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文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課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課文教學反思1
《程門立雪》是一篇成語故事,講的是宋朝著名學者楊時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故事。通過教學,要教育學生學習楊時熱愛學習,虛心求教,尊敬老師,尊敬他人的優良品質。
整堂課,我就提了一個大問題,“課文中哪些詞句體現了楊時尊敬老師?”就這個問題,同學們劃句子,圈詞語,再讀一讀,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朗讀,體會楊時尊敬老師的好品質。上完這節課,我體會到:教師的教要建立在學生的學的基礎上,在課堂上,有好幾個學生圈畫出句子中的重點詞,這些重點詞,老師在備課時也沒有想到,比如有一個學生說,句子中一個“您”字,也體現了楊時對老師的尊敬,我當場表揚了這個學生,說他讀書很仔細。課堂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有些學生圈出的詞語并不是特別重點,但是學生有自己的理解,只要他們能夠自圓其說就行。
小學課文教學反思2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真是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發揮學生在閱讀中的自主性、積極性。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進行“理解、積累、轉化、運用”語言的實踐過程,教師應該為學生的語言實踐與發展提供盡可能多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學中,我抓住重點句“這聲音好像炸雷一樣,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展開學習,從而收到思想上的教育。
一、了解古今畫家,激發學習興趣。
讓學生欣賞古今畫家的作品,了解繪畫的藝術魅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并對“畫家”一詞的含義有了感性的理解。為后面的學習作了鋪墊。
二、走近“戴嵩”,理解“著名”。
學生只有了解了戴嵩是一個技藝高超的著名畫家,才可以進一步感受身為著名畫家,地位可謂十分尊崇,在不絕于耳的贊美聲中,卻能虛心聽取一個小小牧童的意見,虛心之美德讓人感動,同時牧童敢于挑戰權威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因此,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從哪些詞句看出戴嵩是個著名的畫家?”
請你找出有關的詞句。教師隨機板書:“一……就……”、“沉思片刻”、“濃墨涂抹”、“輕筆細描”及大家稱贊的話。同時進行語言文字的實踐。通過現場繪畫,理解“濃墨涂抹”、“輕筆細描”,通過模仿圍觀人說話,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最后抓住課文中不同人物的語言,作為訓練重點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現不同人物的表情、動作及語言,使學生能夠深刻地理解課文,來感受“戴嵩”的“著名”。
小學課文教學反思3
一、成功之處
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而有些地方還不盡人意。
1、能較好地創設情境。上課伊始,引背《長歌行》,并讓學生談感受,激發學生要珍惜時間、及早努力的情感。然后出示朱自清二十四歲時寫這篇文章前的一段話,讓學生明白朱自清二十四歲時已經意識到時光悄然逝去而無所作為,決心從今以后要珍惜時間,才寫下了這篇《匆匆》。最后播放《匆匆》動畫的配樂范讀,形象的畫面,舒緩的音樂,低沉的語調,把學生帶入一種情境,奠定了整節課那種淡淡憂傷的基調,學生在這種基調中,很容易入情入境。
2、精心選用教學語言。本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地抒發,心靈地傾訴和思緒地流淌,語言都很美,而這篇散文尤為突出。因而在課堂上,我所使用的語言也盡量與文本一致,與課堂基調相符。如:“讀了這句話,你聽到了作者在你耳邊的低低絮語了嗎?”“作者通過寫自己的日常生活來將無聲無形的時間具體化了。讓我們感受到了時間它就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在一個又一個極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讓我們真切地觸摸到了時間的腳步。”“作者的時間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時間又是怎樣過去的呢?能像作者這樣具體地揀拾起時間的足跡嗎?”
