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反思1
一節課下來,每個孩子都興奮不已,戴著自己的虎頭帽,蹦蹦跳跳,可愛極了。在整堂課的學習過程中,我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眼、耳、手和大腦的思維,孩子們時刻處于積極、興奮、熱情的狀態,他們在輕松自由的教育氛圍中充分釋放了自己的心靈。在他們的作品中,凝聚的是孩子們的智慧和熱情。
教學初始就運用老虎聲音的沖擊力震撼學生,馬上緊緊吸引住了孩子們充滿好奇的心。然后介紹虎頭帽的人文精神,拓寬孩于們的知識領域。“虎”的寓意,使孩子們增強對民間藝術品的理解,對傳統美術的`繼承。比較虎頭帽和真老虎圖片,探究工藝美術的夸張法。自主學習虎頭帽的制作過程,分析其材質、制作方法、步驟,使孩子們頭腦中有一個很好的條理,為創作打基礎。學生制作的同時,不時提醒孩子們做出有特色、有創新的漂亮作品來,使其明白創作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通過互評、他評和自評,鍛煉孩于們的欣賞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反思2
對于教學結果,我進行了認真的思考。我覺得在整個教學流程中,從音像引入、師生交流到學生表演都是成功的,這些環節確實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功地激活了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學生的交流完整準確,學生的表演生動到位,從學生的表情上可以看到他們已經躍躍欲試。問題就出在我的示范上,我的初衷是為了讓學生有個更加直觀的創作形象。可為什么就在我的示范之后,學生的作業就會缺乏個性,千篇一律呢?原因就是我在教學設計中沒有很好地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別是針對二期課改的學科特性,忽略了低年級學生源生態的東西,只關注到技能方面的細節部分。低年級學生對創作人物形象本來就存在一定的困難,而教師的示范正好給了學生一個臺階,使學生獲得了形象上的目標,同時也失去了創作的條件,限制了學生的`創作空間。真是示范惹的“禍”。針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這一情況,我在另一個班級的教學中及時糾正了教學流程。在聽、看、說、演之后不再安排教師示范,而是在出示創作要求之后直接進入學生創作階段。實踐證明了這個改變是正確的。在經過了一系列鋪墊之后,學生思維活躍,學生的人物創作豐富多樣,動態生動,極富童趣,對雨中的人物形象也表現出了足夠的認識。課堂教學達到了預期目標。我覺得,課堂教學要真正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創造能力,從而達到開發右腦的目的,整個教學流程的設計要求是非常嚴謹的。任何一個疏忽都可能導致整個計劃全盤流產,就如本課中,整個創作前的教學設計合理有效,也確實激活了學生的被動知識,但恰恰就是一個小環節暨教師的示范葬送了一堂本可以完美的美術課。所以,我覺得美術課中的教師示范必須謹慎。傳統的美術課堂教學中比較注重教師的示范,但隨著二期課改的不斷深入,這個時代將一去不復返了。要想真正地提高學生的創造力,開發學生的右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要傳達的學習策略非常重要。不要盲目地運用示范,要充分考慮美術學科方面的本質,要充分考慮學生源生態的東西,要讓學生有一個相對開放自由的想像與創作空間。這樣,學生的創作才有價值。
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反思3
這節美術課的主旨是要在課堂中體現學習策略的指導,因此,在這節課中,我著重設計的幾個環節,也是圍繞著這個要求去做的。
由此,我制定《黑白撕貼畫》的教學目標為:
1、是讓學生學會利用所撕的多種圖形來進行想象;
2、掌握事物組合的次序;
3、學會合理處理黑、白、灰的關系。
學習策略的指導目標為:
1、讓學生通過黑、白、灰三者關系的理解,了解顏色搭配的常用規律:深淺搭配。
2、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分析,摸索出制作的方法;
3、撕貼畫的.具體制作方法。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于幾個目標的達成有輕重。
1、“撕貼畫”本身不是新授知識,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撕貼畫所需要操作技術含量較低,因此我將重點放到色彩搭配上,所以重點在“黑、白、灰”的搭配之上,讓學生體會并能夠欣賞黑白灰效果。
2、撕貼畫的具體制作步驟,我并不去著重強調,而是將整個環節讓學生回憶一下,即:想—畫—撕—貼
3、“想—畫—撕—貼”重點給學生強調的了“想”,考慮的原因是我認為這能解決平時學生匆匆動手,不經思考的習慣,也是一種隱性的學習方法的滲透。
4、在撕的方法上加以演示,并不是本環節的重點,而是必要的環節,不然撕貼畫少了一點具體指導和示范很容易走入誤區,必要的扶并不會約束學生的學習個性。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教學問題,需要反思與改進的。
