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學反思小學語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反思小學語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反思小學語文1
《珍珠泉》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內容淺顯、語言優美,描寫了珍珠泉水又綠又清,水泡既美麗又有趣,表達了作者對珍珠泉、對家鄉的贊美和喜愛之情。 上課伊始,我用極富感染力的話語伴隨著輕松優美的音樂聲回蕩在課堂上:“在中國綿延數百萬公里的土地上,有著許多如詩入畫的美麗景象。有巍峨雄壯的長城,有接天荷葉無窮碧的西湖,還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漓江。今天,老師帶領大家去一個美麗的地方,那就是——板書‘珍珠泉’”。再加上形象逼真的珍珠泉畫面,將孩子們帶入美麗的珍珠泉中,他們充分利用視覺和聽覺享受著,接著孩子們借助音樂和畫面在靜、清、綠的水中和有趣的泡泡里徜徉。這樣,美麗的珍珠泉不知不覺地從孩子們的視覺中走向學生的心靈深處。那一聲聲富有個性的朗讀,那一句句精彩的話語,那一個個有趣的畫面,學生在一次次的朗讀中情感的體驗,感受到文中流動的美,在這樣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師生對話氛圍里,課文中的難點輕易地解決了。在對話中孩子們理解了課文,同時也不知不覺地遨游了珍珠泉,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在讀中品嘗到美的愉悅,同時得到美的熏陶。
另外,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學習活動評價貫穿學習過程始終。我用恰當的評價激勵和保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小組互助合作,激勵學生敢于樂于表達。
總之,課堂上,孩子們都興致勃勃地說著、讀著,思維活躍,真情勃發,靈性涌動,課堂一派“喜人景象”!
教學反思小學語文2
一個學期將要過去,本學期本人能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積極參加科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上好每已節課,能經常聽各老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的業務水平。每節課都以最佳的精神狀態站在教壇,以和藹、輕松、認真的形象去面對學生。注意以德為本,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層層善誘,多方面、多角度去培養現實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能做到認真批改作業,布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并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并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了語文教學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下面主要說說我對新課程的體會。
1、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教師在新課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而教師的工作就在于幫助孩子們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定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知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里,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于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熏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愿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2、采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教學手法
聯系生活,創設富有兒童趣味的語言和場景,是激發孩子們求知欲望的有效途徑。在識字量大量增加的背景下,利用生活的場景,來開發孩子的潛在能力效果可以大大增加。讓學生把自己當成學習的主角,把自己融入到文本的內容中去體驗、感悟,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學習的主人。
3、傳統的課堂教學大多以教師的語言傳遞為主
結合聽說讀寫,這樣做容易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短時間里使學生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并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促進語言、數學智能的發展,但容易忽略其它幾項智能,諸如學生個性素質的開發、潛能資源的發揮、創新能力的培養一直受到忽視。這個問題已經受到許多老師的高度重視,我嘗試借鑒了了兩個做法,發現效果還挺好的。
(1)在語文教學中,三年級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較困難,一方面我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進行講解,化難為易。另一方面大膽的運用肢體語言,形象而又夸張的進行表演,從而讓學生既覺得活潑,又變得生動。學生不僅興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老師提些問題,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懂得了什么?你會怎么做?讓學生聯系自身回答問題,提高內省智能,同時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智能得到了培養。
4、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在備課時認真鉆研教材,熟悉課程標準后,再換個角度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學習新內容。想出幾個方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教法。把寶貴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廣闊天地里,享受陽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目標。
一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很快就結束了。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啟示,也讓我真正體會到作為一位教師“潤物細無聲”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們的品質,張揚他們的個性。
本學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個別學生的不良的學習習慣還有待進一步引導改正,有一些學生寫字姿勢不正確,不能自覺地完成作業,有個別學生字跡潦草,有的學生作業不能按時上交。寫作方面水平差異太大。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加以克服。
教學反思小學語文3
《趙州橋》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實驗教材第五冊中的一篇說明文,著重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的特點,最后寫作者由衷的贊美,贊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課文語言準確簡練且不乏生動,它從建筑藝術這個側面介紹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篇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我們要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了解趙州橋的構造特點,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適值學校開展三課活動,我主講《趙州橋》一文,課上我大膽嘗試,挖掘文
一、自主學習,課前做好充分準備。
課前,我布置全班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可查找課外書籍,上網查詢等)搜尋自己感興趣的有關橋或與趙州橋的資料,并將自己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以待上課教學時用。這次的課前預習,我沒有讓學生做單調的查字、組詞等練習,而是盡可能地去收集自己所需的材料,并加以整理、歸納,無形中就給了他們課外閱讀、分析歸納能力的鍛煉,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質疑解疑,輕輕松松學課文。
