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反思【熱】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
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體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這一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具體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為的研究已成為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為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目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力爭改變過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變為學生共同學習。
3、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具體做法有:①課堂提問、討論發言,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②組織討論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此外,備課時還根據班級實際情況的差異,分別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如在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在作業布置、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學習評價等各方面使用差異性標準,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
4、進行集體備課,發揮集體的力量。加強信息收集,多與外校教師進行教學上的交流與探討。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取長補短,通過這樣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處于探索階段,我將繼續努力學習,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通過自己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2
在這一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本人忠于國家教育事業,認真執行《中小學教師道德規范》,依法執教,科學執教,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積極進取,勇于開拓。對工作恪盡職守,兢兢業業,虛心謹慎,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時刻注意有關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趨勢和發展狀況,及時搜集有關信息,結合自己工作中實際情況積極嘗試,應用于教學中,并取得相應的成績和效果。
一、認真分析學生情況,注意因材施教
在我所教的五個班中,8班是區級重點班,學生學習能力較強,固有的知識基礎相對較好,學生反應比較快,有較強的悟性。針對學生情況,在教學中采取打牢知識基礎、適當拓展知識面、增加知識的深廣度,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能力培養,鍛煉學生發散思維和總結歸納能力,學會知識的合理應用,學會把零散的知識提煉成為知識的主線。在教師科學指導下學生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把書本上的知識合理優化成為自己頭腦里的知識體系,并在此過程中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尊重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的個性發揮。經過一年的.教學實踐,兩個班已經掌握了高中地理學習的方法和素養,學生較好地掌握了大綱要求的知識內容。
6、7、9、10班是普通班,學生來源復雜,舊有知識掌握程度不一,自主學習能力相對比較薄弱,因此在教學工作中首先要把需要掌握的知識原理講解透徹,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解題,指導學生合理運用所學知識優化解題思路,用知識的力量吸引學生、鼓勵學生學習,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二、虛心請教,認真領悟,不斷進步。
我第三年參加教育教學工作,雖然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和教學規律,但是面對新教材,我虛心向有教學經驗的老師請教,認真分析新教材,把握教材的主線索,更認真的把握每一章的重點、難點。并拜北京市著名地理專家李通為師,李老師多次聽我的課,得到了李老師的肯定與好評,并于“北京市地理案例教學大賽”中獲得特等獎。在這一年的工作中,除了學習更好的把握課本把握課堂教學,重要的是我更加明白作為一名教師肩頭的責任之重大,明白了什么是教育要以愛心為根本。
三、順應教育教學改革趨勢,認真學習多媒體技術,并用之于課堂。
面對教育形勢隨著時代改革的不斷進步,教師必須要不斷學習,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提高。為順應學校教學改革的要求,我認真學習有關的電腦知識和多媒體技術,認真找資料,力求做好每一個課件,使每個課件都既全面準確的講授了知識,又生動對學生有吸引力。在運用中相關能力不斷提高,所做課件也受到學生的喜愛。
在已經過去的一學年中,我擔任高二5個班的教學工作,我想我確實做到了忘我的工作,一切以工作為重。我感到工作忙碌、壓力、充實和愉快,也更加體會到教學工作的緊迫性和高要求,我會更加努力,在已取得的成績前提下,不斷學習提高,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和手段,恪盡職守,爭取做一名優秀的教師。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3
當前,課程改革在新課程的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等各方面都進行了較大的創新和突破。新課程要求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教師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學行為的完善在深層次地呼喚著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內省、教學體驗、教學監控等方式,辯證地否定主體的教學觀念、教學經驗、教學行為的一種積極的認知加工過程,其目的在于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質量。
一、對教學步驟的反思
教學設計時每位老師都會根據教材對整節課的步驟進行精心“預設”,但在課堂實施時常會出現多種結果:第一,事先的預設比較順利地“實現”了;第二,由于引導不得法等,出現“預設未實現”的尷尬局面;第三,雖然教學出現了“意外”,但教師通過巧妙引導,獲得了“非預設的生成”。如果教師課后能對這些結果和過程及時進行記錄、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就能對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學理念獲得規律性認識,從而提高教學的自我監控能力。長此以往,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會不斷提高,后續教學行為會越來越合理,學生的“主動生成”會不斷取代“被動接受”,教師的研究意識和能力會不斷提到提升。
例如,在對“城市區位因素”這一內容教學實際時,我原先就按照書本的順序:把理論知識先“填”給學生,再枯燥的一個個城市的講解,學生學得被動,前后的知識點也不會靈活銜接起來,出現“預設未實現”的尷尬局面。
通過反思,我把書中的教學順序作了改動,先打出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有關一系列圖片打出,并設計一系列相應的思考題,從圖中讀出什么有關的信息?)→引導學生得出形成城市所需要的條件→有關長江三角洲的練習題→世界著名城市和中國大城市的教學→整體的練習。這樣的實踐覺得預設是比較順利地“生成”了,但教學步驟凌亂。于是我再次重新設計步驟:長江三角洲城市→中國其它三個城市→世界其它城市→引導學生講出城市形成的條件→長江三角洲和世界其它城市區位的練習。這樣的教學設計步驟條理清楚,城市條件學生很自然的自己推出,學得主動而且影響深刻,在練習時效果很好。
所以,教學設計的步驟要做到條理清晰,對于知識點應該設計好怎樣讓學生主動獲得,而不是“被動接受”。
二、對教學問題設計是否合理的反思
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是教師傳授知識與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是能否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在對“季風”這一教學內容設計時,我這樣設計問題引出季風的概念:我們這里冬天和夏天分別吹什么風?我認為這是簡單的問題學生都知道,其實學生對怎么判斷風都不知道,無法正確標出西北風和東南風。這樣的`教學問題設計上顯得突兀,學生一開始學習就興趣全無。
通過反思,我改進了設計:“季風”這節內容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學生往往忽視它的存在,這節內容的知識很重要而且涉及到有關判斷風向、其他洲的景觀等,怎樣把要學的知識點與學生的興趣有機結合并很好的調動起來?我設計跟我們本土有關的問題導入,先示西亞、非洲和上海的景觀圖,再問:和上海同緯度的西亞、非洲是沙漠景觀,可上海怎么是河湖密布,耕作業發達,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對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有這樣與眾不同之處,學生一下子興趣大增,議論紛紛,想馬上知道個究竟。我公布答案:這是歸功于受季風(夏季風)的影響,接下來的教學學生帶著找謎底的心情去探究、主動學習的成效顯而易見。
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本著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通過把知識進行本土化處理,拉近理論與實際知識的距離。
三、對教學過程中師生是否進行充分“溝通”和“合作”的反思
在對“城市功能分區”教學內容設計時,我原來是這樣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功能分區布局的要求通俗易懂,我照本宣讀,劃劃看看就過去了。結果在進行相關的課堂練習時,學生雖大致能合理布局各個分區,但對于具體的理由,怎樣才算合理布局答不上點,很顯然對這個知識點,學生只是被動的學習而不是主動的探究。新課標提倡的“探究式學習”模式,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于是我對這部分內容設計時,讓學生探究學習,適當拓展。我首先要求學生扮演城市規劃設計師,合理布局商業區、居住區、工業區、文教區、風景區等,并講出布局的理由。再把我們生活所在地的城鎮平面圖給學生看,一起圈出各個功能分區的集中地,看分布是否合理?有學生回答:老師,我們認為工業區布局得不好,它下風向的居民區,會受到污染。我問:那你認為怎么布局合理?學生回答:工業區的位置移到北邊點。我說:很好,那么工業區污染厲害的企業有多少?學生答:不清楚。我說:回去我們再探究。那堂課結束了但其實沒結束,師生意猶未盡。
四、對學生知識掌握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思
教學設計時要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化處理,制定出目標、重點與難點等。但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會碰到設計的目標與學生的掌握有較的差距。在進行“地球的運動”章節的教學設計時,原先我是這樣的:課時定6課時,按照教學設計的步子走,循規蹈矩,知識點全部講好后再上一節練習課。結果,做到關于正午太陽高度和白晝長短的知識點時,絕大部分的學生無法解題,把課堂上學的都“忘記”了,其實是當時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根據的實際,我首先把基礎打好,一步步扎扎實實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把知識點傳授。
在后的實際教學中我用經緯儀演示把學生初中學過的地球、地圖知識點重新熱一下,這樣的實物演示對學生的空間想象大有幫助而且充滿好奇。知識點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由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季節變化和晝夜長短的季節、緯度變化→四季的更替,注重在黑板上邊畫邊講結合經緯儀實物演示,并且講練組合,每一個難懂的知識點講好就練習。講練組合一來可以檢驗學生掌握得如何,不懂再講解。二是就某些練習中學生普遍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反思。三是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通過我適當點拔能順利的攻克難題,自信大增,不知不覺中學生很好的掌握比較難懂的知識。
所以,對于那些抽象理解性強的知識,教師應該根據每屆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而不是一個教學設計使用終身。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4
