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教學反思(精選10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新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新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教學反思 篇1
《認識鐘表》是新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學會認整時和半時。
課前,我安排孩子們準備了“鐘點學習器”。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孩子們猜謎語:一匹馬兒三條腿,日夜奔跑不怕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時間一定要珍惜。(謎底:鐘表)然后出示了鐘表店里的各種樣式的鐘表,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接著,我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鐘面,認識時針、分針,并加以區分,讓孩子們指出自己“鐘點學習器”上的時針、分針。緊接著,通過了解“小明的一天”去重點認識“整時”、“半時”。在認識整時時,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的:
1、出示“小明的一天”活動中與整時相關的主題圖,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試認鐘表,用一句話完整地描述畫面內容。
2、集中展示“整時”的4個鐘面,讓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它們的分針都指向“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
3、讓孩子們在“鐘點學習器”上撥一撥整時時刻。隨后的半時教學和整時教學步驟基本相同。在認識了整時、半時之后,我又出示了電子表計時,讓孩子們了解電子表計時方法,學會正確用電子表計時方法表示整時、半時。最后,我安排了一組“認一認”的練習,要求學生會認,并能用電子表計時方法計時。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孩子們的已有的生活經驗,自然遷移新知。注重孩子們的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我說你撥”,“我撥你認”,“師撥生認”,“生生互撥互認”等多種形式,讓孩子們積極參與到活動之中來。在孩子們認時刻的時候,還讓他們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認的,要求學生完整表述,體現思維的層次性。
整節課下來,大部分孩子都會認、撥整時時刻了。但一部分孩子認“半時”時還有問題,比如:5時半,有的孩子容易認成6時半。仔細思考后,我發現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孩子對于鐘表上時針和分針的運動軌跡不清楚,不能準確判斷是過了幾時,沒到幾時,所以才會出現上述問題。明白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我迅速針對“半時”學習設計了以下教學活動:
1、進一步認識鐘面。
2、出示活動鐘表(時針、分針可以轉動的),讓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的運動軌跡,即:1→2→3→4→……→12→1→2→……經過這樣的觀察,我發現孩子們在認半時時有了很大的進步。
3、認、撥幾個特殊易混的時刻,如:12時、12時半、6時、6時半,讓學生進一步區分整時和半時的不同。
4、讓學生回家試著在真實的小鬧鐘上撥整時和半時,進一步感受時針、分針的運動軌跡,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課后,我還有這樣的一個思考:如果課堂上的學具不用“鐘點學習器“,而改用真正的鐘表(小鬧鐘),效果會怎樣?當孩子們在小鬧鐘上撥一撥時,是不是就自然地觀察到了時針、分針的運動軌跡,更利于半時的認識?但同時我又有以下困惑:
1、真實的鐘,時針、分針運動時有滴答滴答的聲音,是否會轉移孩子們的注意力?
2、孩子們本來動手能力就差,在鐘上撥整時、半時是否更難?
新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教學反思 篇2
《認識鐘表》是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是一年級教學中的一個難點,雖然有部分小朋友能說出整時,但由于孩子平時對時間的關注很少,也沒有什么時間概念。就好比在上課前,我問孩子:你知道現在大概是什么時間嗎?很多學生心里其實是沒底氣的,有說10點,有說1點,可見學生的時間觀念還是比較薄弱的。所以大部分一年級學生對鐘表的了解還是很少的。本節課要求學生認識整時,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后“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按照“認識鐘面結構——整時的讀寫法——時間觀念建立”的順序,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
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借助學生好奇的心理以猜謎語吸引學生,導入新課,接著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鐘表,既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又拉近了數學課堂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自主發現、突出主體
在新課部分,我以漸進式的教學方式來指導學生發現鐘面的三個特點:
1、鐘面上有12個數字,還觀察了這12個數字的位置特點;
2、有兩條不同的針(強調又長又細的是分針,又短又粗的是時針,特別指出我們現在只學習時針和分針,不涉及秒針。;
3、有12個大格子。這樣,學生基本了解鐘表的外部結構。接著進一步讓學生討論交流三個鐘面的的共同特點,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后達成共識:這三個鐘面的分針都指著12,當分針指著12時,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然后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比一比、撥一撥、寫一寫等多種形式進行整時的教學。在這過程中,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整個教學是一個愉快的過程,學生在我的帶領下積極主動地學習。
三、關注學生的情感和態度
學生對于“早睡早起”、“看電視”、“睡懶覺”等情節都有切身體會,通過“你想對小明說什么?”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對小明一天的時間安排進行認識與評價,既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把對珍惜時間和養成良好作息習慣的`教育融入學習活動之中,關注了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不足與提高