(1)“教”與“做”脫節。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欣賞看的東西很多,往往使學生在眼界是有所提高,但對于如何操作還是缺少了必要的演示。使學生在欣賞完一節課后,對于作業有些無從下手的感覺。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小練習作業的時間,并結合最后課堂作業形式層層展開,讓學生的看的過程中就能掌握作業操作形式,不會在真正作業時感覺到困難,應該有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2)層次展開不明顯。
學習的過程都是一個漸進過程,因此,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對于學生的學習有幫助作用。在課程展開的過程中,這種層次遞進的感覺不是很明顯,內容銜接不自然,內容有些跳躍性。可以在各個內容連接處加上轉折性的語言或活動,使學習有連續性。
(3)“黑白灰”講解缺少教師的直接演示。
教學過程中,黑白灰部分內容的講解一直覺得沒有講清楚,學生作業最后對于黑白灰的概念仍舊沒有意識到,其實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教師親身示范,在投影儀下,可以利用已經準備好的黑白灰紙條進行現場擺置,讓學生直接體會黑白灰的組成對于畫面感觀的影響。
總之,《黑白撕貼畫》主要就是為了能讓學生用撕貼這樣能夠簡單操作的方法通過拼擺組合粘貼,體會黑白灰的搭配關系,在制作的過程中學習黑白灰的搭配美感。同時,也讓學生在平時色彩豐富的生活中,用黑白灰的角度去觀察欣賞物體,并能發現美的存在。
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反思4
這個學期是我邁入工作的第一年。由于學校實際工作的需要,我承擔了三、四年級和六年級兩個班的美術教育教學工作。
一個月下來,感受最深的就是上課學生太活潑,上課有點吵,特別是手工制作課,這也許跟我的教學經驗不足有關。現僅從美術作業來談一點反思。
首先,應該對學生創作的美術作業有個貼切的認識。其實每一幅作品都凝聚著孩子們的心血,都蘊涵著豐富的內容,作為美術教師應該用欣賞者的眼光看待學生,體現出人文關懷的精神。其實孩子因家庭,社會環境及自身的'遺傳因素,都會產生不同的個性差異。在知識的理解與行為表現及操作中會參差不齊。比如三年級《老師您好》中我讓他們畫老師,學生能畫出老師在上課時的結構與動作關系,但是內容太單一,我讓他們在自己的畫上再添點東西,有的學生并能擴展成師生一組人就是有創造力的作業。因此在批改作業時放棄“一刀切”的武斷做法,而是進行了人性化的嘗試。
其次,對于學生創作的美術作業我們不能只注重作品所呈現的專業性美感。一個人的成功與否,不能只用與別人的成功和取得的成績進行橫向的比較來判斷,而應看自身的縱向發展,因此我在批學生作業時,會看看他的作業與前面的做比較,如果進步了,我會在他的作業本上寫上有進步,并在下節課公開表揚;如果內容太單一,我會寫上‘如果再添加點東西進去那更好了!’,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希望他們能對美術課產生更濃厚的興趣,作業質量得到提高。
再次,與學生多溝通,讓他們多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多欣賞美的東西。現階段,隨著教育水平不斷改革,美術教育也迎來了新一輪創新,但現階段六年級依然沿用老的一套教材,以前也是老的一套教學模式,那么是否有必要對其采取新的教學模式呢?改革固然是有它進步的一面,但對于現階段的六年紀要讓其從老的思想觀念完全轉變也是不容易的,也不可行,對于他們還是必須要用老的一套教學模式去講授,而對于三、四年級學生,他們從一年級開始就接受新的教學理念,同時也是新美術教學的試點,也是我們新來美術老師的研究點,這對于我們是一次機遇和挑戰,也是我們不斷進步、不斷適應這個社會發展的一個過程。三年級學生和四年級學生年齡不一樣,接受的事物也不一樣,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接受事物也不斷增加,思想也不斷開闊,他們在畫中就表現的不一樣,因此這需要老師們與學生多溝通,充分領悟各年級在畫中表現的思想和意境,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對美術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動手動腦能力和創新意識,最后所呈現的美術作品也形式多樣,真正體現兒童畫的價值所在。
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反思5
你在童年的時候玩過泥巴嗎?你手中的泥巴會聽你的話嗎?《塑個小動物》是<美術>第三冊第13課的內容。為了讓二年級的學生更容易理解內容,我把課題改為《泥巴真聽話》!一看課題就好象已經注入了活動的趣味性,不光是孩子們就連我們自己都很想知道泥巴怎么會聽話呢?因此把泥巴作為本課的學習內容,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滿足孩子們天生愛玩愛動的需要,還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使學生初步掌握泥塑制作的方法,陶冶審美情操,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愿望。
