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反思【推薦】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
負數的教學,它是小學階段新增的內容,它把小學階段數的教學從自然數、小數、分數范圍擴大到了有理數范圍。學習的面就廣了,學生考慮問題就要全面、周到。
由“看溫度計說氣溫”這一場景,從上海、南京、北京三大城市的氣溫由高漸低相繼展開,再引導學生認識到“零上4攝氏度”和“零下4攝氏度”的不同,由此提出問題“在數學上怎么表示呢?”,從而引出負數。這樣設計,使學生產生學習新數的需求,流暢自然,簡潔明快,教學的有效性更強。而例題二,由于前面在認識氣溫時有了一定基礎,所以本環節力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用正負數表示氣溫的知識,在突出“以海平面為界”后,就讓學生嘗試解決。學生在先前經驗的作用下,容易想到“高于海平面為正、低于海平面為負”的計數規則,這在例1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升華。
本節課,學生剛剛接觸負數,為了讓學生更真切的認識負數這里將溫度計、海拔高度圖同時出示,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零度、海平面是分界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弄清正數、負數與0三者間的關系。而且練習安排富有層次和變化,不但鞏固所學內容,更為下節課進一步體驗并嘗試在生活中應用負數和理解負數的意義作了較好的準備不足之處:對于刻度的教學,可能還不夠詳細,后者說還不到位,學生錯誤較多。針對這一現象,我覺得教師應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你能接受的,學生不一定能接受,還是要細致,到位。
在教學第一節課認識負數時,因為內容簡單易懂,學生學得比較輕松,愉快,很快知道正數和負數是表示兩個相反的量,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而第二課時比較大小時,是先以大樹為起點,一個人往東走,一個人往西走,如何在一條直線上表示出他們運動后的情況,引出數軸,使學生知道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循序就是從大到小的順序,所有的負數都在0的左邊,即負數都比0小,所有的正數都在0的右邊,即正數都比0大。對于正數的比較,因為是舊知識,所以不在話下。而對于負數的大小比較,能憑借著數軸進行比較,脫離數軸時,尤其是像—1/3與—1/4這樣的分數比較大小,很容易出錯。因此先讓學生憑借數軸來比較負數的大小,然后找出規律,總結出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可以先比較與其對應的兩個正數的大小,對應的正數大的那個負數反而小。
第三課時練習課,值得思考的是要不要進行拓展呢?如潛水艇甲所在高度為海拔為—50米,潛水艇乙所在的高度比甲高出20米,則潛水艇乙所在的高度是多少米?這要用到正負數的加減法。要不要進行教學呢?學生會接受嗎?我想了想,還是教一教吧?讓有能力的同學去掌握。沒能力的憑借數軸來掌握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2
臨近期末,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和能力,使學生學有方向,學有目標,特制定本復習計劃:
一、復習內容簡析
本冊教材共九個單元,分別是測量、萬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四邊形、有余數的除法、時分秒、多位數乘多位數、分數的初步認識及可能性和數學廣角。
二、復習目標:
1、在數與代數上:通過復習整理,使學生在“萬以內加、減法”、“有余數的除法”、“多位數乘一位數”、“分數的認識”等內容上,進一步掌握計算的方法,理解其意義,并能正確的進行計算和驗算,進一步滲透估算的意識,體驗估算的作用。
2、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通過對“四邊形”這一單元的復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周長的含義,并能熟練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在量的計量方面:通過對“時、分、秒”、“千米和噸”及“可能性”的復習,加深對一千米、一噸、一小時、一秒等體驗,能正確換算時間、長度、重量等單位。能采用連線、列舉等方法來計算簡單的排列和組合,并理解其意義。
5、統計知識方面,通過復習學生的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6、在各單元的復習中,讓學生體驗到各知識間的聯系,并進行復習方法的指導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提高自我復習的能力。
7、通過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生活中常用的數量關系的理解和應用,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復習重點:萬以內加減法、多位數乘一位數、解決問題及四邊形。
四、復習難點:長度單位、重量單位和時間概念的體驗與換算;四邊形中有關周長的一系列知識;解決問題。
五、復習策略及注意事項:
1、復習課的基本環節可以概括為三大步,即“復習整理→強化訓練→總結評析”。把分類復習與綜合復習相結合,在注意復習的全面性的同時,力求讓學生體驗各知識間的聯系。
2、在專項訓練時選題一定要精,能夠一題多變,這樣學生通過練習不斷地得到啟發,提高其解題能力。如四邊形這一單元的求周長及求拼組圖形的周長時,通過一題多變后,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揭示出此類題的解題規律,進而達到觸類旁通的作用。
3、個別輔導與集中講評相結合。重視對學困生的輔導,這部分學生要分層要求,充分利用學生同伴資源,在班級中開展“一幫一活動”, 同桌之間互相說解題方法,相互補充,共同提高。
4、進行習題練習時規范學生的書寫,培養學生認真仔細書寫、檢查的好習慣很重要。一張試卷中學生往往因計算失誤而丟分,所以在復習是我們更的要求學生做到四個認真:認真抄題、認真審題、認真列豎式、認真檢驗。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3
上完這節課,感觸很多,關于學生的、自身的和新課程標準的,好的或者不好的。簡單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這節課上,通過創設一個完整的情境——世博會之旅,用新鮮的話題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為學生的學習研究搭建良好的平臺。
之前有專家提到此類情景創設有欺騙學生之嫌的問題,在設計課時,我也考慮到了,但只是覺得這樣創設情境不太合適,并沒有找到問題的突破口,這樣的情境對于天真、愛幻想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勉強奏效,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的增加,會漸漸對此類假設性的情境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煩情緒。這一點也是有待于改進的地方。
二、重視基礎知識的形成和掌握,使教學目標落在實處。
一節課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是永恒的主題。在課改過程中,我們既要體現改革的基本思想,也要繼承過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學生達到基本教學目標。這節課中,展開部分主要采用算用結合,以用促算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如:首先電腦出示學生準備去世博會參觀的排隊的場景,給出每個班的人數,引出本節課內容,讓學生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
三、充分把握學生,提出多種預設。
“算法多樣化”是課改倡導的新理念之一,這里應該提倡算法多樣化這我知道,但是教材是否更強調把數字分開來計算,因為我在備課手冊上看到的都是拆數這種方法,而我在教學中遇到學生用筆算先算個位再算十位的形式來進行口算(而且絕大部分學生是這樣算的),這樣是否容易出錯,是否屬于口算,我有點不明白.不過我當時給予孩子的回答是可以的,找出適合自己的算法就無可厚非。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4
一個班上總有幾個讓老師特別操心的“孩子”,我的班上也是如此。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對于這種現象我沒有過多的在意,對于他們的嚴重違紀行為我也只是說幾句,總感覺自己沒有經驗,不知道如何處理恰當,現在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有時候把我氣急了也就是小小的懲罰他們幾下就算罷了,還怕處理重了影響學生情緒。對于非正式群體就更沒辦法了,感覺他們基本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無拘無束似乎已成為他們的一種習慣。而我只是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批評他們幾句,教育幾句,希望他們從此改正,但效果卻是因人而異,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一個詞語:因材施教。(反思:制定嚴格的課堂規章,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共同執行。可通過召開班會,對學生進行事件和情感教育,以增強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融洽關系。)
