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反思【匯編1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歷史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
何謂教學反思?簡言之,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行為,是教師對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分析與再認知的過程,以使教學向更合理的方向努力。正值期末之際,總結經驗和教訓,找出不足之處,尋求新學年的對策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針對高中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首先將教材內容問題化。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并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其次將教材內容結構化。我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后”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內容的“綱要信號”,也可以利用“先行組織者”,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系
過去一學年來,教學時,我注意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正確處理內容與形式的關系。首先,我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并深化和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其次,采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三、結合學生的實際,將知識整合。
在教學中,我往往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實際能力,將課本知識重新組織,整合,使學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學就是適應于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它既有利于學生素質提高,又有利于學生分數提高的教學。
總之,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內容,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2
本學期開學以來的教學工作在教學計劃的指導下緊張有序的進行, 如何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高質量地完成歷史教學任務,是我一直以來在思考的一個問題。現將本月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還不成熟的做法反思如下:
一、認真、細致的研讀考綱,關注考綱變化,適時調整,增強備考的實效。
1 、通過研讀 20xx 年考綱預測今年歷史科的命題趨向。在平時的練習、測試中我們采用高考試題,同時也研讀最新的考綱,了解高考試卷的分布。
2 、全面理解和把握考點。精心備好每一堂課,目前正在進行第二輪復習。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 , 我們的工作目標是讓學生牢牢掌握基礎知識 , 構建歷史知識框架。加強對學生的督促 , 促其完整的理解和掌握課本基礎知識。最后 , 加強落實、檢測,每天的材料題訓練要做到檢查,督促,評語,給分,最后修改至答案符合高考要求。
二、注重知識整合。
高考受考試形式的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完成基礎知識復習后,要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歸納、整理,并從中發現規律、總結認識,將知識升華。同時可以將相應的、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小專題滲透進去,使學生在第一輪復習完成之后,就已有一個較完整的知識框架和知識體系。
三、加強訓練,提高答題技巧。
訓練是對基礎知識的延伸,也是對學習質量的檢測以及調控學習過程的手段。因此,在高三的`教學中,適當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相當關鍵的一環,下面就這一問題談幾點:
1 、做選擇題時,既要保證正確性,又要節省時間。因此就應找準中心詞,再慎審待選答案,對不確定的可以第一感覺為主。答題卡的涂寫最好在做非選擇題前進行。
2 、對非選擇題也就是主觀題部分,這在高考復習中是需要下大力氣訓練的。縱觀近幾年高考,由于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出現了各地教材版本不一的現象問題,為體現高考的公平、公正,高考命題者在主觀題命題時,往往會先給出一段材料,依據材料設置問題。為此,在平時的教學中盡可能多的利用材料對歷史事件加以說明、解析,同時,在練習或者是考試中也相應加強練習。
3 、在訓練基礎上還應該加強對學生解題方法的指導。歷史材料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有純文字材料題、有圖形的、有圖表等。因此必須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解析材料題的方法。如:文字題材,首先看問題帶著問題讀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看材料出處,再判斷對解題是否有效。第三看時間,后將之轉化為事件。最后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聯系課本,將問題、材料與課本相關知識掛鉤作答,許多材料題的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答題要規范,問什么答什么,做到“論從史出”。必要時還應注意材料中出現的省略號,一個省略號前后敘述的是一個事件的不同方面。材料中也常出現表格式的材料題,要注意橫向縱向,將二者聯系比較,找出其反映的現象、趨勢等。
四、關注課改,了解學術前沿。
命題專家大多是學術界的名流學者,他們常把史學界最新的觀念和最新成果滲入命題中。
五、關注社會熱點。
以現實的熱點帶動歷史知識。不過,一些特別熱的點往往命題時表現并不明顯。因此,復習中也不要太強調,以免淡化對其它基礎的掌握。 最后,高考的沖刺階段結束也就是在強化訓練結束之后,一定要跳出題海,回歸課本。在這個階段里,學生自主復習為主,內化教材知識,通過自主訓練將知識能力化,最終構建備考系統。回歸課本首先利用課本標題,形成對課本的整體把握,在此基礎上,有選擇地突破。由于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必然形成與其他知識點的“互動”。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3
本課作為選修I第一單元第一課,《課程標準》要求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因為必修I時對雅典的民主進程已經探究過,所以對本節課的處理就嚴格地圍繞課程標準的要求的三大問題,即梭倫改革的背景、梭倫改革的主要內容及特點和梭倫改革的影響,來開展教學。又因為是選修課,所以盡量地簡單化,使整堂課的線索清晰明了。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實驗表明:(1)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說明人類獲取知識主要來自視聽。(2)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和聽到內容的50%,在交流中自己所說內容占70%。這就意味著,在教學中,如果學生既能看到又能聽到,再通過交流討論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信息的保持將大大優于傳統的教學模式。
基于這一理論,在教學中首先展示希臘文明成果的圖片資料并配上雅典奧運會的會歌,滿足學生的視聽要求,使學生盡可能多的獲取和保存信息。播放圖片資料,還能起到凝神起興渲染課堂氣氛,創設凝重的歷史情景的效果。讓學生能夠在一個有聲有色、圖文并茂、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中,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
對于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關于梭倫改革的第一個問題---梭倫改革的背景,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展開,通過同學之間交流學習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既完成教學任務又提升學生的能力。事實證明,這樣的教學方法效果非常好,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自主探究,并且有一個學習小組以情景表演再現當時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讓同學們在歷史的重現中親身體會梭倫改革的背景,讓整個課學教學與學生學習融為一體,合乎新課程改革中所要求的老師與學生角色的轉變。
本課所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梭倫改革的主要內容,分解為經濟領域的措施和政治領域的措施,以表格的形式由各個學習小組繼續合作探究,在教材中找出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并分析每項措施所起到的作用,并最終概括出這場改革的特點。對于改革的主要措施同學們都能很快地找出來,但對于每項措施所起的作用及特點在本節課中同學們只探究出一部分內容,老師需要更進一步的引導,如用合適的案例來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這是我對本節課處理不夠妥當的地方。在此處對于課件的使用節奏掌握的也不是很好,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看課件的內容。
本節課所要解決的第三個問題----梭倫改革的影響,以體現雅典民主的方式進行,即在課堂上現場召開公民大會,本次公民大會的議題就是評價梭倫改革。因為上本次公開課所用的班級是嘉中高二的重點文科班,所以這次公民大會開的非常成功,既充分體現了民主,又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評價梭倫改革。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又有效地實現了生生互動。對于梭倫改革的評價分為三個層面,一是梭倫本人評價;二是梭倫改革的積極作用;三是梭倫改革的局限性。在對梭倫本人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體現英雄人物在推動歷史方面的重要作用,從而實現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教育。這種情景教學完全符合新課改的要求,但對于梭倫改革的評價的總結不應由老師來總結,而應該讓同學們在自主探究中解決問題。