孩子們對玩沙玩泥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作為生活在山區的孩子,泥巴對他們來說并不陌生,對泥土的可塑性及用途有一些了解,所以我課前就布置學生在家親自動手用水和泥巴先嘗試玩泥巴的感覺。在教學中我先利用課件展示各種美觀的泥塑作品,使學生知道泥塑是由什么做成,并讓學生在欣賞中開眼界、激情趣,誘發學生的`創造欲望。然后教師現場制作泥塑,把一塊普通而又平凡的泥巴變成一個可愛的小動物,以“這泥巴可真聽老師的話”來引出新課。
首先讓學生通過摸一摸、揉一揉,親身觸摸泥巴,體驗對泥巴的感覺,然后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泥巴的特點,并探究出水放多了泥巴會沾手,水放少了泥巴就太硬的特性。
讓學生動手制作泥塑,我給學生出示一些主題:如水果、蔬菜、玩具、點心等,要求學生運用學過的技法大膽想象,明確主題,構思制作出新穎而又別致的泥塑作品,教師可巡視指導。最后展示學生制作的每一幅作品,不管最終的效果如何我都給予鼓勵。然后讓他們自評、互評或師生共同評價,特別是讓學生對自己制作比較精美、有創意的作品談談制作的過程,方法和體會。目的是鞏固本課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反思6
事實上,在上這節課之前,我是不太相信孩子們的想象力的。因為以我的經驗判斷,孩子們到了中高年級,不知怎么就想不出那么多奇妙的東西來了。這節課是針對五年級的孩子,我以為他們肯定會有些吃力,作業也會有很多雷同。事實告訴我,我的判斷是完全錯誤的。孩子們想象的積極性很高,我的預設根本不夠他們用。他們想到了很多我沒想到,教材也沒想到的場景。有一個孩子甚至說圖上的那個孩子是肚子疼,想吐。他的答案引來了一片笑聲,但我表揚了他,因為我們都沒想到,他想到了,而且確實還有那么點意思。我想,我們成年人失卻了曾經超級想象力就是因為我們的上一輩曾經嘲笑打壓了我們天真的想象吧。所以我認為只要孩子敢想,就該表揚,更何況是還想得像模像樣的。要是這次打擊了他,說不定下次他就不肯想了,那才是最可怕的。
這節課上得熱鬧,最后作業的效果也挺不錯,應該算是我這學期上得比較滿意的.課之一了。但是后來我也想了,如果我能夠多提供幾個人物的動態,孩子們的選擇空間會更大些,而他們的想象也會飛得更高更遠一些吧!另外,每一組總還是有孩子參與得不夠積極,也仍舊有照搬別人作業的現象,這些孩子這樣做各有各的原因,我想,我還是應該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去關注他們,畢竟,想象力是一輩子的事,想象力強的人會格外出色。我希望我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我這一科上學到對自己有用的一點——不管是技術、人格還是想象力。
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反思7
我在本節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前提下,根據學生及教學的實際情況,突破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千人一面的死板式教學,大膽創新,勇于實踐。下面,我就針對美術第三冊教材中的《捏泥巴》這節課進行了反思,談一談自己的.收獲與體會。
這節課我使用了多媒體課件導入,欣賞陶瓷藝術作品,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本身“捏泥巴”這一活動對學生來說是一項熟悉的游戲,在小的時候大都隨意的捏過這樣或那樣的東西,因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興趣盎然,情緒十分激動。在教學中,我提出質疑:陶制品是如何制成的呢? “我親自演示給同學們看。”我用按的方法,把橡皮泥變成了扁的。”“我用搓的方法,把橡皮泥變成了細條,就象面條一樣。”“我用捏的方法,把橡皮泥變成了一朵花。”學生看完老師的示范作品之后,讓學生給大家總結出泥塑的方法,進而,我在黑板上進行了板書,泥塑方法——1、揉。2、按。3、搓。4、捏等方法。使深奧的字便的具體形象,學生對其含義也迎刃而解。
接著,我又布置了本課作業——捏容器。提出要求:“比一比,賽一賽,看看哪組捏的容器多。”鼓勵學生求新、求異,大膽探索與創新。在下課之前,我還安排了讓學生下座
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反思8
布藝在現代家庭中越來越受到青睞,它柔化了室內空間生硬的線條,給人以視覺上的溫馨感、觸覺上的舒適感、趣味上的個性感,彰顯其獨特的審美價值。
在日常生活中,布藝還是一種變廢為美的工藝活動。布藝中的“布”,是各種纖維品的總稱,可收集的材料有:裁剪衣服時剩余的邊角余料,舊衣服、襪子、手套、毛巾等。根據材料的質地、花色、品類因材施藝,運用捆扎、填充、剪切、縫紉、裝飾等方法制作布藝作品,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陶冶其個性,發展其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能力等。
