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精選7篇)
在現實社會中,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么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精選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1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常識性課文,如果用單一的抓重點句、重點詞談體會,再來指導學生感情朗讀的方式教學,容易引起學生語言感知上的疲勞,學生便會缺乏興趣,注意力分散。經過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換一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學生平日愛畫畫的特點,我決定對重點段采取以直觀形象的簡筆畫、動手演一演,讓每個孩子都參與進去,誰知我的這一想法竟然在課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證。由此,使我深深地領悟到簡筆畫、肢體語言的的妙用確實對理解語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簡筆畫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直觀形象的簡筆畫,可以將語言文字所敘述的事物,描繪成鮮活有趣、看的喜愛、感受真切的東西,使課堂氣氛一下子變得情趣萬千,充滿了勃勃生機。如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時,便發揮了學生的特長動手畫一畫,起初大部分學生都畫得不正確,沒有弄清爬山虎腳的位置,當我放足時間讓學生找到書本上有關的語句,朗讀反復琢磨,尋找自己畫上的不足。這一設計竟使學生情緒高漲的朗讀起來,他們緊鎖眉頭細細斟酌,不一會兒,一幅幅作品就在他們手中誕生了,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二、巧用肢體語言能幫助突破教學的難點。
俗話說得好:“人的肢體語言是最為豐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闭n文第四自然段,講述的是爬山虎怎樣爬墻的,如果單單的讓學生找到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來說一說是怎樣爬的,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這兒,我讓學生們都把兩只手伸出來,把自己的胳膊當作爬上虎的一根莖,手當作爬山虎的細絲,手指肚當作細絲的小圓點。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演練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墻的;接著指名讓學生到黑板上來演示,把黑板當作一面墻,先把手指肚觸著墻,胳膊彎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個身體就貼近黑板,就這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經過同學們的演示講解,學生由原來誤認為爬山虎像人一樣雙腳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漸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樣爬墻的。
由此可見,恰到好處的運用簡筆畫、肢體演示,能降低學生理解課文重點內容的難度,學生也比較喜歡這種形式,的確做到了在樂中學,學中得。
小學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2
《爬山虎的腳》一文是著名的作家葉圣陶的一篇名作。課前我設計了以讀代講,以說代講為主的教學方式,想達到的預期目標是:通過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基礎上,進而使學生對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腳的樣子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學生對媒體教學非常感興趣,學生能夠積極回答問題,教學任務基本能夠完成。
授課過程中,有這樣兩個地方讓我記憶猶新。
在課堂上,我充分運用媒體,讓學生觀察圖片,提出了課前設計的環節:學生充分的讀書,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完成問題,明確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長得什么樣子?從學生舉手的情況表明,學生大多數都沒有找到有關語句讀出來,這時課堂頓時陷入了僵局。該怎樣打破課堂上沉悶的氣氛呢?突然,我眼前一亮,我不是早已經準備好了爬山虎的實物標本嗎?我馬上轉變教學思路,給孩子們展示真正的爬山虎。當孩子們看到爬山虎時,就開始嘰嘰喳喳的說起來。孩子們此事課堂已經成了課堂的主人。不用我講,有的孩子就說:”老師,我看到了爬山虎的腳了,他就是幾根細絲!庇械暮⒆诱f:“老師,爬山虎的腳在莖和葉柄交叉的地方……”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讓課文內容由難到易,孩子立刻就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在進行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一環節時,我順勢而為,讓孩子先找到爬山虎爬墻的動作的詞語。讓后讓孩子動手感受動作:同桌兩個,一個用背當墻,另一個把兩只手想象成爬山虎的腳。然后用手在背上做觸、巴、拉、貼這些動作。當學生親自體驗了這樣一個過程后,再回到文本,孩子們就更能體會文本內容。就這樣,一堂課在孩子們的笑容中結束。
此時,我才意識到深入文本,高于學生不是說說那么簡單的?v觀整節課,雖然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但是也有許多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在一堂課中,我對課堂的自我把握能力不是很到位,課堂組織性語言,評價性語言過于欠缺,課堂口頭語過多,語速過快等一些問題,導致有些學生對提出的問題沒有多余的時間思考就被我一帶而過。
2、備課不要湊環節。環節設計的精巧的確會使課堂節奏緊湊,過渡自然,有助于學習,但是過于花哨、零碎的環節,或者為了某個新意的環節而生搬硬套,就是顧此失彼了。這樣一來課堂就顯得太急,頻繁更換方式方法,學生不扎實,老師還是過環節,走教案。所以才會造成一節課有蜻蜓點水的感覺。
3、我的孩子們讀書的時候仍然不夠大膽,沒有興趣,更談不上什么聲情并茂。多給孩子們朗讀的時間,讓孩子們能大聲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需要很長時間的訓練,絕對不能放松。
4、孩子們根本沒有合作意識,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多給孩子們創設協作學習條件和氛圍,讓孩子們具備協作意識,學會合作。讓學生動起來,參與教學,讓學生有體驗的權利,讓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中求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以上就是我對自己這節課的一點小的感悟,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一一去詮釋,去體會。我會繼續努力,爭取取得更大的進步。
小學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3
《爬山虎的腳》是葉圣陶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屬于小學語文教材中年級片段訓練選用的傳統教材。
“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是小學中年級過渡期讀寫訓練的關鍵項目!杜郎交⒌哪_》在教材中肩負著這一訓練項目的首要任務。教學中一定要憑借課文使學生明白,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很神奇這個意思是怎樣選擇材料、安排順序,又是怎樣把每一個材料寫清楚寫具體的。才能使學生既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又學到了作者的寫作方法,實現教學目標。