二、不足之處
1、盲目求全。由于追求課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環節落到實處。這篇課文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正常的情況下,應該分二至三課時完成,但為了顯現課堂的整體性,設計了一課時學完,確實密度很大,不夠科學。導致有些地方該拓展的不能拓展,該多讀的不能多讀。
2、交流不夠。課堂應該成為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生與文本交流的平臺,而這種交流的引發還是離不開提問。因而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應該成為學生課堂交流的依據。為了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在備課時,我采用了課前預習提示中的問題: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們看出了一個什么問題,對于這個問題,作者有沒有作出回答。并且在學生確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后又追問: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為這個問題可以統鄰全文,讓學生充分交流起來,但在實際上課中,這種“提問”沒有轉化成“交流”,同學們沒有動起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改進措施
1、讓學生談作者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這部分是本課的主要環節,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說,在讀中感悟、理解、領會,領會后再有感情地朗讀,并進行拓展練習,而不是受時間所限匆匆結束。
2、反思良久,所提的“問題”是有價值的,只是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要融會貫通地遷移、引導,這樣交流才會充分,才能激發起學生地交流熱情。因而,問題的設計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學時機更重要。
小學課文教學反思4
這兩首古詩都是描寫春天的景、物、人的,《春曉》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圖,表達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村居》則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情調。《春曉》這首詩大部分學生比較熟悉,但《村居》這首詩比較難懂。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激發學生喜愛古詩的情感,積極收集古詩,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詩歌的美好意境,我主要采用多媒體手段。通過欣賞動畫朗誦的詩歌,學生對詩歌的基調有一個大致了解。如教學
《春曉》時,我先讓學生看課件,播放動畫,聽朗讀。說一說自己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并播放清脆的鳥叫聲,說說“鳥叫聲從哪里傳過來的?”,讓學生理解“處處聞啼鳥”的意思,特別加深對“處處”的理解。在有了朗讀基調后,我讓學生反復誦讀古詩,讓他們自主閱讀感知詩境,嘗試邊讀古詩邊想像意境的閱讀方法。在教學
《村居》時,通過看插圖理解故事的意思,并聯系實際想一想自己放風箏的情景,讓后在誦讀,這樣孩子們讀起古詩來會更入情入境。
古詩最講究誦讀,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也許此時的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古詩的全部意思,但反復的誦讀仍然會在他們的心里留下一顆情感的種子,培養他們熱愛朗誦的好習慣。
小學課文教學反思5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真是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發揮學生在閱讀中的自主性、積極性。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進行“理解、積累、轉化、運用”語言的實踐過程,教師應該為學生的語言實踐與發展提供盡可能多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學中,我抓住重點句“這聲音好像炸雷一樣,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展開學習,從而收到思想上的教育。
一、了解古今畫家,激發學習興趣。
讓學生欣賞古今畫家的作品,了解繪畫的藝術魅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并對“畫家”一詞的含義有了感性的理解。為后面的學習作了鋪墊。
二、走近“戴嵩”,理解“著名”。
學生只有了解了戴嵩是一個技藝高超的著名畫家,才可以進一步感受身為著名畫家,地位可謂十分尊崇,在不絕于耳的贊美聲中,卻能虛心聽取一個小小牧童的意見,虛心之美德讓人感動,同時牧童敢于挑戰權威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因此,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從哪些詞句看出戴嵩是個著名的畫家?”
請你找出有關的詞句。教師隨機板書:“一……就……”、“沉思片刻”、“濃墨涂抹”、“輕筆細描”及大家稱贊的話。同時進行語言文字的實踐。通過現場繪畫,理解“濃墨涂抹”、“輕筆細描”,通過模仿圍觀人說話,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最后抓住課文中不同人物的語言,作為訓練重點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現不同人物的表情、動作及語言,使學生能夠深刻地理解課文,來感受“戴嵩”的“著名”。
