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后教學反思匯編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課后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課后教學反思1
內容摘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多媒體的恰當使用,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教學由靜態變成動態、由抽象變為具體,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而降低學生學習知識的難度,能較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有利于促進小學數學與其它學科的有機結合,形成合理的知識體系,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放飛心靈的天空。但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多媒體,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才能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本文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探討了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多媒體傳統教育教學手段
上學期,我也有幸參加全學區教學交流活動,我也做了一節課數學課,五年級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備課,制作課件,熬了幾夜終于完成了,上課時,由于奔走于黑板與計算機之間,特別課件制作上長方體的六個表面的在大屏幕的展示,不是那么的清楚,特別求各個面的面積由于學生對于長方體的長、寬、高不是一目了然,一時也反映不過來,我只好反復地講,學生覺得煩躁,結果我講的嘴干舌燥,學生糊里糊涂,后來學生對我說:“老師,你今天的課沒有以前的的精彩”這一節失敗的課引起我反思。
一、重視計算機技術的運用,忽視其他教學手段的運用。
多媒體輔助數學教學的立足點應是“輔助”。雖然電腦輔助教學是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代表,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媒體手段和教學方式已經過時或無效,許多傳統的教學方式對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仍然必不可少。恰當地使用現代媒體,能促使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對學生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產生積極影響。
如果本節課讓每一個小組拿一個長方體,長方體在實際生活應用很多,藥盒、紙箱等等,在小組里討論能解決長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讓學生討論,交流,很快的本節課的教學的教學重點被解決了。雖然信息技術對于數學教學實踐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但我們又要注意它的工具本質,它只是服務于教學的一種直觀手段,切不可喧賓奪主、生搬硬套,并不是越多越好,更不能因而代替教具、學具、磁帶、投影等教學手段,它們既有本身的優勢,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都不是萬能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的需要,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學媒體:例如,幾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課前可讓學生收集身邊的立體或平面圖形,課中讓學生通過實物的摸、看、觀察來感知;復習課中的整理和復習,可讓學生自主整理。因此,我們既要充分利用它,又不能完全依賴它,教學中應根據學生及教材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其各自獨特的作用,揚長補短,適當選擇,不可為新而新。
二、機械使用多媒體教學使師生更加被動
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多媒體輔助教學有著明顯的優點:有利于個別教育,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智能。因此某些教師便片面追求多媒體輔助教學,甚至形成“無多媒體不成公開課”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謂的多媒體課件,也只是簡單的文字加圖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夠實現的,這樣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資源浪費。多媒體成了名副其實的花架子。有的老師在上公開課時怕操作失誤,為圖方便,就讓計算機將課件設計成順序式結構,上課時只需按一個鍵,課件便按順序“播放”下去。這樣上出的課便是“流水課”,教師總要想方設法將學生的思路引到電腦的既定流程上來。更有趣的是,曾經由于教師在操作電腦時多按一次鍵,電腦便自說自話,教師頓時手忙腳亂,學生哄笑不已。此類現象實在是多媒體教學的悲哀。究其根源,實質上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演變成了“電腦+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思想,這只不過更強化了教師的主動性和學生的被動性。
小學數學課后教學反思2
第一次改行教數學,當我拿到數學課本時,最初給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把它表達出來,并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在實際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生活,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還有學生獨立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培養,怎樣才能使學生愿意學并學好數學呢?
1、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學并不是一無所知,但對于學習數學的興趣卻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節數學課《生活中的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他們新的學習環境--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的數,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的數,然后告訴學生:"這就是數學,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了親切感。
2、有意識創設活躍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知識呢?我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游戲、故事 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的一種基本形式,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數學教學的目標必須在課堂中完成。新課標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把以往的“鴉雀無聲”變成“暢所欲言”,“紋絲不動”變成“自由活動”,“注入式教學”變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們不但要教給孩子們知識,更要教給孩子們掌握知識的方法。這一點在我們的課堂上落實的不是很好,這里折射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打造適合自己的高效課堂,讓數學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一、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深入解讀教材是基礎
小學數學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的知識體系。課程改革使小學數學教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媒介,解讀教材成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解讀教材即有效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的內涵,以保障教學活動高效的開展。我個人認為,了解教材應首先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知道本學年要交給學生那些知識,并知道各個知識點與前后知識點的聯系。同時要領會教材意圖。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課標要求教師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不能認為讓教材再現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必須經過再加工重新創造,使教材“新鮮出爐”,更大程度上把知識的教學伴隨在培養態度、能力的過程之中。
二、以快節奏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意識