小學教學,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教學更多的是照顧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特點。一年級的孩子,具體的形象思維占據主體,因此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多準備實物,也就是教育學上所講的實物直觀和模像直觀。多用這些實物去刺激他們的大腦,擴展他們的思維,用具體的實物去幫助孩子們思維的延伸,這有助于他們抽象思維的開發與培養,為今后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俗話說,手腦并用,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們走向社會,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只有手上動的多,見的多,腦袋里才裝的多,到時可供提取的才會多。教學上的多動手做,多動腦思考,這才能更好的服務于孩子們的想象思維,為其創造插上翅膀。(反思:多收集教學掛圖,教學模具,多制作教具,有機會可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共同制作教學器具,讓學生更好的觀察、思考,更好的掌握知識。)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5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對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標準。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不斷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對教學進行反思,適應小學新課改的需要。因此,本文針對小學數學新課改的教學反思與總結展開論述,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課改;教學反思;總結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嚴格按照新課改的要求,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做好教學反思與總結,采用豐富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的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因此,本文就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對當前的小學教學教學進行反思,針對在新課改前提下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1小學數學課堂設計反思
在實際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傳統的課堂設計中,有的小學數學教師以大綱為綱,機械的把數學知識灌輸給學生,導致學生學習數學積極性不高。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大綱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好基本的教學設計,做好教學導入環節,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在教學目標設計上,要讓學生能夠從生活中發現問題,采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情感。在教學準備上,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器材,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針對同一個問題,采用不同的解決方法,重點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設計能夠為小學數學做好準備,能夠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教師要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優化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2小學數學教學過程反思
課堂教學使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平臺。課堂時間對小學生而言,是十分寶貴的,學生知識學習主要從課堂實現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解題技巧,明確解題思路。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教師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要幫助學生學會檢驗的方法,就是把得出的結果帶到題目去檢驗,也可以對解題步驟進行檢驗。在很多情況下,有的學生雖然學會解題了,但是往往只是記住了解題的步驟,但沒有真正理解問題的解題思路,沒有真正理解數學公式的來龍去脈,導致學生在遇到類似的問題以后,依然存在解題困難的情況。因此,在具體解題過程中,要多問幾個問什么,在解決過程中遇到什么問題和障礙,然后是怎么解決的。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他們創造思維。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中的講解,學生很難融會貫通,對知識只能是一知半解,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結合實際中的事例,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創造合理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進行觀察,不斷積累生活經驗。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不斷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課堂上預留一定的練習和思考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解決遇到的難點和難題,保證學生學到的知識能夠及時消化,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為學生以后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反思
在以往的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把教學內容局限于書本和教材上。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學內容枯燥,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新課改的目標,小學數學教學就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常識,切實學生提高數學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數學態度。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豐富數學課堂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擴大學生知識范圍,提升學生實際的數學能力。另外,作為數學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加強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實踐性,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比如在進行《商不變性質》教學過程中,在教學內容上,教師編排一些生動的小故事或者小游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4小學數學教學理念反思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學采用滿堂灌的方式,學生依依然是被動的接受,對知識沒有融匯貫通,學習效率不高,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占有大量的學生課堂時間,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信息反饋質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甚至會讓學生出現不同程度的抵觸情緒。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擯棄傳統的學科中心教學理念和模式,始終落實和貫徹新課改的要求,重視學生的身心發展,保證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知識,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科的理性認識,在提升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實際動手和刻苦鉆研的能力。同時教師要始終以促進小學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制定科學合理的學期教學目標,保證每個小學生在數學教學中獲益,積極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要避免采取強硬或者命令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學習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和引導學生掌握數學教學中的難點,做好寓教于樂,要根據不同學生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效果。
5小學數學教學評價反思
就目前而言,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評價體系中,很多教師依然把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優劣的重要標準,對學生評價不夠合理和完善,無法調動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興趣。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思維,做好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成為小學數學教學面臨的重要問題。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知識結構,關注學生情感與態度。為了提高評價的效果,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為教師做好教學反思和改進教學方式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教師要做好基礎知識和課堂作業的評價,采用定量和定性結合的方式,針對不同學生制定不同的等級,豐富評語方式,掌握好每一個學生進步的程度,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的指導、鼓勵,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科學的數學態度,為以后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秀芬.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智慧生成的案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2]郭煥然.新課改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J].赤子(上中旬),2015,05:283.