小學課文教學反思6
《灰雀》,教學本文時,我將全文緊緊圍繞“愛”一字展開,意在引導學生討論三種“愛”——列寧對灰雀的喜愛(這是最淺層次愛的體現)、小男孩對灰雀的喜愛、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在體會這三種愛時,讓學生區分列寧與小男孩對灰雀“愛”的不同,并重點感悟列寧對小男孩的愛。
從學生的回答來看,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比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但我也發現了不少問題。讀是理應得到重視的一個方面。這是一篇人文性很強的課文,貼近生活。讀著這些清新的文字,于學生的思想是一種陶冶。增強讀的同時,有意識地削弱講解的份量。有時侯我們生怕學生聽不懂,總是想方設法地講解得細些,還要反反復復地搞上幾遍,其實大可不必。以學生的認知能力,弄懂這些淺顯的內容并非難事。關鍵在于方法是否對頭。眾多繁瑣隱晦的講解只會抹殺了孩子們對于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為什么有的學生學了幾十年來的漢語還讀不好文章寫不好字,這確實是我們從事語文教學的人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如果只灌輸,不管學生是否樂意,別指望有好的效果。讀從培養學生興趣入手。只要學生喜歡,他就會心甘情愿地去努力,并且力爭精益求精。首先讓他們參與進來,再提高質量。朗讀訓練,中年段的學生不強調運用多少技能,最主要的是投入自己的感情,通過自己的傾情演繹,凸現作品的基本輪廓,如果能熟讀成誦,則效果更佳。培養興趣的另一個大膽嘗試是讓學生讀、聽相結合,讓聽的學生來給讀的同學提意見,學生暢所欲言,意見中肯,氣氛熱烈。你來我去之際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
本堂課,我和學生在探討上進行的比較成功,但我卻有些忽略了朗讀這一塊。語文課堂,朗讀占有極大的比重,究竟怎樣合理地朗讀,才能做到做適合于學生的發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與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發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才能有跡可循。我在教學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便是想讓學生融入角色,將感情帶入文中,激情朗讀。可在實際教學中,我自覺還缺乏合理引導的手法,因而,課堂上學生依舊把握不準。在朗讀環節中,我還不會采取多種方式教學,這是我今后需要不斷學習的其中一方面。
從三年級入學學習來看,生字詞的把握仍是一個重點,課堂中還需花些時間。由于個別學生的預習不充分,導致課堂內容沒有全完成,整個課堂不完整,倒不如將基礎安排在第一課時,重點理解放在第二課時。而對字詞的理解可以溶入在課堂中,抓住一些重點的字詞,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也能起到增加詞匯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詞語是需要隨文理解的。但這一步我卻忽略了。所以在這一堂課中,學生在基礎知識方面,學得不太扎實。當我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時,最淺顯的列寧對灰雀的愛,孩子們很容易找到,這和我預想的相符,這時我就急忙進入了教學,根本沒讓孩子再發表其它意見,孩子的理解能力不一樣,或許有的孩子可以理解的到更深層次的愛,我卻剝奪了孩子們發表感受的時間。教學就是一個不斷嘗試,然后不斷發現不足,加以改進的過程。所以,我相信,認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改進,我會有所進步,有所收獲!
小學課文教學反思7
課文的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采用前后呼應的形式,寫了孩子們歡快、柔美的麥哨聲。課文中間的4個自然段則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了4幅鄉村孩子快樂生活的場面。
教學中,我先從已有的知識積累入手,幫助學生理解課題。通過分別給“麥”“哨”組詞,使學生自然地理解了“麥哨”的意思。接著以培養學生語感為出發點,重視學生語言的積累與表達。學習1、2、7、8具體描寫麥哨的段落,以讀好“嗚卟,嗚卟”的麥哨場聲為入口,引導抓住課文中“忽高忽低,一聲呼一聲應、你呼我應、此起彼落”等詞語體會這歡快、柔美的麥哨聲。同時又通過回答第2、8段的問題引導學生一問一答朗讀,達到在誦讀中感悟語言、積累語言的目的,同時又在一問一答的朗讀中體會課文問句的作用。最后在整體回歸中欣賞課題《麥哨》,感受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感受結尾“傳得很遠很遠……”的意味。
小學課文教學反思8
通過自己在對這篇課文的備課,以及教學活動過后的反思。我知道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和需要繼續發揚,并要做得更好的方面。我會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繼續認真對待每一節課,抓住每節課的知識點,把握每節課的思想,并讓學生們在讀中感悟課文,在感悟中升華。此外,繼續在平時要求學生們的坐姿,拿書等學習習慣。從學習習慣中培養學生的認真態度。
我還有一些不足,需要制定相應的措施進行改正:
首先,對語文課堂教學常規尚有盲區,頭腦里不清楚一節語文課應該是怎樣進行的。通過自己的備課,發現自己對語文教學活動的流程有些模糊,流暢地設計一節語文課有些困難,這樣會在教學活動淡忘一些教學環節,影響自己的教學思緒,同時我的語文教學語言不夠成熟,經常發生有些話不知道該怎么說,不知道這句話在語文課上該怎樣說出來才像是在上語文課。
其次,對特定年齡段的學生能力和適應他們的學習方式方法了解不到位。在今天的教學活動中,由于一些原因,其中也包括由于對語文課堂常規的模糊,導致對下一步教學活動的含糊,自己竟畫蛇添足地讓二年級的學生在課文中準確畫出問題答案的句子,我發現在這個特別的年齡段的教學活動中,教學方法是不能信手拈來,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能力水平。在這里不僅表現出自己對語文課堂教學常規的空白,同時也透露出新教師沒有教學經驗。
