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一、導入新課
讀課題,你覺得《月光曲》應該是一支什么樣的曲子?
從名字猜想
我們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么?聽一聽。
咱們今天是語文課,我們語文課首先要從語言文字中聽出音樂來,瀏覽課文,從什么地方你可以聽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細讀課文
自由讀9自然段,你從課文中聽出了月光曲怎樣的旋律。
她好像面對這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
指名讀。
齊讀,一二兩句。讀初平和、舒緩的旋律。
范讀:月亮也越升越高,穿過一律一律輕紗似的微云。
聽出音樂正在向高潮發展。
你還聽到了什么樣的樂曲。
激動人心的。情緒高漲的。我是從“忽然……”聽到的。讀。
板書:
旋律舒緩起伏激越
齊讀。讀初令人振奮的旋律。(是令人振奮嗎?)
指讀第九自然段。
從文字中聽出了月光曲旋律的變化,聽得對嗎?讓我們來聽一聽。
在這段話前還有一句話,皮鞋匠靜靜地聽著,咱們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靜靜地聽。播放音樂。
(這時候不要介紹樂章,讓學生靜靜地聽,就不要打斷學生)
有同學笑了,為什么笑?為我們鼓鼓掌。
我們都有一雙音樂的眼睛,我們聽出了音樂的旋律,音樂的旋律都是表達的作者的情感。讓我們走進作者的創作中去,自讀第二自然段,讓我們來體會貝多芬創作的過程,創作的心情。
小路上。心情很放松。他的心情很平靜。
仔細讀第二小節,你就能體會到不同的心情。抓關鍵詞語。
談感到欣慰,因為人家談得是她的曲子。
從幽靜體會到平靜。
高興,因為他的曲子被廣泛的流傳了,在這么僻靜的地方都能聽到他的曲子。帶著這樣愉快的心情,走進了小屋。
有句話說,彈琴知音,談話知心。你能通過他們的談話知道他們的內心嗎?
他們很想彈好這首曲子。
讀一讀,在哪兒知道的?
很想聽到貝多芬親自彈奏。
有點無奈。
這個哥哥比較難受,因為他不能滿足妹妹的愿望。
指讀哥哥說的話。
沮喪的心情。因為小姑娘很想聽聽。
要從文字中體會,
我覺得他們的心情很矛盾,妹妹想去,而他們家太窮了。
貝多芬聽了他們的談話,心情如何?
同情他們,想給他們談。
貝多芬走進門去,心情會有什么變化?
指讀。
他會十分的感動,進入房子的時候,發現小女孩的眼睛瞎了,還在刻苦的學習他的曲子,所以他很感動。
為什么說彈一首,怎么又彈了一首?
因為他發現他是一個懂音樂的姑娘,所以要再彈一首。
因為他覺得這個小姑娘是她的知音,聽得入了神。
入了神就是知音碼?
能從音樂中聽出就是貝多芬;從談得熟,里面有深厚的情感,從音樂中能知道就是貝多芬,難道還不是知音嗎?
能聽到貝多芬親自為自己的彈奏,
貝多芬在這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有個詞叫作“知音難覓”,是多么的高興?課前我們查找過資料,知道了貝多芬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性格狂躁,脾氣古怪,一般人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一生很孤獨,在這里激動的何止是盲姑娘呀,還有貝多芬。(出示課文圖片)
遇到了知音,他激動萬分,欣喜若狂,這時候“一陣風……”
激發了他的創作情思,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這情思由指端匯聚到琴鍵上,讓我們再來聽……《月光曲》
誰來在月光曲的樂聲中,再來讀課文第九自然段,這一遍讀,你可能聽到的不僅僅是他的旋律,
“她好像…………”
在英國有一句諺語,說音樂是耳朵的眼睛。月光曲就給了盲姑娘一雙耳朵的眼睛,那是心靈的眼睛,齊讀“皮鞋匠看著妹妹……
一首的樂曲誕生了,讓我們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你從飛奔中體會到了貝多芬怎樣的情感。
他十分呢喜歡自己剛創造出來的曲子。
十分激動,因為他幫剛剛彈的曲子記錄下來。
著急,怕忘了。
欣喜,因為自己一下子就創作出來了這樣地曲子。
激動,創作成功的激動。
這就是一《月光曲》創作成功的傳說,這時音樂史上最動人的傳說。這個傳說最打動人的事什么?