[3]王國利.對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幾點建議[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28:102-103.
[4]鄭官清.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反思[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16:90.
[5]喻俊云.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研究[J].學苑教育,2015,21:57.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6
在和學生共同探討認識了“什么是物體的周長后”,我出示了一個長方形,引導學生開始了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學生們開始探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也很投入。不一會兒,一雙雙小手接連不斷的舉起來了。我讓小組選代表匯報合作探究的成果:
“8+4+8+4=24(厘米)!”
“8+4+8+4=24(厘米)!”……
師:“誰有更好的方法?
師:“匯報的同學說說你們是怎樣計算的?”
“我測量了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后兩條長加兩條寬。就得到了它的周長。”幾乎每個同學都如是說。
那么能不能利用加法和乘法之間的聯系用其他算式來表示。有些同學反映很快。所以,長方形的周長可以用這樣一個公式表示:長方形的周長=長×2+寬×2。”
提問:誰知道一條長加一條寬的和就是什么?
逆向思維較好的同學或看看觀察說出是周長的一半。
老師在對照圖來解釋。同時告訴孩子長加寬就是一組鄰邊。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比較以上幾個算式,你認為哪個最簡單。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四條邊相加的和,但最后一種比較簡單。
反思:以往的教學,都是先告訴學生公式,再引導學生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現在提倡學生自主探討知識,如果硬讓他們死記公式是背離新課改要求的。也許讓學生先記公式再學計算周長,就學習成績而言可能會高點,可是長此以往,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他們的思維永遠被禁錮在老師的講解之下。對這些三年級小學生來說,難道學生自己得出的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不是更直觀、更明白的公式嗎?要讓學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牢固掌握,既然學生心里沒有公式,教師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數學知識強加于他們,只要他們的算法有道理,教師就要鼓勵,今天他們自己總結出最好記、最好用的計算方法,正方形周長公式就順其自然了。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7
一、體會與反思:
傳統幾何教學把知識的獲取和邏輯思維的發展作為主要目標,非常強調幾何的推理價值。《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全面體現幾何的價值,特別是幾何在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合情推理等方面“過程性”的教育價值。幾何教學,從20世紀60年代的教具演示,到80年代的學具操作;從形式推導到公式意義的理解;從關注學習結果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形成了一種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在實際教學中我嘗到了探索的喜悅,對幾何教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1、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培養空間觀念。
在教學《認識圖形》中,我本課打破常規,用“猜一猜”引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念和學習欲望,在操作活動中,初步體念了立體和平面的轉換。接著讓學生在學具中辨別,在生活實例中辨別。教師精心安排的回憶,觀察,操作,等多種途徑激發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空間觀念在大量直觀感知中逐步形成和發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創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能夠激發起學生創新的火花。這在活動四中體現得尤為充分。在這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只是活動的組織者。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生與生思維的碰撞,一個方法比一個方法更有新意,一個比一個結論更加精彩。試想,如果學生沒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創新的萌芽又怎能長大?
二、值得思考的問題:
1、如何把握小學數學(特別是低年級)的數學化程度問題。如本節課學生通過操作體念面在體上,在反饋時,學生的表述到何程度為好?是讓他停留在整體感悟不再深究?還是引領他往規范的定義上靠?如學生在找實例時說:門是長方形的。我們如何引導?