小學課文教學反思9
在珍珠泉的處理上,我引導學生去品讀文章的語言文字,抓住“涌”“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等關鍵詞,讓學生想象體會珍珠泉的美麗和神奇,再通過朗讀表現出來。我覺得非常好。學生沒有見過珍珠泉,我們就必須借助文本描寫引導學生想象,讓語文的學習有更廣闊的空間。在教學中,我對泉水的特點,特別是像“涌”“匯注”“噴吐”“冒”這些詞的把握不夠。在以后的教學中可以這樣處理:學習珍珠泉和趵突泉時,引導學生想象。
然后放手讓學生作小導游自學五龍潭和黑虎泉。由于課文對這兩種泉的描寫很簡單,文字也很平白,因此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開發。自學前先引導學生找出寫泉水特點的句子,抓住其中的“匯注”“噴吐”進行理解;然后結合圖片讓學生觀察;再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可以從泉水的名稱、樣子等方面展開想象),緊接著就可以讓學生選擇其一撰寫導游詞,最后再進行導游的介紹活動。這樣學生主動地鉆入了書本,深入地挖掘文本,咬文嚼字,發揮想象,提高表達能力,使課堂更具語文味。
小學課文教學反思10
課文講述了一個人與動物之間的傳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傭人從山里捉回一只小狐貍,兩只老狐貍想盡辦法要救小狐貍出去,冒著生命危險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顧小狐貍,并和十分同情小狐貍,并偷偷給老狐貍喂食的正太郎建立了親密信任的關系。后來,小狐貍被送給鄰居,正太郎為要回小狐貍,不慎掉下懸崖,兩只老狐貍救護了嚴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后,正太郎要回了小狐貍,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狐貍一家終于團聚并回到了樹林中。課文以生動細膩,充滿感情的筆觸娓娓道來,贊美了人與動物之間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和諧相處的美好關系,也展現了動物之間生死相依的濃濃親情,讀來感人至深。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使學生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動物的共同家園,人們要和動物和諧相處,這個世界才更加美麗;同時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學習敘事的方法。
本課學習的重點是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體會老狐貍愛子心切、聰明、勇敢、知恩圖報以及它們一家與正太郎之間的感情。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通過這個故事認識人與動物的關系,知道人應與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諧相處的道理。
小學課文教學反思11
人教版新課標小學二年級下冊第八組第3篇文章《恐龍的滅絕》是一篇科學知識小品文。全文以科學家們關于“恐龍滅絕”的說法為線索,介紹了恐龍滅絕的幾種原因。教學完《恐龍的滅絕》后,感覺有幾個亮點,就寫個教學反思。
《恐龍的滅絕》這篇文章可說圖文并茂,形象生動逼真,展現了在中生代時期,遍布恐龍的神秘世界。最后更引起人們反思:為什么今天的人類只能從電影、書籍或者博物館里,來回憶恐龍往日的輝煌呢?
恐龍是已經不存在的生物了,然而“恐龍”卻是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話題,文章從題目到內容吸引著學生的好奇心。課文的內容和主題,更加引起孩子們的探究心理,從這個角度說,它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是對學生進行用智慧的目光去觀察、發現身邊的科學,培養學科學、愛科學、發現科學的極好范例。
在《恐龍的滅絕》的教學中,我貫徹“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積累”的教學思想,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讀準字音,讀懂詞句的含義,讀通句子,讀出自己的感受與理解,在此基礎上積累詞句。本課我著力以探究性學習為主。通過探究的方式來學習,以訓練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通過探究性學習方式,師生一起帶著疑問閱讀課文,在想象中漫游恐龍王國,在漫游中輕松愉快地朗讀課文,達到正確、流利的程度;同時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好奇心,有對恐龍的滅絕等自然現象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和愿望。
小學課文教學反思12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講的是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文先后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床上,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中國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險中抽取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
