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升為一年級的小學生,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征,他們采用的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為主。怎樣讓孩子認識生活中的立體圖形,并以實物中抽象出簡單的立體圖形呢?課前一段時間里,我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備教具使用,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干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畫出數學模型圖,如長方體、圓柱、球的線描立體結構圖弄。同時在課前讓學生按要求收集好相關生活物品以作學具。教學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種圖形,讓孩子們一一識別,然后讓孩子們倒出自己的學具,試著把自己認為是同一類形狀的物品分在一起,接著出示牙膏盒,讓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狀特征,如數一數有幾個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樣的,這樣引導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認識,像牙膏盒這種有6個面組成的,對著的兩個面的大小一樣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然后我再出一個與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樣的紙盒,讓孩子觀察說說特點,強化認識長方體,學會變通。接著在孩子們認識長方體實物的基礎上在黑板上貼出抽象的長方體模型圖片,將孩子對長方體的認識,從具象的感知的認識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認識,并用類似的方法引導孩子認識正方體、圓柱、球,讓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中找到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發現圓柱和球的共同點和區別點,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動、圓柱和球能滾動等特征。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數學是一門十分嚴謹的學科,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往往由于過于注重教學邏輯和知識的傳授,而導致課堂氣氛壓抑,學生乏味無趣,教學效果低下。
可是必須要切實上好一節好的數學課,讓學生聽得趣味、學得簡便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教師在課堂的開頭導入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課堂的開頭導入好了,就能高度激發學生的求知學習興趣,到達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使整個課堂十分的活躍。
那么怎樣導入才能到達這樣的效果呢?
我認為數學課的導入最好是走近小學生的生活,從他們身邊的一些事例出發,或者設置一些題型、或引用一些數字、或改編一些趣味的數學故事,然后進行教學,學生易于理解、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能使整個課堂教學效果異常好。
我校開展學科教學公開課,我們有幸聽了宋小平教師的一節數學課,她精彩的導入一下子把學生興趣激發起來。本來是上一節枯燥的數學課,卻讓她用優美自然的語言把學生帶入一個神奇的境界。
整節課學生自始至終情緒高漲,解決問題有針對性,解決了問題又有成就感,教學效果相當好,同時也使整個課堂十分活躍,教學效果也很好。課堂氣氛寬松,不知不覺一節課下了,教學任務圓滿完成了,學生學習熱情也很高。
我們的數學源于生活用于豐富多彩的生活,或許不一樣的教師有不一樣的數學導入方法,有善于設疑者、有喜于歸納者、有慣于直奔主題者……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學數學最終還要回歸到生活中去,用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越接近我們的實際生活,學生就越容易理解和理解,當然我們的教學效果就越好,學生也能夠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樂趣。解決實際問題不再是教師主宰、學生跟著教師走,而應是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語,把自我視為學生中的一員。
這樣,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景,隨時調整問題解決的教學過程,設計和組織后續的教學活動,有效地促進數學問題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小學生問題解決的質量,使其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得到充分發揮。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一
師生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知識方面的信息傳遞,更應有情感方面的互動。一年級的新生由幼兒園進入小學,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學習模式。他們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據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我耐心的指導他們,真誠的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二
興趣是人們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關心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的情境,可有意造成學生認知矛盾,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興趣,誘發學生情感的孕育。例如:在教學"求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時,要求同桌的兩個小朋友分別在紅、黃兩個學具盒內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幾個花片,再將自己抓的花片告訴同桌,比比,誰抓的多。提問:你有辦法知道誰的多,多多少嗎?這時候學生就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并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三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拼一拼等動手操作,動口表述,動腦思維的實踐探究活動,可使學生明理動情。