2、合作學習的組織策略問題。由于我們還是在大班額的條件下組織教學,如何組織有效的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目前還尚無良策。
3、讓學生在平等的對話過程中動態生成,學生需要時間獨立思考,需要時間合作交流,需要時間展示發現和體會,需要時間進行解釋說明……但時間不允許,只能在一些環節草草收場。怎么辦?如果就這樣浮于表面的話,如何去追求“思維的靈動”和“動態的生成”?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8
小數乘小數”是第一單元的一個教學重點,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都在于幫助學生發現和掌握因數中小數位數變化引起積中小數位數變化的規律,形成比較簡單的確定積的小數點位置的方法。仔細回想,小數乘小數這節課不知上過多少次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課后,我對這節課進行了認真的反思,認識到了這節課的優勢與不足之處。我有以下幾點啟發:
1、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學生是有思想的人,他們有著各種不同的生活經驗和思維方式,他們的思維方向、思維結果不一定會順應教師的教學預設。課堂教學我們追求預設生成,但是當非預設生成出現的時候,該怎么辦?為什么我們還是習慣于千方百計地把學生拉回到既定地教學思路上?在生成的課堂中,教師是否善于傾聽,是否善于發現學生言行中富有價值和意義的閃光點,是否能很快地對學生的觀點加以挖掘和提煉,是教師能否組織好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的重要條件。
因此,以“教是為了促進學”這樣的思想應該是落到實處的。作為教師應該多關注學生是怎樣學的,并思考相應的對策。更要有換位意識,以學生的眼光,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環節,盡可能讓所有的學生都得到表現和發展。
2、設計例題教學時片面追求創設生活情境,不能忽略了習題內容的實際價值。
新課程標準提倡數學生活化。對此的片面理解就是數學知識要和生活聯系。于是,摒棄了課本中的例題,以為創設了生活情境就是新理念。再加上設計時,只考慮到了:例題中的3.6×2.8和2.8×1.15要體現小數乘法的兩種情況,我在設計例題時以超市購物為例,剛開始在設計時有些數據太大了,沒考慮到實際作用,幸好后來得到了及時的改正。
這節課設計的意圖是力求讓學生通過“探索”,自主地發現規律。我們的學生已經習慣了回答“是不是?”“對不對?”之類對思維很低要求的問題,一旦遇到“說說你是怎么想的?”“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規律呢?”一類需要將他們的思維過程充分展示出來的問題,就顯得手足無措了。
我想我現在的立足點就是在日后的家常課中,一點一滴的拾起,新理念,新課堂,希望自己在不斷的反思中一路走好。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9
本學期,我擔任數學教學工作。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本班大部分學生都聰明靈活,想象力豐富,上課思維活躍、發言積極,學習成績比較理想。但也有少數幾個不足齡生和插班生基礎比較薄弱,作業臟亂,思考速度慢、書寫速度慢、對新知的理解也比較慢。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標的體要求,現將本人對這學期教學工作的一點思考總結如下:
一、夯實基礎,努力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讓學生不把全部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而留下許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他才能夠順利地學習。”這句話看似矛盾,其實蘊藏真理:一個學生如果大部分時間都被作業塞滿,就沒有了思考的時間,沒有了智力活動的時間,而缺少了智力生活,學生負擔過重、學業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過重的學業負擔是對孩子的智力和體力的摧殘。正因為如此“減負”的警鐘一直長鳴!但在小學低段教學中,計算、操作等基本技能對孩子的后期學習非常重要,如何讓孩子既能熟練掌握相關技能又不會負擔過重呢?本學期,我作了以下幾點嘗試:
第一、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每節新授課都做到“有備而來”,認真閱讀教材、教參,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編者意圖,每個知識點在全套教材的地位及其與前后相關知識聯系和銜接,做到高屋建瓴,胸中有溝壑。觀看優秀課例,積極征求同組老師意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起點,確定每節課的重難點,思考應該選擇什么樣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設計完備的教學預案。其次是努力增強教學技能,做到每堂課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加強師生交流,充分考慮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需求,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最后,每節新授課都當作公開課來上,事先準備好小黑板、作業紙等,注重營造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擴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爭取每節課都留有一定的時間供學生練習鞏固,驗證教學效果,發現問題當堂解決。
第二、及時鞏固與定期復習相結合。每節課新授知識都會在當時當天及時鞏固,第二天進行適當復習,一段時間后進行第二次復習,提高復習效率。本冊教材除了10個課時的小單元教學,其余全是數與代數的知識,其中計算是教學的重點,為了幫助孩子提高計算速度,每節課課前花1分鐘時間讓學生誦讀乘法口訣和20以內進位加與退位減口算題,通過一學期的堅持,效果顯著。
第三、作業布置與批改。本學期我準備了多套教輔資料,精選練習,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地布置作業,力求使每一次練習起到最大的效果。對學生的每一次作業都認真及時地批改,并做好錯題記錄和分析,針對不同的錯誤分別采取個別輔導和集體評講的方式及時補救,根據錯題記錄和分析,制定階段復習計劃和期末復習計劃,做到有的放矢。
二、關注全體,盡可能兼顧學優生的培優和學困生的輔導。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在我們這樣的大班教學中,最難兼顧的是學優生的培優和學困生的輔導。因此,我努力在課堂教學和課后輔導中關注他們的成長:
(一)在課堂教學中,注意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為學困生創造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為學優生提供思考空間;在課堂練習中,對學優生提出有挑戰性的要求的同時,加強個別輔導,不讓學困生掉隊。
(二)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利用博客平臺,創設空中課堂,鼓勵并指導學優生在課余自學奧數。同時加大對后進生的輔導,不僅是知識上補缺補差,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學習方法的指導。要提高學困生的成績,首先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意義;其次是要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讓他們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增強學習自信心,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有句話說的好:“教是為了不教。”不能讓補習伴隨孩子成長!