指讀:
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人……
聽到的是曲,體會到的是情。像月光曲這樣富有情感的文章,咱么就這樣一步一步的品味,細細地去讀。
情感,是一切藝術的靈魂。(幻燈)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這節課中,我通過緊扣戲劇沖突,揣摩“潛臺詞”,來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繼而挖掘文本資源,認識中國的“和”文化。課前重視學生的預習作業,讓學生讀通、讀準、讀懂,為上課打好基礎。課中啟發誘導學生,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樂思、樂想、樂說。
第一幕的教學主要抓戲劇沖突,這是閱讀劇本的關鍵。我拋出一個問題:“藺相如與韓勃在討論什么問題?”學生很容易就了解到一個信息,即“韓勃認為藺相如怕廉頗,而藺相如自己卻堅持說不怕”,這就是戲劇沖突。我帶領學生緊扣這個沖突,深入文本,揣摩臺詞,引出“和為貴”這一個中心。
第二幕的教學通過研究廉頗是怎樣請罪的,抓藺相如寬恕廉頗的細節描寫,體會到廉頗請罪是誠心誠意的,藺相如也是真心原諒廉頗的,彼此的真,彼此的誠,才有了負荊請罪這樣好的結局。
整堂課上下來,雖然是流暢的,學生也是投入的,但朗讀不夠,如果能指導朗讀,借朗讀來體會品質、升華情感,學生的心與課堂就更融洽了!我本來計劃學完后分組表演,覺得在排練時學生就會再讀,讀中、演中品味人物內涵,可學生確是笑聲不斷,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關注課堂,反思課堂,才能讓我們的學生愛上課堂。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本組課文在表達上有一個共同點:作者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無窮的魅力。因此,在本組課文中學習時,我從整體上把握本組教材的特點,采用以讀為主的學習方式,在讀中質疑,在讀中解疑,在讀中感悟,體會重點句子的思想感情。
課文中運用各種修辭方式,如擬人、比喻、排比、反問等使文章更生動、形象,表達意思更為準確、鮮明、生動。引導把握這些句子,通過體會、歸納理解句子含著的意思的方法,使學生能正確地理解、掌握這些句子的描寫方法,并在實際上運用。如《山中訪友》文中有一句:“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這句話不但生動形象的說明了老橋的無私奉獻的精神,更表現了作者對老橋的敬佩和愛戴,從這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便表露無遺。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很重要,并且讓學生能課堂上練習說一說這種句式,從而提高學生用詞造句的能力。
在本組課文中,我沒有大段的分析、講解,而是鼓勵學生自主練讀,讀中自悟。在前文句子品析方法的指導上,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有感情的練習朗讀,并說說為什么選擇這部分讀?以此延續學生對句子的品悟能力的訓練,并讓學生進行平等、輕松的,既給了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展示機會,又使學生帶著個人的感受、體驗,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閱讀交流和賞析,這對學生是很有益的。
總之,這組課文不僅作者寫得美,學生讀得更美。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作為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面對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現將自己教完這篇課文后的反思如下:
一、課堂構建了良好的師生交流平臺
課堂上我靠自己洋溢出來的激情,親切到位的鼓勵性語言,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愿意、樂意與老師交流。在我的積極引導下,學生通過聽、說、讀、寫各種方式,對課文的理解逐步深入,而且閱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這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新課改教學理念。
二、感悟語言,注重寫作方法的傳授
本課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與聯想,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將靜態的事物寫活了。在講課的過程中,我便注重了這種寫作方法的傳授。如:分析“你好,飛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渾的男高音多么有氣勢。”學生知道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體現了瀑布流水所產生的聲音渾厚、響亮的特點。我以這句為例,我讓學生明白了,描寫事物不管運用什么修辭都要抓住事物的特點,同時使用修辭也可以讓文章生動、形象、有韻味。
教學這篇課文,學生們較有收獲,他們是快樂的。但課堂還有很多不盡完美之處,比如,有些環節間的過渡不自然,課堂評價激勵性不強,沒能很好地照顧到學困生。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繼續取長補短,讓自己不斷的成長。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山雨》是本冊教材的第一篇閱讀課文,作者趙麗宏寄情于景,把我們帶進了如詩如畫般的夢境,看似一場普通的山雨在作者筆下卻變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圖。山雨是那么的美,宛如一縷縷輕絲,又像一支支婉轉優美的樂曲,在山中回蕩,讀后令人心曠神怡。
本文線索清晰,層次分明,因此,重點我放在想像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上,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為了突出這一重點我以讀代講,進行了如下的教學嘗試:
一、讀入聲音
本課的摹聲狀物細致入微,遣詞造句形象生動,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特點,為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山林中雨來時、雨中、雨后的聲音變化,我在讀上大做文章,讓學生先聯系生活實際想象“風聲”、“雨聲”、“鳥叫聲”以和“雨滴落在小水洼里的聲音”等等,然后再把這種感受帶入文本,讓學生生情并茂地朗讀。
二、讀入文本
本文對山雨的色彩美描寫得淋漓盡致,因此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得透明的清新感覺,比任何語言都更有感染力。難怪在這段的朗讀中,我班的李鈴育同學說:“這清新的綠色仿佛真的流進了我的眼睛,流進了我的心胸,真美呀!”
