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5篇[優]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
本課在全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人教版教材初中政治九年級上學期第二單元第三課第三框題內容。
第三課的主題是“認清我國的基本國情”。這一課是本書的重點,也是中考的重點內容之一。在第一框講了我國所處的歷史階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以及第二框學習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基礎上角,本框題又《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角度幫助我們去進一步了解“認清基本國情”。認識我們的民族團結問題和國家統一問題。
本課所涉及的民族團結原則、方針和做法、“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以及臺灣的問題都是中考的重點和熱點。
亮點:
1、我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一課中,創造性的運用了教材,巧妙的使用了多媒體技術,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循序漸進的進行了如下設計。
2、在導入新課時,我采用了問題情境引導教學法,借助了播放歌曲《愛我中華》,從而引發學生對民族團結問題的思考。使學生在欣賞歌曲的同時,也感受到民族團結。這樣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自然的進入了知識情境。同時本課結束時,我采用問題情境教學研究法,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學生在高唱歌曲時,心靈受到沖擊,心理得到凈化,情操得到陶冶,美好的情感自然產生。歌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升華了學生的愛國情感。
3、在講解“民族團結問題”時,我運用了問題情境引導教學法和比較教學法,展示圖片和展現大量的課外知識。使原本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學生有興趣去接受和學習。
4、在學習“國家統一問題”時,我運用情境引導教學法,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1、采用問題情境教學法,大量使用多媒體和視頻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降低了教學的效果。
2、在使用比較教學法講解問題時候,對比雖然鮮明,但對學生的引導有一定的欠缺,亟待改進。
3、在使用小組合作探究式方法時,學生之間交流的時間較短,在回答問題時語言組織不夠好,還有就是探討的問題難度要適中。
改進措施:
1、在運用情境引導教學法時,我會更加注意引導的方向,注意占用的時間,注意學生注意力的集中,爭取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2、在運用比較教學法時,我會注意對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總計歸納能力的培養。
3、在小組合作探究式,我會注意引導,控制學生的交流時間,還有要選擇有一定難度,學生又能通過討論找出答案的問題進行討論。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2
興趣是人對一定事物和活動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內在傾向性。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統計數據顯示,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于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積極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提供保證。
剛剛進入高中的新生,對高中歷史課程的學法還不了解,因此在課程開始之初就必須著力于“活化”歷史教材,在一開始就能讓歷史帶給他們一種輕松和快樂。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除采用直觀教學手段展示物品、圖片,或者影視片段,講述歷史典故外,還可以運用詼諧的語言來講述歷史,把死氣沉沉的歷史課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實踐證明,在一開始就歷史科給學生帶來愉悅,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興趣中進步”。相反,如果一開始就把學科知識拔高,不僅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更會使學生對這一學科的學習失去信心。本文由一起去留學編輯整理。
一、“學為人師,行為規范”——以身作則是有效開展教學的保證
“學為人師,行為規范”,這是北師大的校訓,它告訴教育工作者,學識豐富是教書育人的基礎,而品行端正、為人師表則是贏得學生尊敬、有效開展教學的有力保證。很多事情教師喊破嗓子,卻不如自己先做出樣子。事實證明,一個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既少不了言傳,更少不了身教。
教師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錯誤的地方,但如何對待自己的失誤則關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質問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好幾次出現了自己講錯、說錯的地方,它們或者被細心的學生發現并質疑,或者事后被自己察覺,但我都沒有加以掩飾,更沒有將錯就錯,而是及時承認、及時糾正。這樣并沒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學生面前受到損害,學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問的問題提出來,這更有利于以后教學工作的開展。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一個會影響人的職業。據統計表明,教師對在成長中可塑性強的學生的影響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在課堂,更在課外;不僅在言傳,更在身教。實踐證明,學生往往是先喜歡、欣賞一個教師,才會對其所擔任的學科發生更大的興趣,才會有更深入學習的動力。試想,一個經常遲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個滿口粗言穢語、行為為學生所不恥的教師,他在講臺上的話還有多少份量,他的'課還有幾分吸引力呢?因此作為一個教師,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樹立威信,更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
二、“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探索創新是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
中學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而這種歷史觀的形成不應該是對歷史知識的簡單機械地記誦,它應該是學生對歷史的原本進行分析與理解,進而學會用歷史的視角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實的問題,學會思考人類的發展和人生的價值。因此作為中學歷史教師,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是經常要思考的問題。
一堂歷史課的成敗,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是否體現,最終的評價標準是看學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課堂的教學內容,這種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動和深刻。掌握好扎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教無定法,教可擇法,教亦可創法。要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必須認真研究歷史知識的基本特點,發掘歷史學科本身的優勢,揚棄傳統教學模式,立足于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形勢,選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探索和創新,以適應學生能力培養的需要。作為一個剛剛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年輕教師,就更有必要“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三、“教,然后而知困”——問題與不足的思考
1、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何其難。“素質教育”已經實施很多年了,傳統教學模式并沒有徹底地從我們身邊走開,甚至在某些地方還占據著主導地位。試想,一個習慣于接受“填鴨式”教育的學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學習、互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呢?