對于本節課的教學總結是由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完成,這樣有利于構建同學們完整的`歷史結構。本節課的課后探究設置了兩個問題:一是我們今天也提倡民主,想一想,古代雅典的民主與我們今天的民主有什么區別?二是中國現在也在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梭倫改革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兩個課后探究是對本課的升華,既提升了知識,又懂得學習歷史是為了古為今用,把歷史與現實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這一環節主要由學生在課后完成,老師在指導學生完成課后探究問題時,同樣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在準備這節課和真正上課時候還是遇到一些問題很值得去探討,主要有以下幾點:(1)這種新課程改革下的自主合作探究課,強調老師和學生的角色要轉變,老師角色的轉變很容易,但關鍵是這種轉變后,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實踐證明這種完全具備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課在比較好的班級采納效果很好,像我上課時所用的為嘉中高二重點文科班,可在普通班操作起來就很難,一些學生連最基本的都無法掌握,又如何去探究。像下面一些中學又是怎樣實施新課程改革的。(2)本節課一個很大的不足就是歷史文字材料不夠充分,不利于培養學生閱讀及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這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新課程改革下要求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可學生手里卻只有一本教科書,如果老師經常都從課外引入大量的資料,這對于學生的課前預習極為不利,同時對于那些不能實現多媒體教學的學校,這種方式的用教材又要如何實現?(3)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深知自己的教學經驗很不足,駕馭課堂的能力也還有待提高。非常感謝嘉中領導如此信任我,讓剛剛上崗一個多的我去參加海南省新課程主題開放周,能夠通過此次活動與全省優秀的老師面面交流怎樣上好課改課,真是受益頗深;也非常感謝嘉中歷史組的前輩一直以來所給予我的諄諄教誨,有了你們的鼓勵與支持,有了你們的寶貴經驗,才會有我不斷的成長!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4
高中歷史新教材在內容的編排上更豐富,充實,更加注重能力的培養,對教師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應該創新教法,精心設計最佳教學方案。
一、必須更新教學觀念,貫徹落實原則
歷史教學必須具有開放的思想,要從過去那種狹隘的、封閉型的教學理念中解放出來,變為“寬廣型”的教學觀念。教學中要求教師教學觀念民主,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學方法民主,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他們自身已具備的思想基礎,智力能力,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得他們在自覺地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重視自身的發展,尤其是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研讀新課標,總體把握教材內容
閱讀教材時要突出分析以下幾大問題,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注意按照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確定教學目標;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內容的邏輯關系。突出重點,詳解難點。還應該思考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對學生學科能力甚至綜合素質的幫助,以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影響等。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很好的利用教材,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三、有效地利用歷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討論法,舉例法,比較法,歸納法等,這樣可以交叉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耳聞目睹、讀寫結合、講講練練,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做可以拓寬學生獲得知識的信息渠道;還可以使課堂教學輕
松愉快、生動活潑,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以全面辯證客觀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做好了歷史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指對教育教學行為進行思考、回顧、總結、歸納的一種活動。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長期積累。教學反思雖然在整個教學環節中處于最后,但卻是至關重要的。有利于教師及時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培養教師學習、研究的意識,促使教師更好地實現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5
興趣是人對一定事物和活動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內在傾向性。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統計數據顯示,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于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積極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提供保證。
剛剛進入高中的新生,對高中歷史課程的學法還不了解,因此在課程開始之初就必須著力于“活化”歷史教材,在一開始就能讓歷史帶給他們一種輕松和快樂。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除采用直觀教學手段展示物品、圖片,或者影視片段,講述歷史典故外,還可以運用詼諧的語言來講述歷史,把死氣沉沉的歷史課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實踐證明,在一開始就歷史科給學生帶來愉悅,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興趣中進步”。相反,如果一開始就把學科知識拔高,不僅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更會使學生對這一學科的學習失去信心。
一、“學為人師,行為規范”——以身作則是有效開展教學的保證
“學為人師,行為規范”,這是北師大的校訓,它告訴教育工作者,學識豐富是教書育人的基礎,而品行端正、為人師表則是贏得學生尊敬、有效開展教學的有力保證。很多事情教師喊破嗓子,卻不如自己先做出樣子。事實證明,一個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既少不了言傳,更少不了身教。
教師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錯誤的地方,但如何對待自己的失誤則關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質問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好幾次出現了自己講錯、說錯的地方,它們或者被細心的學生發現并質疑,或者事后被自己察覺,但我都沒有加以掩飾,更沒有將錯就錯,而是及時承認、及時糾正。這樣并沒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學生面前受到損害,學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問的問題提出來,這更有利于以后教學工作的開展。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一個會影響人的職業。據統計表明,教師對在成長中可塑性強的學生的影響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在課堂,更在課外;不僅在言傳,更在身教。實踐證明,學生往往是先喜歡、欣賞一個教師,才會對其所擔任的學科發生更大的興趣,才會有更深入學習的.動力。試想,一個經常遲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個滿口粗言穢語、行為為學生所不恥的教師,他在講臺上的話還有多少份量,他的課還有幾分吸引力呢?因此作為一個教師,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樹立威信,更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
二、“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探索創新是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
中學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而這種歷史觀的形成不應該是對歷史知識的簡單機械地記誦,它應該是學生對歷史的原本進行分析與理解,進而學會用歷史的視角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實的問題,學會思考人類的發展和人生的價值。因此作為中學歷史教師,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是經常要思考的問題。
一堂歷史課的成敗,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是否體現,最終的評價標準是看學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課堂的教學內容,這種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動和深刻。掌握好扎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教無定法,教可擇法,教亦可創法。要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必須認真研究歷史知識的基本特點,發掘歷史學科本身的優勢,揚棄傳統教學模式,立足于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形勢,選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探索和創新,以適應學生能力培養的需要。作為一個剛剛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年輕教師,就更有必要“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三、“教,然后而知困”——問題與不足的思考
1、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何其難。“素質教育”已經實施很多年了,傳統教學模式并沒有徹底地從我們身邊走開,甚至在某些地方還占據著主導地位。試想,一個習慣于接受“填鴨式”教育的學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學習、互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呢?
