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3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1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更期望借助教材,在較短的時間內把知識告訴給學生,這種教學是一種授受式的教學,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被動理解,主體性不強。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體驗式教學,就是要轉變這種教學方式。經過創造實際的或模擬的情境,以此來呈現或再現問題、矛盾,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到知識的獲得過程中,從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并應用知識。
一、創設體驗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應用體驗式教學情境是催化劑。在地理課堂中,僅有經過情境讓學生去感知,在情境中探究,才能更好地讓學生獲得體驗。從學生角度來看,體驗的生成也有賴于情境,若課堂中沒有情境,充斥的只是干癟的知識講解、練習,學生也就難以生成體驗。如在《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的學習中,如果學生對自我家鄉環境的地域差異和其他地方不了解,如果沒有對全球性地域的比較和分析,學生對溫度帶分異和海陸分異是較難理解的。在地理教學中創設情境,一是在導入過程中,需要以情境來引入新的課題。在這個過程中可借助多媒體、活動、話題等多種方式進行,且要注重以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如在《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的學習中可從身邊的小孩出生話題說起,并由此而引出某個地區人口增長的案例,然后再結合教材中的圖標引導學生思考人口增長有什么特征。這樣,讓學生從生活中的現象入手,過渡到“人口增長”的概念和特征探究中,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更容易讓在學習過程中獲得體驗,促進對知識的理解。二是在探究活動中要注重以情境來促進學生體驗的'生成。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后,針對問題也要注重以情境來幫忙學生理解,獲得體驗。如在《城市區位與城市體系》中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河流是影響城市區位的因素,引導問題如“世界聞名古國發祥地為什么和河流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城市為什么會比較密集?”然后借助幻燈片展示中國主要河流,引導學生找出武漢、重慶、宜賓等城市都在河流交匯處的原因,并對廣州、上海、天津這三座城市的位置分布共性進行分析。這樣可讓學生在圖片分析的過程中理解事物空間布置的特點,理解河流成為影響城市區位的因素。
二、提出探究問題,促進學生合作
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有了情境,帶給學生的是直觀感知,但學生的歸納和理解本事有限,此時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要豐富學生的體驗,不僅僅只能轉變講授式的教學,還要注重在課堂中經過問題、活動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展開探究,讓學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討論,甚至是辯論和質疑,這樣才能更好地豐富學生的體驗,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構建,讓學生經歷地理知識的構建過程。首先,要注重以問題來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活動。以《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中對地理環境區域性的特點探究為例,先呈現杭州龍井茶在日本種植的案例,問:“為什么龍井在日本始終沒有種好?”引導學生圍繞案例而交流。教師總結出地理環境區域性的特點,同時舉出例子并追問:“農業生產會受哪些因素影響?”此時學生會有很多看法,教師問學生古代和現代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展開交流,并舉出例子(如雜交水稻單產大幅度提高;美國一個大型農場只需少量農業工人)引導學生確定,在此基礎上總結影響農業區位的主導因素。其次,在課堂活動中也要注重引導小組學生展開辯論、質疑、互問互答活動,如《城市空間結構》中“城市區位”概念的辨析就可在探究后小組間相互提問。
三、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應用
要在地理教學中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應用也是較為重要的方法。傳統地理教學的應用是以課后書面練習為主,強調的是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應試技巧,以此來應付考試。提倡體驗是教學強調要以學生的生命發展為依歸,尊重學生,關懷生命,拓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寬度,讓學生能在學習知識后去應用,在應用中獲得豐富的體驗,更好地感受地理和生活的聯系性。同時也要以應用而提升學生的實踐本事,真正能學以致用。在地理課堂中,要及時結合所學資料,引導學生圍繞生活展開分析,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應用本事。如《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為例,對于交通運輸方式(如鐵路運輸、水路運輸、公路運輸等)學生不難理解,但這些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是什么,如何進行合理區位選擇就是難點。教學探究該資料后就可引導學生根據家鄉城市的情景展開討論。同時,在課后也要引導學生應用知識去分析實際問題。如在《區域差異》學習后對英國和日本進行分析,并在分析后得出自我的結論,提出相應的提議。在傳統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更多看重的是學科知識的傳授,而新課標下的地理教學則要求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去掌握知識、獲得技能,經歷地理知識的構成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掌握必須的學習方法,構成必須的學習習慣。這樣,讓學生去經歷、去感知、去體驗,在實踐中應用,知識才會變得牢固,技能才會得到提升,發展也才能落到實處。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2
我國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以素質教育為鮮明旗幟,拉開了帷幕;通過一年來的教學實踐,我們感覺新一輪課程改革給高中地理教學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一、對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認知
湘教版的這套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較舊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簡潔、生動,圖文并茂,呈現形式活潑多樣。與以往的教科書比較,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顯減少,圖幅數量增多,甚至許多地方采用以圖代文,使圖像成為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新課程在設計上明顯增強了對學生的啟發性,更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盡力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突顯新課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現方面,刻意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景,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精神。
新教材加強了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分析過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訓練,有意識地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創造條件。強調開展多種地理活動,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成為探究問題的過程,獲取技能和方法的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倡導師生互動,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動”中,專門設計了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內容。動手:引導學生演示晝夜更替,解釋晝夜交替是怎樣產生的;畫圖表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計算兩地的時差等。動口:引導學生說明生命出現應具備的條件。動腦:引導學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總結八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分析歸納太陽輻射隨緯度分布的規律;分析晝夜長短分布規律;用科學的術語解釋四季的形成原因和過程。這些都為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提供了有利條件。
