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
在導入環節,應用了一個猜“棉花”的謎語,形象地描寫了棉花的特點又激發了學生學習關于棉花故事的興趣。接著引導學生讀課題,發現“花”和“娘”的輕聲讀法。
在第二個環節中,分別從圖和文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以圖為載體,讓學生看圖猜講故事,培養學生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在小組中講,看大屏幕上的畫面講,最后做到集思廣益,完善自己的講法,把四幅圖連起來用完整的話講。注重鼓勵有創新的講法。接著,圖文對照。先聽看課件的視頻范讀課文。通過說一說講了一件什么事,也可以評價教師朗讀的形式初步感知課文。然后正確流利地練讀課文,找出與每幅圖相對應的自然段。做到圖文對照讀文。在初讀中還要重視通過多種形式檢查生字,理解生詞。讓學生介紹對詞語的了解,并提出不懂的詞語。遇到難理解的詞如”“蚜蟲”師生交流資料,并補充課件中相關圖片與介紹,幫助學生理解,提高了學習興趣。
下一個環節是細讀感悟課文。這一環節通過老師提出的重點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在思考中深入了解故事情節,體會角色內心活動。選擇感興趣的一部分分組商討怎樣讀好每一個角色的語氣,在讀中悟,悟后又讀,并結合圖畫,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聯系生活實際,入情入境來體會。結合多媒體資源,讓學生跟著配樂,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加深理解,讀出發自內心的情。最后以小組的形式,共同商議扮演文中角色把課文演一演,后在全班展示。通過這些環節設計,已能讓學生把文學透,內化為自身的才學了。
在“升華主題”一環節中,第一步的設計,起到了總結的作用,在學生總結收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總結出本節課認識的捕蟲能手,進一步引導學生擴充還知道哪些益蟲和益鳥,在此教師也為學生補充相關資料,擴大學生知識面,增強他們愛護益鳥,保護益蟲的意識。真正做到由情感落實到行動中。第二步為布置課下實踐任務。通過向別人請教或查閱資料,繼續尋找一些益蟲和益鳥,并了解關于它們的知識,可畫成圖畫或用文字記錄下來,以待以后交流。這樣,孩子們在實踐活動中,不知不覺產生了對益蟲和益鳥的愛,愿意和它們做朋友,保護它們。這一課的教育作用在此更徹底地落實和深化了。第三步講故事的設計,再一次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聽的`能力,并在聽后說說知道了什么,認識了哪些益鳥?既檢查了聽的效果,又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到此,本課也結束了,整堂課的設計體現了語文學習的目標,在豐富的學習形式中練了讀,悟了情,增長了知識,思想受到了教育和熏陶。課內外相結合,培養了多方面的能力。保證了學生始終能以很高的興趣參與學習。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反思2
本文內容不難理解,關鍵是讓學生感受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學會想象,學會欣賞。春雨的色彩在讀完全文后,利用課后的問題,引導學生感悟 “春雨到底是什么顏色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本身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春天的美麗,春雨的美好。不能把這個問題的答案作為教學的目的或重點。在朗讀時,引導學生體會小鳥們的天真、活潑、可愛,體會春雨的輕柔、歡快,體會大自然的美麗、神奇。我除了制作課件引導學生邊看邊讀邊想像文中小動物的對話外,還激發和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并通過觀察春雨的課件,來體會在春雨的滋潤下,大地變得生機勃勃。
我在組織學生識字時,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將讀句、識字、解詞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識字,看圖片識字。課堂實踐反映出:一年級學生這樣識字學習效果很好。
現在雖然是春天,但春天的特征還不是很明顯,學生對春雨的觀察和了解也甚少。我想這節課如果能適機的帶領學生到室外去親身觀察體驗一下春雨的特點,相信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高,效果會更好。
分角色朗讀,給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如果允許學生創造性的發揮,效果可能會更好。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反思3