整堂課下來感覺練習的形式過于單一,一直采取了一種教師出示時間學生讀、寫的形式,試著變換一種角度——教師讀時刻,學生撥時刻的形式。我想更能使學生記憶深刻,同時也可以避免學生會看不會撥的情況出現,更能有效的增強教學效率。另外我覺得還可以增加一定的互動環節,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更能活躍氣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語言也是一種吸引他們的地方,在這一點上我還是不能做到很好的把握。希望通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鍛煉,努力使自己更好地成長起來。
新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教學反思 篇3
《認識鐘表》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學會認識整時,并能夠正確的寫出整時。最初,在我的教學構思里,我將“整時”、“幾時剛過”和“快幾時”放在這一堂課中。可是第一次的試講后,聽課教師指出:這堂課資料太多,學生難以全部理解。于是,我決定這節課的重點放在“整時”上頭。除此之外,聽課教師還提出了我課堂上需要改善的地方,如:對教材的理解不夠透徹、不到位;板書不夠規范;缺乏有效評價等等。所以,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重新鉆研了教材,并調整了教學設計。
一、情景導入
為了能夠讓學生快速進入課堂,集中注意力,我采用了讓學生觀察主題圖的方式來導入,并讓學生回答“你發現了什么?”,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本事,引出“鐘表”,之后,我讓學生說說:鐘表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使學生意識到鐘表的重要性,并順勢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
二、動手操作,建構新知
首先,認識鐘面。經過直觀教學,讓學生觀察、比較,引導學生在直觀教學中認識并區分時針和分針。在這部分的教學中,學生表現十分好,能夠仔細觀察,并準確的找出了時針和分針的特點。
之后,就到了本課的重難點:認識整時。我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探究的基礎上,了解整時,并教會學生如何認識整時。在學習了如何認識整時后,我經過“撥鐘表”這一游戲方式,再次鞏固了“認識整時”這一新知,并從中調動了學生的進取性。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我發現自己的課堂教學組織本事有所欠缺,對學生的語言引導還不夠不能吸引所有學生的注意力。另外,由于在這一部分,沒有重點強調“幾點”,在數學中應當說成“幾時”,導致在之后的練習中,仍有學生犯了這種類型的錯誤。
然后,在學生認識整時的基礎上,我向學生介紹整時的兩種表示方法,并特別強調了運用數字表示法表示整時時應當注意的地方。到了那里,這節課的知識點已經全部講完了。
三、鞏固練習
最終,就是課堂練習了。在練習的過程中,學生對“早上、上午、中午、午時”的概念不是很明確,但總體上,對于本節課的知識點,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表現得還不錯。另外,經過課堂練習,我還發現自己對學生的評價形式單一,不夠多樣化。
這次的公開課,讓我發現了自己在教學中的許多不足之處。但我相信:如果我認真對待這些不足之處,不斷反思,不斷改善,它們將會成為推動我在教師道路上不斷提高的一筆偉大財富。
新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教學反思 篇4
《認識鐘表》一課是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首先,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感受數學知識。讓學生說一說在哪兒見過鐘表,不僅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讓學生深刻體會我們要學習的是生活中的數學,是有用的數學。結合“小胖的一天”的生活情景,這些環節都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有利于學生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去探究去發現。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也抓住學生年齡特征,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小鬧鐘,為學生供給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進取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本事。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系實際。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其次,在教學中,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讓學生說一說:你早上大約幾時起床?晚上大約幾時睡覺?每一天你是幾時到學校?你明白午時我們幾時放學?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實踐本事。同時也能較好地幫忙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在仔細觀察鐘表后,學生發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寶寶,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經過教學使學生掌握當時針指在幾,分針指在12時我們就讀幾時;當分針指在6,時針指在兩個數的中間我們就讀幾時半。經過教學使學生還了解到鐘表的后面有好幾個鈕,能夠開時、定時的;鐘表上除了有分針、時針外,還有秒針。
不足之處:認識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時,讓學生分辨時不夠深入,所以個別學生在認識幾時和幾時半時會有混淆。還有就是我請學生撥鐘時,讓他說一說你是怎樣撥的,學生的表達不夠清楚,還有的同學會說,可是動手就好像有困難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本事,培養學生的觀察本事和語言表達本事。
新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教學反思 篇5
鐘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經常接觸,時間的知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學生每一天起床、吃飯、上課、下課都要按照必須的時間來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就感知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并且一年級的學生在學前教育時,就初步認識了鐘面,所以本節課的資料對于他們來說也并不陌生。
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讓學生在自帶的小鐘上撥出自我喜歡的時刻,同桌互相檢查,教師巡視指導,然后再讓學生對所撥的時刻進行分類,再想一想整時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經過比較,最終概括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的規律。學生依據已有的經驗主動生成了他們自已的數學知識,經過教師的不斷指導和學生的不斷練習,學生很快就學會看鐘面上的整時。