地理是一門生活化的學科,它囊括的知識與大千世界緊密相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恰當地將教學資料與學生身邊的環境、日常生活融合起來,進而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豐富自我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地理學科的魅力。本文就目前高中地理教學的現狀及其所面臨的問題,提出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及具體實施的策略和方法。學生經過學習豐富的地理知識,能夠打開視野,認識世界,完善自我的世界觀。從地理這門學科本身所具備的特性來說,其蘊含的科學和知識,是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的。其知識點的涵蓋面能細致到我們的住行吃穿,甚至是國家的政治和軍事問題。所以,高中的地理教學要讓學生懂得走出課本,走入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進而真正實現地理這一學科的功能和用處,讓學生實現學以致用。
一、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現狀
反觀如今的地理課堂教學活動,教師一般采用的還是以教師的教學活動為主體的課堂模式,學生在課堂的參與中只是作為理解知識的客體。在這種單一枯燥的課堂模式下,原本在實際的生活中具有靈活性的知識點,變得固定和死板。由于教師缺乏對學生具體學習情景的了解和觀察,只注重自我對知識點的講解,導致地理這門學科在學生的印象中變成了一門理論化的科目。教師沒有將知識的運用引導到生活中來,學生在學習方法上就的得不到突破和提升,只會死記知識點。而機械的記憶又容易導致學生喪失對地理這門學科的興趣。所以,教師必須靈活地將生活化的'元素融合到地理教學中來,讓學生深化自身的學習。
二、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時代要求和具體策略
(一)生活化教學是順應時代的需求
這個時代需要的是視野開闊、知識與理論結合本事本事強的綜合型人才。良好的地理教育能在必須程度上促進學生世界觀的構成,地理這門科目的實用性也漸漸在大眾的視野里變得顯著和清晰。社會的變化在改變著地理教育的要求和規格。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教材資料和教學方式。教材資料的形式從原先的以文字論述為主發展到如今的圖文并茂。教學方式上則是教師要能突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模式,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將教學資料和生活相結合,并且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知識來解釋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地理問題。這樣培養的學生才能有真正的學習自主性和獨立性,懂得實踐操練。這也是這個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和需要
(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不能只著力于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一個巴掌拍不響”,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合理引導學生改變自身固有的學習方式。多參與課外的實踐和活動,走出課堂,走出課本。例如,我在教高一學生地理上冊的《認識各類巖石和地理地貌》時,我會利用學校在對學生團體組織的郊游的時間,布置給學生課外的學生任務。以小組的形式,讓他們在郊區采集比較常見的巖石的標本,然后再在課堂上讓小組分別展示自我的收集成果,并選取其中一種表述該巖石的特性以及常分布的地點和區域。這樣不僅僅豐富了學生的課外動手本事,激發了學生在玩與學中探索知識的欲望,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有效地把生活化的學習方式融入到學生的日常活動中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不再局限于課堂筆記的抄錄和記背,而是在靈活多變的學習環境下,學會自我調整和積極探索,這樣有利延續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以后更深入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注重創設簡便、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
學生主動學習的本事和主動參與課堂的熱情度,和教師創設的課堂環有著直接的聯系。在生活化的教學中,教師要創設一種簡便、有代入感的課堂氛圍和環境,讓學生能自由的不受限制的發表自我的言論和意見,激勵他們個性化學習的發展。例如,我一般會在學期期中時開設一個地理的趣味知識點問答競賽,學生們的座位以圍成一個面向講臺的弧形的形式排列。講臺前方是一行評委和主持競賽的同學。教師在競賽過程中的作用只是一個輔助的調節者和引導者。這種競賽活動的開展極大地豐富了同學們的課外地理知識,有效地消除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隔離感。為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堅持起著重要的作用。地理生活化教育模式將課程資料和日常生活有效的而結合起來,避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誤解和誤區,有利地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課堂上應給予學生廣闊的學習空間,鼓勵他們學會利用知識解釋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同時,教師在生活化的教學環境下,要合理地引導學生轉變自我的學習方法,不能一昧的死記硬背,隨著課程資料的深入學習,學生的思維本事和實踐本事應當要更加靈活。地理這門學科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在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具體實施中,還需要教師不斷結合自身經驗和學生實際的課堂反應,不斷完善自我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資料,從而真正讓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樂趣。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5
教師的反思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以自我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之依據的解析和修正,進而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效能和素養的過程。其主要特征,一是實踐性,是指教師教學效能的提高是在其具體的實踐操作中;二是針對性,是指教師對自我“現行的”行為觀念的解剖分析;三是反省性,是指教師對于自身實踐方式和情境,立足于自我以外的多視角、多層次的思考,是教師自覺意識和能力的體現;四是時效性,是指對當下存在的非理性行為、觀念的及時覺察、糾偏、矯正和完善,意即可以縮短教師成長的周期;五是過程性,一方面指具體的反思是一個過程,要經過意識期、思索期和修正期,另一方面是指
教師的整個職業成長要經過長期不懈的自我修煉,才能成為一個專家型教師。
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地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復,而應該是教師置身于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種面向未來的教學活動。進行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我覺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對教學觀念的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復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的系統學習,積極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并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例如在學習“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的相關內容時,我就以礦產資源為例,一方面用相關例證向學生說明,礦產資源的分布、數量、質量和組合狀況是影響工業布局的重要條件,一些工業基地往往是建在礦產地附近(這種教學旨在滲透“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外部條件”的觀點);但有些工業基地,如我國的上海寶山鋼鐵工業基地,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鋼鐵工業基地,周圍并無大型鐵礦、煤礦,但卻是著名的工業區,原因是借助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海運,擺脫了礦產資源的地域限制(這種教學可以滲透“自然環境并非是決定性條件”的觀點)。通過上述這種辨證的分析,學生一方面明確了自然環境可以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明確了這種影響不起決定性作用,就使學生形成了正確的、辨證的人地觀。
地理新課標不僅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中有大量的與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有聯系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教師為了實現有效的教學,課前都要對一節課進行精心“預設”,但在課堂實施時會出現多種結果:第一,事先的預設比較順利地“生成”了;第二。由于引導不得法,出現“預設未生成”的尷尬局面;第三,雖然教學出現了“意外”,但教師通過巧妙引導,獲得了“非預設生成”的意外收獲。如果教師課后能對這些結果和過程及時進行記錄、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就能對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學理念獲得規律性認識,從而提高教學的自我監控能力。長此以往,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會不斷提高,后續教學行為會越來越合理,學生的“主動生成”會不斷取代“被動接受”,教師的研究意識和能力會不斷得到提升。
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有時會發覺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課后細細分析一下,原因在于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3、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師的反思大多是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的.,我們要對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確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否提高等情況進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實踐中去探索,使教學與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們知道,新課標所提倡的“探究式學習”模式能提供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識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推動他們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并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使學生獲得了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同時,在學習中將培養學生一種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
4、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地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從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感情,以及敏銳的判斷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等等。
眾所周知,過去為了鞏固“雙基”,我們教師的教學往往追求對學習內容的“標準化”理解和“課本式”、“教參式”表達,強調對問題解決的常規思維、邏輯思考、唯一答案,對學生的置疑、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壓制、回避、冷處理甚至簡單否定的做法。這樣大量地進行反復操練,使學生學會的只是“復印”知識。而新課標強調的是教師的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型意識,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謹慎處理自身的教學行為,要能積極肯定學生的“別出心裁”,給予及時適當的肯定和匡正。