教學時,一開課,我就說要帶他們到趙州橋去看看,并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演示趙州橋的全景,這樣馬上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下來就是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說說讀完課文后,都知道了什么?待學生七嘴八舌把自己知道的說出來后,我又提了一個問題:“你還想知道什么?”問題一提出,頓時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同學們紛紛把自己想知道的問題提出來,我將這些問題進行整理、歸納。隨后,就讓同學們分成小組,將課前收集的資料拿出來,看看能用自己現有的資料解決哪些問題。在學習小組中,同學們相互發表自己的意見,相互交流,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同時也領略到了成功的喜悅。給予充足的時間討論后,接著學生在班級進行交流。通過小組進行合作解決問題,學生能夠知道趙州橋的建筑特點和設計上的最大特點是拱上加拱,這樣的構造既堅固,又節省石料。
本情感因素,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課堂上的教學要求,以及重難點,就在同學們質疑解疑的過程中,輕輕松松地完成了。當然,這樣的教學要求老師有較高的素質和應變能力,來及時幫助學生解答難題和糾正學生在問答中不對的地方。
三、一扶一放,突破重點理解句子。
教學過程中,對于句子的教學我采用的是“一扶一放,突破難點”的教學方法,因為文章的“雄偉”、“壯觀”兩段都是采用先總后分的寫法。
“趙州橋非常雄偉。”是一個總起句,本段圍繞“雄偉”展開具體描寫。教學時我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這種圍繞一句話把內容寫具體的方法,而后學著這種寫法,進行練寫。
“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句話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即前面講的內容是“堅固”,后面講的內容是“美觀”。作者用這種表達方式,使文章顯得脈絡清晰。教學時,要讓學生明白“這句話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課文怎樣具體描寫橋的美觀?”(這樣的教學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更重要的還鍛煉了學生品評語言的能力。)
四、激發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文,文章的情感不易被學生察覺。教師要適時撥動文章之情,引領學生之情,通過教師的情感,在學生情感和文本情感之間架起一座暢通無阻的橋梁,而文中第一段中的詞語“世界聞名”則是一個最好的切入點,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的特點都是它得以世界聞名的原因。因此,我引導學生抓住這一語言因素,從文字中去感悟作者的思想內涵和情感因素。
在教學趙州橋美觀的特點時,我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出幾幅橋欄板上雕刻著精美圖案,并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給我們描述一番,當他們感到的確很美時,再問:這么美的圖案,我們該怎樣讀出來呢?學生的情感被激發后,便能讀得有滋有味。
再如,當介紹完趙州橋的概貌和特點時,我要求學生談談自己聽完后的感受,為自己的祖國有這樣的趙州橋,為自己擁有如此充滿智慧和才干的祖先感到驕傲,他們對趙州橋充滿了向往之情。當學生都表示從內心中涌出一種自豪、驕傲的感情時,我便要求學生帶著這種自豪、驕傲的感情去朗讀課文最后一段,便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教學手段的運用,主要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在學習中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教學中去,對問題主動地去進行探究,去領略自行解決問題的喜悅,讓學習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件樂事。
總之,我雖然掌握了一些新課標的理念,但如何用理念指導教學實踐,如何在今后的教學行為中更好地踐行新理念,仍需要我不斷嘗試、不斷總結、不斷反思!
教學反思小學語文4
俄國大詩人萊蒙托夫的《祖國》一詩,發表于1841年4月號的《祖國紀事》雜志。詩歌把兩種愛國主義的觀點對照得十分鮮明,一種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深入人心的,一種是虛偽的、華而不實的、脫離人民的。詩人說,“我愛祖國,但用的是奇異的愛情!”“奇異”就表現為不同于統治階級的傳統說教,明確否定沙皇統治集團所宣揚的那種虛偽的甚至反動的愛國主義。詩歌通過令人感動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寫,指明了真正的愛國主義是同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開的。
《黑人談河流》這首詩,詩人用一幅一幅的歷史圖畫,把我們的思想帶到了綿邈的人類的洪荒時代,讓我們感到了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黑人民族的偉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會于形象的詩句之中。以不可遏止之勢,把詩人胸中的郁積宣泄出來。這首詩的藝術構思是跳躍的,但又有著嚴密的思想邏輯:我認識河流——它亙古如斯,比人類久遠——我在河流的哺育下發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見證——因此我認識河流——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靈魂和河流一樣深沉。
由于對外國歷史的不了解,同學的情感難以得到共鳴。我想,作為教師,有的時候也很無奈,為了中考,也不得不把這么好的詩歌簡略的上一下,同學囫圇吞棗,并沒有真正地領略到詩歌的神韻。
教學反思小學語文5
《草原》是人教課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一課。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了《草原》這篇訪問記。文章記敘了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作者通過對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斷認識這條明線,以及自己情感發展的暗線,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點:一是從文章的思想內容出發考慮,讓學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團結友愛情感的熏陶。作者筆下的草原風情圖如詩如畫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讀的極好素材。通過感情朗讀的訓練可以深化對文章表達情感的體會。因此,第二個教學目標確定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積累優美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
反復地、有感情的朗讀,也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通過突出重點借以突破教學難點,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1、用多媒體展現草原美景。學生隨著一幅幅畫面的展示,充分認識了草原的天、地、小丘、羊群的美;再感情的朗讀這些優美的句子,理解含義深刻的詞語,進一步理解了作者的感受。
2、小組合作學習,體會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對待客人的特點,你想用什么?(熱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 待客 聯歡 話別)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用~~~勾畫出來。這一設計便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較好的發揮。
3、開展活動,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活動:
假如你是一名隨行的記者,你最想拍下哪一個精彩的瞬間?
(想象畫面)
此時此刻,如果你是那內蒙古同胞,你想說什么?
此時此刻,要是你是在場的漢族兄弟,你會說些什么?
同桌互說。
課件展示夕陽的余暉灑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在悲涼、滄桑的音樂聲中,在學生深情的吟頌中,在學生深情的話別演示中,引導學生將“蒙漢情”升華為“民族情”,這一教學難點得到很好的突破。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感情朗讀指導不到位,。老師缺乏范讀。第一段是描寫草原的經典之作,寫得非常美,應該用飽含深情的朗誦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2、整體感受草原的美沒有到位。老師讓學生對草原美景逐句分析,切割了草原整體的美。在第一段教學的開始和結束,應該讓學生在頭腦中有草原整體的印象。
3、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發揮好。老師在二至五段的學習中放手不夠,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
4、教師語言還不夠簡練,還有很多正確的廢話
教學反思小學語文6
在教學《小英雄于連》時,我為學生的一些出色回答和表現而感動。比如在問到于連為什么看到導火線的火花不但沒害怕而是想辦法時,有學生回答因為這里是他的祖國,他愛他的祖國。我沒想到學生已經把于連的英雄行為延伸到了愛國的表現,我為學生的回答而感到驕傲。再如問到學生還有什么辦法可以滅掉導火線的火花時,當有學生回答可用石頭砸導火線時,馬上就有學生反駁到這種辦法不行,他說用石頭砸導火線會摩擦起火,不但不會把火花滅掉,反而會加快導火線的燃燒。我為學生的回答而喝彩!當學生說看到于連光著身子,沒穿衣服,怕于連冷而要送他衣服時,我為學生的愛心而感動!