2、多媒體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種種。多媒體技術與課堂的整合是當前的時尚之一,所謂“無課件不公開”,沒有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似乎課堂教學就無法開展,素質教育就無法推行了。必須承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仍有著相當大的潛力可挖,但應注意:第一,它是一種輔助手段,它始終必須處于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適用于某些課時,并非全部的課程都應該使用多媒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需要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與探索。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6
新的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課程結構的變化——確立模塊教學和專題型體系。新課程設置九個模塊課程,教學單元是圍繞一個專題展開的,因此又稱為專題式教學。
以往的高中歷史教材是按照章節體通史的形式編寫,其特點是時序性和整體性較強,嚴格按照歷史發展的時序性和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與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及其歷史發展的整體性來選擇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進度的。此種方法又被稱為通史或編年史的教學模式。而現在的高中歷史新課程是按照“模塊”加“專題”的形式編寫。打破了傳統的時間順序和空間范圍,圍繞某一主題,采取縱向跳躍、橫向截取剖面的方法,選取一些典型的歷史事實,進行更加深入的闡述和更具示范性的探究。其特點是內容精煉,跳躍性強,思維層次高,適合探究性教學的開展。從而給教學組織和實施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三個必修模塊分別反映了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等領域發展進程中最重要的內容,可使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學會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六個選修模塊的設置,有利于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歷史視野,適應了社會需求的多樣化,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學習模塊的設置,為學校有特色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也有利于學生自主選擇并及時調整課程,形成有個性的學習計劃。
由于模塊單元體專題型的教學體例打破了傳統的時間順序和空間范圍,采取縱向跳躍、橫向截取剖面的方法,因而存在時序性和整體性較差,知識系統破碎的弱點,給教學帶來了一定困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對教材進行適當靈活的整合,指導、幫助學生對一個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概況進行橫向的歸納總結,構建起一個階段歷史發展的框架。
專題式教學具有更強的探究性、更大的跳躍性和更難的理論深度,要求教師在放棄傳統時序性和整體性觀念的基礎上,塑造更高層次時序性和更深刻整體性的新觀念,使之成為高中歷史教與學的新紐帶。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較高的歷史研究水平、高度的歸納、整理、概括和抽象能力、較為廣博的歷史知識和較高的歷史理論修養,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同時每一模塊設置的專題都與現實社會、學生生活緊密相連,這就有利于學生運用歷史思維理解現實問題,借助社會現實反思歷史問題,有利于探究性學習和開放式教學的開展。
另外,學科視野寬廣,知識要點深遂,是專題式教學顯著的特點。學科視野寬廣鑄就了高中歷史新課程內容新鮮,饒有趣味,時代感強的長處。知識要點深遂,為教師引導學生解剖典型,獲取研究歷史問題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培養、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探究課題。
那么如何進行專題式教學?
首先,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依據實際需要,增添、整合同類專題的材料,調整、取舍教材內容,使歷史專題的頭緒更集中、主題更突出,不僅更好體現歷史發展的時序性,同時也能橫向反映人類文明發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與碰撞。例如,可以問題為核心對教材進行整合,以必修課程《歷史Ⅰ》為例,可通過對單元1、3、4、8相關內容的整合,側重探討中國政治發展簡史。還可以以對比為目的對教材進行整合,如把必修課程《歷史Ⅰ》的專題7和8結合起來,探討“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與社會主義運動的成長壯大”問題,通過了解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局限性和缺陷,認識到工人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發生的歷史必然性。還可以把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相同性質的專題內容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比較東西方的共同點和差別,使學生對人類文明在生成過程中的統一性和多元性有一個直接的感知和認識。
其次,在某個專題教學(或教學單元)開始之前,可利用大事年表以及單元導言為學生整理歷史發展的`線索、構建一個該階段歷史發展的框架。然后,再展開新課的學習。
第三,在專題學習時,要闡釋清楚本專題的概念及內涵。
第四,要講清本專題歷史知識的發展演變歷程(包括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中有關該專題史實的起源、主要內容、發展趨勢、作用等)以及對當今社會產生的影響。
最后,進行規律性的探究,獲得某些歷史啟示,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而教師素養的高低是課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新課程對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著科技的發展,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涌現并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所以必須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才能與時俱進,成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7
在校科研處、教務處的指導下,經過一兩個月的課堂教學改革的嘗試,用“五四愛國運動”這堂課來進行全市的教學方法的探討。談不上什么經驗,只是在轉變教師的教及學生學習方式的做法方面談談自己的一點感受。
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關鍵在教師,核心在理念引擎,重心是提高課堂效率,而中心落腳點確是每節課導學提綱和導學案的設計。只有在優質、科學、高效的導學提綱的引領下,才能真正喚醒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也才能真正體現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下面我就從如何設計導學提綱和導學案兩大板塊說一下我的具體做法。
一、導學提綱的設計
制定切實可行的導學提綱,是上好每一節課的前提和保障,它是一節課教學內容的路線圖,是教師對教材的重新加工、處理和提煉,學生了解了學習的路線圖,自己就明白每一步去干啥,也就是用以指導學生依綱自學。
導學提綱的設計分為五步:一是學習目標;二是學法指導三是;知識梳理;四是知識理解與運用;五是知識結構的構建;六是達標檢測。
每一步的具體要求是:
1.學習目標:認真鉆研教材,制定學習目標,使學生在自學前就明確本節
課的學習目標。
2.學法指導:根據學生情況、教材內容等,提出學法建議。供學生參考。
3.知識梳理:歷史學科的特點是知識瑣碎,點小而多,不便于學生把握,
課前把知識框架用填空的方式整理出來印發給學生,以此方式閱讀教材從而達到對知識的了解目的。
4.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并符合學生的實際能力去創設一些問題,問題要遵循“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原則,具體來說①問題要能啟發學生的思維。②問題不要太多太碎。③問題應能引導學生閱讀并思考。④問題的敘述應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參與。
總之,通過“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的環環相扣、逐層遞進的導學提綱設計,意在激發起學生學習的動機。而要使教師設計的問題有價值,達到導學之目的,我覺得不看書不行,看書不詳細也不行,光看書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所以在設計的導學問題必須真正達到讓學生從教師設計的問題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看書,學會探究,學會自學,學會合作。
5.知識結構的構建:在學生掌握本節課基礎之上,你將如何設計本課的知識結構?培養了學生動腦手的能力。
5.達標檢測:注重基礎,突出重點。面向全體,關注差異。
以上是我在導學提綱設計過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那么如何把導學提綱各個環節的任務落到實處,我想導學案的執行就顯得尤為重要。接下來談一下導學案的操作。
