓勵學生在大環境中學習語文,在學習中不斷探索,自行發現,鼓勵孩子不斷創新。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開放而又有活力。
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反思12
一塊奶酪
教學要求:
1.認識本課9個生字,認讀“誘人”、“惱火”、“猶豫”等詞語,掌握“處”“稍”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在閱讀、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螞蟻隊長嚴于律己,愛護幼小的品質,螞蟻群體團結合作的精神,學習螞蟻們的優秀品質。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吃過奶酪嗎?好吃嗎?
面對一塊美味誘人的奶酪,搬運奶酪的螞蟻隊長是怎么做的呢?讓我們走進課文了解一下。
板書課題:“一塊奶酪”。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不認識的生字根據注音拼讀一下,讀不通順的地方反復多讀幾遍。
2.出示ppt,檢查生字新詞的學習情況,多種形式讀,正音、鞏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隨時糾正出現的問題。
三、讀課文,了解課文的內容。
1.出示ppt朗讀課文的.指導方法,按要求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什么內容?教師相機指導。
2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課文主要寫了____________事。
四、精讀課文,讀出感受,讀出感情。
(一)默讀課文,思考:
1.螞蟻隊長的禁令是什么?在文中畫出。
2.螞蟻隊長想吃奶酪嗎?結合文中句子說一說。
3.你喜歡這位螞蟻隊長嗎?說說理由。
(二)小組交流討論,把自己想象成是其中一只螞蟻。
(三)全班交流,根據交流,出示ppt句子,邊交流邊讀句子體會,師隨交流板書:
螞蟻們多么自律,多么有毅力!他們的心真齊啊!
螞蟻隊長嚴格遵守紀律,不違反禁令,嚴于律己,愛護幼小。
(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悟體會。
五、課外拓展,說一說。
結合課文的學習,聯系生活中曾經遇到的這樣有誘惑力的事,當時怎么做的?學習后覺得應該怎么做?今后在生活中面對誘惑該怎么做?
六、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螞蟻隊長的品質。
七、小組內演一演這個故事。
注意指導學生表演時的動作、神態,把螞蟻們的心理活動演出來。
八、知識拓展。
出示ppt:
奶酪(cheese),又名干酪,是一種發酵的牛奶制品,類似酸牛奶,比酸奶濃度高,近似固體食物,營養價值更豐富。
板書設計:
一塊奶酪
螞蟻們:自律,有毅力,心齊
螞蟻隊長:嚴于律己,愛護幼小
教學反思:
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只有自己走進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動,才能夠感動學生,帶動學生。課堂上,我要求孩子們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面對美味誘人的奶酪的小螞蟻,隨著文字走進螞蟻們的內心世界,感悟體驗螞蟻群的自律,毅力,體驗作為隊長的螞蟻的嚴于律己,愛護幼小的品質,從而受到教育。我要求學生們在生活實踐中踐行這些優秀品質。這應該是我們語文課堂作為教育陣地的重要作用。
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反思13
本節課取得成功的地方。
一、充分利用課文插圖激發學生識字興趣,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通過看圖體會字義的形式幫助學生識字,既可使學生學到一種識字方法,提高識字能力,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情感。如古時以竹做筆桿,以羊毛做筆頭,故“筆”從“竹”從“毛”,砌灶要用土,砌成后燒火做飯,故“灶”從“火”從“土”。上小下大為“尖”,不正為“歪”等等。分析每個字是由哪幾個部件構成的,從而體會這生字的構字特點。這樣把文字的形狀與具體形象的畫面兩相對照,學生便從中悟出會意字的構字特點了。
二、“三動”參與兒歌教學。動口:借助拼音將兒歌正流利地朗讀,同桌互讀互助,既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也培養了學生互學共進團結友愛的精神。動手:動手將寧寧的畫修改過來,做個細心的小畫家,加深了對“粗心”一詞的理解。同時,將畫改過來后,能否將兒歌也改改?小組內說后,匯報說,通過動手這一小環節,教育學生以后千萬別粗心,且讓學生說粗心的.后果。從而使教學的教,從某種程度得以升華。動腦:讓學生按照兒歌內容繼續往下編。讓孩子自編兒歌,既可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又可培養孩子的思維
能力。看到自己編寫的兒歌出現在教室里,出現在小報上,他們的心里該是多么高興啊!讓學生自主學習,生動活潑地學習,這既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將兒歌以歌曲形式讓學生唱,使學生樂學易記。激發求知欲,從而也使課堂盡顯愉悅氣氛。
本課存在不足:
一、對于學習練習、鞏固性的作業沒有將范圍拓展,忽視了學生想象思維的培養。
二、沒有充分利用兒歌,因此,不利于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在語言環境中理解字詞的意思,使字、詞與兒歌有脫節的現象。
三、時間的把握不夠好,在讓學生自編兒歌時,沒有讓人人動口說,只照顧了部分,沒顧及全體
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反思14
【摘要】本文立足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以人教版小學語文為例,著重探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優勢所在及具體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讀寫結合 教學模式
閱讀與寫作一直都是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教學重點。教師在實際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需要發揮自身專業教育水平的優勢,幫助學生在相關讀寫結合的課堂模式中不斷提高自身的閱讀與寫作能力。