三、讀出個性
在本課中,我沒有大段的分析、講解,而是鼓勵學生自主練讀,讀中自悟。讓學生選擇自身喜歡的局部,有感情的練習朗讀,并說說為什么選擇這局部讀?為什么這么讀?這樣進行平等、輕松的閱讀感受交流,給了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展示機會,使學生能帶著個人的感受、體驗,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閱讀交流和賞析,這對學生是很有益的。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群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視海鷗為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干,照顧傷病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后又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后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后,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教這篇課文,為了提高效率,我設想就是圍繞兩大問題開展教學:1、從課文哪些地方看出老人愛海鷗?2、老人死后,發生了那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你從中體會到什么?教學的方法是讓學生自由默讀課文,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基本流程如下:默讀課文——畫出句子(能體現老人愛海鷗的句子)——寫體會(批注)——小組討論——匯報(全班交流)——師生點評。主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展開想象,豐富文本內容,讓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如在品味描寫老人的外貌描寫的句子中抓住三個“褪了色”體會老人的無私,適時讓學生補充課前查找的關于海鷗老人吳慶恒的故事;抓住“背已經駝了”體會老人年紀很大,但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十多年來,一到冬天每天堅持步行二十余里給海鷗喂食(因為工資不多,全節省下給海鷗買餅干——無私,對海鷗就像對自己的兒女。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基本都能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文本表達的情感。有了第一部分的鋪墊,第二個問題的解決就顯得水到渠成,因為學生已經知道如何品味詞句,理解情感了。
這節課帶給我最深的一點感受是只要大膽放手,有方法的指導,學生就能學得輕松,并且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因為他們自己也能找到答案,這是一件快樂的事!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閱讀課文。這篇課文文字優美。脈絡清楚,采用了先綜述后分述的寫作方法。文章篇幅比較短,語言洗練。
這篇課文該怎么教呢?拿起課文,反復讀過幾遍,我發現課文寫山的野的時候也是采用先綜述后具體描寫的方法,并且在這個自然段里有不少的優美詞句,是孩子們以前沒有接觸過的。因此,于是我把這個自然段作為教學的重點。
學生自讀課文后,我引導孩子學習生字新詞。這些生字新詞并不要求掌握,但是我認為這些詞能幫孩子們積累,能豐富孩子們的語言。因此,我不惜耗費了比較多的時間。教學這些生字新詞的時候,我先出示這些生字新詞讀準字音,然后讓孩子們說說對這些詞的理解,孩子們覺得太陌生的,我讓孩子們把這些詞帶入課文中去理解。在這個教學環節,我覺得非常扎實。孩子們確有所獲。
然后,引導孩子們弄清課文的寫作特點,并把課文分段。
最后,我讓孩子們自學課文的第二自然段,說說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寫了山的“野”?請用朗讀讀出你的體會。這個環節,我給了孩子們充足的時間去自學,去體味。隨后我檢查了孩子們的自學情況,孩子們的朗讀還是比較到位的。接著我引導孩子們談了這個自然段的寫作特點,并告訴孩子們在自己的習作中也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這樣可以讓習作更有條有理。如果在這個環節里讓孩子們進行一個小練筆的訓練就更好了。但是,由于上課的那天是周五,如果這課不上完,就會拖到另一個星期。由于自己趕時間,因此,把這個環節省略了,而這個環節的省略是非常不該的。
后幾個自然段的文字比較通俗易懂,我讓孩子們自讀,然后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結果,我可愛的孩子們沒有一個同學提出不懂的問題。于是我問了孩子們幾個我問題。
最后我讓孩子們寫寫學了這課后的體會,孩子們都有一定的見地。
這課教完后我覺得非常輕松。首先我大膽不受教師用書中的教學重點與難點的束縛。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研讀課文,根據農村孩子的特點,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設計的初衷就是讓孩子們學了后確有所獲,而且又充分挖掘了課文的潛在資源。
我想,孩子們學過這課后一定也記憶猶深,因為他們確實有些收獲!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自己初讀課文《草蟲的村落》就覺得有趣,草叢是村落,甲蟲是村民,還有游俠,遠方親戚,音樂家,工程師……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有意思的故事啊。我想這篇文章學生也一定會喜歡。果然,大概學生天生對小蟲感興趣,閱讀課文的時候,學生充滿了熱情,也追隨著作者的目光進行一次奇異的游歷,從中感受草蟲的生活以及作者豐富的想象和獨特的感受。