在教學完這一篇課文后,我深深地體會到我們的學生有著巨大的潛力,我們要善于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調動起來,在教學中應用。“相信學生的潛力,把課堂還給孩子”才是素質教育真正的內涵。在課堂上,我們要積極地為學生創設參與的平臺,提供展示的機會。學生有潛力,需要環境、條件去開發,就像種子發芽,需要陽光、雨露去滋潤一樣。我們教師就是要在課堂這片沃土中播撒種子,創造適合種子生根發芽的溫度、濕度,讓它茁壯成長。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安排個人學習、小組學習、口語交際、情境體會這些形式其實就是在為學生創造條件,尋找適合他們發展的環境。我相信課堂——這一師生共有的舞臺一定會更絢麗!
教學反思小學語文7
在當前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各學科的教學都發生了變化,小學語文也不例外,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變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傳統教學手段替換為了現代化教學手段,課堂看似活躍、熱鬧了,但實際上這只是表面現象,課堂教學效率并沒有大幅度提升。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兩方面:一是部分語文教師錯誤理解新課程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并不等于放任學生在課堂上為所欲為,讓學生自由討論并不等于隨意暢談,這種錯誤理解只會擾亂課堂紀律,阻礙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二是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表面看來是使用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實則為了確保教學順利運用的仍是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只是生硬地插入了一些提問、討論,并未對整體教學起到多大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呢?經過長期的思考與實踐,筆者總結了以下策略。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任何知識都需要興趣,尤其是小學語文,作為一門以傳授學生語言知識為主要目的的學科,很多知識學習起來都比較枯燥乏味,更需要學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那么,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巧妙設計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起始環節,正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在導入這一環節中應想方設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他們的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導入的方式有很多,教師可以創設懸念,抓住學生心弦,讓學生產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也可以聯系生活,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價值,產生學習的愿望,還可以利用故事、謎語導入新課,讓學生體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二)組織競賽活動,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生好勝心強,不甘服輸,教師在教學中可結合他們的這一特點,組織和開展各種形式的競賽活動,如成語接龍、朗誦比賽等,這些活動能充分滿足小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需求,激起他們比、追、趕、超的欲望,使他們保持最佳狀態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
(三)創造成功機會,激發學生興趣
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學生更是如此。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把握好時機,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并抓住他們的每一個閃光點,多鼓勵、表揚他們,從而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更愿意、更努力去學習。當然,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只要教師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從教學實際出發,合理選用,就一定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實踐也表明:學生的主體意識愈強,他們在參與學習活動中實現自我的自覺性就愈大,從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動中發揮自己的能動力量,調整、改造自身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但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并未達到這一要求,要么過度給予學生自由,要么仍以教師為主體進行教學。顯然,這兩種方式都不可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際上,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學生必須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那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一方面,教師要改變自己的角色,由課堂主演變為課堂導演,由課堂控制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啟發者、引導者,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教師要將課堂主動權還給學生,為學生創造主動參與的機會,如精心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合作討論,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和發展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將課堂還給學生并不等于放任學生不管,教師只是由課堂控制者變為了學生學習的監督者,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仍要起到點撥、啟發、引導、監督的作用,為學生的學習保駕護航。
三、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新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層出不窮,其中多媒體因具有直觀性強、傳輸速度快、容量大的特點而深受廣大教師的喜愛。它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于一體,能夠變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要重視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但縱觀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多媒體的使用情況卻不容樂觀,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部分教師罔顧新課程改革,完全將多媒體棄之不用,仍以自己講授為主;二是部分教師為了迎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而盲目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甚至滿堂灌;三是部分教師所設計的多媒體課件過于華麗,有喧賓奪主之嫌。那么,如何才能將多媒體有機融入語文課堂,使其真正為語文教學服務呢?首先,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應把握好文字、圖片、視頻的比例,避免學生眼花繚亂,將注意力集中于圖片、視頻本身,忽略其中所涉及到的知識點;其次,教師應把握好多媒體的使用時機,既不能滿堂灌,也不能整堂課都不使用,應在學生興趣減小、思維受阻時及時切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拓展學生的思維;再次,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選用多媒體,并不是所有的課都適合使用多媒體,有的只需要教師講解即可,這樣教學的效果可能更好。總而言之,教師應將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使多媒體真正服務于語文教學,以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四、結語
小學語文既是一門語言學科,也是一門基礎課程,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更高的教學效率,教師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必須不斷學習、探索、研究,采用新的教學理念、現代化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這樣,才能使小學語文教學更上一層樓。
教學反思小學語文8
1我引導學生觀看書上的插圖,再結合詩句說一說詩中所描寫的景色,想象詩句中沒有提到的內容,然后讓他們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寫景的記敘文。因為在學習的時候比較感興趣,所以很多同學想象豐富,寫得很優美,想象豐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語文基礎較差的學生說得較空洞,寫得很不連貫。這是目前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
2在讀的過程中,我隨機指導,從而使學生在讀中具體感受到桂林山水帶給人們的美。學生通過讀已經充分體會出了作者所要表達的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愛,感受到了祖國山河的美。這時候,我設問:那么作者又是怎樣把這種情感在文字中表現出來的呢?隨后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描寫特別精彩的地方。通過朗讀和交流學生能體會到詞語的優美,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這一處排比生動形象地把桂林水的特點描繪了出來,結合課文,我相機指導,讓學生仿照寫例句,結合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很好地運用在排比句,既訓練了學生的遣詞造句,又增加了學生的美感意識。
3為了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在體驗內洞奇的時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說一說鐘乳石的樣子,給它取個名字,有的說“定海神針”“牛郎織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在學生充分練說的時候,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課堂氣氛很熱烈,孩子豐富的想象力讓我為他們感到高興。然后學生再練讀,感受內洞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感悟是一種發現的過程,是學生在自己的探索想象的過程中,不斷發現,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生看圖,練說,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更好的理解了文章的內容。
4這是一篇寫景的課文,作者用抒情的筆調,濃墨重彩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間流淌著大自然的`美,洋溢著作者的贊美之情。針對本課,我選擇了充分調動學生想象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想象畫面,讓學生經歷一個自讀自悟的過程,由一個畫面與文字不斷轉化,就是學生一個感情體驗由淺入深的過程。教學時,我讓學生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自主選擇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關鍵詞句默讀課文,勾畫圈點,然后通過放聲朗讀,讀出對天山的獨特感受。同時,將讀書與說話自然融合,說一說對讀的部分的感受。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不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理解。 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就課文內容中優美的語言描寫,發表自己的理解,繪出最美的想象。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彰顯!
