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
《看望老人》這一節課是我本學期參加學校富源杯初賽時教的教學內容。這一節課,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教學成功的關鍵是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發展,主要體現在。
為學生提供觀察、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的數學的知識、思維和方法必須經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發展,而不是單純的依賴教師講解去獲得。本課是學生第一次認識路線圖,內容新,知識點多。為了充分體現新的教學思想,我出示自做的課件后,讓學生觀察看望老人這一情境圖,了解圖上各種建筑物的相互位置關系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距離,然后讓學生看圖提數學問題,學生提的問題可真多。如書店的北面是什么?書店的東面是什么?小明家的北面是什么?敬老院的西面是什么?敬老院的東面是什么?小明家離敬老院有多遠?小剛家離敬老院有多遠?誰家離敬老院最遠?誰家離敬老院最近?小紅要怎樣走才能到敬老院?小明要怎樣走才能到敬老院?小剛要怎樣走才能到敬老院?學生們爭先恐后地提問題,讓聽課的老師都有點不相信這是二年級的學生所提出來的問題。他們夸張我班的學生真聰明。接著,我讓學生通過思考,獨立解決一些已學過的問題,另外一些比較難的問題再小組合作解決,交流各自的想法。最后,我問:看望老人后,他們怎樣走才能回到自己的家?這時課堂上又一次沸騰起來,大家把小手舉得高高的,我請了幾位學生說說看,他們個個都說得很好。這時,劉青成同學迫不及待地站了起來,說:老師,我發現了一個秘密。我說:你發現了什么秘密?,他說:我發現去敬老院的路與回來的路方向相反,距離不變。同學們聽了,都覺得是這個理。我及時地表揚他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
注意張揚學生的個性。
數學學習與其他的學習一樣,都是一種個體化行為。由于每個學生生活經驗不同,認識水平的差異,即使是面對同一個問題,也會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的目的不是統一思想,統一要求,而是讓不同的人獲得不同的發展。這節課較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如第63頁的小兔送信這一題的題目要求是:小兔給圖中每只小動物送信,說出它的送信路線;送完信,小兔回到家一共走了多少米?這是一道開放題,我沒有規定小兔應先給誰送信,再給誰送信,最后給誰送信。我不把學生的思路框死,而是積極的促進學生思維開放,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畫路線圖,再根據自己畫的路線圖說一說,算一算小兔一共走了多少米。這樣班級里就出現了好幾種小兔送信的路線圖。有的學生畫出來的路線圖是這樣的:從小兔家出發向東走10米小熊家;再向東走5米,再向北走15米小松鼠家;再向西走15米,再向南走5米小貓家;再向東走5米,再向南走5米小猴家;再向南走5米,再向西走5米,小兔就到家了,這樣小兔一共走了70米。而有的學生畫出來的路線圖是這樣的:從小兔家出發往北走10米小貓家;再往北走5米,再往東走15米小松鼠家;再往南走15米,再往西走5米小熊家;再往北走5米,再往西走5米小猴家;再往南走5米,再往西走5米,小兔就回到了家;這樣小兔一共也是走70米。其他的學生畫出的路線圖也都符合題意,但是,有的路重復走過,因此,算出來的結果有的是100米;有的是85米;有的是90米不管學生怎樣畫,只要畫出來的路線圖能把信都送到各只小動物的家,我都給予肯定。但是,我還請同學們比較一下哪種走法最好?好在哪里?同學們一下子都能比較出來。這樣,使學生知道,在數學學習中,什么是最優化的方案。
這一節課我的不足之處還是有的:
1、時間上按排就有些欠妥,因為我讓學生看圖提問題并解決問題,班上有33位學生,個個都想說,在這里花費的時間多一些,以至于后面時間不夠用。
2、課堂上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沒有說完整話,其意思是正確的,我就急于肯定他的答案也沒有注意去糾正他應該說完整的話,養成說完整話的良好習慣。這一方面,我們教數學的可能都注意不到。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改正,不斷積累經驗。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2
《角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但通過前測學生對于角這個圖形只有3個學生知道,有3個學生認為是直角,所以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擺一擺、找一找、說一說、畫一畫、玩一玩等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實踐操作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首先我通過擺學過的圖形讓學生初步感知一下角,再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角,在學生敘述找到的角時,由于自己沒有規范的引導學生怎么來表述找到的角,學生在指角的時候有點云里霧里,指的都是一個點。
然后從實物中抽象出角,讓學生小組合作找角的特征,通過練習判斷角讓學生鞏固對角特征的認識。
在畫角環節中,我先提醒學生畫角用到的工具,還有是要畫清哪些東西,其實沒必要,只不過自己不放心,可以放開讓學生同桌交流畫角的方法后自主畫角,在電腦演示畫角的正規方法后,可以讓學生去畫和第一個方向不同的角。玩角意圖是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指兩邊張開的大小而不是學生印象中的哪個角面大,角就大。然后再讓學生理解和邊的長短沒有關系這個知識點,自己在教材處理上超過了教材本身的難點,所以在設計中自己只要點到數學上角的大小指什么就可以,沒必要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沒有關系。這個空出來的時間可以通過練習讓學生去感知角的大小。