教材還刪除了一些難以讀懂,不易理解的地圖;重視地理教學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開展閱讀、觀察、實踐和探究活動。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給教師提供了較大的、創造性的發展空間,以利于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新教材內容結構包括正文、圖表、讀圖思考、閱讀活動、案例等。所有呈現方式都是教材的組成部分,彼此相互聯系,教學過程中就要做到靈活整合融會貫通。應特別重視圖像中的讀圖思考與活動內容的學習,它是“知識與能力”的載體,這也應是重點突破的地方。。圖像在當今地理教材中已不再是“附圖”或“插圖”,而是與文字敘述并重的教材表述手段。如在教學中,積極利用教材案例創設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設問情景,極易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例:在學習氣旋與反氣旋時,利用臺風與寒潮的'案例設問,對學生學習常見的天氣系統能起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動和讀圖思考,體現“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的基本理念。同時通過設計這種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新內容的過程中來。一些問題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具有開放性的特點,為教與學留下思維空間。
二、課改以來教學工作上的困惑
在新教材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盡力把新課程改革的種種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有收獲,同樣也有困惑,這些困惑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1、新教材在知識結構方面,較舊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統,這對于教師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廣度,如何處理好教材的知識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學內容方面雖然做了適當的刪減,刪除了一些較難于理解的知識點,圖表,但課堂活動量明顯增加,如何有效的組織好這些活動,如何安排好教學進度,這些都為我們每一位高一的教師提出了挑戰。我們感覺到課時緊張,在活動的組織上時間難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參于,那就只是走過場,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調動每位同學,那么時間又難于滿足,教學進度無法完成。
2、由于初高中地理課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現嚴重脫節,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學,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低,教材內容相對簡單,而高中地理在難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這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無疑一下難于適應,給我們的教學帶來更大的難度。許多學生連經線、緯線都不知道,這樣對于地球的運動、時差的計算、季節的形成等問題的理解更是一塌糊涂。如果教師再利用上課時間給學生進行講解,這就面臨課時緊張,教學任務難于完成,組織學生回去自學,但部分基礎較差,綜合理解能力較弱的同學還是難于接受。也正是因為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讓許多學生感到難學,導致興趣漸無。如何更好的轉變學生現有的學習狀態,困惑著許多教師。
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他們是影響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學中發現,高一學生普遍對新課程改革了解不夠,傳統的學習行為使學生一下子也很難適應新形式下的課堂教學,尤其是我們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的轉變難度更大。還有,學生對地理學習的不重視和認識不足始終是影響地理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3.現行的高一地理課標有四個版本(地圖版、湘教版、人教版、山東版),四大版本教材知識結構等多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作為教師不可能不考慮這些。現在不管哪一個版本,依據的是課程標準,高考出題的方向,具體題型仍是一知半解;這也意味著今后的高考復習還是霧里看花,不甚明朗。就目前而言,高考如何以這四套教材配套還是個迷,所以作為教師而言,對如何把握好教材與課標有許多的困惑。另外教材與教輔資料明顯不配套,新的教材還沒有相應的教輔,現有的教輔資料還都是以舊教材為藍本,許多新教材中已作了相應的修改和刪減,但在練習中出現,如新教材中的地轉偏向力的內容已作了刪除,但在教輔中都出現了這些問題,在后面的“單元大氣的運動”中又出現了這一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教師該不該講,應講到什么程度,很難把握。
4.對新教材也有諸多不適應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高度概括、高度濃縮,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但是我們仍然受傳統教學的經驗的影響,對學生總是不放心,總是想講得面面俱到,千方百計的給學生灌輸,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于學習,真正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新教材在知識體系雖不如舊教材系統,它注重的是教師如何給學生挖好溝,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師連坑一起挖好,特別是有時我們不僅幫學生挖好坑,而且越挖越深,這都使我們走進了高中新課改的誤區。另外教師在對待案例的教學,教案和教師用書都沒有任何的解釋和說明,而且對于學生來講也是難度很大,對于這些內容,究竟要處理到何種程度才算適宜,我們大多數教師心中也沒有底。
三、在教學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針對以上現象,我們也采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體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盡量使每一個學生掌握地理學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識,為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具體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為的研究已成為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為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目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力爭改變過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變為學生共同學習的伙伴、朋友、指導者。
3.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具體做法有:①課堂提問、討論發言要求有記錄,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②組織各類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此外,還根據不同班級學情實際情況的差異,分別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
4、發揮多媒體計算機作用,力圖展現地理信息的多樣性。課標指出,"按照課標的目的要求、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還可以編寫與地理教學有關的視聽教材"。根據教學的需要,發揮信息技術媒體豐富的表現力,把教科書中的地圖變成融解說詞、背景音樂、動畫、視頻為一體的電子地圖;把教科書中的插圖由靜態的平面圖變成動態的三維模型;把原本單調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圖變得更充實、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塊構造學說教學時,把教科書中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移動圖》制作成《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移動》多媒體課件,讓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以連續相向的方向移動,使大洋板塊向下府沖,大陸邊緣褶皺隆起,引發火山地震的現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
5.進行集體備課,發揮集體的力量。加強信息收集,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取長補短,通過這樣的做法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處于探索階段,我們將繼續努力學習,力爭正確、深刻地認識與理解現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通過我們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3
應試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今的新課程改革具體思路。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是向著素質教育為主轉變,但由于高考的制度變化不大,導致現在“分”還是學生的命根沒有突出素質教育的優勢。傳統的地理應試教育主要偏重于對地理知識的傳授,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特別是在能力運用和生產實踐方面關注不足。這顯然不利于新時代對創造型人才的培養的要求,也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要。所以,時代對我們的要求,就是要把地理應試教育機制轉化為地理素質教育機制。
我國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以素質教育為鮮明旗幟,拉開了帷幕。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才能樹立起地理素質教育的新旗幟。但素質教育在中國倡導了多年,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試制度和教材沒有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沒有突破傳統的地理教學誤區,新一輪課程改革給高中地理教學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一、對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認知