語文園地的教學要以生活為主線,讓學生充分的感知、體驗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而教學的過程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表現出一定的封閉性。如何在語文園地的教學過程中,實現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如何開發整合,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如何情境互動,實現教學方法生活化;如何拓展延伸,實現教學時空生活化;如何多元評價,實現教學評價生活化。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去實踐的。
5. “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是我在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四年的語文學習中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學生常常會以“圈圈、劃劃、批注、質疑”等方法獨立地閱讀課文,三分之二的學生能大膽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然而他們在對于含義比較深刻的語句的理解上,還缺少自主感悟的能力,需要教師為他們架橋鋪路,幫助他們深入品悟語言文字。我在教學中,雖然注重學生的朗讀,但在指導的時候還是覺得不夠到位,學生在表演“父親”開著車回家后與“母親”的對話時,顯得有些拘謹,所以表達不是很流暢,對人物的內心理解不透徹,今后在教學此課時還應多指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內心。同時還要多鍛煉自己,注意課堂的生成,各種不足一定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改善!
6編者安排略讀課文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要我們訓練學生略讀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課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讓我們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后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
7教學中,我緊緊圍繞“尊嚴”來展開,讓學生明白年輕人在什么情況下講尊嚴,人物言行是怎樣體現尊嚴,他的勤奮,
努力又如何獲得尊嚴及杰克遜大叔尊重和常識尊嚴。在設計上抓住杰克遜大叔對哈默評價的那句話,讓學生找一找,從這個切入點入手,突出了重點,自然而貼切。當學生讀完這句話時,并不理解,隨之問到為什么大叔說哈默有尊嚴呢?哪些地方看出他是一個有尊嚴的人呢,讓學生畫一畫,把讀書的感受寫出來。這個問題既指向文章內容,又能引導學生來理解感悟內容,覆蓋的閱讀面比較大,給學生思維空間比較大,這樣有利于學生整體感悟,實現有效閱讀。
8. 學生模仿人物的語言描寫,不僅學會了表達方法,還受到了“先想到別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別人,少想到自己”這種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熏陶,可謂一舉兩得。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學習語言,重在直接吸收和積累語言。如果積累的語言在腦海中長期不使用,那么這些語言也就成了靜態的知識,失去了積累的意義。因而,要不斷地將積累的語言成為動態,在新的語境運用中煥發活力。我們學習生字新詞時,可以采用生字、組詞、造句的形式,這樣學生既掌握了生字的音、形、義,又化靜態的積累為動態的運用,一舉多得。同時,我們也可以仿照課文中新出現的語言現象讓學生進行模仿。在上面的片段中,我們進行了人物語言的仿寫,這看起來不難,但有的學生對語言中“人稱”的指代不明白,敘述不夠清楚。于是,教學中提供了一些情景,讓學生上臺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老爺爺、老奶奶、阿姨、小同學等,并展開合理的想象,真實的對話讓學生學會了語言描寫。
語文園地2:“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感”是“讀”的升華,讓學生寫讀后感,把課文的學習與學生的課外積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了,起到了錘煉思想,鍛煉表達的作用。其實讀和寫是一個互遞的過程,它們之間既互相對立,又密切聯系。我想,無論作文和閱讀我們都應抓住“構思、選材、謀篇、分段、造句、用詞”等這些方面的“結合點”遷移訓練,以讀為基礎,讀中學寫,寫中促讀,有的、有序、有點、有法,突出重點,多讀多寫,學生的作文水平定會提高。
9. 針對本課出現多達16個的四字詞語,我進行挑選“爭先恐后、魚貫而出、愚不可及、氣喘吁吁、后悔不已、飽餐一頓”,將這些詞語意思解釋出示在PPT上,學生看解釋讀出相應的四字詞語,接著將這些四字詞語一一填入一段概括課文大意的文段中。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由于預習以及第一課時的學習情況良好,做題速度很快,掌握情況良好。不足在于,只選取了其中幾個詞語進行練習,學生是否全部掌握,情況不明確。
10我讓學生閱讀閱讀提示的內容,看看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一下子找到了兩個問題:說說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導學生總結那就是“變化”:變化前是什么樣的?變化后是什么樣的?為什么而變化?帶著這三個問題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給學生充分地閱讀時間后學生馬上找到變化前被稱作是“搖籃”,變化后是禍河,引起變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同時,我又充分利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通過播放有關黃河不用時段,不用現狀的圖片,加上教師詳細的介紹,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進行感受黃河為什么會由母親河變成禍河,不僅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還讓學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1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入體會課文內容。這是一篇知識性很強的課文,內容相對而言比較枯燥,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我首先創設了讓學生來當一回科學家的情境,通過三次試驗來探究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和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這是整堂課的第一個環節。其次,在深入理解課文本內容之后,學生對仿生學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我又鼓勵學生當一回作家,仿照課文1、2、7、8自然段的寫法,以魚和潛水艇為題指導學生練筆,按照“提出問題——揭示秘密——發明創造”的順序,以課文為范例,進行讀寫的結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12教學環節還可以精簡。在教學本文時,我設計的教學環節是讀讀拼拼、讀讀說說、讀讀畫畫、讀讀議議、讀讀練練。其實可以由五個環節精簡到三個環節。即把讀讀拼拼和說說合二為一,自讀課文,自學字詞,了解大意;讀讀畫畫和議議和二為一,在學生談體會的時候就可以發表不同的觀點。這樣就可以騰出時間和精力把主要內容學深。