我相信,一個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隊伍里排隊等候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厭倦、沮喪”來形容。在我們的教學中,由于受“希望學生盡快掌握所學知識”的心理影響,教師往往更樂意將知識嚼得碎碎的喂給學生,期望學生都能體會到獲得知識的欣喜,所以突破難點時總愛嘮叨幾句,練習中總愿意等最慢的一個學生也把題目做完,哪怕減緩上課節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學生為本,卻不知這正是消磨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癥結所在。美國“啟發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當老師在整堂課里快節奏地講解授課內容時,學生們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我們的課堂中應該以快節奏方式來維持一定的學生參與度,當我們感到學生參與程度在下降、學習活力在減弱、注意力在轉移時,應盡快向下推進課程,讓學生們感到課在不斷地推進,總覺得有事要做、有問題要思考。老師講解、問題解釋和學生練習、答寫只要有約一半的學生明白、完成就盡快變化,哪怕對反應相對遲緩的學生來說,我們也不能減慢速度去適應他們,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漲地學習積極性激勵他們趕上教學的節奏。
三、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保證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我們都曉得“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歡哪個老師就會對該老師上的課青睞有加。現代教育家認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師生關系基礎上,學生會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所以,師生關系的和諧,既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能讓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1.備課從了解學生入手
備課從了解學生入手,有利于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有利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有利于有效地解決教學難點。
學習不是學生被動的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在他們原有的知
識基礎上知識的同化與順應的過程。在教學前對學生摸摸底,針對其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知識結構的建構與重組可以使教學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學生一定要與他們建立互動的關系。經過筆者實踐:學生在課外活動的狀態下談話效果較好。因為學生認為老師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較放松,容易暢所欲言,能順利得到老師想要的答案。如果說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還有所保留的話,那在家里肯定是赤露敞開的。因此,家訪可以幫助老師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學生,建立起老師、孩子和家長的友好關系。
2.培養良好的傾聽習慣
傾聽這一行為,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于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于傾聽的兒童。
要實現高效課堂首先要轉變“發言熱鬧的教室”為“用心的相互傾聽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傾聽的教室”里,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是不可能發生的。因此就需要引導學生在發言之前,要仔細地傾聽和欣賞每一個學生的聲音。不是聽學生發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
傾聽學生的發言,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作為教師要擅長接學生投過來的每一種球,特別是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這也是作為教師其自身的專業素質和駕馭課堂能力的最好表現。
3.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
傳統的教學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現代的教學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捕捉學生的眼神、表情、動作等。學生在課堂上想什么、說什么、探索到什么、體驗到什么等成了課堂 總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應該是深入解讀教材、優化教學過程、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等方面一個有機的整體組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要研究的方面還很多,但最關鍵的還是教師,教師的基本素質、教學水平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直接的關系。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我要堅持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業務水平,勇于實踐,敢于創新,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踏踏實實地上好每一堂數學課。
小學數學課后教學反思3
一年級兒童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上市場購物的機會也少,對人民幣只是初步的認識,對于要用到錢才能買到東西這一樸素的等價交換的原則只有初步的意識。本節課的教學會使學生對人民幣有進一步的認識,使學生在簡單的活動中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人民幣的商品功能。本設計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這一概念的學習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認識商品的價格,學會簡單的購物,并了解元與角、分之間的進率關系。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并進行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教育。
1.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解決問題。
我個人認為本課的重點就應該是讓學生能夠識別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并能夠會在具體的情境中能夠靈活應用已有的經驗來解決付錢、找錢、換錢能實際問題。而這些本領的獲得更多的需要學生自己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
所以在上課時,我采取了通過讓學生自主學習來認識人民幣。因為對于人民幣的認識學生并非是一張白紙,因為這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所以在上課的時候我是先讓學生自己來說一說對人民幣有哪些認識。通過交流了解到其實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識別不同面值的人民幣,有的甚至已經知道1元就是10角。在此基礎上我就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來介紹自己認識的人民幣,而課本上的“1元”面值的人民幣現在市面上已經很少了,我就讓學生看了一下,了解了一下,更多的是讓學生來介紹市面上流通較多的版本。學生介紹的很好,不僅能說出看到人民幣上的數字和單位可以看出它的面值,還能說出為了防偽上面還有水印,還可以怎樣來識別真幣和假幣等等。
學生在介紹的時候很積極主動,盡管他們介紹的內容有的甚至與本課無關,但是內容很全面,有的甚至是我都還不了解的,讓學生來唱主角,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也體現了教學相長。
2.可以發揮小組活動的優勢,解決問題。
做一做中有一個練習是給學生3種人民幣,問學生拿出5角,可以怎樣拿?這道題的方法不止一種,而學生往往不容易找全,更容易把5角換成5個1角和幾個2角,不明白題目的意思,我想,如果在這里我就先讓學生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和同桌交流,最后到4人小組里說一說,那樣效果會好一些的,讓學生逐步找到最全的方法。先自己思考是讓學生養成一種獨立思考問題的好習慣,在自己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后,再和其他同學交流,可以比較自己的答案和別人不同的地方,獲得更多的方法,以開拓自己的思路。最后全班總結交流,得到最完全的拿法。
對于這樣有一定難度的題目,采用小組學習的方法,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啟發,豐富了課堂活動的形式,也能起到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作用,不能怪學生的。
小學數學課后教學反思4
教材說明
教材讓學生觀察實物,如紅領巾、三角板、鐘面、折扇等來認識角。用一張紙折成大小不同的角,再用兩根硬紙條做成活動的角(能拉成大小不同的角)。最后抽象出角的圖形。這里不給角下任何定義,只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邊和頂點,會從給出的點畫角。然后通過“做一做”進行一些鞏固角的認識的練習。如通過第1題著重使學生分清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注意出現不同的放置位置。
教學建議
1.這部分內容用1課時進行教學,完成練習十七。