湘教版的這套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較舊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簡潔、生動,圖文并茂,呈現形式活潑多樣。與以往的教科書比較,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顯減少,圖幅數量增多,甚至許多地方采用以圖代文,使圖像成為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新課程在設計上明顯增強了對學生的啟發性,更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盡力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突顯新課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現方面,刻意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景,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精神。
新教材加強了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分析過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訓練,有意識地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創造條件。強調開展多種地理活動,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成為探究問題的過程,獲取技能和方法的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倡導師生互動,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動”中,專門設計了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內容。動手:引導學生演示晝夜更替,解釋晝夜交替是怎樣產生的;畫圖表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計算兩地的時差等。動口:引導學生說明生命出現應具備的條件。動腦:引導學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總結九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分析歸納太陽輻射隨緯度分布的規律;分析晝夜長短分布規律;用科學的術語解釋四季的形成原因和過程。這些都為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提供了有利條件。
教材還刪除了一些難以讀懂,不易理解的地圖;重視地理教學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開展閱讀、觀察、實踐和探究活動。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給教師提供了較大的、創造性的發展空間,以利于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二、近半個學期以來教學工作上的困惑
近半個學期的教學,我盡力把新課程改革的種種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有收獲,同樣也有困惑,這些困惑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1、新教材在知識結構方面,較舊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統,這對于教師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廣度,如何處理好教材的知識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學內容方面雖然做了適當的刪減,刪除了一些較難于理解的知識點,圖表,但課堂活動量明顯增加,如何有效的組織好這些活動,如何安排好教學進度,這些都為我們每一位高一的教師提出了挑戰。在近半個學期的教學中,我們感覺到課時緊張,在活動的組織上時間難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參于,那就只是走過場,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調動每位同學,那么時間又難于滿足,教學進度無法完成。
2、對學生的困惑,由于初高中地理課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現嚴重脫節,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學,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低,教材內容相對簡單,而高中地理在難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這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無疑一下難于適應,給我們教學帶來更大的難度。許多學生連經線、緯線都不知道,這樣對于地球的運動、時差的計算、季節的形成等問題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師再利用上課時間給學生進行講解,這就面臨課時緊張,教學任務難于完成,組織學生回去自學,但部分基礎較差,綜合理解能力較弱的同學還是難于接受。也正是因為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讓許多學生感到難學,導致興趣漸無。如何更好的轉變學生現有的學習狀態,困惑著許多教師。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他們是影響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學中發現,高一學生普遍對新課程改革了解不夠,傳統的學習行為使學生一下子也很難適應新形式下的課堂教學,尤其是我們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的轉變難度更大。還有,學生對地理學習的不重視和認識不足始終是影響地理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3、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諸多的不配套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現行的高一地理課標有四個版本(地圖版、湘教版、人教版、山東版),四大版本教材知識結構等多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作為教師不可能不考慮這些。例如作為走在高中新課改革最前沿的廣東省,為了對付xxxx年的第一次高考,地理教師不得不把以往最早的16開的舊地理課本搬到了課堂,因為就目前而言,高考如何以這四套教材配套還是個迷,所以作為教師而言,對如何把握好教材與課標有許多的困惑。另外教材與教輔資料明顯不配套,新的教材還沒有相應的教輔,現有的教輔資料還都是以舊教材為藍本,許多新教材中已作了相應的修改和刪減,但在練習中出現,如新教材中的地轉偏向力的內容已作了刪除,但在教輔中都出現了這些問題,在后面的“單元大氣的運動”中又出現了這一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教師該不該講,應講到什么程度,很難把握。學校在教學資源、教學管理工作上與現行的高一地理新課程的要求明顯置后。高一地理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結論性的東西減少了,但學生的活動增加了,動手、動腦、動眼觀察等實際操作的內容明顯增多,但學校與之配套的教學輔助工具不足,有的甚至缺乏。如教師手中沒有掛圖,上課只好用手畫圖,這一方面影響課堂效果,同時也浪費時間,影響老師教學進度。實物模型和多媒體演示軟件相對缺乏,學生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及以此產生的時差和太陽高度的變化等難以理解,這些也都對新課改教學帶來困惑。
4、對新教材也有諸多不適應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高度概括、高度濃縮,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但是我們仍然受傳統教學的經驗的影響,對學生總是不放心,總是想講得面面俱到,千方百計的給學生灌輸,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于學習,真正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新教材在知識體系雖不如舊教材系統,它注重的是教師如何給學生挖好溝,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師連坑一起挖好,特別是有時我們不僅幫學生挖好坑,而且越挖越深,這都使我們走進了高中新課改的誤區。另外教師在對待案例的教學,教案和教師用書都沒有任何的解釋和說明,而且對于學生來講也是難度很大,對于這些內容,究竟要處理到何種程度才算適宜,我們大多數教師心中也沒有底。
三、在教學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針對以上現象,我也采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體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我也充分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這一特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盡量使每一個學生掌握地理學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識,為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具體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為的研究已成為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為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目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力爭改變過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變為學生共同學習的伙伴、朋友、指導者。