語文園地三:這個單元的習作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引導不當,很容易使學生誤以為直接把所搜集的大自然現象搬到習作里就完事了。因此,在上課前,我們四年級的幾個老師一起集備,確定本次單元習作指導的重點在于“從在自然現象中得到了什么啟示”。著重指導學生從這些現象或綜合實踐活動中有什么想法。
13本課是一篇戰爭的課文,戰爭離學生比較遠,炮火紛飛的鏡頭只在電視或電影中見過,要讓學生了解戰爭中的孩子的生活,了解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學生很難理解。因此,我首先將有限的課堂教學加以拓展和延伸,激發學生閱讀戰爭中的小英雄的故事,如《雞毛信》、《王二小》、《小兵張嘎》等課外書,以便在教學中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特別是表現小夜鶯言行的句子來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章重點詞、句、段,努力發掘文本的蘊義,充分展示學生自讀自悟的過程,把學生在課外閱讀的知識運用到課堂上,體會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讓每一個學生在語文延伸活動中,通過課文內容的理解學有所得,受益終身。
14本課我將體會雨來的英雄形象作為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并且給學生充分交流的學習機會。我將“英雄”一詞貫穿全課,圍繞英雄提出兩個問題:第一、什么是英雄?從哪些地方體會出雨來的英雄氣概?第二、他小小年紀,為什么會具有這樣的英雄氣概?這樣,牽一發而動全身,突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內容也比較集中,教學思路也比較清晰。
教學反思小學語文9
回顧自己的行為,也許太關注課堂氣氛,只知道活躍、輕松、民主的課堂氣氛對培養學習興趣有用,別的就知道得不多了。照理說,氣氛活躍與課堂紀律問題不存在必然的聯系,教學活動只要是在有目的、有秩序地進行,就不存在紀律差的問題。但是往往自己滿懷信心地去上一節課,卻時時找不到感覺。是不是也應該嚴格嚴格呢?
嚴格,對教育來說是必須的,但也須符合可接受性原則,我們總說,批評學生應避免簡單粗暴。教育者的“嚴格”要講究藝術。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耐心尤為重要,在不少人的眼里,教學就是為了考試成績,為了得到好的考試成績,只需要學生安安靜靜地聽,勤勤懇懇地練,不需要議論紛紛的討論;這樣的教育并不是成功的教育,我最近有一個體會,當你要向學生發火的時候,先讓自己冷靜,去花費幾秒種的時間去思考,這樣做能行嗎?這樣就會使自己平靜下來,相反的,用婉轉的口氣去從側面教育學生,這樣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反思小學語文10
摘要:上課過程中的一個填空題答案引發的思考。闡述了語文教育,特別是小學語文教育的反思與改進。行文過程中反思與改進是結合在一起表述的,分為五個層次,第一是多樣化教學手段的現實困難;第二是實際教學中,閱讀能力培養之惑;第三是實際教學中,誦讀能力培養問題;第四是實際教學中,課文選材的理解;第五是實際教學中,文化矛盾問題,文章最后是對于自已一段時間來教學心得總結。
關鍵詞:
語文教育、多樣化、教學手段、閱讀能力、誦讀能力、課文選材
最近結合已上過的課文出了一道填空題:葉落了是()。
正確答案是:(秋天)。
有的學生答成是:(滄桑地告別)。多么富有詩意的想象,但與標準答案不一致不給分。
作為老師,我知道不符合標準答案,即是不能夠認同學生們作答時候的思想。一如農夫收割麥苗一樣,不要求每個麥苗的個性,只是希望它們一樣高一樣齊。但是,我們所教育的畢竟是孩子,是要去建設未來的。記得撒切爾夫人80年代末期訪華的時候,說道不要看到中國經濟在發展,但未來百年內中國不會有思想。真的,時至今日,諾貝爾獎依舊離國人很遠。什么原因,不是科技研發距離太遠,而是根深蒂固的思想從一開始就否決了創新。而這樣的思想,尋根溯源就是語文教育不夠完善,基礎不夠堅固。
語文教育究竟是該怎樣?從權威理論上看: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要想學好語文,學習興趣、好的學習習慣等都是很重要的,學好語文,要注重培養學習興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積累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等。
兩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愛因斯坦說過:“在學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種結果社會價值的認識。”
?禮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結合語文這門課程的定義反觀語文教學,可以說教學不應當是死板地程式化教學,而應該是在老師的指導下系統地學習知識、掌握技能、豐富情感的過程,語文教學更是教師以情感、人格魅力去感召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教師的每一個舉動,無論多細微都可能給學生語文學習帶來或正或負影響,這包括語言、神態、動作、評分筆跡等等。老師站在講臺上是全方位展現給學生們的。
當然,本文只是討論小學語文教學反思與改進,著重點在于小學語文教育,受眾體是小學生,他們活潑好動,注意的持久性較差,思維中具體形象的成分占優勢。概括水平的發展處于概括事物的直觀的、具體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屬性的直觀形象水平階段。他們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體的、直接感知的。故,本文從教學實踐出發結合目前小學教育中的熱點問題,提出如下思考:
一、多樣化教學手段的現實困難
語文教學載體主要是文字和音像。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敘述“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教學資源,例如:教科書、掛圖、工具書、報刊、電視廣播、戲劇表演……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但現實是課堂上多媒體教學課件風靡,批量化、程式化教學,本應充滿交流韻味的課堂,成為學生們看屏幕的鼠標與屏幕的交流。
二、實際教學中,閱讀能力培養之惑
語文教學,基本對象是字、詞、句,語文基礎打牢后便延伸到閱讀文章上來。可以這么說,字、詞、句,包括為學習字而研習的拼音最終目的還是在閱讀上。現在,教材著重于閱讀上,要求精讀每篇課文,即便是一篇內容很簡單的文章要講好幾課,一兩個字詞會分析一大段,到頭來學生分析文章還是靠背誦課本上已有的結論,拿一篇陌生的文章就“分析”得一塌糊涂。這個現象不僅僅是小學教育,筆者記得自己即便是在高中語文課上,老師帶學的課文分析起來頭頭是道,自己去做習題卻所對了了。