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力求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學生主體活動作為教學活動重點,以識字為主線,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并采用詞組識字、回文誦讀識字、字謎識字、加一加、換一換等多種方法,引領學生遨游于漢字的美妙世界里。這樣既使學生習得了識字方法,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然而設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我發現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很多。從細節上來看,課件的字詞等應再放大一些;小節號 的標注應該再規范一些;上課前應該再檢查一下ppt等等。
小問題靠細心解決,大問題要靠決心來解決。識字教學應重在識字,在生字詞教學一定要多花些時間,將時間用來強調字音,用來正音,用來給孩子們展現學習成果等。通過不同形式的讀(不包括背誦)讓孩子記住字音,記住字形。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以及反思總結,我學到了很多教學方面的知識,在以后的教學中會去盡量改善自己做得不夠的地方,爭取做到盡善盡美,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反思4
這個故事雖然不長,但卻道出了“施”與“受”之間的真諦,充滿了溫馨,也略帶一點憂傷,讓我們深深地感動。愛心樹就像我們的父母以及不斷為我們付出的人們一樣,因為對孩子的愛而不斷地給予,也因為給予而感到真正地快樂。
在本次繪本教學中我力圖做到:
1、發揮圖畫的張力讓學生的想像插上翅膀。
雖然繪本和傳統的兒童讀物有些不同,但孩子們喜愛故事的天性卻是不會改變的。正因為如此,講故事也就成了繪本永恒不變的主流。不過因為可以借助圖畫的表現力,繪本中所講的故事往往想像飛揚,許多用文字難以表達的場景和情節可以用畫面輕松直觀地表達出來,還能讓學生發揮無窮的想像。如:在設計《愛心樹》中一幅畫,有一棵大樹,小男孩緊緊地擁抱大樹,樹上還刻著一顆心。我問:“孩子們,你看懂了什么?”有的'說:“看出小男孩很愛大樹。”也有的說:“大樹也愛男孩。”我抓住時機問:“從哪看出來的?”這樣的閱讀,不正是我們在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時所追求的目標嗎?同時習慣了閱讀圖畫故事書的孩子,不但想像力能夠得到培養,審美情趣也能慢慢地提升。
2、在互動中交流情感。
繪本的主要閱讀對象是小學生,這些孩子的表現及表達的欲望又是非常強烈的。看著那些充滿童趣的圖畫、故事,孩子們的交流需要也變得強烈。而在課堂上,繪本也成為老師與學生情感交流的平臺。整節課中,偶爾停下來與學生體會圖中樹與男孩的情感變化,或讓孩子們猜測一下故事接下來會怎樣發展,更可以交流彼此對故事中人物的看法。比如本節課,我設計了一個與學生生活相聯系的問題:孩子們,在生活中,有誰也像這棵愛心樹一樣給你快樂,給你幸福,給你愛心呢?同時通過播放《感恩的心》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是讓學生在理解大樹的同時,也在回顧自己的生活,從而使繪本與生活相聯系,指導學生的生活。在這樣的氣氛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也在流淌。繪本讓孩子們和老師之間有了更親密的交流,使孩子真正地走入閱讀中,發揮了他們的主動性。
本節課隨著故事一點點的展開,孩子們會深深的被感染,讓他們在淡淡的憂傷中與自己的生活相聯系,從而思考自己與父母、自己與他人之間的種種關系。讓理解了這個故事的孩子們,會隱約地感受到自己與親人的關系和男孩兒與大樹的關系有相似之處。于是有關“索取”與“付出”、“獲得”與“感恩”的話題在孩子們的心中得到升華與凝煉,讓孩子們通過本次閱讀懂得“愛與被愛,索取與感恩”的道理。并把這種情感滲透到我們的作文教學之中。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能讓學生當堂寫一寫想對父母說的話,互相交流一下效果會更好。
總之在教學中,我不僅引導學生讀繪本中的文字,更是指導他們讀懂插圖,通過仔細觀察插圖,讀懂文字沒有表達出來的內容,使繪本的內涵更豐富了。課堂并沒有因此而結束,而是由這本《愛心樹》引出一系列作者的繪本讀物,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期待閱讀成為孩子們的生活,成為孩子們的享受。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反思5
決定要上這課時,我一次又一次地問自己:學生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我希望教給學生什么知識,什么能力?