2、多媒體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種種。多媒體技術與課堂的整合是當前的時尚之一,所謂“無課件不公開”,沒有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似乎課堂教學就無法開展,素質教育就無法推行了。必須承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仍有著相當大的潛力可挖,但應注意:第一,它是一種輔助手段,它始終必須處于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適用于某些課時,并非全部的課程都應該使用多媒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需要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與探索。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3
教育教學是一個不斷反思和發展的過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強反思,從所堅持的理念、所采用的模式等進行反思,在反思中總結經驗,改進不足,這樣才能讓歷史教學變得更加有效。
一、反思理念,以學生發展為宗旨
歷史教學并不是單純地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的過程,而是要讓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以史為鑒”,不斷促進自己更好地發展。在對所堅持的理念進行反思中,我們也不能一味地排斥傳統觀念,而要立足教學實際,摒棄傳統觀念中的糟粕部分,汲取其精華部分,緊密結合新課程理念,真正做到以學生發展為宗旨。否則,一旦所堅持的觀念背離了教育的宗旨,歷史課堂教學勢必又落入應試的窠臼中。
二、反思模式,促進學生合作探究
教學模式是廣大教師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所采用的,具有一定穩定性的教學討論或方法,雖然不同的教師在教學中所采用的模式在細節上有所不同,但在整體上是接近的.。在以往的歷史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預習后在課堂中講授,然后以練習而讓學生進行鞏固。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沒有被凸顯出來,教學中教師依然占據統治地位。眾所周知,教學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所采用的模式就應該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加強教學模式反思,就是要結合實際,從課前預習、課中探究、課后練習等環節思考是否讓學生主動參與,是否有利于學生在探究中更好地掌握知識。
三、反思細節,追求簡約有序課堂
教學過程雖然整體上看就那么幾個步驟,但其中涉及的細節較多,如情境涉及如何選擇情境材料、呈現圖片的時機選擇、所選圖片(或視頻)資料和教學內容的關系、情境的方式選擇等。在歷史教學中加強對細節的反思,優化每一個流程的設計方可更好地提升教學效率。如“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的教學中對“農業的起源”的學習,讓學生在探究農業起源的傳說基礎上了解其格局,而在這個過程中又需以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然后再輔以教師的點撥促進學生對該知識的理解,獲得感悟。那么,如何設計問題、如何引導學生探究、教師需要講解什么?對這些細節教師就要在課前做好預設,課后反思。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反思是不可缺少的,作為歷史教師,我們不能固守在傳統之中,而要以新的教學理念為引導,結合實際對所采用的模式進行反思,優化課堂中的細節設計,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從而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4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效果;解決問題;分析能力;教學參與
歷史課非常有趣,大多數學生都很喜歡上歷史課,特別是老師講歷史故事的時候,基本上每個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目不轉睛的盯著老師,生怕遺漏了一句話。這么認真的聽講但是歷史成績卻差強人意,為什么?因為歷史教學的課堂效率不高,需要改進。在歷史教學中需要改變學生“聽熱鬧”的學習方式,啟發其積極思考,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一、聽熱鬧與解決問題的思考
在歷史教學中,大多數學生喜歡“聽熱鬧”,不會思考故事背 后的事件和主題。例如必修一《太平天國運動》教學中,學生基本上都愛聽“石達開遠征”,“太平天國與清軍對抗”的故事,也喜歡探究楊秀清、石達開等人最后的結局和他們的英雄事跡,但對于《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等卻不愿深入的了解,當教學進行到這里的時候,學生的情緒有明顯的起伏,更沒有學生主動的思考他們為什么要發動戰爭,也沒有人將天災、外族侵略與這次人民自發的反清戰爭聯系起來。在教學中,可以將故事分為幾個方面講解,例如楊秀清,他出身貧寒,這樣一個人怎么有勇氣和清政府為敵?讓學生參與分析,一個人在怎樣的情況下才能爆發自身的潛能,清政府的壓迫使民族、階級矛盾激化;外族的侵略、戰爭等使人民水生火熱;還有天災、自然災害等,將這些融入英雄故事中,學生通過聽故事就能整理出太平天國運動發生的原因。
此外,教學中整理好教學思路,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同樣以《太平天國運動》為例,將其發展繪制成一個清晰的知識導圖:從太平天國運動的開始,也就是“金田起義”到“天津淪陷”制作成一個簡圖引導學生對整個歷史事件進行認知,通過圖學生可以看到“金田起義”后,太平天國定都天津,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隨之達到鼎盛,后隨著內憂外患,太平天國進入衰敗時期,不久后頒布了《資政新篇》,但最終也沒能挽回失敗的結局。那么《天朝田畝制度》到底是什么,后來為什么會出現《資政新篇》,它的實施有對當時的時局有怎樣的影響,在興衰成敗中引導學生思考“治江山”的問題,引領學生思考該章節的重點內容。
可見,要改變學生歷史教學中“聽熱鬧”的現狀,就要針對教學內容對所學知識進行認真的分析和加工,以學生感興趣的故事、人物事跡等為載體,完善知識的轉化與融入,逐漸的培養學生從事件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使學生的歷史知識應用能力得到切實的提升。
二、提高學生對歷史事件分析能力的思考
歷史教學中學生的歷史事件分析能力不強,是導致課堂效率提高難的關鍵原因,培養學生的歷史事件分析能力,需要老師精心準備教案,多元化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思考、主動思考的意識。
還以《太平天國運動》為例。該章節學習的重點知識有兩個比較類似,《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那么老師就可以利用對比的形式將兩個重要內容的學習聯系起來。如列表,讓學生填充內容。從人民歡迎程度、階層愿望、順應歷史發展規律嗎?實施的狀況如何?實施的影響因素等,老師羅列出問題后交給學生探討,在討論中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提升他們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討論后補充表格,老師進行點評和a充,在教學中通過溝通和交流的方式提升學生的歷史事件分析能力。在對《太平天國運動》的評講中,老師也可以引用孫中山、等偉人的.言論,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學習評價歷史事件的客觀角度。
三、教學結合提高學生的教學參與
教學結合體現了老師與學生的合作學習,在歷史教學中,教學結合能夠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提高歷史教學課堂效率。
首先老師要正確的定位自己和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在課堂上盡可能的讓學生多發言、多討論。例如《太平天國運動》教學中,對于這次運動的意義讓學生討論、總結,老師為學生構建該章節學習的框架,并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例如,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特點,可以從時代背景、起義原因、失敗原因等方面進行分析,以便在《辛亥革命》學習時,讓學生嘗試應用老師的分析框架,來合理、科學的分析歷史問題。
其次,一定要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程度。只有學生充分的參與其中,學的效率才能提高,才能有效促進教學效果。例如,《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這一章節相對與其它章節更容易學習,為什么呢?學生接觸的多、了解的多,在課堂上發言積極、勇敢,老師再適當補充一些知識內容,課堂教學效果極好。這也給老師一個啟示,就是在教的過程中一定要培養學生學的趣味性和自覺性。
第三,在教學中要多注意一些細節問題的處理。例如,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留夠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思考、討論、分析、整理答案。又如,采用翻轉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利用任務卡,問題設置等手段,讓學生提前做好知識的整理和積累,這樣在課堂上才能充分的發揮翻轉課堂的效果,將這些知識應用到歷史教學參與中,能夠順利的解答相關的問題。
歷史教學的反思是一個科學、動態的過程,要在不斷的實踐中不斷的摸索和思考,尋找更好的解決歷史教學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使歷史教學有更大的創新和成就。同時應立足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知識的應用能力,提高學生歷史綜合學習能力,這才是歷史教學反思的重要目的,關鍵所在。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5