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提問:你能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圓嗎?通過讓學生猜一猜、圍一圍、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初步感受到直線圖形和曲線圖形的不同。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四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在教學中要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并能學以致用。例如:在教學完人民幣的認識這一課后,讓學生用自己帶來的各種用品創辦小小商店,讓學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購物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五
現在教學的例題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離于生活之外的應用題或文字題,已變成了各種形象生動、鮮活直觀的生活情境:買東西、去旅游、做游戲、找規律等等事例;像這樣,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層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數學就變得生動有趣。我們教師運用起這樣好玩的教材教學,自己都能感到特別興趣。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六
在分類教學中,我讓孩子們應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試著分一分,和自己的小伙伴說一說,結果許多孩子們的分法令我始料不及,他們除了按年齡,按性別,有的還按衣著分、按發型分,按面部表情分。說明了這樣的教材設計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感受到的是一個親切的數學問題,使他們樂于接收。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七
知識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生活。學知識是為了長本領。在《位置》中,教學完前后、上下、左右時,我出現了"去火車站"一題,請學生們試著用方位名詞告訴叔叔去火車站的路,當一當小小導行員。許多孩子躍躍欲試,不僅說得很詳細,還給了建議走哪條路比較近?可見孩子們是非常樂意展現自我的。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八
數學課其實是思維訓練的場所。老一輩人常常認為數學學得好的人往往比較聰明,這并不無道理。因為數學學科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重任,一套好的數學教材不在于它的封面設計得多么美麗,也不在于設計得多么新穎,關鍵是是否能給學生們廣闊的思維訓練空間。在加減法(一)5的加減法一課中,小雞吃米的數學故事是這樣設計的:5只小雞吃米,有兩個盤子都裝有米,同學們猜猜看,小雞吃米時會出現什么情況?和以往的教材"5可以分成幾和幾"相比,無疑前者給了學生一個更大的思維想象空間,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我積極與教材的新思想靠攏,在上《前后》一課時,我讓學生們裝扮成不同的小動物,依次是小熊、烏龜、公雞、兔子、大象、小狗。請他們說說大象現在排在第幾?如果我想讓大象排在第二,你們有什么好方法呢?當然學生們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實現了數學課的價值,進行了思維的鍛煉。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快樂的小鴨
對于情境創設中帶來問題,已經很熟悉并能很快找到有用的信息,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多樣化的計算學生覺得沒有他們自己的思考好用。本節課孩子們掌握得不夠好,特別是圈一圈或者分成幾和幾計算的正確率低但是口算的正確率卻很高。我想:可能是孩子們對加減法的關系還沒有真正地理解。所以接下來的主要任務就是加強退位練習,希望孩子們在練中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提高自己的計算能力和水平。為后面的退位減法打下良好的基礎。
開會啦
畫圖是一種很好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單純的語言表達比較抽象,如果我們能經常畫圖,慢慢地讓學生形成看到題目,能在頭腦中出現圖,幫助學生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
通過具體情境和實際操作,初步體會“比較兩個數量的多少”也可以用減法計算,進一步豐富對減法意義的認識。
跳傘表演
情境教學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遵循了兒童的認知規律。圖文并茂、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節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注重情境設計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開課時,以精彩的飛行表演入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課結尾時,變“書本中”的作業為“情境中”的作業,使學生興趣濃厚,樂于探究
美麗的田園充分利用教材中現有素材,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積累了解決問題的經驗。從中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課堂中,我除了讓學生觀察書本中的圖,讓學生自己發現數學問題、質疑,解決問題,還利用現有的餓素材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讓學生不僅學到了數學知識,而且學生還得到了數學知識以外的環保教育,讓學生的德、智、體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做個減法表
本課設計分成兩個層次,一是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二是發現減法表中的規律:橫著看,每一行減號前面的數相同,減去的數一個比一個大1,從左到右,得數一個比一個少1;豎著看,每一豎行,從上到下,減號前面的數每次都增加1,減號后面的數也是每次都加1,得數都相同;斜著看,都是十幾減同一個數,從左到右,減號前面的數一個比一個少1,得數也一個比一個少1。
看一看
本課教學注重發揮教具的作用,讓學生自己操作觀察,取得直觀的感性認識,通過動手操作使數學知識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數學也不再那么空洞。我將數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對抽象知識獲得了相當清晰的認識和理解,而且,這樣通過動手操作后獲得的體驗是無比深刻的。