本課圍繞“布藝”這一主題安排了兩個相關學習活動:利用各種舊布料展開聯想,制作一件布藝小品;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制作一個小掛袋。活動一更多涉及到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內容,注重自由性。活動二則更多涉及到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內容,注重功能性。
我在教學過程的安排,設立如下程序:創設情境——欣賞激趣——感受材質——學習指導——創造表現——交流評析。
“創設情境”時利用精美圖片展示生活中豐富多彩的布藝制品,讓學生重新審視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
“欣賞激趣”環節利用實物欣賞民間布藝制品。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從民間工藝品的`造型、色彩和裝飾方面汲取營養。
“感受材質”時讓學生把布和其他的材質進行比較,通過觀察、觸摸、擠壓、拉扯、拆開等方法對布料的特點進行較全面的了解。
“學習指導”在造型和制作方法上加以指導。可通過對原材料方向的變換、原材料局部造型的改變等,設置幾個小游戲,激發學生展開聯想。
“創造表現”環節中我加強個別輔導和經驗提示。
“交流評析”時大膽的表揚學生的想法,肯定學生的作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學生通過以上活動,大部分學生都有完成的比較好,有些想法很新穎,很獨特。
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反思9
通過這篇反思文章,能讓我們看出這位教師上美術課的精彩。美術這一科目很多教師和學生都會覺得它并不是主科,可以不用上那么認真。而從這篇反思里讓我們了解到"美術課要想上好,其實還真不是那么容易。不論是課前的精心準備,還是教學中課堂的情景創設、多樣評價,以及課后的反思等等一樣都不可少,都需要美術教師下工夫來思考、推敲。"
美術是一門特別的學科,它能讓學生學到繪畫與制作的本領;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發揮學生在各個方面的才華;能使學生感受美;能使學生熱愛學習。新課程標準下的美術課已不再是從前那樣,教師在上面畫,學生在下面畫。素質教育已滲透到了美術教學中,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作業過程中,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而美術課堂就好比一個樂園,讓學生樂在其中。
美術課要想上好,其實還真不是那么容易。不論是課前的精心準備,還是教學中課堂的情景創設、多樣評價,以及課后的反思等等一樣都不可少,都需要美術教師下工夫來思考、推敲。
一、課前的準備
美術課的準備絕不單單是教具的準備那么簡單,它還需要有更為廣泛的內容。如在,教具是制作好的各種各樣的剪紙作品。為了讓課堂更有氛圍,我在課前準備了一些民族味較濃的曲子,這些曲子在課堂氣氛的烘托上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除了充分的課堂資源之外,更要準備的是老師多方面的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講課之前我自身就必須先要明白剪紙是怎樣的一種民間藝術,有什么樣的特點,剪紙都分為那些類型等等。這些不光是靠臨時抱佛腳得來的,還要靠老師長期的一些積累,才能將別人的東西轉化為自身的一種文化素養。
二、課堂的教學
課堂的教學是重點,很多問題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在這里我想談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和引導學生自由創作可能會出現的無序性的矛盾。所有老師都知道,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是上好一節課的必要保證,這也是大多數教師認可的一個原則。可往往有些類型的美術課卻不需要孩子們規規矩矩、端端正正地去完成要求的作業。比如一些手工課,也學需要幾個學生去共同合作完成。幾個同學湊在一起共同創作難免會各抒己見。而且他們也不會像成人那樣有克制力,這樣勢必就會造成紀律的不好。就比如,不僅要剪的像樣,還要分清楚陽刻與陰刻的區別,這樣勢必就給此課增加了難度,授課教師就會考慮小組分工合作,相應的課堂紀律也會混亂。還有一些課加入了游戲、舞蹈等活潑的形式,課堂也會顯得“雜亂無章”,問題是這樣形式上的.“亂”卻并非無效。我曾看過一片文章說,國外的老師在上美術課時不需要孩子們坐得端端正正,他們給了孩子足夠的空間去想象、去創作,學生甚至還可以畫在桌子上,還可以“亂涂亂畫”。德國紐倫堡丟勒中學的謝爾先生曾經說過:“在丟勒中學,學生作畫時可以戴耳機聽音樂,邊聽自己喜歡的音樂邊作畫。”我想這在國內肯定是禁止的。學校要求的是課堂必須要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齊、安靜,往往會抹殺孩子的自由發展的個性,限制孩子的創造性。可怎樣才能使兩樣兼顧呢?那就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上既要收放自如,又要做到不放縱,不壓制。