2.教學角的認識時,先引導學生觀察紅領巾、三角板、鐘面上的時針與分針、折扇等實物圖形,指出哪里是角。教師可以用兩根硬紙條做一個活動角。把硬紙條拉成大小不同的角,邊演示邊說明,使學生對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觀認識。再讓每個學生拿一張紙,仿照教科書上的圖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在學生有了這些感性認識以后,教師再在黑板上畫出角的圖形,說明角的各部分名稱。教師要畫出大小不同的角(包括銳角、直角和鈍角),讓學生指出這些角的邊和頂點。
3.指導學生做“做一做”中的'題目,要使學生聯系學過的知識進行判斷。第1題,通過觀察能正確區分題目里給出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如第二個圖,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兩條線相接的地方不是一個頂點,而是一段彎曲的線,所以不是角。
4.教學畫角時,教師先說明畫的方法,做出示范,再讓學生畫。要求學生認真、仔細地畫,發現問題教師要及時指點。
5.關于練習十七中一些習題的教學建議
第2題,要使學生初步知道角的大小與畫出的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題中的兩個角都是30°,要讓學生用三角板中30°的角去比一比,確認兩個角一樣大。使學生初步認識到角的大小跟畫出的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
第3題,可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照著教科書上的樣子畫。
第4*題中,左圖有3個角,中圖有7個角,右圖有8個角。做題時,要先讓學生找,必要時教師可以指點。
練習十七最后的思考題的答案是:(3)個三角形,(3)個長方形。
(一)教學要求
1.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2.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二)教材說明
本單元的內容是角和直角的初步認識。這些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折疊、拼擺、測量、制作學具等,加深對所學幾何圖形的認識。
教材說明
教材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手帕、練習本、黑板面上的角,說明這些角都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來說明什么是直角。然后讓學生通過折紙做直角,加深對直角的認識。再說明要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來比一比。最后讓學生學會用三角板畫直角。“做一做”中的習題,注意出變式圖形,使學生能掌握直角的特征。
小學數學課后教學反思5
(一)
這節課的認知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都達到預期的設想。特別是學生對周長的概念充分理解,我覺得在教學周長時我調度了學生的多種感官,而且在周長意義理解上層層遞進。細細解釋:“指一指”讓學生體驗“邊”的封閉。“摸一摸”讓學生感知邊和面的關系。在這兩個活動中,學生明白“邊”“線”,明白從哪里起就到哪里結束才是一周的長度。這兩個活動使學生獲得豐富的周長表現,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畫一畫”從生活中實物化的周長過渡到圖形化的周長(即描出來的線),“說一說”將周長外顯的概念形態(物化的周長、描出來的周長)內化為無形的語言概念,促成周長概念的進一步升華。其次 , 我覺得較為成功的是周長的測量和計算。
本節課讓學生掌握計算周長的方法是其中一個重點。我事先準備了一些規則和不規則的圖形,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測量計算,這樣放手讓學生在自主思考、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發現測量計算周長的一般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再次體驗、感悟周長的含義,并幫助總結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最后,在測量有曲邊的圖形周長時,借助細線,很自然地滲透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
(二)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探索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生學遠的周長習數學并非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數學學習過程的實質上學生主體富有思考性的探索過程。所以,數學知識的探索軌跡,作為學生是否主動參與的標志,展現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本節課探究的課題“圓的周長”,借助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從“圓周長意義”的理解,立足于學生的親身體驗和自由表達;“圓周長公式”的建構,則是借助于學生主體的測量、計算、自學、推導、論證等充分的實踐活動而展開的。可以說,每個知識點的發現,都是學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學生被動接受的結論。探索,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達到了最大化。
課堂上,生動有趣的探索內容,可以給予學生愉悅的人文體驗;開放寬松的課堂環境,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處的鼓舞激勵,可以給予學生強烈的人文尊嚴;各抒己見的思想交鋒,可以培養學生民主的人文作風;標準嚴密的知識表達,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人文精神;課堂生活的親生經歷,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人文道德。 “你還想知道哪些關于圓的知識呢?”“究竟什么是圓的周長呢?誰能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請你大膽猜想,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呢?”“究竟圓周長與直徑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呢?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要求圓周長,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請舉例證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過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實體現。
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知識的探索是一條明線,它在課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貫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條暗線,它在課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滲透”;筆者認為,只有兩者有機整合,讓課堂成為“自主探究”與“人文交融”的平臺,才能真正體現課堂教學“關注學生現實,著眼學生未來”的宗旨。
(三)
這節課的教學,讓學生進入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的、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
1、明暗雙線交融,關注三維目標
以小螞蟻的引領為主線,小螞蟻從“客人”到“同學”,最后到“小螞蟻考一考我們”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小螞蟻――這個使學生平視的形象融合在整個課堂中,從象小螞蟻一樣描邊線,到小螞蟻提出的問題,讓學生關注自己、關注他人――小螞蟻。以周長的認識為暗線,實現過程性和知識目標――經歷周長的認識過程,理解周長的含義。兩條線相互交融,共同著力于學生的發展。
2、動手體驗數學,動腦提煉數學
學生在學習過程,通過自己動手,用手摸物體的邊線一周,用筆描樹葉和圖形的輪廓,測量周長等親身體驗周長的意義與測量方法,學生學習興趣高漲,使學生把周長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系起來,在親身體驗和經歷中真切的感受周長。同時,在體驗之后動腦提煉周長的含義:選擇一個圖形,比較快地測量出它的周長;測量老師的腰圍時,先讓學生估測老師的腰圍,然后選用合適的工具實際去測量,借此來估計自己的腰圍。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在初步體驗的基礎上上,拓寬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實現了對周長的深入建構。
3、鼓勵猜測,激發自主學習熱情
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數學想象,以激起學生飽滿的學習熱情和積極的思維,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如“∠”有沒有周長?這一問題的設計,鼓勵孩子進行大膽猜測。()有的孩子說有,而有的孩子說沒有,這一矛盾的激化,孩子們很自然地投入到研究中。在老師的指導下,應用所學知識,通過猜測、思考、討論、表達等數學活動,主動探索出“角”沒有周長,只有封閉圖形才有周長。從而進一步認識周長。
反思至此,我最大的感觸是: 優點與遺憾是每一堂課必經的兩道風景。我這節課的遺憾是:在每一次活動進行總結時 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時,要多給學生機會說說。在測量腰圍時,有的學生隔著很厚的衣服從外面測量腰圍,出現了很不準確的估算結果,教師指導不到位。 如果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能冷靜珍視每一堂課,化遺憾為經驗,我們的課堂不就達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了嗎?圓圖形的認識
小學數學課后教學反思6
數學周記怎么寫?寫什么?當我向學生布置這項作業時,學生一臉茫然,覺得不可思議。也難怪,寫文章是語文老師的事,哪有數學老師布置的?慢慢來吧!于是我對學生說,不難,給你們個模式,套著寫就可以了。
1.這星期學了哪些數學知識?