一、閱讀教學中融入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
隨著《全國中小學生新課程改革標準》的全面實施,教師對學生在小學階段中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提高越來越看重,從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成為了全國小學語文課堂的主旋律。教師在這種新式的閱讀課堂中通過融入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首先使得學生產生對相關課文或者閱讀材料的閱讀興趣,可以更好地提高他們的閱讀效果,從而為之后他們寫作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學生在之后的寫作過程中運用之前閱讀時產生的體會以及作者所運用的優秀表現手法,達到提高自身寫作能力的目的。學生在這種新式的教學模式中通過閱讀大量的語文課文或者閱讀材料,不僅充實了他們自己的精神世界,使他們文學素養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而且通過這種教學模式的提優培訓可以讓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達到共同提高。例如在學習《黃山奇石》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對此開展閱讀教學并運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
二、課堂教學中運用讀寫結合教學手段,提高閱讀課堂效率的策略
教師在小學語文的實際課堂教學中通過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讓學生不斷補強自身的閱讀能力,同時對他們自身寫作能力的提高也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師為了進一步提高小學閱讀教學的課堂有效性,可以采取實用的教學手段到達這一目的。以下是幾種實用的教學手段,可供教師進行教學參考:
1.閱讀與讀后感相結合。
在傳統的小學閱讀教學課堂中,教師往往只注意對學生閱讀方面能力的提高,殊不知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教師在小學語文的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閱讀與讀后感相結合的教學手段,這樣就可以使得教師同時兼顧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兩方面,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教師采用這種實用的教學手段,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同時對他們小學語文課堂學習效率的提高也有很大好處。這種實用的教學手段不僅適用于語文課本知識上的閱讀教學,同時對學生課外拓展刊物的閱讀教學同樣適用。例如在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閱讀小學階段必讀經典課外讀物——《安徒生童話精選》。教師首先可以要求學生對其中的《海的女兒》《拇指姑娘》《冰雪女王》等著名篇目進行閱讀,教師要求學生對其中有意義的部分進行充分的思考,然后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最終達到讀寫結合地提高學生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效率的目的。
2.通過實際練習提高學生基礎語文能力。
教師在小學語文的閱讀課堂中不僅需要運用閱讀與讀后感相結合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同時還需要對學生基礎性的語文能力進行培養與提高。教師在提高學生閱讀課堂中語文基礎能力的時候同樣可以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教師首先要求學生在閱讀課堂中閱讀學習相關的課文知識,然后對其中的主要段落進行概括并寫出文章的主題大意,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基礎語文能力的目的。這種實用的教學手段可以幫助學生有效掌握縮寫文章與概括文章的.基礎語文技巧,從而讀寫結合地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例如在學習《日月潭》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熟讀這篇課文并教授學生概括文章的技巧,然后要求學生對這篇課文進行縮寫與概括,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基礎語文能力。
三、教導學生養成勤寫日記的習慣,使得閱讀課堂得到有效延伸
教師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運用實用的讀寫結合教學手段提高學生閱讀課堂的學習效率,而且在學生的課余生活中也可以教導學生養成勤寫日記的好習慣,使得小學語文課堂得到有效的延伸。同時勤寫日記的好習慣還可以幫助學生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為他們以后的學習與生活留下一份美好的回憶。教師在要求學生養成勤寫日記的習慣的過程中容易出現一種不好的行為,那就是檢查學生所寫的日記。要知道學生的日記屬于他們自己的隱私,教師無權檢查并閱讀它們。所以教師需要努力改正這一毛病,幫助學生對寫日記產生極大的興趣,使得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得到有效延伸,從而達到讀寫結合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目的。
四、結語
教師在小學語文的讀寫課堂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端正教學態度,并知曉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同時教師在實際的閱讀課堂中運用閱讀與讀后感相結合的實用教學手段,進一步提高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課堂有效性。最后教師教導學生養成勤寫日記的好習慣,使得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得到有效延伸。
參考文獻:
[1]劉曉燕.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方法的新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xx(01).