“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新課改的路程還很漫長,唯有經過實踐、積累、反思、總結,我們才能在新課改中站穩腳跟,立于不敗之地。
我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教學反思:
一、對教學主體的反思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在教學前,我們要對學生細細的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養出人才。在歷史教學中,特別是高一歷史,由于在體系上和學習方法上與初中歷史有較大的差別,一開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歷史特別難,如果教師不加以及時的引導,經過一段時間困難學習后,許多學生都感到學習歷史的希望沒有了,放棄了。經常聽老師抱怨:“我講的`已經很簡單了,但學生還是不懂”這怪不得學生,是老師沒有及時去反思學生的心理障礙。
二、教學方法的反思
在教學方法上,我們應拋棄原先那種“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的怪圈。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可以提高學生學歷史的興趣,培養動手能力。在現代歷史教學中,學生喜愛的教學手段是 多媒體 CAI動畫、錄像等。如多媒體教學,可以增加教學內容和教學信息,使抽象的問題簡單化、使靜態的理論動態化,從而化難為易。
三、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會于不經意間產生出“奇思妙想”、生發出創新火花,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及時將這些細微之處流露出來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組整合,并借機引發學生開展討論,給課堂帶來一份精彩,給學生帶來幾分自信。更應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提煉,既為教研積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受益終生!”把解題的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學會自學。面對新課程、新教材,我們應積極應對,以促使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6
三輪復習各有側重,互為補充,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第一輪重基礎,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觀點、基本歷史理論的掌握;第二輪重整合,從通史角度組合知識,力求融會貫通;第三輪搞強化,查漏補缺,強化訓練,提高應用能力。
一般情況下,經過第一輪復習,學生對基礎知識,已經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但是這些知識在學生的頭腦中是混亂且沒有條理的,如果不對這些知識進行整合,學生要想在考試中大顯身手,這無疑是有難度的。因此二輪專題復習就顯得特別重要。在高三歷史教學的總體戰略中,"專題復習"是提高整個高三歷史教學質量的關鍵工程,是決定高考成敗的關鍵環節。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在二輪復習中多用心思,狠下功夫。
1、二輪復習的指導思想
以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為依據,立足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以提高學生應試能力為中心,突出重點,講求實效,鞏固一輪復習成果,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和多角度、多層次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二輪復習的目標及要求
通過對教材知識的優化整合,進一步鞏固基礎知識,形成完整系統的歷史學科體系;通過規范化的訓練,促使學生熟練掌握歷史試題的解題方法與技巧;通過講、練、評、糾等環節的.落實,進而提高學生史料解讀、知識遷移、語言表述、論證思辨等學科能力。
3、二輪復習的策略及建議
3·1認真學習研究《考試說明》,明確復習備考方向。
(1)根據考試大綱及考試說明,明確高考考核目標與要求。
(2)對照近年考試大綱與考試說明,找出變化內容,明確具體考點。
(3)研究典型例題,分析試題特點,找出變化趨勢,準確領悟高考命題的指導思想和命題規律。
3·2加強集體備課,實現資源共享,構建合理的二輪復習模式。
(1)總結以往二輪復習的經驗教訓,結合本校實際,以通史和專題相結合的方式確定二輪復習模式。
(2)通過集體備課科學設置二輪課題,細化二輪復習方案。
3·3優化整合教學資源,重構學科知識體系。
(1)以通史體例為主整合教學資源。通史復習要打破教材現有模塊和單元的限制,以新的史學觀念統領復習內容,按時序、分階段設置新的教學單元,實現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相互融合,揭示歷史規律,總結歷史階段特征;要關注社會發展的重要轉型期、重大歷史事件,適時滲透高考長效熱點和時政熱點;要借助新材料、創設新情境來深化和理解教材中的相關知識。要避免三個模塊知識的簡單重組;避免對歷史知識的過度拓展,加重學生負擔;避免脫離教材,泛泛而談;避免脫離學情,盲目拔高;避免主次不分,面面俱到。
(2)合理設置特色專題,補充強化通史內容。特色專題主要包括:知識專題、題型與方法專題、熱點專題等。專題的設置,范圍宜小不宜大,內容宜實不宜空,數量宜精不宜濫,過程宜細不宜粗。
4、加強規范訓練,掌握解題方法與技巧,提升學科能力
(1)選題:根據二輪復習的需要,精心選取高考試題和各地最新模擬試題,進行針對性練習。
(2)練習:利用二輪復習教學單元測試、綜合測試等各種手段,進行限時、適度、規范化訓練。
(3)批改:通過展示、學生自批互批、教師面批和抽查等各種形式,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共性和個性問題,為講評提供依據。提倡教師在批閱中,多使用激勵性語言,鼓舞士氣,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
(4)講評:針對學生在練習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及時進行針對性講評,個性問題要單獨輔導。教師不僅要講評知識,更要指導審題方法,啟迪解題思路,明確答題規范。
(5)糾錯:對學生所錯試題,師生分別從各自角度出發,進行反思自糾,要糾知識的盲點、疑點、混點,糾分析的思路,糾答題的規范。
5、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地位,打造高效課堂
(1)著眼本校和所教班級學生實際,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教師的引領下,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2)高效課堂的打造,教師應明確每個教學單元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自主構建學科知識體系;應通過課堂提問、演板、隨堂練習等多種形式進行及時跟蹤與反饋,對歷史教學適時進行調整改進。既反對以講代練,又反對以練代講;既反對單靠教輔,又反對照本宣科;既反對教師包辦代替,又反對學生放任自流。
6、分層教學,培優補差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7
摘 要:結合教學實踐,對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學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反思
新課改實踐中求真務實,超越自我的批判精神從來都是教師學科發展的核心動力。反思我們相對落后地區(其實差距很大)歷史學科的教學,仍有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反思一:重視史學理論的學習運用
新課程突出文明史觀的地位,現代化史觀、全球史觀(整體史觀)、社會史觀、生態史觀等新史觀也得到重視,但唯物史觀的傳統(正統)地位動搖了嗎?傳統史觀與新史觀的結合對很多年青教師來講是必須解決的問題。如果離開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徹底拋棄階級斗爭史觀—革命史觀),那我們的史學標準又是什么?難道神學史觀、宿命論史觀、英雄是史觀、實用主義史觀不會抬頭?我們堅守的意識形態陣地能放棄嗎?如果專家能為教師編寫一本史觀理論方面的導向性書籍,教師認真地學習研究后,也許能夠處理好唯物史觀和新史觀的關系。當然,我們需要和而不同的開放意識,關注現實的現代意識、放眼世界的全球意識、辨證思維的歷史意識、多元創新的發展意識、前車之鑒的成長意識和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但史學的靈魂(唯物史觀)是不能模糊不清的,它關系到我們培養什么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反思二:整體把握課程資源,取舍有度
由于缺乏先進理念的系統學習和指導,相當一部分教師對課程標準理解粗淺,淡化其核心指導地位,往往抓住教材不放,并輔之以教輔資料,結果教學呆板,思路狹窄,拓展有限,沒有深度。但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尤為關鍵,大到一個模塊,小到一節課、一個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處理好新舊教材的關系,要特別重視新教材增加的內容,新教材中沒有涉及的舊教材內容教師必須堅決放棄。(2)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教師必須吃透每節課的重、難點,拓展有度。(3)不能死扣教材,中學歷史教科書是歷史高考命題的核心資源,但高考命題也會重視其他各類命題資源(歷史類資源、歷史題材類文學藝術影視作品資源、非歷史類資源),對其進行開發與利用。教師應正確理解高考題與教科書之間對立統一關系。要善于運用教師自身的人力課程資源、學校圖書館、歷史音像資料、家庭、社區、歷史遺存、校本課程、互聯網等課程資源。(4)靈活多樣的教學設計,重視教師用書的引導作用,在教師自身經驗和教學實際(學生基礎)的.有效結合中進行多種設計選擇。
反思三: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進