2.我學得比較好的有哪些內容?
3.我還有哪些地方不怎么理解?
4.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哪些方面表現比較好?
5.下星期我有什么打算?
數學周記交上來了,學生都按照格式寫了,如:
這星期學了簡易方程(二)里的列方程解應用題,例1和例2。我學得比較好的是對這兩類應用題我能自己分析題里的相等關系。但有的時候我兩類應用題會混淆。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好的地方有:做作業整潔,正確率高。下星期我要爭取多發言,有不理解的地方及時問老師。
雖然學生的數學周記寫得很簡單,但學生畢竟對自己一周數學學習情況做了回顧與反思。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數學周記就這樣成了學生每周必做的一項作業。
堅持了幾個星期,學生寫數學周記逐漸成了習慣。我覺得時機成熟了,需要對學生撰寫的數學周記的內容再次進行引導,增加自我剖析的深度。這時,一篇數學周記的結束語引起了我的注意:
陸老師,每周的數學周記差不多都是這么寫的,簡直千篇一律。說實在話,我覺得可以把周記分成三大類:一是系統地整理所學的知識;二是難題錯題自我解析;三是反思一周的學習表現;還可以作為老師和學生交流的方式。
這次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我當即批語:你和老師想到一起去了,老師采納你的建議。
于是,我給學生上了一堂數學周記寫作指導課,引導學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內容撰寫數學周記,而不必面面俱到。
1.梳理一周學到的知識。這一周主要學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獲得的?與以往學過的哪些內容有聯系?可以解決哪些實際問題?我學得怎么樣?
2.解題方法、策略的反思。針對某一問題展開,展現你的思維過程。你是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的?還有其他方法嗎?用哪種方法解決是最好的?
3.錯題追因分析。這星期我錯了哪些題目?為什么錯?自己出道類似的題解答一下。
4.學習情感態度的反思。這一周哪堂課我對自己的表現最滿意?哪次最不滿意?為什么?從學習興趣、態度、習慣和與同學老師的合作幾方面展開。
5.對自己后續學習的計劃。一周數學學習過程的收獲對今后學習有什么啟示?還存在的問題怎么解決?
小學數學課后教學反思7
前不久,我在602班上了一節解決問題的糾錯課。這節課不同于一般的習題講評課,它要求老師要很好地利用學生作業中的錯誤資源,通過學生的自查、互查,以及師生的齊查,來達到糾錯的目的,從而讓學生養成自我反思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這節課由一個蘊含道理的故事導入,讓學生從老漁民的故事中悟出一個道理:犯錯并不一定是件壞事!由此,讓學生正確對待自己作業中的錯誤,并好好地利用錯誤進行自我反思。
其實,學生出現錯誤是成長過程中必然的經歷,我們應該以一顆寬容的心來對待;同時,教師的責任并不僅僅在于避免錯誤的發生,還在于當錯誤發生時能夠挖掘錯誤的價值,使錯誤成為學生成長的契機,成為教學資源。通過這樣的一節糾錯課,讓我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有了全新的認識:
1、以欣喜的態度對待學生的錯誤: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教室就是學生出錯的地方。學生出錯是正常的,關鍵是我們怎樣對待錯誤,如何將錯誤轉化為教學資源。當我們面對學生的錯誤時,是立即否定、責難?還是對學生的錯誤表示理解,并真誠地幫助學生吃一塹,長一智,讓錯誤成為學生成長的契機?面對學生自己創造出來的寶貴的教學資源,若我們能夠善于捕捉,靈活處理,以新的觀念、新的眼光,對其進行新的探索與實踐,那么學生就會在知錯、糾錯中感悟道理,領悟方法,發展思維,實現創新。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只要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能夠有助于學業的成功。
2、透過表象探究錯誤的原因:
只有真正了解了錯誤的價值,我們才能從根本意義上去正視學生的錯誤。對于學生,錯誤是走向完善的路標;而對于教師,學生的錯誤是反饋教學的鏡子。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主要由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解題能力及學習習慣等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就拿解分數應用題來說吧!很多學生都能夠脫口而出解分數應用題的一般方法:找想列,但是在解答時往往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究其原因就是學生不能正確分析出題中的數量關系,因而無法列出正確的等量關系式。本節課,通過梳理學生作業中的錯誤,促成學生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當面對自己的錯誤時,要先查找錯在哪,再分析錯誤的原因,后改正錯誤。
3、追本溯源減少錯誤的發生:
我認為,采用變式訓練,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還能有效地解決學生作業的錯誤問題。例如:本節課的例1:柳樹有60棵,柳樹比楊樹少1/5,楊樹有多少棵?一些學生選擇了這種算式:60﹙1-1/5﹚=48(棵)。經過糾錯,讓出錯的學生明白,自己錯誤的根源是沒有找到正確的數量關系。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追問;如果要使這個算式正確,題目中的條件該怎么改?學生經過分析,將柳樹比楊樹少1/5改成楊樹比柳樹少1/5。這種化錯為正的方法,就可以讓學生很好地避免此類錯誤的發生。
4、在反思中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生習慣:
在多次回顧自己作業錯誤的過程中學生會明白自己的錯誤。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并指導學生反思,即指導學生分析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這是學生參照正確方法重新審視自己思維,看到自己的優點與不足的過程。長此以往,學生的反思習慣就會自然而然地養成了。在不斷反思的同時,學生還能夠養成較好的學習習慣,如:獨立思考的習慣、校對的習慣、審題的習慣、養成仔細計算、規范書寫的習慣以及養成檢驗的習慣等等。
總之,學生的作業中出現了錯誤并不要緊,只有系統地、科學地引導,最終還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終生受益!