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做著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為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文章告訴我們,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如何更有效地選擇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生命橋"的含義,習得語言,從而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我在課堂教學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反復研讀課文,發現作者在細節描寫上多次運用對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
"步履匆匆"與"7.3級大地震"聯系起來讀,就更能想象到李博士救死扶傷的高大形象;"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無事"與"他知道小錢期待著骨髓"聯系起來讀,就更能感受到中國臺灣青年雖心系家人,但堅持躺在手術臺上的不平凡的舉動。"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與"李博士的沉著","中國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聯系起來,他們一心為小錢著想的形象躍然紙上,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體現無余。
小學課文教學反思13
課文先寫“我”發現小高探親回島時帶回了一只裝小昆蟲的紙箱,暈船時他把紙箱緊緊地抱在懷里接著寫“我”參加戰士們的嘗瓜會,聽到了關于西瓜的不平凡的經歷,看到了戰士們嘗瓜時的喜悅最后寫第二天天亮時,“我”看見一只小蝴蝶正對著朝陽,扇動著它那對彩色的翅膀贊揚了海島戰士建設海島、熱愛海島的高尚品德圍繞著本單元的主題和表達方法基于略讀課文的特點。
教學時引導學生繼續運用抓關鍵詞句體會情感的方法學生在把課文讀通讀順的基礎上弄清課文的主要內容;發揮連接語的提示功能解決兩個學習任務——一是想想文中的小戰士為什么把昆蟲帶回寶石島?二是交流讀完課文后的感受在交流中體會海島戰士熱愛海島、扎根海島、建設海島的高尚品德,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教學本文時,我采用層層剝筍的方法,一步一步把學生對課文的學習引向深處。
小學課文教學反思14
1、安排自主學習、合作討論環節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主動參與課堂的機會,讓他們在教學中從單純的旁觀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使學生從與他不同的觀點中得到啟迪,有利于學習的廣泛遷移。
2、教學中,注意追求本色語文,扎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為此,在課前我鼓勵學生們查找字典等工具書,理解不懂的語句,充分的預習使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閱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讀通順。所以我引導學生在解決字音之后通過自由讀文劃出停頓節奏,并通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在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滲透對文本閱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說清楚,也要能準確地翻譯過來。然后以“為誰而絕弦?伯牙為何絕弦?”設置懸念,在理解完課文后再向學生提問:“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么。這一品讓學生領悟到了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變通的運用。在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通說全文,達到融會貫通。
小學課文教學反思15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里尋找三只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只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通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如何通過對人物語言和神態的描寫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同時,讓學生受到愛護鳥類等動物的教育呢?我從三個方面來著手。第一:請同學畫出描寫灰雀的句子,請同學反復朗讀之后,老師范讀,學生想象灰雀在樹上跳躍的情景。再問:灰雀可愛嗎?你們喜歡嗎?還有誰喜歡?你從哪知道的?第二:請同學畫出列寧和男孩的對話,同桌之間練習之后,再采用指名朗讀;分男女朗讀;表演朗讀等形式練習對話。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他們的心理活動。并采用換位思考,讓他們說說那男孩為什么要抓灰雀?為什么又放了灰雀呢?那是怎么樣的心情呢?從而體會到男孩的誠實和可愛。同時,也可以體會到列寧對兒童人格的尊重和愛護。第三:教完課文后,我讓學生做了個小練筆:男孩答應列寧之后。學生寫出來的文章讓我激動不已。有的同學想象很豐富。文章里所表達的內容,讓我感到學生在我的教學中理解了。
小學課文教學反思16
本課故事反映了學生們自己的心理情境,學生會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通過本文的教學,我感悟出在向學生們傳授謀種理念時,首先應盡量去貼近學生們的思想,用他們的思維方式重新認識理念的本質,再用學生們容易接受的話語講述給他們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當人們贊不絕口的時候,教師出示課文的最后一段及課文插圖:戴嵩連連拱手說:“多謝你的指教!”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這么有名的畫家卻向一位小牧童致謝?讓學生帶著問題研讀課文,并讓學生說說為什么“這聲音好像炸雷一樣,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通過討論知道,大家都認為畫家的畫無可挑剔的時候,小牧童竟敢大膽地指出大畫家的錯誤,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從而感受牧童實事求是、感于向權威挑戰的可貴精神。同時,也對這一比喻句的用意有了深刻的理解。