經過再三思量,我決定以學生能復述故事為突破口,課堂上為學生搭橋鋪路。
一、內容上的理解
為了學生能盡快厘清思路,我利用看圖猜地點的形式,讓學生饒有興趣地了解小猴子下山經過的幾個地方。同時,進行量詞的.鞏固訓練。再讓學生用上量詞,串講小猴子下山經過的地方。第二步再讓學生讀課文,厘清每一個地方,小猴子都干了些什么。通過板書讓學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過程中,先來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來到桃樹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來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來到樹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詞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詞也是呈現結構統一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紅,又大又圓。我主要學生采取動作演繹的方式和用圖理解的方式進行,而后,請學生將理解融入到朗讀中去。
三、句子結構的訓練
文章每個自然段都是采用“走到……看見……就……”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反思6
《夜色》是一首兒歌。用第一人稱,寫“我”從前膽子很小,很怕黑,后來爸爸晚上帶我出去散步,“我”發現夜晚也像白天一樣美好,“我”不再怕黑了。
我在教學本課時,開課時利用課件播放歌曲《小星星》引入,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境下學習課文。然后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學生字詞,對課文中出現的字詞,采用自由讀、指名讀、領讀等多種形式,為學生掃清字詞障礙。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都是讓學生課前提問,然后通過讀課文等手段逐漸解決簡單問題,在理解課文的環節就抓住一個立足于文章的整體、直指向文本的主旨、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或理解上的難點來引導學習。最近,在反思我的這種方式是否適用于低年級,想到了這種方式的目的和效果——培養學生質疑的意識和能力,決定還是堅持用下去,這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文中詞語的意思。如,“微笑”在文中是“花草”微笑;在“夜色”下的微笑;是“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時發現的;夜色下花草的微笑像“白天一樣。”抓住重點詞語來學習課文,發揮重點詞語在文中的關鍵的作用。如,“微笑”通過朗讀,邊讀邊想花草的微笑是怎樣的畫面;描述畫面,說出夜色下的花草的微笑是很美麗的;由夜色下花草的美麗進一步拓展、延伸到夜色是美麗的。最后,我讓學生帶著自己對夜色的理解齊讀課文,讀出我的膽子由小到大的原因。同時,使學生感受到了夜晚的美麗,懂得黑夜也是自然界一道獨特的風景,要做一個勇敢的.孩子,從而培養學生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不足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我講解的有些細,學生沒有充分讀的時間,所以對感悟理解不夠到位,再有就是學生比較好動,老師提出的問題不夠積極發言,最后的拓展沒有很好的完成,學生說的少。在理解字義的層次上自己做的也不到位。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反思7
《春筍》一文寫的是在春筍在美好的春天來臨之際,破土而出,旺盛生長的情景,熱情贊美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兩個自然段,第一段寫春筍被春雷喚醒后,紛紛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寫春筍出土后,頑強向上生長的情景。
這篇課文,雖然簡短,但是讓學生完全進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筍的克服一切艱難險阻,頑強的生命力,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我創設情境,以讀悟情。
《春筍》這篇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以詩一般的語言,形象地描繪了春筍在美好的春天到來之際破土而出、旺盛生長的情景,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教學設計做了如下嘗試。
一、利用實物突破難點
課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春筍穿著淺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在課堂上我將一個從菜市買來的春筍,讓學生近距離的觀察春筍那尖尖的腦袋,胖胖的身體,淺褐色的外皮……然后有用刀將春筍春筍的“外衣” 一層一層地剝去,那“嫩生生”的筍肉。孩子們直觀地感知春筍的鮮嫩、細膩,當然會發覺春筍很像里三層外三層包裹著的新生的娃娃。
二、口語訓練發揮想象
課文開頭寫道:“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在讓學生模擬了春雷的聲音以后,我說:“那,雷公公是怎樣喚醒春筍的呢?誰來做雷公公叫一叫?”孩子們一聽,興趣來了,紛紛要求做雷公公。
一生這樣叫:“春筍,春筍,快醒醒吧。春天來了,快來看看春天吧,它多美呀!”
一生這樣呼喚:“春筍,春筍,快出來!快出來和朋友們一起玩兒。”
一位小女生,用很輕柔的聲音說:“春筍,春筍,快醒醒!快醒醒!春天來了,它在等你出來呢!”