例如:可以嘗試采用比較開放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借助一些外界的媒體,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投身于五彩繽紛、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可以帶領學生去博物館參觀一些剪紙作品展;有同學說他(她)的奶奶(姥姥)很會剪紙,還可以把這些老人請來當成他們的課外輔導員。而作為教師的我也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學到更多關于剪紙的一些知識。能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學到知識。而且我認為,有時候把公園、田野、村莊等一些環境作為學習美術的大課堂,反而獲取知識的效果會更好。大家可以想想,在大自然中學美術,感受生活中的紅、黃、藍,感覺是那樣的貼近自己,其實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更何況這種學習方式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發現美、表現美的能力。我覺得是一件一舉多得的好事情。
以上所述,是在上完《剪紙中的陽刻和陰刻》那一課之后的一些感想,一些我個人的心得體會。其實不論是一年級還是六年級,我們上美術課的目的就只有一個,通過美術教學活動去喚醒他們對于生活的感受,引導他們用基礎的藝術形式去表現他們內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但在美術課堂教學這條道路中,我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還將會繼續不斷提高自身的美術素質,不斷的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爭取認真上好每堂美術課。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掌握一定的繪畫基礎知識以及一些基本的技能技法。更要注意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構圖能力和辨別、調色能力的同時,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有趣味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
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反思10
這是四年級上冊涉及色彩知識內容的一課,是在上一冊學習《三原色、三間色》的基礎上進行的一次色彩練習課。對于四年級的孩子來說,這是較枯燥的一課,因為它的專業性較強學生較難理解。
通過觀察捕捉自然界和生活中見到的對比色,探討它們各自的特征,了解藝術形式美感及其與設計功能的統一,提高學生對色彩的認識及對生活物品和自己周邊環境的審美評價能力,激發美化生活的愿望。
本課還涉及了“造型與表現”和“設計與應用”兩個學習領域,學生通過欣賞、思考、觀察、討論等活動,了解色彩對比的基本知識,以及它們的組合原理,并嘗試運用對比的色彩作畫,從而對色彩的對比具有一定的了解,同時也是為下階段色彩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為了在導入部分能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課的學習,我特地加入了孩子們熟悉的多拉A夢首先引出三原色,再用人機對話的方式設定層層任務讓學生完成。學生在思考、學習、游戲、嘗試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色彩的.對比關系。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的收獲不只是完成的作品,更主要的是他們從此會用審美的眼光感知身邊的色彩,并有意運用色彩美化生活。
由于準備的時間不夠充分,本課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新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課上體現較少;本課拓展的部分如果能把音樂和美術相結合,加入聽音樂感覺對比這一環節,學生對于對比的理解可能會更深刻,從而創作出更能完美的作品。
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反思11
本節課主要目標是學習漏印版畫的基礎知識和制作方法。了解漏印的特點和表現力。其重點是用漏印的技巧創作一幅漏印作品。難點是畫面構思和布局安排。本節課僅僅圍繞漏印藝術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貫穿整堂課,從學生的最終作品可以看出學生對此非常的感興趣。
在活動開始,教師選擇了實物引出課題,并以此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這一點從學生的表情中可以看得出,學生對教師的實物非常的感興趣,同時也起到了我們預設的目的。很自然的將學生拉到本節活動中來。為了給學生一個全新的認識,教師將印制到T恤上的圖案的模板形象的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很自然的了解到樓引得技巧,并理解了用鏤空的模板印制圖案的方式稱之為漏印的說法。在此也沒有出現什么以外的事情,很自然的進入了下一個環節。