如從正方形上剪下一個角,讓學生去選擇會是哪個角,在找的過程中學生體會角的大小。還可以安排學生創造角,讓學生花更多的時間去感知角。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3
這部分教材結合前面所學的內容,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測量長度的活動。教材通過讓學生互相測量身高、步長、臂展(兩臂伸開的長度)以及測量門窗的寬度等實際活動,加深對厘米和米的認識,鞏固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進一步建立長度觀念。同時,使學生通過對自己身體各部分長度的測量,感受成長的快樂。在這個活動中,教材還設計了統計的內容,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對統計知識的掌握。
教材設計了五個活動項目,即測量身高、測量臂長、測量跨一步的長度、測量教室門的寬度以及測量窗戶的寬度。通過這些測量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學會用各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加深對米和厘米的認識,也可使學生獲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識性的數據。在這里教材設計了在學習測量時,教師在黑板上利用統計表進行記錄的情景,目的是使學生鞏固收集數據的方法。教材還通過兩個學生對話的情景(即一名學生從統計表中知道身高1米21厘米的有4個人了,另一名學生打算看看王麗有多高),使學生通過統計表獲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教學時,因為課堂時間有限的關系,只是師生共同示范了個別幾個學生的身高測量,臂長測量,測量窗臺的高度,門的高度,寬度等一些較大的長度,學生只是測量了課桌的長、寬這些較規則,較小的長度,布置了一張家庭成員信息搜集表作為作業,要求填寫身高、臂長、跨一步的長度這些信息,從做上來的效果看還不錯,但因為布置的是回家作業,很多都是家長幫著做的,說明讓生自己動手操作還不夠充分。不過讓生了解了一些常用的說法,如:一庹長、一柞長等。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4
通過統計與猜測<生日>一課,重在發展學生的統計活動的經驗,特別是通過學生自己出主意想辦法進行數據的調查,體驗調查方法的多樣性,進一步獲得統計數據的經驗。
通過圖片出示班級同學過生日的照片,讓全班學生都想到自己的生日,讓學生很快的進入課堂中。課堂上讓學生欣賞美麗的的四季圖片,感受到了自然的美,營造了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了學生參與的興趣。
本節課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親身經歷了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學生了解了數據的收集方法。他們認真思考,根據自己統計的數據,學生看到自己的生日的季節人數最多時,那種高興得心情溢于言表。讓學生在快樂中掌握知識,在快樂中學習成長。
統計的內容要為學生所熟悉、了解感興趣。更重要的是要學生明白統計就在我們身邊,只要你認真的發現,做數學學習的有心人,就會發現生活中的統計。所以在課程最后情景延伸為班級統計同學喜愛的書籍,使學生親身感到了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5
一、讓學生在觀察中感知
觀察是思維的眼睛,是學生認識事物的窗口。觀察是一切智力活動的開始,它是獲取感性知識,啟發各種思維活動不可缺少的因素。《數學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而且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1分鐘、1秒鐘這概念雖然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但比較抽象,對于1分等于60秒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知識更是難以理解。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出示課件鐘表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一小格的全過程,讓學生結合鐘面直觀的演示,化抽象為具體,轉無形為有形,并通過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1秒和1分的時間長短。學生在動眼觀察、動腦分析、動手操作等感知活動中,獲得了大量感知認識,初步建立了1分鐘和1秒鐘的概念,體會到分與秒的關系。學生在原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中,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思維去領悟、獲得了新的知識。
二、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