(三)加強家校聯系,搭建良好的溝通平臺,讓家長成為個性化教育的有力支持。
三、邊教邊研,取得較明顯的教學效果
(一)本學期,我們班每天的數學作業,中等學生一般能在10到15分鐘完成(期末復習時略有增加),基本都能輕松地獨立完成。在作業批改中,很少有集體性錯誤,每天的67份作業中,全對作業一般都在50份到60份之間。
(二)在課后輔導時發現,幾個學困生學習成績進步很大,如插班生z,進來時測試成績總在60分邊上,現在每次測試都在80分左右。他們的學習能力也在不斷增長,學習越來越輕松,上學期遇到他們學習上出現問題進行輔導時,總是費盡唇舌,啟而不發,本學期基本上都是一點就通,學困生輔導一般都在課間幾分鐘內完成,很少留到放學后。
(三)班上近一半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強,思維活躍,善于思考,學習成績優異,學習狀態穩定。
四、自我反思,努力實現專業成長。
(一)繼續堅持并優化本學期一些有成效的做法,爭取讓學生在課堂上解決所有的學習問題,課后只做適當的鞏固,控制好課后作業分量;
(二)加大家校之間的聯系,抽出更多的時間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爭取家長更多的支持,致力于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三)給自己設定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在新知學完后,間隔多長時間安排二次復習鞏固,以什么方式進行復習鞏固效果最好?針對不同的內容,努力尋求比較好的二次復習時間和復習方式。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0
一、發現生活素材,凸顯現實性
“空間與圖形”是數學課程內容的四個領域之一,是學生學習數學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低年級“空間與圖形”教學中,筆者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感知——表象——思維,把豐富的現實原型與數學知識有效結合來,豐富學生對空間及圖形的認識,發展、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及空間觀念。教學時,我聯系生活實際,用學生的眼光攝取生活中有趣的“空間與圖形”素材,充分利用有價值的生活素材來補充、重組教材內容,組織學習,從他們身邊熟悉的事例中提取數學素材,使他們感到親切、自然、有趣,進而引發學習欲望。在《軸對稱圖形》的教學時,我收集了許多漂亮圖片:小動物的、花卉的、生活中的物品、建筑物造型、數字卡片、幾何圖形、京劇臉譜等,在觀察這些圖形特點時,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接著通過“對折”的動手實驗,學生輕松地知道了什么是對稱、什么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在欣賞中感受圖形的對稱美,并且還能找出生活中的軸對稱物體、圖案等。再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我先請學生和三角板交朋友——握手,感知角是尖尖的,接著出示校園、教室、學生活動等情境圖,引導學生發現角,感知角就在我們身邊。之后我出示生活中常見的的物品,讓學生發現角,并讓他們舉例說一說日常生活見過的角,進一步加深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在教學時我把課本知識和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融為一體,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感受、體驗數學知識的價值,感知數學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邊。
二、靈活處理教材,增強趣味性
教材是范本,只有靈活地運用教材,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我讓“靜”的知識“動”起來,通過體驗活動、多媒體演示,創設動態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大膽想象,進而優化教學效果。在教學《平移、旋轉、對稱》時,我先讓學生通過自身體驗感知旋轉、平移,再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使他們進一步理解簡單圖形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位置。在教學《長、正方形周長》時,我先用動畫演示“小螞蟻爬樹葉一圈”手摸長、正方形活動學具一周,使學生知道了什么是封閉圖形,明確了周長概念,再讓學生觀察長、正方形物體,根據其特征,概括優化出計算長、正方形周長的方法。再如,在學習《長正方形的面積》時,我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
一是節約課堂有限教學時間,
二是直觀引導學生學會計算方法。運用多媒體教學使“空間與圖形”領域中抽象難懂的知識變得直觀而形象,既增強了數學課的趣味性,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自主合作探索,提高理解性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恰當運用合作交流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既可以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還可以提高他們的參與度,也可以給他們提供自主探索問題的平臺,提高學生對抽象數學知識的理解。我在教學二年級《觀察物體》這一節時,我從學生已掌握的基礎知識入手,從站在不同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不一樣引申到用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拼搭物體,通過學生的合作拼搭、觀察、換位觀察、交流反饋,使他們理解用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拼搭的物體站在不同位置觀察時,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如我在教學《擺正方形、長方形》時給每個學習小組提供許多小棒,要求學生合作選取合適的小棒拼出長、正方形,學生在交流、探討、操作過程中發現:只有長度相同的小棒能擺正方形,而長方形是相對的邊用的小棒長度相同,加深了對長、正方形特征的理解。再如在教學《認識圖形》中,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小組配合,共同想辦法找到物體的圖形,并把它“變”在紙上,每個學生都積極思考,想出了多個辦法而且他們在每一次的表達和傾聽中,逐步學會與他人進行合作交流。
四、觀察比較發現,引導概括性