小學數學課后教學反思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景和具體圖形和物體,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意義。
并能測量和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數學思考:經歷觀察、測量等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
解決問題:
在學習活動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體現問題解決方法的多樣性。情感與態度: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含義,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設計:
(一)看一看,描一描。
1、同學們,現在是什么季節?秋天是樹葉飄落的季節。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些美麗的葉子圖片!多漂亮的葉子呀!可愛的螞蟻看到它,高興極了!它說它會畫樹葉,一筆就能畫成美麗的樹葉!看!(出示課件)仔細觀察兩只小螞蟻是怎么畫的?誰畫的好?師:這樣由一點開始,再回到起點的一圈,在數學中叫做一周。這外面的邊叫做邊線。
師:沿著樹葉的邊線畫一圈,一個美麗的葉片圖案就出現了。
現在誰再來說說,螞蟻是怎么畫的?生:小螞蟻沿著樹葉的邊線畫一周,最后又回到起點。師:小螞蟻也能做老師,它教我們畫出漂亮的葉子,你們學會了嗎?請你拿出一張紙,選擇一片最喜歡的樹葉,用彩筆沿著樹葉的邊線一筆描出它的輪廓來。
開始吧!
2、好!誰愿意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請用筆指著,說清楚是從哪里開始的,又到哪里結束。)
3、小結:看來,不管從哪里開始,大家都是沿著樹葉的邊線描了一周,請看(動態演示)。
你們知道樹葉邊線的一周的長度在數學上叫什么嗎?這一周的長度,我們把它叫做樹葉的周長。(板書課題:周長)
4、再來看(出示圖),你能描出下面圖形的邊線嗎?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用一筆描出來。
剛才同學們沿著圖形的邊線描了一周,這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二)找一找,摸一摸。
1、你能從我們身邊找一個例子說說什么是周長嗎?下面請你們同桌合作找一找,并且摸一摸它的周長,也可以下位找。(指導:課桌面的周長、課本封面的周長、黑板面的周長、地面周長、水池池口周長。)
2、誰來說一說你們找的結果?你可以邊說邊指一指。
(三)量一量。
1、大家找到了很多,看來周長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而且周長的應用也非常廣泛。比如,我們去做褲子時,裁縫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長,也就是平時所說的腰圍。
2、現在請大家估計一下老師的腰圍大約是多少厘米?估計的準不準呢?誰來量一量?(注重測量方法的指導:腰圍怎么測量?)告訴大家測量結果。
3、根據這個結果,請你估計一下自己的腰圍是多少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誰來說說自己的腰圍?看來同學們的腰圍大約在60cm左右。
4、小結。通過前面的學習,老師發現同學們善于觀察、愛動腦筋,所以想邀請你們參加下面的闖關比賽。
有興趣嗎?這里共有3關,每闖過一關都會得到相應的分值。最后得分最多的就是今天的勝利者!有信心嗎?讓我們充滿自信迎接挑戰!(四)闖關練習。
1、先看第一關,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圖形的周長。這里有3個圖形,請你選擇其中1個圖形。
看課本45頁第2題,做在書上即可。選擇長方形的能說說是怎么測量和計算的嗎?有不同方法嗎?大家真聰明,關于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后面我們還要研究。
第一關誰成功了?請為自己加上100分!2、下面我們來繼續闖第二關。怎樣量出樹葉的周長?誰闖過了這關加上200分。
3、第三關。(課本45頁第3題)課件出示圖:他們的周長一樣嗎?(指名說說)我們來看看演示移動的方法。
誰闖過了這一關?祝賀你們!每人加300分!回想一下,剛才大家是用什么方法比較圖形周長的?這一關哪組闖過去了?請加上200分!現在算算自己得了多少分?祝賀你們!其他同學不要灰心,有信心趕上他們嗎?希望你們找出自己的不足,下一次迎頭趕上!