5、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為,還要通過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信息,在信息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有許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學生知識的習得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例如,在學生做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習題時,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請學生思考,要求學生說出理由。學生經過思考,較容易地完成了這道題,并且掌握了解題方法,提高了學習能力。
地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完成新課標中規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饋就來源于作業練習。作業練習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通過作業,不僅可以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探索獲得知識的方法,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們的地理作業必須是科學的,多樣的、開放的,我們不能僅僅為了使學生完成作業而教學,而要教給學生“對其終身發展的能力”,所以要側重對學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養。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6
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應相互交匯,有效融合起來。如果缺乏生活元素的涵養和滋潤,學校教育就會因缺乏活力而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地理學科而言,它是一門以社會實踐為支撐的基礎課程,并且“來自于社會,服務于社會,在社會發展中得以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這正是地理學科自身的價值所在,同時又是開展以生活化為主的開放性教學活動的理論依據。“以社會生活之水,綻放教學實踐之花”,應成為激發地理課程教學活動的根本追求。
一、低成本實驗內涵和“大氣保溫作用”模擬實驗
什么是低成本實驗呢?就是完成一次實驗所支出的成本少而低廉。地理學科中的低成本實驗就是經過使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廢棄物品以及對建設材料的有效制作而開展實驗的一種探究性實踐活動。它既可拉近地理學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距離,又能讓學生從中深切地感悟到“地理生活,生活地理”的科學性、真實性和潛在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用結合本事。以“大氣保溫作用”模擬實驗為例,這是我參加過的一次教學觀摩公開課的現場實驗。
①實驗目的:借助生活實物,解析地理原理。
②所用器材:1.5升的礦泉水空瓶2個,2.5升的塑料空瓶1個,溫度計2支,適量土壤,還有剪刀、手表、紙和筆等。
③操作步驟:首先,把2支溫度計分別編為A、B,用剪刀把3個空瓶攔腰截斷,把2個1.5升的礦泉水空瓶底部平放;其次,把相同量的土壤分放其中,并分別插入A、B溫度計,其中一個用2.5升的底部半截塑料空瓶套上去;最終,再把兩個裝置放在室外理解陽光照射,觀察溫度計的升溫情景。每隔一段時間觀察一次,并記錄溫度,比較溫度差別和各自的變化情景。
④實驗結論:溫室阻止空氣交流或熱交換,使室內產生增溫現象。諸如此類的地理小實驗用材較少、取材方便且簡單易做。但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本事、想象本事、實踐本事和創造本事,對于逐步積淀學生的地理素養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容忽視且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換言之,低成本地理實驗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大力倡導。
二、對開展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簡要實踐與思考
上述實驗啟示我們,積極開展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活動,既可凸顯新課程“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教育理念,又能在“低投入、高收益、良性發展”中攫取寓教于樂、事半功倍且持久深刻的教學效果。
1.創設生活情境,有效激發主體學習意識
眾所周知,新課程理念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學生的主體意識問題,難道它是與生俱來的嗎?又能否自然發展呢?答案是否定的。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是在課程實踐活動中被激勵、喚醒、鼓舞并逐步培養起來的。理論和實踐證明,豐富多元的生活化教學是激發并增強學生主體學習意識的有效載體和良好平臺。例如,在教學“大陸氣候”資料時,我首先借助多媒體技術,向學生直觀演示了我國西北部地區“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民風民俗情境,以生動形象地說明大陸性氣候日溫差較大的'特點。再如,在“季風氣候”資料教學時,經過諸葛亮“巧借東風,火燒曹營”的故事來鋪設展開。如此豐富的課前導入和課堂教學具有極強的傳導性與感染力,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進而不斷增強他們的主體學習意識。
2.鏈接生活認知,有效增強學用感悟本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它著力強調了“學與用”“知與行”的相互作用對于培養學習者感悟本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心智發育的規律性,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相應的生活閱歷和思維本事,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認知和生活經驗,積極有效地開展生活化的課程實踐活動,引導并促進他們更好地學用結合與深刻體會。例如,在教學“氣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資料時,教師可結合湘菜的辛辣風格和湘人“無辣不成席”的生活習性,把其與粵菜的清淡風格相比較,兩者相去甚遠;還能夠結合“南船與北馬”、南北方屋頂差異等社會生活現象,充分說明氣候影響的作用之大。此外,北方地區的冬季天氣寒冷,又比較干燥,因而北方人或長期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們多患有風寒病;而南方地區冬季氣溫雖然不低,但由于濕度較大,長期生活在這種氣候環境下的人們多患有風濕疾病。
3.尋求生活支撐,有效突破重點、難點教學資料
長期以來,高中學校內始終流傳著“理科之難,在于物數;文科之難,則在于地理”的說法,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對學生來說,高中地理的基礎知識比較容易掌握,然而由于其資料豐富多元,且技能性、專業性和綜合性較強,若思維的邏輯性和想象力比較薄弱,就難以對知識理解到位、掌握到位。尤其在題目訓練或各類考試中,有許多學生深深感到或是不會答題,或是難得高分,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一種抵觸心理。如何對待高中地理課程中的重、難點教學資料呢?我們要尋求生活的支撐。例如,在講解“經緯網”的知識時,尤其在解答“某人從赤道以北40千米處出發,依次向正南、正東、正北和正西四個方向各走100千米,最終他位于什么位置?”之類的題目時,許多學生都無從下手。教師可借助如籃球、乒乓球之類的體育活動,向學生簡單地解析此實驗,就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教學效果。
4.加強生活實踐,有效促進手腦本事培養
皮亞杰指出:“知識的本身就是活動、動作和思維三者之間的密不可分。”而“大自然就是一本綠色的課本”,能讓學生從中獲得歡樂學習、深刻感悟和綜合發展。新版高中地理教材為培養學生“地理生活化,生活化地理”的綜合本事素養,發揮著引領和橋梁的作用。以湘教版必修Ⅰ為例,其中第一章第三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資料中,蘊藏著“南北方樓間距不一樣”“房屋朝向”“夏冬季節學校作息時間不一樣”等生活元素;第二章第二節“地球表面形態”資料中,蘊藏著“家鄉的山是如何構成的?”“山上巖石屬于哪一類?”“鵝卵石為何是圓的?”等生活元素;“鄉土地理”資料中,蘊藏著“本地土特產及其構成原因”“本地房屋建筑和服飾文化”等生活元素,這些都是吸引學生開展生活實踐、加強手腦本事的優質資源,我們應當予以高度重視、認真對待和充分利用。
綜上所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本身就生活在地理環境之中,社會生活原本就是地理知識教學的鮮活題材。教師要努力經過創設情境、鏈接認知、尋求支撐和加強實踐等方法,積極開展地理課程的生活化教學活動,為贏得較低成本、深入淺出、增進學用、厚積薄發和教學相長貢獻應有的智慧和力量。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7
新的課程改革不僅在教學內容上給高中地理教學以較大的觸動,認為教學不只是讓學生得到學科教學內容,體驗課程,感悟課程,即教師和學生在共同體驗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實現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更是教學的重要內容。而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給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地理熱情,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創設問題情境已成為新教學模式的一個顯著特征,以問題情境為基礎的數學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索欲望。教師應從學生的心智狀態出發,抓住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時可能產生的疑難,或是學生原有的認識與新授知識沖突,或由于知識和能力的不足,產生障礙,從而設計問題情境,在學生與問題之間構建一座橋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啟發學生提問。例如,在必修人文地理部分,如果單純地講授理論知識,顯然是很枯燥的。因此,在課堂上也可以采用創設情境的方法,讓學生在分析實例時學習、鞏固理論知識,同時活躍課堂氣氛。比如在講完《城市與城市化》這一章以后,就讓學生運用本章知識來對自己家鄉所在的地級市進行分析,這樣既能使理論聯系實際,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又能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增長學生的見識。而在必修自然地理部分,創設情境同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講完《地球的運動》這一節以后,讓學生寫一篇科幻文章,主題是“假如黃赤交角突然變得很大或很小,我們會怎樣”,學生就必須充分思考黃赤交角對地球和人類的意義了,這樣學生對黃赤交角的理解就會非常深刻。
二、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進行課堂提問設計
(一)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設計提問
這種提問的設計,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認真研究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大量收集學生在日常活動中可能接觸到的社會、經濟、科學和生活中的各種信息,結合某節課教學目的的要求,設計出為課堂教學服務,且能使這些感性和零散的知識提高到理性知識的提問。這種提問的設計,由于是借助學生已知的知識范疇來完成知識的遷移,所以它能直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獨立思考、分析和研究問題的能力。例如高一《地理》中關于“城市化帶來的問題”內容,我是這樣設計提問的:我們居住的天津市的市內六區,面積由十多年前的161km2擴展到目前的330km2,人口也隨之迅猛增長,這會給我們這座城市帶來哪些問題呢?試從城市污染程度、交通狀況、住房狀況和就業等方面進行分析。在學生回答完這些問題后,教師及時總結,突出強調前三個方面。這樣,既完成了“城市環境質量下降”的學習內容,又為下一個內容――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的提問埋下伏筆。
(二)循序漸進,設計遞進式提問
一些綜合性較強的地理現象的形成是一個較復雜的過程,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這類知識,教師可將復雜知識進行合理肢解,降低其難度,提出一些事實上并不存在的假設,讓學生思考回答,然后再取消這些假設,還事實真面目后再進行提問。這種提問既適用于自然地理知識,又適用于人文地理知識和人地關系較復雜、難度較大知識的學習。它能在相對降低學習難度的條件下,使學生迅速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內在聯系,同時也為學生將來立足于社會,獨立學習和研究奠定了基礎。例如:高一《地理》,內容是對較復雜的地理現象的研究,我設計了以下提問,較輕松地解決了這一知識難點和重點。
(1)假設地球不自轉,表面是一個物質均一的球面(即沒有陸地和海洋之分),那么,全球性大氣環流怎樣運動呢?