引導學生在比較中學習,在學習中發現是幫助他們理解數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策略。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圖形的拼組》時,要求學生用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拼擺立體圖形展示總結時,學生從自己和他人的展示中概括出: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可以拼擺一個長方體、四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可以拼擺一個大正方體。再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用三角板判斷直角》時,學生判斷后,又發現了銳角和鈍角的判定方法。又如,在《學習長、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關系》時,先讓學生觀察圖形,再合作交流各個圖形的關系。采用這樣的方式開展教學,有助于學生直觀體會,能激發他們的思維,使學生感知學習數學的快樂,領悟數學的思考方法,感受數學推理的力量。我在低年級教學中采用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方法進行引導,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在生活中的運用,他們在學習中發展空間想象能力、逐步形成數學思維能力。
五、積極動手動腦,突出實用性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使他們體驗到所學知識的意義和價值。
例如,在學完“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后,可創設情境活動:學校現在想用48米長的欄桿在教學樓前設計花圃,請你幫忙,畫出設計草圖,并求出它的面積。幫助學校設計方案,學生都愿意,而且校園是學生所熟悉的環境,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很濃。有的設計成長方形,有的設計成正方形,有的設計成“日”字形……學生都很投入地畫圖、演算,調動創造性思維和已有知識經驗去尋找問題的最佳答案。然后教師請學生說出自己的設計理由,再安排小組互相評價,學生在自然而然中學會了知識,同時會深切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總之,生活是數學發展的源泉,我們廣大數學教師要善于去發現、捕捉、運用生活中的具體可感的事例,來啟發學生,感染學生,使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
本節課是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學期第四單元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理解約分和最簡分數的意義,掌握約分的方法,難點在于判斷約分后的分數是否是最簡分數,事實證明學生在實際運用時的確掌握不夠理想。
經過反思,《約分》這節課有幾個方面值得注意:
1.約分的概念是把一個分數化成和他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較小的分數,叫做約分。 從約分的概念看,約分的結果不一定是最簡分數,只是比分子和分母比原來分數的小就行了,這樣學生在做題時容易產生誤解,只要數約小了,約分就結束了,因此結果也不是最簡的。在此,我跟學生強調雖然約分的概念是沒要求要約到最簡,但是我們所有約分的題我們都要求要約到最簡,這樣統一要求,學生就清楚了。
2.學生知道老師要求約分的結果要最簡,但是結果不是最簡時有的學生判斷不出來,因此也出錯,如2/18,22/14等。還有的分數學生判斷不出是否是最簡分數,特別是分子或分母是一個較大的質數時,學生誤以為是最簡分數,如17/34,19/57等。我跟學生強調碰到分子或分母是質數時,就驗證分母或分子是不是這個質數的倍數,如果是那么這個分數就不是最簡,如果不是倍數關系,那這個分數就是最簡的。
同時還補充講解了一些約分的技巧,如:整十整百數先消零在化簡;分子分母都是偶數時先用2去除;倍數關系時用分子去除等等。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2
一學期即將過去,可以說緊張忙碌而收獲多多。總體看,全體數學教師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在繼續推進我校“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課程標準走進教師的心,進入課堂
我們怎樣教數學,《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無疑我們每位數學教師身置其中去迎接這種挑戰,是我們每位教師必須重新思考的問題。開學初組織攻關教師和教研組長參加處組織的新課程標準及新教材培訓學習,并參加處研究性學習培訓。在各年級組織認真學習的基礎上全體數學教師集中由黃麗娜陳艷紅兩位教師二次分學段培訓,鮮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標,有效的學習對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課程實施建議有更深的了解,本學期各年級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教育教學改革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二、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本學期我們每位數學教師都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組織了第六屆同組共研一課活動,在教研組長的帶領下,緊扣新課程標準,和我校“自主——創新”的教學模式。在有限的時間吃透教材,分工撰寫教案,以組討論定搞,每個人根據本班學生情況說課、主講、自評;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公開輪講,反復聽評,從研、講、聽、評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五年級教研組《循環小數》一課成功的展示,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領導和老師的肯定。實踐表明,這種分合協作的備課方式,既照顧到各班實際情況,又有利于教師之間的優勢互補,從而整體提高備課水平,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實施以后趁記憶猶新,回顧、反思寫下自己執教時的切身體會或疏漏,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是教師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訓的吸取,對今后改進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評是十分有用。近三年的改革收獲?多,課前準備不流于形式,變成一種實實在在的研究,教師的群體智慧得到充分發揮,課后的反思為以后的教學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與啟示,十一月中旬我們舉辦了為期一周第六屆 教學節,七位教師分別代表各組講了課,三節評為優質課,這次公開教學,呈現開放性,突破原有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把學生置于一種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態勢中。六年紀《圓的周長》的設計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機,學生通過量、饒、滾找出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系,用計數器把測量的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系算出,填寫報告單,觀察數據發現倍數關系,由“是——也是——還是——總是”最后概括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較強的數學思想方法得于滲透。