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流程引領著教學方法的新潮流。作為教師首先要積極響應,至少掌握一兩種新模式,關鍵還是要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教師(教法)和學生(學法)的角色關系,必須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準確把握創新的課堂核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個性創新。要客觀辨證地審視傳統教學法,講授法至今仍然是非常好的最見教師功底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年青教師首先要運用好這一方法(多看百家講壇,肯定受益匪淺),我們不應一說改革就六神無主,或者飄飄欲仙,必須腳踏實地,做到傳統和現代的有機結合。教師要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不能隨便拿一個課件,照“件”宣讀一節課,這樣肯定不行,在課件資源十分豐富的條件下,必須注意兩點:(1)學生的實際水平(地區差距);(2)取舍有度,切忌濫用課件,華而不實。在學習中積累,在積累中創新,形成自己特色且符合實際的教學法,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
反思四:學生社會價值觀的養成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樹立不斷完善自我,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貢獻和關注民族與人類命運的崇高人生理想。要落實這些培養目標,首先教師要有崇高的理想和社會責任感,熱愛教育事業,在教學中要走出知識文化的狹隘圈子,站在文明的高度,促進學生的發展。要弘揚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道德(儒家倫理為核心的合理部分)中所蘊涵的民族精神,糾正多元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錯誤觀念和短視意識,不能看著學生成為道德成長中的“白眼狼”。要引導學生在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中快樂成長。要關注現實,在自我意識膨脹和性格脆弱的獨生子女教育時代,培養堅強意志和合作精神尤為重要(事實上被忽視了),這是我們歷史教師責無旁貸的使命。培養學生對國家的忠誠是歷史課程不變的真理,也是歷史教師永恒的追求。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8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不僅能夠幫助教師完善自身的教學方法,也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一、制定個人反思制度
個人反思制度是教師對自我的一種約束,教師可以通過不斷完善反思制度,來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和教學水平,以及課堂教學效率。主要實施措施體現在:一是教師互評。在開展歷史教學活動時,可以邀請其他教師來聽評課堂教學,因為其他教師能夠更加客觀地點評各個教學環節的優缺點,從而促進教師素養的不斷提高。二是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是教學反思的關鍵前提。教師應該正視自己的教學過程,客觀全面地評價自身的教學過程和方法,從而確保教學反思工作的.順利進行。三是學生評價。學生是教學的直接接受者,教師應該勇于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積極聽取并接受學生的反饋和建議,從而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教學方面的不足并加以改進,以不斷提高自身教學能力。
二、教學內容方面的反思
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思教學內容是確保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關鍵環節。具體措施為:一是根據歷史知識提出相應問題。教師提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利用已學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和探究問題,并試著總結問題的解決方法和答案,并從中總結更深層次的問題,以增強成就感和學習興趣。二是要把握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延伸知識的尺度,從而使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規律。
三、教學方法方面的反思
首先,教師必須合理使用教學工具。當前,很多教師為了順應時展的需要,盲目使用現代媒體技術,卻往往難以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在開展歷史教學活動時,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和教學的實際需要慎重選擇教學工具。其次,教師要注重教學氛圍的營造。教學氛圍的好壞對課堂教學效果有直接的影響,教師要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以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9
一、新課程改革的特點
“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功能是育人,是促進青年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作為知識內容豐富、人文氣息濃厚、思辨方法突出的歷史教育應該在此過程中肩負起重大的社會責任。經過本人的教學實踐,把新舊課程進行深入對比,感受到高中課程新的特色:①課程目標能力化;②課程結構合理化;③學習知識廣泛化;④實踐活動針對化
可見,新課改更加具體、明確,有針對性,更體現了充分的開放性,為教師的教學活動安排留有足夠的空間和彈性來把持知識的外延。那么教師該如何把握這些特征,更好地投身于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便成為每位教師深思審度的重點。
二、新課改中的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教師會經常思考什么是“有效的歷史教育”?“有效的歷史教育應當給人以思想,給人以眼界,給人以胸懷,給人以情感,給人以?文化?……”[2]要做到有效的歷史教育,教師必須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自我反思。
1.教學理念的反思
傳統的教學理念認為教學應以講授為主,而新的課程改革讓教師認識到學習本質上是一種對話交流和分享興趣和經驗的過程,是以教師為主導的相互促進學習的過程。所以,歷史教師應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應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應由居高臨下的師者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這就對教師有了全新的要求:①知識儲備要充足;②課前準備要充分;③課堂引導要有序;④講授技巧要精準。
如岳麓版的高中歷史必修(Ⅲ)文化發展歷程中《孔子與老子》的授課。傳統的教學是講授的過程中穿插提問和總結,但學習了新的教學理念后,教師便采用了創設情境和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通過圖片展示,創設了“孔子精神”的情境,指出2500多年的歷史風塵使孔子的面目變得復雜神秘,請同學們查找資料,選擇適當的角度和適合自己的思考及研究方法,通過分組合作探究,恢復孔子的本來面目,并總結孔子精神對中國及世界的影響。這需要課前教師對學生的學情狀況進行認真的調查,常言道:“功夫在詩外。”其實新的教學理念中讓教師的許多功夫也應下在課外。
2.教學實踐的反思
更新了自己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該如何的恰倒好處的應用,是值得深思的。“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的觀念已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新課程中的歷史教師要成為奔淌的河流,成為專家型教師。在備教材之外,更應該在上課前“備理念、備資源、備目標、備教法、備延伸”。由于新課程改革中的學生主體參與程度的增強,使課堂教學的不定因素大大增加,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必須隨之提高,才能真正實現新
課程目標。在教學實踐中,要做到:①總結成功經驗;②查找不足原因;③記錄學生情況;④改進教學失誤。
如岳麓版的高中歷史必修(Ⅲ)文化發展歷程《宋明理學》的授課。備課時準備了很多資料,也確定了本課的三維目標,但在實踐中卻有了不盡人意之處。就拿知識與能力目標來說: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理解思想家主要的學術觀點。但不論程朱理學還是陸王心學,哪一個不是思想博大精深?至于“三教合一”更是三言兩語無法說清楚。朱陸之辯,原本要從世界觀的不同切入,但沒有學習哲學的學生根本不太明白什么是世界觀,更別說什么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了。所以課后自我反思,感覺到了三維目標的確定容易,但要重在落實。這就要求必須在設計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上讓學生便于破解難題,必須在知識積累、學科素養、教學資源上擁有更豐富的積累。
3.教學方法的反思
傳統的“灌注式”“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聽課被動,師生缺乏主動交流。這種教學沒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起來,學生僅是“在學習”,沒有“會學習”。而新課程改革使教師認識到真正的課堂應該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能動性,突出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創設寬松和諧氛圍的民主性。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才能最大限度的“傳道、授業、解惑”。