一、抓住關鍵詞,享受樂趣
在解讀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有的學生抓住“又”字說作者肯定經常這樣來觀察草蟲;有的學生抓住“躺”說作者看似悠閑,其實在動腦筋;有的說在靜謐中觀察作者也不害怕,反而很愜意。于是我讓學生想象作者可能怎樣地躺著,姿勢會有哪些。學生就展開了想象,有的說躺成一個“大”字;有的說手托著頭,翹著二郎腿;有的說嘴里叼著一根狗尾巴草;有的說趴在地上,托著下巴,翹著小腿……在學生的說中,發現他們真的仿佛就是作者,仿佛也就在草叢中,看喜歡的小草蟲。
二、抓住標點,展開想象
文章末尾,作者寫到:“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于是問學生,作者在這村落里還可能看到哪些村民呢?他們有什么職業,都在干什么呢?可以仿照課文的寫法,像作者一樣展開豐富的想象,寫一寫你可能看到的一種或兩種小蟲。
由于前面感悟的到位,學生興趣也比較濃厚,他們紛紛拿出筆和紙開始寫,后來的小練筆都還不錯。
這課堂小練筆,在學生感悟文字,體悟寫法的基礎上進行,對學生沒有一點負擔,反而是輕松上陣,一蹴而就。
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加上自己練筆,知道了動物、小蟲也有家庭,也有父母,也有兄弟姐妹,也有愛人,也有可愛的一面,也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從而增強了閱讀的興趣,感受到語言的美麗,對學習文章的表達也更感興趣。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1、課前收集資料,創設學習情境
因為剛開學,學生的時間比較充裕,我就布置他們查閱了一些有關大自然的圖片資料,還讓有條件的學生將圖片打印出來,貼在四周,為學生營造出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情境。
2、導入激發閱讀興趣
著名教育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中,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上課伊始,我出示了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在學生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板書課題《山中訪友》,隨即提問:“看到課題,你有什么疑惑?”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趕緊道出了心中的疑團。所以,當我叫他們自由閱讀課文,解開謎團時,他們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3、拓展想象空間,領悟作者感受
在講課過程中應著重調動起學生對于美好的自然景物、優美的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課樹都在望著我”這兩句時,我就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象,猜想它們當時可能在交流些什么內容呢?“朋友,你好!你最近好嗎?”“見到你真高興,謝謝你又來看我們了。”------老朋友見面后的親切感學生們完全的體會到了;在講授作者把自己與樹相融的那一部分時,我來朗讀,讓學生們閉上眼睛,把自己當成作者然后談感受。聽完后,一位學生滿臉興奮的告訴我:“老師,我感覺我就是一棵樹,我的腳正在向地下張,我的手臂上好像長出了許多枝葉,我都頭發似乎也要豎起來了------真的,我真的感覺到了!”看著他們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是的,學生的想象力真的很豐富,我們應該創設各種情境,讓他們的想象力得以充分發揮。
4、有感情朗讀背誦,升華感情
“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積累語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熟讀成誦,方能積累語言。我重點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逐步深入課文,體會作者的語言美。比如:在講授第五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分角色、分小組反復朗讀、表演,體會作者與“朋友”之間的親切與深厚的感情,學生的興致很高,體會也很深。就這樣學生通過朗讀,認識了大自然的朋友;通過自由品讀、研讀分析,感受到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尊重、熱愛、感激等,同時也把自己融入了自然,凈化了心靈。
美中不足的是,時間分配的還不夠好,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未完成。還有,這次學習活動如果不在課堂上,而是真正帶著學生走進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讓學生目睹到真實的自然景物,放飛想象的翅膀,與大自然促膝長談,我想,這次學習活動會更好,學生對美的品味會更深刻。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時間簡史》是許多孩子聽說卻不曾讀過的書,霍金是孩子們聽說卻并不了解的人。那張“齜牙咧嘴”的照片是孩子們對于霍金的全部認識。《輪椅上的霍金》是六年級上冊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本課講的是被稱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學家史蒂芬霍金在自己完全癱瘓,被長期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面對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地未知世界,勇敢頑強地挑戰命運。