二、導學案的操作
導學案的操作我主要是圍繞“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指導思想來進行的,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操作。具體包括“學一學、用一用、議一議、動一動、做一做”等五個環節。
(一)學一學
依據高一學生的情況,結合教學的具體內容,圍繞課標要求,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完成完成導學提綱中的任務。課堂中將完成不妥當之處講解。使之明確答案。
(二)用一用
1.讓學生圍繞知識點,自己學著設計題目。這個環節必須是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完成,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課堂上,將學生設計選擇代表性問題展示,針對問題設計是否合理,進行評議,營造一個互幫互助、互相交流、合作交流的平臺。之后教師根據學生所評點撥正確設計題目的原則、方法。
(三)議一議
教師提前設計的題目,依據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關系的學科特點,讓同學互相討論、議論,從而達到歷史為現實服務的目的。
(四)動一動
在知識學習結束時,組織學生設計知識結構,提升概括能力。通過比較展示同學們的設計,大家評議,教師點撥,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
(五)做一做
針對全班同學進行檢測,試題要注重基礎,突出重點,以便更確切的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具體情況。
總之,設計好導學案是上好課的.前提。課堂上教師的機智靈活運用導學案又是上好課的關鍵。每一個環節中都不能離開教師的點撥疑難問題的解答。
下面我就“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的嘗試談一些感受,一點思考。
1.進行探究的前提是教師理念的轉變,多研究些理論,多借鑒些別人的做法,要找到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有效方式,而不是機械的模仿形式。每個學科有區別,每個年級有差異,每一課也都不相同。
2.歷史一向被學校、學生視為小科。在歷史課堂上總有個別學生有寫別的學科作業的現象,這一課我在幾個班級試講,這種現象沒有了。因為人人有事做,事事需動腦動手。
3.無論是自學還是展示,采取激勵和賞識的態度,這樣學生的參與度就有了保障。學生能全程參與,就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4.課堂上應該有利于各種學生的培養。思維活躍者生在課堂中的表現更加優秀,平日不愿意發言的人也能感受到了關注、感受到了賞識、感受到了幫助,思維也被帶動了。
5.高效的課堂呼喚高標準,嚴要求的老師,學生要學習,老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只有老師站得高,才能帶學生看得遠。
對我來講這只是新的教學方法的剛起步,還有許多的不足。我會繼續認真探索研究!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8
一、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既有成功的體驗,也有失敗的教訓,無論是經驗還是教訓,對教師來說都是財富,關鍵在于是否作認真的總結,并進行分析研究。教學反思中,教師找出教學方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總結經驗教訓,及時查漏補缺,調整教學策略,優化課堂教學。長期堅持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駕馭課堂的能力、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方法。寫教學反思還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有效途徑。教學反思中積累的教學火花、典型教例、教學一得,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點、難點,都是教師進行教學研究、探索教學規律、撰寫教研論文不可缺少的資料。
二、教師應把握教學的反思過程
1、記成功的經驗。當教師上完一堂經自己精心準備的課后,應對自己的課做出客觀的分析,肯定自己在本節課中的成功經驗。因為在教學的過程中,常會出現一些精彩的片段。如:新穎精彩的導言、恰當的比喻、簡明的板書、巧妙的設問、教學難點的順利突破、引人入勝的教學方法、成功的臨場發揮、瞬間產生的靈感、直觀教具的合理使用、現代化電教手段的運用以及配合本節教材補充的一些具有典型性、生動性和富有說服力的教學事例等等。這些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用具使用等方面獨到之處,都是促成教學成功的因素。對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都有很大的用處。
2、記教學中失敗之處及其原因。再完善的教學設計也可能有疏漏失誤之處,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課后冷靜思考、仔細查找原因、尋求解決的辦法、及時總結并作好記錄,成為以后所應吸取的教訓,在適當的時機有計劃有步驟地彌補和解決,并在以后教學時改進和糾正,避免在以后的教學中重蹈覆轍,達到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的效果。
3、記學生在課堂上反映的問題。有些疑難問題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遇到的,有些是通過課堂提問、練習等形式反饋出來的。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提出的問題可拓寬師生的思路,促使頓悟的發現,有的問題甚至可以把其引向縱深,這就是教學相長。另一方面,由學生的提問可以發現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學生提出的`疑問往往是教師沒有講清楚或被忽略的問題。
4、記學生的思維及進步情況。教師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學生在各年齡段的思維特點、對事物的認識程度、認識觀點、思維能力等。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實際,是否受學生歡迎,學法指導是否到位,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等作好記錄。這些都是以后教師教學的第一手參考材料,對啟發和培養學生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5、記錄再教設計。教師上完課后,根據教學體會以及學生反饋的信息,靜心沉思。看一下教法上有沒有創新、知識點上有哪些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特點、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進行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學反思畢竟是以教學水平的提高為其歸宿的,這種循環反復的反思過程會對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很大收益。在行動與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是每一個教師當然也是每一位教師應該不斷為之努力的方向。總之,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我都堅持及時寫教學反思。所以我認為教師必須培養反思意識,通過發現問題、自我學習,積累素材,嘗試研究、經驗論證、互相交流等過程,循序漸進,逐步培養教育科研能力,提升教學反思能力,進而提升自己的專業化水平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9
伴隨新一輪課改的進行,旨在全面培養學生素質和全面提高人文素養的新課程理念全面推行。作為基礎學科的歷史學科,逐步走出了傳統的授課模式,取得必須成效。那么,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深入扎實的推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呢?下方,謹結合本人的教學實際,談談自我的一些反思。
一、重視學情分析,是上好歷史課的著眼點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被教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心靈的耕耘者,教課就要教到學生的心上,須在撥動學生心弦上下功夫。因此,了解和分析學生狀況,有針對性地教對于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由于我校地處城郊結合處,學生的學習基礎參差不齊,有的學優生雖然比較用心,上課氣氛活躍,但是數量相對較少。大部分學生基礎不好。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我校學生的特點,我選取最為適合學生的教法,弱化知識點的強硬輸灌,強調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各項潛力,因材施教,“備教法的同時備學生”。
二、認真詳實備課,是上好歷史課的關鍵點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用心性,因此,我每一天都花費超多的時光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鉆研教材和教法,我仔細研讀《歷史課程標準》,經常查閱相關學科書籍雜志如《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等,充分利用Internet的優勢,在網上搜索尋找資料,借鑒教法。