(2)實際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它會使全球性大氣環流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
(3)實際地球表面有海陸之分,它又影響大氣環流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課堂提問設計得當是優化教學的重要方面之一,同時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注意自身的情感滲透,使提問在學生心靈中產生強大的
吸引力,促進提問目的的.實現,從而獲得理想的效果。
三、開展課堂討論,提供學生自我發揮的空間
目前,課堂討論依然是教師經常使用的一種課堂活動方式,因為課堂討論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新課標的教學建議中,經常有討論這種活動的出現,這就說明新課標是很強調學生參與討論活動的。但是課堂討論并不是任何時候都適用。如在學習必修自然地理部分時,由于知識比較抽象,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要求較高,因此,討論往往不能達到效果,還會浪費課堂時間。但相反,在學習必修人文地理部分時,由于知識側重于人地關系,而學生長期親身經歷這些人地關系,所以用討論的形式能夠集思廣益,把課堂知識擴展出去。比如在講“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部分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說一下自己所感受到的城市化帶來的環境變化,這樣就不至于使課堂太過沉悶,而且又能給學生自我發揮的空間。通過課堂討論,教師就能把探究性學習下放到學生身上,讓學生學會提取和運用知識,從而落實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
總之,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時,應根據地理教學內容、教學對象、課型等的不同,選擇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在具體的教學中操作,既注重整體化又兼顧個體化的教學模式,保證每一個學生在諸多方面,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可持續發展。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8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作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是教師置身于整體的教育情景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深究教學活動中所涉及的教學策略、教學過程和教學反饋等,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并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進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面對這樣的教材,教師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的潛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一、反思自己是否已經轉變了角色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為此,課改后我在課堂教學中很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象。如:每節課的開始,我總是對學生說:“這節課,讓我們來共同研究,一起探討有關某某問題。”而課改前我們經常說:“這節課講授或今天上第幾章第幾節……”,讓人總感到有點居高臨下,我教你們跟我學的味道,所以學生上課就是聽講,老師就是一個勁的滿堂灌。課改后上課期間,我適當允許學生隨時舉手提出問題,碰出思想的火花;課堂提問也多說些:“你說呢?”“你認為呢?”“你的觀點呢?”“你的看法呢?”“還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嗎?” “再想想看?”等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也經常以“很好!”“太棒了!” “很有新意!” “你真會動腦筋!”等語氣來及時贊揚鼓勵。這樣做,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記得有一次上課時,一位男同學突然舉手問:“老師,你說海拔越高,氣溫就會越低,可我想,喜馬拉雅山的海拔那么高,應該比別的地方離太陽更近,氣溫怎么會低呢?”氣候一章剛剛講完,這個學生卻在幾天后提出疑問,說明他上課時認真聽、認真學,也認真想了,可總是解不開。在書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淺顯易懂的話解答了這個問題,并當眾表揚他愛動腦筋,敢于提問。這件事提醒了我,書本沒有講到的知識,可能有的學生會去想,也可能有的學生心存疑問,苦苦思索又覺與書本無關,就算了。我很快在別的班級上課時舉出這個事例,并鼓勵同學們質疑問難。
二、反思自己是否已經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
1、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
2、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
3、尤其要注意贊賞那些智力一般,成績一般,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
比如:班級有個女同學,平時性格內向,膽小,從來不舉手發言,每當我眼睛注視她時,她就低下頭,生怕我提名,常鎖著眉頭。有次我試著讓她回答問題,可她說話時聲音很小,鄰座都聽不清。課后我在想,這樣的孩子今后怎么去適應社會……。一天上課時,同學們都在繪制降水柱狀圖,我輕輕地走過去,看見她的圖畫得挺不錯,就笑著說:"你的降水柱狀圖畫的真好!"然后舉起她的圖向全班同學展示,夸她的圖畫的準確、美觀。她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悅的神色。幾天后,她主動舉手發言了,并且聲音響亮,我又表揚了她。一種莫名的欣慰涌上我的心頭。原來她不僅性格內向,還缺乏自信。及時賞識她的各種變化,從此以后她有了明顯改變,每次課后遇見我,總是一張燦爛的笑臉。還甜甜地叫一聲“老師好!”這樣的例子,我還可以舉出一些,這使我感悟到:我們老師不要吝嗇你的表場,學生的心靈是純潔透明的,天真爛漫的,十分在乎老師那本來就不多的表揚,而傷心于老師的批評與指責。我們要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努力作學生智能的催化劑。
三、反思自己是否已經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依賴性很強,這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有一定成就感,激發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學習長江時,我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并根據學生的意愿進行分工備課,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來當老師,可以提問,可以補充,可以自由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都做了充分準備,這從上課的情景就可看出。尤其是我的地理科代表同學,“老師”當的有模有樣,他把長江水系圖畫在黑板上,邊指圖邊講,還畫出長江流域一些大水電站的位置,并且編出順口溜,形象、好記。真是出人意料!臺下的同學也紛紛舉手發言,班級反應強烈。我故意坐在學生中間,如果覺得某個問題答案不確切或占時間太多,不必重復回答,就舉手站起來發言,以質疑的形式引入下一個話題。最初學生看我舉手要求發言都笑了起來,但很快就接納了我這位“老同學”。我以合作者的身份上完了這節課,每個問題同學們都完成的很好。還有不少同學躍躍欲試,紛紛要求“黃河”一節還由他們自己上,真是“課已逝,趣尤存”。我又感悟到:學生需要的不只是我們被動的.輔導,他們還需要什么?學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種有所作為,被人賞識的需要,他們需要自我實現,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們的支持;需要有對其他同學的生活產生影響的機會;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戰性的事情……
四、反思自己是否已經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具有獨特的優勢。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更能激起學生質疑,想象和創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就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養成學生勇于創新的品格。
記得前些時上“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一課時,我不僅僅局限于教材,而是讓學生結合身邊發生的一些現象思考,我們為什么需要潔凈的空氣?現在我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氣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們能有什么好的建議來改變這一現狀?經過一番熱烈地討論,“高招”出來了:大家一致認為應該使用無鉛汽油,并大力提倡騎自行車,盡量少用汽車和摩托車來減少空氣的污染;有的同學建議最好騎電動自行車,速度快,又沒有污染;有的同學說國外對汽車尾氣的排放都實行歐1、歐11標準,發達國家實行的是歐1標準,現在我國大城市北京、上海已實行歐11標準,假如超過這個標準就不準使用汽車,我們長春也應該執行這個標準;有的同學建議應該在汽車尾氣排放管上面安裝個過濾器,把有害物質都過濾掉……,學生的建議頗有創造性、這讓我感到教師作為學生唯一知識源的地位已被動搖了。這一課還有一個課堂活動題,內容是這樣的:有人想買新房子,有兩處地方可以選擇:一處空氣清新,環境優美,但是房價稍貴些;另一處雖然房價便宜些,但是離工廠區比較近,空氣質量差一些。選擇哪一處呢?不用說,教材的本意,是選價格稍貴但環境好的房子買。經過這課內容的學習、討論,大家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一經提問,許多學生大聲嚷嚷,應該選價格貴但環境好的房子,并紛紛說出理由:如果選價格便宜點的房子,雖然一時省了錢,可環境不好、有污染,人的心情也受到影響,以后生病,不知要花多少錢!說的很有道理。我相信就是成人一般也都會這樣考慮。這時,有一位同學站起來說:“我選價格便宜點的房子。”班上立刻有同學笑起來。我沒有馬上否定他的選擇,而是說:“談談你的想法,好嗎?”他說:“我選便宜點的房子,是因為這樣可以把省下來的錢買一些樹苗,種在周圍,這樣樹木可以凈化空氣,就能夠改造這個地區的環境。“真是一個環保主義者!多有新意多有創意!”我當即豎起大拇指說:“太棒了!這位同學的想法真高尚!”究竟哪一個答案最好?我真為自己唯書為上的思維定勢汗顏。我再次感悟:我們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自信敢為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科學的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以上反思似乎都是成功的例子。其實,每當空閑之時我還在反思:一些學生在上堂課的表現,思緒是否還游離在課堂之外?為什么個別學生上課時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課經常不帶書?曾試著和他課后交談以示關愛,于是曾經,他聽課認真,不再干擾課堂,而一段時間后又恢復原樣……或許是因為沒有及時賞識他的各種變化?還是因為沒有滿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轉化還有哪些好對策?我在思索,我在反思……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9