但是,課文中有關爬山虎的腳怎樣爬墻一段描寫,我在教學中感覺到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甚至產生誤解。
“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起初我在備課時也有些發蒙,僅僅看這些文字描述,實在想像不出爬山虎的腳究竟是怎樣爬墻的,因為爬山虎畢竟不是動物,而從“……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感覺它就像動物一樣邁著步子往上爬。總覺不妥。于是就仔細琢磨本段中的第二句:“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一“直”一“彎”一“拉”使我情不自禁地伸出了自己的手臂,附在墻上做試驗,這一試讓我恍然頓悟,隨著手指的變曲,胳膊便被自然帶動向上升。原來爬山虎的腳就是這樣帶動嫩莖爬墻的。我連續作了幾個“直──彎──拉”的動作,感覺這就是動物在爬墻。于是,我的大腦中出現了電影里的慢鏡頭。植物的生長本來就是緩慢的,非生物研究者的長期守候,平常人是難以發現它的生長動態的。爬山虎的爬行和動物的爬行原理是一樣的,差別只在于慢與快。琢磨來琢磨去,我就這樣理解了葉老的那一段文字。
課堂上,我估計這一段的理解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果不出所料,我引導學生在細讀這段文字之后,想像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墻的,學生們直搖頭。沒辦法,爬山虎是一種供觀賞的植物,西北農村是很少種植的,孩子們即便是有人見過,也是偶爾入城從機關大院看到那滿墻的葉子,并沒有注意到它的腳,所以缺少認知條件。于是我用手臂在黑板上做了演示,學生也模仿著做,一雙雙皺起的眉頭舒展了。顯然他們也頓悟了,領會了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直”一“彎”地將嫩莖“拉一把”的,我看見學生們的手在墻上、桌子上慢慢地連續“爬”著,神情興奮,顯然,學生的理解跟我一樣:爬山虎的腳爬墻時跟動物爬行時相似。
幸虧這是一堂公開課,全校老師都來聽。一下課,兩位同事就來提意見,說爬山虎的腳不是像動物一樣往上爬,而是爬一腳就牢牢地巴住墻,等長出新的腳然后再爬一下,每只腳只爬一下,便巴在墻上不動了。我很懊悔,責備自己沒有提前去請教自然老師,犯了知識性的錯誤。我再次琢磨那一段文字,覺得如果補上一句就清楚了:
“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就變成了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然后抽出新的莖,長出新的葉片新的腳。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
小學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4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閱讀本課的難點。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說得十分清楚,這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選編本課主要有兩個目的:
一是通過理解課文內容,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二是繼續練習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和抓住課文主要內容,并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因此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為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灌的形式。課前,我要求孩子們去找爬山虎,仔細觀察爬山虎爬在墻上的樣子。并叫學生采集爬山虎的標本。
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于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拿出爬山虎,與作者描寫的腳聯系起來比較,理解課文內容,我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后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臺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后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討論,結合自己觀察所得,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致。
學生帶著標本上課,也有不好的一面,有好些學生上課只顧玩自己手頭上的爬山虎,有的還仔細觀察實物的葉子,蔓的顏色樣子等,沒有注意聽同學們的交流,影響了收效,這說明我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不夠,有待提高。
小學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5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觀察描寫爬山虎的精讀課文,是著名的作家葉圣陶的一篇名作。文中用細致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墻的,這一課的教學給我留下了許多的思考空間,課后反思又給我許多的啟示:
一、盡量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他們的興趣,我以親切談話、課題質疑的形式激發他們探究渴望的欲望。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找句子,并和小伙伴進行交流,給他們充分讀、思考的時間,而后根據自己的理解把爬山虎的腳畫在圖上,這些地方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注重課堂教學形式的設計
課堂教學形式是連接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梁,對理論和實踐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特別注重課堂教學形式:運用不同的教學法。通過讀與畫,發現孩子們對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存在的問題,根據孩子的需求,抓住文本重點詞語,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這些方法都緊抓兒童年齡特點,通過激發求知欲,鋪路搭橋,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激發學生探究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
三、不足之處從這節課中可以看出,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文章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紹了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及什么樣子,但是,就是因為學生沒有讀懂第三自然段,因此,有不少學生不知道爬山虎的腳長在哪。另外,學生對植物的一些知識了解得少,什么是植物的莖?植物的葉柄長在什么位置?部分學生也不清楚。孩子弄不清爬山虎的“腳”與“細絲”的關系。如果細讀第三自然段就不難發現:爬山虎的腳就是在爬山虎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靶A片”只不過是爬山虎在生長過程中,當細絲觸著墻的時候,細絲頭上的變化。實踐證明,語言文字是閱讀教學的根基所在,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必不可少,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的!