看!我們孩子的語言就是這樣貼近生活而富有童趣。接著,我讓孩子們都做雷公公來喚醒春筍,愿意怎么喚就怎么喚。
三、動靜結合、激發情趣
在雷公公的呼喚下,春筍破土而出了,文中這樣寫道:“它們沖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里冒出來。”這個地方,我試著讓學生來演一演。
我隨手拿起一張廢紙和一支鉛筆,對學生說:“小朋友,這張紙代表地面,這支鉛筆代表春筍。誰能來表演‘沖破’的意思?”一個學生走上來,手拿鉛筆放在紙的下方,慢慢地把紙給頂破了。應該說,他的.演示是正確的,他們理解了“沖破泥土”的意思。
“那,掀翻石塊該怎么表演呀?”我讓孩子們自己想辦法。一個人就是一個春筍,書包當石塊壓在頭上,學生作出使勁的表情,將掀翻的動作做得惟妙惟肖。
上述教學設計,旨在通過直觀教學,使有限的教材內容再生無限,為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提供廣闊的空間,以致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反思8
《鄧小平爺爺植樹》介紹了1985年的植樹節,81歲高齡的鄧小平爺爺在北京天壇公園親手栽種松柏的經過,帶著老人的希冀和心愿茁壯成長,“小平樹”已成了天壇公園的一道風景。
我還沒開始教這課時,就聽其他老師說這課挺不好上的。也是啊,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鄧小平爺爺的時代離他們實在太遠了,而且他們不能完全理解本課的主題。況且課文篇幅又是那么長,三百字左右的課文對于一年級下半學期剛開學的學生來說,確實大部分學生要跳一跳才能讀上來。于是我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去觀察,去發現,去思考,從而培養創新思維和能力。
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盡快體會感悟,我只能先布置學生回去預習,讓他們先自讀課文。課堂上我簡單介紹講述了鄧小平爺爺的一些故事,激發情感,然后針對這一課的四字詞語比較多這一特點我在教學時設計“四字詞語競賽”,看誰積累的`詞語多。同學們個人躍躍欲試,因為是自己喜歡的活動,學生學習興趣高漲,他們除了把課文中的四字詞語找出來,還有許多同學把平時積累的成語也說了出來。這樣抓住時機將重點詞語“興致勃勃、布滿汗珠、不肯休息”展示出來,讓學生說說從這些詞語中體會到什么?這樣富有挑戰性的做法,既滿足了學生的自我表現欲望,又使學生創造性的積累了詞語。同時我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已跟不上每天認識十幾個字,閱讀那么長篇幅文章的學習了。雖然,他們提出許多問題?這是學生的發現,說明他們也在參與學習,也在主動地思考。但連“人群”這個詞都不能理解,從側面反應了我們學生的實際認識水平確實有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識字教學。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反思9
《四個太陽》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小孩子畫了四個不同的太陽,給人們帶去歡樂的故事,表現了孩子一顆童真的愛心。我們看到的太陽只有一個,而且只有一種顏色,可書上怎么會有四個不同顏色的太陽呢?學生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這時我們老師就要尊重每位學生的發展潛能,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讀、去想、去說、去做,引導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表達、學會運用。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一年級的`學生對謎語很感興趣,通過讀謎語,猜謎語,不僅使學生明白生活處處有語文,還使學生學會了通過理解謎面的某些字詞猜對謎底。
二、學會質疑,書中解疑。
學生自讀課題后,老師發問: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么?通過引發學生對題目的思考,使學生明白學貴有疑。有疑問學生才會迫不及待地找答案,從而促進學生認真聽,認真想從書中找答案。
三、多讀課文,整體感知。
為了使學生養成會傾聽的習慣,了解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老師范讀前的一個問題:聽了老師讀課文,你知道了什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認真聽講、認真思考。而綠色的太陽、金黃的太陽、紅紅的太陽、多彩的太陽的展出,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從而有積極性去想:為什么要畫四個顏色不同的太陽呢。
四、抓住重點,扎實識字。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老師設計了識字的流程:帶拼音讀、開火車讀、去拼音讀、開火車讀、交流方法、游戲鞏固、語境識字,這個識字流程考慮到學生的識字規律,多次見面,必然牢記。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缺乏教育機智,我的課還有很多值得提高的地方:
一、識字過程中,重點不太突出,在機械識字方面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在交流識字方面,由于老師的語言組織不到位,學生交流的識字方法過于單一,沒有完全放開學生,讓學生自主識字、合作識字。