通過教授這節課,我個人認為,每一個環節緊緊相扣,沒有出現大的意外,但是整堂課中沒有出現高潮的環節,雖然最終學生們用老師教的方法制作出了一幅漏印作品,但是從作品中可以看的'出,學生們沒有大膽想象,只是局限在教師展示的實物圖案上,所以導致作品的不完整性。
因為整個環節就是僅靠制作步驟進行的,教師以為繪版很簡單,就直接出示了事先已經繪制好的小花形象,教師在介紹刻板、印刷的時候講解清晰,但是有幾句話說的不夠流利,也許與教師的緊張狀態有直接的關系。個別語句不夠完美。導致教師在接下來的問題中,學生說的不夠精確、細致。同時教師在提問題的的環節中由于緊張將2個問題全部拋給了學生,使得這一個環節下來有些亂的感覺。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書中學生作品的時候,由于大多數的學生多局限于T恤圖案上,所以老師費了很大的力氣將學生的注意力拉回來,但由于時間沒有掌握好,導致出現了這一個環節不夠緊湊。學生在分析作品的時候,教師沒有更深入的介紹,使得部分學生對中間一幅作品的評價產生了消極的想法,認為這樣的作品由于自己不喜歡,而導致大家對此有了新的看法,同時教師也浪費了很多的時間。使得最終留給學生練習的時間不夠充分,而導致最終匆匆的收場,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最后環節不夠重視,特別是在評價學生作品的時候,時間敢的更急;教師應該在學生練習和評價環節,給予大家足夠的時間進行創作,相信大家的作品會更加獨特、新穎而富有個性。
由于個人水平有限,使得本節課出現了很多的問題,相信在以后的教學中,在領導和同事們的幫助下,有所提高。
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反思12
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感受勞動動態美,樹立熱愛勞動的情感。培養了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我們要利用好文中一些素描、速寫和版畫作品,引導學生觀察、回憶、思考、體驗和想象人體活動時各部位的變化,體會各種勞動的動態。
勞動,身體各部分之間為保持平衡會發生相關動態。因此,在勞動中常產生最典型和最美麗的動作瞬間。許多畫家就是捕捉那最美的片刻,創作出了充滿勞動激情和快樂的繪畫作品,讓人感受到勞動時的動態美。比如畫家王文彬的油畫《夯歌》是描繪一群姑娘在打夯。在夯懸于半空的最緊張的瞬間,表現了年輕姑娘蓬勃的朝氣和建設新農村的'崇高理想。畫面構圖以傾斜的不穩定形式來加強打夯的動勢,生動地表現出勞動的美感。
本課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感受勞動之美,樹立熱愛勞動的情感。通過描繪勞動中的動作、工具以及周圍環境,不僅可以提高造型表現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這也是美術課程的學習價值之一。
教材還重點展示了法國畫家米勒的油畫作品《拾穗》,目的是使學生在中外畫家對勞動動態美的不同風格的描繪作品中進行比較、欣賞。同時還選擇了一些素描、速寫和版畫作品,為的是引導學生觀察、回憶、思考、體驗和想象人體活動時各部位的變化,體會各種勞動的動態。教材還演示了不同動作的動態線,讓學生對人體的動態有直觀的感悟。“試一試”和“提示”將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一一化解。“學生作業”的展示和“學習建議”都提示了對學生創作的要求。
教學時,教師講勞動的故事,讓學生回想自己在勞動的時候或看爸爸媽媽在勞動的時候是怎么樣子的——例如掃地,人是彎著身子的,頭是向下的,雙手拿著掃把等等。為了更好的強化學生們心中的印象,我讓學生進行模擬,通過模擬不但使課堂氣氛得到了活躍,而且為學生更好的表現人物打下了基礎。最后是學生欣賞書中作品,感受作品帶給我們的藝術魅力。有了這樣一個過程,再進行人物動態定位指導,學生就能夠創作出不錯的作品了。
但是,在學生進行創作的時候,對人物構圖必須進行巡視指導。構圖的好壞是一幅畫成敗的關鍵,否則就不能表現出人物勞動中所體現的動態美。
所以,這節課人物動態線定位和構圖指導非常重要。
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反思13
《巨大的恐龍》這一課是三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我的計劃是將本課分兩課時進行教學,分別為繪畫創作和陶泥塑造,本課為第一課時。
說起恐龍,孩子都比較感興趣,特別是男孩子,他們從小就喜歡玩恐龍玩具,看有關恐龍的連環畫,聽有關恐龍的故事,因此,這節課從題目上就很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有利于啟發學生大膽想象繪畫創作。