在引導學生將時間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時,經過出示掛圖演示小明的一天時間安排,使學生將小明的一天與自己的一天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經過觀察來感知時間,培養學生的觀察本事和思維本事,使學生的學習變得簡便愉快,激發求知欲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為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供給了良好的環境。最終,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了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滲透,到達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但在教學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和不足。在向學生介紹分針、時針運動的方向時,沒有向學生說明這就是順時針方向。
新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教學反思 篇6
昨日在學校上了一堂公開課《認識鐘表》,這節課我看了很多視頻和教案,可是上完發現和自我想象的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夢想很飽滿現實很骨感就是說的我這種吧,在這節課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和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情景下學習新知識。
整節課中我都想盡好的創設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潑好動。所以我在一開始就引入了鐘表王國,它給小朋友們出了許多難題,一環扣著一環,創設了一個具有吸引力的情境。然后用謎語引出鐘表,又欣賞到各式各樣的鐘表,想讓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新知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之后在認識鐘面時,又先讓學生觀察鐘面,看看鐘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指名回答。如若不完整,學生進行補充,從而提高傾聽的參與度,逐步養成傾聽的習慣,提升學習的有效性。可是這點在實踐中卻沒有得到好的突破,還片面的停留在設想當中,沒有充分得到實踐。
都說數學源于生活,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所以我在設計教學本課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從生活中找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由此對數學產生興趣和親切感。特別是在出示小明上午9時在上課,晚上9時在睡覺,同一個時刻卻在做不一樣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兩個9時。聯系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本事的培養。
在課堂上,雖然我已經有意識地想讓學生多說,自己總結出規律,可是由于學生的表現沒有我預想的好,我一急,代替了他們的地位。譚校長也說了我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充分帶動后進生,整堂課都是讓優生來回答,全班的整體差距這樣就會拉大,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需要改善。
一學期快結束了,每一次公開課后同事們都會供給很多的提議,讓我受益匪淺,給了我很大的幫忙。剛剛站上講臺的我,還需更多的努力!
新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教學反思 篇7
《認識鐘表》中“認識半時”這部分知識時,課前預設很充分,上課時學生的表現也不錯,能進取探討,總結規律,可是在實踐練習時,雖然大多數同學都作對了,但還是有部分同學做的不準確,看半時不準確,畫半時明白分針指向6,不明白時針到底應指向哪里。
下課后,我及時的進行了反思,覺得自我在讓同學探究看半時,畫半時時過于重視分針指向哪里,對時針的位置和方向探究的不夠明確,沒有把這部分的探究當做難點來突破應對學生出現的錯誤,我設計了一堂延伸課,利用這些課堂生成的錯題資源,引導學生找出產生錯誤的原因,找出它們產生錯誤的共性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探究半時的時候時針應當指向哪里,需要注意的是什么,有沒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讓我們更準確的畫出半時時時針和分針的位置。能夠讓第一節課就畫的比較準確的同學用它們的方法,它們的語言來來進一步闡述,一幫一交流,溝通。
設計富有層次的習題及時檢驗并加以鞏固,按照這個思路,第二節課上的很成功,學生找到了錯誤的原因,并自我總結出了看半時,畫半時的技巧和檢查方法,扎實了看半時,畫半時的方法,也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新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教學反思 篇8
“認識鐘表”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讓學生在自帶的小鐘上撥出自我喜歡的時刻,再讓學生對所撥的時刻進行分類,再想一想整時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經過比較,異中求同,最終概括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的規律。學生依據已有的經驗主動生成了他們自已的數學知識。
2、創設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
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現實趣味的情境結合起來,不僅僅貼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并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構成時間觀念,并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堅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3、創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數學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給學生供給更多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使學生能充分發表自我的見解,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學會交流,增強合作意識。在“認識鐘面”這一環節中,主要經過同桌合作的形式,學生拿出學具鐘,撥一撥、比一比、說一說,然后向全班同學匯報。學生在合作中分享著互助與競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數學的價值,理解并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新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教學反思 篇9