(五)課堂總結。今天,我們有什么收獲,你能談談自己還有什么困惑嗎?教學反思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
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在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學習數學,建立概念。首先利用微機向學生展示了許多漂亮的樹葉,給了學生美的享受以后,學生有了得到樹葉的欲望;緊接著教師創設了第二個教學環節,描樹葉的輪廓,這樣教師就抓住了學生的心態,使課堂氣氛驟然升溫;然后教師又讓學生通過找一找、摸一摸活動,使學生把周長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系起來,加深了學生對周長的理解。
2、在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強化概念。先讓學生估測老師的腰圍,然后選用合適的工具實際去測量,借此來估計自己的腰圍,通過這個環節拓寬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3、在一系列基本練習和變式練習中深化概念。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闖關比賽形式的練習,一下子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且將本節課的練習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練習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小學數學課后教學反思9
《圖形的平移》是一節從概念引入的實踐型教學課,如按傳統教學方式,讓學生死記概念,再大量練習加以鞏固,這樣的教學必然會造成學生對概念的實質不能真正理解,而且也容易遺忘所學知識。本節課的教學最大的特點在于讓學生經歷自主觀察-探究-歸納-應用的整個過程。首先,通過創設大量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形成直觀上的初步認識;然后,讓學生通過游戲及借助課件演示,使平移運動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起到突破難點的作用。從課堂反應的熱烈程度及課后的作業反饋看是比較成功的。
本節課的另一個成功之處在于充分體現了課堂的互動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有很強的參與意識,我把握住這一特點,利用參與游戲和實物投影儀讓他們自己上臺操作,方便而又快捷實現了教學目標,又充分增強小組學生全面互動的學習頻率,也讓他們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深刻認識了平移的要素與性質。
不足之處是在時間的安排上顯得倉促,最后的歸納總結草草了事,,下節課應在新課前加以總結拓展,如提出問題:平移的特征是什么?幾次平移的結果可以看成一次平移嗎?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平移概念及性質的理解。
小學數學課后教學反思10
《梯形的性質》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特殊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有關知識,并且具備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探究特殊四邊形活動經驗的基礎上出現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對等腰梯形特征入相關規律進行系統探索、歸納和總結,進一步學習、掌握說理和進行推理的數學方法。其中數學的分類、轉化思想都有所體現。
八年級上學期上這個階段學生基礎好,上課很積極。有很強的表現欲,通過前兩學期的培養,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這個學段的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設計了讓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培養說理能力,讓學生們能逐步提高。由于學生在小學已學過梯形,特別是特殊的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并且生活中抽象成梯形的物品比比皆是,所以學生對梯形并不陌生。但結等腰梯形特征及相關規律并沒有進行系統探索、歸納和總結,因此本課教學采用“觀察——猜想——操作——證明”為主線的教學方法,在這個設計中,觀察猜想表現的是學生的洞窗察力,操作的意義在于實驗,它強化了對猜想的直覺,證明需要探索,可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確立的教學目標是:
1.掌握梯形的相關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質,能正確運用等腰梯形的性質時行計算、推理。
2.經歷觀察、猜想、推理等過程,以展合情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主動探究的習慣,逐步掌握說理的基本方法。
3.通過添加輔助線,把梯形的問題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問題,體會圖形變換的方法和轉化的思想。
4.通過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質,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積累解決的問題的經驗。
5.通過動手實踐,相互間的交流,進一步激發學習熱情和求知欲。同時體驗猜想得到證實的成就感,在解題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體驗數學充滿探索。
重點:等腰梯形的性質的探索過程。難點: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本節課根據我對新課程的理解,主要是經課前送給學生的第一份禮物“在數學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們知道什么,而是我們怎么知道的”這設計理念。整堂課著重體現探究的主線,轉化的數學思想,以學生為主體,采用“觀察——猜想——操作——證明”為主線的教學方法,在這個設計中,觀察猜想表現的是學生的洞察力,操作的意義在于實驗,它強化了對猜想的直覺,證明需經探索,可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新思維。
本節課我對我的設計比較滿意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本節課的難點是解決梯形問題的基本方法:如何添加輔助線將梯形問題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中去解決。突破的過程中我做了應有的點撥和鋪墊,讓學生回顧證明兩角相等的常用方法,研究平行四邊形時我們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了什么圖形解決的,使學生有了一個大概的探究方向,不是毫無目的空泛的去憑空想象。
2.對于本節的習題設計我是本著為本節的重點、難點的服務的原則,所以習題的設置充分體現了輔助線的重要作用。強化學生梯形輔助線的引法,并且一題多變,把梯形問題放到了平坐標系中,轉換了一個情境,但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沒變,并和已有知識想連,讓學生覺得知識間是有密切聯系的,要學會學以至用。
3.本節課我通過巧設問題情境,以開放、探究問題為引線,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堅持實施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的開放式教學,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和充分的展示機會,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課堂上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獲。通過這節課,使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創造潛力是金礦,就看教師如何去開采,給學生一個題目,讓他們去探究:給學生一個沖突,讓學生去討論: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發展空間,他們會回報你一個驚喜。
4.“梯形“是數學思想”傳授的很好的載體,在學習過程中應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行充分地探討,體會圖形與圖形之間的互相轉化關系。可以開放性地讓學生觀察、發現、驗證、說理。整體的課堂安排應該在濃厚的探索氣氛中進行。
小學數學課后教學反思11
教學目標分析(結合課程標準說明本節課學習完成后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過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使他們發現間隔 數與植樹棵數之間的關系;
2、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在理解間隔數與棵數之間規律的基礎上解決簡單 的植樹問題。
過程目標:
1、使學生經歷感知、理解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發現規律, 并應用規律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2、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學生借助圖形解決問題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養成良好的交流習慣。
情感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激發熱愛數學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學習者特征分析(結合實際情況,從學生的學習習慣、心理特征、知識結構等方面進行描述):
通過平時的觀察,我發現四年級學生的思維仍以形象思維為主,但抽象邏輯思維有了初步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類梳理的數學活動經驗。但這種能力不是那么強,在學習中很難獨立的完成學習任務,但學生的合作意識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學習中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學習,完成學習任務。適當的鼓勵是激勵學生學習,克服困難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經驗方面,學生們看到過“道路兩旁每隔一定距離會種有樹”,但是,在這樣的現象中包含哪些數學概念他們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師針對此予以明確;在數學知識方面,他們知道“依此類推”和“除法的意義”,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們可以通過計算和畫圖的方法解決,只是對這些量之間存在的數量關系還有待進一步探究。
教學過程(按照教學步驟和相應的活動序列進行描述,要注意說明各教學活動中所需的具體資源及環境):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猜謎導入揭題
師:“兩棵小樹十個杈,不長葉子不開花。能寫會算還會畫,天天干活不說話。”(手)
師:對,我們都有一雙靈巧的手,請你們伸出右手,五指張開,用數學的眼光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
數一數,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空格?在數學上,我們把空格叫做間隔,也就是說,5個手指之間有4個間隔?間隔數為4。(師伸出4根手指、3根手指、2根手指)現在有幾個間隔?