如岳麓版的高中歷史必修(Ⅱ)經濟成長歷程《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發展》的授課。本課的教學內容是課改前四課內容的合并,而且理論性較強,內容枯燥。為了使學生能很好的把握課堂內容并吸收消化,要求教師精心設置具有特色的問題并將全課內容高效整合,使教學內容條理清晰,要點分明。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教師要懂得如何設計問題,更要努力讓學生的思想火花迸發出來,那么教師在引導學生時,就該注意問題的指向,問題教學的根本目的,“應該是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通過解決問題來鍛煉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科認知水平”[3]
4.教學過程的反思
在實施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培訓后上崗,邊學習邊教學,難免會遇到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①新教材,取舍左右為難。由于歷史的教材編寫現采用了貫通古今、中外關聯的歷史知識專題編寫體例,而學生憑借自己的初中歷史學習水平難以與新課程的高中歷史學習相銜接,教學跨度和課時容量明顯加大。以便出現粗講不放心,精講沒時間,取舍時左右為難的窘境。②新課時,上課舉步維艱。由于高一未分文理科,歷史學科每周兩課時,如按照《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進度要求,就很難完成教學任務。如果為了完成新課程所要求的教學任務,那么每堂課的容量就會增加,不僅無法實施新課改中的新的教學方法,更增添了學生們的學業壓力。③新任務,學生不堪重負。就歷史學科而言,每課課后習題都有“解析探究”,但課堂之外還會給學生留有研究性學習,學生會感覺到學業負擔的加重。
這些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疑惑和迷茫,還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漸的改進和完善。“新生事物在剛產生時,并不都是十全十美,但總是不斷發展壯大,最終是要取代舊事物的。”那么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該如何做得更好,教師在思考中前行。
三、新課程中的教學建議
1.樹立全新教學觀念
“必須全面實施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4]從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作為教師,我們要轉變觀念,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生存。
2.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教師要適應新角色,要精心營造民主和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不僅是新課程的實施者,也是新課程的參與者;不僅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也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自覺獲取新知識。
3.建議教學形式多樣
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在歷史教學中盡量運用參與式教學,把學生調動到歷史教學活動中去。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去參與實踐,去感悟歷史,去體驗歷史。
4.加強知識思想整合教學過程中多借鑒歷史發展和人類生活的成敗得失,幫助學生體會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的真諦,激發學生了解歷史的熱情,充分發掘課程內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內涵,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熏陶。
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使命不僅在于課程知識與結構的變革,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人文素養,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毋庸質疑,新課程改革已取得了理想的效果,“這是一次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的全新變化,是真正把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一次大規模嘗試”[5]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對教育教學實踐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進而更好的推進新課程改革。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0
本學期開學以來的教學工作在教學計劃的指導下緊張有序的進行,如何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高質量地完成歷史教學任務,是我一直以來在思考的一個問題。現將本月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還不成熟的做法反思如下:
一、認真、細致的研讀考綱,關注考綱變化,適時調整,增強備考的實效。
1 、通過研讀20xx年考綱預測今年歷史科的命題趨向。在平時的練習、測試中我們采用高考試題,同時也研讀最新的考綱,了解高考試卷的分布。
2 、全面理解和把握考點。精心備好每一堂課,目前正在進行第二輪復習。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的工作目標是讓學生牢牢掌握基礎知識,構建歷史知識框架。加強對學生的督促,促其完整的理解和掌握課本基礎知識。最后,加強落實、檢測,每天的材料題訓練要做到檢查,督促,評語,給分,最后修改至答案符合高考要求。
二、注重知識整合。
高考受考試形式的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完成基礎知識復習后,要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歸納、整理,并從中發現規律、總結認識,將知識升華。同時可以將相應的、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小專題滲透進去,使學生在第一輪復習完成之后,就已有一個較完整的知識框架和知識體系。
三、加強訓練,提高答題技巧。
訓練是對基礎知識的延伸,也是對學習質量的檢測以及調控學習過程的手段。因此,在高三的教學中,適當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相當關鍵的一環,下面就這一問題談幾點:
1 、做選擇題時,既要保證正確性,又要節省時間。因此就應找準中心詞,再慎審待選答案,對不確定的可以第一感覺為主。答題卡的涂寫最好在做非選擇題前進行。
2 、對非選擇題也就是主觀題部分,這在高考復習中是需要下大力氣訓練的。縱觀近幾年高考,由于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出現了各地教材版本不一的現象問題,為體現高考的公平、公正,高考命題者在主觀題命題時,往往會先給出一段材料,依據材料設置問題。為此,在平時的教學中盡可能多的利用材料對歷史事件加以說明、解析,同時,在練習或者是考試中也相應加強練習。
3 、在訓練基礎上還應該加強對學生解題方法的指導。歷史材料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有純文字材料題、有圖形的、有圖表等。因此必須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解析材料題的方法。如:文字題材,首先看問題帶著問題讀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看材料出處,再判斷對解題是否有效。第三看時間,后將之轉化為事件。最后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聯系課本,將問題、材料與課本相關知識掛鉤作答,許多材料題的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答題要規范,問什么答什么,做到“論從史出”。必要時還應注意材料中出現的省略號,一個省略號前后敘述的是一個事件的不同方面。材料中也常出現表格式的材料題,要注意橫向縱向,將二者聯系比較,找出其反映的現象、趨勢等。
四、關注課改,了解學術前沿。
命題專家大多是學術界的名流學者,他們常把史學界最新的觀念和最新成果滲入命題中。
五、關注社會熱點。
以現實的熱點帶動歷史知識。不過,一些特別熱的點往往命題時表現并不明顯。因此,復習中也不要太強調,以免淡化對其它基礎的掌握。最后,高考的沖刺階段結束也就是在強化訓練結束之后,一定要跳出題海,回歸課本。在這個階段里,學生自主復習為主,內化教材知識,通過自主訓練將知識能力化,最終構建備考系統。回歸課本首先利用課本標題,形成對課本的整體把握,在此基礎上,有選擇地突破。由于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必然形成與其他知識點的“互動”。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9
1、回首這學期,心中就產生了許多感觸。這學期中經歷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記,因為這些印記見證我這樣一個新生的成長。現在我覺得自己似乎明白了許多事情,但是仔細琢磨后又不盡然。或許在以后也會嘲笑現在的渺小,但我們不得不笑著回首我們所走過的路.這次考試,我總結了以下的點滴:在學習上,我深知學習的重要性。我認為面對知識就是力量,離開了知識將是一個一無是處的廢人。中學時代是學習現代科學知識的黃金時代,我應該抓住這個有利的時機,用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知識是無價的。合理安排時間,調整好作息時間,分配好學習、工作、娛樂的時間。時間是搞好學習的'前提與基礎,效率和方法更為重要。其次,要保質保量的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認真對待考試,考前認真復習。積極閱讀課外書籍,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抓住點滴時間學習。經常提出問題,與同學討論,向老師請教;搞好師生關系,師生相處得融洽和睦;在這次期中考試中,盡管感覺良好,但還是不理想的地方,仍需繼續努力,抓緊自己的學習。知識無止境,探索無止境,人的發展亦無止境,我還有很多的知識需要學習。我要確定未來的發展目標,我也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當然,這需要老師們的精心培養和同學們的真誠幫助。
