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反思1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和會讀、會寫幾時幾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知識性目標相對簡單,“秒”是較小的計量時間的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單位、質量單位那樣可以借助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小學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幾秒有多長。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1秒、幾秒的時間觀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用“經歷”、“體驗”、“探索”等過程性目標動詞刻畫出學生數學的活動水平。而體驗又是一種情感真正投入的學習活動,它需要學生身處學習環境中感受生活中的數學,使之成為學生的一種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認識1秒”時,我讓學生通過反復看秒針走動,聽、說秒針走動的聲音,說一說,演一演1秒鐘你會做些什么,體驗“秒”的實際意義。最后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脫離鐘面的輔助作用進行再體驗從而形成初步的1秒的觀念,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當提到“秒”時,在學生的頭腦中就不再是一個無意義的時間概念,而是和數數、拍手、眨眼、回頭。等現實情境聯系起來了,學生對“秒”的認識就有了一個鮮明具體的情境支持。
后面的環節中還有體驗五秒、二十秒。這節課中,始終貫穿的一根主線就是讓學生不斷地,有層次性地體驗,在體驗中,不知不覺他們對秒的認識已經達到一個高潮,也較好的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反思2
轉眼間已經教到“乘法口訣(一)”中的“回家路上”了。
在講這個內容的時候我專門編了一個童話故事引入課程,小動物們放學了,他們好高興啊……,學生在聽著故事的時候不自覺地被引入了“數”里,紛紛提出自己的數學問題和解題思路,整堂課都是圍繞著圖里的內容展開,雖然看起來學的東西很少,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了觀察與思考,并且能很正確的用自己的語言陳述自己的思路,我覺得這樣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組織語言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同時故事方式的課堂學生的學習興致非常濃。
學生不一定能直接提取有價值的數學信息,對于學生的匯報,教師適當給予肯定的同時,要著重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如何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情境、提取信息,是本環節的關鍵。由此讓學生根據乘法的意義提出數學問題,運用乘法的知識,解決數學問題。讓學生從觀察中感悟到。
一向喜歡數學的笑笑,她看得很仔細,她看到了魚,還發現河里有四群魚,每群都有三條,于是她在想:河里一共有多少條魚?這樣,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全圖,并提出數學問題。
單一的數學計算和練習不僅使學生感覺枯燥,而且不利于長期記憶。創設豐富有趣的活動情境,能化枯燥為生動,有利于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使學生在比賽、游戲、模擬生活情境等活動中,自覺主動地運用、鞏固數學知識、提高效率。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反思3
一、創設故事情境,鼓勵大膽猜測。
牛頓說:“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會有偉大的發現。”猜想是一個多向思維的心理過程,是培養創新萌芽的好辦法。由此,在課伊始,利用喜聞樂見的《西游記》中的人物,創設故事情境,引導學生猜測揣摩“孫悟空會對沙和尚說些什么”,學生的思維被激發,在教師的誘導下,學生自覺主動地聯系舊知,運用多種方法來進行驗證猜測。這樣,學生從中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學會獲取新知的方式和途徑,以及如何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體驗到創新、成功所帶來的快樂。
二、通過觀察比較,激勵自主探索。
波利指出:“學習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和聯系。”探索是學習數學的生命線。縱觀本課,猜想的提出,驗證方法的得出,都是在學生個體的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結果;教師所起的作用只是相機誘導。如:在驗證猜測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驗證方法,并通過量一量、折一折、疊一疊等多種方法證明自己所猜測的“一樣長”是可靠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親歷觀察、思考、操作、討論、分析、推理等活動,從而推出“小數的性質”。這樣,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但經歷了找規律、驗證規律、應用規律的知識過程,而且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反思4
本節課主要教學加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課初我首先出示電話機、電飯煲、自行車、電風扇等日常生活用品的直觀圖及其價格,并由此提出“買一部電話機和一個電飯煲大約需要幾百元”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加法的估算。由于圖中每件物品的價格都接近整百元,因而學生根據所求問題不難想到:可以先把電話機和電飯煲的價格分別看作與其接近的整百元,再口算出結果。
學生在小組內嘗試進行估算后,我利用卡通掛圖進行交流,呈現了表達估算過程和結果的一般形式,使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估算的思考過程,并學會正確地表達結果。
隨后的“試一試”主要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例題所學習的估算方法。教學中我先利用例題中的已知信息提出新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用估算的方法加以解決;再鼓勵學生利用例題中的已知信息“任意選購兩件商品,并估算大約需要幾百元”。體現了由扶到放的設計意圖,有利于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估算活動。在練習中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能夠正確的表達中估算過程。
隨堂練習主要幫助學生鞏固加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如第1題把一個數看作與其接近的整百數的專項練習,有利于幫助學生突破加法估算的難點,為正確進行加法估算打好基礎。第2題是用加法估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有利于學生進一步體會加法估算的現實意義,增強根據問題特點合理選擇估算的意識。
在教學中,發現仍有部分學生不會正確進行估算,課后將繼續輔導學困生,跟蹤指導。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反思5
本節課目標主要是:
1、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逐步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2、引導學生學習由舊知兩位數加兩位數筆算方法,向新知兩位數減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進行知識遷移,進而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該課按照自己的設計比較圓滿的完成了。
數學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如:嚴謹的思維習慣、扎實的解題作業習慣等。這是我以前沒有意識到的。在學習完筆算減法的方法后,我讓學生比較了兩位數加兩位數與兩位數減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的相同點,卻沒有比較不同點,這不能說不是個遺憾,因為有的孩子是容易不看加減號的,一個數位上加,另一個數位上減。
在本節課中我采取了一次學生合作學習,但放在練習環節,如果放到學習例題時,效果應該更好。課中小結時不要過于放開,應對從哪一位算起給與一個規范的說法:筆算時從個位算起!