品讀文本,我們不難發現,文中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從大處說,有:命運殘酷與生命頑強的對比;身體禁錮與思維飛翔的對比;命運無情與成就杰出的對比;生活不幸與樂觀感恩的對比。從小處講,有頂禮膜拜與靜靜思考的對比;成績卓越與做人低調的對比;女記者的唐突尖銳與霍金的坦然、平靜的對比等。
在教學中,我緊緊圍繞第8自然段展開教學。合作探究兩個主要問題:1.霍金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2.霍金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這一思考,打破了我原來的以“非凡”入手的教學思路。我覺得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應是層層深入、心領神會、水到渠成的。所以,在課堂建構方面,我充分挖掘了第8自然段過渡段的獨特作用展開教學,并及時的回扣這一自然段,不斷升華對霍金精神與人格的感悟。
語文教學的寫話訓練,不能僅僅關注情意目標,更要關注學生的言語表達形式。本課的寫話設計,我力求凸顯言意互轉,既能讓學生從精神層面對霍金產生深深的景仰,更能從寫作層面進行有效的寫法指導。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今天教學完了小學課文《詹天佑》的第二課時,我總體的感覺還不錯,一種愉快的感覺油然而生,這種久違了的感覺真好!
《 詹天佑 》是一篇傳統經典課文,難點較多,如何較好地突破難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地探索學習,我采用了舊教材新教法,總體的感覺還不錯。課堂氣氛較活躍,學生學習的興致始終保持不滅。學生的這種表現是在逐步分析、理解詹天佑這個人物的品質的過程中顯露的越來越明顯和高漲。在課堂上,我與學生之間形成了積極的互動效應。我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
在講讀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采用了畫一畫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后者采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筆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筑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杰出才干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講解時,學生自學后畫一畫就有一些困難。人字形線路圖確實是很難畫,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小組內動手畫一畫。把個小組畫好的畫交流展示,大家評一評,在讀一讀相關內容,師生共同完成這個示意圖。在這一過程中,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以上是我在教學中感觸最深的地方,但也有不足之處:
1、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去挖掘詹天佑的愛國精神和卓越才能,不能適當延伸到對中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崇敬之情。對人物的認識只是局限在體會出人物的愛國與杰出,沒有發散學生的思維,擴展的更大范圍。
2、 在交流收集資料時,過于放松,學生對當時社會背景還是一知半解。
分析文章時因為學生對當時的社會背景了解得不多,在學習之初,學生理解不到位,所以我隨時要補充相關的資料,既影響學生的學習感悟,又耽誤了一些時間。
3、 在教學中,學生的朗讀從始之終沒有得到重視。
我只是重視了重點語句的各種形式、各種目的的讀。對于學完全文的讀,重視得不夠,對非重點內容的讀,重視的也不夠。沒有充分利用讀這一形式,助學生更好的連貫全文。擴展學生思維的廣度。
我不敢說,這就是一堂成功的課,但我卻十分肯定地知道,這堂課充滿了感情的交流,洋溢著生命的活力。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也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主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現在的小學生,特別是十歲以上的兒童,已進入人生的“第二斷乳期”,他們開始敏感地意識到自己在精神與人格上的獨立,想撲騰著理想的翅膀獨自飛入高空,尋找屬于自己的天地,他們也不再輕易放棄自己的觀點。這正是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非常有利的時機。作為教師應根據探究性學習“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善于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
在教學蘇教版第十冊第十一課《麋鹿》時,我就運用了這樣的方法,并很有感觸。
一、問題讓學生提
傳統教學中課堂上的大多數的問題都是由教師在備課時精心設計出來的。課堂上教師提問時,學生答的內容如果能與教師心中的“標準答案”一致,教師就會感到非常滿意。殊不知,探究從提出問題起步,而問題是智慧火花。“學問學問”,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僅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而且也能激發他們的創造潛能。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去探究。這是新課程對我們的要求。《麋鹿》這課雖是記敘文,但知識性很強,語言通俗易懂。加之麋鹿是珍稀動物,動物園中幾乎沒有它的身影,很多學生連見都沒有見過。很容易激發他們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我決定一改以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發問、自己探究。