2、上周剛剛進行了月考,經過這次考試后我進行了反思,總結出以下幾點希望在以后的考試中能不斷改進。
一、考試卷看似簡單,沒有難度特別高的題目,但每一個問題的思考量都很大,還有個別題目雖是考查重點內容,但設問比較偏,以至學生答題時失分點多,正確率不高。
二、主觀上,學生學習的自覺能動性不夠,沒有很好地掌握學過的知識點。甚至,停留在開卷考,只要“查一查”、“抄一抄”就可以過關的觀念上。這也是考試不理想的重要因素。
針對以上問題,下階段我在九年級教學工作準備做好如下幾點:
一、抓好進度,在教授新知識的時候注重教學方法,在平時多加強審題的訓練,圍繞問題,尋找知識的落腳點。開放性試題的命題依據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為導向的,教會學生在解題時必須以教材為基礎,以問題為中心向教材求索,尋“根”問宗,找出解答問題的相關歷史知識,切忌隨心所欲,想答什么就答什么。
二、注重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正確運用發散思維是解答開放性試題最為重要的思想武器。這就要求學生平時多注重時事政治,多看、聽新聞,多讀書,借助課外知識對課本有進一步的把握。平時的點滴積累和不斷的鍛煉,持之以恒地堅持才會碩果累累。
三、教會學生抓住規律性的知識,舉一反三,進行知識遷移。
四、強調虛心聽同學的發言和老師的總結,不斷的進行反思。
五、通過這次月考對我個人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講課要有吸引力,讓學生時刻關注老師,關注課上知識,不斷思考問題。特別是每一個問題的設計,都要深思熟慮,考慮到學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問,沒有任何的價值。老師的思考能點燃學生的學習愿望。老師的思考能激發學生對書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這就要求我要不斷的給自己“充電”。總之,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一一注重以上問題,逐步讓學生適應我的教學方法,我也要適應他們,形成和睦、融洽的課堂氣氛,并扭轉學生“開卷考,只要了解知識點在什么地方就可以”的錯誤觀念。師生共同努力,勇敢的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挑戰。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1
一、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既有成功的體驗,也有失敗的教訓,無論是經驗還是教訓,對教師來說都是財富,關鍵在于是否作認真的總結,并進行分析研究。教學反思中,教師找出教學方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總結經驗教訓,及時查漏補缺,調整教學策略,優化課堂教學。長期堅持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駕馭課堂的能力、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方法。寫教學反思還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有效途徑。教學反思中積累的教學火花、典型教例、教學一得,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點、難點,都是教師進行教學研究、探索教學規律、撰寫教研論文不可缺少的資料。
二、教師應把握教學的反思過程
1、記成功的經驗。當教師上完一堂經自己精心準備的課后,應對自己的課做出客觀的分析,肯定自己在本節課中的成功經驗。因為在教學的過程中,常會出現一些精彩的片段。如:新穎精彩的導言、恰當的比喻、簡明的板書、巧妙的設問、教學難點的順利突破、引人入勝的教學方法、成功的臨場發揮、瞬間產生的靈感、直觀教具的合理使用、現代化電教手段的運用以及配合本節教材補充的一些具有典型性、生動性和富有說服力的教學事例等等。這些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用具使用等方面獨到之處,都是促成教學成功的因素。對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都有很大的用處。
2、記教學中失敗之處及其原因。再完善的教學設計也可能有疏漏失誤之處,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課后冷靜思考、仔細查找原因、尋求解決的辦法、及時總結并作好記錄,成為以后所應吸取的教訓,在適當的時機有計劃有步驟地彌補和解決,并在以后教學時改進和糾正,避免在以后的教學中重蹈覆轍,達到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的效果。
3、記學生在課堂上反映的問題。有些疑難問題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遇到的,有些是通過課堂提問、練習等形式反饋出來的。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提出的問題可拓寬師生的思路,促使頓悟的發現,有的問題甚至可以把其引向縱深,這就是教學相長。另一方面,由學生的提問可以發現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學生提出的疑問往往是教師沒有講清楚或被忽略的問題。
4、記學生的思維及進步情況。教師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學生在各年齡段的思維特點、對事物的認識程度、認識觀點、思維能力等。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實際,是否受學生歡迎,學法指導是否到位,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等作好記錄。這些都是以后教師教學的'第一手參考材料,對啟發和培養學生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5、記錄再教設計。教師上完課后,根據教學體會以及學生反饋的信息,靜心沉思。看一下教法上有沒有創新、知識點上有哪些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特點、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進行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學反思畢竟是以教學水平的提高為其歸宿的,這種循環反復的反思過程會對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很大收益。在行動與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是每一個教師當然也是每一位教師應該不斷為之努力的方向。總之,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我都堅持及時寫教學反思。所以我認為教師必須培養反思意識,通過發現問題、自我學習,積累素材,嘗試研究、經驗論證、互相交流等過程,循序漸進,逐步培養教育科研能力,提升教學反思能力,進而提升自己的專業化水平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2
何謂“歷史學科素養”呢?我認為至少應該包含有這二個方面:
一、歷史學科特有的思維方式;
二、歷史學科特別的研究方式;
基于以上具體目標,我在自己平時的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漸進式的探索與實踐。
第一個方面,關于如何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習慣,我在以下方面進行了實驗:
(一)、準確把握“歷史時間觀”:
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習慣,必須讓學生形成準確的歷史時間觀念,這樣才能讓學生學會在特殊的歷史情境下去分析評價歷史事件。學生無法準確定位歷史時空,這是歷史教學的老大難問題。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我學到了以下幾種方法,不妨一試:
1、讓學生完成特定歷史時空的歷史作文。如辛亥革命時期社會的變化,加入你是中的一員等等。
2、訓練學生準確定位特定歷史階段歷史重大事件的先后順序。如數軸定位法。
3、歷史階段特征訓練法。訓練學生從具體的歷史事實歸納本階段的基本特征,再從歷史階段特征回憶反映這些特征的歷史事實。
只有讓學生“走進歷史”,如身臨其境般感受歷史,才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讓學生逐步準確地形成歷史時空觀念。
(二)、教會學生“歷史地思考”
讓學生具備歷史思維習慣,首要問題是教會學生如何進行“歷史地思考”,也就是教給學生歷史思考的基本方法。歷史思考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分析歷史的“三分法”、“背景分析法”、“過程分析法”和“歷史結果分析法”等四大類。
分析歷史的“三分法”,就是歷史事物由“背景”、“過程”、“結果”三部分組成。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學會和掌握“三分法”,這是進行歷史思考和歷史分析的基本前提。
“背景分析法”是教給學生分析歷史背景的基本方法。歷史背景的基本要素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等各方面,引導學生總結出歷史背景分析的“公式”:歷史背景=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組織+群眾+軍事+民族……。接下來每當分析歷史背景就由學生輪流上臺演示。
“過程分析法”是教給學生掌握歷史過程的基本方法。由學生總結自己掌握歷史過程的心得體會,總結出階段分析法。
“影響分析法”是引導學生如何得出歷史結果。要求學生必須思考:歷史事件的結果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勝利原因和失敗原因)歷史事件如何定性?歷史事件產生了什么影響?