師:生活中“間隔”隨處可見,比如,每相鄰兩棵樹之間的距離,也是一個間隔,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和解決一些簡單的、與間隔有關的問題——植樹問題。(板書課題:植樹問題)
【設計意圖】以學生熟悉的手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數與間隔數有的關系,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不知不覺中展開對數學問題的探索,激發探求植樹問題的欲望。
二、經歷探究,發現規律
1、激趣引入,啟發探究積極性
(課件出示)出示江口小學為綠化環境的招聘啟事及設計要求
招聘啟示
學校將進行校園環境美化,特誠聘環境設計師一名。要求設計植樹方案一份,擇優錄取。
江口小學
20xx.6
設計要求:
在一條長20米的小路一邊等距離植樹,兩端要栽。
【設計意圖】通過招聘啟示讓學生設計植樹方案的出發點是讓所有參與者都能平等的、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在參與中學習和構建新的知識、形成能力。
小學數學課后教學反思12
今天上了《圓柱的體積》一課,覺得比以前上得輕松,回到辦公室細細品味上課的過程,頗有幾分感受:
在本課中,當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情境—“圓柱的體積該怎么求?”時,能從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根據已有的知識作出 “轉化”的判斷。當然,由于知識經驗的不足,表達得不是很清晰。但學生的這些都是有價值的。這些“猜想”閃爍著學生智慧的火花,折射出學生的創造精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利用已切開的圓柱體教具進行驗證,在討論聲中,學生獲得了真知。可見,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創造熱情并給以科學探究方法的引導,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在這點上,我對學生的探究精神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節課再次讓我知道了,相信學生的創造力是我們設計教法的前提。
在引導學生解決“粉筆的體積”等這個問題時,課堂上有學生把它當作圓柱體積來求,提出:“誤差這么小,是可行的。”而且那位學生要求的僅是一個大約的數值,所以用這種方法可以。但這種計算粉筆體積的方法可行嗎?如果我不提出疑義,也不加以說明,就會給學生造成“圓臺的體積可以用這兩種方法來計算”的錯誤認識,對學生的后續學習會造成一些不利的影響。我就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使學生發現平面圖形中的一些規律照搬到立體圖形中有時會行不通,懂得知識并非一成不變的,有其發展性,初步理解三維空間物體與二維平面圖形的聯系與區別,為進一步學習積累經驗。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雖不能很快獲得結論性的知識,但卻嘗試了科學探究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增進了情感體驗。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創造性,又保證了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就學生的發展而言,誰能說讓學生經歷這樣探究的過程,不也比獲得現成的結論更富有積極的意義?
小學數學課后教學反思13
一次,幾位數學老師在一起閑聊,提到現在的學生難教,關鍵在于他們的學習意識差,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缺乏知識整理意識。老師教什么,他就學什么,一部分同學學到后面就忘了前面的內容,依賴于老師整理所學的知識。
2.缺乏作業檢查意識。很多學生對做數學作業是任務觀點,做完了便萬事大捷,到五、六年級還有很多家長為自己的孩子檢查作業。
3.缺乏解題策略優化意識。盡管現在提倡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但學生對自己已經解決的數學問題的思維過程做進一步反思、整理和優化的意識的確很差。他們很少去考慮自己是怎么解答這道題的,更不會去考慮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甚至經常在做混合運算時,遇到能簡便運算的題,會有學生問:"要不要簡便運算?"