為啟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導入環節,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用一段視頻直觀地再現恐龍時代。通過觀看視頻短片還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接著,是分析恐龍的外形特征,這是本課的難點,這里我花的時間比較多,作了重點分析,比較它們的牙齒、頭冠、頭、尾巴、背等、這些為后面的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另外,在教師演示這個環節,我是用一幅恐龍化石來再現恐龍,為后面的學生大膽創作做了示范,發揮學生想象力。教師當場示范及范作的`出示能直觀的讓學生了解繪畫步驟與用線表現的技法,是有利于學生繪畫技法提高的。在評價活動中,我采取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說說“給作品取了什么名字?”“說一說自己的恐龍有哪些特色?”,“誰的恐龍畫的最棒?”通過師生一對一答的交流方式使學生逐漸掌握評析作品的方法,并敢于表達自己心中所想所感的勇氣。
當然,在本課的設計和實踐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如學生帶的恐龍玩具(資料)沒有充分利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沒有進行準確適當的小結等等。這些問題都將成為我以后備課時思考的重點。
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反思14
優點:
1、教學內容的選擇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關注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以現實生活為切入口,從而保證了學生能興致勃勃地投入活動,而不是從教師的主觀意愿出發。
2、強化了“學生是活動的主體”這一概念。教師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動手操作、親身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學會研究、學會創新。教師很相信學生的能力,也很民主,相信學生可以自己選擇學習內容、自己設計學習活動,自己選擇學習伙伴。
3、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在學習方法上給予了有效的指導。同學的.合作學習指導科學、細致,滿足了學生發展的需要。
4、教師在設計活動時照顧了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活動設計、作業要求,這樣促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了進去,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通過活動都能夠得到真正的發展。
5、重視課堂中學生學習過程和作業的評價,對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同學互評進行了必要的指導。評價以鼓勵、贊揚為主,肯定同學在活動中付出的努力,讓每個學生盡可能多地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當然,教師也給學生提出了積極性的意見和建議,使評價更具有指導性和針對性,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6、教師要注重空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設適宜的情境,使學生在實踐情境中受到點撥。尋找多種機會發揮教育影響。教室的安排、布置、考慮多功能性,變化,有利于學生再創造。
改進:
1、大膽地開放師資。同學、家長、文化市場老板都可以成為學生今天學習的老師。課前學生可向文化市場老板了解各種各樣的紙,向家長學習用各種紙做小物品。課后可以請家長和同學一起做比較大幅的剪貼畫。課堂上,我們是否也可以請家長來進行剪貼畫的指導呢?教師要樹立“教學相長,能者為師”的思想,勞技課可以改變教師一統課堂的現象。
2、充分地利用教學空間。課堂是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能否把要展示的剪貼畫提前布置在教室里,讓學生有空去看一看,聊一聊,既節省了時間,又給了學生更多的學習、交流的機會。
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反思15
本課的教學的目的是通過通欣賞圖片、照片了解窗子的結構和組成部分及形狀。學生根據想象,運用不同的繪畫制作方法表現窗外的景色。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大自然的情感,培養學生對立體造型設計的興趣。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鼓勵學生運用繪畫或制作的方法表現窗外的景色。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啟發學生想象表現窗外的景色。
針對本課的目的、重點、難點和學生個性特點,我設計了本課的教學過程。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出示學校和所上班級的窗景照片,使學生產生學習欲望。
2、講授新課,激發想象,享受創造。