新課程理念強調:人人在數學學習中有成功的體驗,人人都得到發展。 由此可見,學生要發展,就必須體驗學習的過程,而獲得體驗的最好方法就是親身參與。因此,我們應該精心設計教學情境,精心設置各種數學活動,提供學生體驗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積極體驗知識形成過程、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過程及數學學習的情感和態度等內容,在再創造過程中獲取對知識和意義的理解和建構,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在設計1分有多長的教學環節時,我首先讓學生閉上眼睛等待一分鐘;再讓學生觀看一分鐘動畫片斷《貓和老鼠》。呆呆地坐一分鐘和看一分鐘自己喜歡的動畫片的對比,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同樣是一分鐘的時間,其長短給人的感覺卻是不一樣,真確感受了時間的長短具有相對性。我還通過其它多重體驗活動,把抽象的時間概念變成了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使學生對一分鐘時間的長短有了深刻的認識。
三、讓學生在體驗中升華
《數學課程標準》使用了較多的經歷的過程,獲得的體驗,可見,數學學習離不開個體的體驗。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在合作交流中體驗,在聯系生活實踐中體驗。學生的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只有讓學生在體驗中思考、創造,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分能干什么是本節課的重點,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做計算題、背口訣、畫畫、拍球等活動,讓學生自由選擇一項自己喜歡的活動,感受在一分鐘里能做事情很多,并不失時宜地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活動,把課本上所學的數學知識融入生活,為學生提供了體驗時間的機會,學生真實體驗了一分時間的長短,初步建立了一分鐘的概念。學生在親歷體驗活動中增強了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提升了對所學概念的認知。
反思本次教學研討,我深刻地領悟到:學生所學知識需要通過自己的體驗獲得感悟,才能將其轉換、內化為自己的收獲。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學習,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6
《角的初步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x單元“角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簡單的平面圖形,并會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圓拼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后面進一步學習直角、銳角、鈍角的基礎。
學生對角都有一個模糊的認識,通過調研發現100%的學生都認為“頂點”就是角,所以本節課我緊緊抓住這一原認知設計了三次指角的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什么是角?”認識到他們所謂的角只是角的一部分,進而感知角的組成;又通過讓學生描一描、畫一畫、比一比等動手實踐活動進一步認識角,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本節課要達到的目標是結合生活及實踐活動,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會比較角的大小。培養觀察、思維和動手能力,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縱觀這節課,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1、引入新穎,體現了面在體上,角是面的一部分,使學生對圖形有一個整體認識
本節課通過從生活中引入,出示鞋盒、魔方和積木,用最快的速度抽象出數學中的立體圖形,在通過讓學生找立體圖形中的平面圖形,回顧舊知識,體會面在體上。再通過神秘介紹使學生初步感受到角是平面圖形的一部分,它也在體上,從而使學生更清楚角與舊知識——體、面的關系,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2、調動學生的原認知,引導學生充分觀察、比較,學習新知識
本課通過對學生的課前調研發現100%的學生都認為角的頂點就是角,所以教師緊緊抓住這一點進行教學。進行了三次讓學生指角,教師描角,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指的角與描的角是不一致的,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3、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突破教學難點
一節課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達到教學目標,其次是看重難突破了嗎?在課堂教學中幫孩子解決難點了嗎?因為教學就是為了幫學生解惑。我這節課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學生觀察讓學生體會自己總結出角大小跟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不足:
在遇到課堂教學突發事件時教師的語言跟得不到位,還需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歷練自己。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7
只有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使數學課堂煥發出應有的魅力。如果我們的課堂仍象傳統那樣講究師道尊嚴,而沒有平等民主的氛圍,不容學生異議、不注意讓學生表達,孩子的自由天性將受到壓抑,在長期壓抑的環境中,學生就僅會人云亦云、亦步亦趨。試想,前面幾個片斷,如果沒有在長期的平等寬松的課堂培育起來的心理安全狀態,學生將不敢大膽的發表意見,新的教育資源就不可能生成;就做不出生動的、飽含童真的動作。因而,教師要善于創設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敢發言、敢表現。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能多姿多彩。