3、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具體做法有:①課堂提問、討論發言要求有記錄,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②組織各類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此外,還根據實驗班、重點班、普通班平實驗班有學生共同參與,無論結果如何……此外,備課組還根據普通班實際情況的差異,分別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如在實驗班增加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在作業布置、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學習評價等各方面都使用較高的標準,從而滿足實驗班學生學習的需要。
4、發揮多媒體計算機作用,力圖展現地理信息的多樣性。課標指出,"按照課標的目的要求、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還可以編寫與地理教學有關的視聽教材"。根據教學的需要,發揮信息技術媒體豐富的表現力,把教科書中的地圖變成融解說詞、背景音樂、動畫、視頻為一體的電子地圖;把教科書中的插圖由靜態的平面圖變成動態的三維模型;把原本單調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圖變得更充實、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塊構造學說教學時,把教科書中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移動圖》制作成《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移動》多媒體課件,讓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以連續相向的方向移動,使大洋板塊向下府沖,大陸邊緣褶皺隆起,引發火山地震的現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
5、進行集體備課,發揮集體的力量。加強信息收集,多與外校教師進行教學上的交流與探討。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取長補短,通過這樣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處于探索階段,我將繼續努力學習,力爭正確、深刻地認識與理解現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通過自己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4
一、學生自主學習本事提高的障礙
1.缺乏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有了興趣才能夠主動進行知識的探究。學生們在地理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和學生沒有地理學習的興趣有很大的關系。由于學生對地理學習缺乏正確的認識,學習地理的興趣不高,導致學生沒有地理知識的探究欲望,影響了地理課堂的教學效果。
2.教學方法的單調性。
在傳統的地理課堂上,教師一般采用說教的方式進行授課,注重知識的灌輸,而不能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處于服從的地位之上,學習被動,自然不能提高學生地理學習的自主性。
3.缺乏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由于高中生對地理學習缺乏正確的認識,導致他們在地理學習上不懂得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在地理學習上,學生們對所學資料進行機械記憶,把記住教師所講授的資料作為學習的任務,從而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本事的提高。
二、提高學生地理學習自主性的方法
1.運用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高中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學生充滿了好奇心,可是,他們的抽象思維本事較差,生活閱歷較淺,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根據他們的特點做好教學工作。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多運用情境教學法,為學生營造直觀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情境中產生地理學習的興趣和知識的.探究欲望,主動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地理是一門和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科,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多為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為了幫忙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識,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學習的實際用處,教師必須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從學生的生活入手展開課堂教學,僅有貼合學生的生活,他們才會真正融入到情境當中,在豐富的情境中去探究知識。
2.拓展學習的空間,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創造條件。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自主學習正是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拓展其學習空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本事,使其學會學習。把課前準備工作交給學生。在高一地理“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的教學中,我們完全能夠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搜索信息,要研究就要有興趣,有了興趣就有動力。我在上課前布置學生收集三部分資料:一是從古到今人類對宇宙的探索過程;二是人類開發宇宙的空間資源情景;三是在開發宇宙中如何來保護宇宙環境。學生表現出很強的求知欲,紛紛向我提出許多有關宇宙探索的問題。我將每個班學生都分成三個研究小組,每組選一個課題收集資料進行研究,規定小組長負責組內分工與合作,五天后匯報收集研究結果。接下來的時間里,各個小組收集、研究活動都開展得轟轟烈烈、熱火朝天,有的搞調查、有的剪報紙、有的上網下載,教師能夠充分利用學生搜集的資料進行教學,各班級同課題小組之間還能夠相互進行圖片文字等的交流。
3.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性。
要想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本事,就必須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自主進行知識的探究。而要讓學生自主學習,需要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自主學習做準備,教師就要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課堂教學,避免單一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枯燥無味。教師要根據教學資料合理選擇教學手段,即使在同一堂課上,教師也要做到多種教學手段的結合運用,從而讓學生始終堅持學習的興趣,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學生自主學習本事的培養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必須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注重學生自主學習本事的培養,讓學生主動進行地理學習,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進行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5
又到學年的尾聲,回顧這段時間,經歷了學業水平測試,而后又專注于地理選科的教學,其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要形式,形成教、 學、 做合一的教學方式。但是如何進一步發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改進課堂教學,是值得我思考的現實問題。通過反復思考,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入手:
一、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采用啟發式教學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并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有助于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因此,教學中,注意發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圖片,進而進行視頻欣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二、發揮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為學生獲得直接興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文字、動畫、語言,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好動” 把學生從“靜”中解放出來,并熱情鼓勵,耐心引導他們動手,使他們在“動”中去增長知識,去形成能力。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地理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并進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尋求趣味知識的切入點進行有目的的導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復習亞洲地形和河流時,可以嘗試給學生播放歌曲《亞洲雄風》,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上,而且對本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了主動學習的心理,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樣易使課堂更生動,同時調動學生的思考和學習的主動性。在講復雜的氣候時,我先讓學生進行圖片欣賞,再與古詩詞和歌曲相結合,不僅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引導學生做到了學科間的融會貫通。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實踐、總結,才能獲得提高,才能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6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交給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去獲得新的知識是教學的最高的技巧所在。”其實這里所說的最高技巧就是老師要善于“點化”舊知識,從而啟發學生對舊知識進行演繹、歸納、分析,從而獲得新知識。孔子所說的“溫故而知新”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今天上午我在講到歐洲西部的時候,我就問了我們上一節西亞講到的一個知識點-----被西方人稱為海上生命線是哪個海峽?這時我發現好多學生都在那里翻書,這時我就稍微的給大家做了一點提示,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霍爾木茲海峽”。通過這一個問題我發現下面的學生的聽課情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人多了。