三、實際教學中,誦讀能力培養問題
筆者記得,在初中時,有一位自上海下放至東至縣城的語文老師。老師當時約50來歲,清瘦,上課時候由于語音原因不是十分清晰,但是至今日我還能記得他便是他誦讀時候的神情,真是投入文中,不可自拔。細細來講,漢語有四個基本聲調,加上輕聲有五個聲調,說起來音高跌宕起伏,比起只有升調和降調的西方語言來說可謂一門音樂語言。
四、實際教學中,課文選材的理解
教育,何為教育。有過錯,施之以言辭厲罰是其一,列社會優良,摒棄社會惡劣是其二,等等。小學語文教育面對懵懂的孩童,個人以為以良性的社會教育為主比較好。
五、實際教學中,文化矛盾問題
語文課本很精美,可是孩子不愛看,設計配套的教學光盤很充實,可學生們不愛聽;流行的電視劇、動漫卻能把他們一下子都吸引過去。即使用上電化教學手段,用上最先進的課件,直接吸引力也比不過流行的文化產品。
波斯納曾經提出一個教師成長的簡要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并指出“沒有經過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如果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專業成長會受到極大的限制。”雖然才教書一年,但時時刻刻地反思工作的得失是必要的,當然能夠參與小學語文教育這個大題目的思考本身也是值得高興的。
教學反思小學語文11
一、交換角度,學造句
孩子小造句時常會出現“一呼百應”的現象。如果一個學生說“花兒好看”,那么后面的孩子就是“草兒好看”、“樹兒好看”……不是這種通病,要么句子內容干癟。我在指導造句就“對癥下藥”,防治這兩大通病。在指導“無邊無際”造句時,先讓孩子們想想哪些地方是無邊無際的,孩子們想到了大海、草原、沙漠、天空……于是我說你能選一個地方用“無邊無際”說一句話嗎?然后我先說一句;“駱駝在無邊無際的沙漠里行走著。”于是孩子們也學著我的句子說起來。“小鳥在無邊無際的天空飛著。”“小馬們在無邊無際的草原上奔跑。”孩子們的句子不能說錯,也不能說好,一個個都像是一個模子里套出來的。于是我又說:“我還會說得跟別人不一樣,你行嗎?”孩子們思索之后,一個個嶄新的句子蹦出來了“駱駝在無邊無際的沙漠里尋找著水源。”“在無邊無際的大海里游得小魚我認識。”“在無邊無際的大海里航行是非常危險的。”“牛、羊在無邊無際的草原上悠閑地散步。”這時我把手中的蘑菇紛紛發給孩子們,并說能在句子后面加上問號或感嘆號嗎?領到獎品的孩子們極度的興奮與活躍。一只只小手舉得更高“你見過無邊無際的大海嗎?”“看!一群可愛的白鴿正在無邊無際的藍天上自由自在地飛翔呢!”……一個個美麗的句子從孩子們嘴里蹦出,課堂上洋溢著快樂、興奮,眼睛里閃爍著靈氣、智慧。
是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才是真理。”低年級學生學習語言更是如此。學生只有在興奮下,豐富的情感被激發才會有表達的強烈欲望,然后引導孩子們多角度思考,進而在無拘無束的對話中生成新的語言。新教材更貼近兒童的生活,更體現兒童的情趣,更反映兒童的思想。我們要以文本為依托,從兒童的角度出發,調動學生的情緒,傾心營造與兒童心靈相通的情境,讓滋潤兒童語言、生命發展的陽光跳進課堂。
二、聯系生活,悟寓意
《坐井觀天》這則寓言故事是六年制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文章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有多大”的爭論,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到得少知道得少,還自以不正確的。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理解“坐井觀天”的字面意思很容易,但是如果要理解并體會這個成語的寓意那就比較困難了,因為這個年齡的兒童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正如課文中的“青蛙”是非常片面的。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達到,關鍵在于寓意是學生自己感悟出來的,還是老師硬塞給學生。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相信: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同時也是支持者和幫助者。也就是說,教師既要在前引導,又要從旁幫助,和學生一起合作、探究,實現和諧的互動,共同完成學習目標。于是,我在這一課的教學中,特別設置了這樣一個環節:
無邊無際造句之后,我說孩子們小青蛙聽你們說外面那么好,他也想跳出來看一看,于是我把青蛙圖片從井底貼到了井口,又說青蛙跳出井里會看到些什么呢?讓孩子們想像說話,孩子們從池塘邊說到果園里,從果園里說到公園里……想像力非常豐富,這時我突然拋出這樣一個問題:這么美麗的景色,小青蛙以前怎么不知道?“因為它哪里也不去?”“你想像它那樣嗎?”“我可不想,我要像小鳥那樣。”于是我的手偶青蛙出現了,低下頭說:“小朋友,我知道錯了,可是我怎樣才能像小鳥一樣見多識廣呢?快幫我出出主意吧!”“我建議你多看書。”“我說應多走走,了解一下外面的事情。”“多聽聽廣播,多看看新聞。”“遇到事情,多試一試,多想一想。”“對孩子們,要多聽多看多想多做,那么你們一定會成為一個見多識廣的人。”
瞧,孩子們說的,不就是這寓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嗎?雖然他們沒有說出:“不要做目光淺、狹隘的人“但從他們的話語中不難看,孩子們已有所感悟,已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反思小學語文12
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詩,描寫的風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整天在山野間游戲,使得樹葉顫動,林木點頭,河水起波,詩歌想象力豐富,將孩子們經常看到的景物描寫得如詩如畫。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情境教學是依據兒童的心理特征,認識規律,把從生動,直觀的形象思維入手創設情境作為教學過程的啟動契機,從而帶動語言的訓練,促進智力的發展和審美情趣的培養。因此,我從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開始,謎語激趣,導入新課。
2、以讀為主,重視讀的實踐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有些詩文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教學中,以形式多樣的朗讀,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再到有感情的朗讀,背誦。重視讀的實踐過程,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主動的個性化的行為。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讓學生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激發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向往,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3、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接受學習之外,學會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精神和合作精神。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讓學生發現,鼓勵他們進行探究性學習。