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要讓他們全身心的投入數學的學習,必須順應他們好玩的天性,創設生動有趣的課堂情境,組織各種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學、樂中學,充分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讓他們最大限度的參與到我們的課堂中來,這樣的學習狀態才是最佳的,教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快樂,共享陽光,其樂融融。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8
在分析教材后,我認為學生在計算上的問題應該不大,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的計算出來,而該課的教學重難點理解連加、連減的意義,并能正確掌握計算順序。以此為出發點,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環節進行突破,并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一、用剪紙小人呈現學生游戲的情節,引起學生們關注身邊的數學。
一年級的孩子求知欲很強,在開學不久他們許多人就已經將數學書多次翻看。如果在教學中我再原原本本地使用課本情境,孩子們不會很感興趣。所以我采用自制的剪紙小人來呈現學生游戲的情節,讓學生通過小人參加游戲的人數變化,逐步建立連加連減的模式。并通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引導學生明確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這樣做達到了以教材為基礎,以學生有興趣的情節為依托,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探尋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充分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二、玩一玩游戲,讓孩子們體驗學習數學有趣又有用。
在課中,我和孩子們一起玩一玩“乘車”游戲,引導孩子們關注乘客的人數變化,并用算式表示出來。從中使他們充分體驗和理解連加連減含義,能夠運用解決生活、游戲中的數學問題。讓他們感到生活中有數學,游戲中有數學,學習數學有趣又有用。
為了體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在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同時,接觸連加連減,因此我還設計了購物游戲。購物是每個孩子都經常性接觸的行為,孩子們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進行連加連減的列式計算,讓運算順序、計算方法,潛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較枯燥、抽象的數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時在教學活動中,由于學生選擇商品的自主性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計算過程也是不盡相同的,既強調了學生的自主性選擇,又增大了全體學生練習的數量。
三、說一說課本例題的含義,加深對連加連減計算的理解。
在學生充分理解連加連減算式的含義后,就課本上的例題和“做一做”的習題,我讓學生展開想象看圖說一說帶數量變化的數學故事,根據數量變化的先后,結合算式說一說計算順序,培養了學生對生活情節發展的分析能力,并進一步鞏固知識。
課上下來,感覺學生學得還不錯,對計算方法、計算順序掌握的還可以,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的虛心學習,使自己不斷提高。
-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9
本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在導入環節,和學生進行拍手游戲,老師先拍幾下,學生比老師多拍幾下、少拍幾下,然后讓學生把老師和學生拍的次數畫一畫,這個活動對學生來說并不難,但是這個導入環節的練習為本節課的新課教學求比一個數多(少)幾打下基礎。 在探究新知環節的第一個例題,我是這樣設計的:呈現主題圖后,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四個過程:知道了什么?怎樣解答?解答正確嗎?口答。在怎樣解答環節,體現我們學校的“先學后教,自主發展”策略,讓學生借助導入環節的經驗,引導學生采用畫圖的策略分析數量關系,并列式解答,然后借助課件進行全班交流,最后引導學生對解答的過程與結果進行反思和檢驗。在第二個例題,我在解決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依據解決問題的四個步驟獨立完成。
在展示交流環節,我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學生作業進行交流,讓學生互評,說一說幾號作業更好,為什么?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夠說到點子上,效果較好。當在交流為什么用減法時,學生說是因為求比誰少而用減法,為了不讓學生形成比誰多用加法,比誰小用減法的思維定式,讓學生明白求大數用加法,求小數用減法,所以我調整了練習環節的練習題設計:原來的習題設計是課本上的習題,而改為班級的男生、女生人數進行教學。處理不太恰當的地方:
1、在出示主題圖時,缺少了有一點德育滲透。
2、在更改習題的處理上,有點倉促,如果在處理的細一些,讓學生列式算一算,明白不是說比誰多用加法,比誰小用減法,而是分析要求的問題是大數還是小數,會更好些。
3、課堂環節不夠完整,沒有小結。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0
今天聽了劉老師的一節生本課《乘法豎式》,雖然只是劉老師上課,但我們生本課的老師分明就是一個互通互融的團隊,通過這節課,讓我們這個團隊反思的問題很多。
首先,課前小研究的設計要充分揣摩。
這節課在小研究的設計上,存在著很大的不足,正如宋主任所說,只是一種程式化的出題做題,而對于孩子的思維、想象沒有空間,在小研究的設計上,分明是一節乘法豎式的研究課,而我卻把豎式的樣子,預先畫在了小研究上,這樣的設計,無疑提前就把孩子們的思維固定在了框架里面,對于孩子來說,完全沒有思考與發揮的空間,沒有了思考的必要,所以,學生們也不必進行思考與探究,這樣的小研究就是一種無效的課前研究,只不過可以作為一種練習題使用罷了,正是由于教師的無端框架式的思維模式,才讓孩子們沒有了探究的意識,也正是由于老師的多此一舉,讓孩子們沒有了思考的余地,更是由于老師的不放心,讓我們的孩子們離探索的腳步反而越來越遠,課前小研究的簡單、根本、開放成了一紙空文。
在課前小研究的設計上,我們更應該一起充分揣摩研究,讓我們的小研究發揮出真正地實效。
原本我們在課前已經感受到了小研究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卻沒有進行及時的更正,這分明是對學生的一種不負責任,更是對自己教學的一種不負責。
其次,公開課必須進行事先的試講磨課。
無論是做什么都要進行深入地研究,進行充分的提前準備,我們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有別人聽課,不僅僅是為了應付檢查,我們更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我們的課堂更加有效率,讓我們的課堂更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孩子們真正能在我們的課堂上激揚起生命的樂章,每一次聽課,每一次檢查,每一次公開課,分明都是一次寶貴的錘煉機會,無論是對于老師和學生來說,分明就是一次讓更多地人來給我們評課論課的最佳時機,每一次機會都是很難得的,每一個人要發展,需要團隊的力量,而每一個團隊的發展更離不開更多的人和團隊的影響和浸染,開放的心態開放的`作風才會讓我們的發展越來越適應學生,越來越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想發展只有走出去,要想發展也只有不斷地學習,然而,每一次的進步都離不開自身的充分準備,只有自己充分的醞釀,自我的努力拔節才能得到更多雨露的支持,如果缺少了自我的成長,其它一切都是空話,而我們這次上課,正是由于缺少了必要的試講磨課,才讓我們自身的優勢沒有真正地發揮出來,才讓我們的課堂缺少了我們應有的本色,本色沒有了,何談發展。
最后,必須充分發揮團隊的協同作用,互相學習,共同發展。
世界因包容而精彩,更因為開放而充滿了活力,我們團隊中的每一位老師都是在一線執著踐行生本教育的智者,換一句話來說,每一位生本老師都可以稱得上生本課堂的專家里手,雖然我們欠缺的還很多很多,但分明我們已經初嘗到了生本帶給我們和學生的改變,對于每一位老師和學生來說,生本思想已經生根發芽,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在教學實踐中分享交流、思考探討、用團隊的力量擦亮更閃耀的光芒,互相學習、共同發展,而如何發展分明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條最重要的路,前面的路也許荊棘密布,但因為有了伙伴我們將無畏無懼。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1
成功之處:
倍,對于學生來說時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所以在教學時,教學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1、例題呈現,理解倍的意義。
2、在此基礎上,類題呈現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索新知。
3、歸納領悟,讓學生學以致用,靈活表達讓學生對倍有更深刻的理解。
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倍,對倍感到陌生,對倍的認識而言幾乎是一個0的開始。因此,我首先關注的是學生的數學現實,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開展教學。通過小兔子喜歡吃蘿卜引導出胡蘿卜和紅蘿卜兩個數量之間有比多少的關系,在學生挖掘兩者的數量關系后,直入主題,拋出紅蘿卜有幾個2根?讓學生說出圈一圈的方法,并讓學生上臺,動手實踐,通過圈一圈讓學生一眼就看出了3個2根,那么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生成資源,因勢利導,科學評價,適時點撥,明確一份是多少,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幾的幾倍,用圈一圈,說一說的方法鞏固倍的認識,從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數學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的學習得到有效發展。在操作中經歷對倍的認知過程,逐步積累加深對倍的表象建立。在類題呈現這一環節中,改變比較量的教學設計中,讓學生一直圍繞幾個幾,是幾倍,最后讓學去發現這一規律。接著到改變標準量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強調我們都是與2根胡蘿卜比較,請仔細觀察,現在把胡蘿卜變成了幾根?讓學生感知標準量已經開始變化,在老師質疑的時候,為什么一下是2倍,一下是3倍呢?學生很快就會領悟比較的標準變了,倍數也就發生了變化,我覺得這是處理得比較好的環節,在這節課中,動手擺一擺。有部分環節處理得不是 很好,例如:學生上臺展示都是增加小棒根數的,沒有減少小棒根數的,如果在教師下去指導的過程中有意識的找出有代表性的小組上臺發言,教師結合孩子的發言,順勢的讓學生感知可以連線增加小棒根數或者連續減小棒根數。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感知標準不變,比較量在變化,倍數也會發生變化。這是學生思維不斷爬坡的過程。