小學一年級學生,特別對新事物感到很好奇。本課運用很多的玩具促進他們學習,讓他們在自己喜歡的的玩具中學習數學,這樣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方面做了積極的嘗試,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于一體,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觀察的過程中體驗到觀察多樣性。同時,這節課抓住教材的難點讓學生思考,培養初步的推理能力。
抽象的立體圖形前,大膽想像,正確辨認所搭擺物體的正面、側面、上面的形狀。《看一看(二)》教學反思本節課我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主線,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體驗、合作交流的過程。學生在輕松、快樂地搭、擺積木中,完成對本課的學習。教學過程中,我把自己放在了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讓學生能暢所欲言,積極主動地學習。我為學生創設了動手操作的機會,搭一搭、看一看、連一連、畫一畫等學習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參與拼搭、觀察、感知,使學生建立起豐富的表象,在抽象的立體圖形前...數花生
《數花生》一課主要是借助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數花生,來激發學生數數的興趣。讓學生通過數花生的活動,學會用一個一個數、二個二個數、五個五個數、十個十個數等方法來數100以內的數,體驗數量與物體的對應關系。感覺比較成功的一點是:除了落實知識技能的教學目標外,還注意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數一數在教學設計中我從學生的認知基礎出發,為學生提供數量是100的實物學具,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充分利用了直觀教具。充分利用學具中的小棒,讓孩子們自己說說你想怎樣數出100根小棒,明確100的基數義,同時讓學生在數物品的過程中對計數單位“一”、“十”和“百”有一個感性認識,在出現有不同的數法后肯定了他們10根10根數的方法后,告訴他們每10根扎成一捆,最后10捆再扎成一大捆,并結合課件演示,形象地再現了10個一是10,10個十是100,比較順暢地理解了10個一是10,10個十是100。
數數這一環節以學生按照各種形式數數為主,逐步突破本課的難點──數接近整十數到整十數的過渡。邊擺小棒邊數數,讓學生在操作中體會到一捆就是十,可以十個十個的數和一個一個的數,學會數100以內數的順序,通過操作達到突破本課難點──數數時接近整十數到整十數的過渡的目的,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使學生在有趣的活動學到知識和中鞏固知識。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傳統幾何教學把知識的獲取和邏輯思維的發展作為主要目標,非常強調幾何的推理價值,在實際教學中我嘗到了探索的喜悅,對幾何教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1、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培養空間觀念。
本課打破常規,用“猜一猜”引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念和學習欲望,在操作活動中,初步體念了立體和平面的轉換。接著讓學生在學具中辨別,在生活實例中辨別。教師精心安排的回憶,觀察,操作,等多種途徑激發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空間觀念在大量直觀感知中逐步形成和發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創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能夠激發起學生創新的火花。這在活動四中體現得尤為充分。在這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只是活動的組織者。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生與生思維的碰撞,一個方法比一個方法更有新意,一個比一個結論更加精彩。試想,如果學生沒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創新的萌芽又怎能長大?
值得思考的問題:1、如何把握小學數學(特別是低年級)的數學化程度問題。如本節課學生通過操作體念面在體上,在反饋時,學生的表述到何程度為好?是讓他停留在整體感悟不再深究?還是引領他往規范的定義上*?如學生在找實例時說:門是長方形的。我們如何引導?2、學生在平等的對話過程中動態生成,學生需要時間獨立思考,需要時間合作交流,需要時間展示發現和體會,需要時間進行解釋說明……但時間不允許,只能在一些環節草草收場。怎么辦?如果就這樣浮于表面的話,如何去追求“思維的靈動”和“動態的生成”?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設計意圖:
在日常生活中,為了讓家長了解幼兒中班數學活動的教授方法與孩子的學習表現,為家長在家里教數學提供依據,根據班級數學活動的課程進度選擇了這個活動。讓孩子“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以及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讓幼兒通過動手、動口、動腦從而輕松地掌握序數的念。特設計了這次數學活動。俗話說:“玩是幼兒的天性。”在心理學上,這正是幼兒的一個正常年齡特點。特別是對于數學,倘若一味的乏味,只會讓幼兒喪失學習的興趣與各方面的能力。中班的孩子也漸漸開始變得越來越活潑、好動,因此,我結合了幼兒生理、心理的特點,通過數字、數點及各數量的關系等,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樂。”
活動目標:
1、按數取物,進一步感知9以內數量的多少。
2、將相同種類的物體分類擺放。
活動準備:
1、幼兒操作材料,水彩筆。
2、材料袋:二種不同顏色、花瓣數、大小不同的花的卡片。
3、神秘箱,1—9的數字卡片。
活動過程:
㈠根據要求摸花,能按數取物,進一步感知9以內數量的多少
1、出示裝有花朵圖片的神秘箱。請個別幼兒根據教師出示的數字卡片摸出相應數量的花朵圖片,并數一數摸得是否正確。如,摸3朵、4朵、5朵。
2、這些花都一樣嗎?什么地方不同?你能把一樣的花放在一起嗎?數數每種花各有多少朵。
㈡給花兒分類,將相同種類的物體分類擺放
1、引導幼兒將花朵分類。
2、同伴之間交流分類的標準,說說自己把什么樣的花放在了一起。
3、幫助幼兒明確:按不同的標準,就有不同的擺法。如,有的按顏色分,有的按花瓣數分。
㈢各色各樣的花
1、出示操作材料《各色各樣的花》,引導幼兒數一數有幾朵花。
師:請你把相同的花圈起來,數一數有幾朵,然后和圓盤中的一樣數量的'數字或點子連線。
2、引導幼兒按花的數量,畫出相應數量的圓點,或貼上數字粘紙。