二、我借助了多媒體突破教學的重、難點,進行指導朗讀,但由于在識字方面有些重復、浪費了一些時間,所以在指導朗讀方面還不夠到位,還可多花點時間在指導朗讀上,讓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達到熟讀成誦。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0
在閱讀教學中,以“教師問、學生答”為主線的一問一答教學模式還占相當大的空間。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為了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地學習,教師應該變知識的“傳授者”為學習的“組織者”,把課堂時間讓給學生,充分地讓學生去讀文、思考、交流、表達、表演等。現就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為例,談談幾點感想。
一、讀文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多讀,才能真正地理解課文內容和掌握閱讀方法。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教師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采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文、小組讀文、朗讀、齊讀等,不求形式統一,只求學生真正投入。在開始教學時,教師讓學生自由讀文,給每位學生一個比較個體的自由散讀的空間,起到讀通課文,掃清生字障礙的作用;其間,又展開小組讀文,理清課文的主脈,了解文章的內容,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后,女生齊讀,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總之,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時也培養了語感。
二、表演
表演是語文學習的實踐,更重要的目的在于積累。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教師讓學生按小組針對課文第三、四、五小節的內容進行演示排練。其間教師不斷深入小組,與組員共同探討。在這一個環節中,教師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并不急于表演交流,而是給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積累語句,把它們牢牢地記在腦子里,在這基礎上,再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反饋給教師看。這樣,不但起到了積累的目的,也揣摩文章的寫作思路和表達方法,為說話、寫作打下了結實的奠基。
三、表達
表達是培養學生思維、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教師減去了教材中重復的環節,留出時間空間進行擴展閱讀,讓學生自己去悟。首先,在教學中讓學生悟出課文是用童話體文體把知識寫出來的,積累了語言表達方式;在此基礎上,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課外閱讀——《尾巴的妙用》,通過填表格,書面表達出動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各有各的作用;然后,通過簡單的模仿說話,了解并掌握另一種文體——介紹體;最后,學生根據個人的喜好自由選擇一種文體練習表達。教師創造各種表達的機會,激發學生表達的愿望。這樣學生就會樂意表達,而且有內容可說。
四、交流
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有充足的交流時間,圍繞課文的重點問題和疑難問題,展開討論,鼓勵學生發表獨到的見解。由于學生思維的不同,對問題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就得通過討論、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教師針對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斷的,還是自己掙斷的這一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交流的過程中,同學們通過讀文、演示,取得共識。這樣交流,既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
以上是《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后的幾點想法。就在閱讀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還值得我們在今后的課堂實踐中不斷地摸索、研究。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1
我在課前讓學生介紹元宵節你和家人是怎么過的。引出元宵和花燈,學生學習的熱情一下子被激發起來,充滿了對學課文的'熱情。
本學期讀的要求逐步提高,從讀準字音入手,把課文讀通順,最后讀出自己的感受來。在讀課文時,我采取多種形式的讀。如:比賽讀,加動作讀。這樣,多種形式讀,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同時為更好的背誦課文做好準備。
課堂教學中,逐漸滲入閱讀能力的培養,如在學生初讀完課文后,立即問:“課文寫了幾個花燈?分別是什么?”教會學生從整體上理解課文。初步培養學生一些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2