4、擴展思維,激發想象。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積極挖掘教材,因此我抓住教學重點,難點,聯系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風,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創新能力。
教學反思小學語文13
“特產”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六冊教材中的一個開放的單元,旨在通過一系列的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全國各地豐富的特產,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如何較好地體現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實現教學目標,教材的主體畫——中國地圖提示了我。于是在課前,我和學生們一起收集資料。通過上網、讀書等途徑,我廣泛收集全國各地特產資料,設計成集圖、文信息于一體,以中國地圖為主體,將相關的特產資源鏈接到各省名稱上,通過對各地區名稱或特產名稱等多種超級鏈接,制作成幻燈片,將信息呈現多樣化,使網絡資源真正體現出多媒體化,為學生創設了一個信息量大、且具有人文色彩的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
開放單元的學習,就應該改變過去的老路子,采用開放的學習方式。課堂上,我當“導演”,學生是演員,讓他們積極參與活動,以“小導游”的身份來介紹特產。我也隨機參與交流,適當做以補充,適時用點擊課件的形式進行解說。學生的思維火花在開放的課堂教學中不斷綻放。學生一個比一個說得具體,一個比一個說得精彩,不知不覺中學生認識了我國的特產,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現代信息技術中開放的教學環境,成為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有效手段,為學生的綜合性發展提供了有利的途徑。更好地體現了教學過程的開放性,使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語文學科的實踐活動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學生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快樂地學習,快樂地收獲,這也是我這節課所至力追求的目標。
但我也深刻地體會到有不足之處。第一、形式單一。如果大膽放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互介紹,資料共享,這樣可以節約時間,“旅游”的進程會快一些,了解到的特產也會增多。如果讓學生上臺邊操縱鼠標邊講解,我想,效果會更好。第二,課時總結不夠深刻。本節課快結束時,太慌張,總結簡單,缺少“點睛”之語。
我的感受主要就是以上這些。學無止境,希望各位老師多多指教,我將虛心接受,不斷進步。
教學反思小學語文14
放飛想像的翅膀,讓文字開出燦爛的花朵
語文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工具,同時它兼有的文字美、語言美是其它學科無法比擬的。古往今來,那些詠物抒情的文章,那些鶯鶯燕燕、桃紅柳綠的詩詞,陶冶著一代代熱愛文學的人。我們在語文的教學中除了帶領學生體味作者的思想,教育學生做人以外,如何花一些功夫讓學生愛上文學,愛上文字表達呢?通過一些實踐的體會,我發現,以課文為藍本,描摹發揮,充分想像,合理表達是使學生發現語言美,并樂于運用語言抒發情感的有效途經。
例如,我在教學小學語文s版二年級下冊《假如》一文時,就使用了這種方法。《假如》這篇文章運用的是詩歌的體裁表達了小朋友的幾個美好的愿望,他希望能用馬良的神筆給被狂風吹得東倒西歪的小樹畫上溫暖的陽光和雨露;給饑惡的小鳥畫上谷粒;給殘疾的西西畫上一雙好腿,從課文中可以使學生受到幫助別人、同情弱小的思想教育。下面我將講述我在本課實施的想像教學的幾個步驟:
一、故事激趣,進入想像情境。
“神筆馬良”是我們這一代人熟知的神話故事,但對于現代的孩子來說,還有點陌生。為了讓學生了解神筆的神奇,我繪聲繪色地講述了這個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的故事。孩子都是愛聽故事的,特別是這種情節曲折生動,說者表情豐富,能深深抓住心靈的故事。他們都聽呆了,閃動的大眼睛完全進入了故事里的人物行為、思想的變化,隨著主人公的遭遇不時變換著心情,為我將要進行的想像教學打下了基礎。
二、補充故事,培養想像能力。
我并沒有說出故事的結尾,當學生聽到馬良被貪心的皇帝逮捕并實施了威逼利誘等各種手段來讓他畫出金銀財寶的時候,故事嘎然而止,孩子們受到好奇心的趨使想知道善良的馬良怎么樣了,可惡的皇帝有什么下場,這正是發揮孩子聰明才智的時候,這些躍躍欲試的小家伙們為馬良想出了很多好辦法:“可以用神筆畫一雙翅膀飛走吧!”“畫一個土行孫幫馬良挖地洞,他就可以從地洞里逃走了。”“畫一些天兵天將,或者孫悟空就可以打敗皇帝的軍隊了。”……學生們的想象能力如此豐富,我們當老師的就要抓住任何一個訓練契機,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語言文字訓練,創造機會讓他們暢所欲言,充滿成就感。
三、結合課文,挖掘詩歌內容。
《假如》是一篇韻味十足的詩歌,短小精悍,要學習這樣的詩歌必須根據詩歌內容進行合理想像,編造情節,把詩歌學“厚”來。為此,我特意給學生創造了一個情境:清晨,小作者“我”看到了三樣有困難需要幫助的人或物,它們分別是小樹、小鳥、西西,你們能想像一下它們正在遭受什么痛苦嗎?學生們紛紛暢所欲言:1、柔弱的小樹被猛烈的狂風刮得東倒西歪,也沒有水喝,快渴死了,它難受地說:“快救救我吧!”“我”會用馬良的神筆給小樹畫上太陽和云朵,這樣狂風就不會來了,云朵也會變成雨滴,小樹就不會渴了。2、剛生下來的小鳥正在遭受著饑餓的折磨,鳥媽媽去很遠的地方覓食了,大半天了都沒回來,小鳥們被餓得喳喳地哭泣,并且還很擔心鳥媽媽的安全,如果“我”用馬良的神筆給小鳥畫上谷粒,鳥媽媽就不用再到遙遠的地方覓食了,小鳥們也會吃得飽飽的。3、坐在教室里的西西,由于腿殘疾了,沒有辦法像同學們一樣在課間的時候到操場上跳繩、跑步、踢球、做游戲,她只能靜靜地呆在教室里,心里卻多么渴望能和小朋友們一起健步如飛地玩呀,無數次,她靜靜地躲在教室的角落里暗暗流淚,無數次,她望著天空中自由自在飛翔的小鳥發呆,她幻想著能有一雙好腿,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那該多好啊!“我”要用馬良的神筆為她實現這個愿望。通過情境的擴展,學生更能體會到詩歌的意境,能更好地深入文本,被文中的思想感情所打動。
四、發散思維,拓展文本內涵。
學習要把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就不能局限于已知的范圍,要學會遷移運用才能內化為更強有力的工具,從而舉一反三,才能材思泉涌。在結課階段,我讓學生拿起馬良的神筆,畫出自己的愿望,凸顯他們的善良,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學生紛紛說出:“假如我有一只馬良的神筆,我會給山區的貧困孩子畫上學習用品,讓他們能安心地坐在教室里讀書。”“我會給老師畫上一個機器人,讓他幫助老師批改作業。”“我會給奶奶畫上一瓶神奇的藥水,只要一噴就能年輕十歲。”“我會給大沙漠畫上烏云,讓那里痛快地下幾場大雨。”“我會畫一個時間隧道,這樣我們就可以去遠古探險啦!”……學生們的想象力是多么豐富啊,只要我們能為學生創造平臺,學生是會給我們驚喜的。