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周長公式的形成、獲得、應用了然于心。提倡自主性“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這一觀念的確立,灌輸的市場就大大削弱。四年紀 《乘法的簡算》一組連乘計算題計算,學生發現了交換因數的位置,積不變的規律,然后觀察數字特征,變序、加括號達到簡算。設計無論是問題的提出,還是已有數據處理、數學結論的獲得等環節,都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過程性,注重學習結果,更注重學習過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五年紀《相遇應用題》以研究兩個物體的運動情況,老師導演,學生表演,設計了從“相距——縮短——交叉——相背”兩物體之間的距離變化情況,感受相向運動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路程逐漸縮短的規律。得出兩物體相向運動中的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數量關系。一段小小的表演,猶如吃了一盆八寶菜,各種營養成分都有了。使學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水乳交融,心度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滿足,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習成了他們的需求,學中有發現,學中有樂趣,學中有收獲,這說明:設計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是探究性學習的新的空間、載體和途徑。
常思考,常研究,常總結,以科研促課改,以創新求發展, 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運用為重點,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3
1、關注學生觀察、思維、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時,我讓學生在課前收集了一些不同材質、大小不同的長方體物件,以制作這些物體需要多少材料這個實際問題入手展開教學,然后讓學生思考,想辦法,動手剪,展開后求出展開圖的總面積即可,從而揭示表面積的概念。學生對學習材料本身是非常熟悉的,因而感到很有興趣,在課堂教學中保持著比較活躍的思維狀態。課堂教學目標的實施非常順利。課后,布置學生進行課外實踐作業,尋找生活中的不同材質、不同大小的長方體物件,分析制作這個物件需要材料的多少與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計算的聯系。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思維、實踐能力。
2、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展開教學。
在教學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時注意引導學生依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的特征展開教學。通過對長方體正方體教具的觀察、測量、計算來體驗探究表面積的整個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還結合學具,讓學生在長方體、正方體學具上標出長、寬、高,然后思考相對的面面積怎么求,從而讓學生逐步養成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
3、強化技能訓練,練好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功:
由于表面積教學已不再死定計算公式,這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所必須。因而在教學中,我關注了學生作圖能力的訓練,從開始的看圖說數據,到根據數據畫草圖,再由看數據想圖形,在這個訓練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同時讓學生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
為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活性,我設計了多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素材,如要制作一個電視機罩需要多少布、制作一個金魚缸需要多少玻璃、一個牛奶盒要包裝四周需要多大的包裝紙等等,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思考到底要求哪幾個面的面積總和,然后選擇有關數據進行計算,靈活解決實際問題,二不是死板的運用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1、學生生活經驗還有所欠缺:從一些作業中發現有的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有些同學很難與實際物件聯系起來。比如房屋的通風管,由于缺乏觀察生活的習慣,有的同學計算使用鐵皮時計算了6個面的面積。還有些同學缺乏空間想象力,還是分不清楚具體的面應該怎樣求才是它的面積。特別是一些拓展創新題,更是讓不少學生感到困難。學生缺乏耐心細致,做不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因而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失誤較多。
2、學生對詞語表述的理解能力比較弱:例如橫截面、占地面積、周圍所蘊涵的數學內涵還不夠理解,影響了解決問題的效果。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4
《通分》這一節安排在最小公倍數 的教學之后,是對分數的基本性質的應用。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和同分子分數的比較大小,緊接著出現了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要比較大小,學生有了先前約分時要利用分數基本性質的經驗,因此很塊想到了要把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數變相同。但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就是要引出通分的概念和怎樣找到公分母。學生很快想到了要將兩個分母相乘然后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將分數通成與原分數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較大的分數。當然,學生這樣想也是沒有錯的,這也是通分啊,同樣也可以比較出兩個分數的大小來。
然而,教材上是要利用最小公倍數去通分,也就是用兩個分數的最小公倍數做公分母,這樣通分的結果才是老師想要的!教學就是這么死板,當學生說要將兩個分數的分母相乘的結果做公分母的時候,我雖然沒有當即扼殺學生的想法,但是也提出了{“最好不用這種方法,我們數學上所說的通分就是要把兩個分數的分母通成以最小公倍數為公分母的分數!”老師多可惡,學生的方法為什么就不能用而一定要遵從教師的規定或者是課本的要求呢!其實回過頭來想想學生的思路,似乎更簡單,將兩個分數的分母直接相乘做公分母就可以了,省去了找最小公倍數的環節,還介紹了出錯的可能性呢!