第二個方面,怎樣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研究能力呢?我的做法是:
(一)培養好學生的閱讀能力
中學歷史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的閱讀能力存在不足,在解決“歷史材料題”時困難重重。因此,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也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那么。如何正確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學生閱讀歷史事件的能力,就是對歷史事件的認知、領悟能力,就是通過對所給的歷史文獻進行整理、歸納、分析的能力。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就必須使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得以開發,使他們能夠通過閱讀,注意到歷史敘述中所顯示的人物動機和意圖、領悟歷史的敘述中的現象和本質。在閱讀歷史文獻中,特別要求學生要避免用現今的觀點和價值標準去判斷衡量歷史,而是要歷史地考慮事件的前后聯系和具體情況。
(二)加強歷史直觀史料的鑒別評判能力
要促進學生對歷史的研究能力,還應讓學生學會利用歷史地圖、照片和各種圖像資料,并能夠進行分類、解說。在這種對歷史的感性認識中,確定歷史文獻或敘述的作者和來源、比較和對比不同的思想、價值觀以及人物、行為和制度、區分歷史的事實與歷史的解釋、注意到各種各樣的觀點。并通過這種形象的認識,分析簡單和復雜的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比較相關歷史事件,從而一步步培養學科素質。
(三)提高學生探究歷史的能力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3
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歷史教學模式,形成了機械低效的歷史學習方式,束縛了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提高,也制約著教師自身專業素養的發展。在歷史學科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是我們歷史教師在實施新課程教學中面臨的新課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高中歷史新課程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談一些認識。
一、自主建立歷史知識網絡
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扎實的基礎知識學習。布魯納的教學結構原則認為:“要選擇適當的知識結構,并選擇適合學生認知結構的方式,才能促進學習。”新課程歷史知識體系的變革,專題式知識呈現方式使學生經常陷于理不清頭緒的困境中,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為此,只有在歷史課前整體設計教學目標,課堂中以結構式呈現教學內容,課后及時指導,以多種形式自主整理知識,才能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礎。
1、整體性設計教學目標
歷史教材上的知識,總是以顯性與隱性兩種方式呈現。顯性知識主要是歷史事實的陳述,感性特點較為明顯;隱性知識主要是指需要學生通過一定的思維活動才能認識的歷史概念、歷史原因、特點、本質等知識,理性成分較多。面對歷史學科的知識特點,在課前對教材處理時必須對課堂的教學目標進行整體設計,研究目標達成的方法與策略。
2、結構式呈現教學內容
“歷史教學與其說是使學生理解學科的基本史實,不如說是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而高中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習慣于按知識的章節體例學習,教師在教學中也基本上按教材章節開展教學。歷史知識的分散狀態使學生很難掌握內在的知識邏輯關系,學生很難在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形成宏觀的知識體系。在歷史教學中,把教材內容與教學形式結構化,能讓學生有效地把握教材內在的關系,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提供思維依托與基礎。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結構式的形式設計教學流程,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一定的邏輯思維習慣與能力。
二、自主提出和解決歷史問題
自主建立歷史知識結構為自主探究提供了思維依托。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核心是提出問題,探究學習的本質就是對問題的研究。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各環節以不同類型的問題為主,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分析與解決問題,是培養和提高探究學習能力的主要方式。按邏輯性、層次性、開放性等原則科學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參與問題的發現、分析與解決,培養以問題為中心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這也是教師與學生踐行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方式。
1、問題的發現與設計
“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活動不應從教師向學生提出已知的、現成知識的模式開始,而應從教師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創設學生活動的內部條件開始,去激發學生對新的未知知識的認知需要”。因此,以歷史的基本要素為依據發現和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發現與設計問題,都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激情。歷史知識的基本要素包括背景、原因、性質、目的、領導階級、方式、措施、綱領、結果、影響、評價等。這些歷史要素之間存在著嚴密的邏輯關系,教師可以選擇其中一些主干知識要素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依據要素之間存在的關系自主探究問題解決的方法與思路,也可以以歷史發展的進程為依據發現與設計問題。
2、問題的分析與解決
問題的.發現與設計,拓寬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思路,但其能力的提高主要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來實現。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依托問題發現的角度與思路,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尋求科學的解決方法,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1)史論結合法。在歷史諸多知識要素中,學生歷史學習的問題常常出現在隱性知識中,如歷史概念、特點、本質、結論等。傳統歷史學習,學生對教材中顯性的故事性知識較為感興趣,卻很少思考與探究歷史隱性的本質性與規律性的知識。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探究隱藏在歷史事物下的本來面目,引導學生用“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方式分析與解決歷史學習中的諸如概念不清、特點不明、結論不準等問題。
(2)聯系法。高中歷史內容的豐富性常常使學生在識記能力這一基礎環節就出現了很大的困難,學生往往感到歷史知識難記,無頭緒,覺得自己陷在歷史知識的包圍中無從脫身,從而認為歷史學習是一種低效勞動而冷落歷史學科,造成歷史學習的被動局面。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以聯系的方法幫助學生跳出“包圍圈”,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分析歷史,探究歷史發展變化的規律與趨勢。
(3)比較法。歷史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差異性,但由于歷史發展中存在著許多規律性的因素,在許多方面又存在著共同性。引導學生用比較的方法分析與解決這些歷史事件差異與共同之處,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探究歷史的能力。
(4)綜合法。問題本身的綜合性使學生在分析與解決問題時,必須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在歷史教學中,對分析與解決某一階段、專題、社會熱點問題時,要綜合運用歷史學科內部知識與其它學科知識才能解決。例如引導學生結合各方面的史實分析十九世紀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就需要學生綜合運用經濟、政治、外交、思想等方面的知識對此綜合探究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多角度對歷史進行自主探究。
總之,引導學生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歷史學習能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興趣與熱情,改變歷史學習的方式,提高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三、在自主反思中鞏固和提高
在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提出與解決問題,能促進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提高。但如果要使這種能力在歷史教學中不斷地鞏固與提高,還需要引導學生開展反思學習。反思學習就是學習者對自身學習活動過程中所涉及的有關事物、材料、信息、思維、結果等學習內容的反向思考,“不僅僅是對學習的一般性回顧或重復,更是探究學習活動中所涉及的知識、方法、思路、策略等諸多方面,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性質”。由此可見,引導學生開展反思性學習,對于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品質是一種重要的方式。因此,面對新課程學習內容與要求,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形成反思的意識、習慣與行為,多引導學生開展反思學習。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4