教材在傳統的教學中,以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地理教師都要求學生熟悉教材,回歸教材,以教材為綱,也就是說的教教材。傳統的地理應試教育主要偏重于對地理知識的傳授,而在能力培養和生產實踐方面關注不足。新課程內容強調改變“繁、難、偏、舊”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科技相聯系的“活”的知識。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理念,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方式。下面我以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和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第二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為例來談自己在新教材下的教學和傳統教材下的教學的不同。
一、農業區位的概念的教學體現重能力輕知識
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中對農業區位的概念的教學,傳統教學中是:依據教材列舉的三江平原的種植業要分析三江平原為什么是種植業,然后要根據三江平原的氣候、地形、土壤來分析種植業形成的原因;同樣依據教材列舉的青藏高原的畜牧業要分析青藏高原為什么是畜牧業,然后要根據青藏高原的氣候、地形、草場的分布來分析形成畜牧業的原因。從而引出區位的兩層含義:一方面是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系。
人教版20xx版教材必修第二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中農業區位概念的學習只要求學生看教材中泰國湄南河平原的.種植業和澳大利亞的畜牧業兩案例來說明農業區位的概念。而泰國和澳大利亞的氣候、地形、土壤等知識也不在要求學生掌握,弱化了“繁、難、偏、舊”的知識內容,泰國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亞只是用來學習農業區位的概念的案例而已。教材后面還要求學生列舉自己熟悉的農業區位的案例,這就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相聯系的“活”的知識。人教版20xx版教材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理念,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方式。
二、農業區位因素的教學體現了學生是主體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學資源,讓學生去體驗身邊的地理,并從體驗中去探索、領悟、學習。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中對農業區位的因素的教學,傳統教學是:注重區位因素知識的講解,引出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場需求、交通、科學技術、政策等因素,并且做了詳細講解,教材詳細闡述了這些因素對農業的影響。對學生的要求是對這些知識的識記,理解。
人教版20xx版教材必修第二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中農業區位因素的學習則是通過進行農業生產的案例要學生自己得出需要考慮哪些因素,直接由學生自己的感性認識就可得出結論,然后由學生總結怎樣進行農業區位選擇以及影響因素。教材后又有思考“除圖中列出的因素外,還有哪些因素要影響農民的決策?”這一切都是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在教材的最后又安排了活動,介紹了水稻種植、立體農業以及沿海農業景觀的變遷,更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去自主學習。教材通過這樣的設計,更進一步體現了學生的在新課程教學下的主體地位。
三、農業地域的形成注重學生思維的鍛煉
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依賴性很強,而新課程改革要學生自主學習,做學習的主體。這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而自主學習就必須要注重學生思維的鍛煉。
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中對農業地域的形成的教學:教材直接呈現農業地域類型,對學生的要求是識記和了解,中間沒有推理闡述,很多學生對什么是農業地域根本不了解。
人教版20xx版教材必修第二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中農業地域的形成的學習教材用了很多文字來闡述農業地域的形成。“農業生產需要土壤、水、熱量、光照等自然條件,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很強,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改造自然環境的能力得到加強,人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農業土地逐漸將自然環境改變成了不同類型的農業地域。”通過以上的解釋,學生對農業地域的形成就有了很好的理解,從而對農業地域的含義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在地理教學中也要注重思維的鍛煉也要注重興趣的培養。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更能激起學生質疑,想象和創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就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養成學生勇于創新的品格。在20xx版教材還列舉了許多生活實例,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從而培養了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0
一、講什么?
1.講“審題”講'審題'首先要講出命題意圖。無論是客觀性試題,還是主觀性試題,都有命題人的命題意圖,只有審出這一點,才能明確答題的方向。在高考中,學生在答綜合題時,還沒有看出考題的命題意圖就急匆匆地開始答題,結果答非所問,成績不理想。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就是平常教學中進行審題的訓練。
(1)選擇題的審題主要是“二審”:一審材料,從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二審題問,明確答題要求和限制條件。
(2)綜合題中的讀圖分析題的審題主要是“四審”:一審,定地理圖表類型及承載的知識信息;二審,定解答對象;三審,定限制條件;四審,定學科之間的契合點。
2.注重講“思路”和“方法”不同的題型,有不同的解答技巧與方法。講評時,要結合題型及學生的答題情況有機地講解答題思路與方法。
(1)選擇題的解題思路一般為:在全面、正確把握題干的基礎上,要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語,找準“題眼”,首先運用排除篩選法,將表述不科學的錯誤題枝排除掉,另外還可根據具體題目要求運用直接判定法、分析推理法、借助圖解法、讀圖分析法、逆向思維法等。不論運用哪一種方法,關鍵是給學生講清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
(2)綜合題種類齊,數量多,注重考查學生動手(繪圖)、動腦(計算、想象)能力,這類題目往往分值多,綜合程度強,答題要求高,但再特殊的`題目,都是知識和材料的巧妙結合,表面看來出乎意料而又實際卻在情理之中,即“題在書外,理在書中”。因此,這類題是有章可循的。在講評試卷時,必須給學生講清解題的基本流程。
第一,材料分析題的解題思路一般為:①認真閱讀題目所給材料,正確全面地理解材料含義,包括材料本身、注解、圖表及一切文字說明,任何一項不可遺漏。②仔細分析題問,準確把握題問的要求;根據題問的要求分析材料,并將其回歸到教材系統和教師的教學中去,找準和課本內容相結合的切入點;進行由表及里的思維加工,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③歸納、整理以簡煉準確的文字表達。
第二,讀圖分析題的解題思路一般為:①仔細觀察地理圖表,正確把握圖表類型,弄懂圖表的主題內容,挖掘其隱藏的已知條件。②根據題問的要求,正確、有效地從圖表中獲取信息。③概括提煉,歸納整理,以簡潔準確的文字表述。
3.講“誤區”講評時,教師要結合有代表性的試題及學生的典型錯例,有理論,有實際地逐一分析講解,由表及里,追根求源,使每個出錯失分的同學,都能從較深層次上推究出自己失誤的原因,明確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復習的方向,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搞好復習。
4.講“拓展”每一種題型甚至每一個題目都代表一定的知識層面。講評時,不能就題論題,要力爭“一題多變”“一題多練”,引導學生擴展思路,縱橫聯系,由此問題聯想到若干相近相關的彼問題;由此知識點聯系到許多相同相似的其他知識點。這樣的講評,才能提高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達到做一題、學一法、會一類、通一片的目的,進而保證取得最佳效果。
5.講“規范”加強表達能力的培養,注意表達語言的要點化、層次性、邏輯性和完整性。少過失性失誤。具體要求有:要點全面、層次分明,有條理、分要點;表述完整、邏輯清晰:因→果、大→小、前→后、總→分;語言規范、言簡意賅:用詞恰當、表述準確、用地理術語、少舉例、少形容;填圖準確、作圖規范:填圖字跡工整到位,繪圖準確、規范書寫清晰、卷面整潔。
另外,對學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問題要找得準,敲得狠,如麻痹大意、看錯題目和設問、書寫潦草、卷面差、答非所問等。
二、誰來講?