我對主體部分的鉆研比較注重,對練習的處理相對毛躁,基本上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做,然后及時面批,缺乏對習題的對比引導。如98-80=和98-8=,如果不拎出來讓孩子們比一比,這個習題資源就浪費掉了。對練習形式的處理也不夠靈活,只是直接用了書上的練習,在該課快結束時插入一些變化題型,可以一掃孩子們的疲倦,再次刺激學生的興奮點。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反思6
“撥一撥”是“生活中的大數”這單元的第二課時。教學時,我首先從數位入手,讓學生通過在計數器上動手撥珠的實踐活動,知道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十位滿十向百位進一,百位滿十向千位進一,并懂得讀、寫萬以內的數。其次,我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要使學生明確這節課的重點,就要求教師有效的引導,如做第二道題時,我讓學生與第一道題比較:兩道題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在我有目的地指導下,學生知道第1題是一個一個地數,第2題是一百一百地數。在總結讀數和寫數時應注意什么,他們通過前面的撥珠活動,總結出讀數時應注意末尾有幾個零都不讀,中間有一個或兩個零只讀一個零,讀數時從高位讀起;寫數時,哪位上一個也沒有,就在哪一位上寫零,寫數時要從高位寫起。
本課是北師大版第四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時的“撥一撥”。是在學生掌握了“100以內數的認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把認數的范圍從百以內擴展到萬以內,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數的認識。之前學生已經能熟練準確地認、讀、寫百以內的數。經課前了解,得知了學生在平時也積累了生活實際中有關大數的例子,有小部分學生甚至都已經知道了關于"千"和"萬"的記數單位,有的還會讀萬以內的大數,但尚未形成系統的認識,通過本節課學習來幫助學生進行總結和歸納,逐漸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反思7
三角形是生產、生活中最常見,應用最廣泛的圖形之一。它又是最常見的多邊形。我們對其他圖形的研究通常都是轉化為三角形問題,利用三角形的性質去研究。因此三角形這一章是平面幾何學中最重要的基礎知識,又由于幾何通常運用邏輯推理方法研究問題,本章教學同進擔負著培養學生邏輯推理的任務,是學生學習推理的階段,也是幾何入門的階段,學生在小學時雖已接觸過一些圖形知識,但主要以幾何量的計算為主,很少討論圖形的性質,因此,初二數學教學中歷年來都存在一個幾何“入門”難的問題,由此可見老師教好這一章,學生學好這一章是非常重要的。
數學教學內容是數學基礎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有機結合。在數學課上,學生往往只注意了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連結這些知識的觀點及由此產生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在學到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學到數學思想方法,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都可以隨時隨地用它們去解決問題,在培養智力的同時也培養了能力,更有利于素質教育的開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它包括培養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綜合概括抽象出概念、性質的能力,對知識進行分類,系統化的能力;也包括運用運動變化的觀點,矛盾轉化的思想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反思8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起始階段的數學學習如果離開了學習的生活,更是寸步難行。剛入學兒童的生活是彩色的,游戲、童話、動物、故事……不一定是他們生活的`全部,也至少占有很大的比例。在認數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數學素材,努力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并向學生展示數概念的現實來源和實際應用,創設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的教學情境,以幫助學生把握數概念的實質,真正理解數的意義,建立良好的數感例如,教學“數一數”時,我就引導學生觀察書上的主題圖,歡快、溫馨、富有童趣的畫面帶給學生對幼兒生活的美好回憶,更是對多彩的小學生活的熱烈向往。由于學生一般都有幼兒園里的學習基礎,他們會興致盎然地去數:1個滑梯、2個秋千、3個木馬、4架飛機……無一不是他們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數學就是這樣的無處不在;數完了,學生之間就要互相說一說圖上有些什么,于是,數成為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因為如果沒有數,想說清圖中有些什么幾乎是不可能的。