中午吃過飯在休息的時候,我就在想下午第一節課學生的聽課情趣一定不是太高,我能用什么辦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興趣呢?這時我就想起了上午我用的一方法-----提問以前學過的知識,這樣可以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下午在二班上課的時候,我就設計了一個小的活動,讓學生上黑板上寫我們上一節學的西亞地區的石油運輸路線,不會寫的可以有三次求助的機會,這時下面的好多學生都舉手了,沒有記住的也馬上翻書去看。這時我隨意的叫了三個學生上黑板寫,由于石油運輸路線是一個難點,都是一些海洋、海峽,寫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上來的這幾個學生沒寫幾個就不會寫了,這時我就說你可以求助下面的學生,這時下面的學生幾乎都把手舉起來了,有的`甚至都站來起來,還大聲的喊:“老師我去”。
這時我看見下面學生已經完全被我調動起來了,也該到收場的時候了。
“同學們來我們共同看一下,看這三個同學寫的還有哪些地方需要補充”。最后我又對這幾個學生進行了表揚。雖然這是一個小小的課堂活動,但是卻把整個班級參與課堂的興趣完全的調動起來了,這節課上下來使我感覺到無比的輕松。點化舊知識,容易勾引起學生回憶的思考,啟動了他們的大腦,只要一提及這些舊知識,學生就一觸即發,十分的興奮,這種興奮又調動了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使他們在課堂上中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7
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體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這一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具體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為的研究已成為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為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目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
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力爭改變過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變為學生共同學習。
3、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
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具體做法有:
①課堂提問、討論發言,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
②組織討論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
此外,備課時還根據班級實際情況的差異,分別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如在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在作業布置、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學習評價等各方面使用差異性標準,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
4、進行集體備課,發揮集體的力量。
加強信息收集,多與外校教師進行教學上的交流與探討。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取長補短,通過這樣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處于探索階段,我將繼續努力學習,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
通過自己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8
十月末高一進行了期中考試,主要是對高一新生入校以來的兩個月的學習進行評估檢測。根據本學科的教學安排,這次地理考試內容主要為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單元《行星地球》,多通過景觀圖、表格、等值線圖以及各種統計圖等形式考查。共分為選擇題和綜合題兩大部分,其中選擇題30道(60分),綜合題4大道(40分)。學生成績如下,總人數253,最高分77分,平均分42.76,整體成績不理想。 作為一名地理學科的教師,很多教學環節都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不斷反思中學習、進步。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結合洋思中學的成功經驗,我對期中考試進行了如下反思。
一、“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的教育理念
洋思中學最獨到的做法是不選擇學生。因為他有一個讓每一位家長都滿意的辦學理念——“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一理念引領著洋思人不斷探索前進,走出了一條獨特新穎的辦學之路。從最后一名學生抓起,從起始年級抓起,從起始學科抓起,敢收沒人要、沒人管、沒法管的孩子,并把他們當作重點關注的對象。學校在表彰獎勵后進生時對幫助他們的尖子生也同等獎勵,這樣既鼓勵了后進生,又鼓勵了尖子生,還培養了學生平等互助、團結協作的精神,實現了教育教學的雙贏。
二、“先學后教、當堂訓練 ”的教學模式,實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切實轉變了教師角色。整個課堂在老師的引導下,放手讓學生自覺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真正把課堂變成了學堂、把教室變成了學室,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先學”不是預習,它比預習更有效。“先學”之前教師明確地提出學習目標,并出示自學指導,使學生明確自學的.方法、目標、要求,讓學生很快地通過引橋,走上自學的快車道。在“先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行間巡視、個別詢問、板演、提問、討論等形式進行調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并認真分析,為“后教”作好準備。
“后教”教的內容是學生自學后還不能掌握的地方,對學生通過自學已掌握的,一律不教。老師始終起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得出結論。后教實質上還是學生講、學生互相教。老師主要對規律、方法、注意點等進行點評。
“當堂訓練”不僅僅是考試。當堂訓練可以是測試,也可以是動手、動口的訓練。對于當堂訓練,是讓學生獨立地、快節奏地完成,教師不做輔導,學生不得抄襲。這樣高強度的綜合訓練,全面提高了學生素質,減輕了學生課外過重負擔。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9
一、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興趣教學法的價值意義
在教學中,智力因素并不是主導因素,興趣才是。地理學科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能夠說它是高中教學的工具學科,是高中學生的必修課程。在當代,地理學科的教育職責十分繁重,不僅僅要對高中生進行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并且要對高中生進行全球化啟蒙教育。地理知識被廣泛應用于國家建設發展中,具備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優勢。隨著全球經濟化及我國社會知識化建設的深入發展,生命科學及地球科學已逐漸成為我國高中地理教育的主要資料。所以,高中地理教育對于人類的未來發展極具重要性,不是高中教學中可有可無的小科目。現階段,西方發達國家早已將地理作為高中教學的基礎科目,與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處于同等地位。而我國新課程改革也對地理教學給予了高度重視。
二、高中地理興趣教學的策略
(一)合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內驅力,是學生養成學習本事的根源。一個學生僅有具備良好的學習興趣,才能對所學科目產生求知欲及學習動力。如果對學科資料沒有興趣,只是被動學習,則學生難以對真理產生探索欲。所以,高中地理教師要有效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必須合理利用趣味知識,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例如,高中地理教師在實際授課過程中能夠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經過轉變場景、色彩、光及聲等,以動畫形式向學生展示地理教學課件,這樣能夠促使地理知識更直觀形象,有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簡化且深入的理解,從而到達強化課堂教學效果的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計算機技術,經過形象化的形式展現地理知識,不僅僅能夠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并且能夠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性。