不足之處:
本節課中,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這非常不利于學生準確的數學思維的形成,日后補過也難以達到預先設定的目標。因此,在今后的數學教學中,我一定注意規范自己的數學語言。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2
這節課時本冊書的起始課重難點是:認識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正確的用尺子測量長度。
不足的地方:
1.在讓學生理解統一長度的必要性是,沒有讓學生先說出測量的物品而是老師先舉出了例子,之后又讓學生說,最后看書。應讓學生自己看書找出古時候測量用的庹,拃,腳印,這一塊弄反了。
2.在本節課最重點的地方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的時候沒有落實好啊,沒有讓學生感受1厘米,沒有給出1厘米有多長時,就讓學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長度,導致學生部知道怎么找,也不知道要找什么。聽完尉主任的評課后,覺得應讓孩子知道1厘米有多長后在讓學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先是有1厘米之后才有的直尺,要讓學生感受到直尺就是這樣的1厘米1厘米的連接起來的,之后要讓學生找自己的尺子上有多少個1厘米,進一步鞏固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在以后的教學中應一步一步的走把沒一步都落實。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3
本課的學習是學生通過生活實例,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的大數,感受學習大數的必要性,課前讓學生親自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數,并進行交流,使學生充分感受大數的意義。并通過數正方體等活動,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千”、“萬”,并了解單位之間的聯系。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是學生通過大量的感悟經驗形成表象,并進一步體會數的意義,建構了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系,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真正感受和體驗到數學的價值,體會到數學就在生活中,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感受數學帶給我們的魅力。
還需加強的方面:
1、生活中的大數普遍存在,學會認、讀、寫大數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技能,教學過程中應盡量讓學生說認數的過程。
2、在教學中,感受生活中的大數,若采用視頻引入,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數學興趣。
3、在學生評價的語言上,還需要平時多積累。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4
教學目標
1.在情境中體會“倍”的意義。能動手操作找出“倍”的數量關系。
2.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使學生掌握“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
理解“倍”的含義,知道“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教學難點
知道“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教學準備
課件、主題圖
教學板塊教與學預設
一、情景創設
談話引入,老師想帶大家去參加一個快樂的動物聚會,好不好?(板書課題,播放課件)
二、問題探究
師:同學們,參加聚會的都有哪些小動物呀?數數看,它們各有多少只?(學生說完,教師點擊課件,出示猴子,鴨子,松鼠,小雞的圖像,然后出示只數:3、6、2、8)
師:如果老師想用磁扣代替小猴和小鴨的只數,(邊說邊貼動物圖像)誰能告訴老師,我應該怎樣貼呢?
師:請同學們拿出你的圍棋子,也象老師這樣代替小猴和小鴨的只數擺在你的課桌上,能擺好嗎?
師:小朋友們仔細觀察一下,根據我們擺的情況,你能發現什么嗎?大家說的都很好,小鴨的只數是6,(板書6)小猴的只數是3(板書3),6里面有幾個3呀?6里面有2個3,(邊說邊圈)我們就說6是3的2倍,也就是說小鴨數是小猴的2倍。(邊說邊板書)
生:6是3的幾倍,我們可以用除法來算,6÷3=2(板“倍”不是單位名稱,所以2后面就不用寫“倍”字了。
師:如果又來了3只小鴨,(加3個磁扣,請小朋友也加3個圍棋子),誰知道現在誰是誰的幾倍?為什么?
學生嘗試練習,進行討論,再集體匯報,教師講解:
現在小鴨是9只,小猴是3只,(板書9),9里面有幾個3呢?9里面有3個3,我們就說9是3的3倍,也就是說小鴨數是小猴的3倍。(把2倍改成3倍)
師:如果要同學們像這樣也列個除法算式來求9是3的幾倍,誰會?(把6÷3=2改成9÷3=3)
三、體驗感悟
1.請同學們用剛剛學到的倍數知識想一想,根據這四種小動物的只數,除了小鴨數是小猴的2倍,還能找到其它的倍數問題嗎?