從引入開始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各種手段,千方百計的.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新穎有趣的學習情境。教學中教師把音樂引進課堂,制作精美的課件,創設語文園地等等,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求知的欲望,和學習的主動性,喚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3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在指出:“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盡管讀者對此話解讀角度不同,見解多元甚至迥異,但有一點無庸置疑:文學創作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方顯“生氣”而達“高致”。備課亦是如此。面對豐富多彩的文本如何“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讓課堂充滿智慧的靈光?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努力的方向。教學《迪》(《迪斯尼和米老鼠》一課的簡稱)課,當我按照自己的設計講完以后,我覺得自己的教學還應該再完美和改進一些,就是應該再“洗一洗”課。
一、再洗一洗導入環節。
導入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讀文的興趣。知道迪斯尼是《米老鼠》動畫片的創作者。相機學習“尸字頭兒”積累“尸字頭兒”的字。所以整合一下環節如下:先出示動畫片《交響樂》引導學生欣賞。引出“你最喜歡哪個動畫形象?使學生的交流更有指向性。學生可以喜歡打擊樂的唐老鴨,可以喜歡滑稽的高飛,可以引導:那個出色的指揮家是誰?板書米老鼠。再引出迪斯尼,識字并讀課題。“尼”字是本課一個重要的生字,要求認清字形,分清字意,還能正確規范地書寫。教學中先讓學生說說在哪里見過這個字,學生回答“尼姑”“尼古丁”體會尼古丁是一種有害的物質。你知道哪些“尸字頭兒”的字?學生回答不出來的時候,教師板書:尺,幫助學生打開思路,繼而學生找到了:盡、尾、居、屎等。這是我認為這節課的第一個成功之處。通過這樣整合環節,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感受到動畫片的精彩,為進一步學文打下了基礎。
二、再洗一洗初讀環節。
教學環節是這樣的,教師故意刪掉兩個詞,使學生體會到這兩個詞是第一段的好詞,現在我想把這一環節省去。因為我感覺到這兩個詞只要認讀一下就可以,如果指導朗讀的話,可以放在第二節課。課文比較長,教師范讀前兩段,讀得聲情并茂,請預習的同學讀第三段。給預習的同學一個展示的機會。我現在還是肯定這一設計的。學生自讀后圈畫出生字,由于學生學習能力不同,有部分學生圈畫生字有困難,所以我要求預習的時候,先用鉛筆圈畫出生字,課上再用彩筆圈一遍。同桌互相認讀一下預習的生字卡片。生字卡片的正面寫的帶拼音的生字,背面是給這個字組兩個詞,自已做卡片,是預習的一個重要環節。不會組詞,可以請教家長或查字典。這一環節的設計有幾個問題是需要思考的:一是學生裝的預習卡片上出現錯字怎么辦?同桌之間互相交流卡片還應該有個集體交流的過程。這是學生自主識字的過程,還應該鼓勵認字或說字形。總是要激勵學生自主交流的興趣,提高自學能力,并指導交流的方法。
三、再洗一洗識字環節。
這部分主要是采用了隨文識字,教師出示相關的句子,結合具體的語境再引導學生理解詞語,并隨機認識幾個重要的生字。比如“非” 和“互”并積累相關的詞語,這些都是今后的教學中要發揚下去的地方。尤其是字理識字,體會漢字的構字特點,有助于學生理解字義。其中指導理解“失業、主人公、卡通片、動畫大師”比較到位,但理解“偶爾”一詞,用了很長時間,我想如果讓學生再讀這句話,有個詞與“有時候”是一個意思,你能找出來嗎?體會到 “偶爾”的意思。從文中去找既節省了時間,也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四、再洗一洗朗讀環節。
教學中重點學習第二自然段,我想指導讀重點段,并滲透讀書方法的指導,我想這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式,這一點我還要堅持下去。但怎樣快速地讀懂讀好課文的重點段也挑戰著教師的教育智慧。在教學這一課,我引導學生從找動作的詞入手,這一點是有可行性的。特別是四位學生到前臺來表演可以看出這一設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比較,學生就能體會出哪只“小老鼠”更可愛,并讀出小老鼠的可愛。其中理解“小老鼠美美地吃著。”指名讀,并引導換詞體會,學生換成“甜甜地”“開心地”并加入到句子中讀一讀,教學效果是很好的。有一點不足就是我覺得如果引讀前,我先讓學生做一些自己所熟悉的米老鼠的動作,再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小老鼠的動作,這樣降低了難度,以免讓學生直接去找,因為有很多同學不清楚哪些是動作的詞,感到有困難。
學生讀文后也出現了部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但教師及時的拋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迪斯尼失業了,這只小老鼠怎么辦?猜一猜,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又用講故事的語言講述了迪斯尼后來創作的過程,并出示了課文的插圖。現在看來這一設計是很獨特的。教師要善于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形象,似乎能聽到聲音。這貼近兒童的語言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想我會把這一長處發揚下去的。
五、再洗一洗寫字環節。