利用多種形式豐富課堂教學手段,擺脫以往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我充分利用我們學校在網絡方面的獨特優勢,大力探索和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如將PPT制作的課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大大活化了課堂教學資料,可謂聲色并茂、圖文并舉。目前我正在用心探索網絡型課件制作,使校園網絡發揮更大的作用,讓網絡為課堂教學服務。因此可見,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掌握必須的信息技術還是很必要的。此外,學生課堂活動也是我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如歷史辯論、歷史小短劇等。總之,無論是課件制作還是學生活動,都需要教師甚至是學生作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認真詳實的備課,才能讓教師教的簡單、學生學得愉快。
三、善于課后反思,是上好歷史課的落實點
課前備課、書寫教案固然重要,但課后教學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更有利于教師的專業成熟與提高。這一點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深有體會。
在上《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一課時,說到當時實施的是計劃經濟,為了加深學生的認識,我讓他們展示課前搜集的糧票、布票、錢幣等。這項活動一開始備課時并未思考到,是課后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時才設計的`,再次試教后效果十分好。透過課后反思活動,我由此而悟到一點:拓展是一塊十分重要的資料,如何設計好拓展練習,如何緊扣課文資料,讓學生把知識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進行多元的思維訓練,是以后的備課中就應值得關注的。可見透過教學反思、及時反饋改善是十分重要的。
眾所周知,在每一次教學實踐中都會有一些難以預料的問題或突如其來的插曲,有時學生的一個簡單提問、課堂的一次突發事件,都會對原有的教學設計提出挑戰。因為我們的教學對象是活生生的學生,他們有敏銳的思維、豐富的想象,有必須的觀察力、思考力,喜歡突發奇想妙想,而且我們的教學對象、教學環境及教學體驗總是在不斷的變化。這些都是教師在備課時很難準確預料決定的。課后的教學反思則在必須程度上會讓你持續可持續性教學效應,并彌補這個遺憾。教師在課后把這些突發事件記錄下來,讓教師及時回顧自我的教學是否適應學生的實際狀況,對自我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對學生的表現和困惑、對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透過反思、體會和感悟,就能夠對本節課做出正確的評價,能夠找到反饋的信息,思考下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使下一步教學設計更科學、更合理,從而更用心、更有效地促成教學目標的實現。
同時,我還把理性教學思考和感性教學過程結合起來,這樣不但能夠融合成更加完美的方案,使師生雙向完成理念的更新和更高層次的飛躍,而且可在必須程度上避免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出現類似的問題,從而幫忙自我總結教訓和積累經驗,在不斷的反思中揚長避短,構成一套能準確決定教學變化的、能出色駕馭課堂教學的本領,由一名“經驗型教師”成為“反思型教師”,一名讓自我教的簡單愉快、學生學的簡單愉快的好教師。
四、注重專業素養,是上好歷史課的支撐點
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而教師素養的高低是課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新課程對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潛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透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我。隨著科技的發展,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涌現并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我的知識結構。所以務必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才能與時俱進,成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0
成功之處:
1、教學中貫穿情感教育,用事例襯托法。
教學中注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情感因素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和高度,賦予學生重要的價值取向。本節課知識點較多,,有些知識學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接觸,掌握知識對學生來說,難度不大,如果僅從教材內容正面分析,容易產生空洞說教之嫌,于是,我決定多舉例,特別是聯系事實政治,如:汶川地震,從而啟發學生理解我國民族特點及各個少數民族對祖國的貢獻,這樣很好地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因此品社課教育的德育功能顯得更突出重要,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已成為本節課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學中,我把它當作貫穿本節課的一條主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
本節課知識點多且涉及范圍太廣,針對性不強,因此我把情景導入設置為歌曲《愛我中華》導入,并啟發學生把歌詞內容和民族國情聯系起來,既親切易調動積極性,針對教學內容也貼切。另外,結合歷史、地理知識,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解答,既完善了教學內容,又鞏固了知識。
不足有:
1、對于難點即:共同的'心理素質,在處理中總結時不透徹、不全面。在這里能對學生進行教育: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但在教學中沒有很好的利用這一內容。
2、由于本節課知識點多且涉及范圍太,為了突破重難點,在教學避免空洞說教,課堂上列舉了許多事例,,但由于有些事例學生不知道,為了讓學生理解知識,所以老師說的過多,導致學生積極性不高,造成聽覺疲勞,教師與學生雙邊活動沒處理好。在以后教學中注意改進。
以上是我的工作反思,在教學中我會不斷的改進,使教學工作取得不斷的進步。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1
隨著學校課改活動的展開,我的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反思總結如下:
一、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觀念的更新是一切創新手段實施的根本。沒有新理念,只有新課標、新教材、新知識,沒有新成效。為此,我覺得應該重點轉變三個方面觀念:
一是轉變對新課程的認識,即用新思維、新方法,不能守著舊框框、老套套;
二是轉變自身角色,由傳授者變為啟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由師道尊嚴的“師長”變為與學生平等的“談話人”,精心營造民主與平等的新型角色關系,促使學生主動、創造性地參與教學;
三是轉變對課堂教學的認識,即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的歷史學習環境,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也能充分發展,把歷史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二、教學過程中以學為主,力求真正做到“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我在教學過程中把教學活動中采用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注意了將課程內容的實用性與不可回避的高考應試教學的關系處理好;
三、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理念。
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只顧自己唱獨角戲,因為:
一是學生一直處于聽者、被動的地位,沒有思考、參與的機會。
二是學生一課聽到底,即使有興趣,也未免有疲勞之感,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學生聽課情緒和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聽課狀況,察言觀色,因勢利導。在備課時,要心中有數。準備的問題要具有針對性,并讓學生積極參與。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檢查了自己的教學效果,同時得到了學生對知識的反饋,也有利于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實踐,可見這樣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合理的巧用、妙用,能使課堂教學藝術更加多彩,有畫龍點睛、回味無窮之作用,讓學生淡化緊張疲勞,在愉快、歡笑觀念和習慣的轉變。重結果輕過程,只看考試分數,忽視學生對學習過程中的豐富感受和體驗,將不利于激勵和引導學生健康發展。過程評價可以體現在課堂討論、劇情表演、主題辯論、學生問答、提綱展示、課堂演講、社團活動、社會調查和社會考察等各種各樣的.活動中,評價的及時性將給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添注了積極動力,非常有益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效能。
總之,要更新教學觀念,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不斷反思,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有看清問題,才能堅定前進的方向,才知道該怎么做。我們只能在充滿矛盾的現實中尋找出路,用智慧去化解難題,用機智去逾越障礙,用改革去實現目標!