試卷講評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切忌教師一言堂。要調整教師的角色和行為,使教師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合作者。試卷講評課同樣要體現“教師是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不能上成教師的一言堂,而應是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群言堂。要給予學生表述自己思維過程的機會,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討論問題的時間,允許學生對試題“評價”做出“反評價”,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得到相互啟迪,使整個講評過程學生情緒亢奮,思維得以激活容易接受大量的有關知識及解題的信息,有助于知識的掌握和解題能力的提高。
三、課后鞏固階段:注重試卷反饋和評后反思,實現錦上添花
這一階段主要應做好以下幾點:
(1)強化學生的學習習慣。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首先需要的是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2)注意答題規范。試卷講評后,我們找出最好和最差的試卷,讓學生展覽參觀,目的是培養學生答題必須規范的良好習慣。答題規范其總的要求是“條理清楚,邏輯嚴密,語言精煉,書寫規范,恰當使用地理術語。”就綜合題來說,作答時應把握答案的方向,注意答案的全面性、完整性、邏輯性,避免失分。一是要求學生用精煉的地理語言回答問題。二是要不說廢話,不離題。試卷講評完之后,可以讓學生針對自已的試卷“規范”上的得與失,充分把握自己的“不規范”之處,提高學生對解題規范性的認識,提高在以后的考試中的得分率。
(3)關注后進生,進行個別輔導。因為課堂講評是面向全體的,盡管教師講評得很細,不免有個別學生掌握不了,所以要及時地對他們進行個別輔導。
(4)整理知識反思成長。大多數學生的毛病,往往是課堂上記住了,弄懂了,課后又忘記了,下次練習或考試又犯同樣的錯誤。所以試卷講評完畢后,我們要留一定時間讓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的錯題,真正理解解題的思路。同時,還要要告戒學生不要把考過的試卷束之高擱或丟之棄之,而應督促學生整理語言知識筆記,建立起自己的錯題檔案和題庫,使學習成為他們的自我需要和自覺行動,提高學習效率。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1
一學期又過去了,回顧一學期的地理教學,我覺得對學生地理學科興趣的培養十分重要,下頭重點來說說個人對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的反思心得。
地理學習興趣培養與成功的教學過程互為因果。興趣是地理教學過程的強大動力,它促成教學過程的良性循環。一個分數的出現受多種因素影響,而興趣的構成和發展只決定于學習的成功,并且是反復的成功,所以,進行教學評價,興趣狀態比分數更為可靠。教師應當經常注意了解學生的興趣狀態,作為自我改善教學的基本依據。
影響地理學習興趣的因素:
學生的興趣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構成和發展,教學系統的要素:教材(教學資料及其載體,教學手段)、學生、教師都與學生興趣的構成、發展息息相關。
1.教學資料是地理學習興趣的源泉
地理感性知識鮮明地體現著地理興趣培養的趣味性特點。
由于地理環境的空間廣大性,直接觀察必須走出教室,很多的間接感知又須借助特定的教學手段、地圖等圖像和教師、教材的直觀性描述,以構成再造表象。正是由于感知困難,使地理事物總是顯得那樣新奇、生動。
地理感性知識是興趣源泉的源頭,它既是地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獲得理性知識的基礎。應對學生缺乏表象的頭腦,不可能喚起探究的熱情。滿足了學生感知的需要,就在培養興趣的道路上邁出了有力的第一步,并且往往由此直接產生探究理性認識的需要。所以,感知教學對于興趣培養乃至整個教學的成敗至關重要。
地理理性知識以綜合性為其特點,蘊藏著地理環境中形形色色的奧秘。對其趣味性的體驗在于進行成功的思考。
地理概念是概括而來的,區域特征是比較而來的,規律和成因是分析綜合而來的。如果要求學生在思考失敗的情景下去死記硬背結論,勢必抑制興趣的構成。
知識的意義在于運用。僅有經過運用,才能進一步獲得對知識需要的體驗,"感到知識具有使人高尚起來的力量—很難找到比這種感覺更強烈的刺激來推動求知的興趣了"。
地理技能使地理操作活動(智力的、動作的)進行的又快又好,令人欽羨。例如,當學生看到軍人、探險者或考察隊僅憑地形圖即可在陌生的地區活動自如時,自然要激發出掌握讀圖技能的需要。
熟巧的技能又往往是學生學好新知識的條件,使學生在獲得順利完成操作的滿足的同時,獲得新知識學習的成功。滲透在知識教學中的本事培養和思想教育,使學生經常獲得本事增強的體驗,不斷感受思想感情意外的豐富和滿足,從而推動著學習興趣的發展。
2.地理教學手段是興趣培養的重要條件
地理教學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掛圖、模型、標本及視聽軟件)、地理學具(課本、地圖冊、作業冊、顏色筆等)與視聽設備、地理專用教室、地理圖、地理室外觀察點等是地理知識資料的載體,是地理教學資料——興趣源泉流向學生的"渠道"。
它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發學生對知識、技能的需求,供給相當一部分地理感知,幫忙學生理解地理問題,運用地理知識,在激發學生學習需要與幫忙學生成功地進行學習方面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3.學生是地理興趣發展的主體
學生是學習興趣發生發展的根據,興趣培養必須遵循學生興趣發生發展的規律。
⑴學生對處于自我"最近發展區"的知識最感興趣,因為用力跳夠得著的果子不僅僅能使他體驗到需要,并且能使他體驗到成功的可能,從而產生躍躍欲試的興奮,獲得果然成功的歡樂。
學生的知識、本事基礎是我們確定其"最近發展區"的依據。如果不了解、不顧及學生的基礎,盲目地照本宣講教材,就往往要在教學失敗的同時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一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存在著個別差異。基礎不一樣,構成興趣的興奮點也不一樣。有的學生興奮點在課內知識向課外的延伸上,有的學生則會在努力獲得了及格分數后高興得跳起來。承認并照顧到這種差別,才能使不一樣水平的學生都興致勃勃地學習。
⑵學生對掌握著主動權的學習感興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成功歸根結底要靠學習者自我對學習活動的主動調節。學生的學習不僅僅需要教師的指導,還需要閱讀檢索、獨立思考、相互議論、向教師質疑、發表見解等主動方式的活動。這些活動能使學生感到自我本事的意義,增強自信心并提高學習成功率。
⑶學生對地理野外觀察、地理觀測、參觀訪問等室外教學活動感興趣。室外教學活動為學生供給了豐富多采的最直觀的感性知識,激發出多方面多層次的探究需要,解答許多在教室內難以徹底解決的問題。
⑷學生對具有游戲性質的教學活動感興趣,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征決定的。
⑸過重的負擔抑制學習興趣,它使學生把地理課與疲勞、煩燥聯系在一齊。
⑹地理學習的反復失敗能引起學生對地理課的厭惡,會使學生把地理課與枯燥的死記硬背和糟糕的'成績聯系在一齊。
⑺對成功的學習進行恰如其分的鼓勵、表揚,能使學習興趣得到強化。
4.教師是地理興趣培養的主導因素
教師既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領導者、控制者,又是知識信息的供給者。
教學資料靠教師去發掘、駕馭,學生的學情靠教師去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靠教師去激發,學生的提高、發展靠教師去啟發、誘導,教師掌握著激發和滿足學習需要的手段,所以教師作用的發揮是學生學習興趣構成與發展的主要條件。
⑴教師本人的思想、情感、學識、本事素質包括進行興趣培養的意識是教師進行興趣培養的內在根據。
⑵教師對多種教學方法的掌握與靈活運用的本事。不一樣的方法解決不一樣的矛盾,引起多角度的心理興奮。
⑶教師進行指導的生動性。生動、幽默的講課使學習的緊張寓于活潑之中,使學生易于學懂、學會、記牢。
⑷教師的教學活力。興趣靠興趣來培養,活力靠活力來感染。教師帶著對學科、對事業、對祖國、對人類、對自然的熱愛融匯而成的活力,神采奕奕地進行教學,不僅僅能即時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并且長期的感染對學生個性的構成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⑸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教師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關懷、幫忙、鼓勵反映著對學生真摯的感情,對學生興趣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一方面這有助于學習的成功,另一方面使學生把學習與對教師的感情聯系在一齊,產生相應的興奮狀態。
上述四個方面的分析揭示了進行地理興趣培養的根據。四個方面互相聯系、互相制約,是統一的整體,發揮著教學系統進行興趣培養的功能。
綜合四個方面因素,地理興趣培養的途徑應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地理學科特點出發,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水平出發,充分發掘教學資料本身的趣味性,完善并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合理運用多種方法,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并進行成功的學習。
今后更要努力做到一下幾點:
1.加強備課,優化課堂結構。
教學方法應當在傳統教法上有所創新,以促進學生的全程參與,教師應善于換位思維,“知學生所思所想”,從學生的角度提出問題,對學生在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超前的預測,準確的確定。同時應瞄準“知識的發散點,本事的發展點,問題的關鍵點,教材的重難點”,創設問題情境,順著學生的學習思路,因勢利導。
2.創新訓練方式,促進主動應用。
學生中普遍存在“知識遷移本事差,知識運用不靈活”的現象。所以,地理知識要盡可能圍繞問題展開,多層次、多角度進行提問,并經過變換條件,甚至變換題型或設計新題型來訓練學生的應變本事,知識整和本事,改變思維方式。
3.創新教學手段。
課堂教學中教材資料能否被學生理解和理解,必須經過必須的物質媒介才可能順利進行。搭配和運用不一樣的教學手段,會使教學產生不一樣的效果。
總結經驗,認識不足,揚長補短,要使自我的業務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應當努力做到:從教學思想、教學資料、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都給我很大的觸動。經過認真的思考,我認為:領悟大綱是教學的基礎,把握教材是教學的關鍵,巧用媒體是教學的手段,發展本事是教學的目標。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2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核心素養
隨著新基礎課程教育的深化改革,幫助學生發展提升核心素養,強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成為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任務。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需求,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究、質疑地理課堂知識,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有效實現知識技能、實踐能力與科學精神的全面發展。
一、圍繞學科核心素養發展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地理核心素養的綜合思維意識培養,可以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地理事物與現象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從綜合思維角度,展現地理知識的網絡結構,讓學生辨證的分析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制約的影響關系,引導學生利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識發現問題,通過綜合思維觀察地理事物現象的規律,有效促進學生對地理原理的理解。
例如,教學“城市環境問題”時,教師向學生列舉煤煙、粉塵、城市工業廢水、二氧化硫、電磁輻射等關于城市環境問題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的污染源和污染物,讓學生綜合分析各個污染要素對城市環境造成的危害。從意識層面為學生樹立綜合思維解決現實地理問題習慣和體驗,讓學生通過自主分析總結得出,污染對城市環境以及人類健康的危害,加深學生對大氣污染造成城市空氣污濁和酸雨,工業廢水污染會破壞地下水質等知識本質的理解,這時教師在引導學生綜合地理要素的內在聯系,來思考探究解決城市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進而促進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掌握,明白城市的生產生活對環境的影響。