由于考慮時間的關系,指導寫字的環節教師先讓學生觀察字在虛宮格中的位置,再范寫。但學生觀察字的時間比較短,給學生講評的時間也不多,所以我要再整合一下環節應該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靜靜地[寫字,寫字的時間至少保證在十分鐘,這一點我將在今后的教學中堅持貫徹。
以上是我對自己教學的《迪》課的“洗課”,通過自我“洗課”洗凈表面的熱鬧,使語文課堂扎扎實實,富有內涵,且充滿張力。立足于新課程,適應差異性,讓潛意識的“師生互動”剝筍似的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傾聽文本之召喚,敞開心扉言說,質疑問難生成。此外,在反思聚集“洗”出的文本重點,審視教學中的困惑,在質疑與反詰中不斷地建構,不斷地完善,使教學流程設計得更簡約、更智慧些,努力使語文課堂創生得更本位、更真實些,使學生能力的習得更高效、更快捷些。我想通過不懈的努力,我的課堂教學一定會更具個性和智慧。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4
在本課教學中,我以學生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朗讀感悟進行識字、閱讀、寫字、口語交際……注重運用了以下幾方面設計理念及教學方法:
一、致力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孩子學習的良好導師,因而我以引導、組織、參與者身份走入學生當中,通過創設情境、借助現代教學手段、發獎勵卡、言語激勵、師生評議,使學生在寬松、和諧、民主氣氛中興致盎然地活動。
二、注重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能力
如:在初讀課文教學環節中,為了幫助學困生更準、更快地識字而且讀通順課文,安排同桌共用一本書讀,使優生與學困生互動,積極發揮其“一幫一”的作用,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自主識字的效果好。
又如:在自主寫字教學環節中,學生自己練寫時,先在自己的生字本上認真寫兩遍,再同桌互換本子寫兩遍,可激發學生發揮榜樣表率作用,自主地探究寫好字的`方法并教給別人,學生因此會逐漸養成寫好字的良好習慣。
三、在分層次、多形式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如:為了幫助學生較快地識字,初讀課文時我引導學生分部分讀,給學困生搭好識字臺階,學生較快地認識了12個要認識的字;最后,全班齊讀最后一部分,漸進地渲染了朗讀的氣氛,提高了學生朗讀的興趣。
再如:由于農村學生的語感培養較困難,所以在朗讀感悟中,我先讓學生自己談讀中的感受,再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同桌聽,同時說說為什么喜歡它,在此基礎上,切入重點指導讀“挺一挺”的句子,學生通過自由讀、分角色讀、表演讀,較好地領略了文章的語言美和其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在本課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能自主學習,但是,他們語感基礎薄弱、語言較為貧乏。今后,在教學中需要繼續將學習語文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拓寬農村學生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空間,使其在口語交際中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5
小學一年級的孩子 ,注意力一次性集中的時間在10-20分鐘以內。超過這個時間,孩子 會感覺到累,容易走神。如何激發學生上課的興趣,這考驗著老師的智慧。學習生字本身很枯燥,如果以學生喜歡的方式去教,往往事半功倍。《猜字謎》一課,在課上學生積極發言,踴躍舉手,能夠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回答問題。
優點:
1、生字教學的時候,邊寫邊關注每一位學生,讓學生跟著老師走;
2、學習新生字時先不急于寫字,先讓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樣把字寫好看、寫美;
3、解釋“相遇”這個詞語時讓兩個學生演示體會怎樣相遇;
4、最后作業超市中的編寫謎語,可以讓老師在課上先帶著練習編一編,有梯度的練習;
5、課中操讓學生動起來,可以站起來活動活動。
“猜字謎”這節課給我的`啟發很大。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辦法很多:一堂課的中間做一次課中操,緩解學生的疲勞;適當利用多媒體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運用肢體語言把“走神”的學生“拉回來” 。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04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6-03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語文教學反思04-19
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06-19
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05-03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彩虹》教學反思01-15
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學反思范文02-04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篇03-04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