我的苦惱:
因為新課程采用專題的形式編寫教材,所以專題內知識的完整性和本專題知識與其他專題的聯系問題,都很難把握。而知識的系統性不強,要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知識并培養能力就不得不進行必要的補充,課時就顯得嚴重不足。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2
在歷史教學中,往往采用問題教學法。問題式教學基本模式分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評價、歸納總結五個基本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合作,通過活動、體驗、表現來完成教學。
為了很好的貫徹問題式教學,本節課的設計環節如下:首先,從學生自己組織的新聞播報導入本課,引出辛亥革命的主題。第二步,給學生5分鐘時間預習新課,梳理辛亥革命的線索,并按小組把線索寫在黑板上。第三步,從什么是革命?──為什么要革命?──為了革命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革命黨人做了哪些準備?通過這樣的三個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完成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點問題即革命的準備階段。第四步,讓學生根據自己預習的結果來描述革命的經過和結果。對基礎知識學習完成后,還設計了一個學生自己反思提問,考察其他同學的活動。第五步,反思革命成敗,感悟革命激情。
本節課在設計上,遵循一個基本模式,從提出問題到分析、解決問題、反思、歸納評價,每個環節環環相扣,也充分體現了問題的基礎、層進、綜合、開放等特性。特別注重發揮小組成員積極性,通過討論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其中還設計了小組及個人的反思評價量表,學生需要對自己以及他人的思維過程和結果做反思。比如,在課堂的最后,學生要反思一下自己學到了什么,自己在小組活動中做了些什么,自己是怎樣調節自己的學習的,如果自我評價是否定的,那就要考慮以后如何改進,等等。
但是在本次課堂教學中,設問的技術和提問的技巧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問題式教學的'核心價值是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我認為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既要有學生個體的自主思考探究,又要有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探究。一般情況下我們會關注到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但是個體的自主思考就會忽視,或者說是教師不太相信學生,不敢放手,往往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很短,迫不及待的要提示學生。而且,在反思、反饋評價過程中,雖然有設計評價的量表,但是這種單純的數字表格很容易流于形式,反思的真正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特別是反思本節課堂教學對問題式教學的貫徹運用,我本人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努力和改進地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加強自己的理論修養。二、加強對教材的研究,在備課方面下功夫,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環境。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3
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
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這就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起一種學生本位的新模式。
歷史教學也不例外。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破陳出新,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余地,從而得到鍛煉,達到基礎知識、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位一體,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
認知指導實踐,許多教師在這個思想指導下在教學中嘗試改革,出現了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興趣小組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但也有不少教師走向了片面化,走進了教學誤區,這里我想簡單地談一下。
誤區一:只要活動,不看對象。
教學中,許多老師認為要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實際能力,不考慮教材的實際,于是上課從頭到尾,都是各種各樣的活動:討論、辯論、觀察、分析……忙得學生焦頭爛額,一會兒要抬頭看錄像,一會兒又要展開辯論,而真正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很少。
于是各種問題接踵而來,懶的學生是一點事情也沒有,而想動腦筋的學生感覺忙不過來。
還有的老師是由于上面要求上課時開展活動,于是下面推廣開來,根本不結合本地本校實際,把別人的東西生搬硬套,與課堂脫軌,與學生分離,只重形式不講結果,忽略了具體對象、環境等。
另一個方面就是活動設計時過于簡單或復雜。
設計簡單時學生輕易就找出了答案,就會產生驕傲自滿情緒,漸漸會對參與活動失去興趣,對以后的教學產生不良后果,而設計復雜時,學生自己解決不了,難免會垂頭喪氣,對以后的教學也會產生負面影響。
雖然說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個難題接著一個難題,對這些人生經歷不多的孩子來說,容易使他們失去自信心。
因此不論是過于簡單還是過于復雜設計課堂活動,就必然使大部分學生閑置,局限了參與課堂教學的學生,不能使每個學生的潛力發揮出來,也就談不上達到預期的效果。
因此在教學活動的設計時要注意結合學生的智力水平、要適合學生的特點;注意參考教材實際、符合教學規律;注意難易程度的搭配、挖掘,爭取把每一個學生都調動起來,否則,脫離了對象(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無用功。
誤區二:只要出新,不管科學。
歷史教材編寫的都是一些沒有爭議的廣泛論證的基本史實、基本史論,依據的是科學性的原理,當然,歷史上存在著許多有爭議的問題,但這些史實史論都是編寫教材者的謹慎選擇后編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學家的看法,具有科學性。
而有些教師在上課時追求標新立異,通過活動得出的結論有別于教科書甚至相反,把少數人的意見當作真知灼見,甚至于出現為希特勒翻案,為江青平.反等問題,忽視否定了基本史論、基本史實。
對學生的各種看法、新意見一律贊同,喪失了科學性、原則性,甚至于對學生從文學作品、電視電影作品中得來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記了自己所擔當的任務。
只要有新意、創意,不管科學性,甚至于對神話傳說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糾正,一方面使學生產生了錯誤的認識,認為為歷史就是電視、電影、神話故事中所講的那個樣子,對歷史教材產生迷惘,不信任的態度。
區別不了真實的歷史與小說中的歷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對發育成長的中學生產生負面影響,產生錯誤的史學觀、人生觀、世界觀,達不到學史使人明智,以史為鑒的目的。
因此,一方面活動的開展能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另一方面教師要依據科學性原則,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分析、開導、糾正,使老師成為一個真正的引導者。
誤區三;只見開頭,不見結尾。
在歷史教學中有時會出現比較系統性的專題研究,或者是需要大量史料來證明的東西,因此需要學生去探究。
一開始時學生積極性很高,精神抖擻地搜集資料,搞一些調查研究,對課本、教師所提出的觀點大膽質疑。