1、扣課題發問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探究的欲望,在揭示課題時,我問學生:“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如果你是本文的作者,你想向大家介紹些什么內容?”由于平時我很注意這方面的訓練,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很高,提出了許多的問題:“麋鹿是什么樣子的?它生長在什么地方,它的生活習性怎樣?……”我把這些問題一一揭示出來,其目的有二:一是表示尊重學生的求知欲望,對學生提問的認可;二是作為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的引導。
2、扣關鍵詞句發問。
揭題設問這個環節完成了,我沒有就此放手,而是對學生說:“大家提出了這么多的問題,看來你們對麋鹿真感興趣,想不想自己去了解它、研究它?”學生一聽兩眼放光,我一看時機成熟了,就引導說:“要弄懂這些問題,主要靠自己仔細讀書,現在請你們初讀課文,看看能不能抓住一些關鍵詞句再提出新的問題?” 學生們一聽積極性更高了,就非常認真地讀了課文,很快又提出了不同的問題,如:有的學生抓住“麋鹿的經歷充滿傳奇色彩”。這句問道:“麋鹿是一種動物,怎么會有傳奇色彩?”有的學生問道:“麋鹿像牛像馬像麋像驢,應該叫四像,為什么叫‘四不像’?”……,我把這些問題也寫在了黑板上,以引導學生理解詞句的意義。
3、扣“留白”發問。
新教材中有不少地方留下了空白,給學生的探究留下了空間,教師應善于發現它們,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在《麋鹿》教學時,我就注意到這一點,并借以啟發學生,“請大家看看課文中有沒有沒交待清楚的地方,有沒有你認為寫得不太滿意的地方。”學生又讀了一遍課文,提出了不少的問題。如:“麋鹿為什么會銷聲匿跡”、“為什么其他地方的麋鹿都死去了,只有貝福特公爵私人動物園的麋鹿存活了下來”、“為什么將黃海灘涂作為麋鹿自然保護區”……,這些問題,不但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了解,而且讓他們知道讀書要邊學邊思,不要受課本的限制,還應從課文出發,把閱讀延伸到課外,去尋找新的信息。當然,這三種發問的切入口不一定每課都適用,應根據不同課文有所取舍。
二、學法讓學生自己選
問題提出后,我沒有將它作為一種擺設,而是啟發學生:“看看這些問題,哪些是可以歸為一個大問題的?”以此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歸類,分清主次。如何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呢?我采取了這樣的方法。
1、探究的內容讓學生選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如果違背他們的意愿把探究的內容硬塞給學生,可能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我讓學生先圍繞主要問題,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內容去閱讀,這樣全班自然就形成了幾個學習小組,由自選的組長組織閱讀。
2、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選
問題確定后,如何進行有效地學習、探究呢?我引導他們進行比較分析,看看這些問題哪些通過仔細閱讀課文就可以解決了,鼓勵他們向書本學習;哪些可以通過查找有關資料可解決的,引導他們進行閱讀;哪些必須去實地進行調查了解,鼓勵他們向實踐學習。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們自然會遇到新的困難、問題,如:找不到理想的圖片,不知如何將調查到的內容有條理地寫出來……我不是直接將答案給他們,而是根據不同的問題提一些合理的建議,鼓勵他們不怕困難,想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幫助他們增強了自信心,又培養他們堅韌的毅力。
3、交流的形式讓學生選
這樣的教學為學生營造了自由、民主的氛圍,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他們除了在課堂上認真研讀課文,還利用課余時間去圖書館查閱資料,去翻閱自己家的報刊,有的還在網上查尋……搜集資料之多,面之廣,大大出乎我的預料。有一個小組的學生對我國現有麋鹿的數量、種群分布及生存狀態作了比較細致的調查。搜集到的資料如何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呢?我沒有去干涉,而是鼓勵他們自己設計、自己安排,第二課交流時,有的小組在班級辦了個圖片展,有的小組寫了小調查報告,有的小組進行現場介紹……形式生動活潑,效果很好。我用欣喜的目光看著他們,情不自禁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一首小詩:“別看我們年齡小,其實人小心不小。誰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不再做居高臨下的權威,而要做一個引路人,做學生的好伙伴,與學生共同參與讀書,探究的勞動是十分有意義的。
三、效果讓學生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欲望。”教學活動評價的意義就在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注意讓學生知道評價的結果,更應讓學生參與評價的過程,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以及同學取得成功的快樂,從而更好地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1、主動放權