(二)引經據典
首先,有機結合傳統文學知識。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將地理現象與成語、古詩文等結合,從而促使地理知識更具趣味性,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豐富學生的學科文化內涵。例如,我國西北地區屬于大陸性氣候,高中地理教師在向學生講解這種氣候的溫差特點時,能夠結合我國的古諺語:早穿皮襖午穿紗等,向學生提問這句諺語說明了什么。學生經過諺語的字面意思得出,該地區氣候溫差十分大。教師能夠繼續引導學生,為什么西北地區氣候溫差這么大,這時學生會產生強烈的探知欲,進而對學生講解溫差特點的成因便能夠事半功倍。其次,與其他學科相結合。高中地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能夠將其他學科中的故事作為地理知識教學的典型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地理學習。例如我國某高中地理教師在講課過程中,經過結合歷史學科知識,向學生提問:哥倫布探索新大陸,第一次經過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共計37天,第二次順著加那利寒流及北赤道暖流航行,共計22天抵達美洲。這是為什么?經過這種引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后,教師可讓學生自我閱讀相關教材尋求原因,然后經過提問方式,由學生回答,其他人補充。這種引導式的教學方法,不僅僅可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并且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地
理思維,有利于幫忙學生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三)聯系教材圖片
地理教材中的很多資料都以漫畫形式進行展現,這樣不僅僅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且能夠經過簡單直接的展現,引領學生深入思考。所以,高中地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地理漫畫給予高度重視,將其作為教學的主要輔助材料。例如某高中地理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森林資源利用知識時,向學生展示了相關漫畫,畫中遍地都是樹根,一只小鳥站在樹根上,眼角流下一滴淚,嘴里說道:把我帶走吧。展示后,教師向學生提問,小鳥為什么這么說,學生經過觀察,回答道:人類亂砍濫伐,破壞了生態環境,動物難以繼續生存。這種引導方式,不僅僅能夠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探索欲,并且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三、結語
高中地理興趣教學方法多樣化,高中地理教師只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例如好奇、好動、好勝、好學等,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特色化教育,便能夠有效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10
從20xx年秋季試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以來,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和實踐,我校高一、高二年級地理課改工作初見成效,教學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同時也存在不少的困惑。
一、我們的感悟
經過一年多的摸索、探討與實踐,我們認為地理課改首先要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把握好課標,使用好教材;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學習;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等;以下是我們的具體做法:
1、認真研讀和領悟高中地理課程標準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編寫地理教材的依據,各種版本的教材無一不是是圍繞課程標準編寫的。對于課標無論是教材的編者,還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們覺得新課程標準要求不具體,講多深、講多少,很難把握。新課程地理教材正文簡短,有的只有幾句,許多知識點到為止,留給教師發揮的余地過大(變相地加重了教師負擔);針對正文篇幅小、彈性大的特點,我們備課組的幾位地理教師每周都堅持集體備課,統一要求,集體討論(講哪些、講多深、怎么講);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說明的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成因及規律,同時緊密結合實際,尋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識相關的案例,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有關的原理等。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內在吸引力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許多地理圖像,包括分布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啟發性、思考性的漫畫,而地理圖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它對于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我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注意發揮圖像作用,注意教給學生讀圖技巧,啟發學生如何挖掘圖中的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及時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梳理
由于初中階段地理不作為中考科目,學生對地理的學習根本就不重視,造成地理基礎非常差,進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地理難學,而且地理知識缺乏系統性,比較零散,許多老師說:地理新課程教起來困難,學生學起來更困難。針對知識缺乏系統性、零散的情況,上課時我們利用第二教材幫助學生了解三維目標和對課文內容進行概括,教師每上完一節課要進行課堂小結,每學完一個單元也要進行小結,及時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梳理歸納,把一些陳述性知識變成生成性的知識,讓知識開花結果。
4、營造探究式課堂環境,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探究欲望。
針對難學這一點,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我們盡可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心理上預先讓學生喜歡它,盡量發現學生某方面的優勢并不斷強化其學習地理的興趣。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做了以下嘗試:
①把課程標準分解,剛開始要求放低一點,讓學生嘗試到成功,興趣就會越來越濃。
②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圖片、多媒體動畫等,以創設一個新奇的環境,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直觀表象,激發學生的興趣。
③注意發揮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并進行合理的加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就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④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學資源,讓學生去體驗身邊的地理,并從體驗中去探索、領悟、學習。在學習氣旋與低壓的有關知識后,我們把教材進行了整合,直接引入了學生比較熟悉、對海南影響較大的災害性天氣—臺風。臺風是一種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我們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利用臺風云圖引導學生分析臺風的形成、結構、以及臺風影響下的天氣等知識,接著又引導學生利用前面學過的氣旋知識對臺風影響下風向變化的原因進行解釋,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效果,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上述做法,學生的興趣得到培養,教師教起來容易,學生學起來也就不太難了。
5、在教學過程中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
現代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與課堂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并努力創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是學生發揮學習主體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中,學生的大腦皮層活動處于最大程度的興奮,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激發,思維的火花被點燃。為此,我們在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對學生施以情感誘導,給予必要的關懷、勉勵、尊重和理解,培養學生積極表演的信心和熱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
二、我們的困惑
困惑之一:新課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學習,以學生為主體,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學生很活躍,但由于活動過多,一節課很難講完,出現了地理教學任務重、課時不足的現象。