3、引導幼兒認識具體物體、圓點與抽象數字之間的對應關系,知道它們能表示同樣的數量。
活動結束
收取活動材料,并逐一檢查批改。
教學反思
數的組成是數概念教育內容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整個活動體現了以孩子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和諧師幼關系,絕大多數幼兒能夠主動參與學習,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但在活動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教師在前面展示圖片的時候,有一部分孩子被教師遮擋了,教師沒有及時發現這個問題,如果教師改變提問策略站在左邊提問后馬上又站到右邊提問照顧到幼兒全體那樣活動效果就更好一些。
小溫馨提示:數學源于生活實踐也應用于生活實踐,只有應用于生活的數學教育內容,才能使孩子真正了解數學的價值,學會用數學思維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加減混合”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它們在編排上基本相同,孩子們每天要上的課很多,自我檢討,為什么一說上美術、音樂、體育課時孩子們表現出的興趣是那么地濃厚,由此,我深深地進行了自我反思,根據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力求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中獲取新知,并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從而在本節課中,我采用的是故事串連整堂課中,讓學生從課的開始到結束都充滿好奇心。同時,我在設計上也體現了“教—扶—放”的原則。
為此,我在本課的設計中,努力做了以下幾點:
1.利用舊知,鋪路搭橋
課開始,復習了10以內的加、減法及連加、連減的速算擂臺,而這些都是加減混合的基礎。而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也與加減混合相同,因此通過這一知識的復習及5+3-2 、10-5+3式題的引入,可以使學生自然地找到新舊知識的切入口,從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識的重點,為突破難點做好準備。
2.體現教學活動的雙主體性,采取各種學習方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學中,教師演示與小組合作討論相結合多層次的信息反饋,全班的教學活動與個體差異很好地結合起來,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思考狀態,體現教學活動“教—扶—放”原則,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如例2的教學。同時教師還重視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概括規律,把加減混合與連加、連減聯系起來,從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結論。練習題設計有梯度、有趣味,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3.美妙動聽的故事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低年級學生喜歡聽故事,愛玩好動,因此在教學中始終由白天鵝來牽線,在森林中完成例題和練習。大森林里所發生的一個又一個美好的故事,實際上就是例題和練習題。這樣激發了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并鞏固了所學知識。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注意到為充分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條件,使他們學得輕松,學得快樂,真正體現了上課開始注意力集中,下課之時仍能興趣盎然,做到了教與學融為一體。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學好數學的最好方法。學生如果對數學產生了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就會愿意學習數學了。我有這樣幾點體會:
一、在教學中可以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數學。
有趣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在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松學習數學。例如:教《6的組成》時,在主題圖講完后,我請6個同學上臺,然后出示水果(蘋果和梨),問:同學們,這是什么?喜歡吃嗎?最喜歡吃什么?請喜歡吃蘋果的同學站在左邊,喜歡吃梨的同學站在右邊,然后引導學生說一說6由幾和幾組成,并寫出6的組成。
二、以游戲為活動,讓學生在游戲中學數學。
游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眾所周知,每一個學生都愛游戲,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在教學中可以采取“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教師可以先告訴學生手里拿的是什么,一共有幾個?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復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7的組成,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為學習得數是7的加法做好鋪墊。
三、在比賽中增長學生的學習信心,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學生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教師要經常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如:在復習口算教學時,進行“奪紅旗”比賽,先把學生分成兩組,比賽口算,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總之,為了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多創設他們樂學、愿學、善學的情景,調動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久而久之,既激發了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培養了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教學反思,就是通過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促進經驗積累,改進教學實踐,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華東師大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其中所說的教學反思,絕不僅僅是數量的問題,更意味著廣泛閱讀教育教學書籍,提高自身理論水平;認真記錄教學得失,增長教學經驗;深入反思教學環節,豐富教學智慧。也就是說,我們在寫課后反思時,既要重視完成學校規定的數量,更要保證課后反思的質量,使課后反思真正達到促進教師發展的作用。