一節課由于過多的強調了要以最小公倍數為公分母去通分,因此,后面習題環節的時間就顯得過于緊湊了些,學生對方法已經掌握了七八分,但是如果當堂課沒有得到有效的訓練的話,后面的作業中會出現岑出不窮的問題,這也是我最擔心的問題。教學就是這樣前怕狼后怕虎,也總是在畏畏縮縮中前行!時間總是最好的提升方法,可是畢竟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想在鞏固,只能是擠占其他學科的時間,這豈不是又無可避免的剝奪了學生的受某種學科教育的權利嗎!老師啊,啥時候才能讓你在自己的課堂充滿自信的完成教學而不隨意開展所謂的加強訓練呢!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5
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課題是倒數的認識,是一節新授課,倒數的認識是北師大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三單元,分數除法的第一節內容,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掌握以下兩個知識點①理解倒數的意義②會較熟練地求一個數(0除外)的倒數。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怎樣求一個數的倒數,倒數的認識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它是在分數乘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為后面學習除法作準備的,因為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是歸結為乘上這個分數的倒數,所以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將會直接影響分數除法的教學進度、在教學中,必須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以后學習分數除法掃清障礙,提高學習效率。
學情分析
學生能否熟練地求出一個數的倒數,將會直接影響分數除法的計算和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效率的提高。因此根據學生特點和大綱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和掌握求一個數(0除外)倒數的方法。只要學生掌握了方法,再加以適當的練習,求一個數(0除外)的倒數對學生來說已經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對于倒數的意義來說,表面上看起簡單,即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但學生在理解的時候往往把“互為”兩個字丟掉,例如5和 ,應該說成5和 互為倒數而部分同學會說成5是倒數, 也是倒數,要想使學生真正理解倒數的意義,必須抓住關鍵詞互為化抽象為形象,因此準確透徹地理解倒數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難點。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只有準確、理解了倒數的意義才能初步引導學生掌握求倒數的方法,學生才能逐步的會求一個數的倒數,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我確定了第一個目標,知識目標即: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一個數(0除外)倒數的方法。
2、能力目標
要使學生理解倒數的意義,發現求倒數的方法,學生就必須通過分析、比較抽象等思維過程。因此確定了第二個目標能力目標即:提高學生運用新知識解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及創造性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才會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因此制定第三個目標、情感目標即:選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發現倒數的特征,理解倒數的意義
難點: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理解“互為”
師:當碰到好朋友時,美國人會熱情的擁抱,我們中國人一般會怎樣做呢?
生:握手
師:現在誰愿意來前面和老師握握手,他就會成為老師最好的朋友。
師:握手是幾個人的事情呢?
生:兩個人。
師:通過今天的相處,我們都互相成了朋友。誰能告訴大家,你是怎樣理解“互相成了朋友”這句話的?
生:“互相成了朋友”就是說我們是老師的朋友,老師也是我們的朋友。
二、 觀察比較,抽象概念。
師: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分數的乘法,今天老師給出一些乘法算式,比一比誰能最先發現這組算式的秘密。
(拿出課堂作業本幫助你)
2/3×3/2 2×1/2
8/11×11/8 1/10×10
7/9×9/7 7×1/7
6/5×5/6 1/5× 5
(師巡視學生的情況,并對分數的格式加以指導)
學生思考后,匯報結果:
生1:兩個乘數的分子、分母位置顛倒
生2:每個算式乘積是1
師:現在老師有點疑問,2不是分數,它的分子和分母是什么呢?
生:2可以寫成2/1,分子分母顛倒后,2/1×1/2=1
三、 理解倒數的意義
師:觀察的真仔細,我們能不能給這樣的數取個名字呀?
生:倒數
師:對,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課題:倒數(板書)
師:再看這幾個算式,2×1/2=1,我們說:2是1/2的倒數,1/2是2的倒數
師:看這幾個算式,倒數是對幾個數來說的?
生:兩個數(師板書)
師:這兩個數的乘積有什么特點?
生:乘積是1(師板書)
師:再舉一個例子:2/3×3/2=1,我們說:2/3是3/2的倒數,3/2是2/3的倒數,2/3和3/2互為倒數(師板書:互為倒數)
師:怎么理解“互為”呢?
生:相互的意思
生:就是對兩個數而言的
師:“互為”是對兩個數而說的,不能孤立地說誰是倒數,應該說誰是誰的倒數。
師:你能說說黑板上其他例子誰和誰互為倒數嗎?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師:除了這幾個例子,能寫出其他乘積是1的算式嗎?
生:。。。。。。
師:大家表現真好,老師也來說一個,3/5是倒數,對嗎?
生:不對
師:你幫老師改正吧
生1:應該說3/5是5/3的倒數
生2:。。。。。。
四、 研究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師:我們已經了解了倒數,現在我們就幫這些數找一下他們的倒數朋友吧! (師讀生寫)
3/57/23 35 1 0
把他們的倒數朋友寫在作業本上。(師巡視,找兩名學生板演)
師:這么快,你們是怎樣找到這些數的倒數的?
生:分子分母交換位置(師板書找倒數的方法)
師:15是整數,怎么辦?
生:15=15/1,分子分母交換位置,就是1/15
師:1呢?
生:1=1/1,所以1的倒數還是1(師板書)
師:0有倒數嗎?(出現2種答案,小組討論,師巡視)
師:討論完了,那0到底有沒有倒數呢?
生:沒有
師:理由呢?
生:0不能做分母,0乘任何數都得0(師板書)
師:找一個數(0除外)的倒數的方法,就是分子和分母交換位置(板書)
五、 總結收獲、鞏固練習
師:大家會找倒數,現在請你做主考官,你說一個數,找一個同學說它的倒數
生:。。。。。。
師:大家掌握這么好,總結一下學的知識吧。
生:。。。。
師:想不想再挑戰一下
生:沒問題
師:好,那就帶著這份自信認真完成,做完小學數學課本第24頁“練一練”
六、 拓展、提高(由于練習時間長,這個環節課后做了補充)
師:老師這有2個疑問,能不能幫助老師呀?幫老師求他們的倒數,老師出示小數和帶分數
生:。。。。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推薦】】相關文章:
2.小學數學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