困惑之二: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面小
目前,我校的班額偏大,大多在60人左右,同時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也十分明顯,有內向型、外向型;有思維型、情感型;有基礎較好的和較差的等各種類型。教師難以控制和了解全局,無論是學生自主活動還是分組活動都會出現活躍的學生熱情高漲,而內向的學生遭受冷落,得不到應有的活動機會。而且教師無法了解學生的活動情況和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活動效果,活動也難以滿足各種層次學生的需要。此外,不少學生懶于動腦、不愿動口,任憑教師怎么鼓勵、啟發都懶于參與課堂活動,因此,要在課堂上開展“活動”、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還十分困難。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11
一、課程安排方面
高二上期教學內容應調整為必修三和中國地理,高二下期上選修五和世界地理。而且中國地理的內容比世界地理更少,這樣安排還可以緩解上期時間緊迫而下期時間又太寬松的情況。在順序安排上建議先上區域地理,后上必修三或選修五,充分發揮區域地理“平臺”的作用。
二、區域地理教學反思
區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主要發揮“平臺”的作用,也就是要求學生熟悉各區域的區域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我有以下體會:
1.樹立正確的區域地理的地理定位思想
在學習區域地理時,首先應給學生講清楚區域定位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如果對區域不能準確的定位,那么分析的思路就會發生偏向,答案自然就不可能準確了。所以在學習之前一定要先讓學生明白區域地理的學習定位十分重要,并非簡單的機械式記憶那么簡單。老師可以出示一些典型的高考題,讓學生體會自己去體會區域定位的重要性。我建議老師在區域地理的教學過程中多穿插一些讀圖或畫圖的活動。
2.認識區域地理的研究內容和研究結構,構建學習區域地理的知識體系區域的研究內容和結構:
(1)地理位置:經緯網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及范圍等
(2)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地形地勢概況、氣候特征及成因、河流湖泊、資源等
(3)人文地理環境差異:工業生產及區位分析、農業生產部門結構和優劣分析等、交通運輸與城市、經濟發展現狀與格局等
(4)綜合探究:結合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差異聯系實際和時事綜合分析、探索區域的發展方向和潛力,提出相應的發展舉措等
建議老師們以第一個區域為例,分析介紹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其它的區域則可以采用學案導學法,由學生自己去探究學習。
3.充分運用比較法來學習區域地理
比較法是將各種類型的知識進行對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屬性和個別特征。在學生的導學學案中,建議老師設計一些探究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區域特征的比較,比如在學習南美洲時,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南美洲和非洲的氣候特征,還可以比較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地形特征等等。
三、必修三教學反思
1.“必修3”在高中地理教材體系中的位置
“必修1”和“必修2”兩個模塊主要介紹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原理。“必修3”則是將這些地理基本原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并運用到一定區域的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實踐中去,也就是說“必修3”的教材內容更注重地理原理和規律的應用研究,具有較強的綜合性。
2.教材內容編排特色
本冊教材共5章10節。全書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組織教材,除第一章外,其他章的各節內容都冠以“以XX區域為案例”的副標題。既有國內的案例,也有國外的案例。
但教材各章內容又并不拘泥于副標題所限的地區,而是以此為分析問題的基礎,就某一個主題向其他區域延伸。例如第二章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案例擴展到西非薩赫勒地區的荒漠化;第三章第二節“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案例擴展到澳大利亞墨累—達令河流域的開發。教材內容如此“收”“放”有致的設計,一方面減少單一案例分析可能帶來的某種局限性,另一方面提供了知識和能力遷移的平臺。
3.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1)教材內容編排與學生現實的基礎知識儲備間存在的矛盾
無論是哪一版本的教材,對“必修3”內容的編排,主要是在“必修1”的自然地理原理和“必修2”的人文地理原理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區域,以案例的形式來探求和說明不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分析這些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學生必須對這些具體區域的區域特征要有比較清楚的了解。
(2)不同版本教材對案例的編選與教師的教學選擇存在矛盾
新課程的實施,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在一個課標的情況下可以出現不同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編排和選擇案例等方面有比較大的差異,雖然這樣的現象在“必修1”和“必修2”的教學中教師都曾經遇到過,但由于這兩個模塊主要是地理基本原理和規律的學習,教師在教學處理上還相對容易。但由于“必修3”教材的編寫基本都是圍繞不同的案例進行,各種教材中案例的分析角度和呈現形式也存在差異。面對各種版本教材在編寫思路及選擇案例上的差異,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取舍上則更顯困難。
4.對高中地理必修3教學策略的探究
(1)作好案例教學的知識鋪墊
面對學生對區域地理基本知識掌握欠缺以及地理“必修3”教材中相關區域背景知識缺失的現狀,要較好地完成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對區域地理知識加以補充和進行必要的鋪墊。以人教版地理“必修3”為例,教材選擇的大多都是中國不同地區的案例,因此,學生學習案例的基礎就是對中國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基本知識的了解。所以我剛才建議高二上期安排中國地理的教學內容,并且先上中國地理,后上必修三。
(2)案例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養
綜觀“區域可持續發展”中各條標準,基本都要求“以??為例,分析??”來進行范例教學。在面對各種版本教材和不同案例時,教師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各種教材中的所有案例拿出來進行教學。因為掌握案例本身的知識并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應該借助教材中精選的示范性案例,使學生在分析具體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養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養,即讓學生能從個別到一般,掌握帶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也就是“通過一個或一組實例的教學,使學習者在掌握這個或者這一組實例的基本內容基礎上,學會學習相同或相似類型知識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應注重從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角度出發進行教學。例如:人教版中的“資源的跨區域調配”是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的,而在其他版本出現或與此相關的例子有“南水北調”“西電東送”等等。在教學中,教師無需對此類型所有的案例都拿來講解,只需要精選其中的一個具體案例來分析,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該案例,最終使學生上升到學會總結分析相似類型案例的方法這一高度上來。
比如通過對“西氣東輸”案例的分析,使學生能在分析資源調配時,能形成以下的基本分析方法:
對于資源分布不均與需求的差異,在教學中就需要從地質、自然、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要實現雙贏,也可以引導學生從經濟和環境等方面分析對輸出地和輸入地產生的積極影響。學生形成了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對于分析同類型的案例如“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去加以很好地分析和解決。
(3)配合練習,重點在于鞏固原理的掌握和使用
對學生學習地理“必修3”情況進行評價,應與傳統的評價方式有所不同。評價的重點不在于對教材案例的重現,而在于考查學生能否運用地理基本原理來解決新的問題。因此,教師在進行學生評價的時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來進行。如在學習“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一節后,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案例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閱讀下列材料,根據所學知識回答有關問題: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遠離海洋,三山夾兩盆地,形成了新疆特有的水汽運動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加上面積巨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使新疆氣候具有晝夜和季節溫差大、降水稀少、蒸發強烈的特點。例如許多地方最大的氣溫日較差在二十到二十五度之間;在具有干旱沙漠氣候特征的吐魯番,年平均氣溫日較差為十四點八度,最大氣溫日較差曾達五十度。
1。制約新疆農業發展的首要因素是。
2。你認為新疆農業的發展有哪些有利的因素?