小學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6
《爬山虎的腳》首先是介紹某種植物形狀特點的一篇說明性的文章。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要懂得爬山虎腳的特點,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細致有順序地去觀察某種事物。這個重難點要突破,讓學生充分了解,用講授法或其它教學方法來完成可能難度會很高,而且時間也會很長,我選定實物觀察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是有依據的:
。、從人的認識客觀規律來看,學生的認識總是遵循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具體到抽象認識這一規律。
。病膶W生心理發展的特點來看,小學生的思維發展處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的發展階段,而且我所要教的學生基本上是處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
3、從提高教學效果來看,運用直觀手段獲得的表象,使學生感到形象清晰、鮮明、生動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記憶、容易鞏固,容易引起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把實物爬山虎擺出來,實物一出現,學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是什么樣的東西,什么顏色。我再對著實物的腳、莖、葉、以及葉柄等部位進行簡單說明。讓學生來個賞試觀察,叫學生們先自己觀察爬山虎的各個部位是怎樣的,然后再打開課本看課文作者又是怎樣對爬山虎的各個部位進行觀察和表達的。這樣突破本課的重難點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突破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墻的難點時,也就是要讓學生知道“一腳一腳向上爬”的意思。結合課文和實物讓學生們繼續觀察思考,爬山虎到底用它身體中的哪個部位來往上爬的,它是怎么東西爬的。在這點我還加了這樣的一個環節: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爬山虎是用什么來爬墻,和怎么爬的。還讓學生們自己嘗試做了兩遍動作,接著又然后回顧課文的作者又是怎樣來介紹的,進一步來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同時又讓學生拿爬山虎和登山隊員來做比較,它們之間有什么共同和不同之處?從而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爬山虎是怎樣的一腳一腳往上爬的,也懂得了做事要“一步一個腳印,一腳就一點牢”的道理。通過做比較,我還讓學生找出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語句,進一步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通過實物、登山隊員的登山動作舉例、學生們的反復觀察、和對照課文比較,我再做適當的引導和講解。
這樣子可以輕松地把本篇課文的重難點解決了,并且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篇課文的背誦過關比較順利。
小學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7
《爬山虎的腳》一課教學重點是了解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教學難點是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如果,只是引導學生去讀書,劃出有關詞句進行理解,學生會感到枯燥,缺乏主動性。我就采用李青老師的教法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特點,然后請學生以畫的形式來匯報自己對爬山虎的的腳的了解,比一比誰畫得又快又對。學生一方面很喜歡畫畫,另一方面又爭強好勝,當然會激勵著他們積極主動地去讀書,去了解爬山虎的腳。有一部分學生急于求成,讀書不細心也沒關系,我又采取了評議畫好的畫的方法,來加以矯正。本來課前我覺得有個同學平時讀書不細心,這次一定畫不對,正好利用他來引導學生深入讀書改畫,并對那些讀書不深入的同學加以教育。沒想到,由于他課前已經找到爬山虎細細地觀察過了,所以到黑板上一畫完全正確,打了我一個措手不及。當時,我一緊張放過了這個很好的鼓勵機會。請學生評完他的畫,就到下面去找了幾個畫得不正確的,來引導學生讀書評議改畫,F在回想起來,當時應該請畫得對的那個同學指著自己的畫給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眼中的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并請他給大家講講自己為什么能畫對,然后大加贊賞,號召大家像他一樣善于觀察,深入讀書,這樣既是對他本人的激勵,又給學生樹立了榜樣,激勵學生在后面的學習中,更能深入的讀書。
在理解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時候,我則采取了讀書表演匯報的形式,先讓學生劃出文中表示動作的詞理解一下,并在下面試演一下,然后上來演給大家看,共同依據課本評議,改演。學生邊讀書邊演示,不知不覺就在實踐中突破了難點。
【小學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師教學反思(精選7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