再如,教學“10的認識”時,同樣引導學生觀察少數民族小朋友跳舞的主題,數一數,發現有10位小朋友,從而引出“10”這個數。還有像“0的認識”,不僅借助小白兔拔蘿卜的情境使學生體會到“0表示沒有”,借助米尺體會0還可以表示“從這里開始”,等等。對一年級的孩子學習數學幫助很大,學生很容易接受,避免了孩子因為陌生而產生的恐懼感。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反思9
一、數形結合減緩難度
《因數和倍數》這一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在導入中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并用不同的乘法算式來表示自己腦中所想,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難度,效果較好。
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放手讓每個同學找出36的所有因數,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怎樣才能找全36的所有因數呢?”這個問題,去尋找36的所有因數。由于個人經驗和思維的差異性,出現了不同的答案,但這些不同的答案卻成為探索新知的資源,在比較不同的答案中歸納出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思考方法。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間,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導,避免了學生的盲目猜測。通過展示、比較不同的答案,發現了按順序一對一對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三、在游戲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在最后的環節中我設計了“找朋友”的游戲,層次是先找因數朋友,再找倍數朋友,最后為兩個數找到共同的朋友。
這堂課我還存在許多不足,我的教學理念很清楚,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是合作者。但在教學過程中許多地方還是不由自主的說得過多,給學生的自主探索空間太少。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反思10
這是一節與生活(體育)密切相關的實用性強的數學實踐活動課。在本課的教學處理上,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用簡單情境降低學習難度。
針對數學課堂抽象問題與實際問題之間存在的差異,在課本上也沒有直接就研究實際比賽中的起跑線的問題,而是采用的一個比較簡單的生活情景進行學習。針對起跑線的不同正是由于比賽中的彎道的不同所造成的,所以采用的這樣的一個僅僅只是簡單兩個人跑半圓開始,來簡化問題的難度。
2、將解決問題的策略有效地用于課堂教學。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將解決問題的步驟和策略貫穿始終,既注重了數學知識的教學,又注重了數學學習方法的教學。學生不但豐富了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學到了解決數學問題的基本步驟和策略。
3、層層深入的教學設計。
我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層層深入,循序漸進。而在第三部分的最后卻給了學生們緊張情緒的一個釋放機會,在研究完400米跑道的起跑線問題后,教師提出了200米跑道的起跑線如何確定的問題,學生在初接到這道題時都感嘆于簡單,其實在真正完成時才發現,無論是什么樣的跑道,都首先要分析具體跑道的形狀,有幾個彎道,再來解決起跑線的問題。學生們從這道題中更深一步地感受到起跑線的確定一定要結合具體的跑道形狀才能來確定。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反思11
一、立足現實,活躍思維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新課標的這一理念強調了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教學中,引入軸對稱圖形,我注意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軸對稱圖形的蹤影,讓他們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從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二、體現學科綜合的思想,感受數學之美
這節雖然是數學課,但是它所涉及的領域遠遠超出了數學學科的范圍,與美術、美學都有交叉。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數學知識——軸對稱圖形,但同時也感受到了對稱美,數學與美學,雖然一個屬于自然科學,一個屬于社會科學,二者似乎無多大聯系,然而,數學中卻處處存在著美。數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對稱的美……本課正是從數學角度指導學生認識這類圖形,了解其特點,并會畫對稱軸,但無論是起始部分的導入,還是研究學習部分,乃至精心設計的美化教室……無處不在滲透一個字---美!