課后反思的內容,可以有以下幾種:
1、記成功之處:如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
2、記失誤之處:對疏漏失誤之處進行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的反思和剖析,能使之成為以后再教時應吸取的教訓。
3、記教學機智:記課堂生成的資源,一些偶發事件和瞬間靈感,自己是如何處理的,這樣處理收到了怎樣的效果,由此產生了什么感觸。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一年數學的教學內容是加法的意義及“5”以內的加法,這些內容,因為學生原來已經接觸得比較多,因此,教學之初,學生好像都已是輕車熟路,十分輕松,老師也感到沒啥可學的了,但進一步探究下去,學生對于加法的內在意義十分模糊,從字義上給他講解,都越弄越糊涂。
我感到,對于初涉數的認識的一年級學生來說,課堂上采取的教學原則,應該克服老師少“說教”,而大部時間應該設計一些針對性的活動,教師多做示范,結合學生能夠接受的說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操作過程中有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先有了感性的認識,再經過老師簡要的通俗易懂的點撥,抓住要害的關鍵,設計恰當的活動,用上妥帖的精練的語言,這就要求老師在備課時,要比以往花費更大的力氣與機智。
而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通過這些簡單的認識能夠自覺地進一步去探索,更深一層的認識和規律,用初步的認識去發揮最深層次的思維,只有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適應知識的不斷更新,適應終生學習的需要,適應創造性的個性發展。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數的順序》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100以內的數數、讀數、寫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1、在教學時,我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在填寫百數表時,因為學生已經有了數數、讀數、寫數的基礎,所以我讓學生去獨立填寫,從而形成100以內數的順序的鮮明表象,為進一步加深對各數的順序的記憶,也為理解和探索百數表的排列規律打下基礎。
2、通過對百數表橫、豎、斜各方位的觀察,使學生對100以內數的順序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了解每個數在數目表中的位置、與相鄰數的關系,對100以內的數的大小有比較清楚的了解。同時,通過對此表的觀察,從中發現一些有趣的排列規律,發展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一堂課上下來,感覺學生比較活躍,效果較好,但是時間上把握的不太好,在觀察這一環節花費時間太多,后面有2道習題沒有完成,以后教學時要注意適當控制。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數學教學的歸宿是:教為了不教,學為了會學。會學習是學生進一步發展的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基本技能,其關鍵是要讓學生理解學習的方法,并在應用方法中感悟學習方法的優越性,進而使學生心里產生“我會學”的成就感,激勵學生進一步主動學習。讓學生在40分鐘里得到的不僅是數學知識,更主要的是數學學習的方法。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感悟到:
一、結合生活進行教學,選取學生身邊的教學素材。
學生學習數學有兩種體驗:成功體驗和生活體驗。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見的情景在教學中以不同形式再現時,學生就會有興趣,有沖動感。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做“風車”,讓學生拼擺各種圖形、設計地板磚的花樣等,這些活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圖形可由簡單到復雜的變化及聯系,感受圖形美。
二、讓學生親身經歷過程,感受數學的嚴謹性。
關注學習過程,有助于學生學會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充分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尊重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點時,教師采用先猜測再證明的方法,先用眼看邊有什么特點,再用自己已有經驗想辦法證明自己說的沒錯。從而是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嚴謹性。
三、重視小組合作的實效性。
新課程倡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在教學中我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提出具體合作要求,使合作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同時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了合作的技巧。六年級教學反思冀教版一年級教學反思小學二年級教學反思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本節課是學生學習“圖形與幾何”知識的開始,主要是借助直觀的感知使學生初步認識立體圖形。北師大版的教材在認識圖形這一部分內容的編排上采用的是“先體后形”的策略,主要是考慮到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是有先整體后具體的特點,因此我們團隊在進行備課時也是力求從學生的視野來設計這節課。比如在流程的安排上,教師先讓學生通過對物體的外部觀察和感知對一些物體進行分類,然后再具體觀察每一類物體的形狀并找尋特點;由于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是有非常多的生活經驗,因此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我們也是力圖從生活入手,借助生活實際并應用于生活實際。
整節課基本順利實施了我們團隊對這節課的想法,并大膽的組織低年級學生進行合作交流,雖然有諸多問題,但對一年級學生來講已屬不易,并且在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歸納能力也做出一些嘗試和努力,幫助了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建立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表象。在教學的最后,通過列舉生活中見到的物體,有利于學生把課本上的使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