2.在小組內交流,可以擺一擺,算一算,然后在老師發給你們的答題紙上做好記錄。
3.匯報、交流:根據學生填的情況,請小組派代表上臺來做小老師。講解小鴨數是松鼠的3倍,6是2的3倍,6÷2=3小雞數是松鼠的4倍。8是2的4倍,8÷2=4
四、實踐應用
1.課件演示:其實今天來參加這個快樂的聚會的小動物還有很多呢,看看還來了誰吧!書上P47練習題。(小貓,小老鼠)
2.嘗試解決問題,把你的算式寫在自己的算草本上,行嗎?集體訂正,在電腦上操作。
3.還有很多的小動物呢!(出示蝴蝶,蜻蜓)
4.出示在這個聚會上,還有我們最熟悉的朋友呢?猜猜是誰吧!(出示淘氣,機靈狗比身高的圖)
師:知道他們在做什么嗎?他們碰到難題了,你們能幫助他們解決這個難題嗎?
打開書P47,小組討論一下,看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然后把書上的空填好。
5.找一找生活中有倍數問題嗎?
五、小結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呀?
六、布置作業
口算題卡做兩頁
板書設計
快樂的動物
倍的意義
小鴨是小猴的2倍,6÷3=2
小雞是松鼠的4倍,8÷2=4
教后隨記
這一個環節,遵循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的特點,通過動物王國歡聚,許多小動物都來到河邊玩耍為題,這時學生都樂于玩耍.在探究性學習里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讓學生感覺非常有趣,在一種興奮,積極的心態下學習數學,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欲望。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5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上冊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學習的。盡管學生已有這方面的經驗和基礎,但由于長度單位及其操作應用是多種知識的綜合,涉及數、數數、空間觀念的形成和實踐技能等,針對二年級的小朋友的認知能力來說,也可以說難點了。
知識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認識厘米,用厘米量”這一節課的目的在于通過觀察、測量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之后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引導學生用直尺測量較小物體的長度,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
一、從實際需要出發,讓學生產生學習長度單位的欲望
教學時,我創設了“我想給同學們配桌布”的情景,配桌布必須知道桌子的長和寬,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實際中測量長度的必要性,然后讓學生自己選擇實物作測量標準去量桌子的長,結果量得的數量不一樣,由此引起認知沖突,使學生體會到,要想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需要統一的長度單位。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從而產生學習長度單位的欲望。
二、向學生提供數學實踐活動的機會
這是一節實踐性很強的活動課,當學生有了學習的愿望后,設計了一系列活動。如:設計了觀察直尺,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讓他們通過觀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構造,既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又為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打下了基礎。認識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動:第一次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第二次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厘米,學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寬度、一節手指的長度、牙齒、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這是我課前沒有想到的,我想對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勢比劃出1厘米的長度。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厘米的長度觀念。然后應用厘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逐步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課堂上學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對準0刻度,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這種方法,也有的學生采取其它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數的方法,通過讓他們對比,明白前一種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斷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但也是可以的,我想體現方法多樣化,注重學生的自主性。
三、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后,我讓他們用直尺選擇身邊喜歡的事物進行測量,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并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他們開始量書本、練習本的長和寬;有的量鉛筆的長;有的量刀子等,達到了在玩中練,在練中玩的學習效果。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但無論怎樣精心設計的課,都會有問題的存在:
(1)學生觀察的能力較弱。
低年級學生觀察不全面,容易走偏。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多鍛煉學生,要正確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觀察問題,努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學生“估”的能力要加強。
估一估較短物體的長度時,比較接近實際長度,但估計較長的物體時,誤差太大。根本就不知道大致在哪個范圍。這應該和平時的生活實際有點關系,現在的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數學比較陌生,那又如何叫他估得準呢?所以數學一定要和生活緊緊聯系起來,要讓學生在數學中經常感受到生活的味道。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相關文章: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04-18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04-21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04-21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04-02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5篇)04-18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5篇04-18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19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5篇)04-21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通用15篇04-21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集錦15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