但由于時間、精力的關系,再加上對搜集資料,查找文獻的水平有限,又缺乏老師及時有效的引導,自然研究的不夠專詳,得出的結論不能令人信服,甚至最后不了了之,只留下一些疑問和懸念。
這反而影響了學生本來對歷史問題的系統性、準確性的把握。
清晰的歷史脈絡、歷史問題反而變得含糊不清,影響了學習效果。
因此,“虎頭蛇尾”在活動課中千萬要不得,要做到有始有終,明確目標,堅持不懈才能真正掌握真理。
誤區四:只講氛圍,不談實質。
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不少歷史教師都對原來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也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種意識:即認為一堂好課就是要把學生調動起來,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而把學生調動起來的標志就是到處是學生的聲音,課堂氛圍好,氣氛活躍。
于是課堂教學中有意無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課堂里的熱鬧,使本來井然有序的課堂變成了一盤散沙,最終的結果是把老師從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完完全全變成了課堂紀律的維護者、監管者。
在這樣的意識指導下必然會沖淡教學的主題,把有組織、有內涵、有目的、探求知識的課堂變成了類似于放牛羊的牧場,盲無目的、放任自流,甚至為了迎合學生出現了低級趣味。
自己上課時感覺把學生調動得很積極,氛圍好,而最終的學習效果卻是一塌糊涂,甚至于導致學生只記得搞笑的地方,對應該掌握的知識一無所知,能夠培養的能力一無所有。
這樣的活動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
也就是說活動中講氛圍不能走極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動的本質,即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動而有效。
誤區五:只懂羅列,不會深化。
在歷史教學中強調要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把抽象的內容直觀化,使歷史課堂豐富多彩。
使用各種教具如投影、歷史掛圖、實物、幻燈、錄音機、VCD等等。
在信息時代這些材料日新月異,也日漸豐富。
于是不少教師就產生了認識誤區,認為材料越多越好。
出現了課堂上僅僅是一些歷史資料的堆砌。
沒有體系,沒有系統,只是一盤散沙,甚至于教師忽略自己點撥指導者的身份,僅僅將大量的事實、材料、圖片羅列。
與此同時,學生獲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及自己的一些理性認識,至于正確與否卻不得而知了。
而教師忽略講解的同時往往容易造成學生自身認知的誤區,對已形成的錯誤看法沒有及時糾正,長此以往就無法正確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那么又將從何談起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困難?因此,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并不意味著教師就要“下崗”,反而對教師本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選取典型的材料,如何把握住材料與論點之間的鏈條,如何挖掘材料內在的靈魂等都成為更高層次教師的必備條件。
簡單的理念講解只會空泛,而簡單的羅列材料只會使學生變得具體而缺乏深度。
所以二者如何結合,比例如何,選取的時機等都成為值得教師研究探討的問題。
最佳的組合、最經典的講解、最有效的方式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
誤區六:只重研究,不問基礎。
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成為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后不少教師都在嘗試使用,但也存在不少問題。
從理論上來講,研究性學習確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有助于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的深化理解。
但這只是一種方法和手段,并不能“草木皆兵”,每時每刻都想著要研究。
因為過分熱衷于這種專題式的研究必然影響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同時,學生的時間有限,這種學習方法分散了學生大量的精力,搞不好會一業興百業廢。
歷史教師應該在適當的時機進行專題研究,使其充分地發揮在學習基礎知識時的作用,從大局著想,為重點服務,才能更具有生命力,在教改中立足于不敗之地。
誤區七:只要學生,不用老師。
以往的教學都是要學生學,如今都強調學生要學,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不少教師誤解了這一觀點。
把老師講變成了學生講。
也就是把過去的填鴨式的教學變成開放式的教學,但一不小心過了頭,變成由學生從講到尾。
學生講故事、分析人物、事件、討論問題、進行辯論等,一切全部由學生包攬。
誠然歷史教學中有不少存在分歧的地方,教師的一言堂容易使學生思維狹隘,學生的自由發揮使他們思維活躍,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但有時也會鉆牛角尖。
這時就需要在旁邊做“高人”指點,撥云見日。
在這時教師要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切切不能袖手旁觀,聽由學生發表自己的謬論,相互爭的面紅耳赤,或敷衍了事輕輕帶過,使雙方都意識不到自己的不足,容易走向極端化,甚至引發個人矛盾。
因此如何在恰當的時候點撥學生,如何在學生卡殼時幫他們理清思路,指明方向就很有藝術性,如何在評論時使學生做到心服口服,做到有理有據等,這都需要教師課前的充分準備以及課堂上的靈活應變。
誤區八:只有提問,不見其他。
開放性的教學提出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于是有不少老師誤解了這一點,認為學生的積極性就是積極動口、動手,這必然有動腦的過程。
于是多樣化的方法最終被簡化為一種方式——提問。
雙邊活動中不斷地提問,根本不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也不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要不就是非常簡單的問答式,甚至于是一些非常低級的問題。
告訴學生看某一段落然后找出答案之類。
一堂課下來問了無數個問題,而有價值的卻沒有一個,以致于學生失去上課的興趣,提不起回答的勁,這樣的雙邊活動怎能有效。
確實,問答式是開放式教學中一個重要方法,但課前設計時教師應該對問題的深度、難度等諸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切不可濫而不精。
另一方面,開放式教學也還有許多其他各種方法,如參觀博物館、編寫歷史小論文、講歷史小典故、討論、辯論等等。
我們要從各個不同角度鍛煉學生,不可以偏概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誤區九:只講手段,不懂效果。
現代教育技術強調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各種各樣的教具如錄音機、投影、電腦等被運用于教學上,但如何運用卻是非常復雜的問題。
而許多老師知識簡單的認為要把各種手段用上才能體現現代教育,于是幾個簡簡單單的在課本上能找出的問題也堂而皇之的寫在投影上;而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等課件的制作沒有實質,只是把原來寫在黑板上的板書照搬照套到課件上,用另一種手段、方式來體現相同的內容。
多了不少麻煩不說,還不見得比原來的效果好,本來是為了在教學中把課上得更豐富、生動,讓學生學習的效果更佳,不能為了用教具而用教具。
只講手段,純粹為用而用,等于沒用。
當然,在歷史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其他的誤區,限于時間和篇幅,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學有學的誤區,教有教的誤區,身為師者,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走出自己的誤區,帶著孩子們走出他們的誤區,以及教會他們如何不步入誤區,這,才是真正的為師之道。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4