作者:鄧冬梅 單位: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區中興小學校
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反思15
眾所周知,自20xx年實施新課程改革。新課改包含了八大領域,信息技術作為新課改之后的技術領域的一員,和通用技術都發揮著各自的作用。但信息技術學科具有更強的實踐性、應用性、自學性、創造性。面對這些特征,如果仍然堅持常規教學方法,將違背信息技術學科特有的規律,教師和學生都會感到單調、乏味。那么該如何開展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呢?結合新課程的理念,我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為什么學生感興趣于自行操作?為什么學生玩游戲如癡如醉?究其原因,推廣至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有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學習興趣。于是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任務驅動”教學法,通過和以前的教學方法相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所謂“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載體,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經過獨立思考、同伴交流和老師的點撥解決問題。通過完成任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自主學習的習慣,學會如何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感受到“任務驅動”教學法和其他教學法相比,具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優勢。
一.更適合“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
信息技術學科是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如果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講,學生聽,之后練習,學生一定不愛學或被動地學。讓學生單純去記憶操作指令,他們一定會感到單調乏味。在這種情況下展開教學,課堂氛圍、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但從學科的特點入手,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來組織教學,效果會大大改善。那就是將教學內容融入到一個個的任務之中,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掌握通過完成一定的任務來實現。上課伊始,先讓學生動手實踐教師布置的任務,自主學習,自我探究。盡管這樣會浪費很多時間,但學生畢竟經歷了探索新知的一個過程,畢竟他們在思考著一些問題:哪些知識會,哪些知識不會。探究出一個較好的操作序列,達到完成任務的目的。這個操作序列可以由教師傳授給學生,也可以由教師指導學生自己探索發現。軟件的各個單一功能可以用傳統方法進行教學,但是應用能力卻需要自己通過實踐進行自己建構。面對這樣的'學科特點及已經具有不同層次信息技能的學生,我們不能再抱著“傳道,受業,解惑”的舊角色觀來開展教學。現代信息技術環境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虛擬”環境,在虛擬環境下學生可以大膽試驗,從中總結經驗,學習技能,許多計算機迷就是這樣闖蕩出來的。所以把計算機當作學習環境比當作教學環境更恰當。所以我認為,信息技術教學應該盡快實現“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化,而“任務驅動”教學法非常適于實現這一學科特點,更有助于實現這一轉化。
二.更符合現代教育思想中的“做中學”理論
據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學”理論,學生獲得的知識不是記住的、被動接受的、老師告訴的,而是在具體的任務完成過程中激活其學習動機,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獲得的。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理解為什么要學,學了這些知識之后有什么用。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迫切要求通過“做”來學,而不是通過“教”來學。其中的“做”就是操作、實踐、活動,那么學生去“做”什么內容呢?那就是教師事先設計好的“任務”。在講新知識或新技能之前,先讓學生去完成一項包含這些內容的特定任務。在完成過程中,學生自然就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激發其求知欲。這時老師應及時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集中講解新知識,重點解決新問題,為學生能夠順利完成任務鋪平道路。這樣學生的“學”具有了目的性、主動性、高效性。在學習過程中,以任務推動學習,以任務貫穿學習,以任務評價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新知識,學會了新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充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未知,了解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水平。從而培養學生自我評價、自我鑒定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4-14
語文小學教學反思11-26
教學反思小學語文12-28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7-10
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反思范文04-07
小學語文《假如》教學反思11-29
小學語文拼音教學反思04-01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