首先讓學生通過班級的窗景照片了解窗子的結構。再請學生談除了常見窗子的樣式,你還見過哪些樣式的`窗子。課件出示窗子的樣式,開拓學生的視野。接著啟發學生想象,創造景色。我請學生談透過窗子經常能看到的景色。再通過欣賞課件出示景色圖片“四季的變幻、日夜的更替”啟發學生進行想象,想象透過窗子想看到的景色,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最后學習制作方法。通過分析范畫,引導學生分析運用的表現方法有a、繪畫b、剪貼。明確作品中運用不同方法采用的技巧及應該注意的問題。
3、作品展示,體驗成功。
4、拓展延伸,審美提高。
教學反思:
1、在前兩個環節設計中利用多媒體展現的照片和圖片,確實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突破了本課的難點。而且,這次的課件是我自己制作的,這對我而言是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一大提高。使我感受到多媒體教學有利于美術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濃厚興趣。多媒體將圖形、圖像、文本、視頻、聲音等,經過處理后再生動地表現出來。它的視聽結合、動靜相宜、感染力強的特點,使往日呆板的教學形式變得豐富多彩,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欲望和情緒,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本課的層次性很清晰。特別是能通過分析范畫,使學生在觀察、分析中了解到可以采用不同的表現方法進行創作,解決本課的重點。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必須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能力,都能在他們不同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應注意使學生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逐步體會美術學習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和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3、教師的評價對激勵學生參與活動,提高學習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本次的教學評價不到位。特別是最后的總結性評價簡單、倉促。課后反思使我認識到教師的評價一定要有鼓勵性、針對性、指導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視個人評價與小組集體評價相結合。通過評價促進小組成員之間互學、互幫、互補、互促;二是重視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教師除對小組學習結果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外,更要注重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態度、合作方法、參與程度的評價,要更多地去關注學生的傾聽、交流、協作情況,對表現突出的小組和個人及時給予充分肯定和生動有趣的獎勵。
4、通過這次教學,還使我看到在平時“學生如何合作?”訓練不到位。在課堂中,出現一種表面上的“假熱鬧”,實際上“活而無序”。有的小組兩三個人同時搶著發言和制作,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誰也不聽誰的;有的小組始終只有一兩個人發言和制作,其他人一言不發,只是心不在焉地坐著;有的小組借此機會閑聊、說笑甚至干別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組合習的規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要從合理分工,明確職責和培養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入手,養成合作習慣,避免不必要的爭論和爭吵。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教師應加強研究,努力探索,不斷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反思08-26
【薦】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反思04-10
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反思【推薦】03-27
小學美術教學反思06-13
小學美術教學反思(精選)07-06
小學美術教學反思05-12
小學美術的教學反思11-13
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5篇03-27
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反思(13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