五、課后延伸,飛向廣闊空間。
上完這一課后,我發現學生對想像充滿濃厚的興趣,“打蛇隨棍上”,為何不對此進行一次習作訓練的教學呢?以《假如我是……》為題,把自己想像成一種事物,運用優美的語言,敘述自己的故事,體裁可以是詩歌,也可以是散文。雖然學生不明白什么是散文,我也并沒有提出這個概念,而是出示了幾篇例文,讓學生仿寫。二年級的學生水平還沒有那么高,這種訓練也只是維持在寫話的范圍內,學生可以就寫幾句話,只要能寫出內心的感受就行。有些學生寫道:如果我是一只鳥,我要飛遍世界各地,看看各地的美景。
如果我是一片云,我要變成一場雨,讓花兒一看我就笑。
如果我是太陽,我要給寒冷的地方送去溫暖的陽光。……
結束這一課的教學,我感受頗深,我們總是說,孩子們充滿好奇心,充滿想象力的思維被我們的教育一點點地磨損,最后消失殆盡,那是什么原因使孩子們喪失學習的熱情,又是什么原因使學生對這類想像文章的學習情有獨鐘,歸根到底是我們應該把創造留給孩子們,讓他們拿起學習的武器,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索,最終掌握文字的使用方法,讓文字隨著想像開出燦爛的花朵。
教學反思小學語文15
在教學《春曉》前,我仔細閱讀了教學參考,學習了許多有關低年級古詩教學的文章,并作了充分的教材分析:《春曉》這首古詩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圖。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不寫繁花似錦,不寫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數筆,就把那不經意的一瞬間感受到的濃濃春意勾勒得淋漓盡致。詩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襯愛春,言簡意濃,情真意切。從那“夜來風雨聲”中,我們可以盡情地想象那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的爛漫春景。
1、通過《春曉》這首古詩的學習,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2、認識9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認識兩個偏旁;了解“矢”的演變過程。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并體會世人對春天的贊美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掌握本課生字詞的基礎上,體會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我想,那我該如何來教學這一課,讓我們一(1)班的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真正能體會詩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從而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難點呢?倘若我在教學過程僅作單純地分析講解,然后提問,讓學生再回答,說說古詩每個句子的意思,接著反復練習背誦。這樣的教學,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著,使勁地記著,至于審美情趣的陶冶,詩的意境的體會這樣的文化性就不能體現了。
人本主義教學觀指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獨立學習的巨大潛能。” “新課標”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時正努力地用新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那這首古詩的教學,我如何嘗試用新理念來更好地達到教學的完善?我動了一些腦筋。《春曉》是一首富有情趣的五言詩。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古詩的特點,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利用課件再現古詩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指導學生了解古詩的意思,通過朗讀領悟古詩的意境和韻味。
為此我作如下教學設計:
1、導語揭題、激發興趣
上課前播放兒童歌曲《春天在哪里》
啟發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或看到的春天美麗的景色,激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播放《春曉》教學課件,讓學生觀看雨后春天早晨鳥語花香的絢麗圖景,聽配樂朗讀。
教師簡要介紹作者孟浩然。
2、初讀感知
教師在范讀的同時演示課件
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所注的漢語拼音朗讀這首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讀得連貫。畫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詞語。
指導學生讀出停頓和重音,讀出韻腳。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3、精讀理解
(1)指導學生重點理解“曉”“眠”“覺”“啼”“聞”等詞的意思。
(2)在游戲過程中理解詩意。玩尋找最佳搭檔的游戲。提供每句詩的意思,讓學生尋找詩句來搭配。
同時告訴學生,古詩語句由于字數的嚴格限制,常常要省略一些詞語,要聯系上下文和題目補充出來。如“夜來風雨聲”一句,聯系詩題,可以知道是“(我忽然想起)(昨天)夜里的風雨聲”的意思。
4、拓展延伸
春天里處處有美景(提供其他描寫春天的古詩),只要同學細心觀察,就會在春天里發現更多更美好的東西。讓我們踏著春天的腳步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更美的景色。
5、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促進他們全方位發展,我還布置了如下作業:
給古詩配幅圖畫,把詩中的景色加上自己的想象畫下來,畫好之后同學之間交流,共同分享這美麗的景色。
把古詩變成描寫春天的小短文,讀給同學聽,比比看誰寫的好。
把《春曉》寫成書法作品,在板報中展覽。
【教學反思小學語文】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1-16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7-10
語文小學教學反思11-26
小學教學反思語文10-19
小學教學反思(語文)04-29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 教學反思11-07
小學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04
小學語文《荷花》教學反思11-30
小學語文教學的反思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