但是,在整節課的調控組織方面,我們還都需要繼續學習和努力;在學生交流合作中,也有部分學生沒有參與其中,我們將在教學中不斷實踐使學生適應并喜歡這種學習方式;另外,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認為學生對長方體的認識是一個難點,由于長方體的的形狀種類較多,學生掌握起來比困難,我們設計的作業拓展性不夠,但是如果對長方體的內容進行過多的探討就會涉及許多平面圖形的問題,因此這一問題一直懸而未決。
以上就是我對我們團隊這節課的教學反思。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一、因為平等,所以互動
一年級學生好動且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上課時總有跟同學跟老師不配合的現象,我總說“××同學,請認真聽講”,“××同學,請坐好”等方式提醒他們注意,可效果總不理想。近段時間我多表揚和一些平易近人的語言,如“你真乖”,“你真聰明”,“××小朋友講得真好”等語言,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民主程度,是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發揮的重要因素。教師的言行神態,都在小朋友的腦海里定位,他們也有相應的學習反映。教師時刻關注著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捕捉學生創造出來的寶貴的教學資源,讓所有的學生都覺得自己被老師重視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認為自己是班里重要的一分子,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了,認為要跟同學和老師好好配合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二、因為合作,所以成功
在計算技能方面,一般的小朋友都能完成得比較出色,不需要在課堂中花更多的時間去練習。這樣,其實為學生的自主合作創造了很好的條件。由于一年級的學生好動且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等原因,我們總是擔心他們不能很好地進行合作學習。學生在討論交流的時候,往往有部分學生漫不經心地看著別人操作,聽著別人發表意見,自己卻不參與到活動中去,像一個旁觀者如何組織好一年級學生的小組交流合作是教學的重點任務。
一年級是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初級階段。一年級的學生特別喜歡童話故事,教學中我通過在改編過的故事中穿插數學學習的知識,讓他們在聽的過程中找到問題,解決問題,這時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就比較默契了。在教學中,我還采用了小組間復述故事解決問題及小組間新編故事設計新的問題兩個主要環節進行小組合作。而且通過這樣的討論,平時不愿意主動回答問題的孩子也能提出問題考考小組內的同學了
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教學反思。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9加幾》是小學一年級數學第9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第一課時,20以內進位加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并且它是20以內退位減法和多位數計算的基礎。《9加幾》作為第一課時,這部分內容學習的好壞,將對今后計算的正確性和速度產生直接的影響。我設計了“9加幾”這節課,目的在于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自己得出計算“9加幾”的方法,學會用“湊十法”來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同時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仔細觀察的習慣。
從課堂教學效果看,基本達到了預設的要求,完成了教學目標,但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
1.探索新知。其中有一個環節,我在黑板上貼出了左邊9個,右邊6個的彩色小圓點,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本意是想利用直觀的物體,通過移一移或圈一圈的方法讓學生感受湊十的過程,但是課堂上我竟然把這環節漏了。
2.鞏固新知,尋找規律。我出示了“9+□=1□”,讓學生說一說□里可以填哪些數。這里應該可以讓學生說的更多一些,說出每種可能性,同時是對9加幾的練習,然后將學生的回答進行整理,整理成有序的算式,從而讓學生觀察、發現規律。而課堂上,我卻只讓學生隨便說了幾種可能性,就直接將答案用課件顯示了出來。
3.應用新知,解決問題。其中一道練習題我設計了套圈游戲,在介紹游戲規則時,我假定了每種動物只能套一次,這其實對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很不利。本身套圈游戲就該關注學生的思維的發展,能不能想到同種東西可以套兩次,而我卻直接將學生的思維定住了。
記得指導老師說過,一節課的教案至少需要修改三次,第一次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進行備課,第二次和參考資料對比后修改,第三次修改則是在課上完之后,發現課堂中的不足后再次修改教案。如果每節課能做到這樣,那新教師一定能進步的非常快。我想我會不斷努力,勤思考、勤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熱門】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熱門】11-23
【熱門】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23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熱門】05-05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19
【熱門】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0-29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熱門】10-09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01-16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范文11-19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范文11-19
小學數學統計教學反思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