興趣是人對必須事物和活動帶有用心情緒色彩的內在傾向性。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統計數據顯示,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于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用心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帶給保證。
剛剛進入高中的新生,對高中歷史課程的學法還不了解,因此在課程開始之初就務必著力于“活化”歷史教材,在一開始就能讓歷史帶給他們一種簡單和快樂。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除采用直觀教學手段展示物品、圖片,或者影視片段,講述歷史典故外,還能夠運用詼諧的語言來講述歷史,把死氣沉沉的歷史課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實踐證明,在一開始就歷史科給學生帶來愉悅,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興趣中進步”。相反,如果一開始就把學科知識拔高,不僅僅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更會使學生對這一學科的學習失去信心。本文由一齊去留學修改整理。
一、“學為人師,行為規范”以身作則是有效開展教學的保證
“學為人師,行為規范”,這是北師大的校訓,它告訴教育工作者,學識豐富是教書育人的基礎,而品行端正、為人師表則是贏得學生尊敬、有效開展教學的.有力保證。很多事情教師喊破嗓子,卻不如自我先做出樣貌。事實證明,一個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既少不了言傳,更少不了身教。
教師也有自我不懂甚至錯誤的地方,但如何對待自我的失誤則關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質問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好幾次出現了自我講錯、說錯的地方,它們或者被細心的學生發現并質疑,或者事后被自我察覺,但我都沒有加以掩飾,更沒有將錯就錯,而是及時承認、及時糾正。這樣并沒有使自我的威信在學生面前受到損害,學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問的問題提出來,這更有利于以后教學工作的開展。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一個會影響人的職業。據統計證明,教師對在成長中可塑性強的學生的影響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在課堂,更在課外;不僅僅在言傳,更在身教。實踐證明,學生往往是先喜歡、欣賞一個教師,才會對其所擔任的學科發生更大的興趣,才會有更深入學習的動力。試想,一個經常遲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個滿口粗言穢語、行為為學生所不恥的教師,他在講臺上的話還有多少份量,他的課還有幾分吸引力呢?因此作為一個教師,只有自我品行端正,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樹立威信,更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
二、“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探索創新是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
中學歷史教學的好處和價值在于引導學生逐漸構成正確的歷史觀,而這種歷史觀的構成不就應是對歷史知識的簡單機械地記誦,它就應是學生對歷史的原本進行分析與理解,進而學會用歷史的視角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實的問題,學會思考人類的發展和人生的價值。因此作為中學歷史教師,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是經常要思考的問題。
一堂歷史課的成敗,歷史教學的好處和價值是否體現,最終的評價標準是看學生是否理解和理解了課堂的教學資料,這種理解和理解是否主動和深刻。掌握好扎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教無定法,教可擇法,教亦可創法。要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務必認真研究歷史知識的基本特點,發掘歷史學科本身的優勢,揚棄傳統教學模式,立足于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形勢,選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探索和創新,以適應學生潛力培養的需要。作為一個剛剛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年輕教師,就更有必要“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三、“教,然后而知困”問題與不足的思考
1、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何其難。“素質教育”已經實施很多年了,傳統教學模式并沒有徹底地從我們身邊走開,甚至在某些地方還占據著主導地位。試想,一個習慣于理解“填鴨式”教育的學生,他能否理解自主學習、互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呢?
2、多媒體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種種。多媒體技術與課堂的整合是當前的時尚之一,所謂“無課件不公開”,沒有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似乎課堂教學就無法開展,素質教育就無法推行了。務必承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仍有著相當大的潛力可挖,但應注意:第一,它是一種輔助手段,它始終務必處于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適用于某些課時,并非全部的課程都就應使用多媒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需要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與探索。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5
高中歷史新教材在內容的編排上更豐富,充實,更加注重能力的培養,對教師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應該創新教法,精心設計最佳教學方案。
一、必須更新教學觀念,貫徹落實原則
歷史教學必須具有開放的思想,要從過去那種狹隘的、封閉型的教學理念中解放出來,變為“寬廣型”的教學觀念。教學中要求教師教學觀念民主,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學方法民主,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他們自身已具備的思想基礎,智力能力,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得他們在自覺地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重視自身的發展,尤其是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研讀新課標,總體把握教材內容
閱讀教材時要突出分析以下幾大問題,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注意按照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確定教學目標;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內容的邏輯關系。突出重點,詳解難點。還應該思考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對學生學科能力甚至綜合素質的幫助,以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影響等。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很好的利用教材,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三、有效地利用歷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討論法,舉例法,比較法,歸納法等,這樣可以交叉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耳聞目睹、讀寫結合、講講練練,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做可以拓寬學生獲得知識的信息渠道;還可以使課堂教學輕
松愉快、生動活潑,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以全面辯證客觀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做好了歷史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指對教育教學行為進行思考、回顧、總結、歸納的一種活動。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長期積累。教學反思雖然在整個教學環節中處于最后,但卻是至關重要的。有利于教師及時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培養教師學習、研究的意識,促使教師更好地實現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06-12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06-13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07-21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精選07-21
高中歷史的教學反思12-12
(精選)高中歷史教學反思07-05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精選)07-05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07-10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精選」08-08
高中歷史教學的反思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