3。根據新疆地理條件的特點,你認為新疆可以發展哪些特色農業生產?并說明原因。
4。你認為新疆農業的發展,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5。通過對該地區的農業發展的分析,請你歸納出分析某一地區農業發展的基本方法。
這道題的考查并沒有涉及教材中“東北地區”的任何內容,對于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新地區、新案例。雖然學生在高中階段并沒有專門學習過新疆農業發展的內容,但該案例并沒有考查區域中記憶性的內容。學生要較好地解決相關問題,關鍵是要在提取圖像信息的基礎上,運用在前面兩個模塊中學習的地理原理,并以在學習“東北地區農業”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的考查,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是否能夠真正達到課標的要求,是必修3教學中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好的主要形式。
地理必修教材中有許多的活動欄目,一些活動欄目實際上就是一個新的案例的呈現。教師可以通過活動內容的精心組織,讓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運用已有的方法儲備來解決新的問題。當然,教師也可以通過呈現教材之外的自己精選的案例來實現這一目標。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12
多一點教學反思的細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益處多多,其樂無窮!國外許多研究表明,“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最有效的途徑,美國著名教育家波斯納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認為一個教師如果不經常反思,他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水平上。在新課程全面鋪開的今天,面對紛繁復雜的新問題,教師要及時“反思”——對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教學活動以及這些活動背后的理論、假設,進行積極、持續、周密、深入和自我調節性的思考。作為一名地理學科的新教師,從教幾年來,有得有失,感受頗多。很多教學環節都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不斷反思中學習、進步。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寓教于樂;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要求教師置身于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 教師的反思大多是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的,我們要對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確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否提高等情況進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實踐中去探索,使教學與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我們知道,新課標所提倡的“探究式學習”模式能提 供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識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推動他們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并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使學生獲得了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同時,在學習中將培養學生一種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
一、對教學觀念和方法的反思
傳統的教學在目標的確立和教學方法的處理上,主要是突出教師的主體能力,沒有很好的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考慮進去。高二年學時的緊迫使得我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采用教師教知識,一堂課下來,覺得很滿,彈性時間不長,學生消化吸收的速度也慢。這樣教學目標就很難在課堂中體現出來,重難點的不明確使學生學習被動,知識框架混亂。
對策: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圍繞并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通過學生的聯想,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對教學目標的實施,要正確處理師與生,教與學的關系,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突顯在學生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切實達到教學活動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二、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課本內容逐漸的濃縮為主要的.知識點,閱讀、思考和活動環節的實踐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為了完成任務,我沒有很好的處理課本內容與活動環節的關系,生 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為課堂累贅。 對策: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暗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并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欲望,并注重適時評價。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三、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由于沒有注重學生的層次性,以同樣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進步。同時,很多學生在課后仍然對一些基礎知識不明確,更多的原因在于我沒有很好的教于分析方法而一味的就題論題,同樣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對策:布置作業時,要求學生以書本知識為基礎,認真構建知識框架,學會舉一反三,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對地圖的分析上,學會讀圖名、圖例,了解題目要求。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課后及時輔導和解析,讓他們更直接、更具體的接受知識。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為,還要通過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信息,在信息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
能力的發展,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有許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學生知識的習得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例如,在學生做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習題時,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請學生思考,要求學生說出理由。學生經過思考,較容易地完成了這道題,并且掌握了解題方法,提高了學習能力。
地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完成新課標中規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饋就來源于作業練習。作業練習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通過作業,不僅可以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探索獲得知識的方法,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們的地理作業必須是科學的,多樣的、開放的,我們不能僅僅為了使學生完成作業而教學,而要教給學生“對其終身發展的能力”,所以要側重對學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養。
地理新課標不僅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中有
大量的與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有聯系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人無完人,隨著教學工作時間的增長和時代的進步,將會出現更多的不足之處。我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不斷完善,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水平,使每個學生都有更大的收獲,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13
教材在傳統的教學中,以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地理教師都要求學生熟悉教材,回歸教材,以教材為綱,也就是說的教教材。傳統的地理應試教育主要偏重于對地理知識的傳授,而在能力培養和生產實踐方面關注不足。新課程內容強調改變“繁、難、偏、舊”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科技相聯系的“活”的知識。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理念,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方式。下面我以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和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第二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為例來談自己在新教材下的教學和傳統教材下的教學的不同。
一、農業區位的概念的教學體現重能力輕知識
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中對農業區位的概念的教學,傳統教學中是:依據教材列舉的三江平原的種植業要分析三江平原為什么是種植業,然后要根據三江平原的'氣候、地形、土壤來分析種植業形成的原因;同樣依據教材列舉的青藏高原的畜牧業要分析青藏高原為什么是畜牧業,然后要根據青藏高原的氣候、地形、草場的分布來分析形成畜牧業的原因。從而引出區位的兩層含義:一方面是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系。
人教版20xx版教材必修第二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中農業區位概念的學習只要求學生看教材中泰國湄南河平原的種植業和澳大利亞的畜牧業兩案例來說明農業區位的概念。而泰國和澳大利亞的氣候、地形、土壤等知識也不在要求學生掌握,弱化了“繁、難、偏、舊”的知識內容,泰國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亞只是用來學習農業區位的概念的案例而已。教材后面還要求學生列舉自己熟悉的農業區位的案例,這就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相聯系的“活”的知識。人教版20xx版教材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理念,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方式。
二、農業區位因素的教學體現了學生是主體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學資源,讓學生去體驗身邊的地理,并從體驗中去探索、領悟、學習。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中對農業區位的因素的教學,傳統教學是:注重區位因素知識的講解,引出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場需求、交通、科學技術、政策等因素,并且做了詳細講解,教材詳細闡述了這些因素對農業的影響。對學生的要求是對這些知識的識記,理解。
人教版20xx版教材必修第二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中農業區位因素的學習則是通過進行農業生產的案例要學生自己得出需要考慮哪些因素,直接由學生自己的感性認識就可得出結論,然后由學生總結怎樣進行農業區位選擇以及影響因素。教材后又有思考“除圖中列出的因素外,還有哪些因素要影響農民的決策?”這一切都是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在教材的最后又安排了活動,介紹了水稻種植、立體農業以及沿海農業景觀的變遷,更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去自主學習。教材通過這樣的設計,更進一步體現了學生的在新課程教學下的主體地位。
三、農業地域的形成注重學生思維的鍛煉
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依賴性很強,而新課程改革要學生自主學習,做學習的主體。這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而自主學習就必須要注重學生思維的鍛煉。
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中對農業地域的形成的教學:教材直接呈現農業地域類型,對學生的要求是識記和了解,中間沒有推理闡述,很多學生對什么是農業地域根本不了解。
人教版20xx版教材必修第二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中農業地域的形成的學習教材用了很多文字來闡述農業地域的形成。“農業生產需要土壤、水、熱量、光照等自然條件,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很強,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改造自然環境的能力得到加強,人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農業土地逐漸將自然環境改變成了不同類型的農業地域。”通過以上的解釋,學生對農業地域的形成就有了很好的理解,從而對農業地域的含義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在地理教學中也要注重思維的鍛煉也要注重興趣的培養。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更能激起學生質疑,想象和創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就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養成學生勇于創新的品格。在20xx版教材還列舉了許多生活實例,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從而培養了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教學教學反思11-02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06-12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05-30
高中地理的教學反思12-09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范文01-29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推薦】03-30
【薦】高中地理教學反思04-08
【薦】高中地理教學反思06-12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推薦】06-13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優選)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