2、此次活動由于是分小組進行的,在總結評價時,我沒有自己包辦代替,而是讓學生直接參與評價,成為評價的主人。讓他們在小組內談談本課學習的收獲,尤其是自己參與探究過程的感受。讓他們評小組內表現最突出的學生。學生都感到這種探究性閱讀與以往的學習相比雖然自己花的時間多一些,但學到的東西更多,印象更深,感到更快樂。
2、適當示弱
我們的古人早就發現“師不必賢于弟子”。在今天這個信息時代,尤其如此。我們的教師應客觀地看到這點,放下架子,適當示弱,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求真務實、不唯師是上、敢于質疑的品質。在本課教學活動結束后,我不僅對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所取得的效果作了充分的肯定,還情不自禁地對同學們說:“《麋鹿》這課的學習,讓我重新認識了大家,你們是研究麋鹿的小專家,給老師上了生動的一課,讓我也知道了不少關于麋鹿的知識,你們是我的一課之師。”學生聽了個個興奮不已。我想他們一定嘗到了自主探索的樂趣,體驗到了成功的歡樂。
3、注意延伸
學習是沒有止境的。一篇課文只是一根鏈條上的一個小點,為了讓學生能由此及彼,舉一反三,我讓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課文,看看哪些內容我們本可以進行探究的;看看后面的課文哪些我們還可以運用這樣的方法來學習。這樣做目的在于告訴學生,探索亦無止境,今后應用探究的方法學習;不同的課文所選擇的學習方法也應有所不同,一個會學習的人應當學會選用最恰當的方法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說到“情”,就想到“情趣”、“情感”。我們的語文課堂就追求:有趣生動,情真真意切切,以情動人。我們常認為有情自然能打動人。
可我們小學課堂中的情從哪兒來?怎么來?以《我們愛你啊,中國》為例,傳統的課堂,我們可能這么上:聽歌曲《我愛你,中國》,營造氛圍,撥動心弦;然后激情導語揭示課題,引發興趣;欣賞祖國圖片,想象畫面,感受美麗風光,激發自豪感。面對這樣的教學,我在想:教學手段越感性,教出來的學生越缺乏感性的能力。初中教學是否也這樣?小學六年級是否還應該這么教?如何實現小學學習與中學學習的接軌?我以為:傳統的教學多以各種手段引導學生步入特定情感,更適用于小學中低年級,到了高年級我們應嘗試理性的教學,讓學生學會自己挖掘文本情感,學會欣賞。
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如此教學《我們愛你啊,中國》:大量查找相關資料,豐富認識,幫助學生在腦中建立情境,由衷發出感嘆:祖國真大、真美、歷史真悠久……讀中感悟、深化認識、抒發情感;從句式表達出發,學會鑒賞,挖掘情感。
(1)主線分明“我們愛你啊,中國”,反復吟誦,發自肺腑。
(2)句式整齊,層次分明。讀,感受情感步步高昂。
(3)定語后置。如“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感受情感迸發點;仿寫,深化情感,轉化為表達需要。
a尋找材料,分類(文化遺產、壯麗山河、豐富物產……)
b選取典型事物,收集大量相關材料,豐富自己的情感。
c仿寫,以“我們愛你啊,中國”為題,以“我們愛你——”為起句,表達自己的情感。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教學《鹿和狼的故事》這課,我注重培養學生大膽質疑、閱讀感悟,采用自主合作,討論探究的學習策略,注重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1.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策略
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法的培養。由學生提出問題,再讓學生自己去找答案。利用問題:簡要講述發生在凱巴伯森林中關于鹿和狼的故事,并說說你從中懂得一個什么道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并自己去找答案,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再小組討論,課上匯報交流,師生共同評價,情感朗讀表達。合作學習中不但提高了學生自學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與他人交往的合作精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2.注重閱讀感悟
“讀”是閱讀教學的主要活動,這一教學環節中,我以“讀”貫穿始終讓學生從“讀”中發現問題,在“讀”中解決問題,在“讀”中感悟情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對鹿和狼已有的認識與課文的描述產生矛盾,從而使學生對課文講述的“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它們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這個道理的認識更加深刻。既培養了學生閱讀能力,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課堂教學中,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留給學生展開聯想的空間不足,使學生豐富的想像力沒有得到很好的展示。如:鹿生活得很幸福時會說些什么?在茍延殘喘時又會說些什么?假如你是一匹狼,你會對總統或人類說些什么?“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不斷進行課堂教學的探索和實踐,將此次教學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作為今后嘗試和改進的起點,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今天的課堂,簡單、務實,沒有華麗的設計,只有扎實的訓練。