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啟發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到綜合思維素養的有效性和實用行,通過問題情境羅列地理要素,引導學生掌握和理解事物的系統性和聯系性規律,有效培養學生利用綜合思維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二、圍繞學科核心素養增強學生區域認知能力
區域認知能力包含差異與聯系、空間、因地制宜、人地協調的觀點,是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必備素養,可以讓學生全面科學合理的'內化,對地理區域人地關系的理性的認識,并深度理解和認知地理事物和現象規律。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整體角度分析區域的發展聯系與綜合特征,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逐漸培養和形成地理區域認知素養。
例如,教學“人口遷移”時,教師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從經濟因素與自然環境生態因素入手,思考人口遷移的因素,激發學生區域認知的內在需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深圳特區城市與西部大開發的背景資料,指導學生從時代背景和整體角度思考造成的人口遷移的因素影響?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究,在討論分析造成人口流動的原因過程中,提高學生地理區域認知素養。
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全面區域認知的培養,讓學生懂得運用物理知識在區域背景下去分析,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對地理事物現象形成深度認知,還能讓學生站在區域角度,自覺提高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圍繞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學生地理實踐能力
核心素養理念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可以有效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嚴謹性和創新精神發展,促使學生在分析、解釋、交流的實踐活動中,進一步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加入實踐環節,通主觀體驗讓學生深入感受地理知識實踐過程的作用和意義。
例如,教學“地球的運動”時,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轉、公轉的規律以及地理意義,教師可以在課前為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提前準備好小地球儀,課堂中教師首先利用三球儀向學生演示地球的運動過程,并讓學生思考和觀察地球是如何運動的?通過觀察總結得出地球圍繞地軸自轉和圍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形式,當學生初步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后,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分組親自操作地球儀自西向東慢慢旋轉,通過小組合作觀察、分析、交流,深刻的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
學習氛圍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必備條件,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素養,教師要重視課堂實踐氛圍的創設,為學生營造更多的實踐展示機會,在培養學生實踐活動能力的同時,有效激發學生對地理文化知識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科學教育理念,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綜合思維從多角度探究思考知識問題,使學生在良好學習氛圍中逐步形成所具備的地理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3
這一學期來,我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并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并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現行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到的地理知識內容方方面面,既有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又有人文科學方面的知識;既有許多深奧難懂的地理基本原理,又有許多看起來繁雜冗長的地理事象描述;既需要深刻透徹的理解,又需要花氣力去記憶。因此,許多學生在剛開始的復習中常常感到高中地理知識比較零散、紛亂,甚至有點無章可循,無從下手,盡管下了很大功夫,但復習效果并不理想。
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因素,就在于許多學生還沒有掌握學習這門知識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往往在學習過程中把各種地理事象割裂開來,孤立理解,沒有搞清這些“零散”地理事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沒有在頭腦里建立起地理知識的框架結構,沒有理解地理知識系統中的邏輯關系。為了以新的教學形式向學生展示地理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幫助學生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完成知識間遷移組合,并在完成這些要素的同時,發展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讓學生在系統梳理知識的具體過程中,對課程標準所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識形成較清晰、深刻的認識。
下面是本人的教學經驗及教訓:
1.備好課是基礎
(1)在高一的時候,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礎知識部分,規范學生上課紀律及完成作業,糾正學生學習地理沿用初中的方法。高二在趕教學進度的同時,滲透初高中教材的內容,進而做到溫故而知新。認真鉆研教材,對初高中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初高中知識的邏輯關系,能運用自如。對于每一部分的知識點,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找最典型的例子引導學生分析,而不是一味的局限于教材上的資料。尤其注意收集學生身邊的各種資料。
(2)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比如:學習“濕地”之前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了解有關洞庭湖、鄱陽湖等湖泊的資料;上“板塊運動”前提前讓學生復習初中課本,讓學生自己熟悉七大洲四大洋以及相關位置關系。
(3)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比如:在復習經線緯線這一部分內容時,我采取以板圖為主,以教具——經緯儀為輔的教學方法,為了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知識,引導學生自己畫圖并相互糾錯。
2.上好課是關鍵
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盡量使課堂語言簡潔明,克服重復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地理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如果發現部分同學疲憊了,寧可歇一歇,講個笑話,或者跟某個學生開個玩笑,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
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運用各種地圖、圖表、照片、圖片來表達空間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聯系及其發展變化過程。復習第一部分時,特別強調熟練解讀各種類型的圖,并能在圖上填繪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區,我經常運用圖互變、文圖互變、圖表互變法轉換思考問題的角度,推導地理規律和原理;通過各種讀圖、填圖、繪圖、分析示意圖題型訓練提高應變能力和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3.做好課后輔導
現在的高中學生還是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就要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并使這一工作慣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后進生的轉化上,對后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從贊美著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偶爾進行小測試,并認真批改、講評試卷。
4.積極參與聽課、評課
在聽課、評課的過程中,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采眾長,提高教學水平。
5.勤做多做高考題
在這次做題能力大賽中,我的得分比較低,感覺比較慚愧。其實考題并不難,但是在做題過程中發現好多題里面的世界地理知識沒有記住。以后除了加強做高考題外,還要多看世界地圖,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并幫助自己掌握課程改革方向和高考方向。
6.培養興趣愛好
隨時閱讀最新新聞,尤其是有關地理課堂方面的內容,并用自己所教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并提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自己也不斷擴寬知識面,為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
本校文科班學生的生源較差,其理解能力往往不能滿足教師的要求。針對這個特點,在接下來的復習過程中,我將注意對學生已學的基礎知識加以鞏固和落實。以避免出現教師講過多次,但學生仍然無法理解;或者是部分同學理解,而其他同學仍然不能理解的現象。不要對他們做出太高的要求,只要求其掌握能夠掌握的內容;對于難于掌握或者是理解的,有時可以放棄。只有做到真正的落實,才能使學生打好扎實的基礎,從而謀求更進一步的發展。
進21世紀,社會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為美好的明天奉獻自己的力量。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4
十月末高一進行了期中考試,主要是對高一新生入校以來的兩個月的學習進行評估檢測。根據本學科的教學安排,這次地理考試內容主要為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單元《行星地球》,多通過景觀圖、表格、等值線圖以及各種統計圖等形式考查。共分為選擇題和綜合題兩大部分,其中選擇題30道(60分),綜合題4大道(40分)。學生成績如下,總人數253,最高分77分,平均分42.76,整體成績不理想。 作為一名地理學科的教師,很多教學環節都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不斷反思中學習、進步。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結合洋思中學的成功經驗,我對期中考試進行了如下反思。
一、“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的教育理念
洋思中學最獨到的做法是不選擇學生。因為他有一個讓每一位家長都滿意的辦學理念——“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一理念引領著洋思人不斷探索前進,走出了一條獨特新穎的辦學之路。從最后一名學生抓起,從起始年級抓起,從起始學科抓起,敢收沒人要、沒人管、沒法管的孩子,并把他們當作重點關注的對象。學校在表彰獎勵后進生時對幫助他們的尖子生也同等獎勵,這樣既鼓勵了后進生,又鼓勵了尖子生,還培養了學生平等互助、團結協作的精神,實現了教育教學的雙贏。
二、“先學后教、當堂訓練 ”的教學模式,實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切實轉變了教師角色。整個課堂在老師的引導下,放手讓學生自覺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真正把課堂變成了學堂、把教室變成了學室,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先學”不是預習,它比預習更有效。“先學”之前教師明確地提出學習目標,并出示自學指導,使學生明確自學的方法、目標、要求,讓學生很快地通過引橋,走上自學的快車道。在“先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行間巡視、個別詢問、板演、提問、討論等形式進行調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并認真分析,為“后教”作好準備。