當高考結束的鐘聲敲響,緊張而又充實的高三第一學期的歷史教學漸進尾聲,這一個學期以來的歷史教學的得與失,成與敗常讓我反思,高三這一學期的緊張與快樂、疲憊與幸福,成功與失敗一直相伴而行,卻一直充滿希望的生活讓我們至今回味;現我將我的做法、得失拿出來哂哂。
一、眼中有高考
高考是學生考,但離不了老師的引導、指導,所以要讓學生考得好,首先老師引得好,“引”的關鍵是老師時時眼中有高考,事事圍繞高考轉。我們的做法是:
1 .合理安排高考復習時間
為了保證高三有充足的復習時間,在學期初,我就結合以往高三輔導經驗,按市統考要求,擬定了三輪復習計劃,力爭做到一輪夯實基礎,二輪狠抓提高,對于第三輪復習,“調整(心態)、鞏固(基礎)、充實(補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針,逐步提高學生成績及能力。
2 .研究高考收集高考試題
12 高考結束后,我們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試題,并把它們與前兩年的高考試題進行分類分章整理,仔細研究試題特點,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試題。在教學過程中,隨進度和教學內容適時調出使用,這樣學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難易程度新穎程度,對高考不再那么恐懼;同時還可排出一些剛考過的考點,減輕復習的負擔。
3 .關注社會熱點以現實的熱點帶動歷史知識,以歷史知識去解讀熱點,編制熱點小專題。不過,一些特別熱的點往往命題時表現并不明顯。因此,復習中也不要太強調,以免淡化對其它基礎的掌握。
4 .團隊協作備戰高考
這里的團隊包括教師團隊,更包括教師與學生的班級團隊。與備課組的教師共同研究、分工協作備戰高考;與學生多溝通,對學生多幫助,多留時間給學生,大家齊心協力奔高考。
二、學、練為高考
為了讓學生考好,就要讓學生把知識爛熟于心,還要讓學生把知識用得得心應手。
1 .夯實歷史基礎知識
一是要將課本讀“薄”, 在認真鉆研教學大綱、考試說明和近年的高考試題的前提下,有選擇、有針對地將課本里大量的閱讀文字和不少孤立、靜態的陳述性語句,以及夾雜在字里行間的相當部分的修飾性詞句果斷刪減,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備考的效度。
二是將課本讀通,充分利用課本的目錄,探求章目、子目錄之間的內在聯系,做到融會貫通,深化理解;同時又能系統化課本知識,形成知識網絡。
2 .有針對性地自編試題就非常重要和有用。這類考題考查內容主要是與市診斷考試以及高考同步,試題形式與高考題相同,檢測時間控制在 40 分鐘左右。在每一次診斷考試前準備多套,集中訓練,()效果很好。
3 .考前強化訓練高三的考試有點多,綜合的月考、學科的`單元考、專題考,似乎一個都不能少。但我認為學科檢測在日常應減少一些,以增加學生閱讀教材、領悟知識的時間。
三、心中有學生
1 .賞識、尊重學生
與直屬校比較,我們算是二流的學校;與理科生比較起來,我們的學生絕大多數是三流學生。整理知識體系、記住該記的知識點、有不錯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對他們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賞識學生的微小進步,理解學生的一次次的失敗,會讓學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學習的快樂與興趣。
2 .關心、幫助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成績好的學生需要在難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績中等的學生則需要系統知識,化解遺留的難點和盲點;差一點的學生則需要督促他們一遍又一遍地記憶并掌握基礎的知識點。所以,老師要多轉轉教室,多陪陪學生,不僅僅是解答學習疑難,也可以與學生聊聊天。
以上僅是我在高三這一年中教學進程上的所做,并沒有談及學科知識教學方面、學生能力培養方面的東西。回想過去一年的復習備考感覺有很多東西值得注意和改進,也更深的認識到自己的諸多不足之處。
1 .研究高考方向雖然是花了很大力氣,但還不是很夠。
2 .對基礎知識的落實還不夠,使學生在考試中出現了基本常識的錯誤。學生的做題習慣,規范性不強。
3 .引導學生落實基礎,進而轉化為能力也是沒有做好的一件事情。
總之教書育人,需要更多的思想和行動,任重而道遠!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5
在課堂教學中,雖然教師主觀愿望良好,但與教學實際總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與學的問題和困惑主要有:
(1)由于歷史在初中是所謂的“副科”,學生不太重視,因此學生初中的歷史知識貧乏,掌握得太少、太散了,如簡單的朝代更替、朝代的建立者、建立時間都不知道,而歷史主干知識、歷史體系更無從談及。而高一新教材內容的綜合、時間的跨度大,類似于以前的專題史。如必修1的第1單元,內容綜合的程度是高三第二輪專題復習的政治專題中的中央集權制度的積累、時間的跨度是史無前例的:從夏商周一直到晚清上下幾千年。因此,學生根本搞不清緣由,記憶起來難度很大,嚴重影響高中教學的正常開展。其次,高中教材內容與觀點與初中相脫節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樣化,教學內容嚴重脫節,初中內容蜻蜓點水,高中內容要求入木三分,導致新課程“繁、難、偏、雜”。同時,有些觀點過于“超前”與初中所學的觀點存在著矛盾,使學生無所適從。
(2)不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由于初中階段沒有打好基礎,升入高中以后,才開始真正把歷史作為一門課程來學習時,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課堂筆記,也是等老師在復習時給他劃重點;大部分學生上課時雖然認真聽講,甚至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但一到考前復習時,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復習、理解地掌握歷史知識。再者,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能通過平時的及時復習和適當練習來提升自己的歷史思維能力。
(1)、落實課前預習工作,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針對學生學習基礎弱、方法落后的特點,教師應努力改變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模式,采取開放式教學方法,重視和加強指導學生的課前預習,必要時進行社會實踐調查。這樣,學生就在課前的學習活動中,就可能了解到了課本上沒有的歷史知識、歷史故事等,并通過充分有效交流,實現初級資源共享,為學生學好的'新課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學習良性循環,并為下次學習探索積累經驗,在學習時處于主動探索的地位。
(2)、加強集體備課,提高合作教學觀念。
新教材注視學生合作學習方式的轉變,實際上教師的備課方式更應隨之而變。由于新課程在容量難度上和不同于舊教材,教學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異。教師不僅要加強自身教學理論學習和專業素養的提高,同時加強集體備課、集體議課評課,才能更好解決新教材中的諸多新問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這種集體備課不僅僅是校內的,而且應是校際的、地區間的、以至是更大范圍的;不僅是面對面的交流,也可以進行更簡便、快捷的網上交流。
新課改是一個新事物,是一把“雙刃劍”,它給我們教師帶來了諸多的沖擊和挑戰,也給我們同一起點和機遇。我們只有堅定信念,迎浪而上,內強素質,大膽實踐,努力探索,并經常進行教學反思,注意總結提高,定能把教學工作做好。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06-12
高中歷史的教學反思12-12
(精選)高中歷史教學反思07-05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精選)07-05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熱】06-14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熱門】06-14
【推薦】高中歷史教學反思06-14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推薦】06-14
【精】高中歷史教學反思06-15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薦】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