牧童敢于在這么多人面前指出畫家的錯誤,戴嵩會怎么想?怎么做?通過品讀5、6兩段進一步感受畫家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的高貴品質。最后再一次地欣賞《三牛圖》、《歸牧圖》,從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績和他虛心好學是分不開的。
小學課文教學反思17
最初選這首詩來上示范課,我的心里是直打鼓的。古代詩歌怎樣教?我想很多一線的老師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困惑。如果只是從應試的角度來看,這首詩只要求會背會默則已,花不了多少時間。但是《錢塘湖春行》這樣一首經典的七言律詩,如果想讓從字詞、意蘊、情感等等角度引導學生去細細品悟的話,一節課四十五分鐘還遠遠不夠。如何在四十五分鐘內引領學生真正地走入白居易筆下錢塘湖的早春美景,引領學生體味到詩人內心的情愫,這是我在備課中首先考慮的因素。
因此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確定了以下幾個目標:品讀詩歌音律之美,品析詩歌的語言之美,品味詩歌的情感之美,并能當堂背誦全詩。而把品析詩歌的語言之美,品味詩歌的情感之美做為教學的重點來處理。從上完這堂課之后的反饋來看,我的這個教學目標還是基本完成了。
在反思本課的一些亮點之后,我更看到的這節課的缺憾。
一、部分教學環節的設置有頭無尾。第一環節以默寫來糾錯這種設計較新穎,但是卻缺少了學生展示的環節,而是自己包辦代替將易錯的字加以提煉。如果此時教者能夠在進行調查學生默寫正確率之后,讓錯誤率較高的學生上黑板來展示效果會更好。從而才能達到糾錯的效果。
二、作者介紹這一環節的插入是一敗筆,我不應該放在糾錯環節之后,而是應該放在教師第一次范讀之后,在介紹杭州的“風流太守”之一的蘇軾之后就順理成章地引出白居易的其人其事。
三、關于詩歌朗讀的指導上,所教授的方法導致學生朗讀機械化了。因此在指導朗讀方法上是否還需要教授學生如何劃分節秦,如何停頓。這是值得商榷的地方。其實通過這節課的實踐來看,在正確引導學生去品析語言和品味詩人的感情之后,學生自能體會出詩歌的音律美。此外,在朗讀活動方面,學生的齊讀過多,缺乏太多的變化。所以,在以后的朗讀活動中除了齊讀、男、女生讀、個人讀之外,還可以進行另樣的組合,比如說戴眼鏡的同學讀、系白鞋帶的同學讀,還可以是短頭發或是扎辮子的同學讀……另外,在做教師示范朗讀的時候應該選取一著合宜的音樂,這樣更能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四、楊特說:“詩歌就像一幅國畫,它是留白的。”同樣,語文課堂也應該是留白的藝術。這堂課,做為教師的講授還是過多,留給學生想像的時間和空間則相對少了。比如說最后一個品析詞語進而品味作者感情的環節上,如果我只是示范性地指出“幾處”這個詞的妙處何在,剩下的就交給學生去討論,去品讀,效果會更好。這才是真正的讓學生走進文本。
《錢塘湖春行》這一堂課雖然有一定的亮點,同時也充滿了缺憾。其實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不管怎樣,我理想中的課堂是審美的課堂,詩意的課堂。這是我的追求目標。
小學課文教學反思18
《畫家和牧童》是人教新課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6組的一篇文章,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的故事。贊揚了大畫家畫畫本領大,而且虛心,知錯就改,小牧童勇敢,善于觀察。文中描寫的人物形象生動、情感豐富,具有深刻內涵,而且非常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的文章。以下是我教學完《畫家和牧童》的教學反思。
在教學《畫家和牧童》時,我側重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感悟語言、通過動手改畫來感受語言、通過動筆標畫詞句來學習語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根據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我在教學《畫家和牧童》時,綜合運用以讀代講的教學方式,以老師講評和學生互評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能更好的體會大畫家戴嵩在畫畫時的認真態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虛心精神以及小牧童的勇敢。
2、我引導學生在看圖時主動展開想象,充分體驗畫中人物的內心活動。師生在交流“還有什么人在夸贊大畫家的畫?”時,讓學生領會到“紛紛夸贊”的意思。另外,教師又以讓學生對大畫家、小牧童說句話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體會他們的好品質。這樣既注意了學生養成善于觀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實感受的習慣,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小學課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課文《鯨》的教學反思12-01
小學課文《李時珍》教學反思10-26
小學課文《匆匆》教學反思12-09
小學課文鯨的教學反思02-07
小學課文《匆匆》教學反思10-27
小學課文《霧凇》的教學反思09-24
小學課文《長城》的教學反思10-07
小學課文《家》教學反思11-01
小學課文《觀潮》教學反思11-04
小學課文《錢學森》教學反思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