“后教”教的內容是學生自學后還不能掌握的地方,對學生通過自學已掌握的,一律不教。老師始終起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得出結論。后教實質上還是學生講、學生互相教。老師主要對規律、方法、注意點等進行點評。
“當堂訓練”不僅僅是考試。當堂訓練可以是測試,也可以是動手、動口的訓練。對于當堂訓練,是讓學生獨立地、快節奏地完成,教師不做輔導,學生不得抄襲。這樣高強度的綜合訓練,全面提高了學生素質,減輕了學生課外過重負擔。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5
一、課程安排方面
高二上期教學內容應調整為必修三和中國地理,高二下期上選修五和世界地理。而且中國地理的內容比世界地理更少,這樣安排還可以緩解上期時間緊迫而下期時間又太寬松的情況。在順序安排上建議先上區域地理,后上必修三或選修五,充分發揮區域地理“平臺”的作用。
二、區域地理教學反思
區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主要發揮“平臺”的作用,也就是要求學生熟悉各區域的區域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我有以下體會:
1.樹立正確的區域地理的地理定位思想
在學習區域地理時,首先應給學生講清楚區域定位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如果對區域不能準確的定位,那么分析的思路就會發生偏向,答案自然就不可能準確了。所以在學習之前一定要先讓學生明白區域地理的學習定位十分重要,并非簡單的機械式記憶那么簡單。老師可以出示一些典型的高考題,讓學生體會自己去體會區域定位的重要性。我建議老師在區域地理的教學過程中多穿插一些讀圖或畫圖的活動。
2.認識區域地理的研究內容和研究結構,構建學習區域地理的知識體系區域的研究內容和結構:
(1)地理位置:經緯網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及范圍等
(2)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地形地勢概況、氣候特征及成因、河流湖泊、資源等
(3)人文地理環境差異:工業生產及區位分析、農業生產部門結構和優劣分析等、交通運輸與城市、經濟發展現狀與格局等
(4)綜合探究:結合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差異聯系實際和時事綜合分析、探索區域的發展方向和潛力,提出相應的發展舉措等
建議老師們以第一個區域為例,分析介紹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其它的區域則可以采用學案導學法,由學生自己去探究學習。
3.充分運用比較法來學習區域地理
比較法是將各種類型的知識進行對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屬性和個別特征。在學生的導學學案中,建議老師設計一些探究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區域特征的比較,比如在學習南美洲時,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南美洲和非洲的氣候特征,還可以比較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地形特征等等。
三、必修三教學反思
1.“必修3”在高中地理教材體系中的位置
“必修1”和“必修2”兩個模塊主要介紹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原理。“必修3”則是將這些地理基本原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并運用到一定區域的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實踐中去,也就是說“必修3”的教材內容更注重地理原理和規律的應用研究,具有較強的綜合性。
2.教材內容編排特色
本冊教材共5章10節。全書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組織教材,除第一章外,其他章的各節內容都冠以“以XX區域為案例”的副標題。既有國內的案例,也有國外的案例。
但教材各章內容又并不拘泥于副標題所限的地區,而是以此為分析問題的基礎,就某一個主題向其他區域延伸。例如第二章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案例擴展到西非薩赫勒地區的荒漠化;第三章第二節“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案例擴展到澳大利亞墨累—達令河流域的開發。教材內容如此“收”“放”有致的設計,一方面減少單一案例分析可能帶來的某種局限性,另一方面提供了知識和能力遷移的平臺。
3.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1)教材內容編排與學生現實的基礎知識儲備間存在的矛盾
無論是哪一版本的教材,對“必修3”內容的編排,主要是在“必修1”的自然地理原理和“必修2”的人文地理原理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區域,以案例的形式來探求和說明不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分析這些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學生必須對這些具體區域的區域特征要有比較清楚的了解。
(2)不同版本教材對案例的編選與教師的教學選擇存在矛盾
新課程的實施,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在一個課標的情況下可以出現不同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編排和選擇案例等方面有比較大的差異,雖然這樣的現象在“必修1”和“必修2”的教學中教師都曾經遇到過,但由于這兩個模塊主要是地理基本原理和規律的學習,教師在教學處理上還相對容易。但由于“必修3”教材的編寫基本都是圍繞不同的案例進行,各種教材中案例的分析角度和呈現形式也存在差異。面對各種版本教材在編寫思路及選擇案例上的差異,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取舍上則更顯困難。
4.對高中地理必修3教學策略的探究
(1)作好案例教學的知識鋪墊
面對學生對區域地理基本知識掌握欠缺以及地理“必修3”教材中相關區域背景知識缺失的現狀,要較好地完成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對區域地理知識加以補充和進行必要的鋪墊。以人教版地理“必修3”為例,教材選擇的大多都是中國不同地區的案例,因此,學生學習案例的基礎就是對中國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基本知識的了解。所以我剛才建議高二上期安排中國地理的教學內容,并且先上中國地理,后上必修三。
(2)案例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養
綜觀“區域可持續發展”中各條標準,基本都要求“以??為例,分析??”來進行范例教學。在面對各種版本教材和不同案例時,教師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各種教材中的所有案例拿出來進行教學。因為掌握案例本身的知識并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應該借助教材中精選的示范性案例,使學生在分析具體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養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養,即讓學生能從個別到一般,掌握帶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也就是“通過一個或一組實例的教學,使學習者在掌握這個或者這一組實例的基本內容基礎上,學會學習相同或相似類型知識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應注重從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角度出發進行教學。例如:人教版中的“資源的跨區域調配”是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的,而在其他版本出現或與此相關的例子有“南水北調”“西電東送”等等。在教學中,教師無需對此類型所有的案例都拿來講解,只需要精選其中的一個具體案例來分析,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該案例,最終使學生上升到學會總結分析相似類型案例的方法這一高度上來。
比如通過對“西氣東輸”案例的分析,使學生能在分析資源調配時,能形成以下的基本分析方法:
對于資源分布不均與需求的差異,在教學中就需要從地質、自然、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要實現雙贏,也可以引導學生從經濟和環境等方面分析對輸出地和輸入地產生的積極影響。學生形成了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對于分析同類型的案例如“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去加以很好地分析和解決。
(3)配合練習,重點在于鞏固原理的掌握和使用
對學生學習地理“必修3”情況進行評價,應與傳統的評價方式有所不同。評價的重點不在于對教材案例的重現,而在于考查學生能否運用地理基本原理來解決新的問題。因此,教師在進行學生評價的時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來進行。如在學習“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一節后,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案例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閱讀下列材料,根據所學知識回答有關問題: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遠離海洋,三山夾兩盆地,形成了新疆特有的水汽運動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加上面積巨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使新疆氣候具有晝夜和季節溫差大、降水稀少、蒸發強烈的特點。例如許多地方最大的氣溫日較差在二十到二十五度之間;在具有干旱沙漠氣候特征的吐魯番,年平均氣溫日較差為十四點八度,最大氣溫日較差曾達五十度。
1。制約新疆農業發展的首要因素是。
2。你認為新疆農業的發展有哪些有利的因素?
3。根據新疆地理條件的特點,你認為新疆可以發展哪些特色農業生產?并說明原因。
4。你認為新疆農業的發展,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5。通過對該地區的農業發展的分析,請你歸納出分析某一地區農業發展的基本方法。
這道題的考查并沒有涉及教材中“東北地區”的任何內容,對于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新地區、新案例。雖然學生在高中階段并沒有專門學習過新疆農業發展的內容,但該案例并沒有考查區域中記憶性的內容。學生要較好地解決相關問題,關鍵是要在提取圖像信息的基礎上,運用在前面兩個模塊中學習的地理原理,并以在學習“東北地區農業”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的考查,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是否能夠真正達到課標的要求,是必修3教學中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好的主要形式。
地理必修教材中有許多的活動欄目,一些活動欄目實際上就是一個新的案例的呈現。教師可以通過活動內容的精心組織,讓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運用已有的方法儲備來解決新的問題。當然,教師也可以通過呈現教材之外的自己精選的案例來實現這一目標。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教學教學反思11-02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06-12
高中地理的教學反思12-09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05-30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優選)07-10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精華)07-09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優選】07-10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推薦】06-13
【薦】高中地理教學反思06-12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優秀]07-05