時間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學習離不開時間,陌生是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這就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鐘表的方法。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膽表達,在主體探究中學會認鐘表的方法。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了解鐘面的結構,結合生活經驗會認、讀、寫整時,知道整時的兩種表示方法。
2、通過操作鐘表,理解并掌握認整時的方法,能用語言比較清晰地表述認識時刻的方法,初步建立時間觀念。
3、在認識時間的過程中,感受時間的重要性,養成珍惜時間和合理安排時間的好習慣。
從一上課我就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馬上處于振奮狀態,于是,我利用課件,伴著音樂欣賞各種各樣的表,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生看到各式各樣的鐘表發出驚喜的叫聲,露出喜悅的神情,通過聽覺、視覺走進鐘表的世界,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圍繞問題暢所欲言,這樣,同學間也有了相互學習的機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并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在仔細觀察鐘表后,學生發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寶寶,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于是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并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
本課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
由于我對新課程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刻,僅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認識時針和分針,會看、會寫鐘表和電子表上整時的時刻,初步建立時間觀念,這樣顯然是不夠的,數學學習的目的不應該是學生“經驗”簡單的在再現和累積。由于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
新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教學反思 篇10
認識半時是認識鐘表的第二課時,認識半時比認識整時難一些。突破重點、難點的關鍵在于把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起來,運用觀察與操作相結合的活動方式,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中體驗感悟半時指針位置的特點。我把電子多媒體走進課堂,以“守株待兔”的故事為線索展開,講解“8時已過,分針再走半圈就是8時半”,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學生聯想、推測得出9時半、10時半、12時半,由已有知識生成新知識,既發現了知識之間的聯系,又體驗到半時是由整時發展而來的。吸引了學生與教師的目光,成為課堂的一個亮點。在本課教學中我比較有效地使用了實物投影,學生親手拔一拔、畫一畫、親身經歷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練習設計遵循了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了讀時間、寫時間、畫指針等內容,使學生在交流、合作中,多側面積累感性認識,再上升為理性認識,感受數學的力量。
本節課由于強調數學學習的實踐性、探索性,教學中設置了許多新穎有趣的實踐活動內容,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展,增強數學內容的趣味性、開放性,強調學生數學學習過程,教學時,通過讓學生看一看,認一認,撥一撥,認識了半時,并歸納出半時的時候時針、分針所指的位置特點。學生通過對主題圖整體觀察,初步感知半時的時候時針、分針所指的位置特點。本節課安排了多次讓學生動手撥的機會,每次的要求都不同。第一次:師生一起撥,要求說說時針指著哪,分針指著哪,尤其是要說準時針的位置,即是指著幾和幾的正中間。第二次,老師說時刻,學生撥時刻,并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么撥的。第三次,看誰撥的快。老師說時刻,每組派一名代表到講臺前來撥,其余學生在下面撥,撥好后,代表還要說說是怎么撥的,最后評出優勝組。三次活動,人人參與,人人動口,全員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這節課力爭體現以下幾點:
1、精心設計活動情境,促使學生主動參與。
老師運用多媒體把“守株待兔”動畫故事呈現給學生,展示農夫早上到田里勞動,發現兔子,等待兔子的連續情景。之后,請同學們幫故事寫完整。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幫故事寫完整的請求”調動了小朋友積極參與的情感。每個學生都認真觀察畫中鐘面上的時刻,都想幫農夫弄清楚每項活動開始的時刻。全班學生高高興興地走進認識半時的活動中。同時,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著互相幫助的甜蜜友情。
2、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探索發現。
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探索發現數學知識和形成相關技能,是《標準》中提出的一個重要理念。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正是學生進行多種活動的過程。首先,觀察鐘面,幫助農夫找準每項活動開始的時刻,讓學生在觀察中領悟半時這一時刻的特點;接著,動手撥出半時,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合作探索時針、分針半時的時候指向特點;然后,學生參與不同的練習活動。如,說一說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幾時半都在做什么,做“互動游戲”聽一方指令撥出鐘面時刻……每項活動環環緊扣,并且富有生活情趣。全班學生以愉快的心情在看一看、撥一撥、說一說的活動中經歷探索發現規律的過程,輕松地實現了認識半時的教學目標。
這節課,教師輕松,學生愉快,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課堂學習氣氛十分活躍,課堂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的目的。
【新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認識鐘表》教學反思01-06
小學數學《認識鐘表》的教學反思10-03
小學數學認識鐘表教學反思10-29
人教版小學數學《認識鐘表》教學反思08-14
小學數學《認識鐘表》的教學反思范文10-26
小學《認識鐘表》教學反思01-04
一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鐘表》教學反思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