我想,對于六年級的同學的課堂來說,扎實、有效的訓練要比精美設計來的更加實惠些,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既為第二課時的閱讀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也能讓孩子在無形之中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整堂課基本上是在檢查孩子的預習,不僅有字詞的掌握情況,課文的朗讀情況,更包括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把握文章能夠脈絡的能力。 我覺得,扎實上好第一課時是高效完成第二課時的前提,那些沒有進行第一課時教學而直接進行第二課時的教學看似高效,實則有些囫圇吞棗,孩子們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師上課硬塞的“知識”。又到底能夠吸收多少?是有待于進一步了解的。
所以,在上第二課時我突然想起一個詞——放手。 于是,我對孩子們說,我給他們二十分鐘的時間,讓他們自學:自己讀生字,自己讀詞,自己理解不懂的字詞,自己想一想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不會的可以來問我,可以問同桌,也可以下位與別的同學交流,還可以去查閱手頭的資料,可以去問不開口的老師……
二十分鐘左右,匯報開始,我想,可以讓學生先說說對詞語的理解,學生只要一開口,字音的問題就可以隨機解決了。 拋出來了磚,引來的是學生的玉了,我這樣想。
生:(一位同學率先站了起來)我向大家匯報“府邸”這個詞的意思,“府邸”就是指當官司的人家住的地方。
生:我來補充一下,“府邸”不僅是指做官的人家住的地方,只要是有權有勢的人家住的地方都可以叫府邸。
生:大財主家住的地方也叫府邸!
師:你們這一說,老師心里明白了,“府邸”絕對不是茅草房,那種連大門口都掛著燈籠,都臥著石獅子,都站著門衛的人家,他們住的地方一定是府邸了。
生:我知道“針鋒相對”就是“針尖對麥芒,寸步不讓”。
生:我知道“寬容大度”就是心胸很寬廣。
生:“寬容大度”就是宰相的肚量,能撐船。
生:“寬容大肚”就是大肚之人能容天下難容之事。
生:“昏庸”就是耳聾眼花老糊涂。
生:“昏庸”就是不明白糊里糊涂。
生:我知道“上卿”是古代的一種官職。
生:“上卿”大概相當于宰相。
生:就像國務院總理,像外國的總統。
生:“懼怕”就是害怕。
生:跟害怕還不一樣,“懼怕”是說內心很恐懼,非常害怕。
生:我弄懂了“門客”就是指家里的傭人。
生:是跑堂的。
生:不是,“門客”是藺相如出錢供養的能為他出謀劃策的人。
師:對,門客可不是傭人,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很對,門客可是謀士啊!
生:我知道“負荊請罪”就是背著帶刺的荊條到別人的家里去請罪。
生:“負荊請罪”就是指登門謝罪。
生:“負荊請罪”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負荊請罪”還是一個成語,比喻誠心誠意地道歉。
……
不知不覺,下課的鈴聲響了,我們卻久久地沉醉在交流的氛圍里。
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精彩的有智慧的語文課,不在于教師講授無數個知識點,而在于學生提出更多的為什么;不在于教師運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于設計的課堂有無其基礎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學生是否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通過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學生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們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于他們是否展開想像的翅膀,拓展廣闊的心靈,在于學生對自己的發展是否有足夠的自信。”能夠讓學生借助課本發展語言、訓練思維、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雖然我的課堂還存在著許多缺點,還留下了不少遺憾,但正是有了這樣地探索,我們才能不斷地前進。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是語文課堂教學研究的主題,是時代的呼喚。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更應該巧妙點撥,善于激勵,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底能夠吸收多少?是有待于進一步了解的。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1-21
小學語文上冊《山雨》的教學反思11-14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山雨》教學反思11-18
小學二年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1-22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29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詹天佑》教學反思11-09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篇06-10
小學語文上冊習作2教學設計及反思12-05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