三、生活是數學的最高境界
對稱圖形是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但是學生并不知道這些圖形是因為對稱而美,從生活中采擷對稱的圖、物,體現數學來源生活。讓學生裝扮教室,不僅提高學生制作對稱圖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應用美、創造美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反思12
《最小公倍數》這節課,如何讓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較高,知識的掌握也較為自然而扎實,學生的思維也在呈螺旋式上升趨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使學生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去。
“公倍數”、“最小公倍數”單從純數學的角度去讓學生領會,顯然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我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使這些枯燥的知識變成鮮活、靈動數學,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學到了知識,又體念到了學數學的快樂。
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學中,我們不要教給學生現成的數學,而是要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探索研究數學。在研究最小公倍數的意義時,設計了例舉法找最小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猜想、分解質因數比較,一系列開放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有足夠的思維活動空間來解決問題,自主地進行探究性活動,使學生體念到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三、挖掘不足。有待改進
1、課初的情境創設雖考慮到與例題之間的聯系,但過渡得不夠好。
2、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不止是一時之效,如何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進行預案的設計,課堂中順學而導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反思13
本節課是教學“除數是一位數除法”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表內乘法和相應的除法、掌握了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僅在生活中應用廣泛,更是下節課“除法估算”和后面“筆算除法”教學的基礎,因此這一內容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重要。
本節課教學內容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掌握一位數除整十數和整百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由于學生前面已經有一位數乘整十數與整百數口算的基礎,多數學生應用知識的正遷移已經知道了口算除法的方法,因此本節課我主要是采取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把課堂還給學生。
從學生匯報的結果看,多數學生都是應用的“添0法”,還有少數學生則應用的“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從課堂效果看,學生都是從簡單的算法上想方法計算,沒有想到利用除法的意義來理解算理。因此在教學中我則增加了利用教具進行展示,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
由于本節課教學內容較簡單,在后面的練習設計中,我則采取了不同形式的連續,如:記時比賽、奪紅旗、……,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達到了鞏固練習的訓練要求。
總之,從《課堂作業》的反饋情況看,學生口算正確率在98%以上,只有少數個別學生存在錯誤。在后面的教學中,我更關注的是在保證口算正確率的基礎上提高速度,即口算練習常抓不懈。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反思14
本節課是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學期第四單元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理解約分和最簡分數的意義,掌握約分的方法,難點在于判斷約分后的分數是否是最簡分數,事實證明學生在實際運用時的確掌握不夠理想。
經過反思,《約分》這節課有幾個方面值得注意:
1、約分的概念是把一個分數化成和他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較小的分數,叫做約分。從約分的概念看,約分的結果不一定是最簡分數,只是比分子和分母比原來分數的小就行了,這樣學生在做題時容易產生誤解,只要數約小了,約分就結束了,因此結果也不是最簡的。在此,我跟學生強調雖然約分的概念是沒要求要約到最簡,但是我們所有約分的題我們都要求要約到最簡,這樣統一要求,學生就清楚了。
2、學生知道老師要求約分的結果要最簡,但是結果不是最簡時有的學生判斷不出來,因此也出錯,如2/18,22/14等。還有的分數學生判斷不出是否是最簡分數,特別是分子或分母是一個較大的質數時,學生誤以為是最簡分數,如17/34,19/57等。我跟學生強調碰到分子或分母是質數時,就驗證分母或分子是不是這個質數的倍數,如果是那么這個分數就不是最簡,如果不是倍數關系,那這個分數就是最簡的。
同時還補充講解了一些約分的技巧,如:整十整百數先消零在化簡;分子分母都是偶數時先用2去除;倍數關系時用分子去除等等。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反思15
<<比一比>>是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比一比”是非常重要的數學思想。我們不僅教給孩子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方法、思想。本節課我認認真真的設計教案,仔仔細細制作教具。
本節課教學比較物體的多少、長短、高矮、輕重,讓學生初步感受比較的數學方法。
課堂上利用了實物投影,呈現果樹、小兔子、木頭、石凳,以及小兔子搬磚、鉛筆、學生等景物和場面,師范性地提出了比較誰比誰多、哪個人高、哪個長等問題,讓學生在圖中找一找、比一比。
“想想做做”安排了兩種形式的活動。一種是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了實踐活動,讓同桌兩個學生比較自己的鉛筆,哪枝長哪枝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
力;找幾個同學從高到矮排排隊。另一種是觀察花蜜那,作出判斷,畫面中有些物體的長短、輕重關系不是十分明顯,需要經過簡單的推理才能做出判斷。同時在課堂上教學活動要師生互動,人人參與,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進行。要體現學生的學習不為一時學會,而為一輩子會學;教師的教學不是教會少數,而是帶動全體。
這節課學生們發言都很積極,由于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學生比較熟悉,課堂上基本都能夠掌握比較的方法,有個別學生有困難的,我下課對其進行了單獨的輔導,在輔導后,發現他們也能夠掌握方法了。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5篇)】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07-09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范文12-02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范文12-03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07-10
最新小學教育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07-09
小學數學《分類》教學反思范文05-06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通用15篇)10-04
小學數學《數學廣角推理》教學反思范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