4.缺乏錯誤追因分析意識。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你告訴學生這道題做錯了,他會毫不猶豫地檫掉原有的做法,哪怕那道題只是最后一部錯了,他卻不會去考慮自己錯在哪里?以至于這次改對了下次遇到類似的題又錯了。
5.缺乏良好的情感體驗以及 怎樣來改變這些狀況,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呢。我想起了學校里正在搞"教學反思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究,如果讓學生來寫自己學習數學的過程,回顧、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出擊,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打定注意,我決定嘗試讓學生寫數學周記。
小學數學課后教學反思14
思維的積極性、求異性、廣闊性、聯想性等是發散思維的特性,在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抓住這些特性進行訓練與培養,既可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
一、激發求知欲,訓練思維的積極性。
思維的惰性是影響發散思維的障礙,而思維的積極性是思維惰性的克星。所以,培養思維的積極性是培養發散思維的極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學中,教師要十分注意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的渴求,使他們能帶著一種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級《乘法初步認識》一課中,教師可先出示幾道連加算式讓學生改寫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義的依托,雖然是一年級小學生,仍能較順暢地完成了上述練習。而后,教師又出示3+3+3+3+2,讓學生思考、討論能否改寫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經過學生的討論與教師及時予以點撥,學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雖然課堂費時多,但這樣的訓練卻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尋求新方法的積極情緒。我們在數學教學中還經常利用“障礙性引入”、“沖突性引入”、“問題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發學生對新知識、新方法的探知思維活動,這將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在學生不斷地解決知與不知的矛盾過程中,還要善于引導他們一環接一環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角”的認識時,學生列舉了生活中見過的角,當提到墻角時出現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認識呢?我讓學生帶著這個“謎”學完了角的概念后,再來討論認識墻角的“角”可從幾個方向來看,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情緒在獲得新知中始終處于興奮狀態,這樣有利于思維活動的積極開展與深入探尋。
二、轉換角度思考,訓練思維的求異性。
發散思維活動的展開,其重要的一點是要能改變已習慣了的思維定向,而從多方位多角度——即從新的思維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求得問題的解決,這也就是思維的求異性。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小學生在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過程中由于年齡的特征,往往表現出難以擺脫已有的思維方向,也就是說學生個體(乃至于群體)的思維定勢往往影響了對新問題的解決,以至于產生錯覺。所以要培養與發展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必須十分注意培養思維求異性,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漸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方法與能力。例如,四則運算之間是有其內在聯系的。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加與乘之間則是轉換的關系。當加數相同時,加法轉換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轉換成加法。加減、乘除、加乘之間都有內在的聯系。如189-7可以連續減多少個7?應要求學生變換角度思考,從減與除的關系去考慮。這道題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幾個7,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樣的訓練,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靜止看問題,使所學知識有所升華,從中進一步理解與掌握了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又進行了求異性思維訓練。在教學中,我們還經常發現一部分學生只習慣于順向思維,而不習慣于逆向思維。在應用題教學中,在引導學生分析題意時,一方面可以從問題入手,推導出解題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從條件入手,一步一步歸納出解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十分注意在題目的設置上進行正逆向的變式訓練。如:進行語言敘述的變式訓練,即讓學生依據一句話改變敘述形式為幾句話。逆向思維的變式訓練則更為重要。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從低年級開始就重視正逆向思維的對比訓練,將有利于學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維定勢。
三、一題多解、變式引伸,訓練思維的廣闊性。
思維的廣闊性是發散思維的又一特征。思維的狹窄性表現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變化,就不知所云。反復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訓練,是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狹窄性的有效辦法。可通過討論,啟迪學生的思維,開拓解題思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多次訓練,既增長了知識,又培養了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重視計算結果,要針對教學的重難點,精心設計有層次、有坡度,要求明確、題型多變的練習題。要讓學生通過訓練不斷探索解題的捷徑,使思維的廣闊性得到不斷發展。要通過多次的漸進式的拓展訓練,使學生進入廣闊思維的佳境。
四、轉化思想,訓練思維的聯想性。
聯想思維是一種表現想象力的思維,是發散思維的顯著標志。聯想思維的過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過廣闊思維的訓練,學生的思維可達到一定廣度,而通過聯想思維的訓練,學生的思維可達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題目,從敘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問題,但題目特點確與工程問題相同,因此可用工程問題的解題思路去分析、解答。讓學生進行多種解題思路的討論時,有的解法需要學生用數學轉化思想,才能使解題思路簡捷,既達到一題多解的效果,又訓練了思路轉化的思想。“轉化思想”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在小學數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應用題解題中,用轉化方法,遷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學生聯想思維的訓練。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多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不僅要讓學生多掌握解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靈活多變的解題思維,從而既提高教學質量,又達到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
小學數學課后教學反思15
可寫的內容多了,學生撰寫數學周記的興趣提高了,他們把自己一周的數學學習情況以周記的形式反映出來,認識到了自己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解題策略、思維方法、學習習慣等方面的長處與不足,及時調整和改善學習過程,激勵自己學好數學,逐步形成反思性學習方式。請看下面幾則周記:
這星期,我學會了圓的面積計算。在推導圓面積計算公式一課中,老師讓我們用學具卡片自己把圓剪拼成已學過的平面圖形,我把它拼成了近似的長方形,通過觀察,發現長方形的長就是圓周長的一半(πr),寬是圓的半徑(r),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圓的面積=πr。我的同學還把圓拼成近似的三角形、梯形,同樣推導出了圓的面積公式。老師說這種方法叫轉化,在解決問題時經常用到,通俗的講就是化繁為簡,化未知為已知。我想起了以前在學習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也是用的這種方法,看來,轉化真的是一種好方法。
【小學數學課后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課后反思11-25
小學數學課后教學反思12-10
小學數學糾錯課后教學反思12-21
小學數學教師的課后教學反思12-14
小學數學關于“周長”的課后教學反思11-23
小學數學糾錯課后的教學反思范文12-16
小學數學教師課后教學反思07-07
小學數學課后教學反思通用10-12
小學數學課后教學反思15篇12-10
小學數學課后教學反思(15篇)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